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防洪规划》概要黄河流经城市_第1页
《黄河流域防洪规划》概要黄河流经城市_第2页
《黄河流域防洪规划》概要黄河流经城市_第3页
《黄河流域防洪规划》概要黄河流经城市_第4页
《黄河流域防洪规划》概要黄河流经城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河流域防洪规划》概要]黄河流经城市一、流域基本情况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海拔1000〜2000米之间的世界上最大、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海拔100米以下的黄淮海平原,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3万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有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区)的340个县(市、旗),2005年人口11275万人,耕地面积24362万亩,国内生产总值12150亿元,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流域战略地位重要,区域优势明显,土地、矿产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黄河下游堤防保护的黄淮海平原包括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和河北5省的部分地区。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花园口扒口的2540年中,有记载的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余次,经历了五次大改道和迁徙,洪水泥沙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造成了巨大灾难。根据历史洪泛情况,结合现在的地形地物变化分析推断,在不发生重大改道的条件下,洪水泥沙波及范围约12万平方公里,涉及5省110个县(市),2005年区内人口9064万人,耕地11193万亩,国内生产总值10615亿元,是我国重要的粮棉基地,区内还有石油、化工、煤炭等工业基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黄河堤防一旦决口,除洪水淹没带来的直接损失外,洪水携带的泥沙沙化农田,压没城市、农村、道路和工矿,堵塞治淮、治海水系和灌溉渠道,巨大的间接损失难以计算,破坏的生态环境长期难以修复。黄河下游防洪治理历来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也是黄河防洪的重中之重。二、洪水泥沙及河道冲淤(一)黄河洪水特点黄河洪水按其成因可分为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两种类型。经对设计洪水分析计算,流域面上水土保持、水库建设(以下游防洪为主的水库调节超标准洪水除外)和水资源利用对中常洪水影响较大,对设计洪水影响不大,对中常洪水的影响使河道冲淤特性变化较大。冰凌洪水主要发生在黄河下游及上游宁蒙河段,黄河下游多发生在2月,宁蒙河段多发生在3月。冰凌洪水峰低量小、历时短、来势猛、水位高,防守难度大。(二)水沙特点黄河水沙具有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显著特点。主要表现三个特点:一是水少沙多,进入黄河下游天然水量仅有560亿立方米,输沙量高达16亿吨,多年平均含沙量28.6千克每立方米,实测最大含沙量911千克每立方米(1977年),输沙量和含沙量均为大江大河之最;二是水沙异源,水量主要来自上游兰州以上,沙量主要来自河口镇至三门峡区间,兰州以上来水占全河55.6%,远超过流域面积占全河流域面积30%的比例,河口镇至三门峡区间来沙占全河91%,远高于流域面积占全河46%的比例;三是天然水沙量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汛期7〜10月,水量约占全年的60%,沙量更为集中,占90%,且往往集中在几场洪水,水沙量年际间变化也很大,沙量更为集中,往往集中在几个大沙年份。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大规模开展了水土保持,20世纪70年代已经初见成效,到规划现状年,平均每年可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左右,约占来沙量的20%,总减少量约达100亿吨,为减少下游河道淤积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用水发展,利用黄河河川水资源量已达360〜400亿立方米,占黄河水资源量的60〜70%,年平均入海水量由20世纪50〜60年代的500亿立方米左右降低到20世纪90年代的119亿立方米。