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师院世界地理课件04世界陆地上的自然带与各大洲自然带结构图式_第1页
咸阳师院世界地理课件04世界陆地上的自然带与各大洲自然带结构图式_第2页
咸阳师院世界地理课件04世界陆地上的自然带与各大洲自然带结构图式_第3页
咸阳师院世界地理课件04世界陆地上的自然带与各大洲自然带结构图式_第4页
咸阳师院世界地理课件04世界陆地上的自然带与各大洲自然带结构图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世界陆地上的自然带与各大洲自然带结构图式提要一、认识主要的陆地自然带;二、理解和认识各大陆自然带的空间分布规律。世界各大陆自然带的空间分布规律,实质是地域分异规律在不同大陆上的具体体现。一、陆地上的自然带1、全球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地带性——地球表面不同地区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海拔高度不同,分别形成特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气候、植被和土壤类型且占据一定宽度、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的现象。2、自然带或自然地带——由相互作用的各地理要素所组成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纬向延伸、以一定宽度南北更替、大致呈带状分布的自然地理单元(或称自然地理综合体),称为自然带或自然地带。3、陆地自然带及其命名——各自然带具有其特定的气候类型、生物、土壤类型,以及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有规律的分布在地球的陆地表面上,故又称陆地自然带。每一陆地自然带的典型要素是气候类型,最富有表现力的特征是植被类型,从而各自然带的名称都是以气候—植被类型作为标志的。

4、世界主要的陆地自然带世界主要自然带一览表.shs5、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和时空演化自然带植被发育特征分布状况发展演化史热带雨林、热带季风林、热带稀树草原等发育最古老、种类最丰富的植被类型、第三纪的风化壳河谷土壤赤道带和热带古生代以来的环境、气候、植物种系演化。亚热带森林带潮湿热带森林旱生化、温带植物种群迁入亚热带的大陆东西两岸中生代以来的环境、气候、植物种系演化。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自极地和西伯利亚迁入温带地区温带大陆东西两岸第三纪以来的地壳变动和气候变迁北温带草原和荒漠第三纪在亚欧大陆中纬度平原上广泛展布,第四季后期出现荒漠。中纬度大陆内部第三纪以来的地壳变动和气候变迁亚寒带针叶林带中、上新世以来的年轻森林带,西伯利亚南部残存有古老针叶林北半球大陆北部第三纪末期以来的气候变冷与地壳运动苔原带第四季冰期以来发育的最年轻的植物带。北半球大陆北缘第四纪以来的冰期气候与地壳运动二、海洋上的自然带

1、据地理纬度、海洋气候和生物分布划分海洋上的自然带:海洋自然带纬度范围北极带北纬60——90度北温带北纬40度—60度北热带北纬10—18度至北纬40度赤道带北纬10—18度至南纬8度南热带南纬8—40度南温带北纬40度—60度南极带北纬60——90度2、海洋北温带、南温带的气候与生物状况

北温带终年受极地气团影响,水温低、盐度小、含氧量多,水团垂直交换强,水中营养盐类物质丰富,因而浮游生物量很高(如日本海域千岛群岛东南附近沿海,浮游生物量超过500mg/m3,个别海域高达2000—3000mg/m3),吸引鱼类大量繁殖,形成太平洋西北部千岛群岛之日本沿海、北大西洋东部挪威海与北海和北大西洋西部纽芬兰沿海等世界著名渔场。另外,北温带还繁育着种类较多的哺乳类动物,如海狗、海驴、海獭、日本鲸、灰鲸和海豚,北大西洋温带的比斯开鲸、白海海豚、海豹等。南温带与北温带类似,有种类丰富的两极性和两极性无脊椎动物,还有特殊的儒艮(侏儒鲸)等。三、世界陆地上自然带的分布特征世界陆地自然带的空间分布具有如下特点:1、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陆地自然带的空间分布主要体现纬向地带性规律。

例如低纬度地区的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和热带荒漠带(包括亚热带荒漠带)等自然带,基本上沿纬向方向平行延伸,且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更替。与之相类似的高纬度地区的亚寒带针叶林带、极地苔原带和极地冰原带诸自然带,其空间展布也主要体现纬向地带性规律。其共性为:各自然带基本横向贯穿一个大陆、或者在同纬度带的陆地上形成环绕地球表面的全球性自然带。前者如热带荒漠带,后者如亚寒带针叶林带。2、中纬度地区陆地自然带的空间分布及表现出经向地带性(各自然带南北延伸、从沿海向内陆更替),也表现出纬向地带性(大陆东、西两岸自然带南北更替)。

