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的史学大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c23fd49073c9412b79bc87b21d922b8/cc23fd49073c9412b79bc87b21d922b81.gif)
![中国近代的史学大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c23fd49073c9412b79bc87b21d922b8/cc23fd49073c9412b79bc87b21d922b82.gif)
![中国近代的史学大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c23fd49073c9412b79bc87b21d922b8/cc23fd49073c9412b79bc87b21d922b83.gif)
![中国近代的史学大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c23fd49073c9412b79bc87b21d922b8/cc23fd49073c9412b79bc87b21d922b84.gif)
![中国近代的史学大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c23fd49073c9412b79bc87b21d922b8/cc23fd49073c9412b79bc87b21d922b8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代的史学大师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光绪举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他的文章富有独特的历史视角,令人深思,启蒙思想。
其著作合编在《饮冰室合集》历史著作主要是《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汉族,江苏常州人。我国近代“史学四大家”之一,生于江苏常州。十二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了解中国历史。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51年院系合并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生教授。史学代表作品:《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为代表的四部断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男,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缪之后。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在“中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
主要著作《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先秦诸子系年》
个人认为如果真的喜欢中国古代史《国史大纲》必读不可,而且也对”我们为什么学历史?”这个问题有所思考
陈寅恪,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广泛阅读历史、哲学典籍。早年,他留学日本、欧洲、美国等,学习梵文、巴利文等古文字,并了解西方文化等;回国后,曾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牛津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术机构。
《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
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收入其《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此外还有《人间词话》等名著。
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初名学乘。后改名绛,号太炎。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汉族,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家、思想家、中国近代著名朴学大师。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膏兰室札记》、《春秋左传读》《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儒术新论》《订孔》《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章太炎先生的著作,实在是适合极端“黄汉”们读一读陈垣(1880年11月12日—1971年6月21日),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字援庵,又字圆庵,笔名谦益、钱罂等。自幼好学,无师承,靠自学闯出一条广深的治学途径。在宗教史、元史、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著作等身,成绩卓著,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重。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陈垣从教70多年,任过46年大学校长,对广大青年学者热心传授,影响深远,造就了众多的人才。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南宋河北新道教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
