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第第页唐宋的古诗词经典鉴赏唐宋的古诗词经典鉴赏1
周邦彦《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积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深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解释】
⑴直:柳阴连成一条直线。
⑵烟:薄雾。弄:漂动。
⑶隋堤: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修。
⑷飘绵:指柳絮随风飘扬。行色:行为动身时情状。
⑸京华:京师。
⑹长亭:路旁供行人休息或送别的亭子。
⑺柔条:柳枝。古人有折柳赠别之习。
⑻旧踪迹:过去的情状。
⑼趁:逐,追随。哀弦:哀怨的乐声。
⑽离席:送别的筵席。
⑾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榆火:朝廷于清明节取榆、柳之火以赐百官。
⑿迢递:遥远。驿:驿站。
⒀望人:送行人。
⒁凄恻:哀痛。
⒂渐:正值。别浦:水流分支的地方。
⒃津堠:码头上守望的地方。津:渡口。堠:哨所。岑寂:空安静谧。
⒄冉冉:渐渐移动的样子。
⒅念:想到。月榭:月光下的楼台。
⒆露桥:布满露珠的桥梁。
【译文】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
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摇摆。
在古老的隋堤上,
曾经多少次观察柳絮飘舞,
把匆忙离去的人相送。
每次都登上高台向家乡了望,
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
旅居京城使我厌倦,
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
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
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
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
原来是为了查找旧日的行踪,
不料又逢上筵席给伴侣饯行。
华灯照射,我举起了酒杯,
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
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
提示我寒食节就要到了,
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
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
梢公的竹篙插进暖和的水波,
频频地朝前撑动。
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
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
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
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哟,
却发觉已经是一片蒙胧。
我孤零零地非常凄惨,
积累的愁恨有千万重。
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
渡口的土堡一片安静。
春色一每天浓了,
斜阳挂在半空。
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
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
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
听人吹笛到曲终……
唉,回忆往事,
犹如是一场大梦。
我暗中不断垂泪,
难以排遣的是那永久的隐痛。
【赏析】
自从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这首词是“客中送客”以来,注家多采其说,认为是一首送别词。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更进而认为是“借送别来表达自己‘京华倦客’的抑郁心情。”把它解释为送别词当然不是讲不通,但究竟不算非常贴切。其实这首词是周邦彦写自己离开京华时的心情。此时他已倦游京华,却还留恋着那里的情人,回想和她来往的旧事,恋恋不舍地乘船离去。宋张端义《贵耳集》说周邦彦和名妓李师师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押出都门。李师师置酒送别时,周邦彦写了这首词。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已辨明其妄。但是这个传奇至少可以说明,在宋代,人们是把它理解为周邦彦离开京华时所作。那段风流故事当然不行信,但这样的理解唯恐是不差的。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便是人们熟识的一个例子。周邦彦这首词也是这样,它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此其一。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绽开来,划出一道直线,此其二。“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瘦长柔嫩,像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有意漂动着以显示自己的美。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以上写的是自己这次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但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隋堤,指汴京四周汴河的堤,由于汴河是隋朝开的,所以称隋堤。“行色”,行人动身前的景象。谁送行色呢?柳。怎样送行色呢?“拂水飘绵。”这四个字锤炼得非常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那时词人登上高堤远眺家乡,别人的回来触动了自己的乡情。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客子的怅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呢!
