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巴南区农旅融合项目—菩萨滩至东温泉大道新建工程路线说明SⅡ-1-6-路线说明上阶段意见执行情况1、优化主线起点交通组织设计;回复:已按意见补充交通组织设计。2、完善旧路现状(平纵线形、路基、路面、各类构造物)及利用情况的说明。回复:已补充路面现状描述。两阶段设计主要工程量对比表序号工程项目单位初步设计工程数量施工图设计工程数量1路线长度公里5.3555.3552安全设施公里5.3555.3553征地老路占地亩13.713.8新增占地180.1185.1总占地193.8200.94拆迁房屋平方米337337路线平面、纵断面设计说明原有公路平、纵面指标的采用情况本项目支线起点为位于杨家洞渡改桥西侧桥头,路线沿既有道路(既有道路为四级公路,设计速度20Km/h,路基宽度6.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布设,终点止于麻柳园区工业区二纵线,支线前1.26公里为改建,后0.666公里为新建,支线长1.926公里,路线增长系数为1.222。全线分为两段考虑,第一段为起点ZK0+000~ZK1+260段,该段道路为既有老路段,路基宽度6.5m,双向2车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现状路面技术状况良好,仅存在少数路段存在局部破损情况,本次设计对该段车行道路面进行改建;第二段为ZK1+260至终点,新建道路与麻柳工业园区既有道路相接;旧路段涵洞个别能够满足排水需求外,其余多有堵塞且长度不足,已不能满足路面排水需求;既有道路路线平、纵指标较高,平面最小半径146.303米,最大纵坡8%,路线平、纵线形基本满足设计速度30km/h的三级公路标准。与原有公路平、纵指标的对比情况平面:本项目路线平面基本沿既有道路进行布置,本次平面设计在保证时速30km/h的技术要求上,考虑到为后期本项目的升级改造预留空间,平面采用设计速度40Km/h的标准,根据原有公路平面坐标与本次设计平面拟合,本项目支线老路利用率为72.38%。纵面:由于既有老路纵坡基本贴近地面线,本次纵断面设计在保证时速30km/h的技术要求上,考虑到为后期本项目的升级改造预留空间,纵断面采用设计速度40Km/h的标准,尽量保证与老路纵坡大体一致,减少对既有老路的地形破坏,达到既有生态环境平衡的要求。本项目支线前1.26公里为改建工程,项目改造前后技术状况对比如下:改造前后技术状况对比表(仅对比支线前1.26km)表1-5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改造前改造后1公路等级等级四级三级公路2设计速度公里/小时20303路基宽度米6.58.04行车道宽米2×3.02×3.55土路肩宽度米2×0.252×0.56路缘带米--7最大纵坡%888路面类型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路线布设原则①该项目在布线时,依据沿线的地质、地形、水文,注重立体线形设计,除符合行驶力学要求外,还考虑了驾驶员和乘客的视觉和心理要求,使其在视觉上保持视线的连续性,在心理上具有安全感,以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路线力求顺应地形、与周围景观协调。路线顺地形走势布线,尽量减少高填深挖,正确运用线形要素规定值,合理组合各线形要素,采取相应的交通工程设施等技术措施,以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在不过多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力求路线顺畅、直捷,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以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益。②平面线形设计:平面线形必须与地形、景观、环境等相协调,同时注意线形的连续与均衡性,避免小半径圆曲线与陡坡相重合的线形,并同纵断面、横断面相互配合。对一些工程量增加不大的地段尽可能地采用了高标准,同时兼顾技术指标的均衡性。本项目路线布设尽量利用原路、避免大型构造物的拆迁、减少工程量和尽可能保护自然环境,平面线形设计将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作为平面线形设计的两大要素。