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腧穴课件_第1页
中医腧穴课件_第2页
中医腧穴课件_第3页
中医腧穴课件_第4页
中医腧穴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经络)辩证-------与治疗

第一章概论

重要的意义

经络学说是各代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从针灸、推拿、气功等各个方面积累了经验,并结合当时的解刨知识,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基础上而产生。它不仅是针灸、推拿、气功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中医临床各科,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脏象学说、气血津液等学说、病因学说等基础理论同经络学说结合起来,才能比较完整地阐释人体的生理功、病理指导诊断和确定治法。故有“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之说。(三)感应传导信息:

经络系统对针刺或其他刺激具有传递和通导作用。感应:又称“得气”,刺激穴位,所产生的酸、麻、胀、重的感觉。传导:又称“行气”,得气的感觉沿经脉走向传导。(二)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的通路。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1.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故曰:“经者,径也: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经脉是主干,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经脉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络,又称络脉,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经脉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浅部,故曰:“支而横出者为络。”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2.经络相贯,遍布全身,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网,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复杂的联络交会,组成了经络系统,把人体五脏、六腑、肢体、官窍及皮肉筋骨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9什么是经气

推动物质运行的动力例:

血液的流动必须依赖气的推动人体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人体精神)什么是经络系统。经络系统不像人体其他的几个网络,拥有特定的管线结构,而是一个遍布全身由多种不同物质所构成的锦密网络。(三)经络的作用1.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的功能只有通过经络的联系作用,这些功能才能达到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从而使人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须通过经络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和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感应传导:经络有感应刺激、传导信息的作用。当人体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刺激就可沿着经脉传入人体内有关脏腑,使其发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通过经络反应于体表。针刺中的“得气”就是经络感应、传导功能的具体体现。4.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经络能调节人体的机能活动,使之保持协调、平衡。当人体的某一脏器功能异常时,可运用针刺等治疗方法来进一步激发经络的调节功能,从而使功能异常的脏器恢复正常。(四)经络的治疗意义1.寻经取穴治疗疾病的依据:胃痛首选足三里(推拿、点穴按摩、针灸、艾灸)2.辅助诊断疾病(特定穴位:极泉)

如呼吸系统病症多在中府、肺俞、孔最处出现反应;肝胆系统的病症多在肝俞、胆俞、胆囊穴出现压痛等。3.经络所过之处,治疗本脏本腑的疾病。4.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五)经络的特点1遍布全身,无处不在,循环无端,网状分布。2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客观存在。3可治疗疾病,也可导致疾病的通道(神阙)。4经络的循行与局部组织是否完整无关。(六)经络与神经、血管相同点:1都是体内联系的网络结构,都是健康人所必不可少的组织系统,受到相因刺激后均有感觉。2经络与血管均是运行营养物质(血)。3经络与神经均有刺激感觉(痛)。第二章经络经络的组成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的。经脉和络脉是它的主体。(一)经脉系统

十二经脉

正经:正经有十二即:手三阴经、足三阴经、

手三阳经、足三阳经,

共四组,每组三条经脉,合称十二经脉。奇经

奇经有八,即督脉、任脉、带脉、阴骄脉、阳骄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全身气血盛衰的作用。21十二经脉——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别行的正经经脉十五别络——经脉别出的较大分支浮

络——浮于浅表部位的络脉孙

络——最细小的络脉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的筋肉系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的反应区连属部经络系统十二经脉名称十二经脉各有不同的名称,每一条经脉的名称分别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等三方面内容。(一)命名根据1根据经脉在四肢的分布情况:在上肢的经脉为手经在下肢的经脉为足经在四肢内侧面的为阴经在四肢外侧面的为阳经(二)具体名称: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走向交接规律:

(一)走向与交接规律

手三阴胸腹手手三阳头足三阳足足三阴

1、走向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在头面、躯干、四肢。(一)在四肢的分布:1、一般规律: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面

