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生命现象 感知生命特1_第1页
观察生命现象 感知生命特1_第2页
观察生命现象 感知生命特1_第3页
观察生命现象 感知生命特1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观察生命现象感知生命特征——广州市小学科学课程“生命世界”部分编写说明广州市小学科学课程研究课题组执笔:刘玉璇“生命世界”部分从观察身边常见的生命现象入手,以显浅的容易感知的有关生命问题为中心,对少年儿童进行生命知识的启蒙教育。帮助儿童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命,热爱生命。融“知识、态度、方法”于一体,力求在灵活、开放的学习氛围中感知生命的特征,获取学习上可持续发展的效果。一、以生物的生命特征为主线确定教学内容世界是物质的,生命是物质运动的最高级形式。“生命世界”以生物的生命特征为主线组构教学内容,对儿童进行科学自然观的启蒙教育,为认识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美奠定初步基础。通过对生命现象和事实的观察,帮助儿童认识生命与生命过程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在大自然的广阔领域中,在人们的周围,生命现象无处不有、形形色色、绚丽多彩、生生不息。生命与生命的过程既依赖环境又影响环境,在动态中不断变化发展。“生命世界”教学内容的确定力图充分体现生物的生命特征。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突出启蒙、常见、有趣和多样。儿童受年龄和认识水平的限制,早期主要用感官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禽畜和人的身体。首先展现的是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常见的动、植物。在构图上全取生态图,突出生态特征、生活习性、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观察生活在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多种多样的生物。观察植物体的组成和动物不同的活动方式。如呈现母猪(在喂一群小猪)、黄牛(在山坡吃草)、水牛(在耕田)、乳牛(机器在挤奶)、麻雀(停在电线上)、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在比较中找出生命运动的基本特征。通过观察生物能长大、能运动、能繁殖后代的事实,区别生物与非生物,初步认识生命与生命过程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从热爱生命的角度,注重对儿童进行关注自己、关注他人、关注环境的教育人类在大自然中生息,与大自然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儿童乐意接近自然和探索自然,也喜欢欣赏大自然。他们渴求了解生物及其周围环境。如何帮助儿童选择学习的题材?如何帮助儿童收集、分类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使之成为有一定科学见识的小公民?这是确定“生命世界”的教学内容所必需的,也正是培养儿童心理品质所必需的。“生物与环境”这一单元中,选择了“观察动物园里的动物”、“住在校园里的动物”、“影响动物生存的因素”等课题,注重从热爱生命的角度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他们从小开始关注自己、关注他人、关注周围环境以至关注整个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指导

观察校园动物时,问:“你认识这个地方吗?”“你喜欢探访哪些动物吗?”“其他同学又喜欢什么动物?能把他们喜欢的动物也写下来吗?”“人们为不同的动物营造了哪些不同的环境?为什么?”“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是什么?”“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生物与环境又有什么依存关系?”所设定的一系列问题都有利于让儿童独立观察并联系周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在群体学习中去共同认识问题。儿童的发展对科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他们对周围发生的生命现象和事实,从关注自己开始,到关注他人、关注环境以至整个人类,在学科学中孕育着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二、融“知识、态度、方法”于一体,感知生命特征儿童对可辨认的生命特征往往不是满足于为什么,而是经常追根问底,问怎会知道是这样,甚至更喜欢自己亲自动手去实践,以满足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增进科学情趣。就是说,儿童并不停留在获得知识的水平上,而更需要的是获得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构筑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结构儿童对世界充满想象,因而发展想象很重要。知识结构的构筑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不需要过于严谨。问题的选取以“科学——探索一一乐趣一一有用”为特点,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与成长,定位在启蒙,在于打开眼界。