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6章反比例函数26.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学习目标】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的含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根据题目条件会求对应量的值,能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关系式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探索数量关系的过程,养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在八(上)已学过一次函数及特例“正比例函数”的内容,对函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从学生接触函数所蕴含的“变化与对应”思想至今已经半年有余,学生对与函数相关的概念不可避免会有所遗忘或生疏。因此,学习本节课的关键是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尽可能地减少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困难。【学习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学习难点】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的确定【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互动设计方法导引【自主学习,基础过关】一、自主学习:(一)复习巩固1.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当x在其取值范围内任意取一个值时,y,则称x为,y叫x的.2.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当时,称为正比例函数.3.一条直线经过点(2,3)、(4,7),求该直线的解析式.以上这种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叫:.(二)自主探究提出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列车平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随宽x的变化;(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平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1、上面问题中,自变量与因变量分别是什么?三个问题的函数表达式分别是什么?(1)(2)(3)2、这三个函数关系式可以叫正比例函数吗?可以叫一次函数吗?(三)归纳总结:1、三个函数表达式:、、S=有什么共同特征?你能用一个一般形式来表示吗?2、对于函数关系式,完成下表:102030405080100当越来越大时怎样变化?这说明与具备怎样的关系?3、类比一次函数的概念给上述新的函数下一个恰当的定义讨论:1、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在分式的什么位置?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什么?2、你能再举出两个反比例函数关系的实例吗?写出函数表达式,与同伴进行交流。(四)自我尝试:例1下列哪些式子表示是关于的反比例函数?每一个反比例函数中相应的值是多少?;⑵;⑶;⑷;⑸⑹;⑺变式训练(1)关系式xy+4=0中y是x的反比例函数吗?若是,比例系数k等于多少?若不是,请说明理由。2、在下列函数中,y是x的反比例函数的是()A、B、C、D、3、已知函数是正比例函数,则m=已知函数是反比例函数,则m=例2:(课本P3例1)已知是的反比例函数,当时,⑴写出与的函数关系式。⑵求当时,的值变式训练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x=3时,y=-8。(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求y=2时x的值。2、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x-2-113y2-1(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学生自主回顾学生独立完成,并展示学生活动,总结归纳反比例函数概念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分小组展示,教师点拨二、课堂检测1、当m=,函数是反比例函数。2、若y与x-2成反比例,且当x=-1时,y=3,则(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求当x=5时,y的值3.已知函数y=y1+y2,y1与x+1成正比例,y2与x成反比例,且当x=1时,y=0;当x=4时,y=9,求当x=-1时y的值小组分组合作探究,释疑解惑1、老师把“课前预习导学案”答案和步骤过程展示出来。2、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探究学生课前预习导学案中的问题和预习中的疑惑(学生的疑惑中没有提到老师认为需讲解的内容时,需老师补充提问,小组讨论后,同学作答)三、课外训练1、若y是x-1的反比例函数,则x的取值范围是.2、若y=是y关于x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式,则n是.3、把xy=-1化为y=的形式,其中k=.4、苹果每千克x元,花10元钱可买y千克的苹果,则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5.已知y与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3,则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当x=-3时,y=6、当m=时,关于x的函数是反比例函数?7.如果y与x成正比例,z与x成反比例,那么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是()A正比例关系B反比例关系C一次函数关系D不确定8、在下列函数中,y是x的反比例函数的是()A、BC、xy=5D、9、已知y是x²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x=3时,y=4。(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求x=1.5时y的值。【学生总结】1、老师学生一起把课堂检测的问题结论,及步骤过程交流讨论清楚2、学生通过当堂检测,找到自己当堂的问题,并用两种颜色的笔做好修改,注释和笔记等3、学生自主查看翻阅资料,复习总结以及相互讨论不理解或者更深层次的数学问题。【总结提炼,知识升华】1、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2、本节课学习的方法和数学思想【课后训练,巩固拓展】教材习题26.1P81、2、4、6、7及练习册【教学反思】通过当堂检测,找到学生自己当堂的问题,并用两种颜色的笔做好修改,注释和笔记等26.