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教案_第1页
《得道多助》教案_第2页
《得道多助》教案_第3页
《得道多助》教案_第4页
《得道多助》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2、了解《孟子》散文,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讨论:“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

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由“拔苗助长”引出孟子及《孟子》

二、互说孟子及《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

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

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

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生于周烈王

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

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

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

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

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

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

世。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

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

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注意“夫”读二声”畔“读”叛“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由”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展开讨论,归纳文言知识

“寡助之至”:“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5、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

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封疆之界

(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

之而不胜委而去之(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到)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环:名词作状语围

(5)古今异义

亲戚:(古)父母兄弟;(今)有婚姻关系的

去:(古)离开;(今)到

池:(古)护城河;(今)池塘

(6)补充重点实词

道: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粮食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城:内城郭:外城

君子:施行仁政的人

(7)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随检、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2、体会在叙述和议论中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

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对“和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有一位

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大师是谁?(孟子)面对他所处的社会现实,谁知道孟子

提出了哪些主张?(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投影,介绍孟子及其政治主张,学生

齐读投影内容)

[投影一]

孟子:(约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被推尊为“亚圣“。

[投影二]

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

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投影三]

主张: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希望君以民为贵,反对暴政害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文章是如何体现孟子的

主张的。(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是针对当时那些好战者的心理,阐明战争的

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

论断。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呢?

(一)学生分组对文章内容逐段设疑、释疑。(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作答)

(二)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教师出示投影,分别指明各层次学生回

答)

[投影四]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二段中: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②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

③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④原因何在?

3、第三段中: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②战争结果如何?

③为什么?

明确: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①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②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③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

④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①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

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②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

③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承接问题,教师进一步启发:“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

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

么作用?(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明确:双重否定句;排比修辞;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

师:从第2、3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天时、地利、

人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人和)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

内容?(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

“人和”,结果又如何呢?(齐读最后一段,学生回答)

明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

[投影五]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这三句话什么意思?

2、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3、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各层次学生回答)

明确:

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

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运用了排比修辞。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更雄壮、奇伟,使人感觉到一

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辨的论辨力量。

3、作者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为引申推论,推出新的论断: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内容。

师启发: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得道,施仁政)

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学生讨论,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

师归纳: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才能得到人民

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败的。

三、总结:

师生齐读课文,回顾课文结构。(指名学生总结)

明确: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

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

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

法。

四、巩固练习(出示投影,学生回答)

[投影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②环而攻之③池非不深也④是天时不如地利

也⑤亲戚畔之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不以兵革之利。

[投影七]

填空:

1、全文论述的中心句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