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与赵树理作品言语风格比较研究_第1页
老舍与赵树理作品言语风格比较研究_第2页
老舍与赵树理作品言语风格比较研究_第3页
老舍与赵树理作品言语风格比较研究_第4页
老舍与赵树理作品言语风格比较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舍与赵树理作品言语风格比较研究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II前言 11.研究对象 12.研究现状 1一、老舍和赵树理作品的艺术风格 21.艺术风格与言语风格概述 22.老舍的“京味” 33.赵树理的“山药蛋味” 3二、老舍与赵树理言语使用的差异分析 41.词语的选用 42.句法与句式的选用 53.创作特色 8(1)幽默技巧 8(2)环境描写 9(3)“京”“晋”风格 10三、老舍与赵树理言语风格形成的原因分析 111.生活背景 11(1)家庭背景各异 11(2)社会背景相近 11(3)个人经历不同 122.作者的描写对象不同 133.针对的读者不同 13结语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6中文摘要老舍和赵树理两位作家是群众性语言大师,语言艺术的相似是他们艺术风格中的最主要相似之处,他们语言艺术风格都是走大众化群众化道路,同是语言大众化作家,但是其表现形式——言语的使用却不是一腔一调。本文通过对老舍与赵树理小说的言语风格进行比较研究,深入挖掘他们言语使用的不同点,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考察,包括对两位大师的生活背景、个人经历、描写对象和读者进行分析,以求更深入地认识他们的言语风格表现,从而更好地了解老舍和赵树理作品的言语风格和特色。关键词:老舍赵树理言语风格

AbstractLaosheandzhaoshuliarethemastersofcrowdedlanguage,whosestyleshaveuniquefeaturesaswellassomesimilarities,whichcanmatchperfectlyanddevelopsplendidly.Thesimilarityoflanguageartisthemainsimilarityofitsartstyle.Asthesamewritersofpopularlanguage,theirlanguageartsareinapopularstyle,buttheirexpressionformsofusinglanguagearenotstiff.Bystudyingtheartstyleofthesetwo,especiallybyexploringandstudyingtheusingoflanguage,andanalyzingtheirreasons,mainlybecauseoftheirdifferencesofbackground,personalexperiences,describedobjects,thetextstillgetthesameconsequenceoflanguagestylethattheyaredifferentinapproachesbutequallysatisfactoryinresults.Thetextstartswiththeanalysisoflanguagestyletocomprehendbettertheirnovelsandlearnsdifferentlanguageexpressionsamongdifferentstyles.Keywords:Laoshezhaoshulilanguagestyle前言1.研究对象在城市和农村两个不同的文学艺术世界里,老舍与赵树理都是深受大众喜爱的语言大师,他们都是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他们的文学创作都构成了重要的文学现象。这两位作家在创作方面各有特色,但又有不少相似之处。他们一个是洋包子、一个是土包子;一个是城里人,一个是山里人;一个是“京味小说”的开创者,一个是“山药蛋派”的开创者;但是他们在首届北京文代会上分任市文联的正、副主席,两人之间有着亲密无间的友谊。两年龄仅仅相差七岁,五四运动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他们都酷爱各式民间文艺、地方戏,而且对其中的有些形式,自己会写、会唱、会表演;他们都热爱自己的家乡,一个是一辈子写北京城,一个是一辈子写山西农村,他们作品的主角都是小人物,而且是土生土长的;他们都认为艺术必须是社会的、民众的,才会有发展的前途;他们都认为文学的创作,关键在于语言和文字;”胡絮青:《老舍和赵树理》胡絮青:《老舍和赵树理》[J].晋阳学刊