例如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降水量)差异,导致自然带皆发生有规律的递变。如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从大陆东、西两岸向大陆内部,皆有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及其间过渡带的递变。亚热带是从大陆西岸的常绿硬叶林过渡为亚热带荒漠带、亚热带荒漠草原带,再到东岸的常绿阔叶林带。在纬度方向上,大陆西岸的常绿硬叶林向低纬邻接热带荒漠带,向高纬递变为常绿落叶阔叶林带、北接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东岸则为常绿阔叶林带南接热带季雨林带,向高纬度方向递变为落叶阔叶林带,再过渡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

3、在高山、高原地区,因为地形达到一定垂直高度,地理环境各成分及自然带表现出垂直地带性分异。

如世界著名的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脉、乞力马扎罗山等高大地形区,皆出现内容不同的垂直垂直地带。应该注意的是,呈垂直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其结构和内容因纬度位置和垂直高度的不同而异。一般山体高度越大、所处位置越靠近赤道,其垂直带自然带谱内容越复杂多样;相反,处于中纬度与高纬度地区的山地,或者高度范围有限的山地,其垂直自然带谱因缺失部分自然带而内容要简单些。总结:

世界陆地自然带的空间分布图式反映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而地理环境结构的形成,是纬向地带性因素与非纬向地带性因素对立统一的结果。每一个不同空间尺度的自然区域,既包含地带性特征,也包含非地带性特征,即使地带的一部分,也是地区的一部分;非地带性规律干扰地带性规律,创造地带内部的差异;地带性规律也破坏非地带性规律,创造地区内部的差异。在地球表面既没有纯粹的地带性自然区域,也没有纯粹的非地带性自然区域

四、各大洲自然带分布图式及其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特征分析

世界陆地自然带的空间分布,在世界各大洲(大陆)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结构图式,或者说不同的分布特征。有的大陆自然带的空间分布纬向地带性较强,有的大陆自然带非纬向地带性分布明显些。但任何一个大陆的自然带空间结构都是纬向地带性与非纬向地带性的综合反映,既不存在纯粹地带性的、也不存在纯粹非地带性的大陆自然带空间结构图式。1、亚洲大陆自然带结构图式

亚洲地域广袤,纵跨寒、温、热三个气候带,北、东、南三面分别濒临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各地距海洋远近不同,受海洋的影响程度差异显著,使亚洲从南到北温度差异明显;又因东西所跨经度范围大,自沿海向内陆降水量变化明显;加之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高差悬殊。特别是背倚世界最大的大陆,濒临世界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差异极其显著,形成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环流。这一切使亚洲水平自然带类型多样,呈现出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其许多高山、高原地区,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分布典型,带谱较为完整(图4.1)。亚洲自然带分布可概括如下特征:北半球亚欧大陆自然带水平分布模式20〫40〫20〫40〫60〫60〫70〫70〫图4.1北半球亚欧大陆自然带水平分布模式0〫0〫极地苔原带、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带热带季风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与灌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雨林带(砖红壤)热带稀树草原带(红棕色土)热带、亚热带荒漠带(荒漠土)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干草原带亚热带荒漠带(1)发育最年轻、种类较简单的自然带分布在亚洲北部,如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等,它们受泛北极植物区系的自然历史制约,发育历史较短;发育历史悠久,种类非常复杂的自然带分布在亚洲南部,如热带季风林带和热带雨林带,它们受古热带植物区系自然历史制约,发育都很古老,尤其是在我国东部亚热带地区有零星分布的第三纪残遗树种形成的森林,如小片的水杉、银杏等。(2)在亚洲大陆中部偏北的平坦地区和从北亚经东亚至东南亚一带,自然带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结构。这种纬向地带性变化,既反映热量状况的变化,也反映干湿状况的变化。森林的南北演替,主要是由热量变化引起的。从森林到草原再到荒漠的演替,主要由干湿状况变化所引起的。

亚洲中部偏北平坦地区北亚—东亚—东南亚苔原——冰沼土;针叶林——灰化土;森林草原——灰色森林土;温带草原——黑钙土、粟钙土;荒漠草原——棕色草原土;荒漠——灰钙土和荒漠土。苔原——冰沼土;针叶林——灰化土;温带落叶阔叶林——棕色森林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和黄壤;热带季风林——砖红壤化红壤;热带雨林——砖红壤。

