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部编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三疑三探教案_第1页
2019秋部编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三疑三探教案_第2页
2019秋部编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三疑三探教案_第3页
2019秋部编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三疑三探教案_第4页
2019秋部编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三疑三探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大自然”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草原》

《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

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

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本单元重点:

(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意蕴深厚,令人回味,

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逐渐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奇妙和美好。大草原的碧绿与辽阔、丁

香结的幽怨、古诗词中描述出的自然画卷,花之歌的丰富内涵,都要通过反复朗

读才能感受到。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

种形式的朗读。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

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

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

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

单元内容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

本课描写了大草原的自然风光1.利用声像资

美和草原人民热情迎客、盛情待客、源把学生带入情境。

深情话别的人情美。重点是朗读课2.引导学生揣

1.草原文,领略草原的美好风光,背诵第摩优美语句的深刻

1自然段;体会“蒙汉情深”。2含义,借助语言文字

在头脑中产生丰富

的联想和想象。

本课作者从形状、颜色、香味1.引导学生

2.丁香结等方面描写了丁香的美好,以及丁感受文字的美,分析

香结幽怨和对丁香结的理解。重点2作者运用语言的手

是追随作者文字描述,感受作者热法,比如比喻。

爱丁香结和对人生无常的豁达情2.引导学生边读边

怀,体会作者奇异的想象和独特的思考,学习作者感知

感受。情怀,体验生活的乐

趣。

本课三首古诗词分别描写了不21.指导加深理

同地点不同时间段的自然景观。重解古诗中的重点词

3.古诗词三首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三语的意思,感受自然

首诗词的大意,读懂诗词中蕴含的美。

作者的情感。读通、背诵这三首诗2.引领学生走

词,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近古诗的意境中去,

悟诗情、明诗理。

4*.花之歌本课以第一人称的写法写出了11.鼓励学生

花的生存空间以及所作出的贡献和反复诵读,揣摩感

高尚的追求。悟。

2.借助联想指

导理解赏析。

习作:变形记以《草虫的村落》为例,引导2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想象自己变形后生活的世界将怎样用新眼光观察

发生怎样的变化。重点是把自己想周围的事物。练习写

象成石子儿、路灯等另外一种东西,一写。

并用一种新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世

界,记下有意义的见闻。

语文园地学习对比阅读,认识排比句的2指导学生用发

特点和好处,感知分号的作用和用现法和探究法来学

法,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习排比句、分号和古

诗;用直观演示法来

认识对比阅读的好

处。

六年级语文学科单元课题第(一)单元

课题1.草原课时(2)课时

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个性添加:

教材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热情赞美了

分析草原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草原

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更使我们深受感动。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毯、陈”等8个生字,

教学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绿毯、渲染、勾勒、

目标拘束、会心、摔跤”等词语。

2.自读感悟,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

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4.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

热爱之情。

5.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

法。

教法三疑三探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自探(5分钟)

看到题目,大家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疑问想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呢?

生自由质疑。

师梳理问题:

➢本节课我们将收获哪些新的字词,积累到哪些好句段?

➢草原有什么独特的景物?

➢草原美吗?

➢作者为什么要写草原?

二、解疑合探(20分钟)

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

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4、5】

“(1)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

下来似的。

(2)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染画面,使它

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3)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无拘无束。

(4)迂回:回旋,环绕。

(5)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宽广。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

(6)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7)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

(8)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9)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是

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细读课文,品味美景

1.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

章第一自然段,想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你是从哪些语句中

感受到的。画出有关句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

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

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按照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

顺序来写的。后写产生的感想。)作者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

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

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

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喻的生动

形象。)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

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话写的是草原的美丽风光给作

者留下的深深感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感叹和赞美。)

(板书:风光美)

五、图片展示,欣赏美景

【出示课件6】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图片”,用草原歌曲《请到

草原来》或《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辽阔的草原》等配乐,学生用

感官来感受草原的美景。

三、质疑再探(5分钟)

1、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请大家思考:课前大家提出的问题都解决

了吗?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提出下节课将要解决的问题:

➢草原的景美,草原的人呢?

➢作者为什么要写草原?

