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行动方案_第1页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行动方案_第2页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行动方案_第3页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行动方案_第4页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行动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行动方案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一)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钢铁行业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基础上,推动钢铁企业开展深度治理改造试点示范工程;加快推进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2022年完成3家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和3家水泥粉磨站企业的超低排放改造;持续推动化工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工程。全面落实工信部《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全市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围绕工业制造重点行业和领域,持续推进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创建,遴选一批绿色制造示范企业。推进大同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十四五末基地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按照省生态环境厅公布的应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双超双有企业名单,积极督促相关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按照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工作部署要求,紧盯目标任务,坚持高位推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按时序完成好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工作,实现应发尽发,应登记尽登记。加快固体废物纳入排污许可信息录入、变更及执法监管工作。严格落实排污许可制度,建立责任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全覆盖,杜绝企业无证排放。(二)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圳品认证标准开展农产品认证,加大对超期、超范围违规使用认证农产品证书及标志清理和查处,强化监督管理、规范标准化生产,打造一批质量过硬、品牌知名的绿色有机农产品,逐步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改造提升粪污处理设施,加快第三方粪污、尿液收集中心和有机肥加工厂建设。到2025年,全市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建立粪污资源化利用计划和台账,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8%,畜禽养殖户粪污处理设施设备配套水平明显提升。到2025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结构不断优化,秸秆还田质量全面提升;建立完善的秸秆田间处理、收集、储运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格局;在秸秆资源丰富、综合利用基础好、实施意愿强烈的区域,申报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力争十四五末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农民使用0.01毫米以上的地膜,在翻地的同时使用机械回收和人工拣拾相结合,到2025年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2023年至2025年,争取新建高标准农田13万亩,改造提升现有高标准农田20万亩。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占耕地比例达到35%以上。鼓励各县(区)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产业,确保林下资源充分有效利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技术帮扶,积极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形成一批以林药、林菌、林禽、林蜂为主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022年争取省级财政扶持建设1个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发展柴胡1500亩。新发展有机旱作农业50万亩,建设有机旱作万亩绿色高效高粱示范基地1个、有机旱作技术集成推广项目47个、有机旱作节水增效项目51个。重点推广示范全膜双垄沟播、膜下滴灌、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抗旱良种等旱作节水技术模式,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推动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合理制定大中型灌区农业用水价格,探索建立分类水价机制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在全市水产养殖经营主体开展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为创建国家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打好基础。实施化学农药、兽用抗菌药减量化和产地环境净化行动。持续推进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围绕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和三品一标基地建设,在全市建设12个绿色防控示范区,示范核心区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100%,辐射带动区绿色防控覆盖率提高到30%以上。强化兽药网络销售平台监督,加强对养殖场户的用药监管,严格执行兽药使用记录制度、兽用处方药制度、兽药休药期制度。依法加强养殖水域滩涂统一规划,将养殖水域滩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水功能区划。编制大同市水域滩头养殖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全力推进黄花、畜牧、设施蔬菜、有机旱作(杂粮)、中药材、食用菌、杏果和农文旅融合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做品牌、拓市场、建基地、促发展,争取利用五年时间特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十年时间建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持续推进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合规生产,开展技术改造、设备改进等工作,强化高质量发展,打造绿色工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发一批农业+文旅新兴业态,构建避暑康养、研学体验、自驾旅居、乡村旅游、红色教育等新业态体系。布局建设文旅康养示范区,推进康养旅游发展。围绕长城、太行旅游板块,开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三)推动服务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按照全省统一安排部署,继续开展绿色商城创建工作,指导购物中心、百货店、仓储会员店等零售企业不断优化硬件软件环境,创新经营模式,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积极申报绿色商城。鼓励有条件的餐饮住宿企业发展共享经济,严格按照行业规定规范发展闲置资源交易。加快信息服务业绿色转型,鼓励数据中心运营企业应用分布式供能、高压直流供电、液体冷却、热场管理等先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5年,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率不超过1.25。进一步完善会展经济发展的配套体系,线上线下相结合,支持会展服务企业借助网络信息化平台及数字化展览平台,鼓励使用可循环利用的环保材料,顺应低碳发展。深入调研汽修、装修、装饰等行业原辅料替代情况,推动企业使用低挥发性材料。在全市酒店、餐饮企业倡导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鼓励餐饮外卖企业每半年向所在地县级商务主管部门报告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情况。