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知能准备【学习目标】1、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知道该图象与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图象的区别,能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分析出简单的性质.2、能用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学情分析】前面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对研究函数有了一定的方法;即画出图像并根据图像研究其性质【学思指导】教法:讲授法、对比法学法:类比法、数形结合法学科素养:通过画图象,进一步培养“描点法”画图的能力和方法,并提高对函数图象的分析能力.同时尝试用类比和特殊到一般的思路方法,归纳反比例函数一些性质特征.【板书设计】30.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画图:画图:性质步骤:步骤:图像:图像:【课前预习】1.若y=是反比例函数,则n必须满足条件n≠或n≠-1.2.用描点法画图象的步骤简单地说是列表、描点、连线.3.试用描点法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1)y=2x;(2)y=1-2x.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学会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课堂引讨——【展示互动】问题:我们已知道,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那么反比例函数y=(k为常数且k≠0)的图象是什么样呢?[尝试]用描点法来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画出反比例函数y=和y=-的图象.解:列表思考:取什么值更易描出来x…-6-5-4-3-2-1123456…y=-1-1.5-2-631y=-11.236-1.5(请把表中空白处填好)描点,以表中各对应值为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各点.连线,用平滑的曲线把所描的点依次(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连接起来探究反比例函数y=和y=-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做一做把y=和y=-的图象放到同一坐标系中,观察一下,看它们是否对称.归纳:反比例函数y=和y=-的图象的共同特征:(1)它们都由两条曲线组成.(2)随着x的不断增大(或减小),曲线越来越接近坐标轴(x轴、y轴).(3)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属于双曲线.此外,y=的图象和y=-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也关于y轴对称.做一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反比例函数y=和y=-的图象.交流两个函数图象都用描点法画出?【分析】由y=和y=-的图象及y=和y=-的图象知道,(1)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和不同点?(2)每个函数的图象分别位于哪几个象限?(3)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变化而如何变化?猜想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在哪些象限由什么因素决定?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变化情况如何?它可能与坐标轴相交吗?【归纳】(1)反比例函数y=(k为常数,k≠0)的图象是双曲线.(2)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3)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设计意图:通过画图并研究:得到反比例函数图像的形状及其增减性精编精练例题指出当k>0时,下列图象中哪些可能是y=kx与y=(k≠0)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分析】对于y=kx来说,当k>0时,图象经过一、三象限,当k<0时,图象经过二、四象限;对于y=来说,当k>0时,图象在一、三象限,当k<0时,图象在二、四象限,所以应选B.备选例题1.请你写出一个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使它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2.如图所示的函数图象的关系式可能是()A.y=xB.y=C.y=x2D.y=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习题使学生加深对本部分知识的理解能解决具体问题。.BA246-2BA246-2-4-64-226-4-60xy请判断k是正数还是负数,如果A(-3,y1)B(-1,y2)是该图像上的两点,那么y1与y2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目标归结:1.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步骤.2.反比例函数的性质.3.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哪个象限由k决定,且y值随x值变化只能在“每一个象限内”研究.4.在y=(k≠0)中,由于x≠0,同时y≠0,因此双曲线两个分支不可能到达坐标轴.目标达成:【作业跟进】分层布置ABC1.已知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如图所示,则k>0,在图象的每一支上,y值随x的增大而减小.2.下列图象中,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是(D)3.在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上有两点A(x1,y1),B(x2,y2),且x1>x2>0,则y1-y2的值为(A)(A)正数(B)负数(C)非正数(D)非负数4.已知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内,则k的值可是________(写出满足条件的一个k值即可).5.在直角坐标系中,若一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倒数,则这点一定在函数图象上y=(填函数关系式).6.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则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一定在二、四象限.7.