2、对,我们这节课只是初步学习课文,还有一些问题,有待

我们下节课进一步解决,老师期待大家下节课有更精彩的表现,有

更多的收获。

四、运用拓展(10分钟)

2、同学们,你想设计一份什么作业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呢?

(1)学生出题测试自己或同学。

(2)教师选择有价值的测试题在班级交流。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5分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了一定的收获,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

入学习,解决上节课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问题再现:

➢草原的景美,草原的人呢?

➢作者为什么要写草原?

二、解疑合探(20分钟)

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领略了大

草原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族人

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友好。

“初入草原”,感受“洒脱”

【出示课件8】“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

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

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

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

怎么走都可以。)

(3)教师描述,学生感受:“洒脱”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

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

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指导朗读,表现“洒脱”:看谁能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大

家来比一比,赛一赛。

深读感悟,体会热情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

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

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

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纠正。

4.请同学们试试看,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组成的

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板书:

人情美)

【出示课件9】

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

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2)学生自由发言填词,教师点拨指导。在课件上完成填空,依

次填上:热情激情盛情尽情深情

(3)交流小结:

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板书:热情迎接盛情款待深情话别)

5.我们按照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来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

深情?

(1)热情迎接:

①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

的客人的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不

仅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还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和马相遇的情

景,如果你在场,会有什么感受?

②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

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激情相见:

①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

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

懂,你认为他们在说什么?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3)盛情款待:

①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②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读。

(4)尽情联欢:

①联欢的项目有什么呢?

②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

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5)深情话别:

①出示课件:【出示课件10】“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

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②教师导引: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

的草原,就要分别了。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

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

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历历在目。手握着手,那样

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

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③这正是──【出示课件1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

阳!”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句话表达了怎么的感情?(这句话

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课堂总结

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

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

客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

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

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自己的

一份力量吧。

三、质疑再探(5分钟)

1、现在,请大家思考:课前大家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2、谁还有新的问题要问呢?请大胆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交流。

四、运用拓展(10分钟)

1、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同学们,你想设计一份什么作业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呢?

(1)学生出题测试自己或同学。

(2)教师选择有价值的测试题在班级交流。

风光美(初见草原)

板书设计

草原热情迎接(迎客)

人情美盛情款待(待客)

深情话别(话别)

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学科单元课题第(一)单元

课题2.丁香结课时(1)课时

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个性添加:

教材“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

分析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

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

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文章借助丁香结

表达了自己豁达的人生观。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缀、幽”等13个生字,

教学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缀满、幽雅、笨拙、

目标单薄、模糊”等词语。

2.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3.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

胸怀。

教学重点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

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

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法三疑三探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自探(5分钟)

看到题目,大家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疑问想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呢?

生自由质疑。

师梳理问题:

➢本节课我们将收获哪些新的字词,积累到哪些好句段?

➢作者写了哪里的丁香?

➢丁香美吗?香吗?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什么叫丁香结?

➢作者为什么要写丁香结?

➢本文会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二、解疑合探(20分钟)

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2】(出示图片梅花、菊花、牡丹等图片)文学作品

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

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

样的情感呢?【课件出示3:丁香图片】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

竟吧。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板书:丁香结)

3.介绍作者。【课件出示4】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

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

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

《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

长篇小说奖。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课件出示5】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

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1)认读生字、新词。【课件出示6】

出示字词:缀窥幽雅浑浊笨拙单薄遮掩照耀

花蕾愁怨断断续续模糊

指名读。

男女生读。

全班齐读。

(2)学写字词。

师指导书写“幽、薄、缀、雅”。

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理解词语。【课件出示7】

幽雅:幽静而雅致。

笨拙: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的、动作难看的。

单薄:指身体瘦弱;不强壮。

愁怨:忧愁怨恨。

断断续续:不连续的。

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这篇课文一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

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总结如下:【课件出示8】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

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花。(主体写丁香花样貌。)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

的疑问、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花。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

结,意义深远,告诉了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主

体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我们读了课文,你能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指名回答,师适时呈现:【课件出示9】

《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

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

“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

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

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

淡无味的人生认识。

课堂总结

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

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

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

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

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三、质疑再探(5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请大家思考:课前大家提出的问题都解决

了吗?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提出下节课将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写丁香结?