鼓励企业登录商务部绿色流通服务平台注册,进行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及环保替代品使用情况报告。(四)做大做强绿色低碳环保产业持续推动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开发区绿色产业项目落地实施。加快培育市场主体,鼓励设立混合所有制公司,依托重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大型绿色产业集团,做优做绿能源产业。持续推进大同国家级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推进固废资源化利用项目投产达效。大力实施高成长性企业培育工程,积极引导绿色环保领域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充分发挥第三方节能服务公司资金、技术等优势,引导高耗能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节能技术改造。推行合同节水管理,推动企业、高校、公共管理机构等开展合同节水,逐步将合同节水工作纳入对各县(区)年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工作考核。鼓励公共机构推行能源托管服务,将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纳入全市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专项工作考核范围。培育环境污染治理、监测新模式,拓展第三方监测服务,探索开展以环境治理效果为导向的环境托管服务。(五)提升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科学编制新建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依法依规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严格入区入园项目准入标准。积极鼓励我市工业园区企业申报工信部绿色工厂,强化绿色制造标杆引领。推进市经开区和各省级开发区申报绿色低碳循环示范园区,按照一园一策原则逐个制定循环化改造方案,鼓励园区骨干企业加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鼓励化工等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危险废物集中贮存、利用、处置设施,做好产业园区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工作。(六)构建重点行业绿色低碳供应链推动我市工业领域重点行业企业进行国家绿色供应链申报,在水泥、新型建材等行业选择一批龙头企业,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开展绿色供应链创建,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提升我市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绿色低碳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更加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绿色产业持续发展壮大,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稳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大同蓝大同绿大同清品牌不断提升。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法规政策体系更加有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能源体系、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消费方式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美丽大同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绿色低碳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工业领域能源消费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65%,是节能重点领域和主战场之一。我国工业领域用能企业数量多、涉及面广,加快推进工业节能提效,不仅有利于提升企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还能够推动重点行业领域工艺流程、生产设备更新换代,提升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近年来,我国工业能效水平不断提升,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三五期间下降16%的基础上,2021年下降5.6%,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用能行业能效水平显著提升,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超过8万亿元,年增速在10%以上。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行动计划》给出了具体目标:到2025年,新增高效节能电机占比达到70%以上,新增高效节能变压器占比达到80%以上,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优于1.3,工业领域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在重点用能行业遴选100家能效领跑者企业,探索创建10家超级能效工厂。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报告《2022-2027年中国低碳经济行业发展潜力分析及投资战略规划咨询报告》。《方案》提出,到2025年,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2%,制造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较2020年提升25%;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现代服务业比重达到50%以上、占GDP比重达到35%。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以上,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0%以上。在锂电产业方面,《方案》提到要做强正负极材料环节,招引电解液、铝箔等关键环节头部企业,实现锂电主辅料均衡协调发展。到2025年,力争锂电产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瞄准新能源汽车,开展链主精准招引工作,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水平,并围绕整车和零部件龙头,梳理形成5+2零件供应商清单。中国开展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逶迤,青山相向,草木繁盛,花鸟为邻,推窗可见绿,白天抬头有蓝天白云,夜晚能望见繁星闪烁,这般的田园诗意,凝聚着人们对绿色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和追求,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以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才能在点滴之间汇聚起生态环境保护的磅礴力量。绿色低碳,人人有责,也人人可为。遵守规定,做好垃圾分类;合理设定空调温度,夏季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不高于20摄氏度;尽量购买耐用品,少购买使用一次性用品和过度包装商品,外出自带购物袋;出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或者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这些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非但不会降低生活质量,反而有助于提升文明素养,让生活更健康。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少用一度电,节约一滴水,从源头减少消耗,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这是每个人的应尽之责,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植树树成林。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只要乘以14亿多人口数,就能迸发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合力。以绿色出行为例,据统计,2021年,深圳市民通过某地图绿色出行平台搭乘公交和地铁绿色出行,全年减少碳排放约50万吨,相当于约42万辆燃油车(排量1.5升)停驶一年的减排量,或约3.5亿棵树、8万个足球场大小的森林一年产生的碳汇量。这也生动地说明,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当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节约环保蔚然成风,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美丽中国将铺展开新的画卷。