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采访名人最多的残疾记者张骥良_第1页
中国采访名人最多的残疾记者张骥良_第2页
中国采访名人最多的残疾记者张骥良_第3页
中国采访名人最多的残疾记者张骥良_第4页
中国采访名人最多的残疾记者张骥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采访名人最多的残疾记者张骥良站在失败的废墟上赢得成功中国采访名人最多的残疾记者张骥良文/张生军

琚和当年,作家王朔称自己是“码字”的作家,而他却戏称自己是“闻字”的作家。走遍京城,他先后采访了包括杨成武、王光美、邓朴方、巩俐、赵薇、冯巩、桑兰等500多位社会名流和演艺界明星,在全国60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了250多万字的名人访谈和纪实作品,而面对如此传奇的他,朋友们却把他称作“咱北京的袖珍老爷儿们”,他就是中国有史以来,采访名人最多的残疾记者张骥良。

见到张骥良是在北京的中山公园,他1.50米的个头,说不上端正的五官,特别是他几乎失明的双眼,一个眼珠正,一个眼珠歪,看上去总有些“旁若无人”的感觉,然而,一握住他那双有力的大手,一见到他的脸上露出的那个近乎于孩定要为母亲争气!由于学习成绩优秀,他成为了班里“三好学生”的候选人,但最终因为身体有残疾,被刷了下来。本来,要给母亲一个惊喜的他,心情低落到了极点,他委屈,他失落,他伤心,他觉得对不起母亲,那一天,他直到深夜,才摸索着回了家。母亲一直在等他,见他回来了,什么也没有说,而是,默默的给他端来了热乎的饭菜。

中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北京制药八厂当了工人。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了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但最初他走得并不顺利,先后写了上百篇稿子,寄出去之后都被退了回来,他并没有灰心,他把退稿单都钉起来,在背面写,以此来激励自己,当时,他只有一个信念,就是站在失败的废墟上,赢得成功。就这样,直到1977年的夏天,他的散文《夏夜的筒子河边》,终于刊登在了《北京日报》上,文章一发表,就在厂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随着他的散文《夏夜的筒子河边》的发表,便一发不可收拾,那十几年中,他先后发表了几百篇诗歌和散文,并加入了北京作协,成为了京城小有名气的作家。然而,正在张骥良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逐步攀升的时候,年近40的他,由于单位经营不景气,下岗了。

下岗之后,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奔波于北京的各个角落,去找工作,然而,几十个单位跑下来,除了碰一鼻子灰,竟一无所获。也正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他在那一年北京作协组织的“北京作家与上海作家春节联谊会”上,见到了叶永烈,叶永烈告诉他:“你的文章我看过,文笔不错,现在纪实文学很火,稿费收入也高,你也可以搞搞!”

听了他的话,张骥良便萌生了写纪实文学的念头,可当时有一个困难,他没有记者证,名不正言不顺,去采访,人家也不信呀!他后来想到了一个人,他告诉笔者:“那时,我和作家刘绍棠很熟,我就把我的想法跟他说了,他笑着告诉我,没关系,我给你介绍。他没有食言,先后给我介绍了冰心、吴祖光、艾青等几十位作家和社会名流,也正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了自己纪实文学的写作生涯!”

他还记得他第一次采访吴倩莲时的情景。当时,吴倩莲正在北京搞一个电影的首发式,住在梅地亚中心。一见面,吴倩莲就非常的惊奇,没等他坐稳,就问道:“你的视力不好吧?”他点了点头。吴倩莲又问他:“那你能看得见吗?”他答道:“能看到一点!”吴倩莲轻轻摇了摇头:“那你怎么采访呀?”他拿出了随身的采访机:“我可以录音!”吴倩莲还是将信将疑:“你录音之后,还要写呀?你视力不好,怎么写呀?”他如实的说道:“我没法用电脑,我趴在桌上写。而且,我写完了以后,都要洗脸,脸上都是油墨,特别是看报纸,像熊猫!”吴倩莲听了,也笑了。那一次采访就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开始了。

后来,他写的文章刊登在了北京的《三月风》杂志上,他给吴倩莲寄去了一本,吴倩莲看了很满意。此后,他又相继采访了吕丽萍、赵薇、冯巩等著名的演艺界明星,文章发遍京城内外、大江南北几百家报刊、杂志,他也终于成为了《民政之声报》的一名记者。

张骥良成功了,不过,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成功都是经过了一个磨砺的艰辛过程。而张骥良的成功,更多的是得益于曾给过他巨大帮助的文坛大师们。在他的记忆中,永远难以忘怀的是那一次采访艾青。

