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戊戌变法济钢高中【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第一篇章:天涯何处是神州—变法背景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甲午战争的失败,是戊戌变法的重大社会背景,除此之外,当时也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通过史料探究形式,由学生分析得出戊戌变法的背景;通过微视频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变法的过程;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戊戌变法的败因,最后由史料分析总结其历史意义。通过学习戊戌变法进行中的艰巨性,尤其是通过感受维新志士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使学生认识维新人士所肩负的救亡图存的责任,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爱国救国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为实现每一个人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第二篇章:救亡图存立丰碑—变法过程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百日维新的内容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兴起,百日维新使其达到高潮。第三篇章:壮志未酬饮悲歌—变法结局戊戌政变和变法的失败戊戌变法的失败;分析其败因;第四篇章:英雄热血化彩虹—变法意义对戊戌变法的评价戊戌变法对人们思想解放、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社会风俗方面的重大影响。【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戊戌变法时代背景及其历史意义。难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教学方法】1、采用图片导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2、注重运用史料教学,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不仅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3、采用设置情景、设疑引思、自主学习的模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4、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5、采用微视频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戊戌变法的过程,并引起学生兴趣。6、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打出幻灯片,引出两组图片。教师:第一组:一个女人的时代——慈禧太后。1894年的十月初十是慈禧的六十大寿,而就在不久前的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可是这并没有减少慈禧对做寿的热情。原本用于军需的300万两白银被挪作庆典之用。当白花花的银两投入到这场浮华的寿宴之时,一个帝国的衰落与无奈也渐渐暴露出来。当时有人做对联讽刺,“一人庆有,万寿疆无”。第二组:两个事物的结局。先来看“黄鹄”号。“黄鹄”号蒸汽轮船是我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蒸汽机轮船,在试航时曾经轰动一时。由此可见,中国人在那个时代也在追赶着世界的步伐。但是,它的结局是却是再也无人过问。第二个事物是电报机。在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的回忆录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在电报机刚刚发明后,丁韪良设法得到一套,向清朝官员演示这“新奇的发明”。然而这些官员完全没有任何兴趣。怪不得丁韪良说中国人是文学上的巨人,却是科学上的儿童。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几组图片我们看到在19世纪末,欧美列强、日本等国家一路跑进工业时代时,我们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落后的结局就是我们被动挨打,一败再败。尤其当我们败给了小国日本之后,巨大的震动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这就是由康有为和梁启超引导的戊戌变法。由此导入新课。【设计意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通过两组图片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同时为学习变法的背景打下基础。【学习新课】幻灯片展示本节课的基本框架,同时明确学习内容,以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线索。一、天涯何处是神州—变法背景角度一:一位亲历者的自述;角度二:一位状元郎的多面人生;角度三:一次有奖征文。角度一:一位亲历者的自述。多媒体展示史料,学生配音朗读。(革命家吴玉章回忆说:“从前我国还是被西方大国打败,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败得那么惨,条约又签订的那么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当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问题:使中国遭受屈辱的事件都有哪些?教师:甲午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列强看到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进一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强烈的民族外患下,中国社会最高的呼声就是救亡图存。学生归纳总结出戊戌变法的政治基础:民族危机加深,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角度二:一位状元郎的多面人生教师:简单介绍张謇个人经历。由此引出表格。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时间企业数资金额(万元)1863—18941196801895题:甲午战后中国经济发生了怎样的进步?学生归纳总结出戊戌变法的经济和阶级基础是: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角度三:一次有奖征文(学生录音):1889年上海格致书院举行的春季特课(有奖征文),由李鸿章所命的“格致”考题是将西方的亚里士多德、培根、达尔文、斯宾塞等四大科学名家进行比较及追溯西学源流。值得注意的是,获此次征文第二名的王佐才触及到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自然选择理论。思考: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随着启蒙思想传入中国,在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的基础之上,诞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的主张是不仅学习西方的技术,还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是并不系统。真正系统的理论是以康有为、谭嗣同、严复、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简单回顾四位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多媒体展示19世纪中叶世界形势图:运用全球史观的方式,学生认识到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学生分析得出戊戌变法的国际环境:工业文明冲击下资本主义发展潮流成为大势所趋。教师总结:甲午战后,在民族危机的冲击之下,戊戌变法的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条件和外部环境等都为变法打下了基础,于是在此情境之下,维新人士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思想、政治运动。【设计意图】:本目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由学生归纳戊戌变法发生的背景,旨在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四种分析方式,学生能够提升读图能力、分析归纳材料能力、宏观把握历史事件的能力,戊戌变法的背景亦可迎刃而解。二、救亡图存立丰碑—变法过程播放微视频:《戊戌变法的发展过程》,学生观看。多媒体展示戊戌变法形象图,学生填图。【设计意图】戊戌变法的过程学生较为熟悉,通过微视频,更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对示意图的填写,清晰掌握整个过程的发展。过渡:戊戌变法在多重的阻碍与高压之下,变法迎来了令人叹惋的结局。我们不禁要问,这样一场由皇帝发动主持、得到资产阶级支持的变法运动,为什么会瞬间走向失败呢?第三篇章:壮志未酬饮悲歌—变法败因角度一:走进梦想;角度二:民众的态度角度一:走进梦想角度一:多媒体展示康有为和光绪帝的梦想;学生提炼归纳。康有为的梦想是实行君主立宪,光绪帝的梦想是不改变政治制度。教师:由此我们看出帝党内部关于梦想,两位核心人物出现了根本分歧。这似乎就昭示着变法会走向失败。慈禧的底线:学生得出结论:制度不能变。最后的底线是国家权力要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教师总结:在一场看似平静的变法背后,其实暗流涌动,背后掩藏着一场帝党与后党的最高权力之争,也进一步看到维新派所面临的强大阻力,这也注定了戊戌变法的结局以失败而告终。