吴宓(1894-1978),陕西省泾阳县人。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国立东南大学文学院教授(1926-1928),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1941年当选教育部部聘教授。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著作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吴宓日记》等。在南京任教期间,与柳诒徵、刘伯明、梅光迪、胡先骕、汤用彤等创办《学衡》杂志,任总编辑。该刊11年间共出版79期。其宗旨主要是提倡国学,兼介欧美学术。因于白话文持异议,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形成对峙之势。这一时期他撰写了“中国的新与旧”“论新文化运动”等论文,采古典主义,抨击新体自由诗,主张维持中国文化遗产的应有价值,尝以中国的白璧德自任。吴宓认为“只有找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普遍有效和亘古长存的东西,才能重建我们民族的自尊”。
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祖籍湖北省黄梅县,生于甘肃省渭源县。毕业于清华学堂。留学美国,入汉姆林大学、哈佛大学深造,获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1951年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汤用彤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学术著作如《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印度哲学史略》、《魏晋玄学论稿》等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字孟真,山东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傅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他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影响深远。主要著作有:《东北史纲》(第一卷)、《性命古训辨证》、《古代中国与民族》(稿本)、《古代文学史》(稿本);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有:《夷夏东西说》、《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的社会的缘故》、《评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之想象》等。有《傅孟真先生集》六册。顾颉刚(1893—1980),江苏吴县人。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解放前,日本学者,特别是名牌大学如东京、京都、帝大教授,都看不起中国学者,惟对于顾颉刚先生和陈垣先生,则推崇备至。”顾颉刚教授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古史辨学派的创建人,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郭廷以(1904年-1975年),字量宇,河南省舞阳人。1926年东南大学历史系毕业。执教于清华大学、河南大学、中央政治学校。1949年赴台,1959年起,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合作,首创口述历史工作,以口述笔记方式,为民国史搜集资料。曾赴夏威夷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讲学及研究,并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客座高级研究员。1975年病逝于美国纽约。毕生致力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研究,培植大批史学人才,为现代史学著名先驱。著有《海防档》、《矿务档》、《中法越南交涉档》、《中俄关系料》、《筹办夷务始末补遗》《近代中国史纲》。
张荫麟(1905—1942),字素痴,广东东莞人。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张荫麟1905年11月出生于官宦之家,1922年毕业于广东省立第二中学。次年,考入清华学堂中等科三年级肄业。仅半年,在《学衡》杂志第21期上发表处女作:《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针对史学家梁启超对老子事迹考证提出异议,清华师生大为震动,并梁启超的激赏。1924年6月,又发表论文《明清之际西学输入中国考略》,分析明清两代传入的西方学术的差异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重要专著为《中国史纲》,是当时受教育部委托所写的高中教材。出“上古篇”,虽是为高中所编教材,然其功力与学识并不稍减,而其取精用宏,引人入胜,乃归入中国史学名著不愧,贺麟先生称之为“他人格学问思想文章的最高表现和具体结晶”,其书“有真挚感人的热情,有促进社会福利的理想,有简洁优美的文字,有淹博专精的学问,有透彻通达的思想与识见”。可惜,英年早逝啊。吴晗(1909-196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原名吴春晗,字伯辰,笔名语轩、酉生等,浙江义乌人,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副市长等职务;在“文化大**”期间因其所著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被当权者残酷批斗,最后不得已在狱中自杀,家破人亡;“文化大**”结束后,其冤案才得以平反昭雪。人物传记:《朱元璋传》主编:《中国历史小丛书》、《外国历史小丛书》史学著作:《读史札记》、《吴晗历史论著选集》、《胡惟庸党案考》、《明成祖生母考》、《胡应麟年谱》、《江苏藏书家小史》、《十六世纪前期之中国与南洋》、《由僧钵到皇权》、《明太祖》、《明史简述》、《朝鲜〈李朝实录〉中之中国史料》、《江浙藏书家史略》蒋廷黻(fu二声)(1895.12.7-1965.10.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湖南宝庆人,1911年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第一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5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史学阵营。主要著作:《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中国近代史》一书,提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的观点。《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上、中两卷)《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上、中)、《蒋廷黻选集》。范文澜(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字仲云,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家。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等校任教。主编《中国通史简编》,并长期从事该书的修订工作。还著有:《中国近代史》(上册)、《历史考略》、《群经概论》、《水浒注写景文钞》、《文心雕龙注》、《太平天国**运动》、《范文澜史学论文集》等。