张骥良说:“翻阅我珍存的作家手迹,艾青先生亲笔帮我改的稿子,以及老人对我的谆谆教诲,令我至今不敢忘怀。那是先生刚在东四13条安家不久,我对先生进行了一次采访。先生要求看我的文章,并一再叮嘱文章经他看过后再拿去发表。一个星期后,我带着写好的人物专访稿,如约来到先生府上。那是一个下午,艾老刚刚午睡起床。当我把稿子恭恭敬敬地铺到书案上时,我的内心忐忑不安。幸好我眼睛不好,看不清先生脸色的变化。约摸过了20多分钟,先生从稿子上抬起头来:‘这篇稿子写得不行,我不同意发表。把我吹捧得太高了,捧得那么高摔下来怎么办?作为一个写文章的人,不实事求是怎么行?我已经把那些肉麻的吹捧勾掉了。你把稿子先拿回去,什么时候我通过了,再拿去发表不迟。’我从先生手中接过稿子,见有好几大段文字已被先生勾去,空白处密密麻麻批满了字。我也记不清当时是怎么走出先生家门的,脸上肯定像是蒙上了一块红布……

先生批阅过的那篇稿子,成了我做人作文的座右铭,过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看,咂摸咂摸这其中的滋味儿。”

正如张骥良后来在一片文章里所说:“大师们就这样以他们的文品、人品,指引着我的做文为人。”

然而,尽管凭着他的不断努力,有了一些名气,成为了一名记者,但因为他是个残疾人的缘故,许多人依然不大愿意接受他的采访,不过,只要他能够见到对方,差不多都会被他的精神所打动。

张骥良曾经采访过在北京开了钢琴城的鲍惠乔(庄则栋的前妻),因为,她的钢琴城聘用了几位盲人琴师,但在接受他的采访时,她告诉张骥良:“我还没有接受过盲人记者的采访呢!”在采访过程中,她了解了他的身世和经历之后,很是感动,她说:“看来,我的钢琴城还得多安排盲人就业,盲人也有非常出色的!”

听了她的话,也深深触动了张骥良的心,自己是个残疾人,更了解残疾人的艰难,自己更应该为残疾人做一点事情呵!

此后不久,他认识了西城区的一位盲人母亲。认识她之后,张骥良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社会上的压力。事情是这样的:当时,这位盲人母亲的小女儿重病住进了北京的一家大医院,后来,这个孩子在转院过程中,医院没有给她带氧气,致使她患了缺氧性脑瘫。孩子的母亲将这家医院告上了法庭,但因为种种原因,使得本来很简单的案子,变得一波三折。张骥良知道这件事后,立即去了西城区法院,他说,“我不为别的,就是要为咱残疾人讨个说法!”那时,法院审理的案卷有两尺多厚,一周之内,他将其通读了一遍,连审理此案的法官看了都非常感动的说:“你的眼睛这么不好,还这么负责任呀!”后来,张骥良采写的文章在《民政之声报》发表了,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还做了专题报道,不想这一切,却引起那家很有社会背景的大医院的愤怒,他们叫嚣要将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民政之声报》和张骥良告上法庭。张骥良说:“当时,写这篇文章,我的压力确实很大。但到后来,文章发表之后,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仅北京就有23家新闻单位站出来,为这位盲母和瘫女,仗义直言。可以说,直到那一刻,我的心才感觉轻松多了!”

2002年的时候,张骥良的一位在北京残疾人体育代表队做运动员的朋友找到他,说他的侄子得了败血症,住在北京儿童医院,希望能得到张骥良的帮助。他听了,二话没说,就去了北京儿童医院,那个小孩叫叫宋得建,是承德的一个小学生,张骥良见到他时,他已经垂危了。他采访了孩子的父母,而后连夜写出了一篇文章,登在了《中国妇女报》家庭周末版上,他真诚的呼吁社会为这个孩子换肾,或者移植干细胞伸出援助之手,救活这个孩子,同时,张骥良还和北京的著名残疾人书法家周得力一起组织,在工体的北门,搞了一场残疾人书画家大型义卖活动,当时,央视、北京电视台及各大报纸等二十多家媒体都来了,残疾书画家们分文不取的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义卖,可是,那一天,一共只卖了781块钱。令人感动的是,很多在场的媒体记者们都纷纷进行宣传和募捐,最后,终于募集到了一大笔款项,让小得建做了手术。但遗憾的是手术没有成功,出现了排斥,孩子最终还是去世了。孩子的父母走的那天,他们握着张骥良的手,哽咽着说道:“孩子虽然去了,但我们家世世代代都会记住你的!是你把爱传播给了我们!”

张骥良告诉笔者:“我是一名记者,我端一天这个饭碗子,就要说一天实话,每一次,我都会把我采访到的,直言不讳的说出来,我也不唱高调,我没有为人民代言这么高的想法,但是对于我,就是要做一个说实话的记者!”

或许正是由于张骥良的朴实与真诚,为他带来了辉煌与成功!