两个不同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否会相交?为什么?【答案】不会相交,因为当k1≠k2时,方程=无解.8.点A(a,b)、B(a-1,c)均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若a<0,则b<c.【纠错补漏】【教学反思】26.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一、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灵活运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经历“实际问题——建立模型——拓展应用”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二、重点与难点重点:运用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三、教学过程(一)提问引入创设情景活动一: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几米宽的烂泥湿地,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路线铺了若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的任务的情境。当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一定时,随着木板面积S(m2)的变化,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强P(Pa)将如何变化?如果人和木板反湿地的压力合计600N,那么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如果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合计为600N,那么当木板面积为0.2m2时,压强是多少?活动二:某煤气公司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容积为104m3的圆柱形煤气储存室。(1)储存室的底面积S(单位:m2)与其深度d(单位:m)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S定为500m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掘进多深?(3)当施工队施工的计划掘进到地下15m时,碰到了岩石,为了节约资金,公司临时改设计,把储存室的深改为15m,相应的,储存室的底面积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保留两位小数)?(二)应用举例巩固提高例1近视眼镜的度数y(度)与焦距x(m)成反比例,已知400度近视眼镜镜片的焦距为0.25m.(1)试求眼镜度数y与镜片焦距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求1000度近视眼镜镜片的焦距.例2如图所示是某一蓄水池每小时的排水量V(m3/h)与排完水池中的水所用的时间t(h)之间的函数关系图象.(1)请你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求出此蓄水池的蓄水量;(2)写出此函数的解析式;(3)若要6h排完水池中的水,那么每小时的排水量应该是多少?(4)如果每小时排水量是5000m3,那么水池中的水将要多少小时排完?(三)课堂练习:1.A、B两城市相距720千米,一列火车从A城去B城.(1)火车的速度v(千米/时)和行驶的时间t(时)之间的函数关系是v=.(2)若到达目的地后,按原路匀速原回,并要求在3小时内回到A城,则返回的速度不能低于240千米/小时.2.有一面积为60的梯形,其上底长是下底长的,若下底长为x,高为y,则y与x的函数关系是y=.(四)小结:谈谈你的收获(五)布置作业(六)板书设计26.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1、反比例函数性质例:2、实际问题练习:四、教学反思:1.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充分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又服务于实际生活这一原理.2.能用函数的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让实际问题中的量的关系在数学模型中相互联系,并得到解决.26.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三、四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进一步理解反比例函数关系式的构造,掌握用反比例函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二、重点与难点重点: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构建反比例函数的数学模型.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著名的“杠杆定律”:若两物体与支点的距离反比于其重量,则杠杆平衡.也可这样描述: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为此,他留下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问题:小伟想用撬棍撬动一块大石头,已知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分别是1200N和0.5m.(1)动力F和动力臂L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当动力臂为1.5m时,撬动石头至少要多大的力?(2)若想使动力F不超过第(1)题中所用力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加长多少?思考你能由此题,利用反比例函数知识解释:为什么使用撬棍时,动力臂越长越省力?联想物理课本上的电学知识告诉我们:用电器的输出功率P(瓦)两端的电压U(伏)、用电器的电阻R(欧姆)有这样的关系PR=u2,也可写为P=.(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例:在某一电路中,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电流I(A)与电阻R(Ω)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1)写出I与R之间的函数解析式;(2)结合图象回答:当电路中的电流不超过12A时,电路中电阻R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四)课堂跟踪反馈1.在一定的范围内,某种物品的需求量与供应量成反比例.现已知当需求量为500吨时,市场供应量为10000吨,试求当市场供应量为16000吨时的需求量是312.5吨.2.某电厂有5000吨电煤.