,1980,(02)他们最大的相似点是都是群众语言大师,语言走群众化、大众化路线,被群众喜闻乐见,正是这些相似点才给本文以启示,分析两者的艺术风格,发现其语言风格相似,但是其言语使用不同。2.研究现状老舍和赵树理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学术界对他们的研究比较多,但是绝大多数是对他们的分别研究,纵观国内外,对老舍的研究主要有:对他重要的作品和创作的特点深入开掘的文本方面的研究;对老舍的思想气质进行透彻分析的人本方面的研究;从文化视角审视老舍作品等等。对赵树理的研究主要有:对他写作背景方面的研究;对他“山药蛋味”的语言特点的研究;对他创作的特点研究等等。其中,对他们进行对比研究的文献屈指可数,本人收集到的仅有:济宁师专中文系张丽丽的《老舍与赵树理比较散论》;武汉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王长中的《老舍与赵树理小说叙事模式比较分析》等;其他的是对于老舍和赵树理言语风格方面的分别研究:例如《<骆驼祥子>语言特色的再现》、《论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论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语言的可读效果》等等。在参考大量的文献后发现,其言语有所不同,但是却达到同样的语言艺术效果,收到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他们都是语言大众化作家,但不是一腔一调的,本文的立意点是通过对他们作品的言语进行比较研究,深入挖掘他们言语使用的不同点,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考察,包括对两位大师的生活背景、个人经历、描写对象和读者进行分析,以求更深入地认识他们的言语风格表现,从而更好地了解老舍和赵树理作品的言语风格和特色。一、老舍和赵树理作品的艺术风格1.艺术风格与言语风格概述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是作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语言特有的格调。艺术风格,是作家在思想、艺术上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作家的艺术风格是由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所谓客观因素,是指一定时期的时代精神、社会风尚、民族传统和阶级斗争总的趋势,所谓主观因素,是指作家阶级立场、世界观、生活经历、艺术修养以及个人气质。而正是由于主客两方面的影响,使作家进入具体创作过程时,在情节安排、题材选取和语言运用方面出现了差异,这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艺术作品风格主要集中体现在主题的提炼、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体裁的驾驭、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语言风格属于艺术风格中的艺术语言,对于语言风格,学术界的看法并不一致。郑远汉主编的《修辞风格研究》中指出“一般来说,语言风格是人们运用语言表达手段形成的诸多特点的综合表现,是主客观因素影响下运用语言表达手段的诸多特点综合表现出来的格调与气氛。”语言学指出,言语是个人说话的行为和结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们说话(或写作)的行为;二是指人们所说(或所写)出来的话,通常称之为言语作品。语言则是指从言语中概括出来为社会所公认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语言是抽象的,封闭的,具有社会性;言语是具体的、开放的、带有个人属性;一方面,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形式,没有言语就没有语言;另一方面,言语是运用语言的行为和结果。周静刘冬冰:《语言学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页所以语言风格是通过言语风格体现出来的,研究语言风格必须在言语风格中研究,语言只有在具体的言语行为中,在一定的言语作品中,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胡名扬说过“我们说语言和言语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不但是因为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贯穿在言语的各个方面,并且也因为语言从言语中得到滋养和补充,而且依靠在言语中所创作出来的要素(从个别的词,词的形式以至于整个句子)而得到发展”。胡周静刘冬冰:《语言学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页胡名扬译:《语言学论文选择》(第五辑),中华书局,1958年,第126页2.