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及《道德经》解说_第1页
老子及《道德经》解说_第2页
老子及《道德经》解说_第3页
老子及《道德经》解说_第4页
老子及《道德经》解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及〈道德经〉解说》教师简介:段益民,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南粤优秀教师。讲授课程:《趣味逻辑学》《儒家文化趣谈》《老子及〈道德经〉解说》,欢迎诸位同学选课。联系方式:邮箱:duan5503@126.com老子及〈道德经〉解说》考核的方式、标准和要求本课程总评成绩为100分。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察成绩占70%。(一)平时成绩平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考勤占10分;课堂表现占5分;课外作业占15分。1、考勤按学院的统一规定考核。迟到和早退15分钟内为迟到,15分钟以上为旷课,迟到3次等同于旷课1次。全勤10分,缺课一次所扣之分等于:缺课次数÷点名次数×10分。如点名5次,缺课1次,则为:1÷5×10=0.2×10=2分。系统中没扣够的在平时成绩或课堂表现中扣。点名有两种方式:(1)抽查(每次上课);(2)普查(随机):全班出勤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写在同一张纸上。2、课堂表现:主要看个人回答问题是否有深度、有新意。杰出者5分,一般者3分。3、课外作业共一次,15分,论述题,要求1000字以上。题目可以自由选择,也可以在教师规定的范围内选择。(二)期末考察具体要求和标准如下:撰写论文一篇,3000字以上。论文必须按以下规定的格式,论文必须在教师规定的范围内选择。论文和课外作业必须14周同时交,二者分别装订,不要订在一起。左侧装订,订三个订书针。再用回形针别在一起。论文和课外作业分别用学校规定的封面,并写上姓名、学号等。论文和课外作业统一用电脑打印,宋体四号字,文章题目二号宋体加粗,文章的小标题小三号宋体加粗。▲期末考察论文格式:题目(见下)[提要]200字左右,简述本文的主要观点。提要中不能出现标目的数字,如:1、2等。[关键词]3—5个。关键词有两种写法:第一、题目的分解;第二、论述范围+各段的小标题的重要词语。如:老子“道法自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关键词:老子;道法自然;理论价值;现实意义;引言:(这两个字不写)(1)本文论述的范围;(2)本文的结构层次正文:2—4段,每段必须有小标题,小标题字数必须相同,各段的篇幅大体相等。正文的标目层次:一、小标题(一)1、(1)每段标目须有两个以上。结论:分几段总结正文的内容,如正文分三段,结论也分三段。参考文献:4部(篇)以上,按作者姓名第一个字的音序排列。如果第一个字音序相同,则按第二个字的音序排列。(按英语字母表的顺序排列)如:[1]李四《文章名称》,载《刊物名称》2021年第6期。[2]王五《文章名称》,载《刊物名称》2021年第2期。[3]张三《著作名称》,××出版社2021年3月版。[4]赵六《著作名称》,××出版社2021年3月版。期末考察论文不用此格式的不及格。例示:论庄子寓言的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提要]…………[关键词]庄子寓言;哲学价值;文学价值一、庄子寓言的哲学价值(一)………………1、………………2、………………(二)………………1、………………2、………………二、庄子寓言的文学价值(一)………………(二)………………三、结论1、………………2、………………参考文献[1]李四《文章名称》,载《刊物名称》2021年第6期。[2]王五《文章名称》,载《刊物名称》2021年第2期。………………(三)上课多次破坏纪律(讲小话),劝阻无效者不能及格。(四)教师根据考勤、课堂表现、课外作业、期末考察成绩折合成考察成绩作为本课程的最终成绩。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不含60)。(五)课外作业和期末考察论文题目1、论老子“为而不争”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2、论老子“道法自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3、论老子“水”的哲学意向和现实意义4、论老子治国理念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5、论老子“三宝”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6、论老子反战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7、论道家环保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8、论老子辩证法的具体内容和现实意义9、论庄子寓言的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10、论道家的理论内容和现实意义(以下这段话有十个错误,在本门课程结束之前能准确地指出其中的四个错误者,成绩为“优”。)同学们,大家好!我叫段益民,这个姓名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认为我是一个大款,因为每个城市都有我的产业,如广州就有一个益民废品店,一个益民糖果店。我的缺陷主要有三点:第一,字写得很差,但这点对大家的专业训练是很有好处的。如果你们毕业之后到一个公司当秘书,俗称“小蜜”,你不认识经理写的字,那么就可能被解雇。但你先在我这儿训练半年,世界上就没有你不认识的字。第二,我的普通话不太标准,如果你听得懂我的普通话,证明你的普通话也是不标准的,因为这样才能产生共鸣。如果你听不懂我的普通话,证明你的普通话也是不标准的。比如说,一个人只能听懂标准的伦敦音,一个人可以听懂美国的、加拿大的、英国的、澳大利亚的英语。那谁的水平高呢,肯定是后者。所以不管你们听不听得懂我的普通话,你们的普通话水平都是不高的。另外,小学老师要求普通话很标准,字写得很好,所以,如果我的普通话很标准,字也写得很好,就会要我去教小学。第三,我上课可能会迟到。学生上课能迟到吗?不能,因为学生上课迟到就耽误了上课。而老师上课是可以迟到的。其一,诸位都是天使面孔,魔鬼身材,魔鬼跑起来还不快吗?而我,体重165斤,大家想想,165斤重的物体在地面上快速移动需要多么大的能量?其二,如果老师上课迟到了,上课就没有开始;既然上课没有开始,老师当然可以不来。选修《老子及〈道德经〉解说》是需要考察的。但只要你不缺课,认真学习,及格是没有问题的,我以人格担保,除了不及格的同学之外,其他每位同学都及格。选修《老子及〈道德经〉解说》,需要完成一次作业,作业的分数占总成绩的15%,出勤占10%。课堂表现占5%,期末考查占70%,如果你平时成绩分数很高,而期末考查不及格,但最后的成绩也可能及格。所以,我提醒大家:认真完成平时作业,就为你期末考查不及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习资源与参考文献(1)麦小舟主编《再生的老子》,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第1版。(2)张为才主编《国学启蒙经典》,青岛出版社出版2021年第4版。 ▲异人有异像。刘备、马云。长相和成就有无关系?主观研究,指认法;客观研究:数据法。异人有异像的内在依据:马云有异像,所以是异人;我没有异像,所以不是异人。第一章概述一、为什么要学习《道德经》1、新世纪的三大问题:环境、资源、人际疏离。2、国学热的背景:民族心理的现状。空虚、茫然。3、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马家爵、药家鑫(要加薪)。二、学习《道德经》的基础知识准备(主要系列概念)1、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3、唯物主义、唯心主义4、辩证法、形而上学5、方法论6、古代汉语三、《道德经》的地位(一)国内影响:鲁迅先生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1、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黄老学派的理论和实践上。春秋战国时期,黄老道家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另外,黄老道家还提出了因天循道、君逸臣劳、清静无为、因俗简礼、休养生息、宽刑简政、刑德并用、兼采百家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学的精华。从治国的实践来看,大多数时候,统治者是“外儒内法”。每当君权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时,黄老道家就会复活,并带来经济文化上的繁荣。