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沾林中新史笔记_第1页
丁沾林中新史笔记_第2页
丁沾林中新史笔记_第3页
丁沾林中新史笔记_第4页
丁沾林中新史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中国传播活动溯源一古代的信息传播:口语、烽烟、旗鼓、木铎(中国传播史上特有的媒介)、甲骨文、金文等二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驿、邸、竹、帛、纸、露布、檄文、烽燧、童谣第二节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中国的报纸最早出现于唐代。一唐代的官报雏形-邸报:1概念:经由进奏官传发给给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2唐代邸报的别称:进奏院状、状报、报状;3发行机构:唐进奏院4内容:a皇帝的活动;b皇帝的召旨;c官吏的任免;d臣僚的章奏;e其他军政信息5特点:a不定期的由首都向地方传发,读者主要为藩镇和诸道长官。b带有某种官文书的痕迹,又不同于一般的官文书,它提供的信息比官文书要早。c它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是朝廷的政事活动,有的同收阅者有直接关系,有的无直接关系。d它所提供的消息,有不少是有进奏官自行采集的,有的是他们从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他们所着重传报的是和他们主官所关心的内容。6开元杂报-中国、世界新闻史上最早的报纸,原件已经失存。7敦煌进奏院状-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原始状态的报纸8关于唐代邸报的几个问题:a在唐代,“状”、“报状”、“状报”用来泛指官文书,有时用来泛指私人书信,只有进奏官们向地方传发的状、报状,才具有近似后来邸报的性质。b唐代的状、状报是后来邸报的雏形,唐代并未出现“邸报”的称呼。c唐代的状、状报不是由政府统一管理的,相当于新闻信的性质。第三节宋代的邸报和小报一宋代官办的“邸报”及其发行制度:1宋邸报的特点:由封建政府的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发行。属于封建官报。2发行机构:进奏院3审定机构:封建中枢部门(枢密院,中书、门下省的检正、检祥两类官员;门下省的给事中)4宋代邸报的别称:进奏院状、邸吏状、朝报5宋代邸报的内容:a皇帝的诏旨;b皇帝的起居;c官吏的任免;d臣僚的章奏;e军事情报;f刑罚;6特色:a是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给诸路州郡,向地方官员传播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b它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了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c它的读者不再局限于少数藩镇长官,而是扩大到京朝官、地方各级行政官员和广大的士大夫,知识分子。d它已经由不定期转向定期发行。7邸报的传发:邸报发出后,允许传抄复制,并允许这些复件以朝报、邸报的名义在社会上公开发售。8宋代对邸报的管理:a对涉及灾异、军情和朝廷机密的信息和未经批准发布的臣僚章奏不得传播。b#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编官编好,送请枢密院和当朝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按照样本进行发报。定本制度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新闻审查制度,它反映了官方对新闻事业的管理的加强。9关于宋代邸报的几个问题:a“邸报”一词始于宋代,是古人对封建官报最经常,最习惯的称呼。b宋代的邸报并不是一开始就纳入封建中枢部门的管制。以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为界,前期的邸报同唐代,由驻首都的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没有统一章程。后期逐步纳入封建中枢部门的管理范围之内,成为中央一级的封建官报。c宋代的邸报中,至少有一部分是雕版印刷的。二宋代的“小报”和官方对“小报”的查禁:1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2小报的特点:a小报是一种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的不定期发行的非官方报纸;b小报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c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政府部门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专门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d小报有手写的,也由印刷的。e小报的读者范围很广。3小报的内容:a朝廷动态报道,b官吏任免消息,c皇帝谕旨召令,d各种时事政治材料1发行机构:提塘报房2内容:诏旨、章奏、宫门抄、提塘报房工作者自行采集的消息。3官方对提塘小报的查禁:原因:a小报先于部文到达地方,使获罪官员得以逃避处罚。b报道了失实消息。c刊发了未经六科发抄的章奏。三清代的民间报房和京报:1清代的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2京报的内容:宫门抄、上谕、章奏(偶尔包括文选单、武选单、鼎甲录等内容)3内容特点:全部来自内阁科抄,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言论。4京报的读者:政府官员,士大夫知识分子(后期:一般民众)5京报的本质:官报的补充,为封建经济基础服务。四清代的地方新闻事业与“辕门抄”:1清代的地方新闻事业:省塘(翻抄京报)、地方民间报房。2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私营报纸。3地方小报:随时出版,报道地方突发性的重大新闻。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小结:我国古代的报纸形态有三类:合法的官方报纸邸报;合法的非官方报纸京报;非法的非官方报纸小报。其中,邸报有1200多年的历史,小报有近千年的历史,京报有400年的历史。它们由于受到自然经济基础的束缚,政治上遭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始终发展缓慢。鸦片战争后,近代报纸兴起,古代的报纸迅速被取代。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第一节近代报业的开端一本阶段特征:19世纪初到鸦片战争前,主要是外国传教士创刊。早期的报刊以宗教宣传为主。二中国第一份近代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时间:1815年8月5日2地点:马六甲3创办者:马礼逊、米怜4内容:宣传教义,传播西方科学文化5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的中文月(报)刊。三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时间:1833年8月1日2地点:广州3创办者:郭士立4内容:事实政治为主,宗教宣传退居次位51834年,该刊发表《新闻纸略论》一文,论述了报纸起源、新闻自由等理论,是我国中文报刊上刊载的第一篇新闻学论文6地位:中国第一份境内创办的近代报刊四中国境内第一份外文报刊-《蜜蜂华报》1时间、地点:1822年澳门2性质:葡文报刊3境内早期其他的外文报刊:《广州记录报》、《广州周报》、《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中国丛报》第二节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的兴起与商业性报纸的崛起一本阶段特征:鸦战后到第二次鸦战后,中心是香港。繁荣期在19世纪40到60年代前期是英文商业报纸,后期是中文商业报纸二主要英文商业报刊:《香港钞报》(第一份)、《中国之友》、《德臣报》、《孖剌报》三主要中文商业报刊:1《遐迩贯珍》: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2主要中文商业报:(三足鼎立)孖剌报馆:《香港船头货架纸》-《香港中文新报》德臣报馆:《香港新闻》-《香港华字日报》《近事编录》3中文商业报刊的主要内容:a船期货价、商品行情、信息、广告;b新闻,时政消息;c言论#第三节上海报业的崛起一本阶段特征: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报业中心由香港转向上海,外文报形成了《字林西报》、《华洋通商》、《文汇报》三足鼎立,中文报形成了《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三足鼎立。二上海的外文报:1第一份英文报《北华捷报》2《字林西报》、《华洋通商》、《文汇报》的三足鼎立:三早期中文宗教性报刊:《六合丛谈》、《万国公报》四主要的中文报刊:1最早:《上海新报》2#《申报》:a创立时间:1872年b创立者:英国人美查c特色:报纸内容方面:1)报纸人员和报纸样式尽量中国化;2)重视报道的质量和新闻业务,注重吸引读者的猎奇、社会新闻;3)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4)重视言论;5)重视副刊性文艺作品经营方面:1)注意降低报纸成本;2)努力做好发行;3)大力刊登广告;4)实行多种经营,首先,出版发行各类期刊(《瀛寰琐记》、《寰瀛画报》、《点石斋画报》);其次兼营书籍出版业务(点石斋石印局、上海图书集成局)d申报的几个第一:1882年在津沪之间建成国内第一条新闻电报线路。出版我国第一种以图画为主的刊物《寰瀛画报》。发行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发刊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报纸《民报》。e评价:申报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申报成了我国商业性报纸的一个典范。第四节在华报网的形成和外报的历史作用一在华报网:主要城市由香港、上海、广州二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1外人在华办报是一种殖民主义的文化侵略活动;2外报的出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3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同济西苑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一国人办报的先声:1最早接受西方新闻思想的人是林则徐和魏源。2太平天国时期洪仁?在《资政新篇》中论述了办报的思想。3王韬与《循环日报》:a王韬: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及早期的著名报人,《循环日报》的创始人。b王韬的办报思想:1)论述了报纸的目的与意义:办报立言。2)叙述了报纸的作用与功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内情外达,外情内达”。