(1)这些电煤能够使用的天数x(天)与该厂平均每天用煤吨数y(吨)之间的函数关系是y=;(2)若平均每天用煤200吨,这批电煤能用是25天;(3)若该电厂前10天每天用200吨,后因各地用电紧张,每天用煤300吨,这批电煤共可用是20天.(五)小结:谈谈你的收获(六)布置作业(七)板书设计26.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1、反比例函数性质例:2、实际问题练习:四、教学反思:1.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分析、转化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2.利用构建好的数学模型、函数的思想解决这类问题.3.注意学科之间知识的渗透.27.1图形的相似(第1课时)【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理解并掌握两个图形相似的概念.2.会判断相似图形.过程方法1.联系生活实际初步认识相似图形,在观察、操作、比较、交流中,探索并发现相似图形的规律;2.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游戏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审美观.情感态度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解释生活、逐步形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以“生活中的数学”为载体,使学生体会相似图形的神奇,养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重点学生自主探索出相似图形的基本特征.难点正确地运用相似图形的特征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教学环节安排】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问题最佳解决方案情境引入请同学们看黑板正上方的五星红旗,和下图的两个画面,感受它们的形状、大小的关系.(还可以再举几个例子)教师出示问题从几个图片(如图)引入相似图形,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亲身体会相似图形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孕育良好的学习心境,教师放映图片,并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感性认识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含义,并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问题1.五星红旗上的大五角星与小五角星他们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问题2.什么是相似图形?【教师点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见到过许多大小不一但形状相同的图形,我们把这种形状相同的图形叫做相似图形.问题3.请同学们举出一些相似的几何图形的例子.观察课本上的相似图片,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感受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含义,并得到相似定义.同学们思考、讨论、交换意见给出实例教师赞扬举例子比较好的同学.教师出示以下图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和数学中的相似尝试应用例1如图27.1—1,下面右边的四个图形中,与左边的图形相似的是()【分析】图A是把图拉长了,而图D是把图压扁了,因此它们与左图都不相似;图B是正六边形,与左图的正五边形的边数不同,故图B与左图也不相似;而图C是将左图绕正五边形的中心旋转180º后,再按一定比例缩小得到的,因此图C与左图相似.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明上幼儿园时的照片和初中毕业时的照片相似.B.商店新买来的一副三角板是相似的.C.所有的课本都是相似的.D.国旗的五角星都是相似的.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放大镜下看到的图象与原图象的形状相同B.哈哈镜中人像与真人的形状是相同的C.显微镜下看到的图象与原图象的形状相同D.放大一万倍的物体与它本身的形状是相同的3.图27.1—2中的相似图形有几组?()A.一组B.二组C.三组D.四组教师出示题目.学生观察并回答教师规范解答明确图形相似与它们的位置没关系教师出示练习题组学生尝试练习师巡视,个别指导.成果展示1.有条件的可利用多媒体,在几何画板上学生自己操作电脑,同时画出几个相似图形,且具有个性的图画,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的审美情趣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通过所看、所知、所想概括出相似图形的定义、判断相似图形以及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特征等概念.师引导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师引导学生进行展示交流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补偿提高1.如图27.1—3中,相似图形共有几组?()A.5组B.6组C.7组D.8组2.在平面坐标系中,一个图形各点的横坐标、纵坐标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非零数,得到一组新的对应用点,则连接所得到点的图形与原图形形状()A.能够互相重合B.形状相同,大小也一定相同C.形状不一样D.形状相同,大小不一定相同3.例尺是1:8000000的“中国政区”地图上,量得福州与上海之间的距离时7.5cm,那么福州与上海之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教师出示题目.第1题、第2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师生共同评析.存在的共性问题共同讨论解决.第3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后解决.感觉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寻求同学的帮助,然后完成.小组交流内.作业设计必做题:(1)27.1第1题.(2)AB两地的实际距离为2500m,在一张平面图上的距离是5cm,那么这张平面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选做题:P55习题27·2题4,5.教师布置作业,并提出要求.学生课下独立完成,延续课堂.教后反思【当堂达标自测题】一、填空题1.观察下列图形,指出是相似图形.2.形状的图形叫相似形;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由另一个图形的或而得到的.3、下面各组中的两个图形,是形状相同的图形,是形状不同的图形.二、选择题1.