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模板汇总5篇_第1页
《马说》教案模板汇总5篇_第2页
《马说》教案模板汇总5篇_第3页
《马说》教案模板汇总5篇_第4页
《马说》教案模板汇总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说》教案模板汇总5篇

《马说》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培养语感,整体感

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

埋没的可悲现实。

3、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二者的关系,领会__托物寓

意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体

会作者的感情2、掌握“说”的文体特点,学习__托物寓意的表

现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1、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2、今天,

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

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

是“谈论”的意思。二、自主学习,预习成果展示1、听课文录

音或老师范读,指导朗读划分节奏。2、字词学习:祗(zhī)骈

(pián)食(sì)3、作家作品:

关于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自号昌黎先生,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时为“唐宋八

大家”之首。三、初读课文,补充理解词语1、学生自学,划出

疑难点;2、全班交流:

(1)、重点词:祗:只是。辱:受到屈辱。骈:并列,一

同。是:这。能:才能。见:通“现”,表现。且:尚且。等:

相等。安:怎么能临:面对。

(2)、一词多义:虽:A、故虽有名马:即使。B、虽

有千里之能:虽然。以:A、不以千里称也:用。B、策之

不以其道:按照。食:A、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B、食不饱:吃。其:A、其真无马邪:难道。B、其真

不知马也:指代他们。C、食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里马。策:

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B、执策而临之:马鞭。能:A、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B、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3)、通假字:

(1)、食马者不只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同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xiàn同现表现出来

(3)、其真无马邪邪yé同耶表示疑问,吗

3、翻译课文,要做到字字落实,大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

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__的要旨。

四、探讨质疑

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千里马”比喻人才。

“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

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

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__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

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五、拓展探究

1、__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如

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

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

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其真不知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

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呢?

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抑或是怎样呢?(学生自

主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六、总结全文__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

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

怀才不遇的愤懑。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堂练习:

1)、选择注音和解释都有错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石:dàn十斗为一石)

B、不以千里称(称:chēn称号)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zhǐ同“只”)

D、一食或尽粟一石(或:huò,有时)

2)、解释加点的词。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②策之不以其道道: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安:

3)、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才美不外见: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④其真无马耶

4)、__选自《》,作者是朝的家和家(人名),字。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他和、、、、

、、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5)、“说”是一种文体,可以也可以但都是为了说明。

比如、等作品。

6)、选择下列句子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①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②不以千里称也(著

称。)

B、③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④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这)

C、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且)⑥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道理)

D、⑦执策而临之(面对)⑧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7)、对下列句子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句是()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B.才美不外见

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D.食不饱,力不足

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8)、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B.骈死于槽枥之间

C.马之千里者D.虽有千里之能

9)、“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

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B、以丛草为林

C、以至鸟兽木石D、不以善小而不为

10)、__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

出解说。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

能③安求其能千里也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⑤不以千

里称也

11)、“千里马”是一种比喻,文中把“人才”比作“千里

马”。读完__,再联系社会实际思考:现在最需要什么样的人

才,真正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马说》课堂练习答案:

1.B中④不以千里称(称:chēng称号)2.①等:等同,一

样②道:方法③安:怎么3.①“见”通“现”表现,出现。②

“食”通“饲”喂养。③“材”通“才”才能,才华。

④“邪”通“耶”吗。4.《昌黎先生集》唐文学家哲学

家韩愈退之韩昌黎柳宗元、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

巩。5.记叙议论讲明一个道理。《爱莲说》、《师说》6.C,

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⑥策之不以其道(鞭打)(正

确的`方法)。7.B8.C中的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

余都是“的”之意。9.A10.⒋①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

的无知;②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

马带来的严重危害;③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④

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⑤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11.提示:德才兼备的

人。

《马说》教案篇2

知识教学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__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__,概括中心的能力

3美育渗透点: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

“千里马”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导入。(幻灯片展示)同学们知道“伯乐

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__中,以韩愈的《马说》最

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幻灯片)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

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幻灯片展示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马说马———人

托物寓意

二.正音(学生听,注音划出通假字)

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

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

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

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幻灯片显

示注音)

听录音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

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

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

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

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

马也(是,这也,表判断)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

(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其

五.把握结构,疏通文意

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

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

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

洪亮

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

就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

称也。”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展示幻灯——无

伯乐则名马不名)

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

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

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

因的句子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见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因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

感情。

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幻灯)

散读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

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还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

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最后发出感慨。

最后写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齐读

六,背景介绍

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__的?

