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_第1页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_第2页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_第3页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_第4页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一课计算机网络基础(一)

本课介绍如下知识:1.1计算机网络概述1.1.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定义1.1.2计算机网络的应用1.1.3计算机网络的组成1.2计算机网络的类型1.2.1对等网络和基于服务器的网络1.2.2局域网和广域网1.2.3Internet和Intranet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一章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点:·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定义、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计算机网络的类型:对等网络和基于服务器的网络、局域网和广域网。·Internet和Intranet的概念。·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数据通信的定义、数据通信的特点、数据通信的的质量指标。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数据信号的传输:基带传输、频带传输。·信息的传输方式:通信方式、传输方式、同步方式、复用方式。·差错控制:差错控制的产生、常用的检纠错码。·数据交换方式:线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1.1计算机网络概述1.1.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定义起源:Internet开始于1980年,是ARPA(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gency,远景规划局)投资的结果,最初是用于军事目的。

在网络环境下,使得几个计算机文件在网络上得以共享。计算机之间的文件可以在网络上相互调用,不用再用软盘复制来达到共享的目的,大大提高了效率。除了共享文件外,网络中还可以共享设备。计算机网络其实和现实生活中的邮递系统很相似。比如:传递的是什么信息呢?对网络系统来说其中传递的是电信号,而邮递系统传递得是信件;传递过程中应遵守的标准呢?对网络系统来说是各种网络协议,而邮递系统是制订的各种邮递规则;最后这些信息送到那里呢?对网络系统是到达不同得计算机,对邮递系统是到达不同的邮箱、办公室或收信人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1.1.2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在多维化发展的趋势下,许多网络应用的形式不断涌现,如:1.网页浏览——这是网络应用最多地地方。任何人只要能连到Internet网上就能浏览网页,看到社会新闻,企业信息等。2.电子邮件——这应该是普遍地一种网络交流方式之一。和传统地邮递系统相比,大大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3.网上交易——就是通过网络做生意。其中有一些是要通过网络直接结算,运用电子货币。这就要求网络的安全性要比较高。4.视频点播——这是一项新兴的娱乐或学习项目,在智能小区、酒店或学校应用较多。它的形式跟电视选台有些相似,不同的是节目内容是通过网络传递的。5.联机会议——也称视频会议,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网络开会,实现了异地会议。它与视频点播的不同在于所有参与者都需主动向外发送本地图像。实现数据、图像、声音地实时传送,对网络的处理速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1.1.3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可分为数据处理和数据通信。因此,对应的结构也可以分为两部分,为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1.通信子网包括负责数据通信的通信控制设备和通信线路,如路由器、交换机及各类网线。主要完成网络中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交换、控制等任务。2.资源子网负责处理数据的计算机和终端设备,如PC机、服务器。主要向网络客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和网络服务。网络资源包括文件资源、数据资源、硬件资源等;网络服务包括DNS服务、代理服务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1.2计算机网络的类型1.2.1对等网络和基于服务器的网络1.对等网络最简单的网络类型就是对等网。在对等网中,每台主机既充当客户机同时又是服务器。软、硬件资源和数据都分布存储在网络中的各自独立的主机之中。每个用户都负责本地主机的数据和资源,并且有各自独立的权限和安全设置。如图1.1所示,为一个对等网。对等网可以使用目前所流行的所有操作系统,这些操作系统都支持网络功能,如:Windows98、WindowsNT、Windows2000、Linux或OS/2等。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对等网络优点

:简单的;

低成本的;·对等网络缺点:适合小型网络环境,当计算机数量较多时,不利于管理;安全级别低,不利于数据的共享和管理;

客户机客户机客户机客户机共享打印机客户机数据共享数据共享图1.1一个对等网络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2.基于服务器的网络在基于服务器的网络中,通常有一台或一台以上的服务器专门用来做软、硬件资源的共享服务。服务器应该选用稳定可靠、有好的性能和大的硬盘空间的计算机。服务器的性能包括:CPU、内存、网卡和硬盘等的性能。打印服务器客户机客户机文件服务器共享打印机客户机图1.2基于服务器的网络如果网络中有多于十个用户,那么就应该考虑使用基于服务器的网络。基于服务器的网络中的客户机可以使用目前所流行的所有操作系统,如:Windows98、WindowsNT、Windows2000、Linux或OS/2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基于服务器网络的优点便于服务器对信息进行维护。易于保证文件的同步一致。通过复制工具,有效地将信息存储备份到其它服务器上,防止了单点故障。使用基于服务器的网络,安全管理也很容易得到控制。通过登录名的不同,对服务器上的文件的权限也将有所不同,·基于服务器网络的缺点与普通的工作站比,通常服务器要昂贵的多。由于数据和安全设置是在服务器上单独维护,必须有一个网络管理员来单独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1.2.2局域网和广域网根据网络分布规模来划分的网络,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1.局域网(LAN)局域网(LAN—Localareanetwork)是局部区域的计算机网络,通常只用来连接一座或几座楼中的计算机。因为局域网覆盖了较短的距离,所以局域网的特点是:数据速率高、距离短、延迟小、传输可靠。目前常见的局域网类型包括:以太网(Ethernet)、令牌环网(TokenRing)、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异步传输模式(ATM)等,它们在拓扑结构、传输介质、传输速率、数据格式等多方面都有许多不同。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当属以太网——是目前发展最迅速、最经济的局域网。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2.广域网(WAN)广域网(WAN—Wideareanetwork)是连接地理范围的较大的计算机网络,地理范围通常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洲。随着局域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但各个局域网之间却无法进行交流。而广域网就是用来连接多个局域网的,这样只要是局域网内的计算机就都可以互享资源。大型的广域网可以由各大洲的许多局域网组成。最广为人知的广域网就是Internet,它由全球成千上万的局域网和广域网组成。3.城域网(MAN)城域网是介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的一种大范围的高速网络。因为,随着局域网的广泛使用,逐渐要求扩大局域网的使用区域范围,或是要求将局域网互连起来,从而形成城市范围内的网络。设计目标是要满足几十公里范围的大量局域网的互连要求。由于种种原因,城域网的技术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推广使用,而是在实践中使用广域网的技术来构建城域网的目标范围、大小相当的网络。因此,本书将不对城域网做更多的介绍。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4.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区别有时局域网和广域网间的边界非常不明显,很难确定局域网在何处终止,或是广域网在何处开始。识别局域网和广域网方法是确定私有网络和公共网络的起始点和终止点。例如,有一个具有3个私有网络的组织,在3个子机构间建立了一个局域网,该局域网由地区的电话系统连接。私有的局域网和公共广域网间的边界就是局域网与电话网络相连接的位置。现代的网络设备和软件使得定位分界线越来越困难。看待网络的另一种方式,是从系统和用户的多样性出发的,连接着一个组织内部或多个组织之间各种各样的用户,并为这些用户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则称为企业网。大型的局域网可以是企业网,但是一个企业网更有可能是由多个局域网组成,形成广域网。企业网的关键特点在于用户可以利用其中存在的广泛资源从事商务、完成科研和教学任务。例如,一所大学的计算机系统通过局域网上一系列计算机和打印机融合了学术、会计、学生服务、人力资源、薪水名册和校友会开发资源等,这个系统就是企业网。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1.2.3Internet和Intranet互联网通常可分为Internet和Intranet两种。1.InternetInternet即国际互连网,通常称为因特网,是各种网络互联的一个大系统。Internet是用TCP/IP协议将不同结构的网络连接起来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在Internet中任何一个用户都可以使用网络上的资源。2.IntranetIntranet即企业内部互连网,是使用了TCP/IP技术的和信息技术的局域网。该网具有与Internet连接的功能,是随着Internet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Internet和Intranet的最主要的区别是:·Intranet是属于某个企业事业单位自己组建的内部计算机信息网络,而Internet不属于任何一个部门所独有的计算机信息网络。·Intranet上的企业内部私有的资源信息,需要严格的保护;企业内部的公开信息,则希望社会上的用户尽可能多地访问。在Internet中任何一个用户都可以使用网络上的资源,比如访问网页资源。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这一讲的重点知识是: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的类型;