老舍的“京味”老舍是现代小说家、文学家。他的名字是与北京题材和市民题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善于描绘城市底层贫民的命运和生活,尤其擅长刻画保守落后和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中下层市民和贫民,他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汲取和提炼所需的文学语言,他所使用的是真正体现艺术形式的活的语言。开创了“京味小说”的文学流派。老舍的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故事情节活泼生动,形成一个丰满完整、“京味”浓郁的世界;作品语言口语化、幽默、通俗;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雅俗共赏。3.赵树理的“山药蛋味”赵树理是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多以华北的农村为背景,大多反映农村的社会变迁和社会不同时期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有一种新鲜活泼、为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开创了“山药蛋派”的一种文学流派。赵树理的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情节巧妙完整,形象生动逼真,文风朴实自然,作品语言口头化、故事化、幽默感十足、通俗流畅。在城市和农村两个不同的文学艺术世界里,老舍与赵树理都称得上“人民语言艺术大师”,从上述老舍和赵树理的艺术风格可以分析出,他们作品的语言风格尤其突出,即具有社会性、大众化、民族化、口语化和地方化的特色,这也是他们艺术风格中的最大相似点,他们都是善于运用群众语言的语言大师,他们从群众生活和民间艺术中汲取丰富的语言养料和素材,经过收集、整理、分析和加工,形成文字,应用于文学创作中,不论人物的对话还是叙述和描写,都力求口语化、故事化、简单、准确、朴实、生动,字字经过揣摩和锤炼。使群众能看懂听懂,且赏心悦目,并从中能够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老舍作品“京”味浓郁,赵树理作品“晋”味醇厚,他们的“京”味和“晋”味,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而且彰显了地方民族色彩。笔者通过比较研读他们作品,发现虽然他们都是语言大众化的作家,但不是一腔一调的,他们言语风格是不一样的。研究语言风格必须在言语中研究,必须以尽可能丰富的言语作品作为基础进行研究,从语言学家的观点来看,最基本的言语作品是作品中的句子。所以下文主要是从赵树理和老舍的言语使用的差异来进行探究与分析。二、老舍与赵树理言语使用的差异分析1.词语的选用老舍作品的词语属于藻丽型,“洋气”一些,而“洋”中也有“土”——运用北京方言土语和一些社会方言。老舍作品中大多是北京口语,最常见的是,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和地方词汇,其中儿化词的使用,使得作品语言带上北京口语的特有亲切和自然韵味。例如:“汤儿事、上眼、抹稀泥、没落子的、赶早儿、鼻翅儿、嗝儿、车份儿、整天儿、法儿、主儿、没生意、吹腾、拉拉着腿、活展……”有的是土语或者行话、地方方言。赵树理作品的词语选用则普通一些,更多地体现言语的民族传统和风格,基本是一些通用词,采用一般性和通常性的用法,很少用方言和土语,他深知通俗化的诀窍,并不仅仅在于文字的浅显,还要讲究句子的合辙押韵,以便读起来可以朗朗上口。例如:“她吃完了饭,换上新衣服、新手帕、绣花鞋、镶边裤,又擦上一次粉,然后叫于福给她备上驴,她骑上”。——《小二黑结婚》老舍的作品中总有词语的非正常使运用,例如:《断魂枪》中的“破坏着风水”“王三胜和小顺们都不敢”按普通话通常的用法,动词“破坏”应该带表示完成动作的助词“了”,不可以带表示持续体的助词“着”。“们”用在专有的名词后面表示“连类复数”,有“及其他的”意思。这些特殊的或在普通话中正式语体一般不采取的用法,在老舍作品里有一些,赵树理的作品里基本上没有。老舍作品的结尾句有时会带有“啊、呀、吧”这些感叹词,赵树理的小说结尾干净利落,“啊、了、吗”在文章结尾处很少见。对于小说人称的选用,赵树理从来不用第一人称“我”,因为假如用第一人称,农民读者闹不清小说中的“我”和念的人是什么关系,所以会为作品中的每个主人公都起名字,对于人名的选择,赵树理也独出心裁地选择了农村当地既形象又生动的词语作为人名,例如:“小二黑、二妞、小飞娥、三仙姑、小腿疼、吃不饱”等。而老舍在人称的选择上没有这么讲究,《我这一辈子》《月牙儿》《黑白里》等作品都是采用第一人称。2.