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地理-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地理-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地理-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地理-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PAGE必修一《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学设计课前学习活动【学生自主学习】:1.喀斯特名称的来源和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3.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地面喀斯特地貌: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和落水洞地下喀斯特地貌:石钟乳、石笋、石柱4.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有哪些?(1)岩石的可溶性: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2)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3)水的溶蚀力:水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正相关)(4)水的流动性:取决于大气降水、地面坡度以及岩石裂隙的类型与连通性。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学以致用目标: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二、教学方法:1、教法:情境导入法:采用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观看白水台的美景后对喀斯特地貌产生兴趣并用已学知识讨论或猜测其成因;提纲导学法,自主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观看视频《溶洞的形成》,说出各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阅读课本,分析桂林山水成因。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看《白水台之谜》视频同学们听说过白水台吗?想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吗?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有趣的视频吧。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够解开白水台之谜。目的引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导入喀斯特地貌的学习。首先展示预习成果,答疑释惑。【合作探究】探究一、观看实验《喀斯特作用的本质》。1.说出喀斯特作用的本质。2.说出各种喀斯特地貌名称及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总结】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溶蚀作用使石灰岩减少;淀积作用使石灰岩增多。2.地面喀斯特地貌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和落水洞加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主要为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主要为流水淀积作用形成。如下表:类型形态成因地面喀斯特地貌石芽→石林→eq\a\vs4\al(峰林,峰丛)→孤峰→残峰溶蚀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落水洞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淀积注意:喀斯特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其强弱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水对岩石的作用,因此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岩石和水,作用强弱也与之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如下所示:探究二、阅读课本71页“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小组合作探究桂林山水的成因。环境要素所属圈层环境特征表现【总结】环境要素所属圈层环境特征表现岩石岩石圈石灰岩广布,且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发育好地貌岩石圈东、西、北地势高,中、南部地势低,漓江纵贯全境气候大气圈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利于植物生长水文水圈地表水、地下水富集,流水侵蚀作用强生物生物圈生物的生长旺盛,使土壤、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讲述】桂林山水的形成条件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同学们对桂林山水的成因作了非常详细全面的分析,将同学们的回答作一个简要的概括,桂林地区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原因是:该地区石灰岩分布广、厚度大、岩性纯、裂隙多,岩石的透水性与可溶性强;地势北高南低,漓江贯穿全境,流水的流动性强;气候温暖,降水量大,植被茂盛,土壤和流水中的有机酸含量高,流水的溶蚀性强;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流水的溶蚀与淀积作用强,从而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从桂林山水形成原因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桂林山水实质就是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如下图:四、思考题例:对于喀斯特地貌,我们已经了解了它的形态和成因,那么这种地貌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呢?就这个问题,同学们相互讨论后来谈谈自己的见解。总结:喀斯特地貌一方面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同时可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给铁路、公路、水库等工程建设带来安全隐患,增加建设成本;因为溶洞、地下河常常造成漏水,土壤不保水,容易产生水土流失,造成石漠化;地形崎岖,地表水缺乏,土壤肥力低,不利于农业生产,是造成我国西南山区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解开《白水台之谜》,并与专家揭开《白水台之谜》相互印证,取得成功的喜悦。