Internet与Intranet;难点知识是: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对等网络;

•基于服务器的网络;小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二课计算机网络基础(二)

本次课介绍如下知识:

1.3数据通信基础1.3.1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1.3.2数据信号的传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1.3数据通信基础1.3.1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计算机之间互传数据是通信的一个方面。很多家庭选用有线电视服务,通过光纤和同轴电缆将电视信号带进家里。通信技术的其他应用还有局域网和广域网,分别允许近距离(LAN)或远距离(WAN)的不同计算机进行通信。一旦连接完毕,用户就可以收发数据文件,进行远程登录,发送邮件。数据通信与传统的电话通信相比,它们之间的在技术和原理上都有很大的不同。1.数据通信的定义数据通信是依照通信协议,利用数据传输技术在两个功能单元之间传递数据信息。而数据传输是传播处理信号的数据通信,将源站的数据编码成信号,沿传输介质传播至目的站。数据传输的品质取决于被传输信号的品质和传输介质的特性。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2.数据通信的特点与传统的电报和电话通信相比,数据通信的特点如下:·数据通信是实现的人与机器或是机器与机器之间的通信。而电话机仅仅能完成人与人之间的通信。由于计算机不具备人脑的思维能力,因此要实现与人或与其它计算机之间的交流就一定要靠人预先编制的程序来完成。这远比电话系统要复杂。·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要求高。在数据通信中,通常是用二进制的“1”和“0”表示信息的。任何错误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需要较低的误码率,并且传递系统应有自动纠正错误的能力。·传输速率高,响应时间快。数据信号的传输速率依照所使用的带宽不同而不同。通常比电话线传输要迅速快捷。·通信的持续时间差异较大。数据通信的平均信息长度和平均时延随着应用的不同而不同。·数据通信具有灵活的接口,能满足各种设备之间的相互通信。从以上可以看出,数据通信与传统的电话通信有很大不同,面临的问题也更为杂。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3.数据通信的质量指标数据通信的目的就是为了及时有效地传递信息。传递衡量数据传输的质量标准是从有效性和可靠性两方面来考虑的。⑴有效性有效性是指在给定的信道内所能传输的信息量大小。有效性越高的系统性能越好。通常衡量有效性的指标是信息传输速率。在计算机数据通信中,用比特每秒(bit/s)来表示传输速率。⑵可靠性是指在给定的信道内接收信息的可靠程度。通常衡量可靠性的指标是误码率。在计算机二进制系统中,误码率的定义为:出现错误的比特数/传输的总比特数。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1.3.2数据信号的传输在数据通信系统中,信号的传输方式有两种,分别为: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1.基带传输基带传输是将基带信号直接在信道中传输。基带传输是一种简单基本的通信方式。基带传输设备简单,费用便宜,适用于传输距离不长的场合,如用在一个企业网的内部或校园网内部的数据传输。2.频带传输也称为载波传输。频带传输是借助于正弦波,将基带信号的频谱搬移(即调制),然后再传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对于要将数字信号传播到较远距离时,可以将数字信号转化成能在长距离传输的模拟信号。其中调制就是利用调制信号去改变高频震荡载波的某一个或几个参量的波形变换过程。解调即将线路上传输的模拟信号转换为可被计算机所识别的数字信号的过程。调制信号是数字信号,通常只有“0”和“1”两种状态,将其转换成能在网络上传输的模拟信号的方法有:幅移键控、频移键控和相移键控三种调制方式。1011010011数字信息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幅移键控

频移键控

相移键控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这一讲的重点知识是:

•数据通信的定义、特点及质量指标;

•数据信号的传输:基带传输,频带传输;难点知识是: •频带传输的三种调制方式;小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三课计算机网络基础(三)

本次课介绍如下知识:

1.3数据通信基础1.3.3信息的传输方式1.3.4差错控制1.3.5数据交换方式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1.3.3信息的传输方式