➢本文会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对,我们这节课只是初步学习课文,还有一些问题,有待

我们下节课进一步解决,老师期待大家下节课有更精彩的表现,有

更多的收获。

四、运用拓展(10分钟)

2、同学们,你想设计一份什么作业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呢?

(1)学生出题测试自己或同学。

(2)教师选择有价值的测试题在班级交流。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5分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了一定的收获,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

入学习,解决上节课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问题再现:

➢作者为什么要写丁香结?

➢本文会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二、解疑合探(20分钟)

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谈话导入新课: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

样描写丁香花的?又赋予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

继续学习《丁香结》。

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找出

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

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学生汇报。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二自然段描写的

是校园里的丁香花;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师适时呈现:

(1)【课件出示1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

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

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2)【课件出示12】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

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在晚间能辨

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

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3)【课件出示1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

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浑浊笨拙

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

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

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

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

什么?(说明香气非常浓郁。)【课件出示14】为什么说“那十

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

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

耀眼夺目。)

5.思考: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学生回答。

师梳理: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从感觉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视觉、嗅觉)

(板书:形状颜色气味(视觉嗅觉))

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划出关键词,总结归

纳)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6.再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4至6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

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

师适时呈现:【课件出示15】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

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

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师: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

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2)师适时呈现:【课件出示16】

代赠二首(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

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思考: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

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

指名回答。

师:“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把花

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

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

优美。

3.研读第5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

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1)交流。

(2)师指名朗读:【课件出示17】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

然是丁香结!

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

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

怨。

(3)作者多年赏花,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

雨后赏花的触动。

补充介绍: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研读第6自然段。

(1)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你从哪里

能看出来?

交流,师适时点拨: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豁达、积极的。

师适时呈现:【课件出示18】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

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

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师:古人寄托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思,是忧怨,这从李商隐的《代

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就可以体会到。而作者一反古人

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

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2)【课件出示19】出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

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谁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

师呈现:【课件出示20】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

题也是永远也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

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

灿烂。

(3)师: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

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学生发言。

(4)全班齐读第六自然段。

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师总结:

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

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

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

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

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

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这正是我们要找到的答案。

(板书:丁香结人生才充满乐趣)

2.揭示主题。

师: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

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

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

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

转千回。

三、质疑再探(5分钟)

1、现在,请大家思考:课前大家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2、谁还有新的问题要问呢?请大胆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交流。

四、运用拓展(10分钟)

1、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同学们,你想设计一份什么作业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呢?

(1)学生出题测试自己或同学。

(2)教师选择有价值的测试题在班级交流。

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2.丁香结

板书设计形状颜色气味(视觉嗅觉)

丁香结

人生才充满乐趣

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学科单元课题第(一)单元

课题3.古诗词三首课时(2)课时

个性添加:

教材

分析

1.识记本课3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

教学朗读、背诵古诗词。

目标2.进一步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本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

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

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点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

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

然的美丽。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教法三疑三探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二、设疑自探(5分钟)

看到题目,大家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疑问想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呢?

生自由质疑。

师梳理问题:

➢三首古诗中有哪些难以理解的字词?

➢三首古诗的大意分别是什么?

➢三首古诗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二、解疑合探(20分钟)

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森林,有

起伏的稻田。唐诗宋词中,就有许多是描写山水风景的。如王之涣

《凉州词》中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

居易《忆江南》中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还有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

落九天。”今天,我们将学习新课《古诗词三首》。(板书课题:

古诗词三首)

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1.认识生字:德、鹊、蝉、稻。学会正确读写。

2.认识诗歌的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2】

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与另一

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

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

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

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

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3.读出节奏。学生先自读,教师指导:

【出示课件3】并板书: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

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

论。

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4】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

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全班齐读此诗。

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总结学法,自学新诗。

1.总结学习方法:【出示课件5】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

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板书: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

其感情)

2.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生

按步骤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课件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1.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2.再读全诗,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你能准确地感受全诗的意境

吗?

3.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感悟遣词用句的技巧:

(1)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即打翻的墨汁,形象逼真。

(2)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3)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

“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

力。

4.提问后,明确:

这首诗的大意是:黑色的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

住,白色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入船中。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

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望湖楼下的湖面平静得好似蓝天。

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感情朗读,将学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从而入情入境,熟读

成诵,水到渠成。

三、质疑再探(5分钟)

1、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请大家思考:课前大家提出的问题都解决

了吗?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提出下节课将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首古诗中有哪些难以理解的字词?