韩愈当时初登仕途,恨不得志,写下此文(幻灯片)

七。迁移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

说理由

1。千里马和伯乐究竟谁更重要

2。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位古人?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

C董邵南另寻高就发展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马说》教案篇3

复习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

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

步的文学探究。

一、复习导航

1、韩愈,字,朝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

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有韩愈、元、自谓

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马说》是其《》中的

第四篇。我们曾学过他的诗<<>>,默写此诗:

2.对照注释巩固重点词释义。

(1)故虽有名马(2)骈死于槽枥之间(3)才美不外见

(4)策之不以其道〔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6)

执策而临之

(7)一食或尽粟一石(8)安求其能千里也

3.查找有关马的成语:

二、合作探究

温馨提示:作者写这篇__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

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1.__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2.__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3.__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4.__的中心论点句是:,全文的主旨句是:

三、教师导学:

__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

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千里马的悲

惨遭遇是: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3.千里马被埋没的

直接原因是: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5.对“食马

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6.表现“食马者”以“知

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7.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8.表明

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四、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

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

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

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

致远之材也。

①介:披上战甲。②褫(chǐ):解除。(节选自岳飞

《论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比行百余里()

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求其能千里也?(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__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4、这两文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

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课堂检测

1.翻译下列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

该怎么做?

《马说》教案篇4

《马说》教学教案的设计

【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来自榕江一所农村初中,很高兴能与同学们共

度一段愉快的学习之旅。虽然乐里到凯里只有100多公里,但如

果要骑马来这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咱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一

篇关于“马”的__吧。请翻开书第174页《马说》。(大屏幕显

示)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

问题的观点,跟现在的杂文相似。课题可简单地理解为“说马”。

(大屏幕显示)

2、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为“唐

宋八大家”之首。他29岁才初登仕途,但为官路上受挫颇多,

怀才不遇的思想极为强烈。(大屏幕显示)

三、研读课文

1、教师范读(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气,初步感知大意。)

2、学生齐读(目是让学生熟悉文句,进一步感知大意。)

3、学生思读,讨论理解

⑴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

读课文理解文意,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观点,看哪小组同学完成

得又快又准确?(巡视备问)。(大屏幕显示)

明确:作者在课文第一段首先提出论题:世有伯乐,然后有

千里马。接着提出自己观点:因“伯乐不常有”,“虽有名马”

却“不以千里称也”是不可避免的。(即“千里马”常被埋没。)

⑵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说说论题中“伯乐”与“千里

马”是什么关系?

明确:“伯乐”决定着“千里马”的命运,“千里马”依靠

“伯乐”生存。

⑶教师引语及提问:明白了论题中两者的关系,也找到了

作者的观点,同学们继续以同桌为小组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

作者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作者举例论述了“千里马”被埋没。作者认为,“千

里马”没能表现出日行千里的才能,原因在于“食马者”不知马,

因为他只用对待普通马的方式喂养千里马,千里马因“食不饱,

力不足”,才能才被埋没。由此可知,“食马者”平庸浅薄。流

露出作者的谴责之意。

⑷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了“千里马”

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现在,我们把第三段齐读一

遍,想一想,作者又作了怎样的论述?

明确:作者在这一段还是继续写了“食马者”不知马的表现,

而且还刻画了一个特写镜头──“食马者”“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更进一步地指出:“千里马”被埋没是由“食

马者”的不知马造成的。在这个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食马

者”的不知马简直到了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步,他不只平庸浅薄,

还狂妄无耻!作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于是发出质问:“其真

无马邪?”同时还作了肯定的回答:“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

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

⑸教师引语及提问:第二、三段都是论述“千里马”被埋

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马”造成的,这些内容是否重复

了?

