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与人类健康课程论文目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姓名 XXX 学号XXXXXXXXX院系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会计学2010年6月15日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XXXXXXXXXXX摘要: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是密不可分的,生存环境是人类健康的基础。在全球化,城市化的今天,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已成为目前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等方面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为了全人类的健康,我们必须关注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关键词:人类健康;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化学元素;全球环境变化,人类健康的含义全球环境变化是由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相互交织的系统驱动所造成的一系列陆地、海洋与大气的生物物理变化。由日益严重的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对地球系统进行集成研究、旨在促进地球系统集成研究和变化研究以及利用这些变化进行全球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的联合体——地球系统科学联盟,由以下4大全球环境变化计划组成:(1)世界气候研究计划;(2)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3)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4)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它的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森林破坏与生物多样性减少、荒漠化与水资源短缺、海洋污染与危险物的越境转移。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是指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躯体无病。”所以不经常生病或没有残疾,不等于完全健康。而长寿也不是健康的唯一目的。健康除了避免经济损失外,更重要是它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和促进家庭美满幸福。因此,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肉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它包含了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传统的健康观念主要是指一个人生理功能状态良好,没有疾病或病症,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是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的道德健康。”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已日益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健康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环境是指人类的生活环境。人类离不开日光、空气、水、食物、土壤等环境要素。人和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太阳是生活在地球上一切生物的不可少的能量来源;水和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没有水就没有人类、没有动物、没有植物;空气亦称大气,人类一刻离不开它,人们每分每秒都在进行呼吸维持生命;土壤对人类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衣、食、住、行样样离不开它。在环境中绿色植物是生命的基础,是净化的园丁;我们的身体不能直接吸收和利用太阳能,必须依靠绿色贮存在动、植物中,然后才能以食物的形式被人体所利用以维持生命;另外人体所必需的元素如碳、氢、氮、氧等都是通过食用绿色植物而获得。绿色植物能消耗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保持大气层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全世界的绿色植物每天约释放5万吨氧气,故绿色植物有”天然制氧机”的美誉。绿色植物可以吸收滞留在空气中的大量尘粒,从而使之净化,使人感到清新;能分解污水中的某些有机物质,从而净化污水;能减少雨水的冲刷保持水土;能减轻风、旱、涝对农作物和蔬菜的危害;大面积的森林绿地能遮挡阳光的直射,能不断地散发水份从而能对大气温度、湿度和风速进行调节;还可以过滤吸收放射性物质;降低或消除生活环境中的噪声;改善和调节人体生理功能。人们生活在绿色环境中,心情愉快,情绪饱满,因而,绿色植物在保护环境中具有美化环境、陶冶情操、保护人体健康的功效。环境是指以我们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环境,象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环境创造了人类,人类依存于环境,受其影响,不断与之相适应;人类又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不断改造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意义重大,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人类的健康长寿。