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_第1页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_第2页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_第3页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_第4页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点击:1054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我国古代职业教育跨越我国整个古代社会,经历了萌芽产生、鼎峰兴盛、缓慢发展 三个时期,而艺徒制作为最主要的职业教育形式则对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抹。与西方职业教育相比,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具有教育行为强制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思想的先进性和教学方法的创造性等特点,正因为如此,使得我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等都优于西方国家。关键词:我国古代职业教育;专科学校:职官教育;艺徒制作者简介:徐东(1971 . 2-),男,四川岳池县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 究方向:职业教育;张继华(1963 . 9-

2、),男,四川广安县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 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郭道端(1975.1 ),女,四川岳池县人,四川省南充市第一中学历史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史。中图分类号:G719 . 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6)21-0060-05我国古代职业教育源远流长,其灿烂和兴盛几乎贯穿整个古代社会,只是到了封建社会 的晚期才开始衰败。我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特别是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科技的发达与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达是分不开的。一、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我国古代职业分化程度较低,主要是农牧业,虽然也有官吏、教师、僧侣、手工业者、 商

3、贩等职业,但这些职业数量少且多为世袭或半世袭,农民进入这些职业的社会需要少。各社会职业流动十分有限,因此在我国古代没有建立起开放的社会化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仅局限在各个职业圈内进行就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一)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萌芽产生时期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在我国跨越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三个历史时期。1 我国原始社会的职业教育我国是世界文明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职业教育的萌芽和先民们最早的社会生活紧密相 联。在农业和畜牧业方面,教民以猎”、教民以渔”、教民以耕”等职业教育活动十分活跃,古籍中曾记载: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来耜,教民农耕”;尧聘弃拜弃为农师,封之台,号为后稷”。而

4、在手工业方面,除原始石器、骨器、木器等工艺制作外,还出现了 制陶、纺织、房屋建筑、育蚕治丝等专门手工艺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如史书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 蚩尤作兵”和以铜为兵”的记载标志着我国手工工艺的教育 在原始社会达到了职业教育的高峰。2 我国奴隶社会的职业教育随着奴隶社会的建立和社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使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而手工业的发 达和商业的繁荣,使大批奴隶被驱人手工作坊,商周奴隶社会中出现百工”的记载。发达的手工业生产要求对手工业奴隶进行强制性的技术培训,因此出现了一种带有强制性的职业性教育形式。此外,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一部分脑力劳动者成为专门掌管农业、 建

5、造业和手工业的官吏,出现了设官分职的现象。奴隶制社会是官守学业,为官之父兼而为 师,传其学;为官之子则就其父学, 习其所业,于是又产生了在官吏中实行子习父学的职业 教育形式。这两种职业教育形式是出现可以看作是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萌芽。我国古代职业教育通过学校教育、职官教育、世袭家传、艺徒传承、行业教作等多种途 径进行, 这也是我国古代职业教育长期兴盛的基础。 我国学校教育不仅产生较早, 而且职业 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始终,最早的 “六艺 ”中的乐、射、御、书、数都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如 “数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认为数术包括了 “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和形法 ”六 项即所有表述自然之理和技术技巧

6、以至用宗教迷信来解释自然与人事现象的技巧和技术都 可称之为数;而书教也包含了 “铸鼎象物 ”的自然博物知识教育和甲骨刻文等技术教育。3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职业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这时期科学技术呈现空前繁荣,手工 业内部分工更为细密化手:厂技术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而私人手工业者的出现,促进了 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再加上私学的快速发展, 这些都促使我国古代职业教育进入了第一个 兴盛时期。这主要表现在:大批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朝廷编辑的考工记、术经 和私人编撰的墨径等书籍, 为职业教育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材蓝本。私人办学的 兴盛拓宽了职业教育途径、 丰富了职业教育内容。

7、 很多私学实际上就是传授专业技能的职业 学校,如墨子创办的私学传授木工与器械制造等手工业技能; 许行创立农家学派, 设学收徒, 著书立说,组织学派,传授农业生产知识与技能;建筑业的 “祖师 ”鲁班不仅发明创造众多, 而且也广收门徒,传授技术。出现了新的职业教育形式。由于奴隶制的废除,奴隶得到解 放组成个体经济的家庭进行物质生产, 同时也进行着家庭型的职业技能传授, 于是出现了家 业父传型的职业教育形式。管子小匡曰: “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 ”荀子儒效曰: “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 ”这些典籍所反映的便是这种职业教育