句法与句式的选用老舍句法多样、灵活,多用简单句、短句,又有受印欧语言影响、非汉语传统的使用的句式,赵树理多取严整的句法、常规使用的句式,句式一般不变。(1)短句和长句的运用老舍多采用简洁的短句,结构单纯,一般通俗明了。有短句、特殊句式、独语句式等,结构简单的短句的运用,使得作品语言更加贴近生活,丰富多彩。尤其是人物的语言,每用脱略体,口语色彩浓。例如:“一股辣气有力的,慢慢的,准确的,往下走”“脚上是宽双脸千层底青布鞋;干净、利落、神奇”“好吧,老实、规矩,要强,既然都没有用,变成这样的无赖也不错”“不,不能当贼,不能!不能去,穷死,不偷!”在老舍的作品中,很多都是短句。而赵树理的作品多采用长句不仅叙述语言的句子结构比较的严整,人物的语言也很少有简略的情况,例如“恒远的孩子是本村的小学教员,名叫家祥,一九三O年在县里的简易师范毕业”“邻家的青年后生领着表兄就开开门走进来”都是比较完整的一句话。(2)陈述式和倒叙式汉语的表达在词语、语句的次序安排方面一般有一个特点,即通常与事件发展的顺序保持一致的言语次序,即“陈述式”。文章普遍采用陈述式是汉语的言语和民族特点,尤其是“五四”以前的传统特点。“倒叙式”是指与事理、事件的先后顺序并不一致的言语次序,老舍作品中语句中经常采用倒叙式,位置安排不一致,例如老舍《我这一辈子》中“我的聪明也许一点也显露不出来,假若我是去学打铁,或是拉大锯——老那么打,老那么拉,一点变动没有。幸而我学了裱糊匠”在结构安排上老舍也常用倒叙法,如《我这一辈子》中第五段,先说了我改行的结果,然后再娓娓道来改行的原因。《骆驼祥子》采用倒叙的方式来解释骆驼祥子这个名字的由来。然而,赵树理作品中普遍采取陈述式,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故事似的铺展开来,“三仙姑有个女孩叫小芹”“阎家山有个李有才”等。(3)套叠式和平列式这里说的平列式,主要是指同型结构平列的排列,显得文章语言均衡而舒缓,套叠式则主要是指非同类的结构层层叠叠地组织在一起,形成参差错落的结构体。赵树理惯用结构单纯、形式均衡的平列式,例如“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不论白胡老汉,不论才会说话的小孩”“几分派头、几分客气、几分豪爽、几分自己”两个述宾结构平列、单纯。特别是《李有才板话》中李有才编的板话,都是对应的平列式,听起来朗朗上口。老舍作品则不然,即使联合结构,其联合的成分也往往不均衡、不一致,他的句子很少有平列式,是不同结构的句子杂糅在一起,形成不同的言语风格,例如“这一喊——虽然痛快了些——马上使他想起危险来。别的先不去管吧,逃命要紧”“吃苦,他不怕”“凭什么把人欺悔到这个地步呢?凭什么?凭什么?”等。(4)段落的严整与灵活这里的“段落”指作品的自然段。老舍作品划段比较零碎——不拘语义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如散文诗式的章法,一句即一段,不讲求段落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句与句、段与段之间不拘于言辞的照应、转成。不是为加强语意,也不是为了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虽然行文则比较灵活,但是他注意全盘布局。赵树理作品没有像老舍这样散文式的章法,按赵树理的言语风格,有密切关联的句子,通常合为一段。形成一个结构谨严、语意完整的段落。一段有一个中心,讲求篇章的“起”与“合”,有头有尾、紧凑和贯通。(5)衔接的隐显和缓急段落与段落之间、句与句之间的成转衔接,全章、全篇的开头结尾,两位作家各不相同的言语风格在成转衔接方面的表现是:赵树理起承转合缓而显,老舍起承转合急而隐。就全篇看,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是缓起缓收,从“阎家山有个李有才,外号叫气不死”叙起,逐步展开情节,到恒元压榨外乡客,到丈地,到最后取得争斗胜利完篇,有始有终,交待得清清楚楚,中间还有李有才的板话见证。而老舍的《月牙儿》开篇一句劈头盖脑:“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带着点寒气的一钩儿浅金。多少次了,我看见跟现在这个月牙儿一样的月牙儿。”很突兀,没有交代背景,作品的结尾是:“月牙儿!多久没见着它了!妈妈干什么呢?我想起来一切。”点到即止,不多赘述,引人思索,已结尾却似未完,收势之急可见一斑。老舍作品中的急起急收和赵树理作品中的缓起缓收,形成鲜明的对比。再看老舍和赵树理作品的段落结构情形。赵树理作品的每个段落(尤其是基本段落)内部的起承转合都很明确,似故事性的叙述,交待得清清楚楚,其脉络读者一读便知。而老舍作品的段落组织,却没有严格的程式,起承转合往往没有明显的痕迹,比较自由。还有段落之间的情况也是这样,分“一、二、三”这种章节法,段与段之间的连接没有那么严格。3.创作特色(1)幽默技巧老舍和赵树理的语言都很幽默,被群众所喜爱,但是他们的幽默又有差别,一个是幽默中夹带讽刺,一个是浅显的幽默。老舍作品是幽默中透着讽刺,他常用幽默加讽刺的技法描写他所恨着或爱着的人或事。