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设计_第1页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设计_第2页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设计_第3页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设计_第4页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设计(一)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实验较多,因而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实验、概括总结的学习方法。本章的内容包括声音的发生、声音的传播、乐音及其三要素以及噪音及其危害和控制四部分内容,这四部分中声音的传播以及空气中声波的形成比较抽象,音色难于进行具体说明,音调和响度是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大小。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混用,都是教学中的难点,应予以足够注意。此外关于声音传播速度问题的有关计算应与前边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以便达到巩固前边知识,加深对本章知识理解的目的。1.学生小实验,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发生的。2.观察振动的音叉,听一听音叉发出的声音,用手按住音叉,发生了什么现象。3.思考、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发声现象,是否有物体在振动。4.观察振动的物体可以把它的振动传播给水、空气、其他固体,分析在日常生活中不存在没有介质而听到声音的现象。5.观察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实验。6.教师演示振动发声的实验,师生讨论得出结论。7.教师演示真空铃实验,师生讨论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简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说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3.说出什么回声现象。过程和方法逐渐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增加了我们的听觉感知,给我们以美的感受,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三、重点·难点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学生对于物体发声的现象是十分熟悉的,但是如何通过大量的现象和实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则需要通过对大量现象进行观察分析,逐步实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物理实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又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声物体是否在振动并用实验加以验证,从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每一个实验都应引导学生明确观察对象、观察目的,并通过对比观察认识不发声的物体不振动,从而概括出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由于对声音问题司空见惯,因此不少同学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因此进行这段教学时首先应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在日常生活及实验中所有人们能听到声音的现象都存在着传播声音的介质,找不到我们能听到声音但又无介质的实例,在此基础上通过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实验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四、教学媒体两支同频率的音叉和共鸣箱、铁架台,白色泡沫塑料球,真空铃实验装置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方法讲解法、观察法、讨论法七、教学结构和过程1.引入新课打开录音机,请同学们听一段二胡独奏“二泉映月”。[老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听到的是什么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学生]是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老师]这是一段非常著名的乐曲,它给人一种十分美的感受,但是同学们为什么一听就能识别出来,而且知道是二胡演奏的呢?而且我们平常听到的声音也不都是给人以美的感受,刺耳的机器轰鸣声让人十分心烦,为什么不同的声音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它们又是怎样发生的,人们是如何听到和识别这些声音的,这一切都是声学所要研究的,初中我们只能研究一些简单的声现象,今天我们首先研究声音是怎样发生以及如何传到我们耳朵中的。2.新课教学第三章声现象(板书)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板书)[老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一把塑料尺或者钢板尺,一根皮筋或者一段线绳,大家想办法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在它们发出声音的过程中让它们马上停止发声,注意观察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不发声时又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开始实验,实验结束后老师提问。[老师]这些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都在动。[老师]重复一下实验,认真看一下它们“动”的特点。[学生]在振动。[老师]怎样才能让正在发声的物体马上停止发声?[学生]用手按住它们,不让它们振动。[老师]请同学们考虑一下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学生]发出声音时物体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演示实验敲击音叉,用音叉接触用丝线吊着的小泡沫塑料球,再用手按住音叉。[老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听到了什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敲击过的音叉将小球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同时听到了音叉振动发出的声音,用手按住音叉,小塑料球静止,说明音叉停止振动,而且音叉不再发声,说明发声的音叉不再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让同学观察正在发出声音的收音机喇叭纸盒上的轻小物体跳动,发声停止,轻小物体跳动也停止。[老师]以上实验告诉我们,这些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请同学们考虑日常生活和自然界发声物体振动的实例,同学们能不能找到一个正在发声的物体没有振动的例子。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的问题,举出大量发声物体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的事例,最后在老师引导下概括出如下结论。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板书)[老师]我们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中的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然后叙述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完成教材P35图3——2所示实验,敲击右边的音叉后观察左边的音叉,迅速按住右边音叉听一听是否还有声音,实验后请学生回答实验前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敲击右边的音叉看到与左边音叉接触的小塑料球被音叉弹起,按住右边音叉能听到左边音叉振动发出的声音。说明空气把右边音叉发出的声音传给了左边的音叉。[老师]空气是怎样传播声音的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实验]把水槽放在投影仪上,用音叉接触水槽边缘的水,可以在幕布上看到振动的音叉激起的水波。[老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上两个实验分析一下,人们是如何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的。[学生]振动的物体可以使周围的空气振动,激起向四周传播的声波,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会引起耳朵鼓膜的振动而产生听觉。(如果学生不能准确地进行分析,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老师]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液体和固体能不能传播声音,请同学们举例或者通过实验说明这个问题。[学生活动]讨论、进行小实验,如把耳朵紧贴在课桌上,听放在课桌上的机械表发出的声音,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举例说明固体和液体也可以传播声音,而且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比空气中传播得快,指导学生看教材P26表格,认识声音在一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认识在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2.固体、液体、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老师]同学们考虑一下,声音不论是在固体,还是在液体或气体中传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都是发声的物体把它的振动传给了与它接触的固体或者液体、气体,使这些物体也产生振动。[老师]如果发声体周围不存在这些介质,声音还可以传播出去吗?[学生]不能。[老师]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一下这个问题。进行真空铃实验。[老师]事实证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3.声音靠介质传播(板书)[实验]把水槽放在投影仪上,用手指弹击水面后迅速离开,可以看到手指激起的水波遇到容器边缘(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水波。[老师]哪位同学说一下,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看到水波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老师]水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如果声波遇到障碍物会不会发生同样的现象,在我们的经历中有没有这种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并引导学生举例说明郊游时,在北京天坛回音壁游览时所遇到的回音现象。[老师]同学们刚才谈到的现象都是回声现象。4.回声及其利用(板书)[老师]既然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但是为什么在山里可以听到回声,但是平时在房间内讲话为什么不能听到回声。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平时在房间内说话时由于声源与障碍物距离过近,人的听觉不能把原声与回声区分开,原声与回声混在一起,所以听不到回声。[老师]如果回声与原声间隔以上,人耳就可以把回声与原声分开,这时就能听到回声,如果这个间隔不到,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会使原声加强,我们在房间的谈话听起来比在旷野里响亮就是这个道理。(1)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板书)[老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利用回声的原理我们能不能测出海底的深度、海中礁石、敌方潜艇距离我方舰只的距离?如何来测定和计算?[学生]可以,需要测出发出声音到接收到回声的时间,再用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乘以这个时间,所求得乘积的一半就是我们要求的距离。(2)利用回声可以测定距离(板书)[老师]一探测器自海底处发出声波后5s钟接收到回声,求海水深度是多少?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学生练习结束后请学生回答计算过程及结果。八、总结、扩展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以及回声的知识。声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知道了声音的发生、传播规律,北京天坛的圜丘、回音壁、三音石,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声学知识的杰作。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P44阅读材料以及相关的课外读物。进一步丰富同学们这方面的知识。九、布置作业1.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