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人教部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_第1页
教案 人教部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_第2页
教案 人教部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_第3页
教案 人教部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_第4页
教案 人教部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弘毅、兴、观、群、怨”等词语含义。2.理解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礼”“恕”的内涵。3.学习“持身以礼、以恕”的道理,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1.重点解读“持身以礼、以恕”的观点,思考它们在立身处世中的作用。2.难点是“恕”字的解读和“持身以恕”的观点的分析。【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中的前六章,解读了“持身以仁、以道、以义”的观点,也明白了孔子对“学习”的追求方向,本节课我们继续以“修身”为主题,解读孔子的思想。二、学习任务分析承担的单元任务本单元课文大都是谈论立身处世之道的,比如《﹤论语〉十二章》,或阐述持身以道、以礼、以仁、以恕、以义的道理,或辨析君子、小人的区别,或论述经典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价值,都富于启发性。梳理本课所讲的立身处世的道理,并思考和讨论他们于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学习活动朗读文本,翻译句子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注解:1.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而道路遥远。把实行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在这句话的翻译中,我们将“仁以为己任”这句话的语序做了调整,按照“以仁为己任”的顺序进行的翻译。请大家注意一下。第八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注解:1.篑:盛土的竹筐。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2.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3.平地:填平洼地。这里的“平”是动词,填平之意。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变/成山了,如果懒得做下去,这是我自己停止的。又好比填平洼地,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啊!”第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注解:知,同“智”。解释为“聪明”。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疑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第十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注解:1.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附于先王之礼。2.一日:一旦。3.归:称赞、称许。4.目:条目,细则。5.事:实践,从事。译文:颜渊问孔子如何做到仁。孔子回答道:“约束自己、实践礼的要求那就是仁了。一旦做到这样,天下便尽在我心之仁之中了。践行仁这件事是由自身出发的,难道还要由乎外界的事物来决定吗?“颜渊说:“请问践行仁的具体条目。”孔子回答:“不符合礼的不去看,不符合礼的不去听,不符合礼的不去说,不符合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然迟钝,也请让我按照您说的去做。”第十一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注解:一言:一个字。2.其:大概。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呢?孔子道:“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给别人。”第十二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注解:1.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2.夫:那3.兴:指激发人的感情。4.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5.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6.怨:指讽刺时政。7.迩:近。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掌握合适的讽刺方法。近呢,可以侍奉父母;远呢,可以服侍国君。而且还能多多地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过渡语:以上我们完成了六章的翻译,了解了选文的字面意思,下面我们开始本节课的第二个学习活动。在这里,我挑选了难度较大的三章进行解读,难度较小的三章留给学生解读。我选的是第十章、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我们继续使用上节课总结出来的解读文言经典语句的“抓、联、引、思”四字法进行解读。教师示例,讲解难点第十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这里使用的方法是抓关键词和关键句。关键词有两个。“克己”和“复礼”。对于这两个词的理解,“克己”是内修,“复礼”是“外修”,是一个人修行的两个方面。那么孔子说话的时候,为什么先说“克己”,而后说“复礼”?这是因为孔子讲究因材施教。颜渊本是孔子学生中最勤奋的一个,外在的各种礼节规范,颜渊必然已经知晓,而内修则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所以孔子的回答是由表及里的,是提纲挈领的,是符合学生颜渊的具体情况的。除了抓“克己复礼”这个关键词之外,我还使用抓关键句的方法。第一个句子:“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践行仁这件事是由自身出发的,难道还要由乎外界的事物来决定吗?这个反问句,语气强烈,表达出孔子希望他的学生在追求“仁”的道路上,一定要靠自己,要从自身出发。第二个句子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句话表面看起来有重复累赘的感觉,实际上是孔子为学生解释“礼”的要求,从“看、听、说、做四个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符合礼的呀不要去做。“看、听、说、做”这四个方面,非常具体,可操作也非常强。这一章对于“仁”的讲解,由内而外,由理论到具体,为颜渊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每个人立身处世奠定了基础。第十一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解读这一章,可以使用抓关键字、联系其他篇章、思考现实三个角度。首先,我们对“恕”字进行一个探讨:古人拆字为解,如心为恕。意思是将心比心。我们不能将它理解为“宽恕”,宽恕强调“宽”,原谅之意是从宽引申出来的,和“恕”无关。我们要注意:拿人当人是仁,将心比心是恕。1.“恕”非常重要。《论语颜渊》第二章记载,当仲弓向孔子问什么是仁时,孔子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仁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仲弓推荐。《里仁》第十五章记录了孔子和曾参关于“忠恕”的一段谈话: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wei,三声,意思是应答声,译成“是的”)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问学生,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基本原则来贯穿,曾子说,是的。