冯承钧(1887—1946)湖北夏口(今汉口)人,字子衡。早年留学比利时。后赴法国巴黎大学,主修法律。1911年获索邦大学法学士学位。续入法兰西学院师从伯汉学家伯希和。冯承钧归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由于冯通晓法文、英文、比利时文、梵文、蒙古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兼及古回鹘语、吐火罗语和蒙语八思巴字,并精通中国史籍,在历史学、历史地理学、历史语言学和考古学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遂在史地研究考证方面卓然成家。毕生研究中外交通史和边疆史,著译等身,是民国时代重要的中外交通史家。著有《中国南洋交通史》、《中国西部考古记》等;译有《多桑蒙古史》、《西突厥史料》、《马可波罗行纪》等;译著多汇为《史地丛考》和《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亦字希兆,号知非,晚年号劬堂。江苏省镇江丹徒人。学者,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书法家。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现代儒学宗师。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史坛,与北方任教的史家陈垣、陈寅恪并称“南柳北陈”。著有《历代史略》《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国学图书馆年刊》《国学图书馆小史》《国史要义》孟森,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擅治明清史,字莼孙,号心史,著作多以此署名,世称为孟心史先生。江苏武进人。十四岁就学于当地名师周载帆,以应科举之试。时孟森于制艺(八股文)外,开始着意于学术、政治、经济诸方面的发展。嗣后又赴日本留学,进一步接受了西方近代学术文化和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并于其后撰写翻译了一些有关法学及经济学的著作。中年时,孟森作幕广西龙江兵备道,又为著名实业家张謇亲近幕友。他留心于地方政治经济现状,曾参与了清末立宪运动。孟森是被公认的中国近代清史学科的一位杰出奠基人。他的著作代表近代清史学科第一代的最高水平,是近代清史研究发展的一块重要里程碑。著有《清朝前纪》《明元清系通纪》《明史讲义》《清史讲义》等。邓广铭(1907~1998)中国历史学家。字恭三。1907年3月16日生于山东临邑。1936年国立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毕业论文《陈龙川传》,深受指导胡适的赞赏。留校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和史学系助教。1950年起任。在此期间,修订出版了《辛稼轩年谱》、《稼轩词编年笺注》,先后两次重写了《岳飞传》,并写成《辛弃疾(稼轩)传》、《王安石》等书。同时还发表了《唐代租庸调法研究》、《唐宋庄园制度质疑》、《南宋对金斗争中的几个问题》等论文。60年代初,执笔撰写了《中国史纲要》中宋辽金史部分,成为高校文科的首选教材之一。陈受颐,广东番禺人。毕业于岭南大学。1925年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获比较文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夏威夷州立大学东西文化研究所教授、加州蒲梦挪学院克拉尔蒙特研究院教授、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教授。曾获美国谷根汉奖金,列入美国名人录。著有《中国文学史略》(英文)《18世纪中国对英国文化的影响》《鲁宾孙的中国文化观》、《〈好逑传〉之最早的欧译》及《18世纪欧洲之中国园林》等。姚从吾(1894~1970)中国历史学家。原名士鳌,字占卿,号从吾,中年以后以号行。河南襄城县人。生于1894年10月7日(光绪二十年九月初九)。1917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文科史学门。1920年夏毕业后,又考上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1922年夏,由北京大学选派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专攻历史方法论、匈奴史、蒙古史及中西交通史。1929年,任波恩大学东方研究所讲师。专著六种:《东北史论丛》、《耶律楚才西游录校注》、《张德辉岭北纪行校注》、《汉字蒙音蒙古秘史新译校注》、《邱处机年谱》、《余王介评传》