虽然在文学形式上幽默和讽刺是有区别的,但是老舍认为幽默和讽刺密不可分,老舍曾经说过“讽刺必须幽默,但它比幽默厉害”,“幽默者有个热心肠儿,讽刺家则进为笑骂和嘲弄”老舍:老舍:《谈幽默》,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15卷第232-233页他主要通过用词的选择和句子的构造来达到这一讽刺兼幽默的效果,最根本的在于他使用语言变异的结构方式,这种变异是幽默语言的骨架,通过语言的变异来创造出幽默。具体来说,是通过对语言的要素:词汇、文字、语音、句式的变异使用来达到的,通过各种辞格的兼用而形成的,使的他所要表达的幽默能够在话语和句子中得到动态显现。例如:“算了吧,我还是少思索吧,没头儿,说不尽!个人的寿数是有限的,困难可是世袭的呢!子子孙孙,万年永实用,窝窝头!”“心中记得的景象与眼前看见的忽然碰到一处,碰出一些泪花来。这就叫作“惨”吧?”——《我这一辈子》“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茶馆》第一、二两句中带有自我的讽刺,让读者读着感受主人公的悲伤夹杂含泪的笑,幽默中透着心酸,第三句运用谐音双关的辞格,既寓意深远,又形成很强的幽默效果。赵树理的幽默,往往直指作品人物人格的缺陷或精神的匮乏,这种幽默是可以直接读懂的,当场就能引起广大群众的纵情欢笑,是一种表层的浅显幽默。他把同情心、严肃性和激励心融化在愉悦的笑声中,在叙述中,是选用带有幽默的词语直接表现幽默,直接揭露人物落后的一面,而不是像老舍那样使用语言的变异,夹杂着讽刺。例如:“一群的妇女围着三仙姑叽叽咕咕地评头品足,把她平时习以为常的服饰在大庭广众之下特别一提,使她自己也猛发现这身打扮何其可笑,一道道热汗顿时在那半辈子没有红过的脸上奔流而下”——《小二黑结婚》这段话,让三仙姑这个主人公自己发现自己的难堪,“热汗奔流而下”让读者读来也会心一笑。他的幽默中没有悲伤、没有眼泪、没有讽刺、没有愤慨,洋溢着新兴阶级明朗隽永的乐观情调和豪迈进取的蓬勃朝气,令人心情愉悦。给人物起绰号也是赵树理浅显幽默的一种方式,例如:“二诸葛、三仙姑、小飞蛾、小腿疼、吃不饱、糊涂涂、杂毛狼、常有理”等让读者读得显而易见,既形象又贴切。(2)环境描写在读老舍和赵树理作品的时候,发现两者对于环境的描写所使用的言语差异很大。老舍笔下的景物,既生动形象又充满了灵性,他是采用修辞手法来达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他笔下的环境带有人的思想,情景交融,语言拟人化、灵性化。运用丰富多彩的渲染艺术,使环境描写的语言达到意蕴俱佳、有声有色的艺术境界。例如《月牙儿》中,天上的月亮本没有任何思想,但是在老舍的笔下却随着主人公月牙儿心情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达到渲染环境的效果。“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色儿照着我的泪”此处月牙儿是心酸的,因为父亲去世了。“月牙儿老在我心中,比什么都亮,都清凉,像块玉似的,有时候想起来仿佛能用手摸到似的”此处月牙儿是开心,明亮的,因为继父对其母女都很好。“我心中的苦处假若可以用个形状比喻起来,必是个月牙儿形状,它无倚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光儿微弱,不大会儿便被黑暗包住”此处月牙儿是伤心的,因为母亲去当妓女了。“我只看见花儿开了,叶儿绿了,而觉不得一点暖气。红的花只是红的花,绿的叶只是绿的叶,我看见些不同的颜色,只是一点颜色;这些颜色没有任何意义,春在我的心中是个凉的死的东西。”春天多么美的字眼,却因为主人公心底的酸苦,而变成了凉的死的东西。赵树理则不然,他的环境描写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是环境的自然描写,不加粉饰,语言通俗化,口语化,描写的就是农民眼中所看到的情景。例如:“她一路走着,看见跟山里的情况已经不同了:一块块的平展展的好地,没有种着庄稼,青蒿已经长得一人多高,大路上也碰不上一个人走,满长的是草;远处只有几个女人小孩提着篮子拔野菜”。——《李家庄的变迁》此处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满目凄凉的萧杀景象,没有外加的粉饰,整个画面由二妞的眼中透视出来,凡是不符合农妇身份的词语,都被删减,使一字不识的农妇听了后也觉得如临其境,感受到淡淡的忧伤。(3)“京”“晋”风格老舍与赵树理的语言各自展示了不同的韵味,一个“京味”浓郁,一个“晋味”醇厚。老舍笔下北京小羊圈、大杂院里的那些日日夜夜,赵树理笔下太行山区小村落、小院落的那些风风雨雨,都反映了久经患难的民族风俗、生活环境和情趣,表现了中国的社会特色。老舍作品对北京市井风俗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北京文化的魅力,赵树理作品描绘的晋南农村习俗为读者认识晋南农村文化展示了生动的图景。