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4)论述了报纸的文风:直抒胸臆;5)论述了对报纸编辑人员的要求c《循环日报》:1874年,由王韬在香港创立的,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为出色的一份报刊。它以“强中以攘外,辄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它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4郑观应的办报思想:a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枢纽;b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图强的重要手段;c应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办报。d要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5第一份国人自办报纸:1873年8月8日汉口艾晓梅《昭文新报》二维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19世纪90年代中期及以后)1本阶段特征:a时间:19世纪90年代以后b主要人物:梁启超、康有为、严复2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万国公报》及维新派早期刊物a时间:1895年8月17日b创办者:康有为、梁启超、陈炽c地点:北京d强学会成立后,该报成为其机关报e1895年12月,该报改名为《中外纪闻》,康有为在上面发表了《开会主义书》,是维新派的重要政治宣言。f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强学报》g意义:《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等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的“言禁”,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这些办报活动培养和锻炼了维新派的办报骨干,为维新派报刊宣传活动的全面开展打下了基础,使变法维新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h梁启超简介:字卓如,号任公,是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领导人物,也是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他先后办过或主编过《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时务报》、《湘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著名报刊,他的办报实践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被誉为“言论界的骄子”。梁启超的办报思想:1)报纸的性质:“耳目喉舌”(国之,政之,民之);2)报纸的目的:去塞求通;3)报纸的作用:监督政府,向导国民;4)报纸宣传的方法: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5)报纸引导舆论的方法:浸润法、“骇”(煽动)法3《时务报》a时间:1896年b地点:上海c创办者:黄遵宪、梁启超d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系统的阐述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4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a概念:1897年以后,随着维新运动的深入,各地维新志士以极大的热情创办报刊。自70年代以后,国人办报活动走向高潮,打破了外报在中国新闻舆论界的垄断地位,是中国人的报刊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的国人办报活动,史称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b特点:1)报刊数量大;2)办报地区广;3)报刊品种多;4)主流是维新派主办的,宣传维新变法的政论报刊c这一时期影响力较大的报纸:1)《知新报》-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舆论阵地(1897年由康有为在澳门创刊)2)《国闻报》-维新派在华北地区的舆论阵地(1897年由严复在天津创刊,出版旬刊《国闻汇编》,其上曾发表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3)《湘报》、《湘学报》-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舆论阵地(1897年由唐常才等创刊于长沙,以言论激进著名)三近代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1表现:a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b公开承认报纸合法地位;c新闻法制定提上日程2评价:在“百日维新”期间,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为主要方式,“报禁”一度被解除,“言禁”一度被放宽,新闻法的制定也提上了日程,虽然这次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实践活动为时太短,最后以流产告终,但不失为一次极为有益的尝试。四维新派报刊的历史作用和贡献:1进步作用:a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b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c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2对新闻事业的贡献:a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b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c创造了报章新问题,影响了一代文风。“报章新文体”指出现在报刊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它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带有感情,有时夹以口语和外来语S殖啤笆蔽裎奶濉薄ⅰ靶旅裎奶濉?BR>五海外华文报刊的出现:1最早:《金山日新录》、《北崖新录》2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沙架缅度新录》1号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在境外的兴起与发展一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中国日报》1时间、地点:1900年香港2性质: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的第一份机关报,中国最早的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刊3创办者:孙中山、陈少白4主要内容:a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革命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b与保皇派报纸进行论战。5创办《中国旬报》,设“鼓吹录”专栏,是中国报纸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二郑贯公及其主要报刊: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创办的报纸主要有《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有所谓报》三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重要力量-留日学生报刊《开智录》,由郑贯公、冯樊龙、冯斯栾三人创办,分别用“自立”、“自由”、“自强”为笔名,人称“三自”四革命报刊的大发展-《民报》的创刊1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2性质: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3办刊宗旨:宣传“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上归纳出三民主义):a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b宣传以建立共和国为中心的民权主义;c对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对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包括社会主义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潮作了报道。五改良派在境外的办报活动:1变法失败后维新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清议报》:旬刊,创刊于1898年的日本横滨。办报宗旨是主持清议(抨击顽固派,拥护光绪复位),开发民智(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2《新民从报》:创立于1902年。梁启超认为,中国积弱的根本原因,不是列强的侵略,也不是清政府的腐败,而是国民素质低下,缺乏“公德”、“私德”,缺乏国家思想,义务思想和权利思想,只有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素质,造就一代新民,中国才有希望。#六《民报》与《新民从报》的论战:1时间:1906-19072实质: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斗争3双方主将:《民报》:汪精卫、章太炎、孙中山《新民丛报》:梁启超4论战焦点(具体内容参看教科书P120):a要不要革命,推翻满清统治。b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c要不要实行土体国有,平均地权。d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导致中国被瓜分。5论战结果:《民报》胜利,《新民丛报》失败6原因:a《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所坚持的改良道路更加符合当时人们的愿望和要求。b《民报》一方论战力量雄厚,《新民丛报》只有梁启超一人孤军作战。c《民报》立论以事实为根据,令人信服,《新民丛报》的论断往往只是出于主观猜测,难以说服读者。7论战的意义:a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三民主义逐步深入人心。b为辛亥革命作了组织上的准备,许多原来支持改良派的人士纷纷转入革命派阵营。第二节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一清末清廷为管制新闻出版事业主要颁布的法规:1时间:1906-19112主要法规《大清印刷物件专律》、《报章应守规则》、《报馆暂行条例》、《大清报律》、《钦定宪法大纲》3清末新闻法制的内容和特点:a内容:1)言论出版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自由权利。