道家老庄学派使中国知识分子形成了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旷达态度。2、对传统法律制度的影响。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曾以黄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汉初期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产生了很大影响。儒家独尊后,中国法律制度形成了外儒内法的格局。首先,道家以普遍的自然理性为准则,主张道法自然缘道生法,说明了法律合法性的来源,划分了无道之法和有道之法的界限。其次,道家提倡“无为”和“自然”,认为民间有自我约束规范的能力,所以提倡因俗而治的法律原则。(民不举,官不究。)最后,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宽刑简政,崇尚“简、平”的法律审美观,最终上升到“法贵精当”、“宽严适中”等法律的实质美学,成为制定法律所遵循的基本原则。3、对传统军事思想的影响。道家尤其是黄老道家,在致力于治身治国的同时,也对战争给予了高度关注。这些军事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反战论;第二,不得已而战;第三,以奇用兵;第四,柔弱胜刚强。(不战而屈人之兵)另外黄老道家普遍还提出“义兵”(即正义军队)的思想,而这些观点对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4、道家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超过了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道家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审美观上,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所以追求自然美就成了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体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出雕饰”;体现在绘画艺术上,就是水墨画简淡含蓄形神兼备的风格;体现在建筑艺术上,就是私家园林“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意境;体现在音乐艺术上,就是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同时道家主张无为自化,所以也使文艺形成了虚实相生的审美追求。中国画往往在一幅空虚的背景上“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国画、油画;焦点透视、散点透视、成角透视;工笔、写意。丰子恺画画不要脸。同时,在逆境中道家思想是文人治疗创伤的精神支柱,所以又造就了文学艺术旷达放逸的艺术风格。5、其他影响。道家对中医、传统养生学、武术等也有巨大影响。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它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同时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经络学说”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后来的中医学和养生学则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易经》和道教的诸多思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以“望闻问切”为诊断手段,以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风水环境、道乐书画,茶养、食养、药养、节欲、辟谷、食气等多种方法,来调和阴阳、疏通气血、培补精气、锻炼筋骨,颐养脏腑,调理肌肤,达到身心和谐健康的目的。至于中华武术,在形成的过程中也曾深受道家的影响。在方法论方面,武术汲取了道家“物极必反”、“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等思想。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太极拳,它刚柔相济、虚实相应、动静相宜、开合有度、圆活顺达,与道家思想达到了高度契合的地步。(二)国外影响《纽约时报》把老子评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当今学者公认《老子》是“哲学中的哲学”,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德国总理施罗德曾在电视上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道家思想在西方流行,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西方人希望过更好的生活,但要从传统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需要从更广的范围看待当代各种思想潮流。其次,道家的“道”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多义性,所以能给人多方面的启迪。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老子》的精神特质自然无为、去伪存真、知足不争和贵柔守雌等理念,在文明高度发展因而其负面问题越发明显的西方社会,自然会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认同。四、老子生平“老子”在词典中的意思:(1)指李耳;(lǎozǐ)(2)用做父亲的代称;(lǎozi)(3)男性对自己的傲称。(lǎozi)▲纪晓岚:稻粮稷黍,些许杂种,那个是先生?塾师:诗书易礼,这多经书,何必问老子?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间)姓李名耳,字聃(dān),聃(耳外轮平而卷曰聃;聃,下垂之意。旧说,耳垂长者寿高。后引申为老貌。)。据传,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是汉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东太清宫镇)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百位文化名人。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儒、释、道)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五、老子的故事▲杨朱与老子(杨朱,先秦哲学家,战国时期魏国人,道家杨朱学派创始人,老子的弟子。)从前,杨朱和老子两人结伴同行。半路上,老子仰天叹息说:“开始,我以为你是个可教之才。现在才知道你简直不可教诲。”到了旅店,杨朱恭敬地问老子:“方才在郊外,先生为何说我不可教诲呢?”老子说:“你走路的时候,高昂着头,大步向前走,目中无人,一副很了不起的样子。看到你这个样子,谁还跟你一起相处呢?你要记住:最洁白的东西,看上去好像是污浊的;德行高深的人,表面看上去却很一般……”杨朱肃然起敬,说:“谨听教诲!”周总理:上坡路、下坡路。▲函谷著书老子在周王朝担任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大约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天下大乱,所以就辞官不做,骑着一头青牛,离开洛阳向西走去,想平平安安地度过晚年。函谷关守关官员关尹,修养深厚。一日夜晚,凝视星空,忽见东方紫云聚集,其长三万里,形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关尹早闻老聃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将来?于是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七月十二日午后,关尹忽见关下有一老者,倒骑青牛而来。老者白发如雪,其眉垂鬓,其耳垂肩,其须垂膝,红颜素袍,简朴洁净。关尹奔上前去,跪于青牛前拜道:“关尹叩见圣人”老子道:“关令大人叩拜贫贱老翁,非常之礼也!不知有何见教?”关尹道:“老丈,圣人也!务求留宿关舍以指修行之途。”老子听罢,哈哈大笑:“过奖、过奖!老夫亦早闻你大名,特来拜会。”关尹引老子至官舍,焚香而行弟子之礼,恳求道:“先生乃当今大圣人也!圣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窃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为己任也。