在水资源利用时,非防洪水库对中常洪水拦蓄利用,使水流过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自然情况相比,水沙关系进一步恶化。到本世纪中叶,即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按规划全面实施生效时,年平均进入黄河的沙量仍有8亿吨左右,仅占自然情况下的50%,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的增加,若不考虑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向黄河补水,输沙入海水量将进一步被挤占,水少沙多和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三)河道淤积1952〜1997年下游河道实测淤积泥沙92亿吨,河床普遍抬高2〜4米;1996年8月,花园口站洪峰流量76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位却比1958年的22300立方米每秒大洪水高出0.91米;目前黄河下游河道比两岸的黄淮海平原地面高4〜6米,局部河段高出10米以上。口由于水沙关系恶化,1986年以来黄河下游中水河槽和滩地的淤积比例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对防洪安全极为不利的河床形态。1952〜1986年,在三门峡水库拦沙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约35亿吨的情况下,下游河道淤积66.7亿吨,其中滩地淤积56.4亿吨,占85%;中水河槽淤积10.3亿吨,占15%,滩面和中水河槽基本同步升高。1987〜1997年,下游河道淤积25.3亿吨,其中滩地淤积7.8亿吨,占31%;中水河槽淤积17.5亿吨,占69%,中水河槽抬升的速度,远远超过滩面抬升的速度。目前已经形成主河槽高于滩面3〜5米、滩面高于背河地面3〜5米的“二级悬河”,主河槽过洪能力由5000〜6000立方米每秒衰减到20世纪90年代的2000〜3000立方米每秒,最小只有1800立方米每秒,河床横比降远大于纵比降,“横河”和“斜河”发生几率增多。由于水沙关系恶化,上游内蒙古河道由自然状况下的微淤型变为剧烈淤积河道;使渭河下游由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改为蓄清排浑后的基本冲淤平衡转为淤积性;使潼关高程迅速抬高至328米左右且居高不下。2000年正式投入运用的小浪底水库,利用拦沙库容拦沙100亿吨,并且利用拦沙期较大的库容和正常运用期10亿立方米库容长期调水调沙,在拦沙期内,使下游河道减淤相当于20年的淤积量76亿吨,萎缩的中水河槽泄洪排沙能力恢复到4000〜5000立方米每秒。拦沙期完成以后,由于小浪底水库长期调水调沙库容所限,每年只能减少下游河道淤积0.4亿吨,下游河道每年还要淤积2.6〜3.0亿吨,中水河槽逐步萎缩。口三、防洪形势人民治黄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黄河防洪治理,始终把保障黄河下游防洪安全作为黄河治理的首要任务。经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以中游干支流水库、下游河防工程、分滞洪区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调控洪水工程体系,初步形成了以上游水土保持、中游干流水库、下游河防工程、两岸滩地放淤和河道挖河疏浚的“拦、排、放、调、挖”泥沙处理和利用体系,同时,还加强了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和人防体系的建设。依靠这些工程措施和沿黄广大军民的严密防守,取得了半个多世纪伏秋大汛不决口的辉煌成就,扭转了历史上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在保障黄河下游防洪安全的同时,也加强了上中游干流及主要支流的治理,并初见成效,大大减少了水患灾害。虽然黄河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黄河是一条河情特殊、极其复杂难治的河流。当前黄河水土流失治理减沙的比例远小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今后这种局面还要长期存在,水少沙多问题更为突出,水沙关系更为不协调,下游“二级悬河”加剧,“地上悬河”形势严峻。