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汇总5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6423c24ccedcd709f1edf45f598995f/f6423c24ccedcd709f1edf45f598995f1.gif)
![《马说》教案汇总5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6423c24ccedcd709f1edf45f598995f/f6423c24ccedcd709f1edf45f598995f2.gif)
![《马说》教案汇总5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6423c24ccedcd709f1edf45f598995f/f6423c24ccedcd709f1edf45f598995f3.gif)
![《马说》教案汇总5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6423c24ccedcd709f1edf45f598995f/f6423c24ccedcd709f1edf45f598995f4.gif)
![《马说》教案汇总5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6423c24ccedcd709f1edf45f598995f/f6423c24ccedcd709f1edf45f598995f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Foreveryonefirst,foreveryonelater.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
《马说》教案汇总5篇
《马说》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过程与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
成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
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
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
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
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
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
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
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
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说”就
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
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并掌握重点实虚
词的含义。
1、通假字:
1)食:通“饲”,喂养2)见:通“现”
3)材:通“才”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故虽称等安策道通临是或
3、虚词:而之其以也
而A转接可以译为“却,可是”B顺接可以不译
之A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人或物C无意义,句中停
顿
D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A代词,代人或物B代词他的它的C指示代词那种
D反问语气词难道E推测语气词恐怕
以A介词因为B介词按照
也A肯定语气B反问语气C推测语气D句中停顿
4、实词:
见教材及资料
5、学生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语句的
含义。
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课文的中心与层次
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
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
才的愤慨之情。
2、读了这篇课文,你对千里马的遭遇有何感想?请你谈一
谈。
(学生可根据自己对课文意思的把握进行叙述)
3、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伯乐”和“马”
有没有别的含义?它们各比喻什么?
(韩愈当然不是在仅替马鸣不平,他写这篇__旨在抒发自己
的感情,伯乐指能够识别人才的人,结合作者的当时背景,指封
建统治者,而且应该是指能够识别赏用人才的所谓明君。)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写出了一个怎样
的社会现实?
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才很多,但是封建统治者却很少有能够
真正赏识人才的明君,真正的人才不能做到人尽其才,很难发挥
自己的才能,有才之人是壮志难酬。
4、找出文中描写千里马遭遇的语句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
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2、根据自己的了解及查阅资料,谈谈中国现在的用人制度。
附:板书设计
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鸣之不能通其意埋没人才控诉:埋没人
才
天下无马希望:重用人才
教后反思:对于文言文,仍然坚持朗读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深刻理解
作者赋予“伯乐”、“千里马”的寓意。通过练习设计,激发学
生对国家实现人才问题的思考。
《马说》教案篇2
一、作家研究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
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
集》。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
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韩愈是唐
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人们对他的
“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
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
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但
这并不等于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散文诗”)。我们说把散文诗
化,或者说把散文写得很带诗意,并不限于写自然景物、抒情小
品或对人物进行典型塑造和对事态进行艺术描绘;而是也可以用
诗的情调、韵味来写说理文或评论文。韩愈的散文特点之一就在
这里。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
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
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
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这些都让他
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二、课文研究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韩愈散文
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
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
论文体,却讲究文采。《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
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
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
针砭和控诉。
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__
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
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
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
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__在结构上特点:__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
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
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
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
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
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
了辛辣的嘲讽。__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
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
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
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__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
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
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
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过去有人就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
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我们并不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
他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它却是发人深省的警
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
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
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
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只辱于奴隶人
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
成双作对地一群群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
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有价
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
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
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__表面看,
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
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内涵则甚为丰富,其实倒是含蓄不尽
的(说他写得婉约,或许读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确实没有把话说
尽)。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
作者着力刻画“食(饲)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
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
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或
虽欲一展所长而有力无处使,甚至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这样,
它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又怎么能实现它日行千里的特异功能
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而它的受辱和
屈死也就更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不仅如此像这样
连“常马”都比不上的千里马,由于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极
度的责难和惩罚,往往被无辜地痛打一顿(“策之不以其道”,
打得它不合理),当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尽其
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骨子里却蕴涵着
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
层意思。
__写到这里,作者似乎还觉得不够解渴,于是又接着用“鸣
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
这不仅使__更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更为愤激了。作者
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有眼无珠,反而让他面对着
这匹千里马不懂装懂,发出了仿佛悲天悯人般的慨叹:“天下无
马!”意思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自以为不错的,
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
“少”了,既无处可寻觅,也无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
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毛病,却把这种局面的形
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践得不成
样子的千里马,却对它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
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驽骀之辈。这不仅是绝妙的讽刺,而
且也是极其严峻猛厉的诛心之论。__写至此已经水到渠成,作者
这才站出来点题,用“呜呼”以下三句作结,把“无马”和“不
知马”这一对矛盾(“无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马”则
是后天人为的犯罪)尖锐地摆出来形成一个高潮,极尽沉郁顿挫
之致。古人说蹙万里长江于尺幅之中,这种凝聚浓缩的手法正是
韩愈一支笔经过千锤百炼的结果。我们固然不能不为作者起伏回
荡、感慨悲凉的情绪而倾倒,却又不能不为他简洁洗炼的笔墨所
钦服。
韩愈的《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
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
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
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
写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
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抒情诗应有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
意境,尽管我们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
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这种“以诗为文”的本领,始自西汉
的司马迁(谁也不曾承认过司马迁是诗人),到了韩愈、柳宗元,
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尤其是欧阳修)而
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__
托物寓意的写法。
3.理解__中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所抒发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__
托物寓意的写法。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__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
1.导入:
(屏幕显示《伯乐识马》的故事幻灯片)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
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
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
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
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
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
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
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
2.作者及文体简介:(屏幕显示)。
3.检查预习,下列字词语会注音?