蒙文通(1894--1968),原名尔达,名文通,四川省盐亭县石牛庙乡人,我国现代杰出的历史学家。蒙文通先生在中国古代史及古代学术文化研究领域中造诣很深,成就甚高。从二十年代起即执教于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成都国学院、中央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大学。主要著作有:《古史甄微》、《辑校李荣老子注》、《周秦少数民族研究》《经学扶原》《中国禅学考》、《唯识新觉罗经学抉源》、《《周秦民族史》、《中国史学史》、《考古甄微》、《儒家政治思想之发展》、《墨学之流变及其原理》董作宾(1895年—1963年),原名作仁,号平庐,字彦堂,1895年出生于南阳市宛城区长春街(现解放路)一个小店主家庭。少年时便博览《四书》《五经》及诸子百家学说。幼时的董作宾在课余时常到旁边刻字店里玩,并细心地观察各种雕刻技法,琢磨刻字的章法与要领。后来他又得到店主的热情指导,使他对古文字和篆刻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宣统二年(191年),他入元宗高小,后辍学。《一首歌谣整理研究的尝试》(1924)、《卜辞中所见之殷历》(1931)、《甲骨文断代研究例》(1933)、《殷墟文字甲编》(1937)、《殷历谱》(1943年)、《西周年历谱》和《殷墟文字乙编》(1951)、《中国年历总谱》(1956,中英文对照)、《中国上古史年代》(1957)。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胡适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拥有三十二个博士头衔。主要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胡适文存》《胡适文存二集》《胡适文存三集》《胡适文存四集》《胡适自传》《戴东原的哲学》《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选》《胡适论学近著》《四十自述》《藏晖室札记》《胡适日记》《齐白石年谱》,以及《先秦名学史》等英文论著。
陈恭禄,江苏省丹徒县高资镇人,早年入扬州美汉中学、南京金陵大学就读,学习期间,即编写出版《日本全史》;民国15年毕业后,任南京明德中学教师,写成《印度通史》。民国17年9月,至金陵大学讲授中国近百年史;民国22年夏,任武汉大学教授,出版《中国近代史》,数月内售至四版,被列为当时大学丛书之一,其后又重印再版多次,在当时的学界影响极大,历三年仍回金大,出版《中国近百年史》;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迁至皖南,后抵成都,饱尝艰辛,深受国难家愁之苦,除授课外,撰写部分《中国通史》,发表了《秦始皇与儒家思想》、《汉代文化统一论》、《三国时蜀户口之估计》等论文。日军投降后,绕道西北,东归故里,举家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1951年,在苏州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此后一直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曾任南京市第二、三届政协委员;一生治学谨严、求实,致力于历史教学与研究;讲课认真负责,诲人不倦,深得学生爱戴;1966年10月患癌症逝世。[1]
辜鸿铭(1857.7.18-1928.4.30),字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1]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1]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2-3]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4]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5-6]唐德刚(1920年8月23日-2009年10月26日),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1920年生于安徽省合肥县西乡山南馆唐老圩,就读于舒城中学。1939年,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历史学系;1943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44年,在安徽学院史地系讲授《西洋通史》;1948年,赴美留学,195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1959年获史学博士;后留校任教,并兼任哥伦比亚大学中文图书馆馆长,负责口述历史计划中国部分;1972年,受聘为纽约市立大学教授、亚洲研究系系主任;曾任纽约文艺协会会长;2009年10月26日,因肾衰竭卒于美国旧金山佛利蒙家中,享年89岁。黄仁宇,美籍华人,曾从戎于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期间的中华民国国军,后赴美求学,密歇根大学历史博士,以历史学家、中国历史明史专家,大历史观的倡导者而为世人所知。著有《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畅销书。[1]朱希祖,浙江海盐人,字逷先,又作迪先、逖先,清道光状元朱昌颐族孙,海盐长木桥(今富亭乡)人。清道光状元朱昌颐族孙。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中山大学及中央大学(1949年后更名南京大学)等校教授,是解放前著名的史学家。他较早地倡导开设中国史学原理及史学理论等课程,并讲授“中国史学概论”,在中国史学史的早期研究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32年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史研究所所长,先后撰写《南明之国本与政权》、《南明广州殉国诸王考》、《中国最初经营台湾考》、《屈大均传》、《明广东东林党传》等数十篇论文,成为研究南明史的权威。1944年7月因肺气肿病发,逝于重庆。近现代及当代重要学者资料汇集1、钱穆(1895——1990)国学大师,自学成才,曾为小学教师,后历任北大、清华、西南联大老师,1949年后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主要从事中国传统学术研究,代表作有《国史大纲》、《中国近三百年》、《师友杂艺》、《中国知识分子》、《论语文解》、《论语要略》、《刘向歆父子年谱》、《先秦诸子系年》《中国文化史导论》、《孟子研究》、《中国人之宗教社会及人生观》、《中国社会演变》、《阳明学述要》、《秦汉史》、《中国史学名著》、《中国史学发微》等。代表性弟子有余英时,曾受顾颉刚推荐,但与胡适、傅斯年观点不合。2、周一良﹙1913——2001﹚曾祖父周馥(曾国藩的幕僚),祖父周学海,叔祖周学熙,父亲周叔弢﹙著名民族资本家﹚。周一良从小受师塾教育,后先后到辅仁大学、清华大学学习,通晓数种外语,甚笃汉学,学贯中西。曾留学哈佛,任教北大、清华。主要致力于魏晋南北朝研究,代表作有《魏晋南北朝史论集》、《魏晋南北朝史札记》、《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魏收之史学》、此外,周一良精通日语和梵文,著有《中日文治维新的几个问题》、《中外文化关系史论》、《中外文化交流史》、《唐代印度来华密宗三僧考》、《中国的梵文研究》、《敦煌写本书仪考》等。文革时期曾受到痛批,还要加入过为“四人帮”效力的“梁效”。