老舍作品往往选用北京口语来描写城市下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充满了京味特色,其中不得不说的是儿化音的熟练运用,其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是生动、精练、性格化的语言,鲜活纯熟,干净利落,精致而不雕琢,平易而不粗俗,隐约浸透着北京文化。有些词需要注释才能看的懂,例如:“哥儿们、拉晚儿、抹稀泥、没落子的、赶早儿、鼻翅儿、嗝儿、车份儿、整天儿、法儿、汤儿事……”赵树理作品写出的是太行山一带的特殊地带的斗争环境与生活环境以及不同于城市气味的清新的山村风味和乡土气息,也就是“山药蛋味”。语言中有着随处可见的农村物品例如“柳斗、货郎、打鼓锤、鼓、棒槌、蜡捻子、锥子、蒲扇、蝎子、狗牙、黄蜂、大蛹、陀螺……”描绘的是山西晋区的朴实民风和自然环境。三、老舍与赵树理言语风格形成的原因分析1.生活背景(1)家庭背景各异老舍出生在京城的一个满族家庭,随着大清王朝的覆灭,旗人走向没落,老舍家道中落,在经济上几乎到了贫困的状态。在老舍少年时期,家庭完全靠母亲的缝补与帮佣维持生计,他们居住的“大杂院”“小羊圈”的生活给老舍留下了许多体悟和回忆,京城特有的讲究礼仪的氛围文化、充满京味的风俗民情、旗人生活方式的艺术化以及通俗文艺,这一切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了老舍的写作。赵树理出生在山西省沁水县,出身于一个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家庭,他的家乡是民间艺术比较活跃的农村,他对农村生活劳作的方方面面都非常熟悉。在完全封闭的山沟里接受了农民文化的启蒙教育,爷爷是私塾的教书先生,父亲不仅是农业生产上的能手,而且对医卜星相很有研究,再加上这个小山村与世隔绝,诸如占星卜卦、装神弄鬼、社火土戏、婚丧嫁娶、礼尚往来等源远流长的乡村文化风俗都对赵树理心理心灵的塑造有一定的影响,形成了赵树理最初的文化心理的基础。戴光中戴光中:《赵树理传》,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35页老舍和赵树理的家庭和生活环境不同,一个在城市“京”,一个在农村“晋”,导致其言语的风格口语化不同,但又有共同之处,都是生活在百姓底层,都是从人民中来,了解人民的疾苦,所以其都是群众性的语言大师。(2)社会背景相近老舍和赵树理的年龄仅相差七岁,所以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大致相同,都经历了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国民党的反共、新中国的解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重要社会阶段,他们在首届北京文代会上分任市文联的正、副主席,宣传写接近老百姓的文学,让新文学走进普通老百姓身边。两者受五四运动的影响都很大,五四后,白话文的兴起,使老舍的北京话有了用武之地,特别是北京话,传到老舍这辈旗人嘴里,已经成为“京腔”,清脆快当,俏皮生动,漂亮活泼。北京话在汉文之外还收纳了满文词,老舍来自底层,在言语上,得天独厚,因为他长在这种语言的创造者之中。他用不着走大众化,通俗化的道路,他已经“化”在其中了,“五四”之后,西方的“幽默”传入中国。西方的幽默,民间文学的情趣,章回小说的讽世,加上北京话的俏皮,使老舍的白话文能别具一格。舒乙舒乙:《老舍》,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0页五四以来,进步的革命文艺工作者不止一次地提出“大众化”“民族化问题”特别是语言的大众化、民族化,从那以后,赵树理开始真正的接近了解中国的农民,开始和他们一起经受生活中的屈辱和贫困,一起品尝所有的悲苦和辛酸,一起体验争斗屈辱和贫困,成为了农民最忠实的代言人。所以,在五四后,老舍和赵树理的语言倾向都是大众化,走群众路线。(3)个人经历不同老舍少年时代生活在北京胡同的“小羊圈”,过着城市贫农的生活。这对于老舍的童年心灵有着伤害与难以忘却的屈辱和记忆,他对市民生活有刻骨铭心的体验,特别是对社会的炎凉与市民复杂的心态有透彻的理解与清醒的分析。在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被派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后来去英国留学,读了荷马史诗,古希腊悲剧喜剧和短诗,十七、八世纪的作品以及近代英法小说,所以受国外文学的影响,老舍欣赏近代小说尖锐的笔调和写实的态度,使其语言有欧化倾向,借鉴西方的幽默。后又赴美讲学,回国后,受新文学运动的影响。赵树理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作家,他本人的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对于西方现代文学的知识更是近乎于零。