选择有关生命的问题可以是宽阔的、综合的,但又必须是基础的、常识性的。“动植物的生活”、“生物的繁殖”等单元的表述体例均突出创设以问题为中心的情境,注意可接受性、综合性和活动性。让儿童认识下列一些问题:环境中有生物和非生物;生物是活的、会生长、靠生殖延续种族生命;动植物离不开水、空气和阳光;叶子能散发水分;绿叶能利用阳光制造食物。这些问题的核心是帮助儿童推导出可辨认的生命特征,并认识哪些是显著的共同特征,哪些是个性特征,认识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和动态发展。在常见的生命现象中寻找“知识、态度、方法”的结合点一般地说,儿童比较容易感知贴近生活的知识,难以感知探究性知识。要着重帮助儿童从小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去观察生命世界。儿童的好奇心驱使其产生探究的动力,求实与合作的态度则是获得进取和发展的基础。许多生命现象所发生的变化都可以通过细心的观察来证实。要让儿童以尊重生命的态度进行科学训练,通过假设、观察记录、分类比较,初步形成某些概念,并经过联想和推理,从表象深入到本质,初步获得结论,逐渐产生新的认识。“人类的食物”、“人体的生命活动”、“生活与健康”、“人的生长”、“人类与生物”等单元内容的确定,体现了“科学与人”的密切关系和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的有机渗透:(知识迁移)认识事物初步形成概念产生新的认识,获得结论态度:探求生命现象的在探究中产生探求形成解释生命现象的

兴趣、好奇心方法:态度:探求生命现象的在探究中产生探求形成解释生命现象的兴趣、好奇心方法:感官观察、动手操作(初级加工)生命科学知识的激情观察、分类、比较(次级加工)能力及萌生创造意识联想、推理(高级加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整体综合,可使儿童从身边常见的生命现象延伸拓宽到生命世界,认识也可以从表象深入到本质,进而产生新的认识,这种新的认识蕴含着科学之美、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注重在多元化活动中进行学习“生命世界”各单元设定的学习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如种养、小实验、小制作、分组观察、大组汇报交流、访问、调查、参观、实习、游戏等等。均保证给予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儿童直接体验与生命相关的生物现象和与人相关的生活常识。目的在于从科学教育着眼,通过创设观察生活的情景,丰富感知、激发兴趣,让儿童亲自参与、动手操作、有所发现。在“动物的食性”、“动物的取食方法”、“动植物的繁殖”、“茎的运输水分和养料”等内容中,有的生命现象和事实可通过观察场景直接感知,有的却是抽象的、陌生的,必须通过科学实践活动,以动手为主去获得认知上的体验。要了解动植物繁殖的意义在于生命之延续,这对儿童来说是一个似懂非懂的问题。宜指导儿童观察动物的卵生和胎生现象,认识动物生殖前后的特征;指导他们通过实际栽种试验去观察植物繁殖;帮助他们学会控制实验的变因;学会有序地、细致地观察;学习用绘图、列表、记录或用口头、演示操作、游戏等方式充分表达探究过程和生命现象特征;根据资料归纳共通性,甚至能有所发现,觉察因果变化关系,提出可进行验证之叙述。人的价值观念以创新开拓为标志。这要求科学启蒙教育的教学活动必须提供儿童进行实践的条件,处理好师一一生、课内——课外、个别一一全体、常识性——探究性等诸关系。特别需要让儿童在群体中融合、沟通与互补。以儿童为主体,在愉快的宽松的活动氛围中培养创新意识。让儿童充分展现自己,鼓励其发现、获得不断更新和涉猎知识的能力,在多元化活动中体现儿童的价值。突出自主性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活动方式的确定应遵循儿童认识的客观规律。必须关注儿童的经验和兴趣,选择贴近环境、贴近自己和得以表现自己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从教师的具体指导到半扶半放,再到放手让儿童独立探索。建构儿童的主体地位,尊重其独立的个性,给予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多种多样的动植物”、“人类的食物”、“生物与环境”等单元中,让学生说出或描绘出市花、市鸟、省鸟、港澳特别行政区区徽。根据生活常识比较人类不同食物的性质与作用,让儿童制定有益健康的食谱,从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的角度去理解合理的食物结构。指导儿童用生命的、动态的观念去看待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方式。在记载树木季节变化(生长状态、何时最旺盛、第一次落叶时间和叶片颜色变化、叶片全部脱落的时间等),描绘或拍摄一张冬天该树木简图和春天嫩芽萌出时状态图,写短文、画简笔画、对小实验进行简单分析等实践中,让儿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对象与学习方式,真正体现学习的自主性,有效地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此外,还可让儿童进一步拓宽思路,鼓励儿童质疑、询问和争议。从不同角度创设情景和提出问题:是否要给地球上每一个物种以生存的权利?这与生物之间存在的捕食现象又有什么矛盾?“动物冬眠的习性及原因。教材从人的生活现象(冬景、火锅等)引入,以科学家的实验让儿童去产生联想,并没有给出结论。就是说,呈现情景、给予信息源,用问题与探究方式去展开讨论,构思操作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