今汝将隐居,求教者必难寻矣!何不将汝之圣智著为书?”老聃允诺,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字)。又分成八十一章。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语言交流的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可以明确定义的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品德高尚的人没有德的概念,这是因为他从来没有离开德。品德一般的人表现形式上的德,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德的表现。)故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因之,帝王之家将“紫气”当作吉祥的象征。六、《道德经》简介《道德经》又称《老子》,成书年代在战国中前期,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道经》在前(1--37章),《德经》在后(38—81章),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老子的哲学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政治观。《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道德”今指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对社会成员起约束和团结作用的行为准则。如:▲道德难题:美女、恩人、病人、老人、我,坐车。基本内容:《道德经》《易经》《论语》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巨著。《易经》(《周易》),相传系周人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道德经》五千言,韵文、哲学诗。篇幅不长,论述精辟,意义丰富,思想深邃,正言若反,扑朔迷离,飘忽不定。内容重在详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并将这种天道用以关照人道,指导治国和修身,涉及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老子用朴素的辩证思维构建起独特的理论体系。《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道德经》中有:1、唯物主义思想2、辩证法思想3、认识论4、人生观5、政治主张6、社会理想老子通过《道德经》创立了:1.哲学学说的体系2.伦理学说的体系3.政治学说的体系七、庄子生平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子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庄子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管理漆园的小官,史称“漆园傲吏”。《庄子•秋水》中载:庄子在垂钓,楚王使两位大夫去致意:“希望把国内的政事委托给您。”庄子说:“我听说楚国有个神龟,已死三千年了,楚王用毛巾把它包好放在竹箱里,而藏于庙堂之中。请问这只龟宁愿死后留下甲壳让人重视呢,还是愿意活着在泥里爬?”两位大夫说:“宁肯活着拖着尾巴在泥里爬!”庄子便说:“你们回去吧,我还是希望拖着尾巴在泥里爬!”国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荣华富贵。但庄子宁愿隐居。因为庄子深知那荣华富贵是用自由和生命换取的,他会异化为国君的工具,和豢养在王宫之中等待宰杀以祭祀的牛没有区别。(和儒家的区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庄子隐居著书,大多是寓言。庄子大大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八、庄子的基本思想和成就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一)文学庄子代表作为《庄子》。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所传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33篇6万5千多字)(从宋代起,有人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杂篇是弟子所作。)全书以寓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自由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导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庄子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最高成就。(二)哲学庄周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也成为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tǔjū,渣滓,糟粕)以为天下。(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的因素。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万物的生长,没有什么举动不在变化,没有什么时刻不在迁移。)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shāng)子(未成年而死),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细微的东西和更渺小的东西相比具有大的属性,人们眼中巍峨的泰山和广阔的宇宙相比就显得很小;年幼夭折的孩子和稍纵即逝的生命相比却是长寿,而彭祖的八百岁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他认为大小、寿夭、彼此的差别只是相对的,他否认相对而言的大小、寿夭、彼此之中有本质的差别。最后,庄子得出了万物之间、万物与人都是没有差别的,用相对主义消融了事物间的差异。他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即绝对的“齐”;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而学“道”的最后归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异。在思辩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讨论:世界上是否有绝对的同一?▲小孩和猪的比较。庄子的相对主义违反了逻辑的“同一律”,没有比较性的去比较,比较时转移了具有可比性的事物。如:应“殇子”和“彭祖”相比,而不应各自另找比较对象。▲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把不同的概念当成同一概念来使用。(2)转移论题: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使议论离开了论题。▲在新生婴儿中,男婴:22/43女婴:21/43但:男人(少),女人(多)。▲沙滩上晒太阳▲世界上做饭的女人比男人多得多,但最杰出的厨师是男人。▲骂美国总统。▲男人比女人更专一。(不同年代、不同年龄)但:女生——女人以上为混淆概念,以下为转移论题。▲你说我不行,你来试试看。▲运动和静止什么更长寿?——乌龟和兔子。(三)政治思想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道家则反对推崇圣贤。《庄子•胠箧》“胠箧”(qūqiè)的意思是打开箱子。本篇一方面竭力抨击所谓圣人的“仁义”,一方面倡导抛弃一切文化和智慧,使社会回到原始状态中去。)“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庄子主张摒弃“人为”,抛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这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抛弃它。在庄子看来,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要以有限的生命去极端地追求无穷的知识、利益,而忽略身边的美好事物。庄子认为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乘物以游心,才是全生。