五、小结与板书设计:喀斯特地貌是在一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水对可溶性的岩石产生溶蚀、淀积作用的结果,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一个良好例证。白水台与桂林山水是都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课堂学习效果测评分层练习A读“人民币版面图案”(部分),回答1~2题:1、该地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A.流水淀积作用B.流水溶蚀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D.海浪侵蚀作用2、该景观地貌属于()A.雅丹地貌B.丹霞地貌C.冰蚀地貌D.喀斯特地貌3、喀斯特地貌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是()A.地表崎岖、地基稳定性强,有利于交通线的建设B.地表崎岖、地基不稳定,不利于交通线的建设C.平地虽小、但土壤肥沃,有利于种植业发展D.穷山恶水、资源贫乏,不利于经济的发展4.读“石灰岩溶洞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①是;②是。(2)图中地形名称是,主要分布在(岩石)地区,它是可溶性岩石受到含有的水的和作用形成的。(3)通过化学方程式:CaCO3+CO2+H2OCa(HCO3)2,扼要说明图中①②形成的原因。5.黄龙钙化池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试说出黄龙钙化池的成因。分层练习A参考答案1、B2、D3、B4、(1)石钟乳石笋(2)喀斯特地貌石灰岩二氧化碳溶蚀淀积(3)可溶性岩石遇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解后,形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含有碳酸氢钙的水由洞顶渗出,由于压力降低或温度升高,二氧化碳逸出。(4)南斯拉夫云南、贵州、广西5.黄龙钙化池是有流水的淀积作用形成的。分层练习B百色乐业大石围天坑集险、奇、峻、雄、秀、美于一体,是世界上罕见的旅游奇观。中外联合科考队曾考察过著名的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天坑,地理地貌上命名为“喀斯特漏斗”,当地人称为“石围群”。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1.大石围天坑是()A.大的陨星坑B.很深的凹陷盆地C.火山口D.一种岩溶漏斗2.下列著名风景名胜中,属于这类地貌的是()①长江三峡②台湾日月潭③云南路南石林④广西桂林山水[,科,网]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2007年6月27日在第三十一界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全票通过,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之列,据此回答下列3-4题。3.图中石林的形成原因是()A.风力侵蚀作用B.岩浆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变质作用4.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1\*GB3①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2\*GB3②气候越湿润,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就越好;=3\*GB3③气温愈高,愈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4\*GB3④喀斯特地貌与生物活动没有关系A.=1\*GB3①=2\*GB3②B.=3\*GB3③=4\*GB3④C.=1\*GB3①=2\*GB3②=3\*GB3③D.=1\*GB3①=2\*GB3②=3\*GB3③=4\*GB3④5.下列地貌类型全部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A.石柱、峰林、溶蚀洼地B.峰丛、落水洞、溶蚀洼地C.石柱、石钟乳、地下河D.孤峰、溶洞、落水洞6.云南香格里拉的白水台,洁白,水灵,在山坳中那么醒目。白水台上流淌的水,是从哈巴雪山上流下来的白水和黑水,两条溪流汇成,溪水泉眼在砂岩和石灰岩的断裂带上,溪水中富含有钙离子,从地壳深处涌出的碳酸钙“矿泉水”,一钻出地表,随着压力及温度的改变,水中的各种气体开始排出,打破了原来水中各种元素的平衡,泉水的流动、地形的变化,钙离子在台地上形成碳酸钙沉积岩,构成一丘丘的钙华田。钙华田的外围,因为水的流速快,气体交换快,钙华生成越来越厚,形成梯田的凸出的“田边”。钙华日积月累,越长越大,形成了类似钟乳石的这么一块约三平方公里的台地。这台地还有一个会变色的奥妙,冬季为白色,夏季为黄色。思考:(1)尝试写出白水台梯田“田边”形成的地质作用或化学方程式。(2)尝试写出白水台变色的奥妙。分层练习B参考答案1.D2.D3.C4.C5.B6.(1).流水淀积作用:Ca(HCO3)2=CaCO3↓+CO2↑+H2O(2).云南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溪水中含沙量大,有黄色泥沙沉积,形成黄色台地;冬季降水量少,以流水淀积作用为主,有碳酸钙形成,为白色台地。必修一《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初步认识了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整体性,有待于进一步落实,而喀斯特地貌恰好可以落实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关于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初高中化学都学过,有一定的基础,通过观看视频《溶洞的形成》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喀斯特地貌,有的同学可能通过旅游或者电视看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请见过喀斯特地貌的同学准备一下图片、准备20元人民币等。学案导学,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本,完成学案。记下疑惑,课堂解决。必修一《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效果分析分层练习A(20人)1.正答率100%;2.正答率80%,要求解读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3.正答率100%;4.(1)-(2)正答率100%,(3)语言表述不清。要加强该方面的训练与背诵记忆。5.正答率100%,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可能到黄龙旅游的人数会增加。分层练习B(40人)1.正答率90%;有的同学不能获取“喀斯特漏斗”来确定其地质作用及地貌类型;2.正答率90%,学生见多识广,知道有名的喀斯特地貌,但对于日月潭成因提出疑惑(构造湖。日月潭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是台湾八景中的绝胜,也是台湾岛上唯一的天然湖泊,其天然风姿可与杭州西湖媲美。湖面海拔740米,面积7.73平方公里,湖周长35公里,平均水深40米。潭中有一小岛名珠仔屿,亦名珠仔山,海拔745米。以此岛为界,北半湖形状如圆日,南半湖形状如一弯新月,日月潭因此而得名。)3.正答率100%;4.正答率100%;5.正答率100%;6.