反之,如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破坏,不仅损害人类健康,甚而还会导致人类健康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威胁子孙后代。也就是说严重的环境污染,能造成生态系统的危机,导致人类的灾难。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疾病70%〜90%与环境有关。人类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同外在环境的和谐关系。人体健康与化学元素的关系人体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在这些元素中,除碳、氢、氧、氮能形成各种体内的有机物质以外,其他元素都各以一定的化学形态和结构形成各种生物配合体、功能蛋白质、酶等存在于人体组织中,或作为组成人体结构的材料。或作为血氧运输的载体、或作为酶的激活剂、或作为体液中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剂,或作为人体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的通讯员,这些元素协同作用,共同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但是,由于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对现代社会环境中,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方面的巨大变化的元素的生态适应机制,环境中有些元素对于人体是必需的,有些是非必需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人体中任何一种化学元素超过一定的标准都会成为对人体的有害元素。例如,铁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具有造血、组成血红蛋白、传递电子和氧,维持器官功能的作用,但人体摄人过量的铁,就会损伤胰腺和性腺,甚至引起心衰、糖尿病和肝硬化。氟也是人体的必需元素,氟对防龋齿、促进牙的生长有积极作用,氟还参与人体内各种氧化还原反应和钙、磷代谢。但是,过量的氟会引起氟斑牙、氟骨症和骨质增生。其他很多元素也如此。现代人与古代人人体中的微量元素的变化是由环境污染而造成的。随着人类新技术的发展和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现代环境中的很多元素大大超过了古代环境。因此,现代人人体中各微量元素的含量水平也大大超过了古代人.现代人体内大多数元素的含量高于古代人,而其中许多元素对人体的健康构成危害。它们在人体中有隐藏毒性,当高于某一阈值时,人体便发生中毒,甚至死亡。例如,铜的过量摄人曾导致了轰动世界的日本富山痛痛病,患者长期食用含铜量很高的米,全身自然骨折达72处之多,呼天叫地,痛不欲生。铅也是一个潜在的危害,目前它的主要来源是汽油中的防爆剂——四乙基铅。在汽油时代开始以前,古代罗马人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铅了。古罗马人用铅制成贮存糖浆和果酒的容器,贵族妇女痴醉于铅做的化妆品。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铅中毒引起的死胎、自然流产和不孕症是罗马帝国上层阶级出生率低,从而导致古罗马最终衰亡的原因。随着铅的开采和汽油的使用,环境中的铅越来越多。铅中毒引起人体寿命缩短,情绪低沉、疲倦、贫血,甚至影响儿童的智力。人类健康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关地理环境对人的寿命的影响。《黄帝内经》中《素问•五常政大论》说:“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此指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而那些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则寿命相对较短。作为养生的地理环境,最理想的居处是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水源洁净,土壤肥沃,景色秀美的自然环境。在地理环境的选择上,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干金翼方》中提到:“山林深远,固是佳景……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若得左右映带岗阜形胜最为上地,地势好,亦居者安。良好的地理环境不仅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可靠保证,而且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自古以来,僧侣的庙宇或皇族的行宫多建筑在环境幽静、林木茂盛的山上,或在碧波环绕、水天一色的海岛上,说明人们对养生的地理环境选择上,早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目前在城市我们对住宅的环境进行绿化和美化,使其达到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利于养生。创造一个树木环绕,郁郁葱葱,鲜花盛开,千姿百态的住宅环境。这样的环境可以使居住者心旷神怡,置身于大自然的纯朴美和自然美之中,为生活增添无限乐趣,从而达到养生怡性,延年益寿的目的。2.4人类健康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社会中人口的健康程度可反映出社会和自然环境状况。长期以来,在由人类导致的环境变化中,人类社会获益的同时也遭受了重大损失。近二十多年来,与环境相关的疾病引发的科研兴趣正在增长,这些疾病主要包括由毒素引发的癌症和生殖失调、与空气污染有关的呼吸系统和心脏病等。