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论语观_第1页
朱熹的论语观_第2页
朱熹的论语观_第3页
朱熹的论语观_第4页
朱熹的论语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朱熹的《论语》观梁

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朱熹对传统儒家的多部经典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他的经典体系中》处于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他“十三四时受二程先《论语说于先君[1]之后,毕生致力于对《论语》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朱熹并非纯粹是为了知识而诠释《论语也重视把《论语》中的圣人之道落实到现实生活的实践当中,终其一生都孜孜于对《论语》的诠释和对《论语》中圣人之道的践履。朱熹的《论语》诠释开创了理学论语学的时代,把论语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朱熹《论语的认识代表了理学与宋学论语学的观点也对宋代以后《论语》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朱熹于诸经之中特别重《论语朱熹的话语中经常是与四书紧密相联的。南宋淳熙九(1182),朱熹在浙东提举任上首次将《论语集注学章句章句集注》并为一集刻于婺州,经学史上的“四书”之名从此产生。朱熹把四书的地位大大地提高了,甚至置:于六经之上。在朱熹看来论语》直接记载了孔子、孟子的言行,最得圣人当初的本意,通过对它们的阅读和诠释,可以了解圣人之意,并上窥圣人之道。而《诗经《春秋》等书,虽经孔子亲手删订而归为经,但与孔子本意毕竟还隔了一层。他说》义例》爻象,虽是圣人立下,今说者用之,各信己见,然于人伦大纲皆通但未知曾得圣人当初本意否今欲直得圣人本意不差未须理会《经先须于《论语》中专意看他《语工夫少,得效多;六经工夫多,得效少朱熹还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四书及其他经与圣人之意之间的远近,他说语》易晓孟子》有难晓处语《孟》是熟饭,看其它经,是打禾为饭[2]在朱熹的经典体系中书的地位高于六经经被放在从属于四书的位置。朱熹认为自有合读底书,如《大学书,岂可不读读此四书便知人之所以不可不学底道理其为学之次序然后更《诗《书见人说看《易知他错了,未尝识那为学之序

[2]2027他还引二程的话说者当以《论语为本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可见在四书与六经之间,朱熹是主张由四书而至六经的。从学术史来看,六经本是“先王之陈迹即三代至商周以来的历史文献,虽经孔子的整理,但孔子自己也声明他只是“述而不作而《论语《孟子等四书却是既述又作的原始儒家以各种方式诠释六经的思想成果,更多地更直接地表达了原始儒学的价值理念学术思想教信仰和人文关怀。这些正是朱熹创新儒学建立其理学思想体系所需要的重要思想资源而六经在这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则明显不如四书因此朱熹才会重视四书过于六经而他所确定的四书系统也逐渐上升为儒家经学中的核心经典,地位超出六经之上。关于四书之间是否有一个确定先后次序,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四库全书》中《四书章句集注提要》说之名则自朱子始耳,原本首《大学《论语次《孟子《中庸刊本以《大学篇页无多,并为一册,遂移《中庸》于《论语》前,明代科举命题又以作者先后移《中庸》于《孟子》前。然非宏旨所关,不必定复其旧也历来这四部经典编排次序的变化梳理得清清楚楚,但认为四书的次序“非宏旨所关却未必正确。在朱熹心里,四书是有轻重、先后、难易次序的。朱熹对四书的次序产生足够的重视,是在60岁前后。由于撰写《大学章句句二书有了更深的认识,他才逐渐注意到四书的相互关系从而对其先后次序形成了明确的观[3熹在给吕祖俭的三封信中,先后三次谈到《论,每次都把《论语》放在首位。从朱熹所规定的四书的次序,我们也能找到《论语》在他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二在朱熹的心目中,从两种不同的角度考虑论语》分别处于四书中第一或第二的位置。第一种关于四书次序的安排充分体现了他的“道统”思想,四书是“道统思想的载体按照朱熹的逻辑儒家“先圣先贤的传承顺序“孔子晚年方得个曾子,曾子得子思,子思得孟子2以,儒家的道统是由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而同时朱熹又认为论语》是门人所记孔子言行,中间有孔子本意和圣人之道大学》中“经”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是“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可能是孟子本人所作。所以,按照儒家道统传承的“孔子

——曾子——子思——孟子”序列论语》自然就处于四书之首。朱熹这种按道统序列对经典的次序排列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积累演化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他对经典的诠释与解读正好是对这一历史过程的逆向回溯在朱熹的经典体系中语》既是其所倡导的孔孟“圣人之道”这条传统之流的源头,又是他对经典进行诠释活动的目标和终点按照朱熹所认为的道统序列二程之学跨越千年时间界限直接上承孔盂以下的不传之道中间虽然有个韩昌“说的略似但毕竟还是未能跻身于道统之中。因而朱熹的《论语》诠释主要就是以二程之学为回溯的起点,在他的《精义》等多部诠释《论语》的著作中对各家注解的取舍都是以是否符合二程之说为标准的可以说朱熹诠《论语就是从二程门人弟子及二程之说开始其路径大体上是由二程门人上窥二程子,再由二程上窥孟子,然后以《孟子》的心性之说》的性、命、诚中庸等观念以《大学的格物致知等内容来《论语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从而使得《论语》的哲理化更加突出,也使得《论语》中的圣人之道由微而著,把代表了儒者理想人格的“圣人气象”勾画得越来越丰满而充盈。朱熹对四书的第二种排序方法主要是按照为学的难易程度和循序渐进的次序而安排从便于初学的考虑须《大学为先《论语孟子次《中庸》工夫密,规模大先读《大学定其规模;次读《论语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求其古人之微妙处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却实,但言语散见,初看亦难子》有感激兴发人心处庸》亦难读,看三书后,方宜读之f21辎而为学的方法与次序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它有可能因人而异。先从《大学》人手,掌握一个梗概,固然有利于治学,但对有的初学者来说,没有《论语》做基础,先读《大学》有时也有过于空洞、无所适从的弊病。[3]因此,朱熹晚年论为学次第,有时候也把《论语》放在第一位,如《文集卷四十《答林伯和云莫先《语语》一书,圣门亲切之训,程氏之所以教尤以为先十八《答王钦之》云:“但愿颇采前说,而以《论语》为先三在朱熹之前,历代学者对《论语》的作者、版本、真伪和书名含义等问题有大量的讨论各种观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朱熹对这些问题似乎并无太大兴