(1)JL;(2)¬;(3)èé;(4)ÀÁ.在上述各种符号中,形状相同的符号有几组?()A.一组B.二组C.三组D.四组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正方形与矩形的形状一定相同B.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形状一定相同C.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的面积一定相等D.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形状一定相同3.经历平移、旋转、轴对称变化前后的两个图形()A.形状大小都一样B.形状一样,大小不一样C.形状不一样,大小一样D.形状大小都不一样4.在平面坐标系中,一个图形各点的横坐标、纵坐标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非零数,得到一组新的对应用点,则连接所得到点的图形与原图形形状()A.不能够互相重合B.形状相同,大小也一定相同C.形状不一样D.形状相同,大小不一定相同三、解答题画一个三角形,然后把它的各边扩大2倍,画出图形,观察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九年级数学图形的相似集体备课教案27.1图形的相似(第2课时)【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比例线段的定义.2.掌握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即: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3.会根据相似多边形的特征识别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并会运用其性质进行相关的计算.过程方法经历相似图形的认识过程,观察相似图形的关系,得到相似多边形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的性质情感态度通过学生从图形相似的角度识别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规律,培养合作交流意识.重点相似多边形的性质.难点运用相似多边形的特征进行相关的计算.【教学环节安排】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问题最佳解决方案情境引入问题:如果把老师手中的教鞭与铅笔,分别看成是两条线段AB和CD,那么这两条线段的长度比是多少?归纳:两条线段的比,就是两条线段长度的比.问题:成比例线段:对于四条线段a,b,c,d,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与另两条线段的比相等,如(即ad=bc),我们就说这四条线段是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注意】(1)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没有关系,在计算时要注意统一单位;(2)线段的比是一个没有单位的正数;(3)四条线段a,b,c,d成比例,记作或a:b=c:d;(4)若四条线段满足,则有ad=bc.教师出示问题上节课学习了图形的相似的定义,并且能判断一些简单图形是否相似,今天继续探讨相似图形的特征,及判断方法.请同学们完成左边的问题.引入新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如图27.1—4的左边格点图中有一个四边形,请在右边的格点图中画出一个与该四边形相似的图形.问题1.对于图中两个相似的四边形,它们的对应角,对应边的比是否相等.【结论】:(1)相似多边形的特征: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反之,如果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2)相似比: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称为相似比.问题2:相似比为1时,相似的两个图形有什么关系?【结论】:相似比为1时,相似的两个图形全等,因此全等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形.教师出示问题,学生作图,并观察思考下面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作图,并了解学生在作图中是不是出现全等的情况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师生共同总结探究结论教师板演尝试应用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相似B.所有的矩形都相似C.所有的菱形都相似D.所有的正方形都相似【分析】:A中平行四边形各角不一定对应相等,因此所有的平行四边形不一定都相似,故A错;B中矩形虽然各角都相等,但是各对应边的比不一定相等,因此所有的矩形不一定都相似,故B错;C中菱形虽然各对应边的比相等,但是各角不一定对应相等,因此所有的菱形不一定都相似,故C也错;D中任两个正方形的各角都相等,且各边都对应成比例,因此所有的正方形都相似.例2如图27.1—5,四边形ABCD和EFGH相似,求角α、β的大小和EH的长度x。【分析】求相似多边形中的某些角的度数和某些线段的长,可根据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来解题,关键是找准对应角与对应边,从而列出正确的比例式.练习:课后练习1、2、3教师出示题目。小组讨论分析:找出正确与错误的理由教师点拨教师出示例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写出解题过程找两名同学板书学生板书师巡视,个别指导。成果展示1本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相似图形的定义判断相似图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特征2.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有怎样的收获?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顾本课内容,总结回答。教师适当板书,协助总结,并该强调的强调。补偿提高已知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1B1C1D1相似,且A1B1:B1C1:C1D1:D1A1=7:8:11:14,若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40,求四边形ABCD的各边的长.学生讨论分析:因为两个四边形相似,因此可根据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的比相等来解题.一生板演作业设计必做题:P38习题27·1题3、5选做题:P38习题27·1题2、6教师布置作业,并提出要求.学生课下独立完成,延续课堂.教后反思【当堂达标自测题】一、填空题1.矩形ABCD中AB=CD=8,AD=BC=6,矩形EFGH中,EF=GH=3,EH=FG=4,这两个矩形_____2.