接着,词人撇开自己,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唯恐要超过千尺了。这几句外表看来是疼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片便抒写自己的别情。“闲寻旧踪迹”这一句读时简单忽视。那“寻”字,并不是在隋堤上走来走去地查找。“踪迹”,也不是自己到过的地方。“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踪迹”指往事而言。“闲寻旧踪迹”,就是追忆往事的意思。为什么说“闲”呢?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辞,不得闲静。这时船已启程,四周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这就是“闲寻”二字的意味。现代人也会有类似的阅历,亲友到月台上送别,火车开动之前免不了有一番兴奋和喧闹。等车开动以后,坐在车上静下心来,便去回想亲友的音容乃至别前的一些生活详情。这就是“闲寻旧踪迹”。那么,此时周邦彦想起了什么呢?“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有的解释说这是写眼前的送别,恐不妥。眼前如是“灯照离席”,已到夜晚,后面又说“斜阳冉冉”,时间如何接得上?所以这应是船开以后寻思旧事。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耀,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此情此景真是难以忘记啊!这里的“又”字告知读者,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地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忙之感。岁月匆忙,别期已至了。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周济《宋四家词选》曰:“一愁字代行者设想。”他认定是送行的人,所以只好作这样曲折的解释。但细细体会,这四句很有实感,不像设想之辞,应当是自己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风顺船疾,行人本应兴奋,词里却用一“愁”字,这是由于有人让他留恋着。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涯,只见一个难辨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
中片写乍别之际,下片写渐远以后。这两片的时间是连续的,感情却又有波澜。“凄恻,恨积累!”“恨”在这里是圆满的意思。船行愈远,圆满愈重,一层一层积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从词开头的“柳阴直”看来,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黄昏。“渐”字也说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不是刚刚分别时的情形了。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有沿途风光。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津堠”是渡口四周的守望所。由于已是黄昏,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更加衬出自身的孤独。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深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犹如梦境似的,一一出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暗滴”是背着人单独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息哀痛。
统观全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
唐宋的古诗词经典鉴赏2
周邦彦《少年游·并刀如水》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恋情的词篇。上片,烘托室内气氛,渲染室内的安舒适谧,纯洁闲雅。下片,换头三字直贯篇终,极写对恋人温存爱护和婉言劝留。
本篇作法与周邦彦其他词略有不同,主要表如今;构思有新的角度;手法有新的改变;语言有新的特色。
在浩如烟海的唐宋词中,描写爱情的词作所在皆是。其中,有很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也有不少作品写得庸俗浅露,词语尘下。即使是那些较好的词,也经常千篇一律,甚至流于公式化和程式化。《少年游》作为爱情词来说,它的构思比较特别,有新的角度。这主要表如今场景的布置与详情的选择上。没有选取离别相思之类的场面,也没有选取别后重逢惊喜的一刹那,而只是通过“并刀”、“吴盐”、“新橙”、“锦幄”、“兽香”这样一些比较简洁的道具布置出一个安舒适谧的环境,然后再通过“破新橙”、“坐调笙”和“低声问”这样的动作以及“不如休去”这样的对话,表现互相爱恋与深情爱护。有了这样的道具和布景,有了这样的动作和心绪,就把词中所反映的爱情关系提到一个风格比较高雅的境界,洗净了爱情词作中常见的那种脂腻粉浓、市尘儇薄的庸俗气味。清沈谦在评论这首下片几句时说:“言马,言他人,而缠绵偎依之情自见。若稍涉牵裾,鄙矣。”
由于构思的角度不同,表现手法也自然要有差异。在以上所选周词的说明中,我们不止一次地提到,周邦彦的词“抚写物态,曲尽其妙。”他擅长借景抒情,虚实兼到。他的某些佳作,主要是靠形象来说话的。但是,这首《少年游》则与之有所不同,它主要借助白描、表达与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词中虽也有生活场景与详细详情的描绘,但,那只不过是交待时间、地点与烘托环境气氛而已。它的精彩部分主要是靠动作与对话表现出来的。清代谭献在《复堂词话》中评这首词说:“丽极而清,清极而婉,然不行忽过‘马滑霜浓’四字。”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假如没有后片低声而简短的对话,就不行能含蓄动听地表现出旖旎风流与温顺爱护的恋情。
由于这首词主要是靠动作与对话来表现心情的,所以,词的语言也有新的特点,即提炼口语,如话家常,纯用白描,到口即消。这样的语言特点和他那些富艳精工,长于对句,善用动词,深清音律的词作是截然不同的。这说明,周邦彦的确是驾驭语言的大师,他可以依据词的内容相应地变换写法,使语言更好地为内容服务。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评论这首词说:“此亦本色佳制也。本色至此,便足。再过一分,便入山谷恶道矣。”
唐宋的古诗词经典鉴赏3
周邦彦《苏幕遮·燎沈香》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家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解释】
①燎:烧。
②沈香:木名,其芯材可作熏香料。沈,现写作沉。沈〔沉〕香,一种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