另外,庄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庄子认为“道通为一”,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讨论:教育是否具有必要性?▲两头驴。▲读书顶个×用。九、庄子的寓言▲庖(pào)丁(厨师)解牛庖丁为梁惠王宰牛。手到、肩倚、脚踩、膝顶,声音十分和谐,动作很有节奏,就像优美的音乐舞蹈。梁惠王称赞说:“好啊!你的技术是怎么达到这样高超的地步的呢?”庖丁说:“我开始解剖牛的时候,看到的是一头整牛,不知道牛身体的内部结构。三年以后,我眼前出现的是牛的骨缝空隙,不再是一头整牛。到了今天,我宰牛就全凭感觉,进刀的地方都是肌肉和筋骨的缝隙。技术高明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割。一般的厨师,一个月就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砍。而我宰牛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刀口锋利得仍然像刚在磨石上磨过的一样。这是因为牛的肌体组织结构之间有空隙,而刀口与这些空隙比起来,薄得好像一点厚度也没有。”梁惠王听了,高兴地说:“好极了,听了你的这一席话,我从中悟到了修身养性的道理。”【寓意】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办事就可以得心应手。▲运斤成风楚国的郢(Yǐng)都有一个人,鼻子尖上沾了一点薄得像苍蝇翅膀一样的白泥巴,请一个名叫石的工匠用斧子把它削去。工匠石挥动斧子,只听见一阵风响,手起斧落,白泥巴削得干干净净,鼻子却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那个被削的人神情自若,一点儿也不感到害怕。宋元君听说这件事后,就把工匠石叫了来,说:“你再削一次让我看看吧!”工匠石说:“我的确是会削的,但是,那个敢让我削的人已经死去很久了。”【寓意】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好的搭档。(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不龟手之药(防治皮肤冻裂的药。龟:jūn,通“皲”,皮肤受冻开裂。)宋国有个人善于配制防治冻手的药,他家祖祖辈辈都用这种药涂抹在手上,靠漂洗棉絮过日子。有一个外乡人出一百两黄金得到了药方后,便拿去献给吴王。吴王便派他领兵讨伐越国。冬天,他们和越国军队进行水战,把越国军队打得大败。吴王很高兴,就割出一块土地封赏给他。这药有的用它得到封赏,有的只干漂洗棉絮的苦活,这都是由于用法不同的缘故。【寓意】同样的东西,由于眼光和见识不一样,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就不一样。▲算命者:知识改变命运。(博士无房无妻。)▲恶贵美贱阳子到宋国去,住在旅店里。旅店主人有两个小妾,一个漂亮,一个丑陋,可是长得丑陋的受到宠爱而长得漂亮的却受到冷淡。阳子问他的缘故,店主回答:“那个长得漂亮的自以为漂亮,但是我却不觉得她漂亮;那个长得丑陋的自以为丑陋,但是我却不觉得她丑陋。”阳子说:“我记住了!品行贤良到哪里都会受到敬重啊!”▲“红颜薄命”的荒谬性。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安知鱼乐庄子与惠施游于桥上,见水中鱼儿悠然戏水,就说:“你看鱼儿在水中多么快乐呀”。惠施反驳道:“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庄子回答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惠施很机敏,他立刻利用庄子的逻辑反驳庄子:“我不是你,当然不会知道你。但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也不可能知道鱼是否快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tía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1)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2)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3)惠子说:“我不是您,当然不知道您的感知;您也不是鱼,您也不知道鱼的快乐,就是这样。”)▲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A对象具有属性a、b、c、d,B对象具有属性a、b、c所以,B对象也具有属性d。▲卖猪搭老鼠。▲类比反驳:阿凡提(布的颜色;七天);▲喝中国人的奶和喝牛奶。▲鱼←人→人,有两个类比推理:(1)(2)庄子:非鱼,尽管观察,不知鱼。惠子:非庄子,尽管观察,不知庄子。(3)惠子:非庄子,尽管观察,不知庄子。庄子:非鱼,尽管观察,不知鱼。以上谁的话对,取决于“鱼”和“人”的差别大还是“人”和“人”的差别大。▲材与非材庄子在山中看见一棵树长得枝叶茂盛,伐木者却不伐它。庄子问原因,伐木者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庄子来到老朋友家里,老朋友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终其天年,现在这只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选择成材还是不成材呢?”庄子说:“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讨论:成材究竟有没有用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成材结果的两面性。庄子这个寓言忽略了选择的标准,伐木者和主人对事物选择的标准都是:有用。伐木者要选好的树木,主人要留下有用的鹅。但如果换一个选择标准,结果可能不同。树木作为烧材,枝叶茂盛却很有用。鹅虽然不会叫,如果看鹅是否长得肥,有可能会叫的就被杀了。所以,事物(或人)不管成材或不成材,选择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从概率上看,成材结果优于不成材。(木桶效应)▲东施效颦(pín)(皱眉头)西施长得很美,她心口痛的时候,紧锁着双眉,丑女东施见了,仍感到她的样子很漂亮。东施回去以后,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捧着心口,皱着眉头,想让别人夸她漂亮,谁知道大家见了她远远地躲开。这个丑女只知道西施捧心皱眉的样子美,却不知道为什么美。【寓意】如果不考虑自己的条件,盲目地模仿别人,很容易适得其反。讨论:东施能否效颦?(如果西施捧心皱眉更美,就可以效法。)▲尾生之约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一个叫尾生的痴心汉子和心爱的姑娘约会在桥下,可心上人迟迟没来赴约,不幸的是大水却涨上来了,这个痴情汉为了信守诺言坚持不肯离去,最后竟然抱桥柱溺亡。讨论:在信誉和权变中的平衡。▲儿子:一个成功的商人要注意什么?父亲:一个成功的商人要做到两点:第一、要坚持守信。比如你签了一个会使你倾家荡产的协议,你也必须履行协议。第二、不能签这样的协议。(悖论,“第二”导致没有“第一”,所以“第一”是态度,“第二”是行为。)十、道家和道教春秋末期,老子写成了《道德经》一书,标志着道家学派从此诞生。老子的思想传人,有的继承了他批判和超越的精神,形成了老庄学派;有的继承了他贵生重生的思想,形成了杨朱学派;有的继承了他经世致用的理念,形成了黄老学派。“黄老学派”产生于战国中后期,此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与此同时,托古之风盛行,各家为获得自身学说的地位和话语权,纷纷托名黄帝、老子,以此汇聚为以道为中心、为“王治”服务的新学术思潮。这股综合各家思想的学术思潮最终在秦汉之际发展为“黄老道家”。黄老道家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另外,黄老道家还提出了因天循道、君逸臣劳、清静无为、因俗简礼、休养生息、依法治国、宽刑简政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学的精华。除此之外,黄老道家还提出了天下为公、约束君权的主张。黄老道家尊崇黄帝和老子,这当然不能说黄老道家的起源于黄帝时期或商周时期,但黄帝等人的治世思想是黄老道家的重要源头。杨朱学派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之一。创始人为杨朱,有关他的生平及著作不详。杨朱学派节制情欲,讲究养生之道,防止疾病,尽其天年等。它的主旨是从个人本位出发,提倡“贵己”、“为我”、“轻物重生”,视个人感官的物质利益高于一切。孟子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道教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1、源自民间巫术与神仙方术,又附会《老子》《庄子》,并加以引申,再吸收儒家,阴阳家、佛教等成分,融合而成,基本宗旨为长生成仙。