祗()骈()一石()食马者()邪()
(二)诵读感知
1.听读——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
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
要响亮、流畅、沉稳。
[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
邪(yé)
[朗读提示:读准节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
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
知马也。
2.点拨疑难,积累字词。
(1)用现代汉语解释重点文言词语。
[一词多义]
虽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食
一食()
食马者()
食不饱()
策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其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通假字]
食马者:食——
才美不外见: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
其真无马邪:邪——
(2)翻译课文
(结合注释疏通文义,独自无法理解的标划出来,最后进行
课堂交流)
3.自读课文,结合课文意思,感知以下问题。(用原文回答下
列问题)
(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2)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4)文中哪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三)研读赏析
(把握课文作者情感,理解__写法。学生阅读、思考、探究
下列问题)
1.__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那么“伯乐”
“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从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看出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__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四)感受评价
(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认识?看看课后练习第三)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
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揭露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愚妄浅薄。
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伯乐不常有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马
说
千里马常有人才
食马者不知马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马说》教案篇3
知识教学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__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__,概括中心的能力
3美育渗透点: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
“千里马”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导入。(幻灯片展示)同学们知道“伯乐相
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__中,以韩愈的《马说》最
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幻灯片)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
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幻灯片展示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马说马---人托物寓意
二.正音(学生听,注音划出通假字)
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
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
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
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幻灯片显示注音)
听录音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
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
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
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
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
马也(是,这也,表判断)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之,
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其
五.把握结构,疏通文意
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
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
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
洪亮
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
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
称也。”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展示幻灯――无
伯乐则名马不名)
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
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
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
因的句子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见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因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
感情。
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幻灯)
散读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
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还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
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最后发出感慨。
最后写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齐读
六背景介绍
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__的?
韩愈当时初登仕途,恨不得志,写下此文(幻灯片)
《马说》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
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整体会__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
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
才。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整体会__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
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__表达的情感。
2整体会__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投影显示)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
格降人才。”这首诗呼唤人才,呼唤健全的人才制度。今天我们
学习的这篇__也谈到了作者的人才观,它是唐代大作家韩愈的
《马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关于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称郡
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韩吏部”之
称。谥号“文”,所以又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
韩愈三岁而孤,由嫂抚养,刻苦好学。及长,尽通六经百家
之学。贞元八年进士,曾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
等官。因关中大旱,上疏奏请减免徭役租赋,得罪权贵,被贬为
阳山令。后又因上书谏阻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乃贬为
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
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
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他的散文无论说理、叙事、言情,均写得生气流动、雄奇奔
放,被誉称为“文起八代之衰”。
2.关于文体: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
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__是《杂说》第四篇,“马说”是后人加的标题,“说”比
“论”随便,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散文。
3.关于背景: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
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通
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
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
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4.关于伯乐: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
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
屈;尾巴下垂,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
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
住千里马伤心流泪,并且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低下头吐气,仰头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在感激伯
乐体贴它啊。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
字音。
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
(3)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语调的变化。
(4)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翻
译课文。
(2)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①积累重点词语。
相、骈、枥、策、粟、邪
②掌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
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
题。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四、合作研讨,深层探究: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供学生研讨。
(1)提问: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
里马”,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
学生明确:“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识别人才赏识人
才任用人才的人。
按常理来说,应是先有马,然后才有对马的认识。然而对于
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
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是常有的,可伯乐不常有,表明千里马
多伯乐少。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被当作
一般马对待。所以,对千里马来说,贵在发现有“马”,贵在伯
乐。
(2)品读__三个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也”字,看看它们所表
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学生讨论后明确:“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
定的。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
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祗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流露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
“不以千里称”作结,“也”字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第
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
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用
反问句“安求其能千里也”,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强烈地表现出
来。“也”字凝聚着作者愤慨的情感。第三段作者用自问自答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浅谈EPC总承包模式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
- 2025年度住宅小区绿化工程承包合同范本-@-1
- 2025年新能源车辆配送及维护保养服务合同
- 劳务合同范本内容
- 个人信誉合同范例
- 借款合同范例汇编
- 劳动终止合同范例
- 上海个人租赁合同范本
- 个人吊车转让合同范本
- 企业药品采购合同范例
-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件-第二章 动力电池
- NB-T 10609-2021 水电工程拦漂排设计规范
- 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
- 卫生部手术分级目录(2023年1月份修订)
- 即兴口语(姜燕)-课件-即兴口语第一章PPT-中国传媒大学
- 冷却塔是利用水和空气的接触
-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 企业注销鉴证工作底稿
- 环境因素多因子评价方法
- 冷却水路设计原则与优化实例
- 门窗类英语汇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