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赋役、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中国古代的赋役、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中国古代的赋役、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中国古代的赋役、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中国古代的赋役、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赋役、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讲义复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2.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3.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知识点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秦汉(1)田赋:秦朝税率极高。汉初税率大大降低(2)人头税:秦朝口赋极重。汉朝分口赋、算赋,不分男女(3)徭役:秦汉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隋唐(1)隋朝向民众征收租调役(2)唐朝实行租庸调制(3)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宋朝(1)征收两税,但附加税超过正税数倍(2)除征收代役金外,还派发各种徭役(3)王安石变法推行募役法元朝基本沿袭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税粮外又有“科差”明朝(1)明初分为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金花银”(2)明朝后期,推行“一条鞭法”清朝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人头税被废除知识点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战国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汉朝(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入户籍后,成为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隋朝“大索貌阅”唐朝户籍三年一造宋朝户籍分主户和客户元朝按职业划分户口类型,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1)以职业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2)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清朝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知识点三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实行里甲制,设甲首、里长2.社会治理秦汉时期推行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至此,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知识点四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表现内容储粮赈灾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鼓励民间自置义仓优抚弱势群体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宗族救助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出现慈善组织明清时期,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1.学习情境——唐代实施两税法《新唐书·杨炎传》:“(两税法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年龄差异),以贫富为差。……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自是……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人口)不造而得其虚实,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轻重之权始归朝廷矣。”根据材料,说明两税法的实施具有怎样的作用?提示:不提高征税比例,但财政税收却增加了;抑制了人口的逃亡和官吏隐藏逃税的现象;政府重新掌握了国家的财政大权。2.图解历史——“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结构总图3.图解历史——封建社会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4.学术情境——古代乡村自治社会是一种自律社会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古代乡村自治自律的基础是什么?提示:依靠社会基层单位的宗法教化。5.学习情境——明代基层治理明洪武河南卫辉府汲县迁民碑碑文记述了一百一十户农民集体迁往卫辉府汲县双兰池村居住生产的史事,刻有一百一十户农民及里长、甲首的姓名。这段材料有何史料价值?提示:是研究明朝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实证。6.学习情境——中国古代社会保障“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无衣丐者,许送近便居养院,给钱米救济”“京师旧置东、西福田院,以廪老疾孤穷丐者,其后给钱粟者才二十四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分别是什么?提示:主要内容:优抚老弱、贫病救治、灾害救助、军人抚恤、弃婴养育。特点:建立了政府主导性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范围广;强调对弱者的特殊保护;通过法令鼓励民间互助。共研主题严密管理——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与户籍制度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史料一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鉴于租庸调税制极为严重的弊端,实施了两税法改革。两税法实施之前的租庸调,往往较为混乱,征税时间过长,效率很低。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不管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要在当地拥有田产,就必须按照田产的多寡来缴纳田赋。而且两税法是以钱计税,然后再换算成实物来缴纳,开了以货币计税的历史先河。——梁盼《唐代的税制改革》史料二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征收),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明史·食货志》[导读]史料一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阐述了租庸调税制的弊端,第二层次论述了两税法的原则;史料二介绍了一条鞭法的内容、主要特征及其运行机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税法与以前税制的不同之处。(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条鞭法的内容及意义。提示:(1)不同之处:以前按照人口纳税,两税法按照田产的多寡来纳税;以前是以实物来计税,两税法则是以钱计税。(2)内容: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使税赋相对均平;统一赋役,使税赋趋于稳定;计亩征银,官收官解,使征收方法更加完备。