2、经典为《老子》,把汉代道家关于气的学说神秘化,把养生论引申为长生说。主张通过养性与积德,如行孝、守一、含气、服药等,达到长生成仙的目的。3、多神崇拜。至上神是“委气真人”,下有神人、真人、仙人、道人,组成神仙世界。受儒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观念的启发,提出“承负”说,谓先人的功过,积之日久,延及子孙,而有福祸之异。4、主张阴阳调和,五行当位,向往君臣民同心协力的封建太平理想。形成内外丹结合之说。以身为炉体,依阴阳的变化,六十四卦的运行,修养精气,结而成丹,是谓内丹。以药石炼制成丹,是谓外丹。丹成可以养性延命,乃至不死成仙。道教发展的原因:1、炼丹成仙的宗旨,迎合了贵族的精神需求;保身隐居的生活方式,受到厌世士人的欢迎;消灾治病的方法及互助共济的道规,吸引了苦难中的民众。2、利用老庄之学,形成一般迷信所缺少的神学体系;又与儒学在观念上呼应,维护纲常名教,以此得到统治者的信任。3、它的养生论与医学,有科学成分与实用价值,又能包容各种观念,形成丰富的文化系统。道家故事▲玄门道家问:世间何为最珍贵?弟子答已失去的和未得到的。道长不语。经数载,沧桑巨变。道长再问,答曰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正拥有的!(但人们往往不珍惜已有的)▲一青年向道士求教:“师傅,有人说我是天才,有人骂我是笨蛋,依您看呢?”“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道士反问,青年一脸茫然。“譬如一斤米,在炊妇眼中是几碗饭;在饼家眼里是烧饼;在酒商眼中又成了酒。米还是那米。同样,你还是你,有多大的出息,取决于你怎么看待自己。”青年豁然开朗。(正确看待自己是客观和主观的结合)▲道长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道长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弟子喝。弟子说:咸得发苦。道长把更多的盐撒进湖里,让弟子再尝湖水。弟子喝后说:纯净甜美。道长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水?(胸襟的大小和痛苦的多少成反比)第二章道与天道一、老子的“道”道是老子哲学上的一个中心观念。老子的“道”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是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道”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道”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总之,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万物之始;有,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j)(边际、边界。引申端倪)。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有;微生物。)[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用名称界定的,就不是恒久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注释](1)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2)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3)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4)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道,混沌而成,先天地生,是效法自然而形成的宇宙本体和规律法则。道一而生天地阴阳二气,阴阳交合而生成和谐之气,阴、阳、和三气生成万物,因此,道是“天地之母”,“万物之宗”,是一切事物产生的动力和最后的归宿。道,无状无象,是人的视、听、触、味等感官知觉无法直接触及感知的,但又用之不尽,确实存在。道,浑然一体,独立存在,虽然无始无终,无影无踪,但是,超越时空,无处不在,周而复始,对立转化,影响决定着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命运。道,空虚不盈,清净无为,永远存在,顺应自然,实际上又是无所不为,永不穷尽,养育万物,除旧更新。万物依靠道而生,道养育万物而成。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它独立长存而永不休止,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下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作“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大”。)综上,老子的道,是一个重要、复杂的哲学观念,指的是浑然一体的宇宙本体,永恒存在的天地万物之源,运动不息而对立转化的规则和法则。中国哲学讨论的“气”有多个层面,在具体层面气是显见的,而作为化生万物本源的气则是无形的不可见的,在这一层面上气就是道。阴阳五行之说是道的始基。阴阳五行之说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化出现最早的哲学概念之一。古人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着既相互统一,相互对立,彼此相辅相成的关系。于是把这一法则称为阴阳转化原则,并以此解释自然界变化的各种现象。《易经》上所讲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把阴阳法则上升到道的高度,使得阴阳成为后来哲学的根基。老子哲学中的道承继并发展了这一观点,《老子》一书通篇贯彻了这一思想。例如,“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一系列概念。“道”在不同场合主要有三种意思:1、 道是物质,是宇宙的本原,构成世界的本体。道是一种物质性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是世界本源。道是化生天地的万物之母,其本性是无为的,其发展变化是自然而然的。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化生了阴阳未分的太极,太极化生了阴阳两仪,阴阳二气处于高度的和谐状态,从而使宇宙万物得以化生。)这里所说的“一、二、三”乃指“道”创生万物时的活动历程。老子用“一”来形容道向下落实一层的未分状态(太极,太极在道家一般是指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状态,出现于阴阳未分的混沌时期(无极)之后,而后形成万物(宇宙)的本源。),“二”就是指道所禀赋的阴阳两气,而这阴阳两气便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原质。“三”应是指阴阳两气互相激荡而形成的适均状态,每个新的和谐体就在这种状态中产生出来。老子“道生万物”的思想是老子道论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支点,即万物创生的程序是由道生出一种气,这种气又划分成为阴阳两气,阴阳两气相交而成一种释匀的状态,于是万物都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都背阴而向阳,阴阳两气互相激荡而成为新的和谐体。“有”(实质部分,在场的)给人提供便利条件,“无”(虚空部分,不在场的)发挥它的作用,万事万物都是这样。老子精研《易经》,在明了阴阳对待的基础上而重阴(虚、无、静、柔、雌、弱、下等)。还使用了有无、刚柔等一系列对待范畴。正因为他观察到万物都是有和无的统一,因而作为宇宙本体的“道”也是有和无的统一。2、道是客观规律。道是运动变化且有规律的,促使万物运行的规律。第十四章:“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mín)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hù)。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mì)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看它看不见,叫做“微”(隐形);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无声);摸它触不到,叫做“夷”(无迹)。上述三种特性无法分别做穷尽、彻底之考证、探究。故合而为一体。所说的合而为一体的“一者”即不能用久远来形容其过去,也无法以灭、尽来描述它的未来。