③溽〔rù〕暑:潮湿的暑气。沈约《休沐寄怀》:“临池清溽暑,开幌望高秋。”溽,潮湿潮湿。
④呼晴:唤晴。旧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⑤侵晓:快天亮的时候。侵,渐近。
⑥宿雨:昨夜下的雨。
⑦清圆:清润圆正。
⑧一一风荷举:意味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举,擎起。司空图《王官二首》诗:“风荷似醉和花舞,沙鸟无情伴客闲。”
⑨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之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江南一带。乃江南钱塘人。
⑩长安:原指今西安,唐以前此地久作都城,故后世每借指京都。词中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
⑾旅:客居。
⑿楫:划船的短桨。
⒀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有溪涧可通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唐张宗昌《太平公主山亭侍宴》诗:“折桂芙蓉浦,吹萧明月湾。”浦,水湾、河流。芙蓉,又叫“芙蕖”,荷花的别称。
【译文】
细焚沉香,来消退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召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家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期地客居长安。五月,我家乡的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一叶扁舟,在我的梦中来到了过去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
【赏析】
这首词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
上片写醒后之所感、所闻、所见。首四句写时间与季节的特点,看似平常,实则颇具匠心,用笔不苟。“燎沉香”句,虽可构成烟雾缭绕的画面,但这句并非动作的刻画,而是就嗅觉这方面来描述的。刚刚醒来,便嗅到昨夜点燃的沉香仍充满室内,那使人感到闷热的暑气,已经消逝。“消溽暑”句,包括触觉上的反应,这是醒后的第一个感受。“鸟雀呼晴”是醒后的其次个感受,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溽暑消逝,天气放晴,故鸟雀也非常活跃,从争噪的鸣声之中透露出雨后新晴带来的喜悦。这首词与“春眠不觉晓,到处闻啼鸟”的意境大体相同,不同的是这首词写的是盛夏的早晨,而孟浩然写的是“春晓”。“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是从视觉方面来写的,对“呼晴”作进一步的补充。听到鸟雀的欢叫之声以后,由于关怀天气的阴晴,他马上睁开眼帘朝窗外望去,富先看到的'便是雀儿们映着晚色,立在屋檐上往下窥视,一边彼此叫个不停。“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上四句是第一层。“叶上初阳干宿雨”三句是其次层。这两句是词中的重点,是词人来至户外之所见。“初阳,接“晴”“宿雨”承“溽暑”。荷叶上反映出旭日的光荣,进一步把“晴”字形象化、详细化了。“宿雨”的被蒸发、被晒干,不仅在点染“晴”字,同时还扣紧“溽暑”这一季节特点。这句很象特写镜头,连荷叶上的雨滴以及雨滴被“干”掉的过程也都被摄进画面。形象如此逼真!“水面清圆”是“叶上”一句的扩大。把镜头远远拉开、推高,然后居高临下,俯视整个荷塘,最终摄下那铺满水面的圆圆荷叶。继之,又把镜头拉下,转移角度,进行水平摄影,镜头在水面上缓缓推动:那一株株亭亭玉立的荷叶,仿佛由什么人高高擎起,在晨风中摇曳生姿,在镜头面前纷纷后退。这三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活灵活现的形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赞美这几句说:“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
下片,写对家乡的怀念。前四句是思归。换头两句故作推宕。词笔由实转虚,从面前的荷花想到遥远的家乡,引出肤浅的乡愁。“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承前,把空间的想象落实在两个点上:一是“吴门”,一是“长安”。但仍以荷花把两地牵连。“五月”三句写梦游。这三句把孤立的两点进一步缩小并使之详细化。“吴门”化作“渔郎”,“长安”化作自己。“五月”二字是串接时间的长线,它一头挽住过去,一头接通现今〔“溽暑”〕,甚至牵连到的梦境。“梦入芙蓉浦”最终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使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意。下片抒情,叙写梦境,情中见景,并以逆挽手法呼应起句,补足“水面清圆”的画面。
这首词的内容很简洁,全篇六十二字,写的不外是荷花以及与荷花有关的情事。但是,擅长把荷花的形象以及与之有关的情事集中起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来加以烘托,于是,的美感便层次清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一点集中表达于词的上片。上片七句,虽然构成的侧面有所不同,但,珍贵的是,其中每一句都带有动作性或视觉性,几乎句句都可构成一个或几个画面,构成角度不同的镜头。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连结媒介几乎被压缩到绝无仅有的微小程度。的情思,的美感是靠画面、靠镜头的组接,靠蒙太奇表现出来的。
本词以荷花为焦点,并从这一点上散射开来,最终又集中在这一点上加以收束。全词可分四层,上片前四句是一层,烘托五月雨后早晨的气氛。后三句多侧面刻画荷花的风神。下片前四句是一层,分别叠印出“吴门”与“长安”两个不同的地点。后三句又以“梦入芙蓉浦”把前几层散射出的侧面加以归结、收束。
周邦彦是擅长使用艺术语言的大师,他往往运用美丽的语词来制造生动的形象,有时精雕细刻,富艳精工;有时用典,溶化古人的诗句人词。但这首词却既未用典,也未溶化前人的诗句,而主要是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精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抒写了自己的乡愁,有一种沉着雅淡、自然清爽的风韵。
唐宋的古诗词经典鉴赏4
望月怀远·赏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羁旅诗,写的是诗人客居他乡,望月思念远方亲人,表达其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怀念。
