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4PAGE《浪之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学习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动情朗读、推敲品味中,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感受语言的音韵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纪伯伦对祖国热烈而深沉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教学重点】在诵读品析中,把握“浪”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怀。【教学难点】深入作品意境,理解语言的丰富内涵。【教学方法】⒈以诵读法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⒉以质疑探究法来理解诗人敏感而丰富的内心。【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活动】学生搜集10个带“浪”字的成语、俗语或诗文名句。展示:我积累,我快乐!——你知道多少带“浪”字的成语、俗语或诗文名句?预设1:无风不起浪长江后浪推前浪浪子回头兴风作浪长风破浪风急浪高风平浪静浪迹天涯惊涛骇浪浪迹江湖萍踪浪迹放浪不羁劈风斩浪预设2:南朝吴均《与朱元思书》: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唐代李峤《风》: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宋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毛泽东《七律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浪淘沙》: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浪,以优美的姿态、澎湃的气势拨动诗人的心弦,“猛浪”写其势,“千尺”写其高,“破浪”写出气概,“浪淘尽”写出感慨,……浪里可见诗人的气质情怀。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倾听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板书:课题作者)二、整体感知:1.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并试着读出感情和自己的理解。2.教师提问:①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字词的读音?(重点积累:炽热chì吐露lù)②你听到了海浪怎样的“歌声”?学生回答。明确:深情的、赞美的、浪漫的、柔美的、无奈的……“歌声”。这是一曲海浪唱给海岸的爱之歌。(板书:爱海岸)3.教师配乐朗读诗歌。学生选择一处最打动自己的语段有感情地读起来。师生互评,再读。三、深入品读:活动一:体味“满腹爱情”诗人如何描绘浪对海岸的深情?结合你最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说一说;或者提出自己最想问的问题。学生朗读品析。教师顺势点拨。预设:①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点拨:诗人开篇点出浪与岸情侣、恋人的亲密关系,“相亲相近”写出了甜蜜,“相离相分”则写出了无奈与伤心。②我随着碧海丹霞来到这里,为的是将我银白的浪花与金沙铺就的海岸合为一体;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炽热。点拨:我有银白的浪花,你有灿灿的金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津液”,中医对人体内一切液体的统称,包括唾液、血液、泪液、汗液等,有时也专指唾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浪要把她生命中的精华献给岸,驱散他心头的暑气,冷却一些他燥热的心绪。③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傍晚,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点拨:从早到晚,海誓山盟,歌吟爱情。浪漫而痴情。纪伯伦诗歌的语言有一种对称美。教师指导朗读:⑴诗歌是想象的艺术,朗读是节奏的艺术。要读出轻重缓急的变化。如重读“海誓山盟、紧紧搂抱”;轻读“歌吟、亲吻”。⑵读出音乐美。韵脚:晨、吟、吻(多为邻韵)。同韵的字有规律地用在句尾,使声音更加和谐优美。朗读时,适当延长韵脚的读音,更能感受到浪对岸的柔情蜜意。④我生性执拗,急躁;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点拨:“执拗”指十分顽固、固执,这里说潮涨潮落,周而复始,海浪爱的执著。“急躁”指急切,不能平静。符合海浪的自然特点,用词准确贴切,表现出浪对海岸的一往情深。⑤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点拨:“扑倒”只是跌倒、退去的意思吗?明确:用力向前,使全身突然伏在某个物体上,表现出海浪对海岸难舍难分。诗人抓住海浪“花”的特点,赋予它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对恋人爱得火热,爱得深沉。⑥学生质疑:⑴为什么诗人在第5段中,使用了如此多的意象?这与写浪对岸的爱有什么关系?曾有多少次……曾有多少次……曾有多少次……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教师点拨:海浪分享美人鱼的快乐,分担有情人的忧愁(感同身受),包容礁石的冷漠(揣摩“竟”的语气,指导学生读出失落、苦恼、委屈),付出救助、给予馈赠(指导学生读出自豪、欣慰,面上含笑)。爱屋及乌,因为深爱着海岸,所以浪深爱与海岸有关的一切,为他们不辞劳苦!(板书:爱万物)本段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语言极富感染力。海浪的形象变得更加博大、深邃。男女生交叉轮读,读出海浪起伏的心潮,读出美好的怀恋。⑵怎样理解“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点拨:下面两种翻译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你更欣赏哪一种,说说理由。原文:ButIamalover,andthetruthofloveisstrong.译文1:可是我在恋爱呀!而爱情的真谛就是坚强。译文2:因为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引导学生再读诗歌,然后组内交流。观点言之有理即可。明确:坚强,是坚定,不动摇,不放弃,译文1让我们感受到海浪恋爱的欣喜,感受到一种强烈地爱的力量;清醒是理智,平静,不狂热,原文的翻译表现出浪对自己爱情的深沉思索和抉择,带给我们一种哲思美。“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两情长久却不能朝朝暮暮。“唯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海浪为爱而喜,为爱而悲,“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明知这一切不可改变而仍然执著坚守,明知痛苦而仍然无怨无悔地选择。