趣,没有过多地纠缠,而是“截断众流下己说。他认为》之书亦是七十子之门人纂录成书而非出自孔子亲笔,以至于书中“言语时有长长短短不类处尽管《语》不是孔子亲手撰述的,但朱熹坚信它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最直接可靠地记载了孔子的思想后代儒家士大夫所汲汲以求的圣人之道就蕴含在其中。因而,只有熟读《论语》才可以了解孔子当初的真意,才可见得圣人之道《论语》中言语,真能穷就极其纤悉,无不透彻,如从孔子肚里穿过,孔子肝肺尽知了,岂不是孔?”[2]战所以朱熹说理会得《论语是孔子《论语》中“理会得”成圣之道,就可以孔子为自己人生榜样而成圣也正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朱熹的目标亦在于此。然而论语》中的圣人之道微而不著,隐而不显,究竟什么才是圣人之道呢?朱熹采用了本体诠释的方法用以及体圣人之道以形而上的意他《论语中所记载的形而下的日用常行之事出发来寻绎圣人之道的最高本体。在朱熹的思想世界中,这个最高的本体就是“天理”或“理《论语》是孔“应机作教的言行记载孔子所谈的内容都是具体时空背景之下的具体事情,尽管偶尔也会有几句对人生的感悟之语,但他从来不讲所谓的“本体在朱熹看来夫子教人,零零星星,说来说去,合来合去,合称一个大物事这个“大物事”便是“天理》中孔子不经意之间所说的每一句话当中,也无不包含了深刻的道理孔子所讨论的每一件具体的事情当中也无不包含着“理一不是“天理之流行言,虽是平说,自然周遍,亭亭当当,都有许多四方八面不少了些意思平平淡淡说出的话里也少不了有深意。“孔子言语一似没紧要说出来,自是包含无限道理,无些渗漏。如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数句,孔子初不曾著气力,只似没紧要说出来,自是委曲详尽,说尽道理,要走它底不得任何细致之处,即使是孔子“没紧要”说出的话,也都有深意在,都要仔细“理会《朱子语类》中有一段朱熹与陈淳的问答,颇能说明问题:先生问》如何看?”陈淳答日得圣人言行,极天理之实而无一毫之妄。学者之用工,尤当极其实而不容有一毫之妄熹)曰纲也是如此,然就里面详细处,须要十分透彻,无一不尽朱熹问陈淳对《论语》的看法,陈淳认为《论语》中可以见得圣人言行体现

着天理,无丝毫的偏离,而学习《论语》就更应该穷理而不应有丝毫偏差。陈淳的回答完全是理学家的口吻朱熹对此基本上也是认可的但他并没有对陈淳大加表扬,而只说“大纲也是如此意思是说你看到了《论语》的大纲和主旨,从根本上讲《论语》正如你说的那样。朱熹并没有忘记告诫提醒陈淳,对于《论语这部蕴含圣人之道的书不能仅仅知“大纲深入“里面详细处对圣人的一言一行都“须要十分透彻,无一不尽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论语》中深隐的圣人之道,察识圣人之心。对于如何达到《论语》中的圣人之道,即如何成圣、如何做圣人的问题,朱熹提出了“操存涵养”的下学工夫论,也即所谓“涵养工夫说:《论语》之书,无非操存涵养之要。如《论语》所言“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如见大宾,使民如临承大祭视听言动”之类,皆是存养底意思。[2]《论语中有很多日常行为的规范而这些行为规范虽然很多都是洒扫应对进退的细小事情,但正是在这些细小的事情上,可以做好“存养”的工夫,通过这种下学的工夫而上达圣人之道。朱熹说夫圣人之道,无显微,无内外,由洒扫应对进退而上达天道,本末一以贯之。一部《论语》之恁地看此句中所谓“本”就是“天道实到人生就是“圣人之道就是“洒扫应对进退是所谓的下学工夫因“圣人之道无显微无内外末相通、一以贯之,因而在日用常行间“操存涵养也能达到。这种操存涵养的工夫不是一日之间能一蹴而就的而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作为本体的圣人之道很高深,但成圣之道的工夫全在细小处。朱熹说孔门教人甚宽,今日理会些子,明日又理会些子,久则自贯通。如耕荒田,今日耕些子,明日又耕些子,久则自周匝。虽有不到处,亦不出这理说教人只从中间起,使人便做工夫去,久则自能知向上底道理,所谓下学上达也概言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