赵树理小时候,放过牛、拾过粪、躲过债,对农民生存的艰难与卑贱的地位有着深刻的生活体验,即使后来他出外求学参加革命,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作为农民的生活习性和精神气质。他生活在农民中间,所以对于农民的语言有敏锐的感觉。赵树理语言的造诣与其说归功于正规的教育,还不如说是受益于民间文艺,少年时代的“八音会”活动,使他耳濡目染,初步感受到农民语言的明快朴实、风趣幽默的特色和民间戏曲中唱念白的韵味。他又长期致力于农村的宣传工作,主编《中国人》等通俗小报,经常接触农民,运用民间艺术形式,走大众化道路。2.作者的描写对象不同老舍和赵树理虽都擅长刻画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但他们俩开掘的生活领域并不相同,作品笔下人物形象构成各有特色的系列性,老舍的描写对象是城市里各行各业苦人的形象;例如:拉黄包车的骆驼祥子、为生计在城市里卖身的月牙儿、刚上任的尤老二等;而赵树理描写对象则是农村遭受苦难的朴实的农民、妇女等人物和欺诈农民的恶霸、地主等人物形象。例如:恶霸阎锡山、迷信的三仙姑和二诸葛、朴实的农民李有才。显然,由于文中主人公的地位出身不同,对于其描写语言也就各异了。例如写作年代与反映时代大体一致的两部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与《四世同堂》,都表现了中国人民患难与共、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但由于描写对象的内容和风貌迥然不同,一个是遭受压迫的农村人,一个是陷于家庭的矛盾纠葛的城市人,所以作家的艺术手法不同,言语风格也各不相同。3.针对的读者不同赵树理的作品主要是写给农民看的,他写作的目的和鲁迅相似,是想让生活在底层的农民站起来,让父老乡亲听懂自己讲述的故事,使他们从中看清自己的影子和不幸,从而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抗争。因为他的作品针对的读者是目不识丁的农民,只有以故事的形式加上大众化的口语才能把新文学的内容介绍给农民。因为农民看不懂生僻的字眼,例如当赵树理写第一部书的时候,他没有注意言语的变通,读给农民朋友听时,不受欢迎,因为他的书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他们闹不清小说中的“我”和念的人是什么关系,老是合二为一,对于倒叙和插叙也感到别扭。农民喜欢的是千古流传的民间故事以及含封建毒素的唱本读物,通俗小说。赵树理说过,跟农民要说农民的话,比方“然而”听不惯,我就写成“可是”,长句子写得短些。他的作品的出发点是让农民看懂听懂。所以他必须运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形式来创作,采用通用词、采用严整的句子,采用陈述句,句法不能灵活多变。老舍的读者群体是城市底层贫民,这些人生活在城市,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是在城市中耳濡目染,还是有些知识储备,而且起初老舍写作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没有像赵树理有那么强烈的写作目的。其语言在大方向上是走大众化路线,但是他并没有斟酌字句,让每句话都通俗化,他有自己的灵活多变语言风格。

结语本文通过对老舍与赵树理的艺术风格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他们的相似处为语言风格,走大众化、群众化道路,然而语言的表现形式即言语不同,对两者的言语风格进行比较分析,这给当代文学写作创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创作不能离开群众。本文通过两者艺术风格的研究,尤其是言语风格的探究和分析,可以发现,由于两位大师的生活背景、个人经历、描写对象和读者不同,其言语使用也有所不同,但是却达到同样的语言艺术效果,收到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他们都是语言大众化的作家,但不是一腔一调的,从言语的风格解读出发更好地读懂他们的小说,理解特定时代下小说的言语风格,学习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对于文学写作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专著: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年2.戴光中《赵树理传》[M]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3.老舍《老舍小说经典》[M]陕西旅游出版社2021年4.老舍《老舍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21年5.刘继超高月丽主编《修辞的艺术》[M]石油工业出版社2021年6.