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物理教案(5篇)【杠杆】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
(2)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熟悉杠杆,会分析杠杆的几个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熟悉杠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浮力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腊宏大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奉献有两项:浮力问题与杠杆平衡问题。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置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依据是什么?你认为这可能吗?
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也就是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
二、杠杆
1、熟悉杠杆
要求学生观看书上图12-2-3:生活中的常见的杠杆。
要求学生举出其他生活中的杠杆。
进展争论,找出图中杠杆的共同特征——都绕一固定点转动。
教师出示羊角锤,分析使用时有一固定点。
要求学生分析其余杠杆的固定点。
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硬杆”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的受力的杆状物体,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外形也可以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要求学生再举其他例子。
例如:用来拧螺母的扳手可以使我们轻易地将螺母拧紧或拧松。
订书机可以很便利地把纸装订在一起。
2、与杠杆有关的概念
首先熟悉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O):杠杆围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作力臂的步骤:(1)找准支点;(2)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4)标出力臂。
教师举杠杆撬球的例子分析五个概念。
画出杠杆撬球中的各种物理量。
支点是杠杆围着转动的固定点,在分析支点时,我们可以假想杠杆发生转动,杠杆围绕哪一点转动,哪一点就是支点。如下图,我们假设杠杆在动力作用下做逆时针转动,其中O点是不动的,所以O点就是支点。
力的作用线就是从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如下图,动力的作用线是从A点起沿F1方向的直线。
从支点O向动力F1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动力臂L1,从支点O向阻力F2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阻力臂L2了。画力臂实际上就是作一个点到一条线的垂线,只要把平面几何中作“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迁移过来,就不难解决力臂作法这一难点。
必需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如下图中,不能把OA和OB作为动力臂和阻力臂。
例题: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如:铡刀、瓶盖起子、独轮车、铁锹等。
由4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导,最终进展讲评。
可选择分析一些实际杠杆,如:抽水机、汽车刹车踏板、胳膊、缝纫机踏板等。
三、课堂小结
熟悉杠杆,并介绍了杠杆的几个重要概念,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杠杆。
四、实践活动
留意观看生活中有哪些杠杆,试着分析它们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五、板书:
第一节杠杆(一)
杠杆: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2、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O):杠杆围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八年级优秀物理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学问力量
1、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2、知道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3、培育学生应用物理学问解决简洁问题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讨论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想——验证——结论{检验、应用、推理、解释}——制造——发觉,使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出现象的乐趣,猎取物体沉浮的阅历熟悉,增长探究物体沉浮的本质的力量,培育观看试验,思索等科学力量,为后续乃至终生学习力量及到达高级的思维水平预备熟悉根底。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参加制作密度计的实践活动和成果的展现活动,感受到科学——技术——社会的进展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培育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深厚兴趣,对试验现象仔细观看和对试验操作的科学态度,形成敬重事实、擅长质疑的科学态度。
2、通过浮力学问应用实例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3、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试验,激发学习欲望。进展积极探究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胜利体验。
【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
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施教策略:
1、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以打捞沿船引入新课,并利用FLASH模拟潜水艇下潜、上浮;巨轮在海上航行;飞艇在空中飞行等现象引入到浮沉条件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边学边试验,在试验、争论的根底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用FLASH制作动态的受力分析,帮忙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3、用多媒体制作潜水艇、孔明灯等浮沉原理并结合演示试验,让学生把握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及其克制策略】
难点:影响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
克制策略:通过学生自己试验探究,争论、沟通、总结得出,加深熟悉
【教学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采纳主体参加教学策略。详细应用:1、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形成相互敬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2、创设问题的情境;3、要从多方面培育学生参加的意识和不断提高他们主动参加的力量。4、要擅长发觉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哪怕只是萌芽),并准时给以确定和鼓舞;
学生掌握策略: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与实际相关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与自身相关的任务进入学习,使学生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表达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时机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学问(将学问“外化”);能依据自身行动的反应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熟悉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应)。
教学设计谋略:本课的设计采纳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模式,通过各种学习媒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教与学活动的中心地位,从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得信息到使用信息,将学到的学问运用到实践中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展指导,并供应必要的学习环境(如学生试验,课件展现等),学生通过自己制作密度计等试验不仅仅提高了综合素养,而且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可能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2、运用演示试验和学生分组试验,使学生在试验中学会观看、在试验中学会讨论,初步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
【课前预备】
1、预备学生分组试验(2人一组):400ml烧杯,200ml烧杯,50ml烧杯,盐,水,酒精,鸡蛋,量筒,铅笔,铅丝
2、密度计,潜水艇模型,自制热气球(教师演示用)
3、制作POWERPOINT,利用shockwaveflashobject插件插入flash.exe。
【教学过程】
引入:你知道俄罗斯和“泰坦尼克号”沉船大事吗?假设把打捞沉船的任务交给你,你将实行什么措施?(翻开POWERPOINTRT,学生扫瞄有关“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有关图片,学生沟通、争论)
(设计理念:开头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这个情景围绕学科教学内容绽开,是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肯定的关联,而且稍高于学生现有的根底,能够引起学生的奇怪心,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没有一个明显的正确答案或固定的答案,学生或许不行能一开头便获得对提出问题的全面熟悉,学生依据自身的阅历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想法或许很稚嫩,作为教师,要确定学生想法中合理的一面,进而进一步提出问题)
新授
一、讨论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
打捞沉船与物体的沉浮有关,今日我们就亲自来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探究过程一:将试验桌上的石蜡块、小瓶、牙膏皮分别投入水中,观看它们在水中的浮沉状况。
提问:你观看到什么现象?