前缘——阳明中线——少阳后缘——太阳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面

前缘——太阴中线——厥阴后缘——少阴

头面的分布:主要是阳经分布

阳明经——面、额部手太阳经——面颊、目内眦、目外眦、耳中。 足太阳经——头顶、枕项部少阳经——头两侧部头为诸阳之会

此外,足厥阴肝经连目系上出额,上行头顶,在巅顶与督脉相会。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素问·血气形志》说:“足太阳(膀胱)与少阴(肾)为表里,少阳与(胆)厥阴(肝)为表里,阳明(胃)与太阴(脾)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小肠)与少阴(心)为表里,少阳(三焦)与心主为表里,阳明(大肠)与太阴(肺)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六)十二经脉流注次序1.流注:气血沿着一定的经脉运行。2.流注次序:气血由中焦水谷精气所化生,经脉在中焦受气后,上注于肺,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复注于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歌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肝乡。《素问·举痛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食指端

足阳明胃经

鼻翼旁

足太阴脾经

心中足大趾端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小指端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足小趾端

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无名指端足少阳胆经

目外眦

足厥阴肝经足大趾

肺中

目内眦经络的具体走向特点:1始于手太阴肺经,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又往复传至于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2每两条阴经分别与相表里的两条阳经交替相传。3阳经与阴经之间是表里经相传注。4阳经之间是手足同名经相传,且从手经传至足经。5阴经之间是依太阴——少阴——厥阴——太阴相传,且从足经传手经。第三章

经络具体分布

(1)起止: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通过膈肌,属肺,从肺系,横行至胸部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直出拇指桡侧端。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2)主治:肺系疾患:咳、喘。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本经气虚不足的虚证,多见肩背疼痛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的颜色异常。

(一)手太阴肺经

(3)肺经腧穴(11)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4)治法:

肺虚肺寒肺湿则多灸或久留针补之

肺实肺热肺燥则急泻之或用水针,莫灸。

(5)治疗部位:背腧穴

(6)使用产品:颈椎宝、肩背宝

(二)手阳明大肠经(1)起止:起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再向前下行入缺盆(锁骨上窝),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大肠。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交于足阳明胃经。

(2)主治:

虚症: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宿便等。

(3)大肠经腧穴(12)

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4)治法: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5)治疗部位:背腧穴

(6)使用产品手臂宝、腰腹宝、(可配表里经:颈椎宝、肩背宝)

(三)足阳明胃经(1)起止:起于鼻翼旁,沿鼻根、前额、胸部乳中线、腹部正中线旁开2寸处沿下肢前外侧下行。其主要分支从足背分出,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主治:可出现足中趾及胫部支撑不适,拘紧疼痛,足部活动感觉到僵硬不舒,股前拘紧疼痛,

疝气,腹部筋肉拘紧,向上牵制到缺盆和颊部,突然发生口角歪斜,如有寒邪则掣引眼睑不能闭合。颊筋有寒使筋脉紧急,牵引颊部致口角移动;有热时则筋肉松弛收缩无力,所以口歪。

(3)胃经腧穴(45):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为历代医家所推崇的养生保健要穴。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赖之充养,是生命的根本。

所以,调补脾胃的重要穴位足三里可以补益气血,扶正培元,达到保健防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艾灸对人体机能的调整具有整体性,通过艾灸“足三里”,促进气血运行,起到温中散寒、化瘀消肿的作用,并能健脾补胃,增强正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发挥其防病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

中国民间甚至流传着“灸一次足三里等于补一只老母鸡”的说法。(4)治法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5)治疗部位:不适局部

(6)使用产品:脾胃宝、关节宝

(四)足太阴脾经(1)起止: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至内踝尖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中,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2)主治: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虚症:内分泌失调或分泌不足、胃弱、膝异常、易失眠、疲劳、食欲不振、大便异常、腹胀等。

(3)脾经腧穴(21)

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4)治法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5)治疗部位:不适局部

(6)使用产品:脾胃宝、关节宝

(五)手少阴心经

(1)起止: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向下穿过膈肌,

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

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2)主治:

①心痛、胸闷、心悸、气短、悲愁不乐、呕哕。

②肩臂疼痛,胁肋疼痛,臂丛神经损伤。

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心经腧穴(9个穴位)

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4)治法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5)治疗部位:不适局部