8、形式。(二)我国古代职业教育鼎峰兴盛时期 秦王朝的建立至唐宋时期,我国封建社会从发展走向繁荣昌盛,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 也达到了顶峰时期,这主要表现在:1教育形式的丰富首先,先秦时期家业父传的职业教育形式通过官府加以推广。如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 和班固都是继承父业从事历史著述的。而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其曾、祖、 父辈都是有名的医生,家传基础十分丰厚。其次,出现了设官教民的职业教育形式。“设官教民 ”是指国家在管理机构中设立专门的部门和官员, 负责传播职业知识和工具的应用, 指导百姓从事生产。 如历代历朝设立的劝农官有治粟内史、 大农令和大农司、 典农都尉、 督农功长吏、 司农参军、 劝农使、

9、巡行劝农使、劝农司、司农司、行大司农司、营田司等数十种,这些劝农官名称虽 不同,但职责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即负责管理农业生产和教民耕种。第三,艺徒制的出现。 这一时期手工业技术的传授, 除家传和私人授徒外, 还实行了艺徒制。 朝廷垄断了冶铁、 盐、 官陶等大量行业, 集结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和艺人, 其技术知识在师徒之间通过艺徒制传承 开来,据史书记载唐朝设有 “掌百工技巧之政 ”的少府监; “掌土木工匠之政 ”的将作监,这 两监的职能之一就是培训艺徒。2专科学校的创立专科学校始建于东汉末年灵帝时期,当时称之为鸿都门学,这是一所专门学习尺牍及字 画的艺术专科学校。公元 443 年,太医令秦承祖奏请

10、南朝宋文帝设立医学校,成为中医专 门职业学校的雏形, ,唐朝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门类齐全、 学制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中 央官学中的专门职业学校系统包括尚书省国子监管辖的律学、 算学、 书学等专科学校: 尚书 省管辖的四种职业技术学校: 太医署管辖的医药卫生学校、 太乐署管辖的音乐舞蹈学校、 太 卜署管辖的卜筮学校、司天台管辖的天文、历数、漏刻学校,这些都可算是高等职业学校。 另外,在地方官学中还设有府州医药学校, 在普通学校系统中设有实科学校讲授自然科学等 实用学科。 这些教育机构的设立有官办的,也有半官半民的, 有中央设置的,也有地方民间 设置的,但都有相当的办学规模。到了宋代, 专门学

11、校中又增设了武学和画学,各类专科学 校招生人数大大超过前代。 在历朝的专科学校教育中, 有专门的教材和严格的考核制度。 据 大英百科全书记载,欧洲到公元 9 世纪才有医学专科学校在意大利创建,比中国约晚二、 三百年,而欧洲的实科学校则是在 17 、18 世纪才出现比我国隋唐之初的实科学校晚了近 千年。3职官教育的转变在我国先秦时期,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往往都是通过父传子受的方式传递这些专业 性科学技能。如夏商周三代的 “畴人 ”,是指掌管天地神祗物类的官,因这些职务的神圣性、 专业性,故而总是世袭的。而所谓的 “畴人之学 ”,即是指那些世袭的专业科技教育,其教育 内容包括了天文历法、农业技术

12、、地学、医学等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畴人之学在丧失世 袭性的同时,保留了职官性的特点,逐渐转化为秦汉时期的宦学,宦学即古人所说 ”宦学事 师”,是 “政教合一 ”的又一种职官教育形式,求学要人仕途,就教于官府,边仕边学,学习为 官之术,秦汉职官不为世卿世禄,宦学不为父传子学秦朝贯彻的是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 的政策,而汉代则是在官学中贯彻 “学而优则仕 ”的原则在宦学体现 “仕而优则学 ”的原则,官 学本着 “士先志 ”的精神施教,宦学则根据 “官先事 ”的方式传授。王充曾对此作过认真比较, “文 吏以事胜,以忠负儒生以节优,以职劣。二者长短,各有所宜 ”,指出了官学培养的儒生和 宦学培养

13、的文吏各有长短。宦学的教育内容除律令、文学外,还包括农田水利、算学、管理 等技术知识,标志了 “文吏 ”的职业化要求和水平,而这些在西方国家却是资本主义文官制度 建立之后的产物。从畴人之学到宦学则是我国职官教育的一大创举,开职业教育之先河。(三)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缓慢发展时期 元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衰败阶段,以传播科学技术为主的职业教育也受到一 定影响,但仍处于缓慢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1传统私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加强 在传统私学教育中出现了研讨和传播自然科学与技术应用的新风气。如元朝朱世杰,他 是研究和传授数学的职业数学教育家,著有算学启蒙和四元玉鉴。天文、律历和地 理学家刘秉忠聚徒