③一般性路段纵面线形设计:纵面线形平顺、圆滑、视觉连续,并与地形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纵面线形设计时,结合沿线地形、控制点标高、与平面线形的组合等因素,考虑填挖平衡,并利用挖方就近作为填方,以减轻对自然地面横坡与环境的影响,同时避免过分迁就地形而起伏过大。连续上坡路段的纵面设计,除上坡方向符合平均纵坡、最大纵坡及最大坡长规定的技术指标外,还考虑下坡方向的行驶安全。本项目纵断设计按照减少土石方、路基稳定、照顾桥涵、减少拆迁、节省工程造价,以及尽量拟合老路的原则进行设计。④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线形组合设计时,各技术指标除分别满足平面、纵断面规定值外,还考虑横断面对线形组合与行驶安全和舒适的影响,避免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的最不利值的相互组合。确定平面、纵断面的各相对独立技术指标时,各技术指标除相对均衡、连续外,还考虑与之相邻路段的各技术指标的均衡、连续。线形组合设计除保持各要素间内部的相对均衡与变化节奏的协调外,还注意同公路外部沿线自然景观的适应和地质条件等相配合。技术标准路线平、纵面线形设计按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并结合原有公路线形、沿线地形、地物、地质及水文条件灵活应用各项指标,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老路,并合理利用有利地形,受地形和地质条件限制地段尽量缩短困难地段长度和减少工程数量,达到利于实施和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根据本项目前期设计方案及初设文件的意见,本项目按三级公路,设计速度30km/h(虑到为后期本项目的升级改造预留空间,平、纵线形采用设计速度40Km/h的标准),双向两车道,路基宽度8.0m设计(因本项目已纳入农旅融合重点片区交通组织方案,考虑农旅融合发展及大客车通行需求,本次设计采用3.5m车行道)。路线主要技术指标采用情况见下表:表4-1主要技术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规范值主线采用值支线采用值立交连接线采用值备注1公路等级等级三级公路三级公路三级公路三级公路2设计速度公里/小时303030303路基宽度米7.58.08.08.04行车道宽度米2×3.252×3.52×3.52×3.55土路肩宽度米2×0.52×0.52×0.52×0.56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米3503503503507平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米3065.031.23885.0008回头弯最小半径米20/31.238/回头弯采用30km/h9最小缓和曲线长度米2535355010同向夹直线最小长度米60149.190.0-按照“2V”控制11反向夹直线最小长度米3044.940.1-按照“1V”控制12最大纵坡%86.88.05.013最小坡长米100605540各路线起点平交段14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米25090071080015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米25060080050016竖曲线最小长度米2539.635.20839.517汽车荷载等级公路-Ⅱ公路-Ⅱ公路-Ⅱ公路-Ⅱ18停车视距米3030303019会车视距米6060606020路基、涵洞设计洪水频率1/251/251/251/2521大、中桥设计洪水频率1/501/501/501/50路线方案本项目主线起点位于菩萨滩大桥道班左侧(顺接拟建东部旅游健康体验带-东温泉景区快速连接线绕景路延伸段工程终点),与既有S105平交,路线沿五布河左岸布设,主线终点位于杨家洞渡改桥西侧桥头,主线均为新建,主线长3.010公里;支线起点为位于杨家洞渡改桥西侧桥头,路线沿既有道路(既有道路为四级公路,设计速度20Km/h,路基宽度6.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布设,终点止于麻柳园区工业区二纵线,支线前1.26公里为改建,后0.666公里为新建,支线长1.926公里;立交连接线起点与S515平交,主要车流方向与S515走向顺势,新建五布河大桥跨越S515线及五布河,然后顺接主线,路线长0.419公里。本项目路线全长5.355公里。主要控制点主要控制点:起点、五布河、箭子溪、桥磅、杨家洞渡改桥、沿线房屋、终点。