2)报刊创办的管理制度(批准制-注册登记制加保证金制)。3)报刊出版的管理制度。4)报刊禁载事项。b特点:1)资本主义的形式,封建主义的内容,2)无法取信于民,在实践上缺乏全面实施的社会基础。3)无法制裁外报,染有半殖民地的色彩。二“苏报案”:过程参见教科书P129三国内革命派报刊和改良派报刊:1第一份国内创办的革命派报刊-《大陆》月刊:1902年上海2国内的主要改良派报刊:a《大公报》:1902年由英华创刊于天津。政治上主张变法维新,保皇立宪,以为穷人鸣不平为特色。《大公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1902-1916,由英华主持。亲法为主,前期主张立宪,后期转向共和。2)1916-1926,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亲日报纸。3)1926-1949,由新纪公司接办,张季鸾任主编,提出著名的“四不”方针,发展成全国性的大报。4)1949-现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b改良派在维新失败后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报纸-《时报》(1904上海)四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与第一次接合其来记忆)1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近代报刊的发展步子加快,国人办报活动出现高潮,史称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2主流:革命派报纸3支流:立宪派报纸和政府官报。4办报基地:上海、武汉5主要报刊:a于右任和《神州日报》《神州日报》是于右任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该报宗旨是“唤起中华民族之祖国思想,激发潜伏之民族意识”“竖三民”: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报名以“民”字开头,时间上相互衔接,史称“竖三民”b武汉的主要报刊-《楚报》、《商务报》、《大江报》6我国的通讯社事业也在这一时期开始:1872年路透社在上海设立的远东分社,是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最早通讯社,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通讯社。1904年,广东老报人骆侠挺在广州创办中兴通讯社,是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家通讯社。7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a办报的主角已经由资产阶级改良派转为资产阶级革命派。b各派报刊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发展壮大,报刊的战斗作用得到充分发挥。c办报地区有所扩大。d报刊的读者大为扩大。第三节辛亥革命时期新闻理论和业务的发展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1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2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宣布自己的报纸为“党报”、“机关报”,大力宣扬党的纲领和主张。3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4认为报纸应该反映民意,影响舆论和指导舆论。5提倡言论自由二新闻业务的改进:1报纸内容的改进:a新闻报道成为报刊的主角,且报道面有所扩大,不同类型的新闻被固定在不同的版面上。b新闻报道的体裁不断增多。短讯、述评、通讯接连出现。c新闻图片被广泛运用。d评论水平进一步提高,形式多样。e文艺副刊有所发展(《中国日报》的鼓吹录、《申报》的自由谈、《新闻报》的庄谐丛录)f广告在报刊上占据重要地位。2报纸形式的改进:a由近代形态的报纸发展到现代形态,结束了“报”“刊”不分的时代。b在编排方面,普遍采用散页印刷,摆脱了书页痕迹。c编辑手段进一步多样化:大字、加栏、加框、专栏等被用在报纸编辑上。d新闻标题制作水平有所提高院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1911年-1915年)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一民国初年保障新闻自由的措施:1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根本大法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3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二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和政党报纸的泛滥:同盟会-国民党、共和党-进步党两大系统。政党报纸没有多大的进步意义,反而造成了政局的混乱。第二节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一袁世凯对新闻自由体制的扭曲:1“葵丑报灾”:中国新闻史上把“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称为“葵丑报灾”,2袁世凯时期的新闻立法活动:a实质:通过立法手段,钳制新闻自由,逐步建立一个为其封建军阀独裁统治服务的新闻法律制度。b主要法条:《报纸条例》、《出版法》、《新闻电报章程》、《电信条例》(第一个涉及无线电管理的法条)、《著作权法》二北洋军阀对新闻事业的扭曲与迫害(教科书P164划线部分):三民国初年新闻法制的特点及其本质:1形式上采用自由新闻体制。2带有浓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3滥用军法,唯军阀意志是从。第三节新闻事业在逆境中发展一新闻报道工作得到改进,新闻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1时效性有所加强。2编辑水平有所提高3新闻的报道面有所扩大。4纷纷派出驻外记者。二新闻通讯事业得到发展:著名的通讯社有邵飘萍主办的东京通讯社、新闻编译社。三涌现出一批名记者:1黄远生:黄远生是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的杰出代表,被称为“报界之奇才”。他先后负责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时报》、《申报》、《东方日报》等报刊杂志。在业务上,他以善于撰写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远生通讯的特点:a题材重大,记载详实。b针砭时弊,忧国忧民。c细致详尽,幽隐毕达。d通俗自然,不拘一格。黄远生的新闻思想:提出“四能”记者:脑筋能想,腿脚能走,耳能听,手能写2邵飘萍: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的杰出代表。他先后担任过《申报》、《时报》主笔,创办了东京通讯社和新闻编译社,创办了大型日报《京报》,并担任社长。他兼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积极从事新闻教学活动。邵飘萍最擅长的是新闻采访,是我国新闻界不可多得的既办通讯社又办报纸,既精通采写业务又精通经营管理,既从事新闻实践又从事新闻教学的通才。他撰写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业务专著。邵飘萍同时还是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并倾向马克思主义。1926年,邵飘萍被奉系军阀杀害于北京。四报纸的企业化和商业性大报地位提升。1代表:《申报》、《新闻报》2评价:《申报》、《新闻报》等商业性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方针,突出营利目的,报纸的编辑方针、新闻业务、经营管理等一切均以是否盈利为转移,使报纸日益失去指导舆论的精神。但是,他们在经营管理和新闻业务改革方面的经验,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辅导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阶段特征:是重要的转折时期,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马克思主义报刊在这一时期诞生,白话文写作广泛运用,政论文体有显著进步,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迈出了第一步,出现了第一个新闻教学研究的机构和国人第一部新闻学著作。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一《新青年》:1915年在上海创刊,主编是陈独秀。它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宣传阵地,在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促使民族思想启蒙,推动文学革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称为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之一。1《新青年》的主要宣传内容:a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b提倡科学,反对迷信;c发起文学革命运动。2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日渐转向社会主义。第二节新的报刊宣传战线一《每周评论》:1918年12月在北京创刊,是一分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它以“输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学”为己任,“重在批评现实,是报刊新战线中较有影响力的一份报纸。二新旧思潮的激战:1时间:1918-1919上半年。2中心:上海。第三节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一《新青年》改组和《共产党》月刊创办:1《新青年》改组后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2《共产党》月刊是1920年11月中共上海小组创办的理论机关刊物,由李达主编。它的主要内容是,宣传有关共产党的建设知识,论述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党的路线纲领,向工农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二第一批工人报刊:《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劳动与妇女》等。三中俄通讯社:于1920年7月在上海建立,是我国第一家无产阶级通讯社。第四节新闻工作改革、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一新闻工作改革的表现:1开创了自由讨论的风气。2政论传统恢复与发展。3新文风出现。4副刊出现革新。5报刊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改进。二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开端:1北大新闻学研究会:1918年10月在北京大学成立,是中国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开端。