小浪底水库拦沙期的拦沙和调水调沙作用,可以使下游河道在2020年以前基本不淤积,“二级悬河”的局面得到遏制,但拦沙期结束以后,水沙关系依然不协调。由于小浪底水库长期有效库容所限,下游河道又要恢复全面淤积,中水河槽逐步萎缩,“二级悬河”又开始发展;同时由于堤防质量差,河势游荡多变,大洪水和中常洪水仍有决堤的可能;东平湖滞洪区围坝质量差,退水困难,湖区安全建设遗留问题较多,分洪运用难度很大;河口不断淤积延伸,引起下游河道溯源淤积。下游滩区居住有179.3万人,安全建设滞后,没有淹没补偿政策,滩区经济发展与治河矛盾突出;洪水泥沙威胁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黄河下游防洪减淤体系的构建任重道远。上游内蒙古河道由自然状况下的微淤型变为剧烈淤积河道,渭河下游淤积问题还没有解决,潼关高程在328米高程居高不下,宁蒙河段、中游小北干流(禹门口至潼关河段)河段和潼关至三门峡大坝等干流河段,以及沁河下游、渭河下游等主要支流防洪工程不完善。流域病险水库多,城市防洪设施薄弱;非工程措施不完善,流域防洪形势仍很严峻。加之人水关系不协调,“与河争地”、“与河争水”现象严重,加剧了河道萎缩,排洪能力急剧下降,防洪保护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减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防洪减淤面临的挑战增多,困难更大。四、防洪减淤目标(一)近期目标近期到2015年,河口村水库投入运行,开工建设古贤水利枢纽,进步完善初步形成的下游水沙调控体系,结合水土保持措施,利用小浪底水库拦沙和调水调沙,实现下游河道不淤积和4000立方米每秒左右中水河槽的塑造,逐步恢复主槽行洪排沙能力;采取综合措施,控制潼关高程不超过328米;基本完成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强化河道整治,初步控制游荡性河段河势;实施东平湖滞洪区工程加固和安全建设,保证分洪运用安全;利用初步建成的黄河防洪减淤体系基本控制洪水,加上沿河军民的严密防守,确保防御花园口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堤防不决口。黄河上中游干流、主要支流,采取综合措施控制潼关高程不超过328米,重点防洪河段的河防工程基本达到设计标准,大中型病险库除险加固全部完成,黄河流域及下游沿黄防洪任务较重的14座城市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加强防汛指挥系统、防洪调度系统、调水调沙系统等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为突破口,以建设“数字黄河”工程为重点,基本实现防洪非工程措施及管理现代化。(二)远期目标远期到2025年,建成古贤水利枢纽,基本形成黄河下游的水沙调控体系,利用古贤水库拦沙和以小浪底、古贤水库为主的联合调水调沙,2020年以后60年,下游河道由剧烈淤积变为微淤状态,基本维持中水河槽过洪流量;潼关高程降低1.5〜2米;开展挖河固堤,局部河段初步形成“相对地下河”雏形;根据河道淤积情况,适时加高加固堤防,维持下游中水河槽稳定,基本控制下游游荡性河段河势。适时开工建设黑山峡水库,今后长期利用黑山峡水库对龙羊峡、刘家峡水库反调节,调水调沙,基本恢复和维持黄河上游内蒙古河段自然情况下的冲淤变化特性,基本恢复和维持中水河槽排洪能力。黄河上中游干流、主要支流防洪河段的河防工程达到设计标准,重要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五、防洪减淤体系布局在认真总结黄河治理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黄河洪水、泥沙的特点及经济社会发展对黄河防洪的新要求,以为指导,拟定防洪减淤的总体布局如下:按照“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洪水和“拦、排、放、调、挖”综合处理泥沙的方针,由黄河堤防和控导工程等河防工程,已建的小浪底、三门峡水库和规划的古贤、黑山峡水库等干流7座骨干工程及支流骨干水库,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中下游两岸滩地放淤,局部畸形河段和河口地区挖河清淤疏浚、下游东平湖为主的滞洪区,构成防洪减淤工程体系。与防汛指挥系统、洪水预报与调度系统、调水调沙系统和沿河军民严密防守等非工程措施,构成完整的防洪减淤体系。该防洪减淤工程体系分为以下4个体系和布局:下游河防工程,已建的小浪底、三门峡和支流伊河陆浑、洛河故县水库,规划的支流沁河河口村水库,下游东平湖、北金堤滞洪区,构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处理洪水工程体系,调蓄超过堤防设计标准以外的洪水。