沿线主要河流、公路及铁路等及技术标准:本项目主线沿五布河左岸布设,五布河是长江重庆段的一条支流,该河由干流和芦沟、鸦溪河、二圣河3条支流组成,流经接龙、姜家、东泉、木洞等镇,在木洞镇汇入长江,流域面积774.03平方公里,总长337.65公里。本项目主线(沿河线)路线设计高程在188~198米,其中绝大部分路段集中在188~191米,取五布河50年一遇洪水位考虑(起点附近为187.40m,箭子溪大桥附近为186.40m,终点附近为185.40m),纵断面设计高程均高于五布河50年一遇洪水位标高。平面上距离五布河河岸最近的距离为20米,其中大部分路段距离五布河河岸在50米以内,道路范围均未侵占河道;部分路段原地面高程低于20年一遇洪水位标高,设计时采用了浸水式挡土墙进行防护以保证路基安全稳定。表1-2五布河20年一遇水位范围内的段落表格及处理方式序号桩号段落20年一遇洪水位(m)设计标高(m)处治方式1K0+020~K0+120185.08189.965浸水挡墙2K0+900~K1+040184.15192.595护岸3K1+740~K1+840183.86186.254浸水挡墙4K2+140~K2+260183.62192.34护岸本项目所在区域五布河洪水频率如下表所示:表1-3五布河设计洪水位标高断面编号累距(距离五布河河口)P=2%P=5%本项目设计高m程备注天然水位m流量天然水位m流量W4010019184.623058183.092403190.965对应K3+010W4110212184.763058183.162403189.120对应K2+800W4210438184.973058183.282403196.365对应K2+580W4310579185.083058183.362403192.680对应K2+450W4410726185.23058183.462403190.905对应K2+320W4510936185.413058183.622403191.388对应K2+090W4611175185.592650183.772080185.845对应K1+840W4711387185.692650183.862080189.070对应K1+500W4811604185.782650183.942080190.606对应K1+310W4911869186.012650184.152080189.355对应K0+920W5012071186.262650184.362080194.755对应K0+780W5112484186.792650185.082080187.938对应K0+180本项目主线起点与S105平交,S105为二级公路,设计速度40km/h,路面宽度7.0m,路基宽度8.5m,沥青混凝土路面;本项目立交连接线起点与S515平交,主要车流方向与S515走向顺势S515目前为二级公路,设计速度40Km/h,路基宽度8.5米,路面宽度7.0米,道路技术状况较好,安全设施设置完善,现状较好;本项目支线止点与麻柳工业园区道路平交。本项目沿线无铁路。设计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2015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H30-2015)《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201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17);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平面设计:圆曲线半径执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表7.3.2的规定,平曲线长度执行表7.8.1的规定。纵断面设计:最大纵坡执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表8.2.1的相关规定。平面设计本项目平曲线采用了基本型、S型两种平面线形进行设计。基本型曲线为直线—圆曲线—直线和直线—缓或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直线两种线形相连。同向曲线间直线长度一般≥2.5V;反向曲线间直线长度≥1V;S形曲线为两反向圆曲线以两回旋线径向连接,两回旋线参数A值之比<1.5,两圆曲线半径之比≤2;回旋线参数均满足R/3<A<R,缓和曲线与圆曲线长度之比尽量控制在1:2:1以内。一般情况下,反向夹直线长度按“1V”控制,同向夹直线按“2V”控制。本项目全线共分为三条线路,主线、支线及立交连接线,路线总长5.355km。