目前,由大量的人类活动引起的空前的全球环境变化正在威胁着人类的安宁和健康。当前有很多对“全球变化”的讨论。大量的社会、经济、文化、技术和政治的改变,将全球人类社会以“全球化”的形式联系在一起,例如,经济全球化反映的是将全球自由的无序的市场、资金流动和贸易紧紧连在一起。全球环境变化反映的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包括行星生命支撑系统在内的大尺度的生物物理和生态系统的变化,这些变化来源于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情形:人类、人口规模、经济活动和技术选择等方面大量的环境影响,大到已经能够开始改变地球系统的方方面面。例如,我们正在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因此自然的、防止地球降温的“温室效应”被放大了。二十世纪,全球地面温度增加近0.6°C,其中1975年以后增加了0.4°C。主要的全球环境变化类型包括平流层臭氧损耗、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流失、过度捕捞、元素循环的中断如氮、硫、磷、淡水资源短缺、城市化和全球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就人类健康而言,这意味着人类的健康正日益受到超出人类生活空间边界的变化的影响,而且,对人类健康不利的、代与代之间影响的可能性在大大增加。与其他类似的环境问题有着重要的区分,全球尺度内的这些变化基本上与局地的毒物灾害和微生物灾害相联系。全球环境变化的出现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已经超出了地球所能够提供、消化和更新的容量。也就是说,我们、特别是工业化国家正在制造“生态赤字”因此,对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引起的可能后果的了解是必需的。这中间极为重要的是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环境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健康的基本要素如粮食生产、淡水供给、微生物环境的稳定性、气候条件以及身体和社会的安全等产生了影响。对于开展环境条件与健康传统研究的人员来说,这是一个充满关注和新奇的领域。环境变化使一些正在发生的问题如局地毒物暴露、局地流行性病毒和其他物理环境灾害等变得范围更大。环境影响的层次通过生态条件和生命一一支持过程来实现。目前,与气候变化对人类影响的研究活动已全面展开。近十年来在三个前沿领域已取得了进展:气候波动及其趋势与健康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经验研究;寻找过去25年来主要为人为的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的证据研究;未来10年中可预见的气候一环境情景下可能的健康影响范围的估计。下面提到这三个领域中每一个类别的例子,这些例子说明了研究任务的范围。然而,要注意的是,所提供的例子偏向于相对直接的因果关系研究,这是因为这一主题领域的研究内容有许多是复杂的、以系统为基础的、有点不可预见的或无法直接量化的。因果关系的经验研究包括:在不同人群中热效应如何影响死亡率的研究;高温和空气污染如何共同影响心血管、呼吸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研究;气候波动尤其是近五年来与ENSO相关的波动如何影响由蚊子传播的传染病的发作;气候变化如何影响食物中毒和二砷酸盐疾病的速度的研究。过去二十年来认为有联系的、目前归因于区域性变暖引起的非人类的自然和生物系统的变化的记录,对寻找健康影响因素的早期证据具有很好的说服力。鸟类、昆虫和嫩芽已对提早到来的春季做出反应;冰原、冰川和海冰正在减少。当然,判断和总结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结果会更加困难一些:我们的文化行为、技术等对环境变化的直接影响总有缓冲作用;任一特定的健康结果都受到了多种影响的共同作用。近几年来,已经有一些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各种传播性疾病的报道,如在瑞典由扁虱引发的脑炎、孟加拉国的霍乱、东部非洲部分高地的疟疾。世界上许多地方极端天气事件引发的人类伤亡、流行性疾病和精神损伤的增加,其发展速度也正在成为证据。过去5年来全球人均谷物产量的持续下降可以部分反映出气候对区域性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过去10年中,特定条件下的健康风险评估技术一直是努力和争论的焦点。大部分出版的研究成果与细菌传染性疾病特别是疟疾和登革热有关。对未来健康风险的代表性评估提到三个时间段:21世纪20年代、50年代和80年代。这些“发现”包括对未来气候情景特别是局地年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量的详细估算。正式的研究正在参与这一领域。在这一领域,无论是概念还是方法都远远超出了标准教科书的范畴,但迄今尚缺乏一个熟悉该领域的骨干研究队伍和合适的方法,当然,大量的包括争取博士学位的年轻研究者正在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在未来10年中,这将会成为健康科学研究的主流——一个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主题。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3.1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两个方面。气候变暖可导致暴风雨、飓风、干旱、水灾等灾害性天气频发,除直接导致死亡和伤残外,还为疟疾、登革热、霍乱、脑炎等传染性疾病提供传染环境;气候变暖带来的热浪和高温,能使病菌、寄生虫更加活跃,损害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同时导致与热浪相关的心脏、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由于许多传染性疾病都属于温度敏感型,全球气候变暖能使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范围扩大,更严重的还会导致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复苏。