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海浪的坚贞。活动二:倾听心灵的歌声诗不是一种表白出来的意见。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笑口涌出的一首歌曲。——纪伯伦《沙与沫》浪为什么对岸爱得如此热烈、深沉而痛苦?这与诗人的经历有关。补充:纪伯伦1883年出生,当时的黎巴嫩为奥斯曼土耳其所统治。为求生存,他12岁就背井离乡,远渡重洋。他立志报国,然而作品被禁,身遭驱逐。他毕生苦恋自己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却不得不30多年漂泊异国,直到48岁身死他乡。浪对岸的深情,与诗人对祖国何其相似!(板书:爱祖国)四、结语纪伯伦以优美深沉的笔触,抓住海浪的自然特点,象其形而会其意,借物咏怀,带给我们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和真挚感动。他一生颠沛流离,贫病交迫,却始终把爱与美当信仰——推荐课下阅读:《泪与笑》、《沙与沫》、《先知》。下课。【板书设计】浪之歌纪伯伦祖国万物爱海岸【课堂学生学习效果评测】评测工具和方法依据课标要求设计如下:1.评价学生的朗读,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2.评价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3.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4.关注学生的课堂准备、发言状态、合作情况,以及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学情分析《浪之歌》是一首优美深情的散文诗。七年级时,学生学习过泰戈尔的《金色花》和冰心的《荷叶•母亲》,对散文诗有一定感知。《浪之歌》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第十课,是该册教材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在《浪之歌》之前,该单元还学习了鲁迅的《雪》、郭沫若的《雷电颂》、巴金的《日》和《月》、高尔基的《海燕》,对散文诗的基本特性有了一些了解。所以,《浪之歌》的主要教学内容应当在散文诗基本特性的基础上挖掘它的独特性,体会它与其他散文诗的不同之处,感悟它的高妙,从而引导学生获得文学阅读的审美愉悦与精神启迪。八年级学生正值青春期,他们的思维特点还是以感性思维为主,同时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对一般问题能透过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八年级学生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加之作者是以热烈的爱情作喻,对中学生来说比较敏感。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孩子们可能会好奇渴求,又腼腆害羞,安抚好这种羞涩的心态,使之自然、大方地投入学习,是学好本课的一个必要前提。教学时,要遵循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海浪的形象入手一点一滴引导,逐步向上攀升进入对文本思想内涵的理解。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带“浪”字的成语、俗语或诗文名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触类旁通,透过海浪的形象去关注诗人内在的气质情怀。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既能促进学生的整体感知,又能以自己大方、自然、动情的朗读感染学生,示范引领,使学生迅速摆脱忸怩走进文本,为下面畅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或提出疑问,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朗读基础,但本诗内涵丰富深沉,对初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读,应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适当点拨,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重在提高全体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经过本单元前面四首散文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散文诗的学法,而本文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运用能力的重要一课。引导学生关注散文诗的意象,体味海浪的“满腹爱情”;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倾听心灵的歌声”;把握浪对海岸的爱情,与诗人对祖国的深情的相似点,对今后学生学习《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理解郭沫若的《炉中煤》等诗歌都有着良好的铺垫意义。教师要善于体会和把握孩子与文本的对话程度,并以此为根据灵活把握自己的教学思路,不对文本作过分解读。效果分析本节课教师立足课标要求、文体特点、文本价值、学生特点来确定教学内容,组织实施教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显著。1.教师深入解读文本,在充分尊重学情的基础上确定了文本的教学价值,从“学”的角度巧妙设置主问题,引领学生步步深入。积累词语,动情朗读,推敲品味,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理解诗人对祖国热烈而深沉的情感,学习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经验,促进了学生的精神成长。教学目标达成度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2.整堂课学生思维积极活跃,有认知冲突,有精彩观点,展现出问题探究的过程、方法和结果。比如,整体感知时,你听到了海浪怎样的“歌声”?学生的初读感受丰富而贴切:柔情,缠绵而多情,深情而浪漫,无奈,任性,一往情深……。体味海浪的“满腹爱情”时,同学们的品析更是有深度,有广度,令人赞叹。他们从“执拗,急躁”中读出了浪的一往情深,从“相亲相近,相离相分”中读出了无奈、忧伤,从“津液”中读出了海浪的无私奉献,从“扑倒”中读出了依依不舍和一片深情,从两个“竟”字中读出浪的失落,从“可是我在恋爱呀!”读出了欣喜,从“坚强”中读出了不放弃,从“清醒”中读出了海浪的思考和抉择……,有效地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发觉诗歌的后半部分海浪的情感不再像前面那样炽烈,而是渐渐趋于平静,并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再读文本,合作学习,在咀嚼推敲、对照比较中品读出“坚强”与“清醒”的不同效果,理解了诗歌带给读者的哲思,突破了教学的难点。3.