△ABC的三条边之比为2:5:6,与其相似的另一个△A′B′C′最大边长为18cm,则另两边长的和为_______.3.两个相似三角形的一对对应边长分别为20cm,25cm,它们的周长差为63cm,则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分别是________.4.ΔABC与△DEF中,∠A=65°,∠B=42°,∠D=65°,∠F=73°,AB=3,AC=5,BC=6,DE=6,DF=10,EF=12,则△DEF与△ABC_____二、选择题5.△ABC与△DEF相似,且相似比是,则△DEF与△ABC与的相似比是().A.B.C.D.6.下列所给的条件中,能确定相似的有()(1)两个半径不相等的圆;(2)所有的正方形;(3)所有的等腰三角形;(4)所有的等边三角形;(5)所有的等腰梯形;(6)所有的正六边形.A.3个B.4个C.5个D.6个7.把mn=pq(mn≠0)写成比例式,写错的是()A.B.C.D.8.在一张比例尺为1:15000的平面图上,一块多边形地区的其中一边长为5cm,那么这块地区实际上和这一边相对应的长度应为()A.750cmB.75000cmC.3000cmD.300cm三、解答题9.小红准备在一张宽16cm,长20cm的风景图片的四周镶上一条2cm宽的金色纸边,如图27.1—6问金色纸边的内外边缘所成的矩形相似吗?为什么?10.如图27.1—7,AB∥EF∥CD,CD=4,AB=9,若梯形CDEF与梯形EFAB相似,求EF的长.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相似比的定义,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掌握“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比较﹑归纳能力,感受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SS)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事物间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从实验探究到归纳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教学难点:探究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的过程教学过程新课引入:ABABDECF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相似三角形相似比的定义回顾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方法(SSS)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思路。提出问题:如图27·2-1,在∆ABC中,点D是边AB的中点,DE∥BC,DE交AC于点E,∆ADE与∆ABC有什么关系?分析:观察27·2-1易知AD=,AE=,∠A=∠A,∠ADE=∠ABC,∠AED=∠ACB,只需引导学生证得DE=即可,学生不难想到过E作EF∥AB。∆ADE∽∆ABC,相似比为。延伸问题:改变点D在AB上的位置,先让学生猜想∆ADE与∆ABC仍相似,然后再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归纳: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探究方法:探究1在一张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各边长都是原来三角形各边长的k倍,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它们相等吗?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分析:学生通过度量,不难发现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都相等,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学生小组交流)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证明探究所得结论的途径。分析:作A1D=AB,过D作DE∥B1C1,交A1C1于点E∆A1DE∽∆A1B1C1。用几何画板演示∆ABC平移至∆A1DE的过程 A1D=AB,A1E=AC,DE=BC∆A1DE≌∆ABCABCA1B1C1DE ∆ABCA1B1C1DE归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AABCA1B1C1符号语言:若,则∆ABC∽∆A1B1C1运用提高:P47练习题1(2)。P47练习题2(2)。课堂小结:说说你在本节课的收获。布置作业:必做题:P55习题27·2题2(1),3(1)。选做题:P55习题27·2题4,5。备选题:如图,E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BC的延长线上的一点,连结AE交CD于F,则图中共有相似三角形()A、1对 B、2对 C、3对 D、4对设计思想:本节课主要是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探究”的过程,先让学生利用刻度尺、量角器等作图工具作静态探究,然后教师再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作动态探究,从而给学生以深刻的实验几何的数学学习体验。此外,本课教学设计在引导学生知识重构的维度上重视应用“比较”“类比”“猜想”的教学法,促使学生尽可能进行“有意义”的而非“机械、孤立”的认知建构,并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配套课时练习1.△ABC与△DEF全等,则其相似比是2.已知△ABC∽△DEF,写出其对应角及对应边关系是。3.平行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4.如图,在△ABC中,DE∥BC,△ADE∽,∠ADE=,DE/BC=,若AE=3,EC=2,则△ADE与△ABC的相似比为5.如图,CD∥EF∥AB,AC,BD相交于点O,则图中与△OEF相似的三角形为。6.已知△ABC∽△DEF,AB:DE=1:2,则△ABC与△DEF相似比是;△DEF与△ABC的相似比是7.如图,△ABC∽△AEF,且相似比3:2,EF=8cm,则BC=cm8.如图,△ABC中,DE∥BC,MN∥AB,则图中与△ABC相似的三角形有()A.1个B.2个C.3个D.4个9.如图,AD⊥AC,BC⊥AC,AB与CD相交于点E,过E点作EF⊥AC,交AC于F,写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并说明理由。10.求作△DEF使他与已知△ABC相似且相似比3:2。11.如图,△ABC中,DE∥BC,DE=1,BC=3,AB=6,则AD的长为()A.1B.2C.1.5D.2.512.如图,在△ABC中,AB=3AD,DE∥BC,EF∥AB,若AB=9,DE=2,则线段FC的长度.13.如图,已知AE=BF,FH∥EG∥AC,FH、EG分别交边BC所在的直线于点H、G。