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全册1-6单元知识点提纲(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全册1-6单元知识点提纲(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全册1-6单元知识点提纲(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全册1-6单元知识点提纲(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全册1-6单元知识点提纲(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全册1-6单元知识点提纲

第一单元机械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单位

1、单位: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

2、长度单位

①国际标准单位:米(m)

②长度的其它单位及换算

012369

3.2nm=3.2xl03_9mm=3.2xl0-6mm

来分夹厘米亳夹X纳米

2.2cm=2.2xl062|im=2.2xl04pm

二、..........

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2、刻度尺的观察:

①零刻度线:没有零刻度线要确定临时零刻度线。

②量程:测量范围。

③分度值/最小刻度: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分度值越小,测量结果越准确。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①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②对:使刻度尺的零刻度线要对准物体的一端(对齐)。

③放: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的一边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放正紧靠)。

④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

(正视)。

⑤记:测量结果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

⑴准确值:从刻度尺上直接读出的刻度。

⑵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第1页共51页

分度值1cm

012345cm

3.3cm

分度0.1cm

012345cm

3.30cm

4、间接测量:①累积法②化曲为直等

三、时间测量

1、时间单位:①国际单位:秒/s②单位换算lh=60mim=3600s

2、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秒表

四、误差

1、误差:真实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异。

2、误差总是存在,不可避免,错误不是误差。

3、原因:①测量工具②测量方法③测量者

4、减少误差的方法:①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②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③改进测量方法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

位置的变化:距离或方位变化。

二、参照物

1、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

2、参照物的选择:

①参照物被选定,就假定该物体为静止的。

②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研究对象不能作为参照物。

3、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

①空中飞机加油,受油机和加油机飞行的方向,速度是相同的,互为静止。

②联合收割机和卡车以对方为参照物互为静止。

第2页共51页

③接力跑等。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路程比时间

②相同时间比路程

2、速度定义:

①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②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③计算公式:v=s/ts=vtt=s/v

④单位:国际单位:米/秒m/s

——-——km

10

1m/s=y--------=3.<»km/h

----------h

3600

1m/s=3.6km/h

⑤常见物体运动的速度及含义:

人步行lm/s,自行车5m/s

5m/s表示物体每秒通过的路程为5m

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①定义:物体沿直线且速度不变的

运动。

②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特点:

(1)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2)速度是一定值,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3)速度大小不随路程和时间变化。

③图象分析

A:静止B:匀速直线C:匀速直线D变速2、变速直线运动

第3页共51页

①定义: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②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⑴平均速度要指明是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

⑵平均速度:

例I:前一半时间速度为V1,后一半时间速度

为\,2,问整个过程平均速度V?

§1=Vt=V/s2=Vt=v2t

%=tj+t2=t+t=2t

$总=电+$2=丫仃+丫2t

平均速度V=箜=S1+S2_Slf+y2fV1+V2

某段的速度=mtJti+ti2/2

例2:前一半路程速度为V],后一半路程速度

为V2,问整个过程平均速度V?

S1tisAV2t2

,--------------------Y--------------\

11

<I--_-_-_--_-_-_-_--_-_-_--_--_->-------------

平均速度丫=隆=与底-=——=/华

t总t、小'八

tl+2—+-^-

V.V2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原理:V=S/t

测量工具:停表刻度尺

①斜面的作用:使小车获得下滑动力,加速下滑。

②实验中应使斜面坡度较小,原因是便于计时,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第二单元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传播

第4页共51页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3、振动停止,声音的产生就停止。

转换法:将不容易观察的现象用容易观察的

现象显示出来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4、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称为声波。

三、声速

1、声音可在介质中每秒传播的距离为声速。

2、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温度、种类有关。

①一般,固体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②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o

3、声音的反射

①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称为回声。

②人耳能分清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大于0.1秒。

③人到障碍物的距离应大于17nl才能区分回声与原声。(路程:340m/s*0.ls=34m)

例题:

在汽车正前方有一座高山,汽车以12米/

秒的速度向前行驶时,鸣笛一声,2秒后司机

听到鸣笛的回声,问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有5页共51页

四:实验突破: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

一、实验装置

接抽气机

二、考查要点q-1

1、实验操作:给电铃通电,电铃发声,

2、

四:实验突破: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

一、实验装置

接抽气机

三、考查要点

3、实验操作:给电铃通电,电铃发声,用抽气机不断抽取容器内的空气。

4、实验现象:随着空气越来越少,听到的声音会越来越弱。

5、实验方法:实验与推理相结合

随着空气越来越少,听到的声音会越来越弱。如果没有空气,就不能听到声音,进而得出结

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实验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第二节声音特性

一、音调

1、音调:声音的高低。

2、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的快慢决定。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3、频率及单位

①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第6页共51页

②单位:赫兹(Hz)

100Hz表示物体每秒振动100次。

4、波形图

振动频率小音调低

振动频率大音调高

5、超声波与次声波

①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地震台风海啸核爆炸大象);

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蝴蝶振动)。

②人不能听见次声波和超声波。

二、响度

1、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

2、响度是由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响度与距离:距声源越远,响度越小。

4、波形图

振幅小响度小振幅大响度大

5、应用

①喇叭:使声音在传播方向上得到加强,能传更远。

②医用听诊器:使声音沿着管道传播,减小声音的发散,增大响度。

三、音色

1、声音的品质,与发声体的材料与结构有关。

2、波形图

波形不同

音色不同

①很容易区分不同乐器的声音。

第7页共51页

②闻其声而知其人,西瓜的生熟,

瓷器的好坏等。

四:乐器

1、管乐器:

改变管内空气柱的长度改变音调;

越短,音调越高。

2、弦乐器:

①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松紧决定。

②弦越短、越细、越紧,音调就越高。

第三节声音的利用

一、大自然的声音

次声波:大象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

超声波:蝙蝠、海豚

二、声音与信息

1、声音能传递信息

2、回声定位:发声体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

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3、具体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实例

回声定位倒车雷达声纳B超彩超探伤

距离S=vt/2(注意要除2)

三声音与能量

1、声音能传递能量。

2、具体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的实例

超声波清洗(洗牙)

超声波碎石

超声波除尘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第8页共51页

一、噪声的来源

1、噪声:

①物理学概念:发声体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②环保学概念: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

生干扰的声音。

二、噪声的强弱等级和危害

1、声音的强弱用分贝(dB)为单位表示。

2、噪声的危害的表现:心理和生理的影响。

3、噪声强弱的三条界线: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90dB,会破坏听力。

三、控制噪声

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

空气等介质传播声音

鼓膜的振动引起听觉。

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

①防止噪声产生(从声源处减弱)

如给汽车排气管加消声器,中、高考期间禁止鸣笛等。

②阻断噪声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如在靠近市区的高速公路上加隔音板或植树造林。

③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

如在噪声较大的环境下工作时可佩戴耳塞、耳罩等。

第三单元物态变化

第9页共51页

第一节温度

一、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二、温度计

1、测量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①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

②构造:玻璃泡毛细管液体

③液体温度计种类:水银煤油酒精

常用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三、摄氏温度

1、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温度定为100摄氏度;

然后100等份,每份为1摄氏度。

2、读法:例5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负10摄氏度)。

四、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1、温度计的观察

①量程(测量范围)②分度值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①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即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②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在被测液体中央,不能碰到容器底及容器侧壁(放在被测物

体中央)。

③要等示数稳定后才能读数。

④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来,且视线要与液柱相平(正视)。

五、体温计

1、量程:35〜42摄氏度分度值:0.1摄氏度

2、特殊的结构:玻璃泡和玻璃管之间设计有很细的弯管,导致水银遇高温能上,遇低温不

能下,测量前应甩一下,使水银回到玻璃泡中。

第10页共51页

思考:把一支无刻度的温度计放入冰水温合物中时,

水银柱稳定后长20cm,把它插入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里,

水银柱稳定后长为40cm,将它放入某液体中,水根柱稳

定后长25cm,此液体的温度是25°C。

,40cm100℃

方法一:十川10!15tt.