教师继续分析:作为戊戌变法过程中的三位关键人物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而他们的力量对比则决定着改革的成败。我们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角度分析变法双方的力量。以慈禧为代表的后党建立在自然经济上,其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力量非常强大;而维新派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弱小所形成的阶级力量对比悬殊是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其中导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则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中间还有一位光绪皇帝。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个别人身上,尤其是光绪帝这种尚不能自主的皇帝身上,是非常危险的。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是改革失败的又一个原因。角度二:民众的态度:(学生录音)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被杀的时候,不少老百姓其实是叫好的,他们都认为国家杀了大奸臣。张恒荫被变法牵连而发配新疆,沿途都有老百姓打他,高呼:“看大奸臣!何如杀却,岂不省事?”教师:请回答,这反映了民众对戊戌变法的态度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人们对戊戌变法表现出惊人的冷漠和抵制。查一下湖南地方志,更可以看到这个问题。维新运动搞得最火红的湖南,民众认为所谓维新还不如大风吹倒了民房重要,此地尚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维新派与一般民众的隔膜之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为什么会这样呢?引入密尔的一段话:一个国家如果为了要使它的人民成为它手中更为驯服的工具,而使人民渺小,就会发现靠渺小的人民是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的。教师总结: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和两个具体原因。教师:社会的改革是错综复杂的,历史的变迁也绝非一人一力作用的结果,它一定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课前我请同学们分小组搜集史料,女生从改革的内容、男生从改革派的策略上。现在我们来展示这些史料,帮助我们从多角度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学生活动:女生分析变法的内容,得出结论:变法过程急于求成;改革理论不成熟;政治措施不完善。男生分析维新派策略:维新派缺乏斗争经验,树敌太多;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教师总结:戊戌变法只是幼弱的资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之后的第一次亮相,作为后人,我们不能因为维新派收阶级和时代局限性而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而责怪他们或是贬低他们。只是认识到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他们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预期效果:关于变法失败原因,学生可能还会从其他角度回答,教师要加以有利引导,使学生逐步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设计意图】学生课前搜集史料,自制资料卡片,课上进行展示,既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搜集资料、归纳总结的能力,又逐步使学生认识到论从史出的观点。过渡;维新志士的热血并没有白流,他们为中国近代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第四篇章:英雄热血化彩虹—变法影响角度一:欧风美雨;角度二:移风易俗角度一:欧风美雨看点一:胡洪骍——胡适教师总结:戊戌变法后,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看点二: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教师总结:戊戌变法后,人们更加真实的了解西方社会生活,也推动了中国出版印刷事业的发展。看点三:第一份征婚广告——《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教师:戊戌变法起到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角度二:移风易俗:不缠足、剪辫、禁烟教师总结:维新派摒除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教师:大家一起总结变法的历史影响。学生:1、是一次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2、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是政治民主化的开端。3、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4、是一场引领时代新风的近代化运动。摒除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教师总结:梁启超在追述戊戌变法时说过一段话,学生齐读。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从其开启二十世纪序幕、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角度看,它虽败犹荣。课堂小结:天涯何处是神州——变法背景,我们多几个角度析背景;救亡图存立丰碑——变法过程,换一种方式看过程;壮志未酬饮悲歌——变法败因,站一个高度探败因,第四篇章:英雄热血化彩虹——变法意义,用几个视野究意义。教师:今天我们为什么学习戊戌变法?有一句话说,当一个民族站起来的时候,更应该反思和正视她所遭受的屈辱。回首中国近代史我们发现,在戊戌变法之后,继之而起的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也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先进的中国人始终没有放弃,始终表现出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1911年,1949年,1978年,仿佛是一场接力赛,每一次都使中国站在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现在的中国,站在了自1840年以来的最高点,盛世阳光下,每一个人都很珍惜这份幸福,因为我们知道这份幸福来之不易、回首175年的历程,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灾难,但是我们也见证了一个民族的涅槃与重生。现在的我们不仅需要反思,更需要明白自己肩上的重任,那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每一个人的中国梦而不断努力前行。【设计意图】:作为本课的重点,通过设计两个角度的方式,通过丰富的史料,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最后带领学生一起回顾近代历史上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而付出了不懈努力,学生从而能体会出中国实现独立和近代化的艰难之路。鼓励学生要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重任,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戊戌变法》学情分析:作为高二的文科生,对于戊戌变法这一事件,通过前面两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对这段历史已经有所了解,尤其是对戊戌变法的过程、维新思想等比较熟悉。然而在选修课中再来学习它,应使学生提升一个层次去理解,以探究这场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失败的原因以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岳麓版选修将其编写在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中,学生学习时应该注意联系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加深对这场改革的全方位认识。在学习本课时,教师布置好预习工作,并通过复习必修三第20课《西学东渐》,巩固维新思潮的相关内容。同时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女生从戊戌变法的内容上,男生从维新派的策略上自主搜集史料,研读史料,并根据史料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既能够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又能够提升学生兴趣。在搜集整理史料基础上,用于课上展示。作为高二的文科生,虽然具备一定的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课又有很强的可读、可学性,但是本课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例如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深远的历史意义等,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补充材料,借助史料、图片、微视频等方式,通过不同的角度和看点,引导学生在思考、讨论后,通过探究的方式突破重点和难点。