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教案多篇_第1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教案多篇_第2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教案多篇_第3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教案多篇_第4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教案多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教案多篇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教案1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

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

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

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

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

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

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继续任教八年级2班历史,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

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

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

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

扎实,学生对历史虽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学习上

还存在以下问题①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

正。②部分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

的不明确③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④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

性有待加强⑤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三、教学目标

1、教学任务

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

秀率、合格率都比上学期有所上升。

2、长远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

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

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

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

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

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引领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的辩证认识,倡导

学生向伟人学习,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3、课标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

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并分析重要的历史文献

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

历史问题,客观地论证历史事物;知道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国情,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能

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四、教材简介

(一)教材体系

八年级历史下册选用的是川教版教材,在内容、体系、结构

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

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

地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因而达到较高的综合教学效应。融思

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

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二)教学内容

本教材涉及的时间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至

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止,主要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

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前后共53年,属于《中

国历史》第三板块,即中国现代历史。中国现代史同中国古代史

和中国近代史一样,仍按主题与时序结合、主题下分课的体例。

根据《课标》要求,教科书将教学内容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

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教育与文

化”、“社会生活”等七个学习主题。其中前三个学习主题是按中国

现代历史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分三个阶段各设一个主题。第一学

习主题叙述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2年国民经济

恢复的历史,反映新中国的建立和政权的巩固;第二学习主题叙

述从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

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76年-结束的历史,

反映我国逐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和进行建设社会主

义道路的探索;第三学习主题叙述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的历史,反映我国进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时期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实践。第四

至七学习主题,以专题形式呈现,分别叙述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

来在这些领域的代表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成就,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成就,物质文明建设

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在这四个学习主题里,又按时序反映这

些领域的历史发展概况。全书在七个学习主题下共安排21课和

三次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主题活动。

(三)教学要点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

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历

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土地改革运动、镇压

反革命运动和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恢复了遭受多年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

从195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有计划地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到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此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取得了经济文

化建设等重大成就。但是,也发生了“大跃进”的严重失误和“-”的

内乱。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伟大转

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

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

祖国统一大业、对外交往等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幅度

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四)教材特点

第一,中国现代史教科书严格以《课标》规定的主题内容为

基本依据。

第二,教科书根据实际需要,对部分知识内容作了相应的拓

展。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实际各不同,一些学

生在达到《课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要求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

获得更大的发展,因而教科书对部分知识内容作了相应的拓展。

第三,为了及时反映《课标》未来得及反映的最新发生的重

大历史事件,加强教科书内容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充分体现现代

史教科书的时代性特点,教科书把一些新近发生的具有重大意义

的历史事件写进教科书,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共十六大

召开、“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等;

第四,《课标》的某些内容跳跃性较大,为了突出历史学科

的特点,反映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历史内容的内在联系,教科书

对部分内容作了补充或拓展,既方便了学生学习,又减轻了学生

负担。对于《课标》“内容标准”以外增加的内容,教科书均用※号

标明。

五、教学重难点:

第二学习主题叙述从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

1976年-结束的历史,反映我国逐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

渡和进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三学习主题叙述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的历史,反映我国进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

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实践。

六、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

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

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

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4、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

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掌握巩固好。

七、教学进度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教案2

一、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及补充、增删、改进意见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

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

课。本册共五个单元,共二十五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

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

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

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

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

学目标与要求。

二、学生双基、能力、学习方法及非智力因素分析:

八年级现有学生104人,2个教学班。2个班综合情况是130

班、131班2班均有优秀生,并且他们的成绩比较高,如131班

宋平、汤铭辉。130班的晏强等,但是后进层也很多,在学习方

面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

2部分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

的不明确

3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

4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

5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三、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

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

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

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

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

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

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

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

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岳阳市平均水平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课程标准认真备课,耐心辅导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出每一节课的重难点,以增强

直观感

3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通过课上小测验、提问,早自习检查背诵等多种方式进行

知识的反馈和巩固

5继续实行少讲多练当堂掌握的这种教学形式启发学生动手

和动口的能力,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重点讲解

6每讲完一单元后把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归纳综合比较,让学

生系统掌握

7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想一想、议一仪等,增强学生兴

趣,提高教学效果

课上讲到、练到,课下辅导到、检查到不丢掉一个环节以提

高成绩。

另外,本学期对于历史学科将开展讲历史故事、讲历史评人

物讲演、抗日救亡歌曲演唱会等活动,以达到增强学习兴趣的目

的。

五、教学资源的开发:

利用学校图书室、校园广播、网络及其它媒体开发教学资源。

六、教学时间安排:见附表

教学进度表

周次教学内容备注

1第一课

2第二、三课

3第四、五课

4单元复习测验

5第六、七课

6第八、九课

7第十、十一课

8第十二、十三课

9期中复习

10期中考试

11第十四、十五课

12第十六、十七课

13单元总结测验

14第十八、十九课

15第二十、二十一课

16第二十二、二十三课

17单元复习测验

18期末复习

19期末复习

20期末考试

七、教学总结及反思的要求:

及时写好教后记,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主要从学生角度、

从发展角度、从个性角度思考问题,以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教案3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

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

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本节

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

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

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

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

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不能从历史

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

振奋人心。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

革命运动背景。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

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

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

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由生动的《辛亥革

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

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

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

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

心到、手到效应。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

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

第二章第8课

教学

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3、知道孙中山创办的政治团体以及武昌起义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联系前后知识点将知识面层层递进,知道辛亥革命

的历史必

然性。

2、通过历史再现,激发对辛亥革命的学习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近代革命志士的热血付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2、培养学生学会联系历史与现实生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

活。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

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情景创设法

学习方法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用“情景创设法”开

展学习活动,以学生自己为主体,以历史时代背景为起点,利用

“抛锚式”建构主义教学法教学,联系相关历史影音并进行深入探

究,把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化被动接受转化为

主动探索,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建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影音设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新课导入】

多媒体呈现单元知识框架图

多媒体播放《辛亥革命》纪录片片段

观看完纪录片后,针对影视中提到的“孙中山的想法赢得了

周围一些人的赞同”,引出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并展开提问。

孙中山在檀香山政治体制变更中,更加肯定了必须要武装暴

力夺取清政府的想法,那么为了革命那一天的到来,他又做了那

些前期准备呢?以及怎么去建立武装革命组织的呢?

看图并回忆旧知,从旧的认知中寻找对新知的理解。

观看纪录片,思考“为什么孙中山会选择武装暴力革命,而不

是政治改良道路?”

了解革命先驱孙中山的热血救国的艰辛经历。

学生在了解完视频内容后,依据问题阅读课本内容。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复习与本节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点,

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点上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将历史中的云雾般的孙中山,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影视表达

出来,直击课题“辛亥革命”,用影音、图像演绎方式将辛亥革命

引入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生活的镜头感受辛亥革

命的真实存在。

通过多媒体影音展示内容的再现,教师抛砖引玉,让学生带

着问题,结合视频播放内容在课本中找答案,达到学生自主建立

知识结构,自主填补知识缺口。

【授受新课】

同学们阅读课本并填写回答“兴中会”与“同盟会”的创立时间、

地点、创建人以及纲领。

兴中会的“振兴中华”纲领发展为同盟会的“三民主义”,在三

民主义的启发与鼓舞下,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发动了一系列的

武装起义。

【多媒体呈现】武昌起义形势图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武装革命形势路线,结合课本知

识看看你们能不能说出起义的过程?

【多媒体呈现】

清帝宣布退位影像视频资料

以清政府的覆灭,清帝的退位引出第三个知识点——中华民

国的成立

【多媒体呈现】孙中山戎装图

1、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

2、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结局?

【发散思维】

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

这种说法吗?结合学过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且之间讨论交流,并思索回忆课前所讲,结合

课本知识进行着答案的推测。

学生看图思考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影像资料,感叹清王朝的覆灭。

学生回答

“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

结局: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学生深思并回答成功方面:1、-了清朝统治。2、结束了我

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3、使民主共和深入民心。

失败方面:1、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以多媒体形象的演示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将历史

信息进行联系比较,找出其中的继承性,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

同类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来总结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

识点的记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程度。

让学生在问题中将新知识慢慢消化,并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

记忆、理解。

将重要历史节点的一幕以多媒体影音呈现给学生,图文并茂

的生动教学,刺激了学生的感、知觉。

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历史时代背景),旧知识有时是不完善

的,此处设下伏笔,意在引导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在原有的知识

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并为新知识的理解提供便捷之路。

【知识延伸】

发散学生思维,增加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对本节知识的教学

具有积极作用。以中山装的纹饰、纽扣向学生阐述孙中山的民主

革命思想与深入人心的民主思潮。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的形成与转变,知道

了民主革命的艰辛道路,明白了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报国救国的

壮志。掌握了三民主义的含义,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时

小结和反思,加深印象和理解。

【课堂练习】

1、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继任这一职务的是:

A.黄兴B.蒋介石

C.袁世凯D.黎元洪

2.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首都是:

A.北京B.武汉C.南京D.广州

3.对于辛亥革命的作用,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了清政府B.结束了封建帝制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改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性质

4.有位老人说他出生于民国三年,那么他现在的年纪是:

A.96B.93C.100D.87

【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形成:

2、革命党的发展历程:兴中会——同盟会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地点:湖北武昌

3、起义过程:

4、清宣布退位: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地点:南京

3、人物:孙中山

4、结果: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教学反思】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指导学生利用生活影视素材,了解辛亥革命发生原因。

2、凸显历史学科特点

以历史史实为基础,从生活走进历史,从历史走进生活。

3、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有机结合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历史事件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

生理解。

4、培养学生树立尊重历史,热爱国家、热爱生活的情操。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

技能。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精况,评价辛亥革命的

历史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

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

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