如气候变暖将引起昆虫传播媒介的地域分布扩大,增加了全球许多地方的昆虫传播性疾病的潜在危险;气候变暖与环境变化,还可能导致传染病的病原体存活变异,危害期延长,传染病区扩大;同时还可能使水质恶化或引起洪水泛滥,进而引发一些疾病的发生与传播。科学研究表明,随着气候变暖,空气中的某些有害物质,如真菌孢子、花粉和大气中颗粒物浓度,也会随着温度和湿度的增高使人群中患过敏性疾病、皮肤病等。如枯草热、过敏性哮喘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气候变暖还会加重空气污染,使急慢性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存在着地域差异,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卫生保健、防控措施、医疗条件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应加强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复杂途径和机制的研究,建立相关模式,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同时,还应建立集气象、环境和疫情为一体的综合检测系统,进一步开展医疗气象预报,并建立传染疾病的快速反应系统。3.2人体对污染物的富集人类利用自己的智能得到的物质越多,“潘多拉魔盒”效应也越明显。据统计,已有96000种化学品进入了人类环境。这些化学品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问题。100年前,“滴滴涕”的发明者(瑞士人缀勒)由于发明了“滴滴涕”而获得诺贝尔奖,而现在许多国家因其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已将“滴滴涕”列为禁用品。科学家发现,人体对环境中某些元素具有惊人的富集效应。美国的科学家在长岛河口区做过这样的实验,大气中“滴滴涕”浓度很低,但经过食物链放大,进入人体的“滴滴涕”浓度可达大气“滴滴涕”浓度的1000万倍以上:大气“滴滴涕”(富集1.3万倍)浮游生物(富集14.3万倍)小鱼(富集57.2万倍)大鱼(富集85.8万倍)水鸟(富集1000万倍)人体。现代科学证明,人体对有毒物质的富集放大是惊人的。世界上有名的公害事件,包括日本水侯县受汞毒害的水俟病,富山县的痛痛病及农药的污染,研究表明,工业厂矿的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镉污染,从而使当地居民种植的水稻等农作物含镉量超标,居民长期食用被镉污染的粮食、蔬菜等,导致体内镉负荷逐渐增高,镉在体内的生物半衰期长达10-30年,为已知的最易在体内蓄积的有毒物质。镉的不断累积,可使接触者产生各种病变。急性或长期吸入含镉烟尘可引起肺部炎症、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纤维化乃至肺癌。长期、低剂量接触镉污染主要产生的肾脏病变,表现为肾小管吸收功能降低,尿中低分子蛋白含量增高。镉中毒时,肾脏对钙、磷的吸收率下降,对维生素D的代谢异常,长此以往,可导致镉接触者的骨质疏松或骨质软化。镉还可引起肺、前列腺和睾丸的肿瘤。都是由于食物链和生物富集放大的结果。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在1692年由于患严重的失眠、消化不良、健忘、忧虑及妄想等症状而与世长辞。100多年后,人们分析了这位大物理学家的头发样品,发现牛顿死于铅、砷、镉中毒。这些元素都是牛顿用金属做炼丹实验时,从“潘多拉魔盒”中跑出来的。牛顿当年万万不会想到,自己的身体吸收了他的炼丹元素,并因此而丧生。3.3环境污染物危害人类健康的途径及影响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包括城市垃圾等。环境污染物影响人体健康的特点,一是影响范围大,因为所有的污染物都会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流动,并且对所有的接触者都有影响;二是作用时间长,因为许多有毒物质在环境中及人体内的降解较慢。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也可经皮肤和其他途径进入。气态污染物一般是经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由于呼吸道各个部位的结构不同,对污染物的吸收速率也不同。人体肺泡面积达90平方米,毒物由肺部吸收速度极快,仅次于静脉注射。进入肺泡的污染物直径一般不超过3um,而直径大于10um的颗粒物质,大部分被粘附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粘膜上。水溶性较大的气态物质,如氯气、二氧化硫,往往被上呼吸道粘膜溶解而刺激上呼吸道,极少进入肺泡;而水溶性较小的气态毒物(如二氧化氮等),大部分能到达肺泡。污染物进入人体后,由血液输送到人体各组织。不同的有毒物质在人体各组织的分布状况不同。一般来说,重金属往往分布在人体的骨骼内,而“滴滴涕”等有机农药则往往分布在脂肪组织内。毒物长期隐藏在组织内,并能在组织内富集,造成机体的潜在危险。除很少一部分水溶性强、相对分子质量极小的污染物可以原报排出体外,绝大部分都要经过某些酶的代谢或转化,从而改变其毒性,增强其水溶性而易于排泄。人体的肝、肾、胃肠等器官对污染物都有一定的生物转化作用。其中以肝脏最为重要。污染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氧化还原和水解,这一代谢过程主要与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有关;第二步是结合反应,一般经过一步或两步反应,原属活性的有毒物质就可能转化为惰性物质而起解毒作用。但也有增大活性的现象,如农药1605在体内氧化为1600,其毒性更大。各种污染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经肾、消化管和呼吸道排出体外,少量经汗液、乳汁、唾液等各种分泌液排出,也有的通过皮肤的新陈代谢到达毛发而离开机体。