1.通信方式⑶全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是指在两个通信设备之间,可同时进行双向传递。通常全双通信之间的设备连线可以采用二线或是四线电路连接。较高级的局域网就是实现全双工通信的例子。⑵半双工通信半双工通信是指在两个通信设备之间,信息交换是双向传递的,但信息的双相交换不能同时进行。就是说,在相同时间内仅能有一个设备在一个方向上传递信息给另一个设备。这种通信要求双方的通信设备既有发信号的功能,同时还应有接收信号的功能。如对讲机系统就是半双工的例子。⑴单工通信单工通信是指在两个通信设备之间,信息只沿着一个方向传递。就是说,在通信的两个设备之间,一方是的作用是发送信息,另一方的作用是接收信息。如有线电视广播系统、寻呼系统和信息采集系统等都属于单工通信的例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2.传输方式⑵串行传输串行传输就是将比特逐位在一条信道上传输。由于数据是串行的,必须解决收发双方如何保持字符的同步问题,否则对于接收端无法正确区分每一个字符。⑴并行传输并行传输是指数字信号以成组的方式在多条并行的线路上传输。通常是将构成一个字符代码的几位(如8位)在同时刻和同一时钟频率上发送出去,因此需要更多的传输介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3.同步方法模拟或是数字信号通信的基本要求是接收端应知道发送端发送数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对于串行线路为了有效地传输数据,必须使字符码同步传输。目前的两种同步方式有:异步传输方式和同步传输方式,下面分别介绍。⑴异步传输方式异步传输方式又称为起止同步传输方式。这是最早使用和最简单的一种同步方式。这种方式是以字符为单位进行同步的。在通信过程中,发送端会给一个字符加上开始和结尾信息,即在字符前设置“起”信号和在结尾处设置“止”信号。异步传输方式的优点是每一个字符本身就包括了字符的同步信息,不需要在线路两段专门设置同步设备。其缺点是每发一个信息就要添加起止信号,造成了附加数据开销。异步传输方式目前仍被广泛使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⑵同步传输方式同步传输方式是以固定的时钟频率来发送串行信号的。同步传输方式有被称为比特同步传输方式。同步传输方式避免了异步传输方式中每个字符都需要附加信息的缺点,因此效率较高。但实现起来有点复杂,所以通常用于需要高速传输的网络。实现同步传输方式的同步时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外部同步法,该方法是在传输线路中加一条时钟信号线,以连接到接收设备的时钟上。另一种是自同步法,该方法是让接收端的调制解调器从接收数据信息中直接提取同步信号,并以此获得同步的时钟频率。自同步法通常用于远距离的传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4.复用方式用一对传输线路传输多路信息的方法称为复用,即通过在一条线路上同时传输多个信号。多路复用的目的在于提高通信线路的利用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也能有效提高通信的能力。并且通过共享线路达到分摊成本,降低通信费用的目的。多路复用的三种技术为:频分多路复用(FDM)、时分多路复用(TDM)和波分多路复用(WDM)。下面分别做以介绍。⑴频分多路复用频分多路复用(FDM)应用于模拟信号传输中。频分多路复用器是把传输介质的可用带宽分割成一个个频段,每个输入装置都有一个频段。⑵时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复用(TDM)是为数字信号的传输而开发的。时分多路复用器采用时分技术,把传输线路的可用时间进行分配。即将时间分成若干小时间片,每个用户占用一个指定的时间片。这样就可以每个用户轮流使用同一信道。⑶波分多路复用波分复用(WDM)是用于光信号的复用技术。是在一根光纤中同时传输多个波长的光信号。基本原理是在发送端将不同的光信号组合起来,再将组合起来的光信号通过一条光缆进行传输,在接收端在将组合的光信号区分开来,在经过处理即可恢复原信号后送入不同的终端。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1.3.4差错控制

1.差错控制的产生在实际的数据通信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错误。内部原因如信号衰减、延迟等;外部原因如电磁干扰、工业噪音等。都会对传输产生不可预料的影响。差错控制有两层含义,分别是检错和纠错。当传输信息改变时将它探测出来的能力叫做检错。当错误被检测到时能被完全纠正而无须重发,这就是纠错。差错控制方法是使构成传输数据的编码或是编码组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接收端根据接收编码所发生的逻辑错误来识别和纠正错误。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2.常用的检纠错码⑴奇偶码奇偶码是将所需要传输的数据码分组,然后再每个分组的后面加上一位校验位。⑵等重码等重码也称恒比码。在等重码中每个码组中“1”和“0”的个数保持一定比例。如果接收到的码不符合一个恒定的比例,那么就判断为数据出错。⑶方阵检验码方阵检验码也称行列监督码,其码字种的每一个码元进行行和列的两次校验。即把要发的码组排成矩阵,在矩阵的每列和行上进行奇数或偶数校验。⑷循环冗余检验码循环冗余检验码是典型而重要的线性分组码。它易于实现、方法简单,同时还有很强的检错能力。在计算机网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⑸卷积码卷积码也称为连环码,在没有循环冗余检验码时得到了广泛应用,实现起来也比较简单,但在计算机网络中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1.3.5数据交换方式交换技术是采用交换机或节点机等交换系统,通过路由选择技术在想进行通信的双方之间建立物理的逻辑的连接,形成一条通信电路,实现通信双方的信息传输和交换的一种技术。有两种类型的通信方式,分别为:线路交换和分组交换。1.线路交换线路交换(CircuitSwitching),也被称为面向连接的交换。线路交换时通过网络中的节点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建立一条专用的通信线路。⑴线路建立⑵数据传送⑶线路拆除线路交换的优点是可充分保证通信容量,一旦建立一条线路,没有任何活动能减少线路的容量。线路交换的延时也较小。线路交换的缺点是线路资源耗费较大,线路的资源耗费是固定的,与通信量的大小无关。线路交换要建立一条连接,这个线路的建立时间较长。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2.报文交换