(1)-(2)语言表述不清。但对于题目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可以考虑以题目来导课。学生学习了新的内容后,要把获得的新知识加以巩固、加深,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分层练习这一环节中,教师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从学生的知识掌握的程度,设计了A、B两组形成性练习,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效果很好。必修一《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与内容】本节教材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作为案例,旨在以实例对上一节所揭示的“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地理原理进行验证,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举例说明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要求。本节内容对于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增强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都有很好的意义。本节教材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喀斯特作用发生的基本条件和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第二部分剖析桂林“山水”的形成原因。教材从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该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以使学生认识到喀斯特地貌是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只有鲁教版教材安排了该内容,其他版本没有。2.【课程教材内容的整合】一个考题把我带进了《白水台之谜》,白水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专家解读与评说,是比较适合作为教学案例走进进课堂的;《溶洞的形成》视频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显示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其他的图片等则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与直观性。3.【教学重点】喀斯特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要弄清桂林山水成因,必需搞明白喀斯特作用的本质与形成过程。根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认知特点,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设为重点,通过观看视频《白水台之谜》激发学生探究喀斯特地貌的兴趣,通过阅读教材与观看视频《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小组合作探究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及各种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教学难点】桂林山水的成因是各大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而对于整体性的认识还仅限于教学中所学案例,根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认知特点,将桂林山水的成因列为难点。点明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学生学以致用,小组合作探究将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套用在桂林山水上,逐一分析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的影响,最终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并进行知识迁移,揭开《白水台之谜》。4.【课时安排】1课时,新授课。必修一《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测评练习题号命题依据和命题意图1——6考查喀斯特地貌7——10,12桂林山水成因及其迁移应用11喀斯特作用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百色乐业大石围天坑集险、奇、峻、雄、秀、美于一体,是世界上罕见的旅游奇观。中外联合科考队曾考察过著名的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天坑,地理地貌上命名为“喀斯特漏斗”,当地人称为“石围群”。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1.大石围天坑是()A.大的陨星坑B.很深的凹陷盆地C.火山口D.一种岩溶漏斗2.下列著名风景名胜中,属于这类地貌的是()①长江三峡②台湾日月潭③云南路南石林④广西桂林山水[,科,网]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3.下列几种地形剖面图中,与大石围天坑有相同地质作用的是()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2007年6月27日在第三十一界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全票通过,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之列,据此回答下列4-6题。4.图中石林的形成原因是()A.风力侵蚀作用B.岩浆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变质作用5.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1\*GB3①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2\*GB3②气候越湿润,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就越好;=3\*GB3③气温愈高,愈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4\*GB3④喀斯特地貌与生物活动没有关系A.=1\*GB3①=2\*GB3②B.=3\*GB3③=4\*GB3④C.=1\*GB3①=2\*GB3②=3\*GB3③D.=1\*GB3①=2\*GB3②=3\*GB3③=4\*GB3④6.下列地貌类型全部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A.石柱、峰林、溶蚀洼地B.峰丛、落水洞、溶蚀洼地C.石柱、石钟乳、地下河D.孤峰、溶洞、落水洞桂林山水是北起兴安,南到阳朔的绵延100多千米的山水风光的代名词。是中国,也是世界罕见的喀斯特地貌区。这里山奇水秀,风光绚丽,人们将其自然景观归结为“四绝”,即簪山、带水、幽洞、奇石。据此完成7~9题。7.下列是对桂林山水自然景观描述的是()A.