20cm100℃(25-20)x5

、20cm0°C

r40cm100°C代入y=kx+b得y=5x-100

方法二:120cm0℃把尸25«11代入,可解得25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一、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

二、熔化和凝固的图像及特点、条件:

,温度/C

(1)段表示海波是

液态,放热填,温

度.降低。

“一_时间/m[n

(2)EF段表示海波的物态是固液共存,放

热,温度不变。

(3)尸G段表示海波的状态是一固态,放热,温

度降低。

品体熔化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晶体凝固特点: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凝固条件:降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三、熔点和凝固点

1、晶体与非晶体

①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海波、冰、食盐、蔡、各种金属等

②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2、熔点和凝固点

①定义: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第11页共51页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

②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③应用:在寒冷地区选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因为酒精的凝固点比水银的

凝固点要低。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1、物质在熔化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且晶体在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时温度保持不

变。

2、应用:

①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

②下雪不冷,化雪冷。(雪在熔化时吸热)

③质量相等的0摄氏度的冰比0摄氏度的水效果要好(因为冰比水多了一个熔化吸热的

过程)。

第3节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

1、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2、汽化的方式:①沸腾②蒸发

二、沸腾和蒸发

1、沸腾

①定义:达到沸点时,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特点及条件:

③沸点

(1)定义: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第12页共51页

(2)常见液体的沸点:

应用:测量高温应用水银温度计,水银比酒精的沸点高。油煎饺子易焦,油的沸点高

(300摄氏度);水煮饺子不会,水的沸点只有100摄氏度。

2、蒸发

①定义: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速。

③液体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应用:

(1)吹风扇感到凉快,是风加快了

蒸发,而蒸发是吸热,有致冷作用。

(2)冬天洗头后用吹热风,为了加快蒸发,使头发尽快干。

④避免加快蒸发的方法:

蔬菜低温保存

食品用袋包装

用管道进行滴灌

三、液化

1、定义: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2、液化的方式:

①加压如液化气

②冷却如热的水蒸气遇冷就会液化

3、液化放热:如蒸包子蒸菜等

4、液化的事例:

第13页共51页

日常生活里常见的液化现象有:⑤戴眼镜的朋友在吃饭时,经常被“挡住视

线(牙科〉,这也是液化现象;

①天冷时,温暖的屋子(车内)的窗玻璃内部表

⑥夏天的早晨,露珠的形成;梅雨季节,瓷

面出现的水珠。

②夏天,从冰箱保鲜室取出的原本表面干燥的砖上的水;

玻璃器皿,一会儿,表面便有小水珠(茶叶)。⑦冬天,人的口中会呼出“白气”;

③夏天吃冰棍时,可以看见冰棍附近有白气,⑧秋天的雾的形成;

那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⑨烧开水时,容器盖子上方周围出现的''白

④夏天,自来水管外会有挂有水珠;气”。

第4节升华和凝华

一、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过程中物质需要吸热。

2、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中物质需要放热。

二、升华和凝华实例

升华:碘鸽丝干冰冰冻的衣服

雪人变小樟脑球

凝华:碘鸨丝雪霜冰雹窗花雾淞

第四章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一、光源

1、定义:正在自行发光的物体。

2、分类:

天然光源:太阳(恒星)萤火虫闪电。

人造光源:电灯手电筒等

二、光的传播

1、光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也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线:用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

路径和方向。

4、光的直线传播应用与解析:

①影子的形成

②日食与月食

第14页共51页

③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

矍_倒

④其它应用:打靶三点一线,坐井观天,

一叶障目,手影,皮影,立竿见影

三、光的传播速度

1、光速

①定义:光每秒传播的距离。

②真空中的光速C=3.0X10m/s

=3X105Km/s

③光在不同介质中速度:C>V气,V液,V固

2、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长度单位)

1光年=9.46X1012Km

第2节光的反射

一、光的反射规律

1、光的反射: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介质时,在分界面上又有部分光回到原介质的现象。

2、光的反射规律:

①相关术语

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一、实验装置:

O

第15页共51页

二、考查要点

0:入射点

A0:入射光线

0B:反射光线

0N:法线

N1入射角

N2反射角

1.光屏的作用:使光在光屏上发生漫反射,显示出光的传播路径.

