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教学的实践进阶_第1页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教学的实践进阶_第2页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教学的实践进阶_第3页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教学的实践进阶_第4页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教学的实践进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教学的实践进阶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灵魂所在。学习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树立文化自信,对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因此,高品质地进行《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在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可替代。提升“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教学品质,必须充分体现实践进阶:一是追求学科本色,讲出文化味道;二是深究文化灵魂,陶冶哲学智慧;三是读好原著经典,树立文化自信。关键词:立德树人文化自信教学进阶“文化传承与创新”单元(以下称“文化单元”)在帮助学生习得文化知识、培养文化认同、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方面不可替代,教育教学必须有所作为。调查发现,少数课堂有明显的历史课取向,缺少政治学科的深度;部分课堂就文化讲文化,缺乏孕育智慧的厚度;部分课堂没有突出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缺失涵养文化自信的高度。这些现象要求教师必须补好教学定位、教学智慧和教学目标短板。本文结合文化单元的教学片断,谈谈文化单元教学的实践进阶。一、基于文化史实,寻求学科本色案例1:本校两位教师同课异构第七课“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课时“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第一个活动环节就分出了高低。第一部分学习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一位教师设计由多个学生分享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故事,活动学习止步于分享精彩的过往故事,政治课上成历史课;另一位教师采用议题式探究学习,体现学科特色的探究活动出彩,如“为什么发生在中华民族内以及中华民族与外来民族间的文化碰撞、交锋没有导致文化退步,而是促进文化发展?”基于史实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有学科味的深度学习。听课教师一致认为这是一节有深度的政治课。身处什么位置对学科教师来说十分重要。文化单元教学,个别教师不能厘清政治与历史的学科边界,在历史故事中不自觉地把自己跨界成为历史老师,把政治课上成历史课,值得警惕;这启示教师要明确自身角色和学科定位,科学理解文化单元的教学要求,基于史实又高于史实,通过议学活动,研出史实蕴含的政治味、信仰味、成长味,以有深度的政治课为学科素养奠基。如何上出学科本色,涵养学科素养,应从以下几点用力:厘清学科边界,守好一段渠。过去有政史不分家,现在有学科融合,但它们的共同前提是明确学科站位,厘清学科界限。案例1前一位教师,颠倒了主从关系,不自觉地迷失在历史故事之中,忘记了历史故事是为学习政治知识培养政治素养服务的。翻开历史教科书《文化交流与传播》就会发现,前一位政治教师所讲的故事是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通过研读教材发现,作为历史教材,其重点是文化发展史,意在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而政治学科的文化单元目标是:“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意义,在立足于民族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国际视野,在继承革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上述对比中可以看出学科差异,这客观上要求找准学科位置,不错位不缺位。明确素养要求,知晓学科规定。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共同目标,每门学科提出自己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要求。历史学科《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要求是:“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而政治学科则明显不同。课标对文化单元教学的要求是:“3.1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3.2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3.3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这里,课标用“辩证地看待”“感悟”“理解”“辨识”“领悟”“展示”等术语,这些规定动作既是涵养政治学科素养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创设学习活动的方向,而讲故事只是为开展指向学科素养的探究学习创设必备的情境,不是任务和活动本身,更不是学科素养。呈现学科本色,种好一片地。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每门学科都提出有自身特点的做法。思政课标明确“课程教学与评价的具体建议包括: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辨析式学习过程的价值引领,综合性教学形式的有效倡导,系列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根据课标,我们学习先进学校的做法,提出深度教研“三要”:要找准并深度理解教材中的“思政语言”,要对教材内在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深度理解并彻底坚持”,要找到让学生“坚守”教材中基本观点和方法的有效路径。教师只有心存敬畏认真研究并聚集体智慧,才能把准思政课程特有的政治属性,通过师生共活动同成长,自觉传播和落实国家意志,使课堂成为立德树人的“成长课”和“铸魂课”。案例1的后一位教师,之所以受到好评,其依据就在于他上出了政治学科的本色,种好了自己的“责任田”。二、深究文化灵魂,陶冶哲学智慧案例2:工作室两位教师同课异构“文化单元”复习。知识部分,一位教师就文化复习文化,按部就班梳理知识点,没有围绕核心考点做深层次的结构化处理,更没有体现文化内在的哲学思想;另一位教师则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自己的单元思维导图,并予以展示比较;然后,教师引领学生以辩证的否定观新旧事物之间的关系为内核建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廓清教学内容深层的哲学智慧。没有对比,就没有努力目标。后一位教师不仅对相关知识做了结构化处理,而且讲明本单元内蕴的哲学思想。有智慧的教学利于学生深化活化文化知识,利于学生以文化学习“反刍”哲学学习,增长智慧和学养。可以说,这是一堂有厚度的课。其实,教师教学用书提示:“哲学是文化活的灵魂。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后,如何以此理论为基础,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本单元要解决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看,本单元是前两个单元的拓展和运用。”换言之,本轮课改之所以把哲学与文化组合为一个模块,从顶层设计角度看,既强调“哲学是文化活的灵魂”,更强调“文化单元”是“前两个单元的拓展和运用”。这就是说,文化单元没有讲出哲学味,课堂会很单薄;同时,无视文化深化哲学理解的价值,则说明教师没有领会课程设计的理路。