该会以“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某新闻事业之发展”为宗旨,由蔡元培任会长,并出版了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新闻周刊》。2第一部新闻学理论著作-徐宝璜《新闻学大意》3第一部新闻业务著作-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报刊一中共中央第一份机关报-《向导》:1创办时间: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2内容:集中宣传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与各种敌对思想作斗争。3其他报刊:《新青年《季刊、《前锋》月刊等。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份机关刊物-《先驱》1创办时间:1921年2内容: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青年运动状况,评述中国青年思想和青年运动现状,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三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工人报纸-《劳动周刊》四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的特点:1是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借鉴列宁党报思想和俄国经验创办起来的。2继承和发扬“五四”时期报刊的革命精神,以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指导革命为基本任务。第二节国共合作后的新闻事业一中共中央第一家日报-《热血日报》:1创办时间:1925年6月2内容:报道上海工商界的斗争,评述运动在全国开展的形势,揭露帝国主义暴行,传播国际进步势力支持中国人民的信息。第三节北洋军阀统治地区的新闻事业一成舍我的《世界日报》:1925年北京《世界日报》-1924年北京《世界晚报》1925年10月《世界画报》1935年上海《立报》二新纪公司《大公报》:“四不”方针:不党、不私、不卖、不盲三《申报》和《新闻报》继续竞争:彼此发行都突破十万大关。四中国广播事业的诞生与通讯社事业的发展:五中国第一部新闻史专著-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阶段特征: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政府控制中国的民营新闻事业,制定了一系列反共反人民的新闻法规,建立了党办的新闻事业网络。九一八以后,邹韬奋的《生活》周刊、史量才的《申报》等原来在政治上处于保守的报刊纷纷转向抗日,这一时期出现的“韬奋精神”、“范长江的西北通讯”等成为新闻史上的重要财富。第一节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一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络:《中央日报》(1927汉口)、中央社(1924广州)、中央广播电台(1938年南京)为核心二共产党报刊:《红旗》周刊、《红旗日报》(“报刊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中共党报建设的经验:1建立党报委员会,全面负责党对报刊的领导。2发展通讯员,加强同群众联系。3建立发行网,扩大党报影响。第二节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一红色中华通讯社1时间:1931年瑞金2当时的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通讯社二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1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新闻宣传。2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报。3开展批评与表扬。4文字通俗,形式活泼。三根据地新闻事业的意义:1根据地新闻事业是在人民政权下创建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的新闻事业的开端。2开创一条革命新闻事业发展的新道路,即城市-农村-城市的道路;3继承和发扬了列宁的党报思想。第三节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事业一史量才和《申报》的改革:1抗战表现:联合上海各家日报同时刊载《宋庆龄为邓演达被害宣言》,发表两论和三论,淞沪抗战时,组织上海地方维持会。2改革措施:加强新闻;改革副刊《自由谈》;改进副刊、增刊;出版书籍;兴办社会文化事业。3史量才遇刺:二邹韬奋和“韬奋精神”:1主要报刊:《生活周刊》、《新生》周刊、《大众生活》、《生活日报》2韬奋精神§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了解)一、名词解释1、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汉代及其以后的封建王朝更多地将其用于发布军事捷报,把最新消息写在木板或丝帛上,高高悬起以吸引读者。2、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3、敦煌进奏院状:一种和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1)没有报头,开编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2)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3)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进奏院状的基本内容是谕旨、奏折、官方动态等)。(宋代的报纸审查制度)4、定本制度:是一种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而设立的制度。规定: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据此发抄。它是中国第一次建立审报体制。定一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5、邸报:是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由都进奏院负责发布。其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官僚的奏章;军事情报、刑罚等。它从宫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宫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6、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内容主要是:朝廷动态报道。官吏任免消息。皇帝谕旨诏令等。小报的信息灵通。时效性较强,所发表的大多是中枢部门还未公开的“朝廷机事”。读者范围广。小报的发行,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的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它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泄漏之禁。因此受到了封建统治者和派官员的查禁。(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民办报纸。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开创了我国民办报纸的先河。)民间报房:是一种在明代兴起,由民间创办的以赢利为目的并公开活动的独立行业。IvMh!z

7、旗报:是一种将文字写在旗帜上,大旗招展,引人注目的传播方式。}Q;;i}9Ov8、牌报:是将文字写在牌上,也是一种可以流动传观,或固定围观的新闻宣传方式。9、揭贴:是一种传单,可张贴、传闻,内容多为檄文、政策性的声明与公告等。10、京报:是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的通称。其基本内容是宫门抄、皇帝喻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京报的稿件是从宫廷有关部门抄出来,滑报房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评论。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二、简述题1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中国古代报纸,通称为“邸报”,还有“状”、“报”、“朝报”、“塘报”等多种名称:其特征是:(1)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开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不仅设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访的新闻都没有。(2)它的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消息等。(3)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它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总的来说,它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宫文书色彩,但是毕竟不是作为具有行政效力的事件下达,而是作为人们满足了解朝廷延动向的需求而抄传的。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12、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宋代的邸报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基本内容是: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开降奖惩、战报等。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小报的内容:以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是一个不定期的非宫方报纸。它突破了宫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宫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13、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它是由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报抄。公开发行的京报,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作用。同时也为其他近代报刊提供转载(来源)。§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O?