14、讲学,共同研讨天算学术,其学生包括张文谦、王恂、郭守敬等,这些都 是元代授时历的研制人物。2官营作坊中的艺徒制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历代朝廷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机构中都设有管理官营手工业的机构,在全国 形成了一个庞大系统,这些官营手工业作坊均采用艺徒制的教育形式培养了大批能工巧匠。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掌管百工技的少府监,每年十月,从刑部都官司的官奴婢和官 户中挑选一部分人为工户,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 车辂、 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少府监还对 不同工种的学徒年限作了明确的规定: “细缕之工,教以四年;车辂、乐器之工,三年;刀 鞘之工,二年;”这是一份完备的职业教育教学计划或大纲。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来

15、, 代表当时各行业职业技术的最高水平。 在皇权命令和物质奖励下, 师傅们不得不拿出祖传的 绝技。这极大地提高和推广了当时各行业的职业技术水平。3出现了大量职业教育的教材这一时期反映农业技术的教材有 沈氏农书 、补农书 、三农纪、 农言著实、 知本提纲和豳风广义。反映水稻生产技术的教材有江南催耕课稻篇、反映烟草 生产技术的教材有烟草谱;反映棉花生产技术的教材有木棉谱、反映甘薯生产技术 的教材有金薯传习录等,反映畜牧兽医技术的教材有元亨疗马集和养耕集,此 外,职业教育的教材还有:传授种棉织布的木棉图说,传授园林建筑技术的园治, 传授经商计算服务的算法统宗、盘珠算法。4职业专门学校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6、这一时期职业性专门学校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学科增多,规模扩大,管理日趋完善。如元 朝统治者为提倡农耕,在各地创办了主持教化的 “社学 ”,凡农田、水利、树艺、鱼畜等职业 教育都在社会学中进行。据新元史食货志记载: 凡五十家立一社,每设立学校一,择通经者为师,农隙使子弟入学。择年高晓农者为社长,社长专以教劝农桑为事。”社学的创建对组织农民及劝课农桑起到一定的作用, 是我国古代建立的一种兼有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 教育的学校,比欧洲国家 1723 年在英格兰建立的农业知识改进会要早 400 多年。二、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 艺徒制(一)对艺徒制的认识 艺徒制是学徒一边从事劳动,一边接受师傅关于操作

17、技艺教育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我国古代的职业教育, 除家传外, 在官营和私营作坊中都是通过艺徒制来传授手工技艺的。民间的一些工艺技术的传授, 也是依靠艺徒制来进行的。 在我国古代职业教育中, 艺徒制是最 为普遍、受教育者也最 多的教育形式,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职业教育中时间保持最长的教育形式。艺徒制作为我国古代职业教育中最为典型的教育形式,是以奴隶制社会中统治者集中全 国功匠艺人建造作坊为开端, 在封建社会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兴盛。 从西周时的工 肆制度到封建社会的行业教做, 则把艺徒训练推向了高峰。 正是由于艺徒制这种行业内的相 互学习, 切磋技艺, 其效果远远超过了家业父传型的行业教做

18、, 这极大地提高了我国职业技 术传授水平。当然,来自民间的父子相传的技艺知识、经验等,是国家艺徒制的基础,而国 家对技术知识的不断总结和著述,又大大推动了民间的职业教育。元代“棉神”黄道婆便是艺徒制传授职业教育的典例。 她首先虚心从黎族人民那里学习了纺织, 然后逐步加以改进、 革 新和推广。通过她的推广和传授,到元末时,乌泥泾从事棉织业的居民有1000 多家。(二)我国古代艺徒制的特点1艺徒制是一种全程教育模式学徒要全面掌握一项工作,其内容涵盖工作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培养出的工匠不 仅对自己的职业,而且要对整个行业都有全面了解才能保证工匠的专业水平。因此, 古代 艺徒制教育贯穿于行业生产的