•在报文交换中,报文被每个节点暂时存储。在电路交换中,节点象一个交换设备一样,只负责转发数据。例如,你的电话通话不会被中间节点所存储。因为报文交换会导致传输延迟,所以这种连接方式并不适用于电话网络。

•在电路交换中,两节点间的所有信息交换都使用同一条路径。而在报文交换中,不同的报文可能经过不同的路由。由于路由的选择因时而异,同时不同的报文可以分时共享同一公共线路,这样,网络的利用率就提高了。

•电路交换在发送数据时,要求收发双方共同参与。而报文交换则不需要。报文被发送到目的地,然后存储起来等待取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3.分组交换第三种连接方式是分组交换(PacketSwitching),也被称为面向非连接的交换。⑴分组交换网络需要将较大的数据分成较小的数据段,并依次发出。这样可能存在的情况是发送端发送的数据段经过一定的路径到达接收端。但选择的网络路径有可能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情况。⑵在数据报的方法中,每个分组都可以被单独地处理。如果此时需传输大数据文件,那么该文件将被分成几片,即分成几个分组。每个分组都被独立地传输。但每个分组内都会有一个“片偏移”标志位,用来区别该数据文件各个分组的前后顺序。通过“片偏移”标志位,使不同的分组到达目的端后,目的端可以对其进行重组。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这一讲的重点知识是:

•通信方式: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

•传输方式:并行,串行;

•同步方法:异步传输方式,同步传输方式;

•复用方式:频分多路方式,时分多路方式,波分多路方式;

•常用的检纠错码;

•数据交换方式:线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难点知识是: •频分多路复用; •波分多路复用;

•报文交换;

•分组交换;小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四课OSI参考模型(一)本次课介绍如下知识:

2.1OSI参考模型概述2.1.1标准的建立2.1.2制订标准的机构2.1.3OSI参考模型的结构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二章OSI参考模型知识点:·OSI参考模型的基本概念:OSI参考模型的建立、OSI参考模型的的结构、OSI参考模型的各层之间的通讯、TCP/IP协议。·物理层的功能及其组成。·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及其组成。·网络层的功能、IP地址、子网掩码及寻址。·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的功能。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2.1.1标准的建立

在计算机之间建立通信,就是怎样确保数据由一台计算机流向另一台计算机的问题。但由于各种计算机总是不尽相同,所以它们之间的数据传输要比想象中的复杂得多。目前有两种类型的标准。一种标准因其被广泛使用而产生发展的标准称为事实标准。

另一种标准是由那些得到国家或国际公认的机构正式认证并采纳的标准。

2.1OSI参考模型概述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2.1.2制订标准的机构

制订标准的机构作用在于在飞速发展的计算机通信领域中确立行业规范。

下面列出的标准组织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通信领域有重要的地位。

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mericanNationalStandardsInstitute,ANSI)

国际电子技术委员会(InternationalElectrotechnicalCommission,IEC)

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onsUnion,ITU)

电子工业协会(ElectronicIndustriesAssociation,EIA)

因特网工程特别任务组(InternetEngineeringTaskForce,IETF)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ofElectricalandElectronicEngineers,IEEE)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ISO)

国家标准和技术协会(NationalInstituteofStandardsandTechnology,NIST)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BusinessMachine,IBM)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2.1.3OSI参考模型的结构

OSI参考模型是一个描述网络层次结构的模型。描述了网络传输介质信息是如何从一台计算机的应用程序到达另一台计算机的应用程序。OSI参考模型来说该模型共分七层:物理层:物理层定义了通信线路的一些规范。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规定了物理地址、网络拓扑结构、错误警告机制、所传数据帧的排序和流量控制等。

网络层:网络层为处在不同位置的两个设备之间,提供连接和选择一条最佳路径。

传输层:传输层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会话层:会话层建立、管理和终止应用程序间的会话。

表示层:表示层提供多种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应用层:应用层为用户提供相关的服务,如:e-mail服务,ftp服务、www服务等。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这一讲的重点知识是:

•OSI参考模型的结构;

•模型每一层完成的功能;难点知识是: •各层的功能描述;小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五课OSI参考模型(二)本次课介绍如下知识:

2.1OSI参考模型概述2.1.4层间通信2.1.5TCP/IP参考模型2.2物理层

2.2.1传输介质2.2.2同轴电缆2.2.3双绞线2.2.4光缆2.2.5无线传输介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2.1OSI参考模型概述2.1.4层间通信

分层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发送端的计算机(源主机)第N层所发送的数据,就是接收端的计算机(目的主机)第N层所接收到的数据,即每一层只和相同的层之间进行交流。每一层的数据都可叫做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DataUnit),但通常每层的数据也有自己专有的名字。发送端的计算机(源主机)要向接收端的计算机(目的主机)发送信息,数据首先必须打包。在计算机网络中,这个打包的过程就叫封装。而相对应,当目的主机收到信息后,必须将包打开,得到所需信息,这个过程叫拆封。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源主机目的主机应用层数据应用层表示层数据表示层会话层数据会话层传输层数据段传输层网络层数据包网络层数据链路层数据帧数据链路层物理层比特物理层如下图所示,从上到下依次为数据(Data)、数据段(Segments)、数据包(Packets)、数据帧(Frames)、比特(Bits)。

各层的数据名称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数据的封装过程: 生成数据; 分段数据; 加入网络头;

加入帧头和帧尾;

转换成数字信号;

2.1.5TCP/IP参考模型

TCP/IP协议(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协议。TCP/IP协议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高级研究规划署(Defense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gency)研究开发的。

TCP/IP协议只有四个层,分别为:网络接口层、网际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TCP/IP参考模型和与OSI参考模型功能上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OSI参考模型TCP/IP参考模型应用层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传输层网络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网络接口层物理层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2.2物理层2.2.1传输介质