1beOL一、名词解释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简称《察世俗》)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近代化报刊,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米怜为主编,署名博爱者。该报为中文月刊,以“阐发基督都义为根本要务”为宗旨,是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它把宣传“神理”放在首要地位,大部分篇幅用来发表介绍教义和《圣经》的文章;宣传伦理道德;介绍各国情况;还刊载天文地理知识文章,发表了了些诗歌,寓言类作品以及“告贴”(告示广告)。它采用略带丈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体载多样。(1821年因米怜病重而停刊)。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最早采用京报材料的报刊)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主编:郭士立。该刊虽为宗教性报刊,但宗教色彩淡化,论述伦理道德和介绍天文地理的文章也不多见。它以介绍西方文化、艺术、哲学、科学技术为重点,着重“宣扬”、“西方文明”,反复劝说中国人改变对西方的旧观念,主张中国应学习各国长处。它每期都刊载新闻,以国际新闻居多,也有本地新闻。(内容以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三部分组成)。3、《蜜蜂华报》(澳门那只蜜蜂就想要个儿子)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澳门有史以来的第一家报纸。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由当时的葡萄芽执政党创办。该报为当时的葡萄芽执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基本内容为新闻、言论、公文、读者来信等。4、《广州纪录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1827年11月创于广州。创办人为英国鸦片商马地臣。该刊为商业性报纸,货价行性、航运消息占主要篇幅。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宣扬英国的殖民政策、鼓吹不平等贸易,为鸦片倾销辩护,主张西方对华采取强硬政策。5、《六合丛谈》(上海地区出版最早的中文刊物)。对中国这府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1857年1月26日创刊于上海,由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伟烈亚力任主编。该报不纯粹宣传基督教义,刊有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内容。6、《万国公报》(其前身为《中国教会新报》,创刊于1868年9月5日上海)深具影响性的中文宗教性报刊。(重新整理部分)该刊的前身是1868年9月5日创刊的《中国教会新报》,自第301期起改名为《成国公报》,由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集资创办并担任主笔。该报不是纯宗教性刊物,自创刊至第300期所刊内容以宣传宗教为主,间刊一些中外史地、科学常识等稿件。改名后成为一个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刊物。7、《申报》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蒋芷湘、钱欣伯、何桂笙等担任主笔。该报将创办利作为首要目的,是一张较为完备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8、《字林沪报》1882年创刊于上海,由字林洋行创办。《申报》的问世,标志着这种每日刊行的、面向社会公众的、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9、《新闻报》中外合资创办的一份有影响力的报纸。(由中外商人合组公司创办,以“经济独立、无偏无党”为宗旨。在内容上形成准确,迅速报道经济新闻及商业行情的主要特点。)1893年2月17日创刊,著名报人蔡尔康主笔。10、《循环日报》——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中文日报,一家著名的政论报纸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刊登行情、新闻、评论消息、广告等内容。(记忆:王韬打了资产阶级一巴掌,气死了24个人。二、表述题1.比较《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比较:相同点:性质(a、b)外形宣传策略不同点:创办条件内容上(编辑业务)(1)两份报刊都是外国传教士在华创办的(中文近代报刊)。(2)在创办时间上,前者创刊于1815年8月5日,后者创刊于1833年8月1日,前者早于后者,并且,《察》创办于马六甲,而《东》创刊于国内的广州。(3)从性质上看,两者都是宗教性报刊,但《东西洋》有走出宗教报刊的倾向。(4)《东》外形学《察》,也是雕板印刷,中国书册式。(5)《东》在内容上与《察》有明显不同。首先,宗教思想淡化,它以介绍西方文化、艺术、哲学、科学技术为重点,着重宣扬“西方文明”,主张中国应学习各国长处。反复劝说中国人改变对西方的旧观念。(6)在宣传策略上,两都都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2、简述《成国公报》的内容及其影响(1)不遗余力推广、普及“西学、新学”。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方面的内容。(2)及时反遇中外时局变化,注重介绍世界大势。除每期开辟“各国新闻”专栏,报道国际新闻外,还发表“论说”、“时评”,对世界大势进行分析、评述。(3)倡导新政、鼓吹变法。主要表现在发表多篇对中国政治议论的文章。如《中西关系论略》等。3、评述《申报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性质与特点。英国商人美查于请同治初年来到上海,在上海经营茶叶和棉布生意亏损后,与其朋友合资创办《申报》(1872.4.30)。它是一份商业报纸,但内容却是多方面的,以商业新闻为主,也有社会新闻和政治新闻,广告较多,又可以看成是一家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日报。《申报》满足中国人的需求,力求适合国人阅闱,它是一张较完备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上下多阶层人等都可阅读。此外,它还重视经营管理,注意争取读者和刊发广告。总之,《申报》的问世,标志着这种每日刊行的、面向社会公众的、以实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4、《申报》的锐意革新。(武大版)《申报》在面对强敌《新闻报》的情势下,亟谋改革:(1)更新宗旨(2)扩充篇幅(3)改良形式(4)专发电报(5)详纪战务(6)十译东西洋参报(7)选录紧要奏议公牍(8)敦请特别访员(9)广延各省访事(10)搜录商界要闻(11)广采本地要事(12)选登时事来稿以上12条,从版面形式,到报纸内容,以及扩大新闻网,增强辟新闻来源方面都考虑到了。5、如何评价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武大版)传教士在华办报活动,是帝国主义在19世纪下半叶及20世纪初,对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实行“攻心”政策的一部分。早期传教士办报传播西学是手段,其目的是传教;后期教会报刊内容多由“教”而“政”,传教士借报刊直接参与、影响中国政治,目的是为了以外国资本主义那一套为蓝本,加速中国的殖民地化。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攻心”。但是,在客观上,传教士所办报刊又起到了开化中国人头号脑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文明的进程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6、比较外报与中国古代报纸的异同点。(1)从1815年到1911年,作为近代报刊的外报,同邸报,京报等中国古代报纸,并存了将近一个世纪。(2)作为新闻传播工具,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基本功能是相同的,因此,前者经常转载后者的内容。(3)在办报思想,每一家外报都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并公之于世。而中国古代报纸,却找不出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办报方针的文章。(4)在内容和版式上,外报逐渐形成以新闻、评论、文艺作品(副刊)、广告为基本内容的格局,而邸报、京报始终以宫方文书为基本内容。(5)在机构设置与专业分工上,外报的报馆是独立的机构,办报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这种外来的新事物同原有的事物同时存在的状况,是东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背景下出现的。报馆内部的明确的分,从出报到营销能有序的运作。而邸报运作属官广告为,设有专设地办报机构;刊行京报的报房只是出版与销售的商业机构,设有专业的编辑人员。(6)在新闻传输和印刷技术上,邸报、京报停留在手抄、木刻活字印刷时,外报已经利用近代科学技术传输稿件和排印报纸。(7)在传播范围和效果上,邸报、京报都较小,而外报而向社会发生,办报者有明确的读者观念和市场意,他们努力使报刊满足读者需求,强化传播效果,扩大销售市场。产生以上不同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时代前进了,物质生产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进步了,人们对新闻传播的需求提高了。7、简述外报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思想认识层面、实践操作层面、技术设备层面)外报曾经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服务,但外报又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近代报刊。它的出现,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史的一个新起点。它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使中国人认识近人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外报出现后,把西方的报刊观念、办报模式与方法带到了中国。