张骥良现在担任了北京市残联主席团委员,朝阳区残联副主席,盲人协会主席,但他始终没有忘了自己为残疾人服务的信念和宗旨。

在延庆,有一座专门关押老弱病残罪犯的监狱,张骥良受被北京市残联聘任,成为了北京市唯一的一位盲人的监狱思想道德辅导员。受聘之后,他先后数十次走进延庆监狱,也是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个名叫赵海潮的盲人服刑人员,他告诉张骥良:“我都成一个盲人了,我出狱之后,还能干什么?”张骥良非常理解他的心情,经过劝慰之后,亲自给他送去了盲人的写字板,张骥良告诉他:“你一定要把盲文学会,另外,还要学一些按摩的技术!”回到北京,他买来按摩的书籍,请北京经贸大学的学生,录成磁带,而后把盲笔,和这些录好的盲人按摩教学磁带,送到了赵海潮的手里,当时,捧着这些还带着张骥良体温的物品,赵海潮不禁热泪盈眶。此后,张骥良又多次给他送去盲人的音像读物(盲文),和专门为残疾人办的杂志《中国残疾人》、《三月风》等,请其他肢残服刑人员,读给他听。张骥良的行动,连其他的服刑人员都非常感动。就在小赵即将刑满释放的时候,他拉着张骥良的手,激动的说道:“是您给了我继续生活下去的力量和勇气,是您改变了我的一生!”

不过说到为残疾人、为社会做好事,他也曾经冒过风险。200年春节,张骥良和十几位盲人一起,买了一些桔子之类的水果,到艾滋病医院,和艾滋病患者联欢。在联欢会上,他告诉那些患者:“咱们都是一样的,我们盲人是看不见,是病人,你们感染艾滋病病毒,是病人,我们绝对不歧视你们,咱们是一样的,我们今天来了,跟大家一起欢度春节,今天我带头,把桔子拨开,送到艾滋病患者手里!”当时,他们一起唱歌、唱京剧,朗诵诗歌,过得非常快乐,最后,有一个河南的艾滋病患者说:“张骥良同志,我有一个要求,我能和您握握手吗?”张骥良连想也没想,就说道:“行!,不但您能和我握握手,所有的人都可以和我握手!”那一天,他和在场的12位艾滋病患者,一一握手。当晚北京电视台,就将这个感人的场面播出了。而从电视上看到那个场面,连他的母亲都冒了一身的冷汗。

张骥良为残疾人事业所做的贡献,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先后有十几家报刊杂志和电视台报道了他的事迹,特别是《江西青年报》的一位记者,不远千里来到北京,对他做了专访,并将报道文章刊登在了他们的报纸上。也是在那篇文章发表不久,他意外的收到了一封信。信是井冈山区的一个名叫朱秀兰小女孩,她说:“现在,人家都上学了,而我家里很穷,上不起学,我爸爸下煤窑的时候,砸死了,我妈改嫁了,我只能跟着爷爷奶奶过日子,您是作家,能不能支持我上学?”接到信以后,张骥良马上给朱秀兰回了信,随后,张骥良找到了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请他们核实一下这个孩子的真实情况,如果属实,他表示愿意资助她上学。后来,青基会通过江西省慈善总会,调查了这个孩子的情况属实,于是,张骥良当即就把第一笔汇款300元,寄给了她,而且,此后每年他都按时把钱给孩子寄去,使她顺利的上了学。不过,当时张骥良并没有和母亲说这件事情,直到孩子上初一的时候,她寄来的一封信,被母亲看到了,她才知道了这件事。母亲告诉张骥良:“这件事情,你做的对,我支持你!”得到了母亲的认可,张骥良非常高兴,到了那一年的年底,张骥良便跟母亲商量,希望母亲答应让朱秀兰来北京和他们一起过春节,母亲爽快的答应了,不过他告诫儿子:“为社会做一点事情,是你应该的,不要因此就拿来说事,告诉你的新闻界的朋友,大肆张扬!”张骥良听了点了点头。那一年,他将朱秀兰接来了之后,带她逛庙会、去颐和园游玩,高高兴兴地过了一个团圆年。

这之后不久,北京电视台的“大宝真情互动”栏目的总导演赵志强和高文华找到张骥良,告诉他,希望能够为他的母亲做一期专题节目,张骥良很高兴的答应了,并和该栏目的主持人文燕一起写出了文案台本,然而,当他正式和母亲说这件事情的时候,母亲却告诉他:“这个节目,我不能去做,原因很简单,一是我没有作出什么值得宣扬的事情,再有,我知道,做这个节目,人家福利中心是要给钱的,我觉得,这个钱,应该给更困难的人才合适呀!”在母亲的执意坚持下,最终,这个节目没有做。

2001年,中国妇联在全国评选“十大杰出母亲”,因为张骥良是《中国妇女报》的特约记者,中国妇联的同志对他和他母亲的情况,非常了解,郑重地为他送来了一张“中国十大杰出母亲”的初评表,然而,就在他填了一半的时候,被母亲看到了,她当即就告诉儿子:“你把这张表给我送回去!”面对张骥良疑惑的表情,她什么也没有说,而是亲自拨通了中国妇联的电话,她说:“这个评选我放弃,我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