➢第三首古诗的大意分别是什么?

➢第三首古诗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2、对,我们这节课只是初步学习课文,还有一些问题,有待

我们下节课进一步解决,老师期待大家下节课有更精彩的表现,有

更多的收获。

四、运用拓展(10分钟)

2、同学们,你想设计一份什么作业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呢?

(1)学生出题测试自己或同学。

(2)教师选择有价值的测试题在班级交流。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5分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了一定的收获,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

入学习,解决上节课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问题再现:

➢第三首古诗中有哪些难以理解的字词?

➢第三首古诗的大意分别是什么?

➢第三首古诗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二、解疑合探(20分钟)

思考质疑,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指名读课题。

2.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3.课题有两部分,第一部分“西江月”是词牌名,我们学过的词还

有哪些词牌名?

后一部分是题目,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时

间:夜里。地点:黄沙道。事情:行。)

4、说说题目的意思。

(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初读词作,初步感悟

(一)多种形式朗读,边读边悟。

1.自己放声读一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通,读顺。

2.指名朗读,并让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读出这

首诗的节奏。

(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出示课件9】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课件出示配乐范读。

4.女生男生赛读。

5.全班齐读,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

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

底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又闻到什么?从而又想到了什么

呢?

(二)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教师指导:

惊鹊:鹊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

溪桥:溪上的小桥。

3.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着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出示课件10】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

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

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

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

的小雨,往日的茅屋小店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

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合作探究,反馈交流。

(一)全班交流,自由读词,思考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11】

1.你从词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

么?

2.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3.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由“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句词,你想到了哪一句

有名的诗?

(二)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1.听到了风的声音,蝉和青蛙的叫声。看到了明月、惊鹊、风吹稻

田、天外疏星。想到了农民丰收时的情景。(板书:看明月,惊

鹊听清风,鸣蝉,蛙声闻稻花香想说丰年)

2.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

3.流露出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的思想感情。(板书:热

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4.我想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

五、拓展延伸,写话练习。

【出示课件12】想象这首词的画面。

1.配乐写话。此时此刻,你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简单的

文字进行描述。

2.画面取名:给自己的文字取一个美丽的名字。

3.集体交流

交流讨论:江南夏夜图、山村夏夜美景图、田野山水名作、江南山

村盛夏月夜图……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三、质疑再探(5分钟)

1、现在,请大家思考:课前大家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2、谁还有新的问题要问呢?请大胆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交流。

四、运用拓展(10分钟)

1、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同学们,你想设计一份什么作业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呢?

(1)学生出题测试自己或同学。

(2)教师选择有价值的测试题在班级交流。

宿建德江

板书设计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看明月,惊鹊

听清风,鸣蝉,蛙声热爱大自然

闻稻花香关心人民生活

想说丰年

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学科单元课题第(一)单元

课题4.花之歌课时(1)课时

个性添加:

教材

分析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目标3.了解花的作用及其神韵和品格,体会作者想象的奇

特。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花的爱恋与赞美。

2.想象文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

美丽。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奇特的想象。

教法三疑三探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5分钟)

看到题目,大家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疑问想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呢?

生自由质疑。

师梳理问题:

➢本节课我们将收获哪些新的字词,积累到哪些好句段?

➢花会唱歌吗?

➢作者是怎样写花的?

➢作者笔下的花美吗?

➢作者为什么要写花?

➢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二、解疑合探(20分钟)

师生谈话

1.人们都喜欢花,那五颜六色、清香四溢的鲜花装点了人们的

生活。我们随时随地可见那些美丽的鲜花:生日宴会上的康乃馨,

婚礼现场的红玫瑰,校园花坛里的白牡丹……人们赋予鲜花许许多

多的含义。今天我们就来加深对花的认识,让我们来看看黎巴嫩的

纪伯伦是怎样看待鲜花的。(板书课题:花之歌)

2.纪伯伦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出示课件2】

苍穹坠落孕育冠冕赠予祭献

摇曳旖旎馥郁凝视琼浆婆娑

心驰神往顾影自怜孤芳自赏

3.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读懂文意

1.在文中,作者将花比作了什么?