主线设计平曲线共计12个,路线长度为3.010km,最小圆曲线半径为65米/1个,平曲线总长2075.722m,平曲线占路线总长的68.95%。支线设计平曲线共计9个,路线长度为1.926km,最小平曲线半径60m/1个,回头弯最小半径31.238m/1个(回头曲线采用30km/h),平曲线总长1399.692m,平曲线占路线总长的72.68%。立交连接线设计平曲线共计1个,路线长度为0.418km,最小平曲线半径85m/1个,平曲线总长280.560m,平曲线占路线总长的66.98%。纵面设计本纵面设计,根据沿线地形、地物、地质情况,结合道路交叉、涵洞、挡防的设置位置和高度、路基土石方平衡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主线设计变坡点12处(不含起止点),最大纵坡6.8%,最小纵坡0.3%;最小坡长60米(起点平交段),最大坡长650米(纵坡为1%)。全线最小竖曲线半径凹形800米/1处,凸形710米/1处。竖曲线占路线总长27.23%。支线设计变坡点8处(不含起止点),最大纵坡8%,最小纵坡1.8%;最小坡长55米(起点平交段),最大坡长340米(纵坡为7.25%)。全线最小竖曲线半径凹形800米/1处,凸形710米/1处。竖曲线占路线总长30.01%。立交连接线设计变坡点2处(不含起止点),最大纵坡5%,最小纵坡2.9%;最小坡长40米(起点平交段),最大坡长251.21米(纵坡为3.9%)。全线最小竖曲线半径凹形500米/1处,凸形800米/1处。竖曲线占路线总长22.42%。平纵线形设计评价本路段在直线上、平曲线内视具体情况设置变坡点,平纵组合合理;平纵面线形标准掌握适度、采用指标均衡,竖曲线半径一般为平曲线半径的25倍以上,线形连续、顺适、圆滑、流畅,与沿线地形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有利于车辆安全、高速行驶。安全设施设计依据及内容《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D81—2017);《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17);《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23827-2009);《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GB/T18833-2012);《轮廓标》(GB/T24970-2010);《公路防眩设施技术条件》(JT/T333-1997);《道路交通标线质量要求和检测办法》(GB/T16311-2009)。本项目按三级公路,设计速度30km/h设计安全设施(虑到为后期本项目的升级改造预留空间,本次设计采用设计速度40Km/h的标准)。按照交通安全设施的具体要求,结合该路段的道路特点和当地的地理、气候、环境,本路段安全设施设计包括以下内容:公路范围内的交通标志、交通标线、安全护栏等。标志布设原则:在标志布设中,注意与其它沿线设施的协调配合;标志的版面设计以驾驶员在按40km/h行驶时能及时辨认出标志信息为基本原则,同时力求使版面美观、醒目;标志的结构设计采用“充分满足功能要求、尽量降低造价并适当考虑美观”的原则;标志布设设置交通标志,旨在通过对驾驶员适时、准确的诱导,充分发挥公路快速、舒适、安全的效能,通过适时、适量地提供交通信息,使司机能够正确选择路线方向,顺利、快捷地抵达目的地。同时,还通过禁令、警告、指示等标志保证必要的行车安全,使道路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在交通标志的布设上遵循以下总体原则:重要信息应给予重复显示的机会,同时避免提供过多信息,防止信息过载;设置必要的禁令、警告、指示标志,保证行车安全;标志的版面设计应以驾驶人员在以设计车速高速行驶时能及时辨认标志信息为基本原则,同时力求使版面美观、醒目;标志的结构设计应掌握“充分满足功能要求、尽量降低造价并考虑美观”的原则。结合以上总体布设原则,本路布设以下标志:①平面交叉前设置:指路标志,警告标志。②村镇、大中桥前设置:指示标志、警告标志、禁令标志。③全线设置里程牌、百米牌。版面设计标志版面设计以司机在40km/h及以下速度行驶时,能及时辨认标志内容为基本原则,同时版面布置应美观、醒目,并具有夜间反光的性能。全线交通标志采用中英文对照,英文在下,汉字在上;结合英文的特点,英文字高为汉字的1/2;版面尺寸及颜色按行车速度采用《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17)设计。反光材料的选择,标志均采用Ⅱ类反光膜。