(3)亚洲中纬地带的东亚和中亚,从东部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经向地带性结构。上述纬向地带性由于受海陆位置、季风环流和地形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自然带的分布从沿海向内陆发生有规律的演替,依次出现:温带落叶阔叶林——棕色森林土;森林草原——灰色森林土;温带草原一黑钙土和栗钙土;荒漠草原——棕钙土;荒漠——漠钙土。这种经向地带性的变化,主要由于干湿变化引起的,例如秦岭一淮河以北东亚中纬地带自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气候、植被与土壤类型随之发生有规律的递变。(4)亚洲中部的高大山脉和高原,形成了自然带的垂直带结构。表现特征为:

①基带的自然带类型与该山地所在的纬向地带性的气候—植被类型一致。

②同一自然带在同一山地阳坡的分布比阴坡偏高。如我国秦岭主峰太白山南北坡的垂直自然带谱结构中,落叶阔叶林—棕色森林土带南坡的分布下限高度为海拔800米,而北坡上限高数为海拔700米。

③不同地区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结构不同。如我国西北部山地,从山麓到山顶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湿度增加,在一定范围内还有较多的降水量,因此植被—土壤带的垂直变化,主要受湿润程度的影响,自下而上依次为荒漠—荒漠土、荒漠草原—山地栗钙土、山地灌木草原或草甸草原—山地黑钙上、森林—山地灰褐色森林土、亚高山草甸—高山草甸土等;我国东部的山地,从山麓至山顶,湿润程度增加不甚显著,垂直带谱结构的形成主要反映热量程度的渐变,基本上以各种类型的森林为主。例如东部温带山地的垂直结构,自下而上依次为落叶阔叶林—棕壤、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山地暗棕色森林土、针叶林—山地棕色针叶林土、亚高山草甸—高山草甸土等。

④山地愈高,垂直带谱结构愈完整,组成也愈复杂。海拔高度相等的山地,纬度愈低垂直带谱数目愈多,反之垂直带谱数目愈少。如喜马拉雅山珠峰—珠穆朗玛峰的垂直带谱与世界各地比较,最为完整。青藏高原以巨大海拔高度所引起的水热差异,使它形成一个十分独特的自然区域,它虽位居中纬度西风带与亚热带范围内,但并不具有温带或亚热带的景观而表现为高原寒漠、草甸、草原的特殊景观。(5)东亚、南亚的典型季风气候和青藏高原的影响,亚洲大陆南部、东南部的两大半岛及我国秦岭-淮河线(约35°N)以南的广大地区,分别形成热带季风林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其南界比大陆西岸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偏南5个纬度)。相比而言,在15°—30°N范围内的北非、阿拉伯半岛及印度半岛西北部的塔尔沙漠等地,受副热带高压带影响分布着热带、亚热带荒漠。从此种意义上讲,亚洲东部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东南亚、南亚的热带季雨林带倒应属于非地带性因素作用下的自然地带。考虑季风环流影响及青藏高原隆起对于行星风系的破坏,亚洲自然带结构图式深深的打上非地带性的烙印。2、欧洲自然带结构图式

欧洲大陆宛若亚欧大陆向西伸出的一个大半岛。该大陆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缺失热带景观。加之大陆轮廓破碎,北、南、西三面多半岛、岛屿、海峡及内海、海湾,大陆山地分列南、北且多为东西向山脉;又因西风带掠过实力强劲的北大西洋暖流长驱直入欧洲大陆,使得该洲气候受海洋影响极深,表现出极其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反映在自然带上是具有世界各大洲中面积最广阔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部分甚至是常绿的)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极地苔原、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与针阔叶混交林带70°70°60°60°温带、亚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40°40°30°30°图3欧洲大陆自然带结构图式欧洲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特征为:

2.1欧洲大陆面积较小(世界第六大洲),从而形成地理环境的空间有限,自然带类型较为简单。

2.2欧洲大陆自然带结构中,西欧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南欧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面积广阔,是最明显区别于其它大陆的特点。究其原因,西部欧洲地势平坦而缺失东西向山脉,多海湾、内海且西风带掠过北大西洋暖流长驱直入,加之气旋活动频繁,形成终年温和多雨的典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南欧则因地中海沿岸三大半岛及其附近岛屿占据较为广阔的空间,副热带高压带与气旋活动频繁的西风带季节交替,形成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夏干式气候之故。