人体除了通过上述蓄积、代谢和排泄三种方式来改变污染物的毒性外,机体还有一系列的适应和耐受机制,但机体的耐受是很有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人体就会出现中毒症状,甚至死亡。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剂量、作用时间、反应条件和个体敏感性等。总的来说,不同的污染物对机体危害的临界浓度和临界时间都是不同的,只有当环境污染物在体内蓄积达到中毒阈值时,才会发生危害。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往往造成急性危害、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当污染物在短期内大量侵入人体,常会造成急性危害。历史上的公害事件,都是急性危害的例子。当污染物长期以低浓度持续不断地进入人体,则会产生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例如,大气低浓度污染引起的慢性鼻炎、慢性咽炎,以及低剂量重金属铅引起的贫血、末梢神经炎、神经麻痹、幼儿脑受危害而引起学习和注意力涣散等智力障碍等。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远期危害主要是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资料表明,人类癌症由病毒生物因素引起的不超过5%,由放射性物理因素引起的也在5%以下,由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90%。而致癌的化学物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环境污染物。例如,砷化物、石棉纤维、煤烟中的苯类、二氧化硫、农药等。如位于包钢北部偏西约20公里的沙德格苏木,许多牧民都患有腰背部及四肢关节疼痛,部分人出现骨骼变形,据包头医学院在该地区的调查,儿童牙齿斑釉率为97.63%,成人为89.57%,严重的氟污染不仅损害了沙德格百姓的健康,而且给当地的畜牧业带来危机。20世纪70年代末,一个大队有万余头羊,后来只活了不过4000头,牧民们生活极端困苦,纷纷洒泪离乡,逃荒到达茂旗等地。对此,国家环保总局很重视,指派太原环境医学研究所去调查核实,结果情况基本属实。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环境污染的疾病。如电视病、空调病、风扇病。电脑病、以及电磁干扰、核辐射、化学污染等等。仅就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含磷洗涤废水对人体的影响来看,其副作用十分明显。由于高磷洗衣粉的直接、间接刺激,手掌灼烧、疼痛、脱皮、起泡、发痒、裂口,成为皮肤科的多发病,并成为接触性皮炎、婴儿尿布疹、掌跖角皮症等常见病的刺激源。食品污染也是一种环境污染,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1999年比利时发生的二恶英“污染鸡”事件,就是最好的说明。人类健康与环境的质量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要切实保护环境,促进人类健康发展。在全球环境变化下,保持人类健康的基本对策研究方法:目前,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概念上的挑战。全球环境变化引起的人类健康危险性评估需要几项补充性的研究措施。全球环境变化引起的人类健康的影响研究可归结为三个领域,每个领域的研究可采用许多不同的方法。这三个研究领域是:⑴作为(假定的)正在存在的自然环境变率的显示,历史的或类似的条件可以被认为有可能预示未来的环境变化。这些经验性的研究可帮助我们填补认识上的不足,加强对未来人类健康响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害虫防治项目环境治理与修复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度心底有山责任重大-2024密字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整改保密合同3篇
- 2025年企业赔偿合同法规条款约定签署要求流程约定
- 2025年《包装印刷设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项目临时聘用合同4篇
- 2025年度出境旅游合同范本:加拿大落基山滑雪度假协议4篇
- 西瓜磷脂酶基因ClUPLD9在花粉发育中的功能分析
- 员工跟投的驱动因素研究
- 二零二五年度船舶转让手续办理与船舶交易代理协议
- 养殖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研究
-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领域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课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卷(含答案)
- 2024年决战行测5000题言语理解与表达(培优b卷)
- 四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24秋《小学学霸单元期末标准卷》考前专项冲刺训练
- 2025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GOLD指南修订解读课件
- (完整版)减数分裂课件
- 银行办公大楼物业服务投标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第01讲 直线的方程(九大题型)(练习)
- 微粒贷逾期还款协议书范本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课时练习带答案
- NBT 47013.4-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4部分:磁粉检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