标线设置内容及要求标线的作用是管制和引导交通,可以和标志配合使用。标线应能确保车流分道行驶,导流行驶方向,指引车辆在汇合和分流前驶入合适的车道,加强行驶行为和秩序,减少事故。标线应保证在白天和晚上都具有视线诱导功能,并应做到车道分界清晰,线向清楚,轮廓分明,其具体设置原则如下:车道分界线采用黄色虚线,主线实线长4m,空档长6m,线宽15cm;用以分隔同向交通流,设在同向行驶的车道分界位置。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允许车辆越线变换车道行驶。车道边缘线为白色实线,线宽15cm,用以指示机动车道的边缘。车道边缘线应标划在两侧路缘带范围,其内边线与车道边缘重合,从而保证行车道的有效宽度。标线选材车道边缘线、车道分界线及出、入口标线及路面文字标记等白色标线采用施工快捷、寿命长、反光性好的热熔型2号标线涂料,标线漆厚1.6mm+0.2mm,并在涂膜表面撒布10%反光玻璃珠。施工前应对标线材料及玻璃珠进行检验,符合规范规定的指标后方可大面积施工,施工应尽量避免在气温过高或过低的天气进行。根据《道路交通标线质量要求和检测办法》(GB/T16311-2009)第5.6条规定:正常使用期间,反光标线的逆反射亮度系数应满足夜间视认要求。一般情况下,白色反光标线的逆反射亮度系数不应低于80mcd·m-2·lx-1,黄色反光标线的逆反射亮度系数不应低于50mcd·m-2·lx-1。新划标线的初始逆反射亮度系数应符合GB/T21383的规定,白色反光标线的逆反射亮度系数不应低于150mcd·m-2·lx-1,黄色反光标线的逆反射亮度系数不应低于100mcd·m-2·lx-1。护栏路侧护栏设置原则由于本项目地形高差大,路基边坡较高。本次设计根据《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规定,在公路实际净区与计算净区宽度不同时,应在交通安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按照驶出路外或驶入对向行车道事故的风险确定是否设置护栏。设置原则如下:①、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路侧边沟无盖板、车辆无法安全越过的挖方路段;②、高出路面或开挖的边坡坡面有30cm以上的混凝土砌体或大孤石等障碍物;③、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边坡坡度和路堤高度在下图的Ⅲ区阴影范围之内的路段。图1边坡坡度、路堤高度与设置护栏关系设置路基护栏防撞等级应符合下表规定:公路等级设计速度(Km/h)事故严重程度低中高高速公路、一级公路120三(A、Am)级四(SB、SBm)级六(SS、SSm)级100、80五(SA、SAm)级60二(B、Bm)级三(A、Am)级四(SB、SBm)级二级公路80、60三(A、)级三级公路、四级公路40一(C)级二(B)级三(A)级30、20一(C)级二(B)级本项目选取护栏等级为B级,对于事故严重等级轻微路段选用B级,对于事故严重等级较高路段(鱼塘、填方及挡墙较高路段)选用SA级混凝土防撞护栏(采用同桥梁护栏)。波形梁护栏的结构路侧波形梁护栏用的各种材料应符合以下各项规定。B级路侧波形梁护栏由二波波形梁板(310mm×85mm×3mm)、立柱(φ114×4.5mm)等组成,立柱埋深1400mm,路侧终点设有路侧端头。(两种基础形式)。·护栏板与立柱连接,采用防阻块或托架进行连接。·护栏防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入驻物业合同样本
- 产品买卖安装合同标准文本
- 加油站安全合同样本
- 个人建设工程合同样本
- 人民单间转租合同样本
- 公园椅合同样本
- 制造销售合同范例
- 养殖合股合同样本
- 农药产品购销合同标准文本
- 办公用具搬迁承包合同标准文本
- 2025年共青团入团积极分子考试测试试卷题库及答案
- 福州流动人口登记表
-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4版知识点总结课后答案
- 手压式手电筒设计(棘轮机构及电路设计)
- 滇10J6-1住宅厨房、卫生间烟气道及管道井构造图集
- 华中科技大学版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 600MW超临界锅炉给水控制系统分析
- 固定收益研究报告透过x系统看银行间交易未来发展
- 上海实验学校幼升小测试题(共49页)
- PHC管桩-桩基工程监理质量评估报告
- 上海实验学校幼升小测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