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教学设计_第1页
杜甫《登高》教学设计_第2页
杜甫《登高》教学设计_第3页
杜甫《登高》教学设计_第4页
杜甫《登高》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思考诗歌中情景间的联系,感悟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掌握吟诵诗歌的基本方法,背诵诗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吟诵诗歌的基本方法,背诵诗歌。.思考诗歌中情景间的联系,感悟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难点:思考诗歌中情景间的联系,感悟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教学方法.品读法: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把握诗歌内容及情感。.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走进文本,把握文章内容。.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并解决重难点。.展示交流法:通过展示交流使同学深层理解文本,并进行思维拓展。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杜甫的诗作,从小学至高中,学习了很多,但这一篇最能代表杜甫诗作“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又是律诗的典范之作,本诗是教材编排杜甫的《杜甫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学生对他作品的特点印象还很深,只需要进一步感悟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教学设想采用学生自主合作、多种形式品读的教学策略。用“读一读、议一议、品一品、练一练”来完成对文本的赏析。在“读一读”环节中,用自由读、分享读、齐读、听读、再齐读的阅读方式,在层层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在“议一议”环节中,通过三个学习任务的设置,让学生在读中概括景物的特点,读出诗人的悲情,读出不同的杜甫。在“品一品”环节中,让学生在读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读出自己对本诗的独特的理解。在“练一练”环节中,让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家国、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教学准备.准备课前背景音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课后背景音乐《蜀相》,同时准备一份课件。.学生收集整理关于杜甫的故事。学习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我想问你们一个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一定要求你说出来,但在心中要有一个美妙的答案。有兴趣吗?你们心目中的最仰慕的人是谁?哪一个来说一说?你身边有没有?老师心目中有这么一位乱世中的英雄,他描绘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秀丽的春天美景,发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写作方法,抒发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呐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忧国忧民的心声。他就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可是当九月九日一家人登高祈求长寿的欢快时,他却衣衫褴褛,满身疾病,漂泊异乡。他步履蹒跚地登上长江之滨的夔州,面对处于战乱的国家,面对万里之外的故乡,面对漫天的落叶,面对滚滚长江水,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共同来欣赏一千两百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二、读一读学生活动(一).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受诗的节奏,字音要准确);.分享朗读(小组内合作完成,分享的方式多样化,可派代表展示、可小组集体展示、可用唱的形式分享等。读后请学生点评,然后教师有针对性的对容易读错的词和节奏进行指导,初步体会诗抒发的感情);.齐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读得流畅);.听读(听配乐朗诵,学生微闭双眼认真聆听,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想象诗描绘的画面和意境,听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诗的意境);.全班齐读(教师指导:首联对仗起笔,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颈联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高之举,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再次感受词的情感,最好能背诵)。三、议一议学生活动(二)1.请找出本诗的诗眼:2.古人赞颂杜甫的这首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纵观全诗,字字含泪满是悲楚,但全诗写来没有一个“泪”字,请仔细品读,作者是如何抒写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任务一:这首诗,我读后,我读出景物的美。学生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拨:首联风、天、猿、渚、沙、鸟,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三峡秋景图。首联最突出的特点是惨淡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心理写照。首联对仗起笔。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诗人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映照出他内心的凄凉,哀猿的啼声暗示是人的悲苦。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气象宏伟。写远眺之景,从大处落笔,上句写山景,承首句;下句写江景,承次句。山上江中,往复交织,构成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深秋风大,所以闻落叶之“萧萧”,峡深流急,所以见波涛之“滚滚”,“落木”以“无边”来形容,则见其境界之阔大;“长江”以“不尽”来形容,则见大江之无穷。在极其萧杀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更重要的是我们从这两句这还能看出诗人那激荡不已的心情: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韶光易逝,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是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也许诗人超越时空,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共痛。两句诗又多用双声迭字,读来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所展示的境界,也极雄浑高远,饱含着诗人无穷的情思。任务二:这首诗,我读后,我读出了诗人的悲伤。小组合作讨论后回答并板书,教师点拨:一悲:离家万里;二悲:秋风萧瑟;三悲:长年漂泊;四悲:万里作客;五悲:年岁已高;六悲:百病缠身;七悲:亲朋亡散;八悲:孤独登台。板书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在学生找诗眼时可先板书一个“悲”字在黑板正中间,让学生在归纳的过程中围绕“悲”的四周采用辐射式的板书,内容以学生的总结为准。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高远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任务三:这首诗,我读后,我读出了一个的杜甫。点拨: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适时加入写作背景的介绍。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正是时势的艰难,命运的坎坷,深恨巨痛使诗人愁白了双鬓,再加上因病戒酒,悲愁就更难排遣。这两句把穷途潦倒的根源,归结于社会的动荡,时势的艰难,从中也可以看出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由此可见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第七句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尾联两句诗分承五六两句诗,更深沉地表达了悲秋的情怀。诗人本来兴致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足见诗人的矛盾心情。此联虽气势上不如前三联,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似未为不称也”([明]胡应麟《诗薮》)。四、品一品学生活动(三)任务一:这首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