整节课师生交流对话充分,教学相长,展现了民主和谐、相互尊重、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反映出浓厚的课堂文化。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发言状态、合作情况,尊重学生对文本解读的起点,并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及时点拨和鼓励。比如怎样理解海浪的“生性执拗,急躁”,一位同学感受到了浪的一往情深,却无法表达对“执拗,急躁”的理解,另两位同学帮她补充,“执拗的意思是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这里写出了浪的活泼”,“还可以理解为浪的放荡不羁”,教师从词语的感情色彩到具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联想想象感受浪花的形象,日复一日,潮涨潮落,海浪对海岸爱得深沉、热烈、执著。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在质疑探究中理解了诗人敏感而丰富的内心,师生就这样边读边品,边品边读,浓浓的“语文味”充满整个课堂。教材分析《浪之歌》是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的散文诗《组歌》中的第一首,现被收编于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十课。诗歌清丽流畅,内涵丰富,极富浪漫与抒情色彩,回荡着爱与美的旋律。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融入了深广的喻义。她与“海岸”是一对情人,在周而复始的潮汐律动中,他们相亲相近又相离相分。黎明,她诚挚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祈祷、歌吟。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倒在情侣的脚下。她的歌声里有甜蜜与柔情,有无奈与忧伤,更有理性的思考与无悔的抉择。她深爱着海岸,深爱着世间的万物。她的爱炽烈、深沉而又惆怅、坚贞。海浪的形象,更是诗人自己的化身。为求生存,纪伯伦12岁就背井离乡,远渡重洋。他立志报国,然而作品被禁,身遭驱逐。他毕生苦恋自己的祖国,却不得不30多年漂泊异国,直到48岁身死他乡。浪对岸的深情,与诗人对祖国何其相似!纪伯伦以优美深沉的笔触,抓住海浪的自然特点,象其形而会其意,借物抒怀,带给我们一种独特的审美愉悦和真挚的感动。《浪之歌》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一样,都是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本诗虽为译作,但由于仲跻昆先生等对阿拉伯文学的精深研究和热爱,翻译得文辞畅达,简明优雅,令人喜爱。《浪之歌》的教学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和自己的理解。诗歌的韵脚分明,前后呼应,如第一、二节“人、近、分、晨、吟、吻”,第五节“舞、露;容、生、赠”,更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音韵美。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是加深学生的体验和领悟的关键。在反复朗读中,关注诗人炽热情感的独特表达,理解诗人对人性、人情或人世的深刻领悟和感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为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有人说,纪伯伦散文诗的魅力正在于他近乎神性的哲理。因为这种哲思美,他的诗歌得以在精神和艺术上产生超拔,带给读者一种恒久的回味和享受。因此,引导学生深入作品意境,对诗歌语言的丰富内涵有所领悟并能表达出来,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纪伯伦之于东方,拥有与泰戈尔同等重要的意义,美国总统罗斯福称他为“不仅是东方的风暴,而且给西方带来了鲜花”的诗人。他突破了阿拉伯诗歌的传统格律和形式限制,以优美轻柔的笔调抒写自己善感的心灵,笔下的文字无不自然生色。人们称赞他的散文诗“天籁自鸣”。《浪之歌》更是其中代表作。本诗是一篇略读课文,安排一课时,但是值得字斟句酌,细细品读。评测练习一、基础知识(8分,每空1分)1.给加点字注音。炽热()吐露()2.填空。纪·哈·纪伯伦,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先知》《》等。3.写出三个带“浪”字的成语、俗语或诗文名句。二、理解与赏析(9分,每题3分)4.在《浪之歌》里,浪向海岸唱出了怎样的歌?5.作者借助海浪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谈谈你对“因为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的理解。三、反思与收获(3分)回顾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从阅读感悟、写作手法、学习方法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收获或疑问。课后反思一、本课的亮点1.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策略,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本节课始终坚持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的策略,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效果显著。⑴课前学生每人搜集10个带“浪”字的成语、俗语或诗文名句,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积淀。教师因势利导,以“猛浪”写其势,“千尺”写其高,“破浪”写出气概,“浪淘尽”写出感慨,启发学生关注不同诗文中浪的形象和诗人的气质情怀,为文本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和学法基础。⑵整节课有明确的问题导向:你听到了海浪怎样的“歌声”?诗人如何描绘浪对海岸的深情?浪为什么对岸爱得如此热烈、深沉而痛苦?浪对岸的深情,与诗人对祖国何其相似!主问题设计环环相扣,简洁清晰,启发性、探究性强,有效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⑶以诵读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并读出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教师在学生初读感悟的基础上配乐朗读;学生选择一处最打动自己的语段有感情地读起来。师生互评,再读;学生结合最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说一说。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轮读,等等。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以声传情,以情带声,用声音诠释自己对文字的理解,从中感受到诗歌美的特质、美的内涵、美的音韵。⑷以质疑探究法来理解诗人敏感而丰富的内心。