(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

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板书: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礼品婚礼的冠冕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

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同学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散

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教师范读课文。

【出示课件3】

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

么样的自然现象?

(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变黄,

冬天枯萎。等到春天来临,鲜花又重新开放。在自然界周而复始,

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出示课件4】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

送行。”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我”是野地里的花,“我”在晨风中看着太阳升起来,光明降

临;傍晚时分,群鸟归林,我看着太阳一点一点地从西山头落下去。

“我”是属于自然的,我享有和自然界其他生命同样的生活。)

【出示课件5-7】本文想象奇特,综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文

中找出相关句子来说一说。

(文中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了一幅大

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

预设:“我是大自然的话语”“我是星星”“我是诸元素之女”“我

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

的祭献。”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

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我婆娑起舞,芳

草为我鼓掌。”这些句子都是拟人句。

“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这组句子是排比句。

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

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

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板书:

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

三、质疑再探(5分钟)

1、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请大家思考:课前大家提出的问题都解决

了吗?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提出下节课将要解决的问题:

2、对,我们这节课只是初步学习课文,还有一些问题,有待

我们下节课进一步解决,老师期待大家下节课有更精彩的表现,有

更多的收获。

四、运用拓展(10分钟)

对比阅读,学会想象。

1.自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说一说这段文字与课文有什么相同的

地方?(想象奇特)

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习在叙述中加上奇特的想象,让文章更加生动,耐人寻味。)

2、同学们,你想设计一份什么作业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呢?

(1)学生出题测试自己或同学。

(2)教师选择有价值的测试题在班级交流。

大自然的话语

星星

板书设计花之歌诸元素之女仰望星空

礼品对光明心驰神往

婚礼的冠冕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学科单元课题第(一)单元

课题变形记课时(2——3)课

个性添加:

教材

分析

1.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发展学生在想象

教学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

目标2.能够语言较通顺、内容较具体地进行习作。通过想

象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想象自己变成其他东西以后会看到些什么,确定选择

哪些比较有意义的事情来写。

教学难点把想写的事情写具体。

教法三疑三探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激发想象

1.谈话:《花之歌》一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呢?请同学们分组讨

论后推荐一名同学汇报。

2.学生汇报,教师随机点拨指导:文中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

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

(1)丰富的想象。

(2)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我是星星”“我是诸元素之女”“我

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

的祭献。”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

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我婆娑起舞,芳

草为我鼓掌。”这些句子都是拟人句。

“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这组句子是排比句。

三、先想后说,练习口语

1.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也想像《花之歌》的作者一样,去用另一种

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你想把自己变成什么呢?为什么?

(指导学生可以大胆想象,既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大的东西,也可以

想象成小的东西。学生可以相互说一说,自己想变成什么,为什么。)

2.说一说变成以后,你会在哪里?你会怎样生活?你观察到了哪些

有意义的事物?它们怎样生活?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四、自定题目,独立作文

1.可以从课本上的题目中自己选择一个,也可以自拟题目。

2.学生作文。

第二课时

一、完成习作,自我评价。

1.出示自评标准,自评等级。

【出示课件5】

(1)自评(一颗星)

语句通顺,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敢于大胆想象。

(2)自评(两颗星)

语句通顺、生动;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还有自己独特

的想法;想象丰富。

2.师补充要求: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习作吧,并把

自评的结果写在题目的左边。

3.刚才有哪些同学得到了两颗星?谁愿意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

的习作?还要接受同学们的评价呢!