传输介质的基本功能是携带数据信息。

传输介质有许多类型的,典型的有:同轴电缆、非屏蔽双绞线、屏蔽双绞线、光缆等。影响传输介质选用的指标有: ·传输距离

·成本

·安装的难易

·容量

·抗干扰能力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2.2.2同轴电缆

同轴电缆共有四层。最里面的为铜导线,是用来传输电信号的。向外为塑料绝缘层,用来将铜导线和屏蔽铜网分割开来。再向外为屏蔽铜网,是用来为内层铜导线屏蔽电磁干扰。最外为保护套,符合相应的消防规则和建筑要求。同轴电缆外观外护套屏蔽铜网塑料绝缘层铜导线同轴电缆结构示意图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2.2.3双绞线(Twisted-paircable)

双绞线有两种类型:非屏蔽双绞线(UDP—Unshieldedtwisted-paircable):共有8根电缆。8根电缆外都有绝缘材料将其绝缘开来。

非屏蔽双绞线通常使用RJ-45连接器(RJ-45Connector)来连接到计算机上。非屏蔽双绞线的传输距离可达100米。屏蔽双绞线(STP—Shieldedtwisted-paircable):是在每一对双绞线外加了一层金属屏蔽保护膜。在四对双绞线的外面又加了一层金属屏蔽保护膜。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2.2.4光缆(Opticalfiber)

光缆是一种能传输光的传输介质。光缆外观图外护套加固材料交换机客户机塑料屏蔽层客户机客户机客户机塑料屏蔽层客户机客户机玻璃纤维和包层光缆结构示意图

有两种类型的光缆,分别是单模(singlemode)和多模(multimode)。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2.2.5无线传输介质无线传输可以快速部署网络,不会破坏建筑的外观,或是用在需要经常移动计算机的办公场合。

这一讲的重点知识是:

•层间通信;

•TCP/IP参考模型;

•传输介质性能指标;

•5种传输介质的特性及用途;难点知识是: •层间通信;

•TCP/IP协议;小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六课OSI参考模型(三)本次课介绍如下知识:

2.3数据链路层2.3.1介质访问控制子层2.3.2逻辑链路控制子层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数据链路层规定了物理地址、网络拓扑结构、错误警告机制、所传数据帧的排序和流量控制等。

2.3数据链路层2.3.1介质访问控制(MAC—MediaAccessControl)子层

负责物理寻址和对传输介质的物理访问,规定了诸如MAC地址、访问控制方式等。1.MAC地址:对于计算机,这个地址是存储在网络接口卡(NIC卡)上,即通常所说的网卡。网络接口卡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每块网卡都有唯一的物理地址,通常称为MAC(MediaAccessControl)地址或也称为物理地址。通常网卡地址中前24位是分配给厂商的,后24位是由厂商自己分配的,这样就保证每块了网卡地址的唯一性。2.介质访问控制方式:连接起来的设备必须共同遵守一个传输信息的约定,则需要有一种保证介质访问控制的协议。

有两种类型介质访问控制的方式:(1)确定访问控制

确定访问控制有两种类型,分别为:令牌传送类型和轮询类型。

(2)通道争用访问控制通道争用访问控制是用先来先服务(FCFS—first-come,first-served)的形式传递数据的。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2.3.2逻辑链路控制(LLC—LogicalLinkControl)子层数据链路层的逻辑链路控制子层是用来建立和维护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链路的,如:本层的流量控制和错误纠正。这一讲的重点知识是:

•MAC地址;

•介质访问控制(MAC—MediaAccessControl)子层;

•介质访问控制方式:a.确定访问控制,b.通道争用访问控制;

•逻辑链路控制(LLC—LogicalLinkControl)子层;难点知识是: •介质访问控制方式;小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七课OSI参考模型(四)本次课介绍如下知识:

2.4网络层2.4.1网络层的功能

2.4.2IP地址2.4.3IP地址的分类2.4.4子网掩码2.4.5子网寻址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2.4.1网络层的功能网络层的核心功能便是根据网络层的地址来获得从源主机到目的主机的路径。网络层设备还要负责进行路由选择。通常在网络中提供路由选择的功能是由路由器(Router)来完成的。路由器示意图2.4.2IP地址在逻辑链路层可用MAC地址来鉴别不同的计算机。

在网络层是用IP地址来鉴别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2.4.3IP地址的分类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共同组成网络层的地址——IP地址。IP地址是一个32比特地址,总地址容量为232。IP地址通常表示位点分十进制,即将32位分成4个8位组,每个8位组之间用“.”分开。每个8位组的最小数为00000000(十进制为0),最大数为11111111(十进制为255)。这个IP地址标准就是现行的IPv4标准。

IP地址是由国际网络信息中心组织(InterNIC)分配的。

随着用户数的增长,现有IP地址资源已严重匮乏,很快将被用光。有预测表明,以目前Internet发展速度计算,所有IPv4地址将在2005~2010年间分配完毕。解决的办法是推行IPv6标准。

1.五类IP地址:1891617242532A0网络地址主机地址B10网络地址主机地址C110网络地址主机地址D1110组播地址E1111保留地址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A类地址:它的网络地址是用前1个8位组作为网络地址的。网络地址的第1个8位组地址范围是从“”到“”,即当第1个8位组地址是在0—127范围内的都是A类地址。共有128-2=126个A类地址。每个A类地址内可以包含224-2个设备,即16777216-2=16777214个。

其中有两个特殊的地址用作特殊用途:IP地址“0.0.0.0”作为目标地址。IP地址“127.x.y.z”,其中的“x”、“y”、“z”是0-255中的任意一个数。这其中任何一个地址都可用作回路测试。B类地址:它的网络地址是用前2个8位组作为网络地址的。网络地址的第1个8位组地址范围是从“”到“”,即当第1个8位组地址是在128—191范围内的都是B类地址,所以共有64×28=16384个B类地址。后面的2个8位组地址都是分配给相应网络中的本地设备的。每个B类地址内可以包含216-2个设备,即65536-2=65534个。