根据教学过程中的新情况、新变化,教师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新问题。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尤其是对两种不同译文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揣摩,在揣摩中深入,在朗读中完善。教师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了诗人对祖国的忠贞。这是本节课的创新点、突破点。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精彩的课堂一定是以丰富的学生活动作为载体贯穿其中。而课堂教学活动是动态变化的,这些变化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成为教学新的生长点。教师根据课堂的变化,随时调整教学的节奏、内容、进程,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评价、点拨及时准确,针对性强,突出了语言能力的培养。如整体感知时,你听到了海浪怎样的“歌声”?学生回答说“柔软”,“柔”符合语境,但“软”的歌声,显然搭配不当,教师及时纠正,引导学生换个词语,更正为“听出了柔情”“听到了柔美的歌声”,准确、规范的语言表达必定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深远的影响。再如活动一体味“满腹爱情”。诗人如何描绘浪对海岸的深情?学生的品析“遍地开花”,精彩纷呈。教师珍视学生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关注学生理解的起点和难点,以此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孩子们走进字里行间,品味潜藏在语言深处的意蕴,感受到意会言传的快乐,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3.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最优化。教师在研究课程标准、学情的基础上,科学定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具体、可测、针对性强,达成度高。又依据课程标准有效整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的安排切实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最优化。教师整合不同版本的译文,合理开发、利用学生及其周围世界的各种教育资源。如课前活动积累带“浪”字的成语、俗语、诗文名句;课上,引用纪伯伦《沙与沫》中的名句“诗不是一种表白出来的意见。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笑口/涌出的一首歌曲。”由“体味‘满腹爱情’”,自然过渡到“倾听心灵的歌声”。补充介绍诗人的生平经历,投影黎巴嫩的地图,引用诗人《朦胧中的祖国》的名句“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带给学生深深的感动;推荐学生课后阅读纪伯伦的《泪与笑》《先知》《沙与沫》,探究纪伯伦对爱与美的追求等等。丰富的教学内容,体现了课堂的厚度,展现出教师的素养和风格。二、今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朗读指导要进一步加强。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文本内容的有效手段。本节课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比较充分,但在朗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上仍可以进一步加强。如第五小节男女生轮读时,最后一层“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从死里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男生的朗读效果最初不佳,没有读出感情,教师建议读得高亢一些、面上含笑。如果此处能找准朗读指导的切入点,指导学生重读两个“多少”,就能使学生更鲜明地感受到浪对岸爱得深沉;再指导学生适当延长“生、赠”两个韵脚的读音,就能使学生更好地体味海浪澎湃的心潮和内心的欣慰、自豪,感受到诗歌的音韵美。2.给予学生充分的质疑的机会和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更要给予学生充分质疑的机会。如什么是“津液”?为什么诗人在第5段中,使用了如此多的意象?这与写浪对岸的爱有什么关系?怎样理解“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为什么到后面浪对岸的爱情渐渐趋于平静?等等。教师要营造自主探究、质疑问难、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给予学生充分质疑的机会和时间,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促进教学相长。课标分析《浪之歌》是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组歌》中的第一首,现被收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十课,是一篇借物咏怀的名作。本课教材的教学在整个学科课程价值实现中的定位,依据以下课标内容: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二、课程基本理念: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知识产权合同范本:网络游戏软件授权许可合同
- 2025届东北三省四城市联考暨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测(二)物理试卷答案
- 酒店内部设计合同范本
- 幼儿照护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孝感市工业学校
- 外贸家具出售合同范本
- 2025共同投资合同
- 2025年建筑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租赁合同》
- 2025中介租房合同示范文本
- 2024年先进技术成果西安转化中心招聘真题
- 2024年南充市教育和体育局南充卫生职业学院招聘真题
- 三年级下册乘除法竖式计算题100道
- 2024年4月全国自考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02024真题及答案
- 《宫颈癌防治》课件
- 220V直流容量计算书
- 医院培训课件:《基于医院感染防控的安全注射》
- 【抖音直播带货模式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200字】
- 混凝土回弹标准表格
- 征兵工作课件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3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农产品自产自销证明
- 新概念二册课文电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