推动学生参透文化的内在“灵魂”,个人的体会是走好“三步曲”:品出文化单元内在的哲学味。本单元的名称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传承是为了发展,创新也是为了发展,因此,文化发展是主线。这可以从三课的标题进一步体会。第七课“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继承和发展”;第八课“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重点在“学习和借鉴”,“学习和借鉴”目的在于发展;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直指“发展”,并明确发展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什么别的文化。从学科角度看,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明线是文化发展,暗线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观和矛盾观,包括发展的实质、状态、趋势、道路和作为发展环节的辩证的否定等内容,目标指向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从上文对教材、教参以及课标的解读看,本单元的教学必须体现文化内在的哲学智慧。创设有智慧的文化学习活动。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基于此,教师应基于知识本身的内蕴,围绕学生的成长需要设置情境和任务,创建富有智慧的学习活动,通过任务和问题引导学生有智慧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推动学生在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找到恰当思想方法获取知识并解决问题,进而涵养智慧。案例2中,教师借助辩证的否定观等思想方法,引领学生建构以中华文化为主干知识的知识体系,把其中内蕴的联系观、发展观和矛盾观等哲学思想显性化,现实地建构模块内哲学与文化的内在关联,既深化了文化知识,又丰富了哲学理解,潜移默化中滋养了课堂的厚度。把智慧的学习行为常态化。教学智慧在文化单元教学中时时可见,关键是缺少发现的眼睛,缺少智慧教学的累积。例如,讲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有学生问“传统文化为什么会有当代价值”,教师把文化定位在社会意识,然后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新旧事物之间传承的道理来解释;在讲“文化具有多样性”时,运用联系的客观性和多样性、矛盾等哲学观点加以诠释……这些教学细节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解,更彰显了教学智慧。有智慧的教学,不仅利于课堂学习的开展,更利于引领学生吃透知识,领会思想,发展素养。正如教材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活的灵魂”。有品味的“文化单元”教学,必须有智慧。三、读好原著经典,树立文化自信案例3:笔者参加某校“推门听课”活动,听课内容是第九课第三课时“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高老师带着学生划重点考点、做练习讲练习,直奔应试而去;王老师则运用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领导人关于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的经典论述组织学生探究学习,立意高远。相比较高老师的做法,王老师则为如何“以文化人”做了较好示范。“化人”的结果不仅追求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方法,更应该追求从里到外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给出了明确答案“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马克思主义行”到二十大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里包含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启示教育教学必须强化立德树人意识,思考和探索“文如何化人”“文如何化出学生的高境界”。培养文化自信,要引领学生做好三件事:读经典习原著,丰富学生学识。胸有诗书气自华。书籍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载体,也是涵养学养的重要载体。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十分必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经典原著,当代经典作家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思政教师既要引领学生读经典原著,更要引领学生悟经典原著。本案例中的王老师把经典研习藏于探究情境之中,以学习任务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关注和研究经典,丰富学生学养,成为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文化单元教材本身是以大量的政策文件和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为框架建构知识体系,教学中指导学生悟原著读经典,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论述,能帮助学生知晓文化单元相关观点和方法的来龙去脉,理清文化经典内蕴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与实践范式的生成演进及创新发展的路径,帮助学生增长学识、滋养品质。迁移活化所学,内化思想方法。学习“从一定意义上看,就是从新手逐渐向专家转化发展的过程”,作为政治教学,要培养有知识有思想有能力的“专家”。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第一课时“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有两部分内容,“文化具有民族性”和“文化具有多样性”。集体备课时教研组围绕把“教”转化为“学”的要求,提出用15分钟在学完第一部分“文化具有民族性”后,安排20分钟时间给学生,要求学生参照教师第一部分内容的处理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来进行“文化具有多样性”部分的学习。实际教学中,教师教学设计框架,自主收集素材、查阅资料,习经典研经典,小组合作提出议题、创设情境、组织议学展学,形成一定水准的学习和探究活动。作为尝试性教学实践,教研组跟踪观察,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收获了基本知识,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品位,应该说是有质量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见,通过学生模仿教师,把教法迁移为学法,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积极参与实践,助力形成信仰。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信仰是文化的最高发展阶段,是文化自信的终极表现形式。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们的精神之“钙”,是文化自信内在的精神脊梁。青年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因此,在文化单元教学中,教师既要善于带领学生学经典,又要善于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在实践中理解运用经典、“补钙”强体。“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注重通过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进而推动学生对自身文化从自觉到自信,并上升为信仰,成为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彰显中国特色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