在干流上已建的小浪底、三门峡、龙羊峡、刘家峡和规划的古贤、黑山峡、碛口七座骨干水库,在支流上已建的伊河陆浑、洛河故县水库和规划的沁河河口村、泾河东庄水库,构成水沙调控体系。利用中游骨干工程的拦沙库容拦沙和以中游骨干工程为主调水调沙,减少下游河道淤积,恢复和维持中水河槽过洪能力,控制并降低潼关高程,并控制性调节洪水。利用东庄水库拦沙和调水调沙,减轻渭河下游河道淤积。利用黑山峡水库基本恢复内蒙古河段自然冲淤情况,基本恢复中水河槽的泄洪排沙能力,并为中游水库调水调沙提供动力。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采取先粗后细的原则进行,中游小北干流滩区和温孟滩区采取淤粗排细的原则放淤,水沙调控体系中的拦沙水库采取拦粗泄细的原则运行,构成黄河粗泥沙防治的三道防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水沙调控体系、下游河防工程、中下游滩地放淤和局部畸形河段、河口地区挖河清淤疏浚构成“拦、排、放、调、挖”处理和利用泥沙、减少下游河道淤积的布局。六、防洪工程体系建设(一)水沙调控体系水沙调控体系具有调蓄洪水、拦减泥沙、调水调沙三大功能,对黄河下游及上中游河道、渭河下游防洪减淤具有重要作用。根据黄河下游、黄河内蒙古河道、渭河下游河道的淤积状况和洪水控制调节情况以及其他因素,规划安排抓紧开展古贤水利枢纽、河口村水库、东庄水库前期工作,深入论证黑山峡水库开发方案,近期建成河口村水库,开工建设古贤水利枢纽和东庄水库,远期建设黑山峡水利枢纽。古贤水利枢纽为干流控制性骨干工程,坝址位于晋、陕峡谷的下段,可以控制河龙区间的全部洪水和入黄泥沙9.38亿吨(约占全河泥沙的59%)。水库总库容153亿立方米,有效库容48.5亿立方米,拦沙库容104.5亿立方米。利用古贤水库拦沙和以小浪底、古贤水库为主联合调水调沙,2020年以后的60年,下游河道每年淤积量由2.6〜3.0亿吨减少至0.9〜1.2亿吨,基本维持中水河槽过洪流量4000立方米每秒左右;可以减少禹门口至潼关河道淤积量54亿吨,相当于该河段52年的淤积量,可使潼关高程降低1.5〜2米,潼关高程降低,对渭河下游治理具有巨大作用。水库运行还与小北干流放淤配合,塑造高含沙水流,实现有计划的人工放淤。该水库还可以减轻三门峡水库的淤积。古贤水库与小浪底水库联合运行,在水土保持、小北干流放淤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弥补经济社会挤占河道输沙用水的配合下,可使下游河道在100年或更长时间内不显著淤积抬高,潼关高程得到有效控制。(二)放淤工程在黄河干流部分河段引洪放淤是处理泥沙的重要措施之一。规划放淤滩区包括:中游的小北干流滩区、温孟滩区,下游的陶城铺以上滩区。根据现状水沙条件和滩区经济社会状况,选择小北干流滩区进行放淤。黄河小北干流滩地面积广阔,居民稀少、生产相对落后,是堆放黄河泥沙的理想场地。以淤粗排细为目的,将黄河部分粗泥沙堆放于此,延长黄河小浪底水库拦沙减淤寿命,减轻下游河道淤积。初步分析,采取有坝放淤措施,335米高程以上滩地可放淤100亿吨左右,相当于小浪底水库的拦沙量,可继续减缓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抬高,还对降低潼关高程十分有利,是处理泥沙和有效降低潼关高程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规划近期开展无坝放淤,减轻小浪底水库及下游河道淤积,并为有坝放淤积累经验。(三)河防工程河防工程是防洪减淤体系的基础,其建设的重点是黄河下游,包括标准化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挖河固堤及“二级悬河”治理等,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按照“稳定主槽、调水调沙,宽河固堤、政策补偿”的方略进行下游河道治理和解决滩区群众的问题。规划近期建成标准化堤防,基本完成河道整治,结合调水调沙,基本稳定中水河槽,开展挖河疏浚,治理“二级悬河”,减少中常洪水直冲大堤的“横河”、“斜河”等不利河势的发生几率,防止洪水冲决大堤。远期视河道淤积和河势变化情况加高加固大堤,进行河道整治,调水调沙,完善滩区政策补偿机制,进行入海流路治理。黄河下游河道高悬于黄淮海平原之上,是防洪问题历来十分严重的根本原因。从长远考虑,有计划地利用黄河泥沙,坚持不懈地采取放淤固堤、挖河固堤等措施,淤高背河地面,构筑“相对地下河”,扭转“地上悬河”造成严重威胁的被动局面。通过综合治理,使下游河道在遭遇不同量级的洪水时,都能顺畅地排洪排沙入海:即在中小洪水时,水流在中水河槽中行进,减少洪水漫滩;大洪水或特大洪水时,全面漫滩行洪,利用广阔的滩地滞洪沉沙,淤滩刷槽,扩大主槽过洪能力,依靠标准化堤防约束洪水,洪水漫滩后,安全建设设施保障生命财产和乡镇企业安全,造成的灾情损失由国家通过补偿政策,给予淹没损失补偿。既保障了黄淮海平原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又使下游滩区群众安居乐业,和全国人民一道建设小康社会。