(6)使用产品:背肩宝、手臂宝

(六)手太阳小肠经(1)起止:起于小指外侧,沿上肢外侧后缘,绕肩胛,交肩上行于颈侧部、面颊、目眶下缘于目内眦与足太阳膀经相接。(2)主治:失眠、落枕、肩痛、腰扭伤,目黄和肩部、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3)小肠经腧穴:(19个穴位)

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4)治法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5)治疗部位:不适局部

(6)使用产品:背肩宝、手臂宝

(七)足太阳膀胱经(1)起止:起于目内眦,沿额、顶、枕、项、背、腰中线旁1.5及3寸下行至下肢后外侧,于足小趾与足少阴肾相接。其主要分支从头顶分出,向两倒下行至耳上角。(2)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3)足膀胱经腧穴(67穴):

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

(4)治法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5)治疗部位:不适局部

(6)使用产品:背肩宝、护腰宝

(八)足少阴肾经(1)起止;起于足小趾,沿足根、下肢内侧后缘、腹部正中线旁开5分至胸正中线旁开2寸处,注入胸中。其分支从肺中分出,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2)主治:本经主要治疗妇科、前阴、肾、肺、咽喉病证。如月经不调、阴挺、遗精、小便不利、水肿、便秘、泄泻,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3)肾经腧穴(27个穴位):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4)治法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5)治疗部位:不适局部

(6)使用产品:足疗宝、护腰宝

、脾胃宝(九)手厥阴心包经

(1)起止:起于胸中,沿上肢内侧中线循行至中指桡侧端。其主要分支从掌中分出,至无名指端,与三焦经相接。(2)主治:本经主要治疗心、胸、胃、神志病证。如心痛、心悸、胃痛、呕吐、胸痛、癫狂、昏迷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3)心包经腧(9)

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4)治法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5)治疗部位:不适局部

(6)使用产品:手臂宝(十)手少阳三焦经(1)起止:起于无名指尺侧端,沿上肢外侧中线、肩关节后侧、耳周围、颊至目外眦。其分支从耳后分出,入耳中,出耳前至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2)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3)三焦经腧(23个穴位

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4)治法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5)治疗部位:不适局部

(6)使用产品:手臂宝、肩背宝(十一)足少阳胆经(1)起止:起于目外眦,沿头部颞侧,耳周围,胸侧,腹侧,下肢外侧中线至四趾外侧端。其分支从足背分出,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相接。(2)主治:侧头、眼、耳、鼻、喉、胸胁等部位病症,肝胆、神经系统疾病,发热病,以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证。

(3)胆经腧穴有:(44个穴位)

瞳子髎、听会、上关、颌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液、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4)治法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5)治疗部位:不适局部

(6)使用产品:关节宝、护腰宝

(12)足厥阴肝经(1)起止: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侧中线(内踝8寸处以下,行于前缘),至少腹、胁助,直至头顶。其分支从肝分出,贯膈,注肺中,与手太阴肺经相接。(2)主治:

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

(3)肝经腧穴有(14个穴位):

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

曲泉、

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4)治法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5)治疗部位:不适局部

(6)使用产品:关节宝、护腰宝

奇经八脉

一、概述(一)奇经八脉的含义:指异于十二正经的八条经脉的总称,包括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共八条经脉。

(三)奇经八脉的功能1、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1)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合于大椎穴,总督诸阳脉。(2)任脉与手足三阴脉交于中极、关元总任诸条阴脉。(3)冲脉通行上下,渗灌三阴三阳,调节十二经脉。(4)带脉约束纵行诸经。(5)阳维维于阳,组合所有的阳经;阴维维于阴,组合所有的阴经。(6)阴跷,阳跷脉均起于足踝,对下肢内外侧的阴经与阳经有协调作用。二、督、任、冲、带的循行概况(一)督、任、冲三脉的循行特点:

——“一源三歧”1.一源: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

三歧:三脉同出会阴,然后别道而行,分布于腰背,胸腹。(1)督脉:起止:下出会阴,行于腰背正中,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入颅络脑。沿头中线至上唇系带。分支属肾。

产品:护腰宝(熏灸椅)督脉:督,总督、统率之义。

1总督全身之阳经,调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