C类地址:它的网络地址是用前3个8位组作为网络地址的。网络地址的第1个8位组地址范围是从“”到“”,即当第1个8位组地址是在192—223范围内的都是C类地址,所以共有32×28×28=2097152个C类地址。每个C类地址内可以包含28-2个设备,即256-2=254个。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D类和E类地址:所有以244—239开头的地址都称为D类地址,用作组播地址。在这种发送形式中,分组被发送给一系列的特别指定的主机。所有以240—247开头的地址都被称为E类地址,是保留未用的。2.网络地址和定向广播地址:IP地址中,主机地址为全“0”的地址是用来指定该网络段。IP地址中,主机地址为全“1”的地址是保留作为定向广播,即定向广播到该网络段内的所有主机。3.本地广播地址:这种广播地址称为本地广播地址(localbroadcastaddress)或有限广播地址(limitedbroadcastaddress)。本地广播地址为“255.255.255.255”,即所有IP地址位全为“1”。4.私有地址:私有地址(privateaddresses)是保留并由于未连到Internet的地址。共有1个A类地址,16个B类地址和256个C类地址被用作私有地址。最低地址位

最高地址位

55

55

55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2.4.4子网掩码掩码的功能就是告诉设备,IP地址的那一部分是网络地址,那一部分是主机地址。掩码也是一个32比特的数据,分成4个8位组。每类地址都有缺省的子网掩码。

IP地址类

IP地址

子网掩码

网络地址

主机地址

Aw.x.y.z255.0.0.0w.0.0.0x.y.zBw.x.y.z255.255.0.0w.x.0.0y.zCw.x.y.z255.255.255.0w.x.y.0z2.4.5子网寻址对于一个很大的网络来说,广播信息消耗了网络的可用带宽。需要将一个网络划分成几个较小的网络,这样可以控制广播域。分割成的较小部分叫子网。子网地址是由本网络段内的网络管理员来分配。子网地址是A类、B类或C类网络段一部分。

网络地址主机地址网络地址子网地址主机地址子网的划分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十进制数二进制数网络号子网号主机号IP地址

172.16.50.10410101100000100000011001001101000子网掩码255.255.255.0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子网地址172.16.50.010101100000100000000001000000000借用8位主机地址时子网地址的计算

十进制数二进制数网络号子网号主机号IP地址

172.16.50.10410101100000100000011001001101000子网掩码255.255.248.0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0子网地址172.16.32.010101100000100000010000000000000借用3位主机地址时子网地址的计算

举例:有个B类网,分别借用8位主机地址和3位主机地址作为子网地址来划分子网。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子网2进制子网地址10进制子网地址2进制主机地址范围10进制主机地址范围第1个000172.16.000000.00000000—11111.111111110.0—31.255第2个001172.16.3200000.00000000—11111.1111111132.0—63.255第3个010172.16.6400000.00000000—11111.1111111164.0—95.255第4个011172.16.9600000.00000000—11111.1111111196.0—127.255第5个100172.16.12800000.00000000—11111.11111111128.0—159.255第6个101172.16.16000000.00000000—11111.11111111160.0—191.255第7个110172.16.19200000.00000000—11111.11111111192.0—223.255第8个111172.16.22400000.00000000—11111.11111111224.0—255.255借用3位主机地址时子网的划分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这一讲的重点知识是:

•IP地址分类;

•子网掩码;

•子网寻址;难点知识是: •网络地址; •子网寻址;小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八课OSI参考模型(五)本次课介绍如下知识:

2.5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2.5.1传输层

2.5.2会话层2.5.3表示层2.5.4应用层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2.5.1传输层传输层的功能主要包括:流量控制、多路技术、虚电路管理和纠错及恢复等。传输层所提供的基本的服务包括:

·将上层应用程序分段,即将大的数据分割成小块的便于在网络上传输的数据包。·建立端到端的操作,即在两台设备之间应完成同步工作,建立一个初始化的连接。·从一端主机向另一端主机发送数据段。·保证可靠性,即确保数据可以不重复不丢失地到达接收端。

对于传输层,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从发送端到目的端的数据流传输服务。这些服务也被称为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1.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⑴确认技术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接收端必须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确认。重发肯定确认技术即是解决数据传输可靠性的一个技术。

发送端发送了数据包1、2、3。接收端在接收到数据包后,通过发送确认信号要求发数据包4,来确认已经收到前面的3个数据包。发送端则在收到确认信号后,发送数据包4、5、6。此时如果数据包5没有到达,那么接收端就要发送确认信号要求重发数据包5。此时发送端必须重新发送数据包5,然后等待确认信号后才能发送数据包7。

接收端发送端确认4确认5确认7客户机发送1发送2发送3发送4发送5发送6发送5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⑵

流量控制

流量控制技术能够避免两台主机中的任意一侧出现缓存溢出等的问题。溢出会导致数据丢失,对于一些关键数据的丢失还会造成严重的问题。

对于流量控制可以采用的方法有:缓存技术:指计算机预留足够的缓存空间,这样就使得接收端可将暂时处理不过来的数据放到缓存中,等到能处理的时候再处理。拥塞避免技术:接收端在接收数据的过程种始终观察缓存的情况,当缓存将满的时候就生成一个数据包,并将此数据包给发送端,通知发送端暂缓发送,并在适当的时候再通知发送端继续发送。窗口技术:对于传输层所实现的流量控制方法。2.建立对等系统连接

在OSI参考模型中,多个应用程序可以共享同一物理连接。

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网页浏览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应用端口数据应用端口数据传输层共享连接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发送和接收系统之间的连接建立过程。第一次,为发送端向接收端发出同步请求。第二和第三次为接收端实现同步,并向发送端证实同步请求。最后一次是由发送端发出确认信息。当接收端接收到了确认信息以后,双方的连接就建立了,此时可以开始进行数据传输。同步协商连接确认数据传输同步建立连接连接的建立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表示层提供的三个基本的任务是:1.编码格式化和转换服务编码格式化是为了保证应用程序运行有用、可被理解的处理信息。