2.光屏和镜面的放置要求:光屏垂直于镜面.

3.光线位置的确定:在光屏的光线上描出两个点,连接并标注方向.

4.角度的关系: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探究“三线共面”:将光屏右侧F板向后折,观察F板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6.多次测量的目的: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7.光路可逆性的探究:让光沿F0射入,反射光则沿0E射出。

三、实验结论光反射时: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反射角和入射角同步改变;

5、入射角为0°(垂直入射)时,反射光按原路返回;

6、光的反射时光路是可逆。

2、光的反射规律的应用及做图

①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平面镜作图

已知入射光线、平面镜,会画反射光线

第16页共51页

已知反射光线、平面镜,会画入射光线

②自行车尾灯

③思维的完整性:

一束光线与水平面成40°角入射,要使它

被平面镜反射后水平射出,则平面镜应怎样放置?

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反射规律)

1、镜面反射

①定义:将照射在光滑表面平行的入射光线沿着同一方向平行反射出去的现象。

②应用

用久的黑板反光

城市的玻璃幕墙引起的光污染

2、漫反射

①定义:将照在粗糙表面平行的入射光线向四面八方反射的现象。

第17页共51页

②应用

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同一个物体

电影屏幕用粗糙的白布做成的

雨后的夜晚迎着月光走,亮处的是水面,暗处是地面;如背着月光走,亮处是地面,暗处的

是水面。

第3节平面镜成像

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实验装置

二、考查要点

1、玻璃板要垂直于桌面放置,目的是能使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玻璃板既能看到蜡烛A所成的像定像的位置,又能看到玻璃板后面的

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选用完全相同的两只蜡烛的目的: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此时运用了等效替代法.

4.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5.判断虚像的方法:拿走蜡烛B,将光屏放在蜡烛B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成像.

6.实验中为何会有两个像?如何克服这种现象?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成两次像.选用薄些的玻

璃板可以使两个像尽量重合.

7.判断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的方法: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看连线是否垂直镜面,用刻度尺

量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8.多次测量的目的: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三、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像的大小与大小相等;

②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第18页共51页

总之:像与物关于平面镜轴对称

④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

二、平面镜成虚像

二\

1、成虚像的原理:\

:

平面镜前物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

\

长线交于一点,该点为物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二\

:

2、平面镜成像作图(轴对称):

①已知物、镜,会画像

②已知物、像,会画镜

3、例题4题

(1)潜望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两种方法:

两条光线(粗的)由同一点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

而形成的,确定发光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3)先做S的像S,,再连A与S,,再画入射光。

第19页共51页

S'

(4)画法见上图步骤。

人要看到自身完整的像,镜子与人身高的关系?

人要看到自身完整的像,镜子大约是人身高一半.

三、平面镜的应用

1、利用平面镜成像

2、利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面镜

凸面镜凹面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太阳灶

汽车后视镜手电筒反射碗

3、利用平面镜扩大视觉空间卫星接收器

四、凸面镜和凹面镜(平面镜也是面镜)面镜是通过对光的反射改变的传播方向

第4节光的折射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由一种介质射入另一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2、折射规律(要从光路是可逆来认知)

第20页共51页

光的折射规律

光线从空气斜数箕他介质中,折好薇向法线

偏折,折射角〈入射角(记忆:空气中角大)

光线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远离

法线,折射角〉入射角(记忆:空气中角大)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合光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入射角、折射角同方向改变;

当光线垂直射入时,折射光线的传播方向丕变。

二、相关作图系列;

1、

2、

3、空气中看水中物,虚像变短/浅

从空气中看水中物

水中看空气中物,虚像变高

射向玻璃砖:折射光与入射光平行

全反射(玻璃到空气时)

光光从玻璃到空气时,当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

通更快的增大,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角度时,就没有

信折射光线了。

第21页共51页

第5节光的色散

一、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白光(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颜色