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它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以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趋势(1)演变(2)趋势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直到废除。②赋税品种:由繁到简,税种减少。从田租、人头税、杂税简化为土地税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商业征收重税。③征税方式: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⑤人身控制: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认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材料时代概况春秋战国时期人口管理实行的是调查制,秦朝开始转为申报审核制,即由户主或本人主动向官府如实申报,官府核实,称为“案比”,之后登记载册汉代每年8月份全国各地都要进行“案户比民”,汉代后期,出现大量流民,豪强隐匿人口,户籍信息严重失真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用鼓励修订家谱的办法来替代户籍登记;北朝僧尼专门设僧籍,免除其一切课役隋唐时期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大索貌阅”,派遣官吏根据户籍簿册上登记的情况与本人实际体貌核对。唐基本沿用隋制宋代宋朝时在全国重新统计人口,创造了“户牌制”,即打破原先的坊巷界限,改为以街道为基础做人户登录;为管理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设立临时户籍明清时期明政府使用黄册作为正式的户籍。黄册编制程序更为严格,内容更为详尽,每十年编制一次。清初延用黄册,后改为人丁编审。雍正年间,人丁编审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保甲制度——整理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导读]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古代政府对户籍的管理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从总体来看,政府对户籍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和苛刻,其主要目的在于向老百姓征收赋税。但是从表格内容也可以看出另外一个特点,即在政局动荡不安的时候,政府对户籍的管理比较松懈。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论题定为“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与政治状况密切相关”。在进行阐释时,我们首先要对“政府加强户籍管理的目的”进行简要阐述。然后要紧扣论题进行仔细阐述——户籍制度演变与政局的关系。最后,我们还要做一个小结:综上所述,户籍制度折射了不同时代的政治状况,是中国古代政治演进的一面镜子。根据上表内容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提示:示例:论题: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与政治状况密切相关。阐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国家需要掌握人口数据,以方便征收赋税,对户籍的管理总体上越来越严格;但在政治动荡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对户籍的管理也较松懈;政权稳定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趋向严密,对户籍的管理也较严苛。每当从分裂走向统一,新王朝就要在全国范围内重新统计人口,加强户籍管理,以巩固对全国的统治。综上所述,户籍制度折射了不同时代的政治状况,是中国古代政治演进的一面镜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1)地域性。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同时以土地为主的生产经营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本来就具有制约人口流动的客观条件。(2)等级性。反映在户籍上是在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界线分明。(3)世袭性。同人口的地域流动一样,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记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4)被赋予社会治安职能。在中国历史上,政府通过户口管理对人口活动进行控制和制约。宋代以后出现了保甲制,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被赋予了社会治安功能。共研主题仁政治理——中国古代的基层管理与社会救济中国历代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演变关系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阶段特点(1)乡官制模式①时间: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②特点:乡村社会基本处于半自治状态。(2)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模式转变①时间:隋唐两宋时期,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至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②特点: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乡村权力越来越多地被上调到更便于中央直接控制的州县官吏的手中。(3)职役制模式①时间: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②特点: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以体现族权的宗族组织为基础,以拥有绅权的士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乡村自治政治。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特点史料据不完全统计,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歉饥就有5079次。统治阶级为应付灾荒,设置了一些社会保障机构。民间也曾广泛流行着许多自发形成的地区性或行业性的互助团体,它们有的以同一村庄的邻里乡亲为依托,有的以同一姓氏家族为纽带,有的以亲朋好友为网络,有的以同业人员为单位,构成了一个社会互助救济的民间群体。当互助团体成员年老、疾病、伤残、生育或遭受不可抗拒的灾难时,能及时得到互助团体的救济。——摘编自王国奇《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初探》[导读]史料从时空观念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特点。根据史料,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注重社会保障的原因。提示:具体表现:设置保障机构,开展政府救济;成立民间互助团体,发展民间互助。原因:民本思想的影响;自然灾害严重,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封建政府维护统治的需要;宗法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宗族势力强大,皇权与族权相结合(1)中国古代社会重视血缘关系,乡村治理常表现出皇权与族权相结合的特点。宗族内互助性非常强(2)由于宗族的稳定与社会秩序的安定相一致,宗族势力往往得到皇权的认可,乡官里吏在催征钱粮时往往需要族长的配合,有时则表现为宗族家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