“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B.“远看是山,近看成川”C.“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D.“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8.桂林山水形成的物质基础是()A.花岗岩B.石灰岩C.大理岩D.白云岩9.桂林山水是十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关于该地区自然环境的描述,错误的是()A.大约3.25亿年前,桂林所在的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B.桂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而湿润,尤以4~7月降水较多C.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多地下暗河等D.漓江谷地自西向东横贯全境10.我国喀斯特主要分布在南方而北方地区分布稀少的原因有:=1\*GB3①中国南方地区石灰岩广布,=2\*GB3②北方地区无石灰岩分布;=3\*GB3③南方气候暖湿多雨;=4\*GB3④南方土壤中水中有机酸含量高,水的溶蚀性强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11.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喀斯特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采取了以下设想:设想一: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为论证这一设想,课题组在我国三个石灰岩(CaCO3)分布区采样,获取如下数据:地区降水时间分布年降水量(mm)年平均气温(℃)年溶蚀率(毫米/年)广西中部相对均匀1500—200020—220.12—0.3湖北三峡中等1000—120012—150.06河北西北部集中400—6006—80.02—0.3(1)分别解释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内在关系。设想二:植被、坡度对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画出了如下坐标图:(2)补充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3)试分析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与植被覆盖率关系曲线的形成理由。(4)南方喀斯特地貌区降水量大,为何地表易缺水?12.云南香格里拉的白水台,洁白,水灵,在山坳中那么醒目。白水台上流淌的水,是从哈巴雪山上流下来的白水和黑水,两条溪流汇成,溪水泉眼在砂岩和石灰岩的断裂带上,溪水中富含有钙离子,从地壳深处涌出的碳酸钙“矿泉水”,一钻出地表,随着压力及温度的改变,水中的各种气体开始排出,打破了原来水中各种元素的平衡,泉水的流动、地形的变化,钙离子在台地上形成碳酸钙沉积岩,构成一丘丘的钙华田。钙华田的外围,因为水的流速快,气体交换快,钙华生成越来越厚,形成梯田的凸出的“田边”。钙华日积月累,越长越大,形成了类似钟乳石的这么一块约三平方公里的台地。这台地还有一个会变色的奥妙,冬季为白色,夏季为黄色。回答:(1)尝试写出白水台梯田“田边”形成的地质作用或化学方程式。(2)尝试写出白水台变色的奥妙。参考答案评分标准:(选择题每题4分)1.D2.D3.D图中的A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磨菇;B为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U”形谷;C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V”形谷;D为溶蚀作用形成的峰林。4.C5.C6.B7.C8.B9.D10.D11.解析:(1)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三地中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大,年溶蚀率越大。其原因:①降水量大,分布均匀,促使石灰岩受溶蚀时间长,溶蚀率大;②气温高,水中CO

2含量虽减少,但其反应速度加快,加快石灰岩的溶蚀。(2)坡度越陡,水的存留越不容易,时间越短,发育程度越低。(3)依据材料和表中数据、结合相关地理原理可得出答案。(4)依据材料和表中数据、结合相关地理原理可得出答案。答案:(1)(10分)三地中,年平均气温越高,年降水量越大,年溶蚀率越大。(2)(10分)如右图:(3)(10分)植被覆盖率高,下渗地下的水量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从而会促进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4)(10分)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漏斗、落水洞和溶蚀裂隙发育,促使地表水下渗、下漏,造成地表缺水。12.(10分)(1).流水淀积作用:Ca(HCO3)2=CaCO3+CO2+H2O(2).云南属于季风气候(5分),夏季降水多,溪水中含沙量大,有黄色泥沙沉积,形成黄色台地(10分);冬季降水量少,以流水淀积作用为主,有碳酸钙形成,为白色台地(10分)。必修一《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课后反思1.教学成功之处:(1)较好的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白水台之谜》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探究积极。《喀斯特作用的本质》较好的通过试验方式得出答案,通过案例探究得出溶蚀作用与淀积作用的本质是看岩石增多还是减少,在学生问道地下河为什么是溶蚀作用产生时,只轻轻一点拨:地下河的形成是岩石增多还是减少了?学生立马领会了。这是本课很成功的生成性案例。观看专家解读《白水台之谜》与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相互印证,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2)通过提纲导学和探究问题设计,进行了方向性指导。(3)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图片、视频分析地理事物的形成条件,凸显了地理学科特点,重视地图的应用;同时体现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4)课堂检测分层练习,显示课堂时效好,学生掌握的内容达到要求。(5)学生能够提出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如: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利不利于林业的发展?点拨:树木生长要考虑水热组合状况,在这里的是否可以生长树木呢?学生豁然开朗。2.教学重建:(1)合理安排各教学环节的时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学生探究时,到学生中去旁听、去指导,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想法,做到因材施教。(2)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鼓励学生自学,适当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