中国绿色低碳金融产品的创新绿色金融体系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支持经济向绿色化转型的制度安排。按照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总体要求,应当研究规划发展特色鲜明、支撑绿色产业发展有力、引领绿色消费导向显著的绿色金融,对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进一步开发和完善。为此,应当将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有序开发,作为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工作来抓。要服从于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需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加大创新力度,通过发展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手段,解决绿色投融资所面临的期限错配、信息不对称、产品和分析工具缺失等问题;需要金融、财政、环保等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支持,通过建立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解决项目环境外部性问题;需要进行一系列制度安排,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充分利用绿色金融体系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方面有序推动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同时,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还需要契合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进程、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金融需求、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水平等具体情况。要服务于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清洁能源产业(包括水电、光电、风电、天然气等,潜在的产业还有氢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清洁能源支撑产业(包括晶硅光伏、能源装备、储能设施、能源输配等)、清洁能源应用产业(包括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大数据、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等),既涉及每个低碳优势产业的科技创新、产业布局、重点项目孵化、优势企业培育、发展环境营造等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发展,也涉及清洁能源产业、清洁能源支撑产业以及清洁能源应用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除此之外,绿色农业、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服务等产业发展也涉及与低碳优势产业融合发展问题。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在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的管理框架下,坚持以服务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及其融合发展为首要目标,统筹兼顾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积极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和创新。积极推动绿色低碳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参与各类绿色产业基金,实现绿色资产证券化;帮助绿色低碳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融资成本。积极开发林权抵押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环境服务项目未来收益权质押融资等创新型信贷产品,有效提高绿色低碳企业绿色信贷的可获得性。充分利用绿色再贷款、绿色金融债、专业担保和财政贴息等政策,积极服务绿色低碳产业中小微企业,有效解决其在绿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立足金融机构的平台优势,为绿色低碳企业提供绿色供应链管理、财务顾问、研究咨询等中间服务,为绿色优势产业各企业提供全面过程、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一)要注重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绿色金融发展法律法规支撑,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法律法规制度建立健全,强化执法监督和问责力度。加快构建支持绿色信贷的政策体系,完善绿色信贷统计制度,加强绿色信贷实施情况监测评价,形成支持绿色信贷等绿色业务的激励机制和抑制高污染、高能耗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约束机制。尽快建立银行绿色评价体系,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做好环境风险管理。尽快建立绿色企业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将企业环境违法违规信息等纳入监控范围。尽快完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加大对伪造环境信息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的惩罚力度。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在重点流域和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领域,合理推进跨行政区域排污权交易,扩大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积极争取建立成渝地区区域性排污权交易市场、节能量(用能权)交易市场、水权交易市场。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进重点领域碳排放配额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积极推进区块链、云计算等金融科技在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中的应用。(二)要注重金融创新风险防控绿色投资是典型的跨期投资,周期长,不确定性高,风险大,必须运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管控金融风险。开发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要重点关注企业在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多元化资金需求、抵押担保物价值相对不足以及部分项目建设期限长、投资额度大、风险不确定等问题,建立资产和组合双维ESG风险监控机制。在投放绿色信贷、发行绿色债券方面,应当加强对信贷客户及项目的审核筛选,认真开展客户的环境及社会风险专业评估,严格进行贷款三查,实施信贷全流程风险管控。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可探索创新开发碳汇质押贷款和生态贷等信贷新产品以及发行绿色债券,开展绿色并购、绿色银团、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保险等业务,为绿色产品的价值实现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充分利用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和运作模式,按照金融市场逻辑管理绿色金融市场,实现绿色金融资源有效的跨周期配置和套期保值。要注重防止底层资产可能存在固有瑕疵或涉及欺诈风险。绿色低碳的发展历史9月22日,正值中国正式提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一周年之际,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全球直播研讨暨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全球数十万人线上线下收看发布会。会上,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联合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发布《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智库研究报告,探索中国未来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之路。