见《毕竟是书生》。与陈寅恪、吴于廑、杨连升等关系密切。3、陈寅恪﹙1890——1969﹚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著名诗人)。曾就读师塾,贯通中国传统文化,后游学日本、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师,一生精通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尤以巴利文和梵文最精。后受梁启超推荐,任教清华,抗日战胜期间转向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一直任教于中山大学。提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热爱传统文化,其思想被认为处于“”之间。主要从事隋唐史研究,提出小说的史料价值应该重视以及“以诗证史”,代表作有《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被认为是20世界学识最为渊博的历史学家。4、顾颉刚(1893——1980年)古史辩的创始人,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曾就读北京大学,学习哲学,后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和兰州大学任教,并参与过商务印书馆教科书编辑工作。代表作有《古史辩》、《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略论》等,曾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即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我们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发动古史论战,后成立“古史辨派”,在当时引发巨大震动和影响。胡适的学生,与胡适、傅斯年、钱穆关系密切,与鲁迅关系较差。5、傅斯年(1896——195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的创办者,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曾提出“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代表作有《东北史纲》(第一卷)、《性命古训辨证》、《古代中国与民族》(稿本)、《古代文学史》(稿本);论文《夷夏东西说》、《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的社会的缘故》、《评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之想象》等。其所创办的史语所,培养了大批历史、语言、考古、人类学等专门人才,组织出版学术著作70余种,在经费、设备、制度等方面都为历史语言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胡适的评价: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他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他的情感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这都是人世最难得合并在一个人身上的才性,而我们的孟真确能一身兼有这些最难兼有的品性与才能。6、洪煨莲(1893——1980)幼学于家,1910年入福州鹤龄英华书院,1915年赴美留学,1923年受燕京大学之聘,协助哈里·卢斯为燕京大学在北平西郊建造新校舍募得巨款,当年返回北平,参与新校舍建设,并任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燕京大学执教的二十三年期间,曾历任文理学院院长、历史系主任、图书馆馆长、研究院文科主任等职。曾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兼导师。
洪煨莲博闻强识,治学严谨。非常重视工具书的编纂与应用,自创“中国字庋撷法”,著《引得说》,用以编纂各种引得,在他的主持下,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纂经、史、子、集引得六十四种,八十一册,为学术界提供了很大便利。为引得所做的《礼记引得序》、《春秋经传引得序》、《杜诗引得序》,文字从数万言到近十万言,考订有关学术源流,汇集相关论述,论述版本流传演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此外,他对于杜甫的诗与生平、《蒙古秘史》、《史通》等都有深入独到的研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7、胡适8、杨联升9、郑孝胥10、赵元任11、俞大纲12、齐思和13、邓之诚14朱希祖(1879——1944)较早地倡导开设中国史学原理及史学理论等课程,并讲授“中国史学概论”,在中国史学史的早期研究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代表作有《中国史学通论》,并著有《南明之国本与政权》、《南明广州殉国诸王考》、《中国最初经营台湾考》、《屈大均传》、《明广东东林党传》等数十篇论文,成为研究南明史的权威。15许寿裳(1883——1948)传记作家、教育家。早年就读绍郡中西学堂和杭州求是书院。1902年以浙江官费派往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与鲁迅认识,成为终身挚友,1937年与周作人共同编撰《鲁迅年谱》。历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都华西大学、西北联大等校教授。1946年台湾行政长官陈仪邀请许寿裳主持台湾省编译馆,不久编译馆裁撤后并入教育厅管辖,转往台湾大学任教,常批评国民党派所主导的法西斯教育改革。1948年2月18日,许寿裳于台大宿舍被害身亡。16陈源(陈西滢)陈西滢,江苏无锡人,原名陈源,字通伯,笔名西滢,1912年去英国读中学,后入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1922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1924年在胡适支持下,与徐志摩等人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文艺部主编,在该刊开辟《闲话》专栏,发表许多杂文,另外还翻译了屠格涅夫等人的小说。