明确:没有。第二段是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而第三段是

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的。

⑹教师引语及提问:谁能说说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先提出观点,“千里马”常“不以千里称也”,指出

其命运的悲哀;接着从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千里马”被埋没

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最后,又从“食

马者”的角度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同时,斥责了食马

者的愚妄,并以“其真不知马也”归结全文主旨,表达了作者对

“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

4、学生齐读

目的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综合理解

讨论理解下列问题:

1、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只是就“马”说“马”?(大

屏幕显示)

明确:不是。__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现象,揭露

了埋没人才的社会现状。

2、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明确:“伯乐”比喻善于发现人才的贤士,“千里马”比喻

人才,“食马者”比喻摧残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__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大屏幕显

示)

五、明确:__通过千里马的遭遇,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

没摧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

慨和怀才不遇的思想。

六、课堂收束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只能到此为止了,请同

学们利用课外时间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

我祝愿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马说》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

句,翻译课文,提高

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__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

识当今时代的优

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__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

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__表达的情感。

2、体会__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学生列举)

(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首是瞻、马放南山、马瘦毛长、

一马平川走马观花、快马加鞭、马革裹尸、龙马精神、指鹿为马、

千军万马、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天马行空。)

关于马,还有一个“伯乐相马”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

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

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

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

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

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相信在学完课文以后一定

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1、前面我们学过《捕蛇者说》,今天我们又将学习《马说》,

有谁能够讲一讲“说”在这里的意思?

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

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

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说”就是“谈谈”的

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

马的问题”

《马说》运用比喻艺术说理的典范,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人

才论文

(板书):人才论文

2、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

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首。因韩氏是昌黎

(河北昌黎)望族,又称“韩昌黎”。死后谥“文”,世称“韩

文公”。

自幼勤奋苦读。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25岁)中进士。贞

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大旱,上书“请宽免民徭

而免田租”,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十二年

(817),随宰相裴度平淮西有功,升刑部侍郎。因上表谏迎佛骨,

得罪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唐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汉魏六朝的绮靡

文风,主张继承先秦两汉古文传统,主张为文明白通畅,对后代

的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3、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

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

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

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

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

不常有”的感叹。

三、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听课文录音

要求:明确字音、语气、节奏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沉痛、惋惜、同情。

低沉缓慢)

(2)学生说出重点字词的解释

祗(zhǐ):只是;辱:受到屈辱;骈:两马并驾;槽(cá

o)枥:喂牲口用的槽;以:因;称:著称。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虚词吗?

虚词:而、之、以、也

(4)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

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

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5)思考巩固:

①__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

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板书):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教师强调:强调本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也是领起全文作用

的句子)说明伯乐知千里马。

(板书):伯乐知千里马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6)对于千里马的遭遇,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沉痛、惋惜、同情。

(7)朗读本段的语气、节奏应该怎样?

低沉缓慢

(8)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9)小结:__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

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

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

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

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

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

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

情。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愤怒谴责。急促、迅猛、高

亢。)

(2)学生说出重点字词的解释

一食(shí):吃一顿;或:有时;石:古代的容量单位,

十斗为一石;食(Sì):通“饲”,喂;能:能够;是:这样;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见:通“现”,表现;且:尚且;等:

等同;安:疑问词,怎么。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字吗?

①虚词:而、之、也、其

②实词:能食尽

你能找出本段的通假字吗?请解释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

(4)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

要根据它目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

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

求它目行千里呢?

(5)思考巩固:

①“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板书):千里马才美不外现

教师:如果才美外现了,称为什么马?

(板书):千里马才美外现名马

②“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第三段中:(其真不知马也。)

(板书):食马者不知千里马

③作者是怎样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对于食马者的做法,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愤怒谴责

(7)朗读本段的语气、节奏应该怎样?

急促、迅猛、高亢。

(8)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9)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

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

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

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

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

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深刻嘲讽)

(2)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

其、邪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字吗?试试看

①虚词:而、之、以、也、其、策

②实词:能食尽

你能找出本段的通假字吗?请解释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吗”

(4)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

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

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

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5)思考巩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