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大提琴组曲的演奏风格浅探_第1页
巴赫大提琴组曲的演奏风格浅探_第2页
巴赫大提琴组曲的演奏风格浅探_第3页
巴赫大提琴组曲的演奏风格浅探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巴赫大提琴组曲的演奏风格浅探大提琴以优美的音色、强烈的对比、丰厚的内涵征服着一代又一代的音乐爱好者。而巴赫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则是大提琴曲的经典曲目,又是大提琴演奏者水平的试金石。所以,要想托好巴赫大提琴组曲,最重要的就是要先在理论上认清,才能较好地表现。作为一种独奏乐器,大提琴比小提琴要晚出现两个世纪,在巴赫那个时代的德国,小提琴独奏曲已经出现,但大提琴只在乐队中起辅助的低音作用。当时法国和意大利出现了一些使用新的演奏法的大提琴演奏家。巴赫在当时正是听了著名的大提琴家阿贝尔的精彩演奏后,激发了灵感,写了这六首大提琴组曲,这虽不是欧洲第一部大提琴独奏曲,但在德国却是第一次出现。从此,大提琴血不断问世,以致大提琴协奏曲与小提琴协奏曲并驾齐驱。巴赫的六首大提琴组曲,在大提琴发展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国外评价它是“大提琴音乐的旧约”。我们今天演奏它,研究它,也是对18、19世纪大提琴音乐发展的了解、回顾与继承。如何把握巴赫大提琴组曲演奏风格,笔者主要从以下两点进行研究:一、巴赫写作大提琴组曲的时代特征巴赫是生活在德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黑暗的年代(1685-1750)。战后的德国分裂为352个小邦国。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苦。巴赫同当时所有的音乐家一样,只能依附于教会和宫廷,很少有按个人意志创作的自由。但是,当时在欧洲的几个先进的国家中(如英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已经产生,形成了文化上的“启蒙运动”。这种运动实质上就是批判封建文化,倡导资产阶级新文化,强调思想的自由性和科学性。这种思想在德国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巴赫就是其中表现比较突出的一位音乐家。一般而言,巴赫的生平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魏玛时期:1708年,巴赫前往穆尔豪森担任圣布拉修斯教堂的风琴师,次年娶玛丽亚・巴巴拉为妻,后返回魏玛,出任安斯达公爵宫廷乐队的风琴师兼小提琴师,在这里供职达十年之久。他从魏玛时期开始就被推崇为大师。第二阶段,柯登时期:1717年,巴赫前往柯登,出任雷奥博亲王的乐长并获得亲王的宠信,他的许多名作在这个时期写成,1720年在卡尔斯巴德旅行期间,爱妻不幸去世。第三阶段,莱比锡时期:1724年,巴赫获得莱比锡市立托马斯学校乐监和托马斯教堂等四个教堂的工作,此后27年一直在莱比锡工作,直到逝世,这期间创作了清唱剧、神剧、受难曲及众多的管风琴曲,同时还为每星期的礼拜提供新的宗教曲目,著名的《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和《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册在此时写成。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巴赫在1717-1723年的黄金时期完成的,在这一时期他生活如意,爱情幸福,因此作品也颇丰富。除大提琴组曲外,其他重要作品还有《勃兰登堡协奏曲》、《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平均律钢琴曲上集》、《两部和三部创意曲》,还有不少奏鸣曲、帕蒂塔协奏曲、管弦乐组曲等。我们把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与以前的作品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1、世俗性的器乐作品大大超过了宗教性的声乐作品:2、复调音乐与民间音乐结合得更加紧密:3、创作技巧的手法大胆扩展。这种创作内容和技术之问的扩张,实质上是巴赫精神世界发展的结果。作品更强调人类感情的深入描绘,组曲是巴赫非常喜欢使用的音乐体裁,它是一种器乐套曲形式,是由民间的、宫廷的舞蹈音乐集合而成,在17世纪和18世纪上半叶的德国非常盛行。德国古典组曲的基本形式由阿勒曼德(Allemande)、库朗特(Courante)、萨拉班德(Sarabande)、和基格(Gigue)四首舞曲组成。它们自成一体,又各具特点::1、阿勒曼德(Allemande)是16世纪下半叶起源于德国的一种二拍子舞曲,17世纪上半叶发展成中速、四拍子、复调形式的器乐曲,常用弱起拍,性格庄重,二段体曲式,在德国古典组曲中作为四首舞曲中的第一首。另外,在德国和瑞士的南部还流行着另一种同名的舞曲,它是一种活泼的三拍子舞曲。2、库朗特(Courante)是起源于法国的一种舞曲,盛行于17世纪,后逐渐成为复调性的器乐曲。该舞曲分为法兰西式和意大利式两种,前一种速度较快,用3/2和6/4拍,以附点节奏、弱起拍、长音符结束为特点;后一种用3/4和3/8拍,音符短小,活泼流畅;通常两种方式混用。库朗特舞曲是古典组曲四首舞曲中的第二首。3、萨拉班德(Sarabande)源自南美,是16世纪初在西班牙流行的一种舞曲。它缓慢而庄重,三拍子,第一拍音符比第二拍音符短小,第二拍与第三拍常合为一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切分节奏。萨拉班德是古典组曲四首舞曲中的第三首。4、基格(Gigue)是英格兰的民间舞曲,急速活泼,用6/8和12/8拍。在16世纪后期和17世纪指的是结束剧场演出的活泼性的歌舞节目;18世纪时成为古组曲中的最后部分。此外,作曲家们还经常会在阿勒曼德之前加上前奏曲(Prelude),在萨拉班德和基格之间加入嘉禾舞曲(Gavtte)、布雷舞曲(Bourree)、波兰舞曲(Polonaise)等。有时在组曲前冠以前奏曲或托卡塔,在萨拉班德和基格之间插进小步舞曲(Menuet)、布列(Bourree)、加敖特(Gavotte)等等舞曲。除了前奏曲,所有的舞曲结构都是二部曲式。我们在演奏组曲时,不能把它当作一种技术性的练习曲,要充分考虑到巴赫在写作作品时的时代与舞曲的具体风格特点。二、怎样在演奏中把握巴赫大提琴组曲风格《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六首》这部作品的原始版本上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