在这些铺垫的基础上,为本课最后的升华打下基础。通过一组图片使学生明白: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但更是一部探索史和反抗史,其间先进的中国人始终没有放弃,始终表现出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才使中华民族一步步登上更高的起点,学生在这个环节得到了感悟!《戊戌变法》效果分析本课主要分为四部分讲授,背景、过程、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其中重点是第一和第四部分,通过录音、史料、图片的展示等多种形式既吸引学生兴趣,也加深学生印象和理解。对于难点失败原因,通过师生合作,史料、图片的运用和教师语言讲解,以及学生课前史料搜集和课上小组活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失败原因的理解。针对文科学生,本课测评以10个客观题形式出现,题目涉及变法的背景、败因和意义,以基础题为主,难度不大。当堂检测的评测结果为:61人参与测评,45人全对,占73%,10人错1题,占16%,6人错2题,占9.8%。对于这样的结果,属意料之中。出错概率最大的题目为第9题。学生出错,说明还不能够准备把握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对戊戌变法理解不够深入。说明有些学生对于知识还停留在死记硬背,没有真正理解。在课堂设计中,个别问题设计稍显单调,缺乏启发性和灵活性。如果能思考到更深入、层层递进的问题,会更好的设疑导思,更好的使学生掌握知识。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岳麓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的重要一课。本课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个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也是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的一次有益探索。在中外近代改革史上影响巨大。戊戌变法中维新思潮的内容学生已经在必修三《西学东渐》一课中学习过,同时从高考角度看,戊戌变法是重点内容。甲午战争之后,使中国人开始清醒过来,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初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始也。”在多种因素的刺激之下,戊戌变法轰轰烈烈的展开了。但是仅仅持续了103天后,就以失败而告终。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在强大的顽固势力之下失败了。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虽败犹荣。它是一场爱国的政治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同时也是一场近代化运动,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本课内容可整合成四个篇章。第一目“甲午的震撼”、第二目“维新思潮的兴起”是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是本课的重点问题,整合成一个新的篇章——天涯何处是神州;第三目“公车上书”、第四目“百日新政”是戊戌变法发展的具体过程,学生了解即可,整合成第二篇章:救亡图存立丰碑;第五目“无力回天”是戊戌变法的结局,重点分析其失败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整合成第三篇章:壮志未酬饮悲歌;第六目“维新时期的遗产”是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难点问题,整合成第四篇章:英雄热血化彩虹,重点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评测练习:一、选择题:1、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运动的政治事件是()A、公车上书B、保国会的成立C、强学会的成立D、创办《万国公报》2、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B、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C、从西方基笪督教受到启发D、以办报刊译书的方式宣传新思想3、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二百兆之后始也。”他说的“大梦唤醒”的主要表现是()A、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自强B、认识到情政府腐朽,反清斗争兴起C、资产阶级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认识到日本先进,知识分子赴日留学4、有人认为,甲务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这主要因为甲午战争后()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近代技术,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C、民族工业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D、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5、下列关于中国维新思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一股进步爱国的民主思潮B、在中国具有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C、是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D、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6、戊戌变法将使大小官僚“因之失职者将及万人”,这是因为变法规定()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B、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C、废除八股取士D、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7、百日维新中实施的新政因政变大部分被废除,仅保留了:()A、奖励科技发明;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C、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D、设议会8、我国戒缠足、兴女学等运动始于:()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9、从促进近代化历程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C、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10、戊戌变法运动是一次:()①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③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④思想解放潮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泰西近欧论,皆言三权:有论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自台湾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数省,揭杆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大借洋教,以举庶政。——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四:使戊戌政变不被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胡适《留学日记》请回答: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源于哪部著作?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待农民起义和帝国主义的态度如何?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简述你的理由。参考答案:1—5:ABCCB;6—10:DCBCD11、(1)政治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理论依据:三权分立学说;著作: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态度:利用变法抵制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根本缺陷:脱离广大群众,不敢触动封建制度的统治基础;寄希望于帝国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不正确。理由: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带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所以在近代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课后反思本课的优点在于:①创设图文材料,利用学生对慈禧、发明创造的兴趣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本课最大的特点是选择史料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