在20世纪中期,曾与鲁迅发生论战。17苏雪林三十年代初,苏雪林曾被阿英称为“女性作家中最优秀的散文作者”,其散文除若干写景外,多为记人叙事抒怀的随笔小品。其文语言明快,文白夹杂而多见理趣,虽然未必十分深刻,但也已颇具学者散文风范。鲁迅去世后对鲁迅进行了大肆攻击。代表作有散文集《绿天》、》《眼泪的海》《人生三部曲》《闲话战争》《风雨鸡鸣》,专著《论中国旧小说》《二三十年代的作家与作品》。18石平梅19吕碧城(1884——1943)20沈曾植(1850——1922)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学生有曾国藩、王国维等,光绪六年(1880)进士,历官总理衙门章京等职。1901年任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监督(校长),改革旧貌,成绩卓著。擅长书法,以草书著称,取法广泛,熔汉隶、北碑、章草为一炉。碑、帖并治,尤得力于“二爨”,体势飞动朴茂,纯以神行。个性强烈,为书法艺术开出一个新的境界。21洪亮吉(1746——1806)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精于史地和声韵、训诂之学,善写诗及骈体文,代表性的著作有有《卷施阁诗文集》、《附鲒轩诗集》、《更生斋诗文集》、《北江诗话》及《春秋左传诂》。22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扬州仪征人。清代嘉庆、道光间名臣。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一代文宗。徽派朴学的代表人物,师承戴震,清代重要考据学家。23何炳松(1890——1946)字柏丞,浙江金华后溪河村人,擅西洋史研究。一生在史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著述甚丰。他著有:《通史新义》、《新史学》、《历史研究法》、《历史教育法》、《西洋史学史》、《中古欧洲史》、《秦始皇帝》、《近世欧洲史》、《近世欧洲史》、《浙东学派溯源》、《程朱辩异》等十多部专著,其它零篇散幅,为数更多。此外,何炳松在教育方面也有较大贡献。24金毓黻(1887——1962)1943年,发起成立中国史学会。1946年,回东北,视察东北文物。1947年,任国史馆纂修、沈阳博物馆筹委会主任。1949年,任北京大学、辅仁大学教授。1952年起,任中科院历史所第三研究所研究员。有《渤海国志长编》、《东北通史》、《中国史学史》、《宋辽金史》等著作,编有《辽海丛书》、《奉天通志》、《明清内阁大库史料》(第一辑)等。其中《中国史学史》国内史学史研究发端之作,不在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之下。而《渤海国志长编》更为补史之难得之作。25杜维运(1926——)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1962年、1974年两度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历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杜先生长年从事中国史学史及中西史学比较研究,著有《与西方史家论中国史学》、《清代史学与史家》、《史学方法论》、《赵翼传》、《听涛集》、《中西古代史学比较》、《忧患与史学》、《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等多种著作,主编《中国史学史论文选集》(一、二、三)。26蒙文通(1894——1968)字尔达,名文通,四川省盐亭县石牛庙乡人。我国现代杰出的历史学家。从二十年代起即执教于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成都国学院、中央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大学、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四十年代即任四川省图书馆馆长兼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建国后,任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所研究员、学术委员,并先后任成都市人民代表、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成都市委和四川省委委员。蒙文通先生在中国古代史及古代学术文化研究领域中,辛勤耕耘了一生,造诣很深,成就甚高。他早年受业于清末国学大师廖平与刘师培,从研究传统的经学开始了他漫长的学术生涯,后来又向近代佛学大师欧阳竟无先生问佛学与古代学术思想,不断拓宽研究天地,一生精进不已,终于成为博通经史、诸子,旁及佛道二藏、宋明清哲学的一代著名学者。主要著作有:《古史甄微》、《辑校李荣老子注》、《辑校成玄英老子义疏》、《周秦少数民族研究》、《经学扶原》等。《蒙文通全集》27吴泽(1913——2005)现代重要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者,师从李达和吕振羽,解放后长期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主要著作有《史学概论》、《历史人物的评判问题》、《历史人物的评判问题》等。28陈启云(1933——)1933年出生于广州巿。1956年毕业于台湾省立师范大学后赴香港新亚研究所从钱穆先生深造。1960年由哈佛燕京奖学金支助至哈佛大学攻读。1967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后,在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校区)历史系任教廿七年。其间先后赴哈佛大学(客座副教授,1973-75),香港中文大学(莫庆锵讲座,1980-81),及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1991-93)访问;并受邀担任香港大学中文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及澳洲国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博士学位校外考试委员。1994年转为加州大学终身荣誉教授并返台湾任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1996年荣获「杰出人才发展基金会」之「杰出人才讲座」;2002年转为清华大学(台湾)终身荣誉教授、讲座教授、新竹商银(endowed)荣誉讲座)。2005年受聘为天津南开大学陈省身讲席教授;2006年受聘为吉林大学名誉教授。