2.数据加密

为实现加密的功能,表示层必须转换数据。

3.数据压缩

压缩是运用一定的运算法则来有效减小文件的尺寸。这个运算法则通过搜索文件中的重复比特,并将重复的比特进行重新的表示,来达到减少比特数的目的。

2.5.3表示层表示层是用来保证相邻层信息传输的。2.5.2会话层OSI的会话层,是指通过执行多种控制机制使得下4层提供的数据流进入到各种话路中。这些机制包括计费、通话控制以及会话参数协商机制。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2.5.4应用层应用层为用户提供相关的服务,是支持相关应用程序的通用组件。应用层的功能有:确定和建立一个有效的通信、协调当前的应用软件、针对错误恢复,建立一个一致的协定、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应用层包含重要应用服务组件(applicationserviceelement,ASE):关联控制服务组件、远端操作业务组件和可靠传输服务组件。

典型的应用包括:

·ISO8571/1—4:用于文件传送、存取和管理(FTAM)。FTAM提供了多种标准的文件传输,并且支持分布式文件访问。·ISO09040/1:用于虚拟终端(VTP)。VTP提供终端仿真,即使一个计算机系统远程控制远端的系统,这种控制就象在本地直接控制一样。如用户可以用VTP控制远端的UNIX服务器。·通用管理信息协议(CMIP):提供各种网络管理能力。允许远端系统与管理站之间交换管理信息,类似于SNMP。·目录服务(DS):这个服务用来提供了访问上一层代码标识和寻址的分布式数据库的能力。·报文处理系统(MHS):提供一种传输机制,这种传输机制式在电信号和其他要求储存转发的服务的各种应用之间发生。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这一讲的重点知识是:

•传输层的功能;

•传输层提供的基本服务;

•会话层提供的基本服务;

•表示层提供的基本服务;

•应用层提供的基本服务;难点知识是: •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小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九课局域网和广域网(一)

本次课介绍如下知识:

3.1局域网

3.1.1局域网概述

3.1.2局域网内的传输设备3.1.3局域网的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三章局域网和广域网

知识点:·局域网基础知识。·局域网的传输设备:网卡、中继器、集线器、网桥、交换机。·局域网的拓朴结构:总线拓朴、环型拓朴、星型拓朴、混合拓朴结构、全连接拓朴结构。·局域网组网技术:以太网、共享式以太网、交换式以太网。·广域网:广域网概述、广域网的设备。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3.1局域网3.1.1局域网概述局域网(LAN,Localareanetwork)是将较小地理范围内的计算机及各种通信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的通信网络,是局部区域的计算机网络。局域网的特点是:数据速率高、距离短、延迟小、传输可靠。局域网标准主要规定了OSI参考模型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已经采纳了IEEE802制定的局域网标准。

决定局域网特性的主要技术有:用以传输的传输介质,用以连接的各种拓扑结构以及用以共享资源的传输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目前常见的局域网类型包括:以太网(Ethernet)、令牌环网(TokenRing)、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异步传输模式(ATM)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IEEE802是一个系列标准,各个协议的具体含义如下:

1.IEEE802:定义了局域网的概念和体系结构。2.IEEE802.2:逻辑链路控制(LLC,包括简单无连接、连接方式、带确定无连接等服务)。3.IEEE802.3: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CSMA/CD)的访问控制方法和物理层规范。4.IEEE802.4:逻辑标记总线访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随后又附加了802.4h协议,它是对单通道总线物理层实体BNC连接器和曼斯特编码信号方法的学则使用做出规范。5.IEEE802.5:标记环访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6.IEEE802.6:城域网访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之后附加了MAN的DQDB子网上面面向连接的服务协议。7.IEEE802.9:在MAC和物理层上综合语音和数据的局域网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8.IEEE802.10:可互操作的局域网安全标准,还附加了安全体系结构框架的802.10a和密钥管理的802.10c。9.IEEE802.11:无线局域网的MAC协议和物理层规范。还附加了5GHz波段的高速物理层的802.11a和对2.4GHz高速物理层扩充的802.11b。10.IEEE802.12:需求优先协议。定义了100Mb/s需求优先访问方法、物理层和中继器规范,之后还附加了全双工操作规范。11.IEEE802.14:利用CATV宽带通信标准。12.IEEE802.15:无线私人网。13.IEEE802.16:宽带无线访问标准,分为:802.16.1定义了固定带宽无线访问的无线界面;802.16.2定义宽带无线访问系统的共存。14.ISO9314: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3.1.2局域网内的传输设备网络不仅仅是通信电缆、无线电波和接口,而是还有许多的网络传输设备使其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拓扑结构。

1.网卡:网卡实现的功能在OSI参考模型的两层之上: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上,网卡的作用是将设备连接到各种传输介质上,以此实现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在数据链路层上,网卡的作用是规定了一个全世界唯一的地址——MAC地址,这个地址是用来控制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的;同时网卡还规定了介质的访问控制方式。网卡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第二层设备。2.中继器:中继器是运作在OSI参考模型物理层上,是一种廉价的网络设备,它可使网络传达到远方的用户,距离可以超出IEEE规范要求的一条电缆敷设路线的长度。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5-4-3规则,即在以太网中最多允许有5个网络段,4个中继器和3个可以连接客户机的网络段。服务器客户机客户机客户机服务器客户机客户机客户机服务器客户机客户机客户机服务器客户机客户机交换机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3.集线器(HUB):当中继器沿着一个以上的电缆段重新传输信号时,就称为多端口中继器,此时更通常的名称是集线器(HUB)。集线器将任何接收到的信号都发向集线器的所有端口,而不加任何选择。这意味着,相同时刻该网络段内只有一台设备可以向外传输数据包,其它的设备只能等待该设备传递完这个数据包后才能传输数据包。集线器可以分为:有源集线器和无源集线器。

还有的分类方式是将集线器分成非智能集线器和智能集线器。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4.网桥:网桥是第二层设备,被用来连接两个网络段。网桥拥有中继器的功能。同时,网桥可以将LAN分割成许多小的子网,此时网桥还可以隔离网络阻塞、回避网络故障。•网桥提供了对网络流量分段的能力。•网桥可以连接使用不同介质的LAN,还能实现两个在数据链路层使用不同协议的网络间的连接。•网桥通过检验其接收的所有帧中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并通过网桥软件中的信息确定是否提交或删除帧来实现前述功能。