若点E、F在边AB上,试判断EG+FH=AC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1:1;2、∠A=∠D,∠B=∠E,∠C=∠F,AB/DE=BC/EF=AC/DF3、相似;4、△ABC,∠B,AD/AB=AE/BC,3:55、△OCD,△OAB;6、1:2,2:1;7、12;8、C9、△ABC∽△AEF,△CDA∽△CEF,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BCE∽△ADE,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10、作图略;11、B;12、FC=14;13、成立,理由:因为FH∥EG∥AC,所以BE/AB=EG/AC,BF/AB=FH/AC所以BE/AB+BF/AB=EG/AC+FH/AC即:(BE+BF)/AB=(EG+FH)/AC又因为AE=BE,所以BE=AF,所以(AF+BF)/AB=1所以(EG+FH)/AC=1,即EG+FH=AC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掌握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二)过程与方法会运用“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及“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进行简单推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认识上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认识事物,从思维上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展开思维;通过画图、观察猜想、度量验证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猜想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两个判定定理,会运用两个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教学难点: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复习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SS)的区别与联系: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的判定方法1)回顾探究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的过程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2的途径提出问题: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画∆ABC与∆A1B1C1,使∠A=∠A1,和都等于给定的值k,量出它们的第三组对应边BC和B1C1的长,它们的比等于k吗?另外两组对应角∠B与∠B1,∠C与∠C1是否相等?(学生独立操作并判断)分析:学生通过度量,不难发现这两个三角形的第三组对应边BC和B1C1的比都等于k,另外两组对应角∠B=∠B1,∠C=∠C1。延伸问题:改变∠A或k值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让学生先进行小组合作再作出具体判断。)探究方法:探究2改变∠A或k值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教师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作动态探究进行演示验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在动态变化中捕捉不变因素。)归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由学生独立完成)AABCA1B1C1符号语言:若∠A=∠A1,==k,则∆ABC∽∆A1B1C1辨析:对于∆ABC与∆A1B1C1,如果=,∠B=∠B1,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试着画画看。(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寻找问题的所在,并集中展示反例。)应用新知:例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与∆A1B1C1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1)∠A=1200,AB=7cm,AC=14cm,∠A1=1200,A1B1=3cm,A1C1=6cm。(2)∠B=1200,AB=2cm,AC=6cm,∠B1=1200,A1B1=8cm,A1C1=24cm。分析:(1)==,∠A=∠A1=1200 ∆ABC∽∆A1B1C1(2)==,∠B=∠B1=1200但∠B与∠B1不是AB﹑AC﹑A1B1﹑A1C1的夹角,所以∆ABC与∆A1B1C1不相似。运用提高:1、P47练习题1(1)。2、P47练习题2(1)。课堂小结:说说你在本节课的收获。布置作业:必做题:P55习题27·2题2(2),3(2)。选做题:P56习题27·2题8。备选题:已知零件的外径为25cm,要求它的厚度x,需先求出它的内孔直径AB,现用一个交叉卡钳(AC和BD的长相等)去量(如图),若OA:OC=OB:OD=3,CD=7cm。求此零件的厚度x。设计思想:本节课主要是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由于上节课已经学习了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而本节课内容在探究方法上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本教学设计注意方法上的“新旧联系”,以帮助学生形成认知上的正迁移。此外,由于判定方法2的条件“相应的夹角相等”在应用中容易让学生忽视,所以教学设计采用了“小组讨论+集中展示反例”的学习形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配套课时练习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2.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有()⑴△ABC的边长分别是5cm、6cm、8cm,△DEF的边长分别2.5cm,3cm,4cm,则△ABC∽△DEF。⑵过△ABC的边AB上点D作DE∥BC交AC于E,则△ABC∽△ADE。⑶△ABC的边长分别是2cm、4cm、6cm,△DEF的边长分别1cm,3cm,2cm,则△ABC∽△DEF。⑷有一个角相等的两个菱形一定相似。A.1个B.2个C.3个D.4个3.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与△DEF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⑴AB=3cm,BC=4cm,AC=6cm;DE=9cm,EF=12cm,FD=16cm。⑵4.如图,要使△ABC∽△AEF,应补充的条件是或。5.