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与病理联系在诊断皮肤病变_第1页
临床与病理联系在诊断皮肤病变_第2页
临床与病理联系在诊断皮肤病变_第3页
临床与病理联系在诊断皮肤病变_第4页
临床与病理联系在诊断皮肤病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果一个病理学工作者既通晓组织学上的鉴别诊断,又熟知临床需要进行的鉴别诊断,那么他就能对炎症性皮肤病的镜下改变作出最准确的描述。病理学工作者除了要请临床医生提供患者年龄、性别和活检部位等资料以外,还必须请他们提供确切的临床鉴别诊断和临床印象;当然,这并不是说皮肤病理学标本的诊断是不客观的,而是强调最终的病理诊断一定要密切联系临床。现在是1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

皮肤病变中除肿瘤、痣、病毒性皮肤病等少数具有形态学变化特征的病例可通过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外,大部分病例需要和临床相结合,否则会误诊或漏诊。现在是2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单纯依靠形态学诊断皮肤病变的局限性皮肤活检标本常常很小,且肉眼病变不明显同一疾病形态学表现多样或不同疾病形态学改变相似疾病缺乏特征性形态学改变疾病早期病变不明显病理诊断的主观性较强

现在是3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一)临床资料:患者,女,46岁,全身泛发皮疹20余年。患者20余年前颈部皮肤出现数个米粒大小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后皮疹渐渐增多,并且波及全身,部分融合形成不规则斑块,自觉瘙痒,夏季时症状加重。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临床诊断:皮疹性质待查现在是4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一)肉眼检查:(颈部)皮肤组织一块,表面呈褐色。现在是5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6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7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8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9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10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11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12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一)病理诊断?现在是13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一)镜下所见: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局部表皮呈乳头瘤样增生颗粒层和棘层见角化不良细胞(圆体和谷粒)棘层肥厚,局部松解,形成基底层上裂隙真皮层少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现在是14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15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16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一)病理诊断:(颈部)毛囊角化病。现在是17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毛囊角化病又称Darier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角化不良性皮肤病,临床上较少。研究认为本病与编码肌浆/内质网钙离子ATP2A2的基因突变有关(突变影响了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使细胞出现钙离子的转运异常,从而影响到细胞的分化与连接,产生角化不良及细胞间裂隙)患者通常于10-20岁发病,少数患者发病可较晚,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现在是18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毛囊角化病临床表现为脂溢性部位(如头皮、前额、耳、鼻唇沟、颈肩、前胸和腋下等)的角化性丘疹,日晒、潮湿可加重病情特征性皮损为针尖至豌豆大的棕褐色密集丘疹,顶端覆以油腻性痂皮。如将痂皮剥除.丘疹中央可见漏斗型小凹窝;丘疹增大可趋向融合,形成不规则疣状斑块现在是19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毛囊角化病组织病理学: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局部表皮可呈乳头瘤样增生特征性角化不良细胞,形成圆体和谷粒棘层松解,形成基底层上裂隙和隐窝被覆有单层基底细胞的乳头,即“绒毛”向上不规则增生,进入隐窝和裂隙内真皮层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现在是20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一)

注明:本病需与脂溢性角化病、疣状痣、黑棘皮病、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Hailey-Hailey病)等病鉴别,对于不典型病例,病理和临床相结合是确诊的关键。现在是21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二)临床资料:患者,男,22岁,全身多发皮疹六年。患者六年前开始出现大片丘疹,呈肤色,绿豆大小,主要分布于前胸、腰部,无触痛,无压痛,触之光滑,其后间断消失和出现,并向周围扩展,消失后会有短暂色素沉着临床诊断:皮疹性质待查现在是22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二)