二、交换习作,相互评改

1.四人一组,自由组合,相互交换习作、评改。

2.教师提出修改的要求:

【出示课件6】

(1)叙述是否具体生动,合情合理。

(2)圈出错别字,勾画出好词好句。

(3)参照自评成绩,综合小组成员意见,给出建议成绩。并将

评价成绩写在题目的右边。评出组内有特色的文章或段落。

3.小组按要求评改习作。如果你们小组有什么拿不准的地方,

老师可以帮帮你们。刚才每个小组都拿到了这张“今日之星”的奖

项单。其中,希望星奖给本组习作最好的同学,冲刺星奖给本组习

作进步最大的同学,神笔星奖给书写最棒的同学,聪明星奖给讲评

时听得最认真的同学。

4.四人小组互评互议,教师巡视,并参加一个四人小组的评改。

5.教师组织反馈四人学习小组的评改情况:刚才有哪些同学得

到了聪明星?看来你们是最会听的孩子。那神笔星呢?一定是书写最

棒的同学。我们的冲刺星呢?你们的进步最大,要再接再厉哦!还有

希望星呢,未来的小作家。

6.四人小组汇报评改情况:请2—3小组到前面来。(师相机引

导学生评价并修改。)

三、及时鼓励,完善习作

1.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听了小组成员的意见和刚才同学

间的汇报,想不想再修改一下自己的习作?好,那就让我们现在行

动,在原文上改吧。

2.自主习作交流会:修改之后,可以去给你的好朋友或现场的

老师读读你修改过后的习作,讲讲你变成另外的东西以后看到了什

么听到了什么,听听他们有什么感受和好的建议吧!

小结语:今天,我们用手中的这支笔,给想象插上了翅膀了,开心

吗?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回家将自己的作文读给家长听,还可

根据他们的建议修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学科单元课题第(一)单元

课题语文园地(一)课时(2)课时

个性添加:

教材

分析

1.认识排比句,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教学2.了解分号的用法。

目标3.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4.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排比句,正确使用分号。

2.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难点理解《过故人庄》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法三疑三探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自探

今天,我们又要到知识的超市逛逛了,同学们,请大家说说想收获

什么呢?

1.我们想收获一些阅读方法

2.我们想学到一些写作知识。用我手写我心。

3.我们还想积累和运用一些语文知识。

二、解疑合探

一、交流平台: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

方法:

1.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张开想象的翅膀由课文联想到更多。

交流:

(一)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对比阅读

1.我们已读了《花之歌》这篇文章,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文章中让

你印象最深的部分?

2.课后还有一篇文章,题目是《杨柳和水莲》,同学们还记得吧?

谁能来说一说,这篇文章中的什么内容让你记忆犹新?

(文章写了杨柳和水莲产生了对黑夜不同的感受。杨柳和水莲对待

夜有不同态度,好象人对待生活不同态度是连一样的人。告诉我们

在生活中不要像水莲畏畏缩缩,悲观失望,没有自信,要学习杨柳

对待生活的态度:每每天开心,积极乐观。)

3.现在,我们来把这两篇课文放在一起阅读,阅读后完成老师发给

大家的表格,好吗?

(学生分小组,先自己读文章,然后共同完成表格所填写的内容。

表格内需要学生完成的项目:题目、描写对象、主要内容、写作手

法、情感表达、我的发现。)

(二)汇报交流,教师指导

1.各小组上交完成的表格。

2.【出示课件2】教师评价并指导:

(三)课堂小结,提出要求

像刚才这种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阅读的方法叫对比阅读,在阅读的

过程中,大家能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这一点非常棒,今后我们要

多用这种方法,同学们一定还有更多新的发现。

二、词句段运用

1.排比教学

(一)观察句式,了解句意。

小组讨论,探究,学生读后,谈一谈自己的发现。

【出示课件3】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

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我是……”的句式,强调花的作用之大。)

【出示课件4】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

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

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漓江的水真……啊”的句式,强调了漓江

的水“静、清、绿”的特点。)

【出示课件5】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

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

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像……那么……”的句式,强调了野花的

美丽。)

(二)认识排比,明白作用

1.教师讲解:

【出示课件6】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

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做排比。我们刚才读过的

这三段话都是排比。(板书:排比)

2.小组讨论、探究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1)小组讨论,探究排比句的作用。

(2)教师评价总结,明确:

用排比来说理,可以使条理分明;用排比来抒情,可以使节奏和

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

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板书:作用:说理条理分明、抒情气势强烈、叙事写景形象生动)

(三)练习运用,互评互改。

1.教师出示练习题:

以田野景色为描写对象,写一个排比句。

2.学生互评,教师指导。

把自己写的排比句与同学交换,互相评价,提出合理化的修改建议。

教师从学生作业中抽出一两份作例子,先评价,再讲一讲修改意见。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