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备考之记叙文阅读训练指导:《嘱咐》_第1页
2023年中考语文备考之记叙文阅读训练指导:《嘱咐》_第2页
2023年中考语文备考之记叙文阅读训练指导:《嘱咐》_第3页
2023年中考语文备考之记叙文阅读训练指导:《嘱咐》_第4页
2023年中考语文备考之记叙文阅读训练指导:《嘱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嘱咐孙犁①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亲热地喊了一声:“你!”②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鞋,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儿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进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③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29岁,头发虽乱而黑,脸孔苍白,可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纺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身上心里,都表现出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④水生告诉女人,自己在外想家。“我们可常想你,黑夜白日,你能猜猜我们想你的苦吗?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的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明天我撑冰床①去送你。”⑤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你去看看,爹这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人照顾了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介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得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冷多热,老人背上孩子跑,累得哮喘咳嗽。是这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⑥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推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的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的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的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⑦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如今国民党又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逼死。你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的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⑧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节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题目为编者所加)【注】①冰床:用于冰上滑行的交通运输工具,形状像雪橇,用竿子撑,也可用人力或畜力推拉。19.请概述文中水生嫂情绪的变化及原因。【答案】①欣喜②得知水生明早又要离家③诉说思念和难处,不断嘱咐④坚定【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文章内容。根据题干提示“在门口看到丈夫回家”,找到第①段“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可知水生嫂的情绪应结合第②段分析,结合第②段“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可把①处水生嫂的情绪概括为:欣喜;根据题干提示“失望”,找到第④段“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的仄在炕上”,可知水生嫂失望的原因应结合第④段分析,结合第④段“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可把②处失望的原因概括为:得知水生明早又要离家;根据题干提示“滑冰床送丈夫上前线”,找到第⑥段“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推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可知“不舍”的原因应结合第⑤段分析,结合第⑤段“是这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可把③处不舍的原因概括为:诉说思念和难处,不断嘱咐;结合第⑥段“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的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第⑧段“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可把④处概括为:坚定。20.小说往往要追求语言的表达效果,请对下列两句话分别谈谈你的理解。①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推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②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照在冰床上。【答案】①把女人跳上冰床比作蜻蜓爬上草,“点”“飞”等词体现女人动作轻盈熟练,也可表现出男人不在家时女人付出的辛劳。②环境描写,红色的太阳冲破雾,让人感到温暖与希望,隐含着女人的美好心愿,也预示着水生此去将胜利回来。【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①从“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可以看出运用比喻修辞,把女人跳上冰床比作“蜻蜓爬上草”,“点”“飞”等词体现女人动作轻盈熟练,结合第③段“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纺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身上心里,都表现出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可知也可表现出男人不在家时女人付出的辛劳。②从“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照在冰床上”,可以看出运用了环境描写,红色的太阳冲破雾,让人感到温暖与希望。结合第⑥段“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的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第⑧段“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分析,可知环境描写隐含着女人希望水生打胜仗,早日回来的美好心愿,也预示着水生此去将胜利回来。21.第⑤段中,水生嫂为何要叙述这么长一段关于爹的事?【答案】想告诉水生爹为这个家,为照顾媳妇孙子,为支持儿子抗日付出了太多,表现她对丈夫再次离家打鬼子的担心,也从侧面表现出女人的辛酸和不易,丰富了人物形象。【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结合第⑤段“你去看看,爹这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人照顾了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介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得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冷多热,老人背上孩子跑,累得哮喘咳嗽。是这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可知水生嫂叙述一长段关于爹的事想告诉水生爹为这个家,为照顾媳妇孙子,为支持儿子抗日付出了太多;再结合第⑥段“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的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可知表现她对丈夫再次离家打鬼子的担心,也从侧面表现出女人的辛酸和不易,丰富了人物形象。22.文章的对话描写很丰富,但女人的话明显要比水生多,更多的是女人在“嘱咐”水生,请探究这一多一少的对话对表现小说主题的好处。【答案】女人讲了很多,告诉水生八年里家人的苦和对他的思念,表现不舍与担心,嘱咐他好好打仗,赶跑侵略者,不能拖他后腿;水生话少是因为他的个性(联系整部小说,不做评分要求),也可体现出水生八年未照顾家人的愧疚,默默选择舍小家为大家;一多一少表现了抗日战争中劳动人民的牺牲精神和相互理解、深明大义的主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结合第④段“我们可常想你,黑夜白日,你能猜猜我们想你的苦吗?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第⑥段“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的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第⑦段“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如今国民党又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逼死。你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的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第⑧段“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等,女人讲了很多,从中可以看出她告诉水生八年里家人的苦和对他的思念,表现不舍与担心,嘱咐他好好打仗,赶跑侵略者,不能拖他后腿;水生话少是因为他的个性,结合第⑤段“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人照顾了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介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得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分析可知也可体现出水生八年未照顾家人的愧疚,默默选择舍小家为大家;一多一少表现了抗日战争中劳动人民的牺牲精神和相互理解、深明大义的主题。一、标题

题型一: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

二、内容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

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

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

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三、主旨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

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

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四、结构

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方法指津:(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