(对于这个“一者”)穷究绎理亦不可名,将之复归于“無物”。这正是“无”它自身存在的状,“无”它自身存在的象,(它这种不能为我们所感知的潜在的存在状态)叫做“沕望”。(沕[mì],隐没)跟随着它不会看到它的结束,迎着它不会看到它的开端。把握着现今的道来驾御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推知古始的状态,是谓“道纪”(道的纲要)。)此章是老子对道体的描述,而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了老子以天道明人道的原则并明确其实践及应用的方法。其文章的逻辑结构是:先从“微”、“希”、“夷”三方面入手,在空间物理层面说明感觉能力范围之外还有存在。再合而抽象出共同性质“一者”,在时间层面上描述道的时间概念(无始、无终)与人们日常对事物的时间观念(有始、有终)的不同。而“惚恍”或“沕望”(无形无迹的潜在的状态。)及“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超越时间,无端无终。)则是分别对应前文的补充说明。“道”从“无”到“有”的过程,是“道”的潜能由隐到显的过程。“道”从“无”到“有”的过程,是“道”创造万物的过程。“道”的“无”,体现其奥妙。“道”的有,体现“道”化生万物的成因和过程。3、道是科学的精神,是人类行为的准则。“道”是效法“自然”的行为。人们根据“道法自然”的思想,从思想和行为就要时刻保持清静无为,谦卑自处的心态;办事要顺应民心,始终不好胜争强,要大智若愚,能委曲求全;还要不追求名利,事成后就功成身退。“自然”在汉语中主要有两个意义。它的—个意义是自然界。它是矿物、植物和动物所构成的整体。作为一个特别的动物.人甚至也包括于其中。它的另—个意义就是自然而然。这就是说,—个事物就是自己,是自己所是的样子。因此,自然就是自己的本性。在老子思想中。自然界的名字是天地万物,而自然则意味着自然而然和本性所是的样子。于是,当他说道法自然的时候,是强调道依据自身,遵循自身。为何如此?这是因为道没有一个比它更高的本原,而是自己为自己设立根据,道法自然就是道根据自身的本性去存在。二、庄子的“道”(一)庄子的哲学思想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传承,他以老子的“道”为基础。不过,因为庄子更多地论述了道的存在、作用、意义和特征,这就使老子思辨而抽象的道具有了丰富的内涵,从而把形而上的道同形而下的天下万物,包括人联系起来了。庄子首先认为大道不仅仅是一个抽象概念,而且还是无所不在的。据《庄子》所记:“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梯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壁。’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对于这样普遍存在的道,东郭子感到不解。因为既然是大道,就应该是最高级的,怎么能够存在于那些低级的万物之中呢?对此,庄子认为东郭子的不解主要是认识的方式不对。因为高级与低级都是相对的,都是大道存在的不同表现而已。这样,庄子就从理论上解决了大道是如何构成万物的根源问题。同时,这也是庄子齐物论的根据。于是,庄子才会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样的思想。总之,在庄子看来,道是最原始的、最基本的,道也是永恒的,道是天下万物的总根据,道决定着天下万物的变化和发展。因此,理解道就必须从理解万物、包括从理解人开始。在天下万物和人身上,我们都能感受到道的存在和作用,尽管道是不能认识的。不仅如此,庄子还创造性地提出了齐物论思想,将老子道的思想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理论水平。因为只有天下万物都统一在道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够有齐物的可能。(二)在生命观上,庄子强调齐同生死、安时处顺;在自由观上,庄子宣扬通达四方、逍遥无为;在养生观上,庄子主张依乎天理、顺应物性;在名利观上,庄子秉持无私无欲、恬淡自然;在情感观上,庄子推崇情形两忘、至乐无乐。’庄子的人生哲学理论“自然无”,处处充满了大道精神。1、齐同生死、安时处顺的生命观。《庄子》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庄子将人类置于整个宇宙这一复杂系统中进行思考,认为宇宙庞大,而人很渺小。人生是短暂的,生死是相互转化的,人们哀伤也好,悲悯也好,都是没有意义的。在庄子看来,人的生死并不由自己决定,也不由别人决定,(???)(而是完全出于自然,“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达生》),就像黑夜和白天自然交替一样。他认为,大自然赋予人以形体,使人在生存中受到劳累,在衰老中逐渐闲适,并用死亡使人安息。所以,如果把人的生存当做好事的。也应该把人的死亡看做是好事。(视死如归)而且,在本质上死亡并不是绝对消亡,而是转化为另一种事物,庄子称这种转化为“物化”。在庄子快要死的时候,众弟子商议为老师厚葬。庄子却极力反对,告诉弟子:你们夺了乌鸦和老鹰的食物给蝼蛄和蚂蚁吃,是很偏私的行为。庄子意识到死亡不仅是一种必然的生命现象,而且是一种必然的自然现象,因此他不仅忘怀自己的生死,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尸骨。他认为人死后,精神可以脱离寓所而长存。2、通达四方、逍遥无为的自由观。庄子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哲学家。庄子自由观的实质是通达四方,逍遥无为。《逍遥游》是庄子阐述自由思想的主要篇章,而大鹏鸟形象又是庄子塑造的逍遥自在人生的最好展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持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逍”即缓步行走,“遥”即远。“逍遥”,即悠闲自在、天地之间无处不可去。庄子的“逍遥”除含有自由之意外,还包含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无为。《天运》:“逍遥,无为也。”“逍遥游”,即悠闲自在地生活,顺其自然,怡然自得,用庄子自己的话说就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然而,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逍遥呢?庄子指出要顺乎自然。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灵巧的人多劳累,而有智慧的人多忧患,相反,没有能力、没有智慧的人就没有欲望,因而才自由快乐。(人生识字糊涂始)3、情形两忘、至乐无乐的情感观。庄子对人之情感的阐述也比较多。总体来说。庄子认为不合自然本性之情感的出现违背道德要求,会泯灭人类与生俱来的淳朴的德性,因此要求人们忘却这样的情感。他认为,悲哀和欢乐都是背离德行的邪妄做法,喜悦和愤怒都是违反大道的罪过行为,喜好和憎恶是与自然真情相悖的过失。所以。内心不忧不乐,才是德行的最高境界;专一持道而不改变,才是清静无欲的最高境界;不与任何外物相抵触,才是虚寂无为的最高境界;不与任何外物相交往,才是恬淡自然的最高境界;不与任何事物相违逆,才是精神淳朴的最高境界。庄子认为人一旦产生了喜、怒、哀、乐等不合自然之情感,就会在这些情感的驱使下采取各种违背自然的行为,进而引发人与人之间的争斗,直至造成社会的混乱。▲《庄子•盗跖》:跖(zhí)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跖之徒问跖“盗贼是不是也有道?”跖说:“盗亦有道,如果进入之前就能推测出屋中藏有何物,这是圣;如果进入时第一个进入,这是勇;如果出来的时候最后一个出,这是义;知道能不能做,是知;最后分财物的时候,能公平分配,这是仁。”)三、道家的“德”关于道和德的关系,老子作了最精辟的论述:“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即“道”创生万事万物,而“德”则养育万事万物。这里“德”虽有一定的伦理色彩,但主要不是作为一个伦理学范畴而是作为一个生命哲学范畴。作为“道”与其他事物相联系的中介,它秉“道”之性而构成万物,是“通于天地者”;作为源于“道”、得于“道”而成就人与万物的东西,它是“道”化生为物的内在体现。老庄看重的道德,本质上不同于孔孟之“道德”,他们推崇的是“道生德成”的生命本位观,老庄哲学本质上是生命哲学而非道德哲学,并且这种生命哲学本质上其实是建立在自然主义理论基础上的。第三章老庄的辩证法一、名词解释1、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与唯心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世界独立于意识之外。