在提出碳中和目标的一年间,中国向世界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大国行动力:各部委相继出台碳中和重点政策;各省市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写入地方十四五规划;各行业部门积极响应号召,制定减排路径规划;金融系统全面开启绿色升级。《报告》指出,宏观上,碳中和将使中国以绿色为核心导向,重构社会经济复合系统,提升综合发展实力,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微观上,碳市场为企业低碳转型带来金融机遇,低碳经济将为民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气候环境因素将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对象。当前,全球绿色低碳经济布局主要呈现四个特点:一是可持续经济占比持续提高,各国加大投入并扶持绿色产业;二是清洁可再生能源成为能源市场主流,国际能源格局开始转变;三是国际绿色金融市场逐渐成熟,绿色融资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四是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国际合作重要导向及国际竞争新兴战场。将敦促各部门按照顶层指引开展自身特色减排工作,不断开展能源结构合理优化、传统产业绿色升级、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服务贸易低碳转型等工作,推动各重点排放行业加快制定绿色转型与低碳减排路径并引导金融行业开展绿色创新升级并加大对低碳产业的资源投入。《报告》为中国碳中和之路提出以下四条建议:第一,应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第二,应探索可持续的、符合碳中和长远目标的绿色金融体系与服务模式;第三,应在推动能源与工业低碳进程的基础上,高度重视数字经济时代潜在领域的减排工作;第四,应将绿色低碳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绿色低碳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自然生态平衡问题成为广大人民所关注和重视的焦点问题,也是人类所面临的一次重大考验,只有有效的预防环境污染,进行环境治理,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严格控制污染源,控制三废,才能让人们重新获取一片碧水蓝天。(一)环境污染的危害性环境污染就是指人们的各种生产和生活中直接或者间接地向大自然排放各种不利于环境的物质,而使环境质量降低,给生态带来不平衡,具体来讲环境污染可以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等,而这些污染的危害性也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经济的进步不断的提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的隐患。大气污染的危害,大气污染也就是空气的污染,是人类一分一秒都离不开的,因为大气是一种混合性气体,它虽然会受到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那种变化却不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如果在空气中融人了氮氧化合物以及二氧化硫(SO,)等等污染物以后,就会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质量带来严重的破坏,可能会让人们从不同程度上患上呼吸道、生理机能以及各种粘膜组织的疾病,严重时,还会出现中毒现象,危及到人们的生命。另外,大气污染也会对植被的生长造成破坏,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同时也命名生物链被打乱。1、水污染的危害水污染相对于大气污染来讲更为严重,因为人们在饮用了受到污染的水,或者食用到受污染水中的生物,就可能直接导致中毒死亡,而且污染水的长期食用,不仅会引起人们的一些诸如细菌性痢疾、血吸虫病等等常见疾病,还会受到一些化学物质的侵袭,诱发癌症的发生。而据数据调查发现,全世界水污染数量有5.5亿立方米,这个数字是令人发指的,而水污染问题也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障碍,需要进行彻底的解决和根除。2、放射性污染的危害放射性污染主要包括X射线、γ射线和中子的全身照射,而这些放射性污染源大都是出自于一些原子能工业排放以及化学试验及医疗排放物等等,而生物在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刺激以后,轻则会出现感染、脱毛现象,重则伤及肠胃,甚者会导致其中枢神经损伤直到最后的死亡。(二)绿色低碳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分析与研究1、绿色低碳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种类而要从根本上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达到人们理想的绿色低碳生活,就必须要从其治理的技术种类入手,具体来讲,可以包括生物技术、膜技术、催化技术、高级氧化技术、超声波降解技术、微波技术,等离子体技术等等,而这一系列绿色化学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从源头上有效的改变生态环境,还可以进行一些生物资源的再利用,达到节省能源,减少污染的目的。2、绿色低碳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应用从我国当前环境分析得知,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硫都是来自于煤燃烧后的产物。在对于土壤环境的保护方面,可以采用固体废弃物的电力气化技术来完成,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污染,而且成本低,还能避免二次污染现象的发生,达到能源的循环利用,尤其是对于白色污染的处理,更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在最重要的水污染问题上,绿色化学技术的合理应用更是实现了绿色理念,实现污水的零排放,比如说,它可以完成对废液的有效中和,可以对农药的使用进行改良,让农业生产实现绿色化,最终达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绿色低碳环保要求。全国绿色低碳转型能源产业的发展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全国碳市场自7月16日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备受关注。据统计,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首周(截至7月23日)总成交量483.30万吨,总成交额24969.68万元。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日前表示,总体来看,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市场交易活跃,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市场运行平稳。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后续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等更多高排放行业将逐步纳入。与此同时,央地近期密集发文部署更多绿色低碳转型举措,助推我国能源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目前多行业正通过技术升级创新逐步实现低碳甚至零碳排放。(一)碳市场交易价格稳中有升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数据,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上周最高成交价61.07元/吨,最低成交价52.08元/吨,7月23日收盘价为56.97元/吨,较7月16日上涨11.20%。7月21日,中国石化完成全国碳市场首笔大宗协议交易,从华润集团买入10万吨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成交数据,这笔交易为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以来首笔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金额为529.2万元。业内人士指出,当前仍有不少企业处于碳交易摸索阶段,还在积累经验,随着企业参与度不断提高,市场活跃度有望提升。对于碳价走势,业内普遍预计将保持上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赵越分析说,为体现以提高碳排放配额价格而增加碳排放成本的市场属性,我国的碳交易市场配额价格也将随着双碳目标的临近而上涨。届时,可再生能源的价格优势将进一步体现。(二)多举措推动绿色转型碳中和无疑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碳市场落地基础上,近期多部委密集发文部署更多绿色低碳转型举措。支持开展低碳城市试点,积极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开展节约型机关和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鼓励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统筹推动氢能的制运储用全链条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