(2)按空间的转换

(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4)按感情的变化

(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

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

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五、语言角度一:从修辞的角度题型一:判断语句的修辞,并品析语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1、答题模式:修辞+效果+表面内容+深层作用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效果)描写了……(表层内容),表现了……(深层作用)2、常见修辞及表达作用(1)比喻: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描写了)……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之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特点)。(3)夸张:突出强调了……的本质特点,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4)排比:突出强调了……(特点),节奏鲜明,增强语势,极富感染力。(5)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6)反复:强调突出……(特点)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7)设问:有问有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8)反问:突出强调……(特点),加强语气,强烈抒情。(9)对比:将……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特点),以读者以深刻的印象。(10)引用:引用……,表现了……(特点),增添了文章的文采。(11)反语:使语言幽默风趣,讽刺了……(特点)3、示例: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柳叶在烈日炙烤下的形状,表现了天气的炎热和祥子拉车生活的艰辛。角度二: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一)描写——人物描写题型一: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表达作用?题型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人物特点。1、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2、答题模式:描写方法+效果+表层内容+深层作用

运用了……描写,……描写了……(人物)的……特点,表现了……,与上文(下文)……(1)表层内容指语言本身的具体内容,句末应有一个中心语,来表明人物的身份或职业。如“……的教师形象”“……的清洁工”“……的人”(2)深层作用包括多种角度:①文中人物的特点——外形特点、内心活动、性格特征、思想感情、精神品质;②作者的感情与感悟——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感悟。③读者的感受;吸引读者;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读者的注意;引起读者的深思;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引人遐想);④与主旨的关系;揭示主旨;点明中心;突出主旨;进一步深化中心;进一步升华主旨;⑤在结构上的作用。

3、示例一:此句运用了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李想在阳光下自由快乐的形象,与上文“忧郁和漠然”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父母归来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

示例二:他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强烈反抗意识的起义领袖。(二)描写——环境描写题型一:分析环境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1、环境(景物)描写的方法①多感官写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②多角度写景:远与近、实与虚、点与面、动与静,高与低作用:使景物的特点更全面,更形象地呈现出来,产生一种立体动态的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描写了……(景物、环境)的特点;②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天气、季节);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③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的……身份、性格、命运;衬托了人物的……形象、精神、品质;引出人物的出场;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与文章……形成对比;⑤突出……的中心,升华……的主旨3、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衬托人物的形象;暗示文章的主题。答题模式:效果+表面内容(景物特点)+深层作用运用了景物描写,……描写了……(特点)景物,烘托了……心情,……示例:此句运用了景物描写,传神地描写了夜晚的阴森可怕,烘托了“我”当时害怕、恐惧的心情,为下文“我”回家埋伏笔。(三)描写——侧面描写题型一:分析描写的角度及其作用。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就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语言和行动的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2、侧面描写方法:对他人的语言、动作、反应的描写;对其他次要的事物的描写;对环境的描写3、侧面描写作用:烘托主要人物的心情;有利于突出正面人物的形象(性格);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人物的描写更全面、更具体,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可节省笔墨,使得表达更精练,结构更紧凑。(四)抒情

直抒胸臆,抒发作者……的情感,揭示文章主旨;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五)议论揭示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点明主旨;深化(升华)中心;画龙点睛;引人深思角度三:从词语的角度题型一:体会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其作用1、方法指津:抓住一些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成语等词语,来品析语言的含义及作用。2、答题模式:词语+效果

+表面内容

+

深层作用通过……词语,……(效果)描写了……(表面内容),表现了……(深层作用)3、示例:“绕住”“扑”等词语,具体细致地展现了两个孩子拥抱男子的感人情景,突出了两个孩子的纯真善良。题型二:理解句中代词指代的内容1、常考的代词:这、那、这些、这种、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方法:指代的内容一定在代词的前面,或者指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或者离代词最近的那句话,或者指前面某句话;有时指代的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短语或词语)。角度四:从句式的角度1、长句与短句长句:是指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效果:表意复杂严密、内容丰富、精确细致。短句:是指结构简单、词语较少的句子。效果:短小精悍,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感强。2、整句与散句整句: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形式匀称的句子(多指排比句和对偶句)。效果:节奏鲜明、音调和谐、语势强烈,极富感染力,体现语言的对称美。散句:是指结构不同,长短不一的句子。效果:富于变化、错落有致,表意自由,体现了语言的变化美。3、倒装句适当地运用倒装句,可以起到突出强调作用,使语言更富有表现力。示例:放心吧,爸爸妈妈!(主谓倒装)她站在哪儿,静静地。(状语与中心语倒装)4、综合运用,灵活搭配如果将各种句式综合运用,能使文章行文不呆板,摇曳多姿,极大提高语言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产生一种特殊的交错美。五、手法题型一:分析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1、顺叙:按时间先后和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曲折多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补充、衬托了文章的中心内容;解释说明了故事情节;衬托了人物形象;使内容更加丰富充实;使结构曲折有致。题型二:分析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1、第一人称:散文中的“我”是作者本人,小说中的“我”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经过艺术加工的,是虚构的,不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3、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作用:好像是作者面对读者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显得更加亲切,能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题型三:分析记叙的详略及其作用1、详写,写得具体完整、生动形象。力求做到:叙述,有头有尾;描写,具体生动;刻画,细致入微。

略写,写得简明扼要、概括精炼。2、方法指津:分析材料的详略,一定要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

与中心密切相关,能鲜明突出中心的人和事,是重点材料,要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只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人与事,是次要材料,要略写;3、作用:只有详略得当,浓淡相宜,才能使文章重点突出,主旨鲜明。题型四:分析表现手法及其作用1、常见表现手法对比、烘托、衬托、比喻、拟人、铺垫、伏笔、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即象征)、以物喻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联想、想象、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首尾呼应2、作用(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含蓄地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鲜明突出了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颂扬,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