的光。

2、白光(复合光)是由各种(单色光)混合而成的。

3、例如:彩虹外侧是红色内侧是紫色

两次折射,向大头偏折

二、色光的混合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者等比例会得白光。

三、看不见的光

1、红橙黄绿蓝靛紫为可见光。

2、光谱上红光以外看不见的光叫做红外线,紫光外看不见的光叫做紫外线。

3、红外线

①红外线特点:

红外线具有热作用强,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

太阳的热主要就是通过红外线传送到地球的;

物体能吸收红外线,也能向外辐射红外线。

②红外线应用:

红外线加热红外线成像红外线夜视仪

红外线定位红外测温仪红外遥感探测

4、紫外线

①紫外线特点:

第22页共51页

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紫外线消毒灭菌

紫外线有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对钙的吸收。

②紫外线应用:

紫外线验钞机

紫外线灭菌灯

紫外线消毒柜

③紫外线防护

尽量减小长时间暴晒

防护面罩防护眼镜防护太阳伞

第五单元

第1节透镜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1、定义:

①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②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2、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虚)。--------------吟一

3、光心(0):透镜的中心点。(只要经过C,心

光心的光线折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透镜:本质是通过两次折射改变折射光的传播方向。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又称会聚透镜)

①凸透镜的实焦点和焦距

(1)焦点(F):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

会聚于主光轴上的点.(2个焦点左右各一)

(2)焦距(力:焦距到光心的距离。

第23页共51页

②作图:三条特殊光线

(1)只要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记

(2)只有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焦点。忆

(3)只有通过焦点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向

③应用:

(1)野外禁止乱扔矿泉水瓶。(有水时相当凸透镜,对光线会聚作用,易引起火灾)

(2)塑料大棚上积水易使其下面的植物灼伤。(凸透镜会聚作用)

(3)微型灯泡前端是一凸透镜,灯丝位于凸透镜的焦点处。

(从焦点发出的光线会平行射出)

3、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又称发散透镜)

①虚焦点(F):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

后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主光轴

上的点.(2个虚焦点)

②焦距3:

③作图:三条特殊光线

(1)只要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原来的方向

(2)只有平行于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后的记

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通过虚焦点。忆

(3)只有;延长线通过另一侧虚焦点的光线:

经过凹透镜后平行于光轴。向

三、习题:

第2节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几个概念:

①物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字母u表示,

②像距:像(成最清晰的像时)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用字母V表示,

③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用字母f表示,

测焦距:

(1),将平行光垂直照射到凸透镜上;

(2)调整镜片与光屏的距离,在光屏上呈现最小,最亮的光斑;

(3)测量光屏与镜片之间的匣离,为f。

2、实验探究:

①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

②步骤:

(1)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再把点燃的蜡烛和光屏分别放在凸透镜的两侧;

(2)调整凸透镜与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

(3)分析结论:

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成像规律图像:

第25页共51页

实验错误现象分析: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像的原因?

①物体在一倍焦距内(虚像);

②物体在焦点上(不成像);

③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像太上或像太下);

④凸透镜的焦距太大(像太远)

2、成像规律表格:

凸透镜成像规律

像的性质

物距(u)正、倒大、小实、虚像距(V)

一束平行光实像点V=f

u>2f倒立缩小实像f<v<2f

u=2f倒立等大实像v=2f

f<u<2f倒立放大实像v>2f

u=f不成像、得到一束平行光

u<f正立放大虚像v>u

第26页共51页

3、理解:

①实像都是倒立(像物异侧);虚像都是正立(像物同侧)。

②一倍焦点分虚实(1倍不成像);二倍焦点分大小(2倍成等大)。

③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大;

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小。

④成实像时:

当u=2f时,U+V=4f为最小距离;设物到光屏的距离为S:

当S〈4f时,不能在光屏上成实像。

当S=4f时,只能在光屏上成一次等大的实像。

当S>4f时,能在光屏上成两次实像(一次放大;一次缩小,运用可逆来理解)。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一、实验装置:

二、考查要点:

1.器材的组装: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并调节烛焰的中心、透镜的中心、

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2.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凸透镜的焦距:平行与主光轴的光会聚的点到透镜的距离.若成等大的

像,则此时焦距是物距或像距的一半.