同时,加强黄河宁蒙河段、禹门口至潼关河段、潼关至三门峡大坝等上中游干流河段,以及沁河下游、渭河下游等主要支流重点防洪河段的堤防、险工、控导护岸等河防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流域防洪能力。(四)分滞洪工程当黄河下游发生超过堤防设防标准洪水时,为了减少洪灾损失,需要使用分滞洪区分滞洪水,牺牲局部保全大局。目前黄河下游分滞洪区共有五处,即东平湖滞洪区、北金堤滞洪区、大功分洪区、齐河及垦利展宽区。作为分滞洪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相对落后于周边地区,群众生活较为困难。小浪底水库的建成运用,可大幅度削减下游稀遇洪水,防凌形势也大为改观,加上滞洪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次规划安排东平湖滞洪区为重点滞洪区,分滞黄河设防标准以内的洪水;北金堤滞洪区为保留滞洪区,作为处理超标准特大洪水的临时分洪措施;大功、南展宽区、北展宽区三个蓄滞洪区防洪防凌运用几率稀少,予以取消。东平湖滞洪区位于黄河下游由宽河道转为窄河道的过渡段,是保证窄河段防洪安全的关键工程,承担分滞黄河洪水和调蓄汶河洪水的双重任务,通过分洪运用控制艾山下泄流量不超过10000立方米每秒。东平湖滞洪区分为老湖区和新湖区,汶河洪水直接进入老湖区,老湖区滞蓄汶河洪水的能力按10年一遇设计,若汶河来水超过老湖区的滞蓄能力时则需要新湖区滞蓄,为滞蓄汶河洪水,新湖区运用几率为10〜20年一遇。分滞黄河洪水时先用老湖区,老湖区蓄满后或者分洪能力不满足要求时再用新湖区。在小浪底水库建成后,老湖区分滞黄河洪水的运用几率为20〜30年一遇;新湖区分滞黄河洪水的运用几率与汶河来水有关,最低为20〜30年一遇,最高为百年一遇。鉴于东平湖分洪运用仍很频繁,因此作为重点滞洪区保留。近期规划对东平湖滞洪区工程进行除险加固,疏通北排及南排通道,搞好湖区33.81万群众的安全建设,保证分洪运用时“分得进、守得住、排得出、群众保安全”。北金堤滞洪区是防御黄河下游超标准洪水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滞洪区内人口约170万。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北金堤滞洪区的分洪运用几率为近千年一遇。虽然北金堤滞洪区的分洪运用几率很小,但考虑到小浪底水库拦沙库容淤满后,下游河道仍会继续淤积抬高,堤防防洪标准将随之降低,从目前的认识和黄河防洪减淤的长远考虑,本规划将北金堤滞洪区作为防御特大洪水的临时分洪措施,予以保留。(五)滩区治理黄河下游滩区面积3956平方公里,人口179.3万,耕地374.6万亩。黄河下游滩区既是行洪排沙的通道,又是滞洪沉沙的场所,还是广大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1950〜1997年下游河道实测淤积泥沙92亿吨,滩地淤积64.2亿吨,占70%,相当于小浪底水库设计拦沙量的64%。在滩地淤积情况下,下游防洪已经形成大堤加高与河床淤积升高赛跑的局面。如果没有滩地淤积,大堤将加得更高,1371公里的临黄大堤防守难度进一步增加。在黄河泥沙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之前,从目前的认识看,只有按照“稳定主槽、调水调沙、宽河固堤、政策补偿”的方略进行下游河道治理和解决滩区群众的问题。根据堤防背河侧环境容量分析,规划按照滩区群众依靠滩区土地生存和发展的思路进行滩区安全建设,将居住距大堤较近的群众和坍塌失去土地的群众迁至大堤背河侧居住;其余淹没水深较深的群众,建设大村台,就近搬迁,兴建乡镇企业,群众在滩地取得基本口粮和乡镇企业原材料,在安全地带进行工业生产。淹没水深较浅的群众采取临时撤离。黄河滩区除滞蓄洪水以外,还有巨大的沉沙作用,其作用远远超过一般滞洪区的作用,理应和滞洪区一样,享受淹没补偿政策。规划近期基本完成滩区安全建设,并初步建立滩区淹没补偿机制;远期进一步完善。本规划完成后,滩区群众可以具有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全国人民共奔小康社会。(六)河口治理河口现行流路为1976年改道的清水沟流路,规划期内仍行河清水沟流路,并考虑尾闾河段有一定的出汊摆动。规划近期基本完成清水沟防洪河段的堤防加固和河道整治。远期在河口流路过长,溯源影响增加泺口以下河道淤积时,需改走清水沟北汊行河,缩短河口流路。七、城市防洪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沿岸的省会及重要地级市是黄河流域及下游沿黄地区的精华所在,人口及工业设施高度集中,是防洪的重点保护对象。随着城市发展,虽然也进行了一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