唯物主义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2、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与唯物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或理念为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潜意识、灵魂、精神等看作是意识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意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它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眼中看到的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如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外部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法则、众生业力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指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老子,把万物运行的法则称为“道”。(有争议)3、 辩证法辩证法是关于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它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事物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所引起的。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早在公元前11世纪,人们在同自然作斗争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早期的阴阳学说,用相互对立的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来说明天地万物的产生和变化。这种学说认为,天文气象、时令变化是由阴阳二气交感引起的,世界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一切世事的变化都与阴阳二气这两个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分不开。《老子》等著作也都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哲人的辩证法思想。这些著作阐明了对立面相互关联和相互转化的思想。除了阴和阳之外,还列举了有和无、生和死、损和益、美和丑、智和愚、强和弱、难和易、攻和守、进和退等一系列对立面,说明它们都是相互依存的。《老子》留下了诸如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以及"物极必反"这样一些传诵千古的辩证名言。这些关于对立面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思想、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引起发展变化的思想,都是以朴素的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法的猜测。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即量变和质变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矛盾引起的发展,即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的前进运动。同时,唯物辩证法还有诸多范畴,例如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等,人们借助这些范畴能正确地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4、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指的是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固定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5、 形而上和形而下形而上出自《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形而上)与“器”(形而下)的关系,即法则、规律、道理和器物的关系。形而上是精神方面的宏观范畴,形而下是物质方面的微观范畴。6、 悖论悖论是同时假定两个或更多不能同时成立的前提。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悖论无论怎样回答,都会导致逻辑矛盾。如:▲某村有个理发师,他规定:我只给那些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请问:这个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真理之神”和“错误之神”。如果是真话,将在“真理之神”前面处死;如果是假话,将在“谬误之神”前面处死。有位哲人说:“我必定要死在‘错误之神’面前。”▲例假。▲买房。(女友和父亲)▲歧视爱滋病、失足女。▲钥匙和柜子。悖论,亦称为吊诡、诡局或佯谬,是指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在逻辑学上指可以同时推导或证明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的理论体系或命题。▲“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我们不知道这句话本身是不是“绝对的真理”。▲二分法悖论:当一个物体行进一段距离到达D,它必须首先到达距离D的二分之一,然后是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以至可以无穷地划分下去。因此,这个物体永远也到达不了D。这些结论在实践中不存在,但是在逻辑上无可挑剔。▲飞矢不动”由于飞箭在其飞行的每个瞬间都有一个瞬时的位置,它在这个位置上和不动没有什么区别。那么,无限个静止位置的总和就等于运动了吗?这就是不可抗拒的推理和不可回避的实事相冲突。▲有人曾经让罗素证明从“2+2=5”推出“罗素是教皇”。罗素证明如下:由于2+2=5,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2,得出2=3;两边同时再减去1,得出1=2;两边移位,得出2=1。教皇与罗素是两个人,既然2=1,教皇和罗素就是1个人,所以“罗素就是教皇”。这个荒谬的结论,就是由一个荒谬的假设引发出来的。▲证明:女人是魔鬼,女人=金钱;金钱=魔鬼;所以:女人=魔鬼。▲“上帝和石头”“如果说上帝是万能的,他能否创造一块他举不起来的石头?”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悖论。如果说能,上帝遇到一块“他举不起来的石头”,说明他不是万能;如果说不能,同样说明他不是万能的。这是用结论来责难前提。▲善游者溺,善骑者坠。解决方法:中和(中庸之道);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二、老庄语言的“悖论”老子的语言表达方式,它一方面是同一性的,另一方面是悖论性的。作为语言悖论,“道是无道”这种语言表达式实际上支配了老子的整个文本。如:“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第四十一章)(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高尚的德好像河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强的德好像懦弱,充实的德好像空虚;最洁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大得看不见的无象之象(现象)没有形象。大道隐匿,没有名称。)这里,道是非道,德是非德,物是非物。在这种语言表达式之中。主语是就道而言。宾语是就无道而言。于是主语和宾语实际上在同一的语言表达式中代表了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上德若谷”,即上德之人,有最深厚之德,却又好似虚谷一般。其心如太虚,德量如天地,心德广大无边,如大山空谷一般,无所不容,无所不纳。“大白若辱”,“辱”者,黑色。此句是说凡有大德之人,是最纯净洁白之人,但却能包容一切污秽浊流,能忍受一切污辱。身处浊而不被污流所染。与人不择贵贱,接物不较得失,处世不争高强,居卑下而安于自乐。虽处高贵之位,却似在污浊之地,自谦处下而不自彰显。