(2)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与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3)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总之,外报的实践,在多方面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条件。8、试述国人办报的主张与构想。(①对报刊的认识②办报方法、经验③技术、设备)主要见解:(1)“通达”是报纸的基本功能;(2)报纸能够传播知识,广开民智;(3)报纸应立言议政;(4)报纸应发挥舆论监督作用;(5)报纸应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国家利益。具体建议:(1)“参省全城宜设新报馆”;(2)“宜设详文报馆”;(3)办报的具体做法,“仿西方报馆章程办理”;(4)对于外国人在华办报,应该加以限制;(5)官方应资助与保护国人办报。这些建议虽不为请政府采纳,但却为国人办报制造了舆论,有益于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是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重大贡献。9、简要评述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生平:1828年生,自动好学,我国新闻传播史上著名的报刊政论家。参加过《六合丛谈》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大是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度要菱有《遁叟谰言》、《弓叟园文录》、《国外录外编》等。主要贡献:(1)鼓吹国人办报;(2)重视报刊政论;(3)致力于革新文风。a、王韬积极主张中国应自行办报,在参省会城市办报,还要办西文报。b、他认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因此应“博采舆评”。c、他赞成经世致用,他的文章采用浅显的文言,议论时政,坦诚己见。对后来报章体的形成与统行,起了光导作用。§第三章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一、名词解释1、《中国外纪闻》(记忆:95年石榴成熟的时候,梁启超第12次受到胡锦涛的接见)它是戊戍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最早报刊。1895年12月16日创刊,其前身是1895年8月17日创刊的《万国公报》。是维新派第一家正式机关报。北京创刊,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改名《中外纪闻》后,梁启超、汪大燮任主笔。其内容除论说外,还有中外新闻,以编译外文报纸、电讯、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刊载清廷奏章为主要内容。2、《强学报》强学会上海分会的机关报。1896年1月12日由康有为在上海创办。它的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理为浓厚,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其办报宗旨是“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3、《时务报》它是变法维新运动高潮时期改良派最光创办起来的一份机关报,也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宣传变法维新的报刊。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任部主笔。它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以“论说”及翻译外报为主要内容。(南北呼应,可维新运动造势)4、《知新报》(创办较早,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它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喉舌。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唐才常、陈为镒先后担任主编。它是一宣传“新学”,鼓吹变法的综合性理论刊物,以倡新学、开民智、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6、《湘报》源南的第一家中文日报。1898年3月7日在长沙创刊。集资创办,唐才常任主编。该报设有论说、奏疏、电旨、公牍、本省新闻、参国时事、商务等栏目、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旨。《湘报》文字浅显,言论激烈。7、《国闻报》它是维新派的中国北方的最重要的宣传阵地。1897年10月26日在天津创刊。主要创办人严复。该报基本内容为电传谕旨、路透电、本地新闻、参地新闻、外详新闻等。至以通外情为要务,尤其注重外报选择和新闻采访工作。其办报目的是“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帮助读者学习西方的“民主”和“西学”,以求中国的富强。二、表述题1、维新运动期间国人办报热潮的特征与意义。(办报范围广、报纸种类多、宣传进步性)1896-1898年间出现的国人办报热潮,初肯具有全性、多样性和进步性等特征,其主要表现是:(1)全国一些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开始创办报刊,但尚未形成全国网络;(2)有综合性的时事政治报刊,也有商业报刊,文艺报刊,科技报刊等,但数量是不多,特色不鲜明;(3)宣传变法自强,介绍新知识,表现了爱国热情,发挥了启蒙作用,但还没有“唤起民众。”意义:(1)两上突破。既突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又突破了封建王朝的言禁;(2)两个开端。即我国的政治家办报和政党办报,都由此发端;(3)两个创新。即在新闻思想和报刊文风两个方面出现新面貌。2、简要评这梁启超及其报刊思想。生平: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1895年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此北京主持了《成国公报》、《中外纪闻》的编辑工作。1896年创办《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请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鼓吹保皇立宪。报刊思想:梁启超在报刊、新闻、舆论、写作等方面,有许多论述,集中代表了维新派的报刊思想,在中国新闻学说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一)关于报过去刊功能与作用的论述a、“报馆有益于国事”,这种从政治上看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是维新派人士的共识。b、“去塞求通”,他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通塞,而去塞求通“的首选工具是报刊。(二)关于报刊性质与任务的论述,a、报纸性质多样。B、报馆的“两大天职”。他认为,报纸对政府的监督,是舆论监督,而作为向导者,报馆应该面向大众,具有“救一时明一又”的特征。(三)关于办好报章的条件的论述梁启超认为,一张办得好的报纸,必须具备四条标准:“一日宗旨定而高,二日思想新而正,三日材料富而当,四日报事确而速”。(四)关于舆论的论述提出并强调“舆论之母”、“舆论之仆”与“造舆论”的重要,并且,健全的舆论应有“五本”,即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2、什么是“新文体”?它有何特征?“新文休”也称“报章体”、“时务体”、“新民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种文体的特征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新文体的历史渊源:既是对汉魏晋文风的迷存与发扬,也是思想解放的产生物。新文体的效果与社会反响:许多人以为是新事物,竟相学习与政仿,而夺旧的老辈则痛恨它,视其为野子。4、试述维新变法活动中对近代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在维新变法活动中,康有维等维新志士不仅继王韬等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之后,再次公开提出废止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建立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而且在得到光绪皇帝的认可后还一度被付诸实践,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1)在制度上,清廷“报禁”有暗昧,虽未明确提出,但有所改善。(2)在经济上,推出了一项扶助报业发展的举措,即减低报纸的邮寄费且。(3)在行动上,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承认多地报馆的合法地位,并准许报刊“据实昌言”,此外,还发布多道上谕,进一步扶植,鼓励官绅士民创办近代报刊。(4)新闻法的制定也第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新闻立法工作开始起步。总之,在“百日维新”期间,中国近代新闻法制的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为主要方式,终于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当然,这次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实践活动为时过短,而且最以流产而告终,但仍不失为一次极为有益的尝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中意义。5、维新派报刊活动的作与对中国报业的贡献。(对比“外报的地位与作用”)(一)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的进步作用。a、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b、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c、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二)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a、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b、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C、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敬告我国业诸君》、《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国风报》叙例。