19、全过程之中, 具有全程教育的特征, 这种教育培养出的人综合 素质较高, 富有创造精神。 特别在古代社会末期艺徒制职业教育培育出许多杰出人才和能工 艺匠,他们创造了我国古代精湛的工艺业,有的产品今天被视为 “国宝 ”,成为我国古代高度 文明的重要标志。2艺徒制以技能传授为中心 由于古代没有多少技术理论,因此也没有独立的理论教学。但师傅也不是仅让徒弟机械 重复操作, 他们也非常重视技术经验和行业规范的传授, 师傅通过自己演示和在指导徒弟操 作的过程中传授技术经验, 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行业规范。 因此, 艺徒制职业教育是以职业实 践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 学生不注重学历, 只注重其就业价值, 只重视操

20、作而不重视理论 原理的追寻。3艺徒制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以现场学习为主 古代艺徒制职业教育是生产第一、教育第二。学徒主要是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边看、边 干、边学的。一般过程是徒弟先在旁边看师傅干, 了解了生产的基本情况以后,徒弟便可帮 着师傅做一些简单辅助活计 徒弟辅助工作干得越来越多、 越来越熟练, 达到胜任基本工序 以后,便可在师傅指导下开始系统工作并逐步过渡到独立工作。 但还要继续领悟师傅最精妙 的“绝活”,学徒期结束后才成为独立的工匠,其学徒期长短中国有习俗约束。4艺徒制中师徒之间关系非常亲密 艺徒制职业教育在早期都是父子相传,然后过渡到师傅收养子作徒弟,最后才扩展到一 般的师徒关系。 这种

21、关系不仅是一种私人性质, 也是一种社会关系。 为了保证技艺和秘诀的 代代相传,必须加强亲密关系,视师如父,视徒如子。有所谓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师傅是 徒弟的衣食父母 ”之说。 “尊师 ”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准绳。这种 “情感效应 ”对知识技能的授受发 挥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它限制了技术的传播范围和对象, 有时还会因偶然因素导致技术失传。5艺徒制的教育效率较低 艺徒制职业教育属于个别教育形式,徒弟在独立操作之前必须首先要熟悉所有工序。但 每道工序又很少单独教授 大多是在完全自然的工作过程中随机学习, 因此学习的周期特别 长、教育效率低下。古代艺徒制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教育的规律,它

22、的许多做法对于今天我国 职业学校消除 “学用脱节 ”、“手脑分离 ”、指导无计划性等问题仍具有借鉴意义。三、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分析 与西方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先进性是非常明显,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一)我国古代职业教育行为的强制性 我国古代职业以农牧业为主,特别是农业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历代比较有作为的政 府及官吏为了提高农业产量, 增加国家收入, 都非常重视对农业生产者进行职业教育。 因此, 推行职业教育便成为一种政府行为, 具有强制性, 国家统治者运用手中的权力, 集中国家力 量,总结推广来自民间的创造、 发明和职业教育经验, 使得职业教育技术在全国得到迅速推 广,极

23、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如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齐桓公和管仲执政时期明确规定: 士、农、工、商的子弟应子就父学,弟从兄学。西汉武帝为了推行赵过的代田法命全国郡 守派遣所属县令、三老、力田、乡民到京师培训,学成结业后负责教民。通过这种强制性的 教育行为,代田法在汉代僻远的居延 (今甘肃北部 )也得到了推行。北宋太宗时期规定,中央 政府在京都汴梁、 洛阳及全国各地设置 “农师 ”,让其会同地方政府官员督导农事、 教化农民。 明朝时期国家规定,医者之子恒为医,考试成绩好的可享受国家薪俸 (有俸无职 ),喻 仁、 喻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培育出的著名兽医兄弟。 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政府推行职业教育的典型 例子。(

24、二)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职业教育自古以来都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历代历朝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国家举 办为主、 民间举办为辅便成为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途径。 在此特征下, 教育形式多 样化特征 卜分鲜明。从 “六艺 ”之教为发端的官学教育,到专科学校的创建与发展、从畴人 之学到宦学、 从劝课农桑的社会教化到官府作坊艺徒制的建立、从民间的世袭相传到师徒相传,其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相比的正是因为如此,使得我国在封建社会里就办成了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兴起之后才得以办成的职业教育,但是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由于长期处于 “治术教育 ”的附庸地位,只是 “实效 ”之学而已,难以真正形成完整独立的教育体 系。(三)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到了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天文历算、冶炼铸造、纺织造豁、 农医兵器等无所不有。但从整个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其教育 内容主要集中于四大门类 天、算、农、医,这四门学科的教材也相对比较完备,如历代 的天文志、算经十书、著名的农书以及黄帝内经、伤寒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