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方法转变它们的沉浮,并尝试思索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转变它们原来的浮沉状况的?(学生试验,绽开进一步的探究、发觉过程)
结论:掌握物体浮沉的途径:
八年级优秀物理教案篇三
(一)学习目标
1、学问与技能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展简洁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索和争论,推断在什么状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状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看和试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讨论物理问题。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洁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加观看、试验、探究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育学生的综合学习力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2、难点:推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三)教学预备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提问学生答复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索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试验:在水平长木板用一样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试验根底上引入本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进展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试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确实切含义:
假如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看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争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四周你发觉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看得最认真?学生可能举许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确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教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状况存在?
(1)举重运发动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依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状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行,又知道有三种状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测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二、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出例如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三、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试验。
3、分析试验数据,启发学生争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注:这里强调使用机械所做的功都不小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与后面的机械效率对应,指的是使用机械会做额外功。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学规划篇四
一、根本状况分析:
本人所任教的班级,通过上期期末统考成绩和上课状况来看,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两级分化较突出。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仆人,进展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只有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到达预期的目的。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动素养教育;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工作核心,以扎实开展课程改革为教学工作重点;不断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治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进展,真正做到学生在玩中学,找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三、教改措施:
在新课程的指导下,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意学生的全面进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的养成,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教学,将学习内容与学习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四、教学目标:
(1)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进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学问,而且还包科学的讨论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具有初步的试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洁的试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根本的物理量。
(3)会记录试验数据,知道简洁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洁的试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洁图表等描述试验结果。
五、课时规划:
第六章:电压电阻6课时
第七章:欧姆定律6课时
第八章:电功率6课时
第九章:电与磁7课时
第十章:信息的传递4课时。
初中物理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和生活阅历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熟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力的作用效果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2、3面,答复以下问题:
(1)力有如下两大作用效果:
①力能转变物体的外形;
②力能转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能不能观察?不能,我们是通过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力的存在,这种物理讨论方法我们叫做“转换法”。
●小组争论
请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如下探究:
(1)用力捏橡皮泥,松手后,观看橡皮泥的外形;用力拉弹簧,观看弹簧的外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如图,让小铁球两次从斜面上滚下,分别在小铁球的前方、侧方放一个磁体,观看小铁球的运动状况有什么样的转变。
●教师点拨
1、形变包括外形和体积的转变,形变可以是很明显的,也可以是特别微小的。
2、运动状态转变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转变(加速、减速)或运动方向转变。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要理解成用力可以(或能)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效果,而不能理解成力肯定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可引导学生举例加深理解(比方一小孩用力推一辆重型卡车,卡车的外表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但运动状态是不行能转变的)。
●跟踪训练
1、用手拍桌面,手会感到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小亮参与立定跳远考试,起跳时他用力向后蹬地,就能向前运动,一是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是利用了力可以转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面,同时观看课件上的图片,展现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完成填空:
(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人推车、用手捏橡皮泥……(学生试验:手拍打桌子,感受力)。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发动踢足球、举重运发动举起杠铃、排球运发动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消失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急,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急而来的。
(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
1、人用力推小车,人对车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车。
2、人用力拉弹簧,人对弹簧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弹簧。
3、起重机提重物,起重机对重物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起重机,受力物体是重物。
以上现象说明力的特点是:要有推、拉、提、压、击、打、拍、吸等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推或拉的作用)。
●小组争论
1、有力的作用至少存在两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承受力的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2、相互接触的物体可以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吗?
演示试验:用磁铁靠近大头针(不要接触)
现象:大头针被磁铁吸引;
说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3、由前面一些现象,我们可以把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如:磁力、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的吸引力……属于非接触力,常见的推、拉、挤、压、托……属于接触力。
●教师点拨
上述现象中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压、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详细描绘,由此得出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跟踪训练
1、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D)
A.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不行能有力的作用
B.力可以脱离物体存在,比方引力
C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就肯定有力的作用
D.任何一个力必定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以下描述的各力中,两物体必需接触才能发生相互作用的是(C)
A.地球对人的引力B.磁极间的作用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天然气与化学工业的协作与发展考核试卷
- 《四轮驱动移动平台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 《基于传感器阵列的危险污染气体检测系统设计与研究》
- 《从伽倻琴曲《出钢》看朝鲜族音乐风格的艺术魅力》
- 2024至2030年中国风挡玻璃特效防雨雪保护剂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紧急锁止三点式安全带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氢联合花青素对运动大鼠抗疲劳作用的研究》
- 《湖北省“616”对口支援政策研究》
- 2024商用大楼水电施工协议范本
- 2024-2030年中国欧美家饰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 GB/T 17639-2023土工合成材料长丝纺粘针刺非织造土工布
- 白改黑施工组织设计
- ICU患者失禁性皮炎的预防及护理新进展
- 半导体工艺 掺杂原理与技术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考试卷
- “葫芦丝进初中音乐课堂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 GB/T 10822-2014一般用途织物芯阻燃输送带
- GA/T 1629-2019法庭科学血液、尿液中百草枯检验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法
- 开题报告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分析与转型发展研究-以A平台公司为例
- 中小学幼儿园师德师风监测台账(对教师)
- 科技改变生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