故曰“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是说大德之人,虽功德无量,但总觉得不足,心如宇空,量如大海,心始终空静如虚,不显露智慧,似若愚顽者之智慧不足。大德广而无边,却默藏不露,谦虚自处,总是感到自己德行不足。故曰“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建”即修行建立。“偷”即偷懒怠惰之意。此句是说:心怀大志向的人,努力修立道德,事必求其至,功必造其成。以圣贤之任为己任,以天地之心为己心。建德奋勇精进,然其心总觉得德行不足。德虽已厚,仍觉其薄;功行已深,而不自以为深。兢兢业业,谦以自牧。有德从不炫耀于人,总觉得自己不足。内心自性虚静,故待物必简。“质真若渝”。“质真”就是真德。“渝”者污也。全句是说,有德之人,质地纯朴,但外表好象没染好的粗布,斑驳陆离。心地质朴之人,做人处事,好似变得浅淡不明。德存之于内,心性敦厚,言谈举止,宽厚待人。“大方无隅”,“隅”即四方的角落或棱角。大道本无方所、无形状、无声色可言,浑然一团,不落边际,又何有棱角?所以,凡是大德深厚者,最端庄方正的人,都没有梭角可见。大德者,内方在外圆之中,随圆就圆,随方就方,方圆运用无碍。此句是取喻圣人无拘无执,心量广阔,是以谓之“大方”。大音希声,“大音”者,即无音之音。“希声”者,即无声之声。“大音希声”就是庄子说的“天籁之音”。庄子所说的“天籁”或“天乐”,它是“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六极。”“大象无形”,天地万物中凡能看得见的,便称之为“象”或“现象”。所谓“大象”者,就是大得看不见的无象之象。“无形”者,即目不能见者之谓。最大的物象,是无形之象,即大道微妙之理。大道无形无象,只可以心神领悟,不可以形迹视见,是以谓之“大象无形”。庄子在进行“齐是非”的论证中隐藏着一个悖论。庄子在此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齐同万物,这个观点的主要意思就是不能在万物之间确立一个可以比较的标准。他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在庄子看来,“此”与“彼”是无法界定的,“是”与“非”是没有定准的。从此处说,此是此,彼是彼;但是如果从彼处说,这个彼也就成了此,此也就成了彼。这样,我们就无法在“此”与“彼”之间找到协调的标准,所以也就没有这样的标准了。这就是庄子“齐物”的主要观点。所以,庄子反对人们对事物作出是非判断。这样,他在批评是非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一个悖论:一方面,他说“没有是非”,由于“没有是非”标准而无法界定是非;但另一方面,他却为了说明自己这种没有“是非”的主张而必须先树是非。三、老庄辩证法的具体内容1、对立统一(均衡、和谐)祸福相依。[原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灾祸之中隐含着幸福,幸福之中潜藏着灾祸,这句话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绝妙说明,特别凸显了矛盾双方的统一和转化。祸福是纠缠在一起的浑然统一体,或祸是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处于显然的灾难之中,福则为次要的从属的,处于潜态;祸福双方是处于不停的斗争中,当福战胜祸,转为矛盾主要方面时,决定了事物进入幸福状态,祸则转入潜在状态。事物的发展都是向对立面转化的,好事可以转化成坏事,坏事也可以转化成好事。《韩非子•解老》说:“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其成功也。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死夭;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第十一章[原文]三十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共一毂(gū,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zhí)(和土)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老子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人类社会中祸福、成败、得失、利害、损益、取予等各种矛盾可以相互转化。如:塞翁失马的辩证法则体现了老子的“福祸转化”的辩证法则。【老子•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相反,是道的运动所在。柔弱,是道的力量所在。“反”即向相反的方面变化。当事物发展到顶点,它不可避免地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而转化到相反的方面以后,还要再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以便回到原初的状态。因此,老子所说的“反”含有对立转化和返本复初的两种含义。老子认为“反”才是事物变化的总规律,人们几乎是无法加以抗拒的。因此,“物极必反”成为中国古代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也有了“乐极生悲”“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2、两面论(正面、反面)庄子在《逍遥游》、《人间世》等篇提出了人以无用而不是有用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存活于世上,因为以无用的方式存活于现世可以更好地远离祸害,但《山木》中:会呜叫的大雁性命被保留、不会呜叫的大雁却被宰杀。《山木》篇的这个故事进一步深化了人生面临两难的困境:人究竟以有用还是以无用的方式存活于世上?庄子面对的人生两难,或是面对“危身”与“危国”两者中作出选择,其主要关切点是在人世间做事首要考虑保全人的生命,远离一切祸害。儒家也有面临人生两难选择的困扰,主要表现为忠孝不能两全的难题。惠子得一大葫芦,用它盛水,葫芦不能胜任;剖开作瓢,但瓢大无法在水缸中容身。惠子由此认定它没有用处,拟把它打碎。庄子则认为惠子对葫芦这样的认识和判断有问题,心灵茅塞不通,这么大的葫芦有其用处,游泳时可以当腰舟使用。庄子认为:一方面,人同万物一样,也是万物中的一类,也不具备一些特殊的能力。例如,人是不能够真正辨别天的颜色的,因为天的颜色同人观察的远近相关。同样,鹏也不能辨别远近。所以,从根本上说,人同万物一样,是不能够区别绝对的大小和远近的。远近和大小有待于观察位置的不同。而观察位置的不同又有待于其他东西,如此推理下去,是没有穷尽的;另一方面,万物都是有所待的。例如,薄水中是不能行大船的;鹏之所以高飞是因为其翼大而已。任何事物自有它们的本性。按照其自身的本性行事,就是自然的。[原文]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要义]天下没有比秋毫之末更大的,而泰山也是微小的;没有比夭折的儿童更长寿的,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也是短命的。天地和我一起产生,而万物同我齐而为一。这是典型的齐物论思想,一切差别都是相对的,同一才是绝对的。从宇宙本体的角度观察万事万物,所有的东西都一样,因而齐万物,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寿夭,齐忧乐,齐贵贱,齐智愚,齐贫富,齐大小……万象齐一,物我玄同,混化一切差别,绝对自由,逍遥心游,无往不适。何以说秋毫之末为大而泰山为小?泰山、毫末,我们可以论其体积,测量其长宽高等。这些数据是有客观标准的,是一定的。而大小则是无客观标准的,一样东西,甲跟乙相比可以是大的。但是跟丙比,又可能是小的。也就是说大小是对比而产生的主观之概念,而非物质之客观属性。在庄子看来大者如天地,反而是小;小者如毫末,反而是大。此虽夸诞之言,其实是要人剥脱外在表象之束缚,忘记大小之分别。人们在透过这些外在表象的差别之后,才可以直达世界之本体,也就是“道”,才能得到真正的心灵的自由。3、质量互变(发展的观点)物极必反。【老子•第六十四章】物极必反的辩证法则相反转化源于内因内因和外因:内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是变化的根据,内因通过外因而起作用。(孵小鸡)[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散),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故事]扁鹊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病在皮肤腠理,不马上治疗恐怕更厉害。”桓侯说:“我没病。”扁鹊出来了,桓侯说:“医生好治疗没病的人以为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不治会更深入。”桓侯又不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