肉眼检查:(胸部)皮肤组织一块,呈灰白色。现在是23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24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25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26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27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28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29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30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二)病理诊断?现在是31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二)镜下所见:真皮内囊肿,内衬非角化性鳞状上皮,无颗粒层囊壁见少量汗腺成分囊腔内可见毳(cui)毛现在是32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二)现在是33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二)病理诊断:多发性脂囊瘤现在是34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多发性脂囊瘤又称皮脂腺囊瘤,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皮肤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研究表明该病可能与角蛋白17(keratinl7。K17)突变有关多数发病于青春期,男女患病率无明显差异临床表现为泛发的、大小不一的肤色或浅黄色丘疹、结节,常发生于头面部、躯干、外生殖器等处,常无自觉症状现在是35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多发性脂囊瘤组织病理学真皮内囊肿,内容物为油脂状、奶酪状液囊壁内面衬覆复层鳞状上皮,可见角化层,但无颗粒层囊壁与皮脂腺相连接,可见皮脂腺腺泡结构囊腔内偶见毳毛、皮脂腺碎片现在是36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二)

注明:本例未结合临床前单纯依靠形态学极易诊断为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现在是37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三)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2岁,因“左大腿褐色色素沉着斑10年余”就诊。患者10年前发现左大腿巴掌大淡褐色斑片,其上毳毛较周围皮肤粗、黑、多。近几年斑片扩大、色加深,毳毛进一步粗、黑、硬,无明显自觉症状,未做过治疗。临床诊断:左大腿皮疹性质待查。现在是38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三)肉眼检查:(左大腿)皮肤组织一块,表面呈褐色,切面灰白色。现在是39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40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41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42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43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44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45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46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三)病理诊断?现在是47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三)镜下所见:表皮增生,上皮脚呈杵状或网脊状向下延伸轻度角化过度,毛囊角栓形成基底层色素沉着增多真皮浅层少量淋巴细胞浸润,以小血管和毛囊周分布为主现在是48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三)现在是49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三)病理诊断:(左大腿)色素性毛表皮痣。现在是50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色素性毛表皮痣又称Becker痣,多见于青少年,以男性多见,男女患病的比例为4:l到6:l可伴有其它组织的发育不良,如同侧的乳房发育不全、同侧的胸大肌发育不全、多阴囊畸形、短肢畸形或其他肢体异常、脊柱畸形、多乳畸形等,称为贝克痣综合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认为与真皮的成纤维细胞的雄激素受体的过度表达有关本病被认为与遗传有关,可能的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该病为后天性。现在是51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色素性毛表皮痣临床特点:皮损一般呈单侧局限性分布,通常发生于肩,前胸或者是后背,大小、形状不一初期表现为无症状的不规则黄褐色到褐色的斑片,可随年龄逐渐发展,至成年后稳定不变日晒后颜色可加深,皮损发生数年后出现多数粗毛

一般无自觉症状现在是52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色素性毛表皮痣组织病理学:表皮呈不同程度的增生,棘层和颗粒层增厚表皮突和真皮乳头延长、变钝轻度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基底层色素沉着增加毛囊数目增多,毛囊角栓形成立毛肌肥大现在是53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三)

注明:色素性毛表皮痣形态学缺乏特征性改变,其诊断常需要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现在是54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四)临床资料:女,27岁,因“双侧腋窝皮疹、瘙痒两年余”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侧腋窝皮肤出现散在多个约粟粒大小淡褐色质硬丘疹,未予重视。后皮疹数目逐渐增多,密集分布成片,不融合。自觉瘙痒,在月经期瘙痒加重。临床诊断:双侧腋窝皮疹性质待查现在是55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四)

肉眼检查:(左腋窝)皮肤组织一块,灰白色,表面见一直径0.1CM皮疹,微隆起于表面。现在是56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57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58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59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60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61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四)病理诊断?现在是62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四)镜下所见:表皮基本正常真皮层少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并浸及毛囊毛囊漏斗部细胞内和细胞间水肿现在是63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四)现在是64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四)病理诊断:(腋窝)Fox-Fordyce病。现在是65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Fox-Fordyce病又称大汗腺痒疹或大汗腺毛囊角化病,临床上较少见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与情绪、内分泌和汗液成分改变等有一定关系,大汗腺导管开口部位发生角栓性阻塞,导致大汗腺分泌物潴留,形成无菌性炎症性皮损本病女性多见,90%的患者发病年龄在13-35岁,青春期前及绝经后罕见发病临床表现为密集分布的圆形、粟粒大、光滑的丘疹,呈肤色或灰褐色,互不融合,自觉有瘙痒;仅发生在双侧腋窝、阴阜、会阴部、乳晕等大汗腺分布的部位现在是66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Fox-Fordyce病现在是67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Fox-Fordyce病组织病理学:表皮角化过度,毛囊角栓形成毛囊漏斗部细胞内及细胞间水肿漏斗部周围真皮内见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真皮内大汗腺扩张现在是68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四)