3.根据光具座上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判断像的特征:若光屏上有像,一定是倒立的实像.成

实像时,若物距大于像距,一定是缩小的像,若物距小于像距,一定是放大的像。

4.蜡烛变短时如何调节使像成在光屏中央:蜡烛变短,像将向上移,可将蜡烛向上调,或将

凸透镜和光屏同时向下调。

5.光屏上找不到像的原因:见上面内容。

6.如何观察虚像:去掉光屏,从光屏一侧透过透镜可看到放大的虚像.

7.光路的可逆性: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将光屏和蜡烛位置对调,仍能得到清晰的像.或蜡

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只移动透镜能再一次得到清晰的像.

8.遮挡问题: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像的大小不变,亮度变暗.

第27页共51页

9.结合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加凸透镜,像距会变小,将光屏向透镜方向移动能再次得到

清晰的像.加凹透镜,像距会变大,将光屏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10.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1)倒立缩小的像:照相机、眼睛.

(2)倒立放大的像:投影仪、电影放映机.

(3)正立放大的像:放大镜.

四、习题:

1、如图位置放置,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则像的属性?

物光屏

由图可知:物远,则像近像小,所以成倒立、缩小、实像。

2、如图:当U=30cm时,V=16cm,请问此透镜的焦距f的大小范围?

u>2fr30>2ff<15

-一^8cm<f<15cm

lf<v<2flf<16<2fl8<f<16

第3节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

1、结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

2、成像特点:倒立、缩小的实像。

5、实际操作问题:

若想使底片上的像变大,应使相机靠近物体,同时使镜头远离底片(增大暗箱长度)。

二、投影仪

1、结构:镜头是凸透镜;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路径)

2、成像特点:倒立、放大的实像。

3、成像条件:物体位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4、作图:

f<U<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三、放大镜

1、结构:凸透镜

2、成像特点:正立、放大的虚像。

3、成像条件:物体位于1倍焦距以内(U<f)

5、应用:水滴下的字大;温度计看清刻度;玻璃瓶中的鱼变大等。

四、实像和虚像

1、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

2、虚像:由实际光线的反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

第29页共51页

五、凹透镜成像特点

总是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第4节眼睛和眼镜

眼睛结构:

晶体状(凸透镜);视网膜(光屏);睫状体。

二、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1、成因: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

太强,成像于视网膜前

2、矫正:

配戴用凹透镜做成的

近视眼镜。

三、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成因:.晶叱薄,_

力太弱,成像于视网膜后

2、矫正:O

配戴用凸透镜做成的

远视眼镜。(老花眼镜)

四、补充:

1、近点:10cm2、远点:无穷远3、明视距离:25cm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一、视角

第30页共51页

1、物体对眼睛所形成的夹角的大小;视角越大,觉的物体就越大,看的就越清楚。

2、影响视角大小的因素:物体本身大小;物体到眼睛的距离。

距离相同时,物体越大,视角就越大;

物体大小相同时,距离越近,视角就越大。

3、要看清楚物体需要增大视角,增大视角的方法:

①放大;②拉近;

二、显微镜

1、结构:物镜和目镜

2、>

①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物体经物镜后成放大的倒立实像。

(投影片倒放在1倍和2倍焦点之间)

②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所成的像落在目镜1倍焦点内,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③归纳:投影仪+放大镜

放大+放大

④放大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义目镜的放大倍数(40X50=2000倍)

三、望远镜

1、结构:物镜和目镜

2、■

①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所成的像落在目镜1倍焦点内,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③归纳:照相机+放大镜

第31页共51页

拉近+放大

第32页共51页

第六单元质量与密度

第1节质量

一、质量

1、质量(m):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单位:质量基本单位Kg,

常用单位:t、g、mg

3、换算关系:lt=103Kg=106g=109mg

4、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它与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温度无关。

5、常见的质量:鸡蛋50g,中学生50Kg

二、质量的测量

1、测量工具:天平

2、托盘天平的构造:

①托盘(2个):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硅码;

②分度盘和指针:判断天平是否平衡;