§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1894-1912)[总述]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由外入内”,以1905年为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1894-1905年,即从兴中会成立到同盟会成立前夕,这是他们进行早期革命宣传及初步展开报刊活动的阶段;后一阶段为1905-1912年,即从同盟会成立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这是他们报刊活动全面深入开展的阶段。一、名词解释1.《中国日报》它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在香港创刊,由陈少白担任社长兼总编辑。早期宣传内容集中在:(1)揭露和声讨请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反封建;(2)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英国、法车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赞美民主共和,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主自由;(3)报道革命党人和留日学会的革命活动,宣传声援义和团反帝反侵略的行动;(4)宣传反帝救亡,谴责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和沙俄侵华的野心,号召人民起来救国;(5)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中国日报》仿日本报纸采用短行排印,这对传统的竖行长行版来说是一项业务革新。(《中国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的舆论宣传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这种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报,其最大特点是把办报和武装起义等紧密结合在一志。2、《开智录》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留日学生团体开智会的机关刊物。1900年11月日在横滨创刊出版。由郑贯公、冯自由、冯斯栾创办,郑贯公主编。《开智录》以“开通民智”为宗旨,印刷、发行要依附《清主报》,内容和《清主报》相似。3、《译书汇编》由我国第一个留日学生团体“励志会”的成员创办的刊物。1900年12月在东京创刊。该刊“专以编译区美法政名著可宗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4、《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由宋教仁、田桐等主办,程家柽任总编辑。该刊为大型时事政论月刊,宣传“三民主主”的政治纲领是其办刊宗旨。其宣传内容主要有:(1)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2)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3)宣传以土地国有、平均地权为中心的民主主义。此外,它还大力介绍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介绍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5、《清议报》——保皇派报刊中最有影响的两份报刊戊戌政变后康、梁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后来成为保皇会的第一个机关报。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梁启超主编。该报以时事评论为主,其办报宗旨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该报于1901年12月21日因火灾而停刊。6、《新民丛报》它是一份保皇派报刊,是仿效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1902年2月8日在日本横滨创刊。由梁启超主编。该报内容丰富(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编辑严谨,印刷精美。其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政治倾向总体上是保皇立宪。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科技文明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其“新民文体”也同靡报界和文坛。7、《时报》戍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也是改良派在国内重点创建的舆论阵地。1904年6月12日在上海创刊,狄平子、罗普分任经理与主笔。该报从创刊始,就以执中公允的姿态出现,既批评顽固派,又批评革命派。因此,在政治上并没有造成我大影响,而是在报纸的评论、编辑、出版方面敢于大胆革新,为我国的报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8、《大公报》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由英华创办,自任社长,总揽经营和编务。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由莫华主持,是一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2)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3)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4)成为一张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9、《京话日报》一张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的报纸。1904年8月创刊于北京。创办人兼社长彭翼仲。该报政治上主张保皇立宪,从一创刊就宣传它是中国人办的报纸,“作报人的心是中国的”,极力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大胆揭露社会的黑暗和反映人民的疾苦,与读者保持密切联系,热心为读者服务,因而保受读者信任和赞许,但是也因此得罪了官僚和权贵。10、《东方杂志》中国近代刊行时间最长的大型综合期刊。1904年3月11日在上海创刊。先后有孟森、胡愈之等人负责编辑工作。该报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宗旨,对外主张联日抗俄,对内提倡君主立宪,教育救国。内容除自己的社论外,还经常选录多种报刊的时论、记事、要闻、奏折等,资料性较强,类似文摘性刊物。1911年改革后,逐渐采取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兼容包的编辑方针,仍坚持改良主义,但它宣传欧美,也译载有关社会主义的内容。新文化的运动后,保守反动。五四运动后又进行改革,社会科学论著增多,科技文章减少,介绍时政。1948年停刊。11、《大江报》文学社机关报1911年1月3日创刊,其前身是《大江白话报》,由詹大悲投资创办并任总经理兼总编辑、詹大悲主持的《大江报》有两大特色:一是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宫为主要读者对象;二是旗帜鲜明,敢发惊人之语。12、《中华民国公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的机关报。1911年10月16日创刊于武昌。由牟鸿勋出任第一任社长。该报主要内容是刊载军政府和下属各部门以及各革命团体的公告,报道有关武昌起义及各省光复消息,评论革命形势和军政府的政策法令等,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后,逐成为黎元洪控制下的舆论工具。二、表述题1、《中国日报》的创刊有何意义?它早期的宣传内容和特点是什么?(1)创刊背景:a、孙中山的伦敦蒙难。让孙中山感到,利用报刊宣传革命的效果这超过了其他宣传手段。B、要同保皇派报刊展开斗争。C、革命的需要,唤起民众的需要。(2)创刊意义:a、为宣传民主革命做了大量工作,为辛亥革命打下了坚实基础;b、不仅为革命党人提供了宣传舆论阵地、活动据点,而且为他们同保皇派的斗争提供了平台;c、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开辟了新的战场;d、为中国新闻事业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3)早期宣传内容:a、揭露和声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反封建;b、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赞美民主共和,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主自由;c、报道革命党人和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宣传声援义和团反侵略的行动;d、宣传反帝救亡,谴责八国联军侵华罪行和沙俄侵华野心,号召人民起来救国;e、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见名词解释部分)2、简述章太炎、郑贯公、于右任的办报活动。(1)章太炎的办报活动章太炎自小苦读,有深厚的旧学根基。1897年1月到上海,担任《时务报》撰述,开始投身于政治活动。由于与康、梁学术派别不同,政见分歧,于同年4月辞职离开《时务报》,由3户返杭,与阵虬、宋恕等人在杭州创办《经世报》及各上海《实学报》、《译书公会报》撰文。1898年春,应张之洞之邀,拟担任《正学报》主编,因政见不合,旋离鄂返沪,8月17日《昌言报》创刊、章太炎任该报笔政。戊戌政变后,避居台湾,任《台湾日新报》记者。1899年8月,由日返沪,到沪任《亚东时报》主笔。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他先后在各大报刊上发表革命文章,在“苏报案”中被捕,1906年8月29日,刊满出狱后,主持《民报》笔政,一直到1908年该报被封。1912年1月4日出任《大共和日报》社长,晚年卜居上海,以卖文为生,并参加创办《国学商兑》学刊。1936年6月14日卒于苏州。办报思想(1)“报章者,诚史官之支与余裔也”,阐明了新闻与历史的关系。(2)“事不可谣,言不可宏”(3)“不侮鳏寡,不畏强御”。