“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开头两句诗人用朴实自然的笔触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壮美的月亮初升的景象。海面上冉冉升起一轮皎洁的月亮,诗人此时想,与自己远隔天际的亲人们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诗人由景入情,自然过渡联想到家中的亲人。在这里本应当是诗人特别思念亲人,而诗人却对面着墨,想到亲人在此时也在思念他的情形,可见诗人构思之奇妙,同时,亲人思念他的情形写得越清楚,说明诗人自己对家人的思念越深切。其中一个“生”字,运用得特别生动恰当,动感十足。这和前面我们讲到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一样的精妙。“天际共此时”暗用了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句意,这句话之前的“海上”、“天际”勾画出的壮美画面,使这一句“天际共此时”呈现的境界更为宽阔明朗。第一句写的是望月实景,其次句是诗人自己想到的,诗文在开头便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定格了整首诗的环境背景,总揽全诗,而之后的抒情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绽开的。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这是诗人由前面的想象又转到现实生活,写诗人望月回来想要就寝却无法安眠的心理。这两句的意思是,多情人埋怨这漫漫长夜,一整夜对月相思,无法入眠。诗人由于思念而无法入睡,由于无法入睡所以埋怨夜晚太长。这一系列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内心烦躁,苦思无法安静。一个“怨”字饱含了诗人内心由于思念而产生的深深的痛。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诗人思念远方的亲人,彻夜难眠,吹灭烛灯后,更宠爱月光的皎洁圆满,于是披衣走出屋外,望月凝思,就这样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才从思念心情中醒悟过来。此时诗人外表上是去观赏月亮,实则是深深地沉醉在了对家乡亲人的怀想中,这更突出了诗人思亲之切。因望月而怀念亲人,由于怀念亲人而去望月,两相照应,表现出了诗人幽远的怀乡情。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两句写诗人思念亲人却不能相见,于是就产生了把月亮捧起送给亲人的想法。这两句的意思是,但是怎么能赠给远方的亲人呢,还是回去安寝吧,或许在梦里能够有相见的机会。其中充斥了诗人无法见到亲人的无奈心情。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中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诗人借此更衬托出他思念远方亲人的真挚情感,使诗的怀远之情更含蕴、更细腻。诗文在诗人盼望与绝望的冲突心情中结束了,余韵犹存,意味深远。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该诗通篇紧紧围绕“望月”和“怀远”这个线索,通过“望月”怀远,然后,又通过“怀远”无法入眠而“望月”,虽写思念而心情不过度感伤,情深真纯。同时诗人无论是写月还是写诗人怀远的烦躁心理都是恰到好处,细致入微。颔联一改律诗工整的对偶,而是使用了流水对形式,使诗文显得更为自然、贴切、亲切感人。张九龄这种自然质朴的文风对之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人点评】
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增定评注唐诗正声》〕
唐宋的古诗词经典鉴赏5
凉州词·赏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两句主要写的是诗人远眺到的凉州一带景象。汹涌的黄河水奔腾而去,远远地向西望去,它似乎是飞入了白云之中。在高山大河环绕中的一座座戍边孤城,孤零冷清地直立在那里。高大山川和矮小的孤城形成了鲜亮的对比,突出表现了荒芜的边疆环境。这两句描绘出了祖国山河的雄浑壮阔,也表达了戍守边防地区战士们苍凉而荒芜的境况,为整首诗勾画出了一个典型的背景。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的环境背景下,突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由于“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经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特别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劝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原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埋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由于皇帝的关心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境况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埋怨之情。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笔调苍凉悲壮,虽写满埋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题申报参考:面孔和语音人格知觉整合效应及其认知神经机制研究
- 2025年度个人房地产抵押借款合同智能审核版
- 2025年度个人车库买卖与车位使用权过户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模板木枋行业节能减排合作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新型环保涂料研发与应用推广合同3篇
- 2025年度模具制造企业兼职用工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海洋资源开发合作合同范本共3篇
- 2025年度离婚诉讼诉状撰写规范解读4篇
- 2025年度个人二手房交易合同范本(含装修款及违约责任)
- 2025年度农业科技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合同4篇
- 七年级下册-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总复习核心考点与重难点练习(统部编版)
- 2024年佛山市劳动合同条例
- 污水管网规划建设方案
- 城镇智慧排水系统技术标准
- 采购管理制度及流程采购管理制度及流程
- 新修订药品GMP中药饮片附录解读课件
- 五年级美术下册第9课《写意蔬果》-优秀课件4人教版
- 节能降耗课件
- 尼尔森数据市场分析报告
- 氧气雾化吸入法
- 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表(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