③平衡螺母: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④游码:当游码向右移动相当于在右盘中增加小祛码。

⑤横梁标尺:

⑥天平的量程祛码:

(1)最大测量值:见铭牌或祛码盒。

(2)祛码规格:1、2、2、5

3、天平的使用:

①操作要求:

(1)被测物体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2)加减祛码必须用镜子,不能用手。

(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托盘

②正确使用:

(1)调节:

第33页共51页

水平平衡调节:天平应放置在水平台面。

横梁平衡调节:1、将游码移至标尺左边的零刻度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左

偏右调),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红线。

(2)使用:称量时,左盘放置被称的物体,右盘放置祛码(左物右码),通过增

减祛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3)计数:被测物体的质量

m物祛+m游

③注意事项:

(1)天平平衡后不能移动,也丕能交换托盘位置,否则重新调节平衡。

(2)在称量过程中,丕能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3)向右盘中加祛码时应先估测物体的质量,从大到小,轻拿轻放。

(4)游码读数时应读游码的左边所对应的值(5)当物体放在右盘,硅码放在左

盘时,则物体的质量

m物二m祛-m游

三、测液体质量

测量液体的质量:目f

⑴调节天平:

(2)测量空烧杯质量"力;

(3)将被测液体倒入烧杯,,

测量总质量〃,总;严

(4)被测液体质量〃『〃[总-""”

第2节密度

一、体积单位及换算

lm3=103dm3=106cm③

ldm3=1Llcm3=1mL

二、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

第34页共51页

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是相同的。

2、不同种物质其质量与体积比值一般不同。

三、密度概念

1、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所含的质量。

八十应由质量"一

2、公式:隹'度=力石P——

体积V

(1)国际单位:千克每立方米(kg/nP)

(2)常用单位:克每立方厘米(g/cm3)

(3)单位换算:1g/cm3=1X1()3kg/nP

kg

1g/cm3=-----=103kg/m3

m23

10*

3、单位:

4、常见物体密度及含义:

①水的密度为1X10,kg/m?,

含义:In?水的质量为IX1()3kg

②冰的密度为0.9X103kg/n?

含义:Im,冰的质量为0.9X103kg

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PA>PB>PC

四、密度及公式理解

①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但密度相同的不一定是

同种物质。如酒精和煤油的密度就相同。

第35页共51页

②—=b表示物质的密度在数值上等于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而密

度与质量和体积是无关的。

③通常情况下,固体、液体、气体密度越来越小。

④同一种物质的密度,与物质的温度和所处的状态有关。

⑤密度公式是包、坦、匕三者之间的关系,

知道质量及体积,能求出密度。

V但密度与质量和体积无关,同种物质是一个定值。

知道密度及体积,能求出质量。

m^pV同一种物质时,密度是定值,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不同种物质时,体积相同时,密度大的,质量大。

m知道质量及密度,能求出体积。

V=—同一种物质时,密度是定值,体积与质量成正比。

不同种物质时,质量相同时,密度大的,体积小。

归纳:共三个物理量,知二求一。

五、典型例题:

有一个质量为237g,体积为40cm3铁球,它是

实心还是空心的?若是空心,则空心的体积是多大?

(p铁=7.9Xl(Fkg/m3)

分析:不管铁球空不空心,

铁球的质量就是铁的质量,即mfjt=m钦球;

如空心铁球的体积应大于铁的体积,即,“球>、/

VR=—=237g=30cw3

pw7.9g/cm3

30cm3<40cnP,所以铁球是空心的。

空心的体积=40cm3-30cm3=10cm3

六、合金密度

mi+m2

P合金=----------

Vi+Vi

例:问79克的铁和27克的铝,熔化后做成合

金,请问合金的密度?

V&=m/p^=79g4-7.9g/cm3=l0cm3

V^=m/p^=79g4-2.7g/cm3=l0cm3

_铁+加培79g+27g.or

P合金——7-二6一丁771―;=S-3g/cw3;51页

+vs10c加3+10c加3

七、容器内气体的密度

有一氧气瓶,内有900g的氧气,其密度为

0.6g/cm3,当病人用去450g后,问密度为多少?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