5.交换机:交换机也被称为多端口网桥,它也是第二层设备。交换机提供了桥接能力以及在现存网络上增加带宽的功能。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从外表上看,交换机非常象集线器,但与集线器相比,交换机与之的不同是:交换机可以根据MAC地址决定数据的转发,而集线器不能决定数据的流向。6.网络设备:那些直接连接到网络上的设备有:计算机(包括各种客户机和服务器)、打印机、扫描仪等,供用户共享其资源和获得信息。网络设备不属于OSI参考模型中的任何一个层。它们只是通过网卡连接到传输介质上,然后通过设备中的软件实现OSI参考模型中各层的功能。7.传输介质:网络传输介质的基本功能是携带数据信息。通过传输介质,使信息被限制在电缆或是光纤中。传输介质被认为是第一层设施。3.1.3局域网的拓扑结构拓扑则定义了网络的结构。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物理拓扑(physicaltopology)和逻辑拓扑(logicaltopology)。物理拓扑描述了实际的线路布局,而逻辑拓扑描述了网络中设备之间信息流动的方法,怎样访问传输介质,即介质访问控制方式。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局域网的主要物理拓扑结构有:总线拓扑、环型拓扑、星型拓扑和混合拓扑。几种拓扑如下所示:·总线拓扑是用简单的一条电缆来将所有的设备直接连接起来。·环型拓扑是用一条环型的物理线路将网络上的设备一个接一个地连接起来。·星型拓扑是将所有的电缆都连接到一个中央的连接设备上,这个中央连接设备通常是集线器(HUB)或交换机。·混合拓扑有多种结构这将在后面的章节中介绍。·在全连接拓扑结构,每一对设备间都有直接的连接。这是一种极端的方案。

1.总线拓扑(CommonBusTopology)在总线拓扑中,所有的设备都连接到一个线型的传输介质上,这个线型的传输介质通常称为总线。在总线的两头还必须有一个称为终结器的电阻器。终结器的作用是在信号到达目的地后终止信号。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服务器客户机客户机服务器客户机总线拓扑比较简单,所用的传输介质也很少。因此,总线拓扑与其它网络拓扑比费用是很比较低的。但这种网络不能较好地扩展。另一个缺点是它们具有较差的容错能力,这是因为在总线上的某个中断或缺陷将影响整个网络。2.环型拓扑(RingTopology)在环型拓扑结构中,每个设备与两个最近的设备相连接以使整个网络形成一个环状。每一台设备只能和它的一个或两个相邻节点直接通信。要与其他节点通信,信息必须依次经过两者之间的每一个设备。环形网络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服务器客户机服务器客户机客户机典型的环型拓扑有IBM开发的令牌环网络(TokenRingNetwork)环型拓扑的缺点是当一个节点要往另一个节点发送数据时,它们之间的所有节点都得参与传输。这样,比起总线拓扑来,更多的时间被花在替别的节点转发数据上。而且,一个简单环型拓扑结构的缺点是单个发生故障的工作站可能使整个网络瘫痪,这就会导致环中的所有节点无法正常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3.星型拓扑(StarTopology)在星型拓扑中,网络上的设备都通过传输介质连接到处于中心中央设备,如用集线器连接在一起。使用星型拓扑,连接到网络上的设备之间的通信都要经过集线器来实现相互的通信。服务器客户机服务器客户机客户机星形拓扑结构由于在一段传输介质上只能连接一个网络设备,那么同环形或总线网络相比,将需要更多的传输介质。这样也必然导致成本的上升。同时发生故障的单个电缆或工作站不会使星形网络瘫痪。但一个集线器的失败将导致一个局域网段的瘫痪。由于中央连接点的使用,星形拓扑结构可以很容易地移动、隔绝或与其他网络连接。因此,它们更易于扩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4.混合拓扑结构简单的拓扑结构有太多的限制,特别是在局域网必须容纳大量的设备时。更可能的选择是使用这些简单的拓扑结构形成复杂的组合。这也称为混合拓扑结构。

⑴星型总线拓扑对于一个地理范围比较大的场合就应该考虑使用混合拓扑结构。一种流行的混合拓扑结构组合了星型拓扑和总线拓扑的构造。在星型总线拓扑结构中,工作站组以星形连接到集线器上,然后通过单根总线进行连网。客户机客户机服务器客户机客户机服务器客户机服务器服务器客户机客户机这种结构的一个缺点是它比单独使用星形特别是总线拓扑结构要昂贵得多。星型总线拓扑结构是组成以太网和快速以太网的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⑵星型总线拓扑菊花链形拓扑一个菊花链就是一系列设备的链接。由于星形混合拓扑能进行模块化扩展,菊花链是网络扩展的一种逻辑解决方法。同时,多台集线器可以通过电缆连接到它们的端口上,从而实现网段互连。因此通过这种方法扩展一个局域网的基础结构几乎不需额外的成本。对于菊花链形拓扑网络,如果扩展一个局域网超出了IEEE规范所推荐的规模,会导致一些间歇性且不可预料的数据传输错误。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⑶扩展星型拓扑扩展星型拓扑是由多个星型拓扑连接起来的,星型拓扑的扩展。扩展星型拓扑通过集线器或交换机将多个独立的星型网连接到一起。同样扩展星型网络,超出了IEEE规范所推荐的规模,也会导致一些不可预料的数据传输错误,并可能有信道超载及产生更多数据错误的风险。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5.全连接拓扑结构(FullyConnectedTopology)在全连接拓扑结构(FullyConnectedTopology)中,每一对设备间都有直接的连接。这是一种极端的方案。这一讲的重点知识是:

•局域网内的传输设备的作用和功能;网卡,中断器,集线器,网桥,交换机;

•网络拓扑结构;难点知识是: •各种网络拓扑结构中信息传播的方法;小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十课局域网和广域网(二)

本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