2.3欧洲大陆高纬度与西岸地区自高纬度向低纬度主要表现为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出现针叶林带—落叶阔叶林与针阔叶混交林带—常绿硬叶林带的更替;中纬度地区自沿海向内陆随湿度的变化,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递变,主要呈现为经度地带分异规律。3、非洲自然带结构图式

非洲大陆轮廓较为完整,地形以高原为主,赤道横穿大陆中部,其南北两端近乎对称;有3/4以上的大陆面积地处南、北回归线之间,有“高原大陆”和“热带大陆”之称。非洲大陆的气候带大致以赤道为轴对称分布,显示出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分布,相应的自然带空间结构也是如此,从中可反映出欧洲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为:30°10°10°30°20°0°30°30°0°0°10°10°20°20°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及灌木丛热带雨林带热带稀树草原带热带稀树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半荒漠带热带稀树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及灌木丛亚热带湿润草原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及针叶林热带、亚热带荒漠与半荒漠热带雨林带图4非洲自然带结构图式3.1非洲大陆所处的纬度较低,缺失温带、寒带和冰原气候。大陆东北部紧接亚洲,加之北回归线横贯大陆最宽处,所以干燥气候控制下的热带荒漠范围广大。

3.2非洲大陆长期稳定、以造陆运动和夷平作用为主,使非洲大陆地势起伏极平缓,成为一块广大的高原。地理景观的地带性表现极其强烈,各自然带大体上呈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排列的格局。在世界各主要大陆的自然带结构图式中,非洲大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带性规律是最显著的。

3.3非洲大陆各自然带表现出以赤道为中轴,南北对应的格局。自赤道分向南北,由赤道带的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自然带基本横贯大陆分布。此种情形是非洲大陆所独有的。

3.4非洲大陆地理环境结构非地带性的主要表现:其一,热带雨林仅限于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地区,其东部因埃塞俄比亚高原地形隆起,相应纬度带形成热带草原与两侧向同自然带相接,构成一“马蹄状”热带草原景观区;其二,南非高原及肯德斯山脉对东南信风的阻挡作用,削弱了南部非洲相应纬度带大陆西岸离岸风的效应,并使东岸产生较多的降水,故赤道以南的热带荒漠仅限于滨大陆西岸的地带。此外,南非高原上形成的面积不大的卡拉哈里沙漠,主要是非地带性因素所致(山地的焚风效应);其三,大陆东南部的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侧分别形成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自然带,也体现出非地带性因素作用(地形与东南信风、暖流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而言,非洲大陆地理环境结构特征以热带景观为主,且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异极显著,但也存在着明显的非地带性分异的烙印。4、北美洲大陆自然带结构图式

北美大陆北宽南窄,其轮廓略呈倒置的梯形,跨纬度极广,具有寒带、温带及热带的气候类型,但以温带面积最大,约占全州面积的一半。加之地形南北纵列,西部山体高耸,中部平原广阔,东部地山南北延伸,使得该州大部分地区易受冬季来自北方寒冷气流的影响,夏季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亦长驱北上。西部高大山系逼近海岸,使得西风带和太平洋的影响难以深入内陆。从而大陆西岸各自然带皆呈狭长的条带状,空间展布上南北延伸且南北更替;东部低山对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阻挡不明显,却仍出现降水量由东部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趋势。20°20°30°30°50°50°70°70°热带常绿雨林带热带草原稀树带40°40°亚热带旱生疏林和草原温带草原与森林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林和灌木亚寒带针叶林带极地冰原和苔原带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图5北美洲自然带结构图式北美大陆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特征(图4)如下:

4.1北美洲自然带类型复杂多样。从北极的冰原、苔原、亚寒带针叶林带到热带草原、热带常绿林带,从沿海的落叶阔叶林带到内陆的草原带、荒漠带。地球陆地上的自然带类型,几乎无不具备。其多样性在世界各大洲中唯有亚洲可同它相比。

4.2北美大陆北部各自然带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结构。大致在47°—50°N以北,地面起伏不大,水热条件自南向北递变,相应的自然带都是南北更替、东西延伸、呈带状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结构特征。自北向南更替的自然带系列为:冰原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4.3东、西部自然带结构对立。亚寒带针叶林带以南,大致以西经95°为界,东部与西部不仅主要自然带类型不相同,其排列图式相互对立。东部水热条件优裕,自北向南渐变,自然带以森林带为主,从北向南依次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林带,基本上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反映纬向地带性分布;西部(西经95°以西)居内陆位置,加以科迪勒拉山系南北纵列,降水量自西向东递减。西部地区自然带体现非纬向地带结构特征。自东向西的序列依次为:森林草原带—高草原带—短草原带—半荒漠与荒漠带。在太平洋沿岸的狭窄地带,受地形、特殊环流条件影响,自北向南的自然带序列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亚热带硬叶常绿林和灌木带—热带荒漠土带。它们既是南北延伸,又是南北更替,当是纬向地带性与非纬向地带性的综合体现。。