叶千章《老舍小说名篇》[M]时代文艺出版社2021年7.舒乙《老舍》[M]人民出版社2021年8.赵树理《赵树理选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9.郑远汉《修辞风格研究》[M]商务印书馆2021年10.周静刘冬冰主编《语言学概论》[M]河南大学出版社2021年论文:1.陈莉:试论老舍小说语言的三大系统[J].扬州大学学报,2021,(05)2.冯望岳:陈忠实与赵树理比较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21,(04)3.顾庆:文学语言民间化的选择老舍、张天翼文学语言比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21,(12)4.胡絜青:老舍和赵树理[J].晋阳学刊

,1980,(02)

5.仝小琳:平淡中见新奇—赵树理小说中的比喻艺术[J].南都学坛,2021,(05)6.王红云:瘦而实腴形象生动——谈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点[J].文学艺术,2021,(02)7.汪启明:略论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平实风格[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83,(02)8.项文泉:骆驼祥子的语言特色[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01)9.张恩和:\o"论赵树理小说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特色相似度77%"论赵树理小说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特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03)10.张东:论赵树理小说结构的地域文化色彩[J].语文学刊,2021,(08)

论大学生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对自己所积累的信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并将之形成为书面文字的能力。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么也不会写出作文来的。写作能力是每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从目前高校整体情况上看,大学生的写作能力较为欠缺。一、大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定义那么,大学生的写作能力究竟是指什么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对于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包含什么,可能有多种理解,但从叶圣陶先生的谈话中,我认为:大学生写作能力应包括应用写作能力和文学写作能力,而前者是必须的,后者是“不一定”要具备,能具备则更好。众所周知,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要写毕业论文的,我认为写作论文的能力可以包含在应用写作能力之中。大学生写作能力的体现,也往往是在撰写毕业论文中集中体现出来的。本科毕业论文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人还是对于院系和学校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就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都很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的问题必须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提出对策去实施解决。二、造成大学生应用文写作困境的原因:(一)大学写作课开设结构不合理。就目前中国多数高校的学科设置来看,除了中文专业会系统开设写作的系列课程外,其他专业的学生都只开设了普及性的《大学语文》课。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而我们的课程设置仅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大学语文教师,可大学语文教师既要在有限课时时间内普及相关经典名著知识,又要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