主要著作有:《荀悦与中世儒学》(英国剑桥大学1975年出版;2000年中译,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荀悦与汉末思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1980年出版),《剑桥中国秦汉史》第十五章(剑桥大学1986;1992年北京中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历史论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003)。并为「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新编《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1996)〈秦汉帝国〉章撰作者。29胡保国(1957——)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史研究室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河北师院历史系。同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4年12月毕业留校任教。1989年调入历史所,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主要代表作:《汉唐间史学的发展》。论文《经史之学与文史之学》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2年)。30罗志田(1952——)1977年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1981年毕业后曾在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过一年。1987年留学美国。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其硕士学位论文获历史系研究生最佳论文奖。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史学大师余英时先生。现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科杰出教授。31谢国桢(1901——1982)民国十五年(1926年),考取了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主要随梁启超学习和研究,次年毕业。后曾于国立北平图书馆、国立中央大学、云南大学任职和执教,解放后相继在南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后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一生在明清史、文献学、金石学和汉代社会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撰写了《清开国史料考》、《晚明史籍考》(解放后又两次出版了增订本)、《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等重要著作和大量学术论文,编纂了《清初农民起义史料辑录》、《明代农民起义史料选编》、《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等资料汇编。32许纪霖(1957——)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思想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担任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杂志编委。近年来主要从事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的城市文化研究。33罗岗(1967——)34内藤湖南(1866——1934)内藤湖南从对中国稀见古籍史料的搜求、考证、编辑、出版,到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划分,对中国文化发展趋势的论证,对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的分析、评论,以及在中国史学史、美术史、目录学史、敦煌学、满蒙史地等领域,也都卓有建树。此外,内藤湖南提出了“宋代近世说”为核心的中国历史时代划分学说和他关于“中日文化同一体”、“文化中心移动说”的中日文化关系论。35常州学派清代今文经学派。因创始人庄存与﹑刘逢禄都是常州人,故名。最初根据今文《公羊》经说,发挥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故亦称"公羊学派"。鸦片战争前后,龚自珍﹑魏源以《公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壁挂红外探测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慕课版 双色版 第3版)-教学大纲
- 2025至2031年中国UV光白内闪镀膜镜片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集成电路产品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KA培训课程》课件
- 诚信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 商务英语教学课件cha
- 《高尿酸血症与肾脏》课件
- 《达乐堂公司介绍》课件
- 《卡普里岛》课件
- 铜陵油库重油罐区工艺设计
- DB51∕T 2767-2021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 反兴奋剂考试试题与解析
- 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清洗消毒保养及注意事项解读
- 建筑工程材料取样及收费标准
- 堤坝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CPIM BSCM__v3_0_VC(课堂PPT)
- 常用的螺纹底孔及公差规定
- 会议审批表模板
- 空调线路安装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检验批填写全套表格+示范填写与说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