(2)郑贯公的办报活动1900年,入《清议报》任助理编辑,1900年11月,在日本横滨发起出版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思想倾向的刊物《开智录》,1901年春径孙品山介绍赴香港,任《中国日报》记者,后因与陈少白意见不合而脱离《中国日报》,其后,创办了《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有所谓报》等革命派报刊。(3)于右任的办报活动1907年4月2日,于右任创办第一家报纸——《神州日报》,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重新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自任社长。后被逐出租界,并于9月8日将报馆查封。1909年10月3日,于10月11日,他又在上海租界内创办“民立报”,并出任社长。3、试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苏报案”与《苏报》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密切相关,直接导火索是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的发表。1903年6月,从日本回国的青年革命家邹容出版了一本宣传革命的小册子《革命军》《苏报》刊文对其加以大力介绍和鼓吹。1903年6月29日,《苏报》以显著地位刊登了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之关系》,文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批驳康有为的“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谬论,同时,还以轻蔑口吻直呼光绪皇帝为“载小丑”。《苏报》这样毫无忌惮的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震动。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了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在租界法庭上,章太炎、邹容驳拆清廷的指空,慨然阵述革命观点,把法庭变为宣传革命的讲坛。1904年5月21日,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禁3年和2年,《苏报》永久停刊。“苏报案”经广泛报道,极大的扩大了革命的影响,推动了革命的发展。4、试述“大江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清末著名报案,发生在武汉。两篇文章引暴湖广总督。1911年7月17日,《大江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引起清廷注意,湖广总督瑞徵震怒,逐将主编詹大悲等人逮捕,查封,大江报》馆。《大江报》事件发生后,一时舆论哗然,纷纷指责湖广总督摧残言论的暴行,汉口各革命团体和报界公会集会抗议,许多新军士兵来到报馆表示声援,当局慑于民愤,对詹等人只好判了18个月徒刑。5、《民报》与《新民众报》大讨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民报》与《新民众报》讨战的中心问题是要不要用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a、要不要进行民主革命,推翻“满清”统治;b、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c、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d、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讨战结果是《民报》欧胜,《新民丛报》失败。这次论战的意义:a、此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革命队伍迅速发展壮大;b、论战还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革命骨干,促进了革命报刊的发展;c、政论文特别是其中的驳论文得到了空前发展。论战性质:(1)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第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2)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残民地道路的斗争,也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3)是一场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6、“竖三民”指的是哪三家报纸?它们的创办人和主编人是谁?它们是怎么创办起来的?作用和影响如何,试论述之。“竖三民”创办时间创办地点创办人主编人《民呼日报》1909.5.15上海租界于右任《民吁日报》1909.10.3上海租界于右任《民立报》1910.10.11上海租界于右任《民呼日报》是在《神州日报》被焚后,由于右任重新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的,后因揭露贪官污吏罪行,于右任被逐出租界,报馆被封,该报只办了92天。《民呼日报》被封20余天后,他又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吁日报》,后存在48天被查封,一年后,在孙中山的大力支持下,他又创办了《民立报》。“竖三民”的创办发行,深刻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及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有力地宣传了革命思想,开阔了人们的眼界。“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作出了很大贡献。7、清政府制定了哪些新闻法规?清末新闻法律的特点是什么?(1)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1)言论出版及新闻从业人员的自由权利1908年颁发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它第一次在法律性文件中明确做出赋予国民以言论出版自由权利的规定,具有资产阶级法制的色彩。2)报刊创办的管理制度1906年7月,清廷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专律》,对报刊的注册、审批、处罚等都作了严格规定。同年稍后又颁布了《报章应守规则》,作为前一法律的补充。1907年颁布了《报馆暂行条规》;1908年颁行《大清报律》,由批准制改为注册登记制加保证金制。3)报刊出版的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大清报律》中。4)报刊禁载事项《大清报律》中有严格规定。(二)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1)资本主义的形式,封建主义的内容。清末颁行的新闻法规,在形式上照抄照搬西方、特别是日本的新闻法规,因而这些新闻法律制度,染有十分浓厚的近代资产阶级法制色彩。但是,清廷制定法律的目的完全是为了钳制,日益发展的新闻事业及其宣传报道活动,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6

6P.a?922)无法取信于民,在实践上缺乏全面实施的社会基础。当时,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清正朝推出的任何挽救颓局的举措都遭到全面反对。因此,清末的新闻法规,往往则出台就遭到新闻界内外的强制抵制,许多报纸发表社论公开抗议。3)无权制裁在华外报,染有半残民地的以彩由于西方裂强紧紧握住其攫取的在华权益不放,清王朝制定和颁行的新闻法规对其无法发生作用。(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a、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革命派从一开始就明确提出办报的目的是为了革命。b、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宣布自己报纸是“党报”和“机关报”,必须大力宣传党的纲领和主张;c、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d、认为报纸应反映民意、影响舆论和指导舆论;e、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f、记者应该先知先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同出一源,均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学说。因此,他们的办报主张不仅在实质上是相同的,在具体表述方面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革命派报人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更具有资产阶级上开时期的革命性与战斗性。10、试述辛亥革命时期报刊宣传的特点和业务改进。(见12题)(1)报刊宣传的特点1、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2、资产阶级革命派变成了办报的主角。1、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2、报刊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政府作用更大,表现为:(1)揭露了帝国主义;(2)批评了清王朝和保皇派;(3)宣传了革命思想。3、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4、以革命文艺作品为主的副刊增多。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于新闻的真实性不很重视,其报刊上有时出现侮报道,有时还出现暴露内部分歧的言论。(二)新闻业务工作的改进辛亥革命时期,特别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兴起后,新闻业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在内容上,报纸一般已具备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大要素。新闻报道成为报纸的主角。新闻报道体裁也日益增多。(2)评论工作进一步改进。报纸评论的形式逐渐多起来,有“社论”、“时论”、“时评”、“编者按”等。(3)有些报纸分庄、谐两部分,促进了报纸文艺副进的发展。(4)在形式上,大多数报纸已由近代形态发展成为现代形态,结束了“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