4.4中美地区向风带与背风带自然带对比明显。北美洲南部,以狭窄的陆地,呈西北西—东南东的方向深入热带纬度。包括西印度群岛在内的中美地区,多有走向基本与海岸平行的山脉纵贯,区内主要分异为背风带和向风带。一般向风带为热带常绿林带,背风带为热带稀树草原带。

4.5西部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垂直结构明显。西部高大山地垂直自然带图谱既与山地高度和坡向有关,又受纬度影响而南北各异。譬如,北纬40°以北,大致以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山地针叶林—山地草甸—山地苔原—永久冰雪带带,随高度变化更替;在具有亚热带夏干气候的沿岸山脉地带,是以亚热带常绿林和灌木——山针叶林—山地草甸带的序列更替。受高度制约,缺失苔原和永久冰雪带。5、南美洲大陆自然带结构图式

南美洲大陆北宽南窄,略似三角形,其地形轮廓及地势起伏与北美洲类似。所不同的是所跨纬度范围较小(12°—56°N),缺失高纬度地区的自然带。大陆主要分布在南纬10°和南回归线之间,热带面积占大陆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南回归线以南大陆轮廓显著收缩,南纬40°大陆宽度为600—700公里,南纬50°—56°之间则在400公里以下,从而属于亚热带和热带部分相当局限。10°0°0°20°20°40°10°10°10°23.5°23.5°30°30°40°亚热带湿润森林热带雨林带温带荒漠带温带湿润常绿林带温带阔叶林带亚热带干燥森林、疏林灌木带热带荒漠带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半荒漠带高山垂直自然带亚热带草原热带雨林带图5南美洲自然带分布图式南美洲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特征如下(图5):

5.1南美洲拥有多样性的森林、草原和荒漠等自然带,突出表现了以热带类型为主和湿润的特点。如哥伦比亚西岸、亚马孙平原和南回归线以北巴西东岸的热带雨林带,奥利诺科平原与巴西高原的热带稀树草原带,绝对面积和所占大陆面积的比率,在世界各大陆中都是非常突出的。其次,南美洲大陆因陆地面积向南紧缩和延伸纬度不高,自然带组成上所表现出的另一个特点是亚热带、温带类型面积狭小,在水平地带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

5.2安第斯山以东、南回归线以北地区大陆空间广阔、地势低平,各自然带南北更替、东西延伸,体现以纬向地带结构为主的特点。如奥里诺科平原的热带稀树草原、亚马孙平原的热带常绿雨林、巴西高原的热带稀树草原、巴西高原南部的亚热带湿润森林带等。5.3

安第斯山以东、南回归线以南因大陆变狭,自然带东西延伸的特点渐变为南北延伸,甚至产生东西更替的类型,反映出非纬向地带性的结构。如自巴西高原以南的亚热带湿润森林带、亚热带草原带,直至巴塔哥尼亚高原上的温带荒漠带,体现了上述自然带由东西延伸到南北延伸的变化;而亚热带沿岸湿润森林及草原带向内陆转变为亚热带半荒漠带,则又表现出东西更替的特征。5.4安第斯山以西地区各自然带,皆呈狭长的带状南北排列和延伸,是纬向地带性与非纬向地带性结构的综合体现。从北向南依次为:哥伦比亚西岸的热带常绿雨林带、秘鲁与智利北部的热带荒漠带、智利中部的亚热带干燥森林与灌木带及智利南部的温带湿润常绿林、温带阔叶林带。6、澳大利亚大陆自然带结构图式

澳大利亚大陆及其东南隅的塔斯马尼亚岛是大洋洲的主体。该大陆轮廓略呈梯形,介于南纬10°41´—39°11´,塔斯马尼亚岛的南界可达南纬44°。南回归线大致从大陆中部穿过,大部分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大陆中部全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而盛行下沉气流,气候以炎热干燥为特征。在大气环流、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单元所致的降水自北、东、南三个方向由大陆沿岸向内陆递减及沿岸洋流共同作用下,其自然带呈半环状结构图式。热带森林带10°20°20°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