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的生物》教案_第1页
《表里的生物》教案_第2页
《表里的生物》教案_第3页
《表里的生物》教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表里的生物(第1课时)教学目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初步认识文中的“我”。教学过程:揭题读题,简介作者1.(出示图)同学们,这样的表你见过吗?它叫机械表,它和我们平时带的电子表不太一样,有没有同学了解,说说看。表里有什么?(螺丝、齿轮、表针……)机械表靠机芯内的发条为动力,带动齿轮进而\t"/item/%E6%9C%BA%E6%A2%B0%E8%A1%A8/_blank"推动表针走动,所以它不需要加电子。2.著名作家冯至小时候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还是一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把童年的这一段认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6课,请大家读一读课题。3.这也是作者冯至童年时期的一段有趣经历。学课文前,我们一起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7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被鲁迅誉为当时“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930-1935年留学德国,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冯至曾先后任教于同济大学、北京大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另著有诗集《十四行集》、《十年诗抄》等,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等,历史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译著有《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冯至是我国的诗人、学者,也被称为天才的沉思者。冯至,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被鲁迅誉为当时“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获得过哲学博士学位。他是诗人,学者,也被称为天才的沉思者。你觉得冯至是不是一个很特别的人?他既有诗人的浪漫天真,又有非常理性的思辨能力。而今天我们从他小时候的故事说起,也许就能发现他成为天才沉思者的原因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吧。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老师这里有一个阅读提示: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读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开始吧1.难读字、易错字指导掌握都已经读完了,这些词语你都会读了吗?洪亮三弦钵子单调唯恐清脆盲人丑恶恐怖玻璃坚硬齿轮这里的三弦是一种\t"/item/%E4%B8%89%E5%BC%A6%E7%90%B4/_blank"弹拨乐器,钵子是一种容器。唯恐的唯不要写成“惟”,清脆形容声音清亮好听,脆不要写错了。2.结合作业,梳理主要内容(1)难读易错的字掌握了,那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从课文中读出来了吗?不急。请同学们打开课堂作业本,翻到第58页,第3题。请同学们根据这道题,思考思考:文中,“我”最初的观点是什么?“我”的一次经历是什么经历?“我”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请你试着用简洁的语言,填一填吧。填的时候,书上有简洁的语言,就用书上的;书上没有简洁的语言,请同学们自己概括。(2)填好了吗?交流一下。读了课文,相信第1格和第3格难不倒大家。“我”最初的观点就在课文第1自然段中,是:我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第3格“我”得出的结论是:父亲的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小蝎子。(3)第2格,“我”的一次经历涉及到的自然段较多,我们先关注一下这段经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4)大家能找到表示时间的词吗?我们一起划一划,有“一天”,“过了许多天”,“此后”,“有一回”。找到了表示时间的词,我们再想想相应的时间里的内容,一天,我想看看父亲的表,父亲却只许听不许动,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猜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过了许多天,这几句话可以概括为:父亲允许我看表,他把表带拨开,我看到一个美丽的世界,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此后,父亲告诉我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这让我证实了自己的猜想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根据这些内容,我的一次经历你能整理出来了吗?谁来说一说。我猜想父亲的表里边也关着生物,父亲打开给我看,但不许我动,还告诉我摆来摆去的是小蝎子的尾巴。小结:瞧,按时间顺序梳理后长课文是不是变短了。现在根据刚刚填的这张图,你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了吗?自己先试试看。(小时候,“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于是我猜测父亲的表里也关着生物,父亲打开表让我看,还告诉我表里摆动的是小蝎子的尾巴,就这样我证实了自己的猜测。)学习1-9自然段,初识文中的“我”1.自读第1自然段,发现“我”爱观察、爱思考(1)文中的“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什么观点?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我”罗列了哪些具体的事例?请默读第一自然段,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观点事例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鸟叫、狗吠、蝉鸣、虫唱;钟响、琴弦声)(3)课文第1自然段集中写了这些事例,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这段话,你会发现这段话写得很有条理,很有变化。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预设:作者写这些事例是有先后顺序的——从早写到晚,从夏写到秋。作者将“生物”分成两类:一类是自己能发出声音的活的生物,一类是借助人发出声音的没有生命的事物。(4)读到这,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小作者呢?很多同学都发现了:当时的“我”很善于观察、喜欢思考。(板书:善于观察、喜欢思考)(5)到课文结束时,我的观点有变化吗?(没有)不但没有变化,而且多了一个事例,什么事例?(7.怀表滴答)小结:这是本单元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2.自读自悟,批注学习第2-9自然段是呀,也正是作者的爱观察,爱思考,才引发了小作者与表中的生物的这一段有意思的经历。现在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2-9自然段,在经历之初,你又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我”呢?请大家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句,并在边上写写批注,至少完成2处。3.交流同学批注,体会“我”好奇心强同学们,你读好、批注好了吗?我们来交流交流吧!(1)预设一: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动转,并且它坚硬的表盖里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答,滴答……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我在第2段中圈了“没有一刻”、“比蝉鸣”、“比虫的歌曲”,从这些词句中,我又看到了一个仔细观察的小作者,表里的针没有一刻的休息,小作者也就跟随着没有一刻休息地观察着。而且我发现,小作者边观察还在边拿表里的声音与蝉鸣、与虫的歌曲进行比较。预设二:“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我划了第4段和第5段的第1句。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这里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好奇心强的小作者。是的,这位同学读得也很仔细。同学们,在2-9自然段中,你还能从其他地方感受到小作者的好奇心强吗?预设三: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这里的小作者很好奇,可是父亲只许他听,只许他看,不许他动表,这就让他更好奇了。不许他动,他也只能自己想了:里面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表里一定也有像蝉或虫一类的、不会轻易被人看见的生物,这生物被父亲关起来了。这样一来,小作者对表里面究竟是怎样的,就更想去看看研究研究了。4.比较写法,发现同内容不同表达方法体会得真好!同学们,那你发现了吗?和第4、5段一样,第9段同样是写“我”的好奇心强,请同学们也仔细读读第9段,想想这段在写法上与第4、5段有什么不一样?是的,第9段用的是心理描写。我们再来看第2-9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就是在写小作者的好奇心强,我们关注到其中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2-9自然段整个部分作者是怎么把一个好奇心强的小作者写出来的,你能发现吗?是的,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小作者与父亲的对话描写和小作者的心理描写,来体现他强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