孔子离开以后,别的学生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说,老师的学说,讲的就是忠和恕。曾参把“恕道”作为“夫子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门儒学中的顶上功夫之一。2.“恕”难以做到。《论语•公冶长》第十二章记载了子贡和孔子的谈话,谈话内容是说“恕”非常难以做到。原文是,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这里的“赐,说的就是子贡。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贡说:“我不希望别人把事情强加在我身上,我也不打算把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啊,这并不是你能做到的。3.现实社会很需要。“恕”字的现实性。世道人心,每每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般人恰好是自己不想做的事,就想让别人去做;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巴不得卖给别人。相反,自己想做的事,自己钟爱的东西,就不那么愿意与别人分享。其基本原因在于不能做到推己及人,凡事都很少为他人着想,说到底是一个私字在作怪。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多一些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第十二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这一章,我们可以抓关键词、联系其他篇章、名家解读。此章写孔子劝弟子学诗。诗教温柔敦厚,可以“兴观群怨”,事父与君,又可广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故学者不可不学也。“可以兴”,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尤其重视情感的教育,如悦、乐、愠、愤、悱等,这些情感词,在孔子教育学生的时候,多次出现。所以,孔子在这里,将激发人的情感放在第一位。《论语•泰伯》第八章记载,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译为:孔子说:“诗篇可以使我们的意志振奋,礼仪可以使我们坚定德操,音乐可以使我们陶冶性情。诗、礼、乐三方面是孔子从事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兴于《诗》”放在第一位,就肯定了诗的温柔敦厚的作用。“可以观”,指的是通过读诗可以观察各国民风,进而考见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可说明此意。“可以群”,是说读诗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暴戾刻薄的人必定难以与人相处,读诗可以让人渐渐变得温柔敦厚。“可以怨”,群居生活中,有时候可能会有怨愤,但钱穆告诉我们:“惟学于诗者可以怨,虽怨而不失其性情之正”。意思是学诗使人的情绪得以正常的抒发化解。总结:以上是我对持身以礼、持身以恕和诗教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解析。下面,也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讲解方法,自己解读七、八、九三章的内容。我们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三章的选文。学生活动,自主解读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第八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第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章进行解读。解读提示:第七章:结构上:先总后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是一个总说,尤其是“任重而道远”这个句子,后面两句话对这句话进行了分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承接“任重”这个词,“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承接了“道远”这个词语。内容上: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对这一章进行解读。第一个可以从曾子眼中的读书人,即“士”的角度。第二个可以从曾子自己的角度。第三个从所有的读书人角度。抓好这三个角度,解读才会有内容,有深度。1.我们从曾子眼中的读书人这个角度解读。曾子眼中的读书人并非一般的读书人,而是有着志向远大和意志坚强这两种品质的读书人。只有志向远大才能肩负重任,只有意志坚强才能经得起各种磨练。2.从曾子自身的角度解读。曾子,作为孔子的弟子,推崇孔子倡导的“仁”。“仁”的含义丰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立人之本、为政之要,是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3.我们从天下所有读书人这个角度来理解。读书人以仁为己任可谓志向远大,在历经各种磨练后矢志不渝可谓意志坚强。对于每一个人,这种完美人格都是值得追求的。倘若心中执着于一个关乎他人、社会甚至国家的宏愿,何不奋斗终身,不留遗憾?这对我们立身处世有很大的启发。第八章:1.抓比喻修辞。在这一章中,“譬如为山,未成一篑”和“譬如平地,虽覆一篑”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向我们讲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我们还可以通过抓2.抓关键句。这里有两个句子可以拿出来做一个重点的解析。“止,吾止也”,意思是说停下来,是我要停下来的。“进,吾往也”,意思是说前进,是我自己要前进的。这两个句子代表了儒家思想对个人和个体的重视,强调德行修养是要你自己完全负责的,这也是我们修身所应该借鉴的。第九章:抓关键字、关键词、联系材料,引申。内容上我们可以联系《中庸》中对于这一章的解释。《中庸》写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意思是说知、仁、勇这三种品质是天下人都要使用的德行,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品德。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君子三达德”的概念。其次,我们要抓住关键词。这里有是三个关键词“不惑”“不忧”“不惧”。可以这样分析:“不惑”是说你通过“好学“这个途径,每天努力学习,成为智者之后,就没有疑惑了。“不忧”是因为仁者能够凭良心说话做事,问心无愧,真诚由内而发,所以没什么好忧虑的。“不惧”的前提是一个人要有羞耻心,因为羞耻心可以让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付诸行动前分辨清楚,这样人就无所畏惧。这三个词的解释,我们也是参考了《中庸》里的一句话:“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谈到“不惑”的时候,强调通过“好学”的途径;谈到“不忧”,强调的是用良心去做事;谈到“不惧”的时候,强调以“羞耻心”为前提。结合《中庸》论述,理解三者的作用。《中庸》: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阐述了三者对于“修身、治人、治天下”的作用。在这一章中,知、仁、勇三者,不但是君子所向往的三种境界,是孔子竭尽一生努力奋斗和实践的,也是我们修身必备的品德,是天下人都要使用的德行。四、反馈与评价1.下面选项中,画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成一篑篑:盛土的竹筐B.知者不惑知:同“智”C.请问其目目:条目,细则D.迩之事父迩:远答案参考:D(迩:近)2.读下面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1)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篇》(2)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章句下》解读提示:第一句:对于“大众”来说,“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