注明:对于形态学改变不明显的Fox-Fordyce病,结合其独特的发病部位和皮疹特点,做出正确的病理诊断并不难!现在是69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五)临床资料:患者,男,65岁,从45岁开始全身起褐色多边形大小不等斑疹,环周边黑褐色,与皮肤界限清楚,斑疹内呈黄褐色,散在黑褐色点稍高出皮肤,触之棘手,压之不褪色,全身还伴有点状减色斑.20年来逐渐增多,现遍布全身,不痒,不痛,无不适,临床诊断:全身泛发皮疹性质待查现在是70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五)肉眼检查:(右前臂)皮肤组织一块,表面呈灰褐色,切面灰白。现在是71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72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73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74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75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五)病理诊断?现在是76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五)镜下所见:表皮过度角化,毛囊角栓形成,角栓内见柱状角化不全细胞真皮层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现在是77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五)现在是78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五)病理诊断:(右前臂)汗孔角化病。现在是79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汗孔角化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角化性皮肤病,临床上较少见病因不明,有研究推测本病是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克隆扩散的结果(导致克隆群体与正常角质形成细胞边界形成圆锥形板层),危险因素包括遗传、紫外线照射和免疫抑制根据皮损累及范围,临床可分为多种类型经典斑块型、浅表播散型、单侧线状型、播散性浅表光线型、显著角化过度型、炎症角化型、掌跖泛发型及点状汗孔角化症等有恶变倾向,以鳞状细胞癌最多,其中线状型恶变率最高现在是80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汗孔角化病临床表现初起为一角化性小丘疹,缓慢向四周扩展,形成环形、地图形、或不规则形的边界清楚的斑片,呈淡褐色或褐色,边缘颜色较暗典型皮损以中央轻度萎缩,边缘堤状隆起为特点皮损大小不定,小的可以如绿豆大小,大的直径可在4-6厘米甚至更大;数目可多可少,从几个到数十个不等多发于四肢、手足,其次面部、颈部、肩部、踝部、头皮、臀部等部位现在是81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汗孔角化病组织病理学:表皮角化过度,毛囊角栓形成,角栓内见圆锥形板层角化不全柱(特征性改变,确诊依据)颗粒层消失,棘层肥厚真皮层小血管周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现在是82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五)

注明:临床对于不典型皮损的病例常易误诊,全面观察皮损特点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关键。现在是83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六)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2岁,因“颜面红色丘疹2年余”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颜面出现多个红色丘疹,无瘙痒疼痛,自诊为青春痘,未予理会。后皮疹逐渐增加,扩及整个颜面。部分皮疹自愈后留下凹痕。患儿患病以来无发热、盗汗、咳嗽、咳痰等症状。既往体健,否认结核病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患者。临床诊断:面部皮疹性质待查现在是84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六)

肉眼检查:(面部)皮肤组织一块,呈灰白色现在是85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86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87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88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六)病理诊断?现在是89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六)镜下所见:真皮层见由类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的结核样结节,周围较多淋巴细胞浸润病变以毛囊周分布为主现在是90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六)现在是91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92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病例(六)病理诊断: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现在是93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又名颜面粟粒性狼疮、毛囊性粟粒性狼疮、粟粒狼疮样结核症和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结核病,临床少见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过去认为本病是一种经血行播散的皮肤结核,是寻常性狼疮的一种变型或结核疹,但无确切的结核证据;近年来认为本病与结核无关,真正病因尚未明确好发于中青年男女,极少见于儿童及老年现在是94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三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临床表现:病程慢性,一般无自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