根据下列条件,回答问题:⑴如图,已知△ABC与△DEF,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⑵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8cm、10cm、6cm,要制作一个三角形使其与之相似,且其中一边长是3cm,求另外两边的长度是多少?判断两三角形的形状,并说明理由。6.在□ABCD中,E在BC边上,AE交BD于F,若BE∶EC=4∶5,则BF∶FD等于()A.4∶5 B.5∶4C.5∶9 D.4∶97.如果△ABC∽△A′B′C′,BC=3,B′C′=1.8,则△A′B′C′与△ABC的相似比为()A.5∶3 B.3∶2C.2∶3 D.3∶58.若△ABC∽△A′B′C′,AB=2,BC=3,A′B′=1,则B′C′等于()A.1.5 B.3C.2 D.19.△ABC的三边长分别为、、2,△A′B′C′的两边长分别为1和,如果△ABC∽△A′B′C′,那么△A′B′C′的第三边的长应等于()A. B.2C. D.210.如图O是△ABC内的一点,D、E、F分别是OA、OB、OC的中点,试猜想△ABC与△DEF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11.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A.两个钝角三角形一定相似B.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相似C.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D.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相似12、如图,A、B两点被池塘隔开,在AB外选一点C,连结AC和BC,并分别找出它们的中点M、N.若测得MN=15m,求A、B两点的距离。13.如图在正方形方格中,△ABC与△DEF都是格点三角形:⑴∠ABC=,BC=⑵判断△ABC与△DEF是否相似,并证明你的结论。参考答案:1、的比相等;2、D;3、(1)不能;(2)能,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4、EF∥BC或AE:AB=AF:AC;5、(1)相似,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4cm,5cm,直角三角形6、D;7、D;8、A;9、C10、DE=;DF=0.5AC;EF=0.5BC;证明略。11、D;12、AB=30;13、(1)135°;(2)BC=;相似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三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比较﹑归纳能力,感受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AAS﹑ASA)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事物间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从实验探究到归纳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及其应用教学难点: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3的过程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复习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2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SS﹑SAS)的区别与联系: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的判定方法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的判定方法2)提出问题:观察两副三角尺,其中同样角度(300与600,或450与450)的两个三角尺大小可能不同,但它们看起来是相似的。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组角对应相等,它们一定相似吗?延伸问题:作∆ABC与∆A1B1C1,使得∠A=∠A1,∠B=∠B1,这时它们的第三角满足∠C=∠C1吗?分别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边长,计算﹑﹑,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独立操作并判断)分析:学生通过度量,不难发现这两个三角形的第三角满足∠C=∠C1,==。分别改变这两个三角形边的大小,而不改变它们的角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让学生先进行小组合作再作出具体判断。)探究方法:探究3分别改变这两个三角形边的大小,而不改变它们的角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教师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作动态探究进行演示验证,引导学生观察在动态变化中存在的不变因素。)ABCABCA1B1C1符号语言:若∠A=∠A1,∠B=∠B1,则∆ABC∽∆A1B1C1应用新知:例2如图27·2-7,弦AB和CD相交于⊙O内一点P,求证:PA·PB=PC·PD。分析:欲证PA·PB=PC·PD,只需,欲证只需∆PAC∽∆PDB,欲证∆PAC∽∆PDB,只需∠A=∠D,∠C=∠B。运用提高:P49练习题1。P49练习题2。课堂小结:说说你在本节课的收获。布置作业:必做题:P55习题27·2题2(3)。选做题:P57习题27·2题11。备选题:如图AD⊥AB于D,CE⊥AB于E交AB于F,则图中相似三角形的对数有对。设计思想:本节课主要是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3,由于上两节课已经学习了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判定方法2,因此本课教学力求使探究途径多元化,把学生利用刻度尺、量角器等作图工具作静态探究与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作动态探究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探究的全面性,丰富探究的内涵。协同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不仅提高了数学实验的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配套课时练习选择题: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B.两个相似三角形一定全等C.凡等边三角形都相似D.所有等腰三角形都相似2.下列各对三角形中一定不相似的是()△ABC中,∠A=54°,∠B=78°△ABC中,∠C=48°,∠B=78°B.△ABC中,∠C=90°,AC=4cm,BC=3cm△ABC中,∠C=90°,AC=12cm,BC=15cm△ABC中,∠B=90°,AB=5,AC=13△ABC中,∠B=90°,AB=2.5a,BC=6aD.△ABC中,∠C=90°,∠A=45°,AB=5△ABC中,∠A=45°,AB=5如图,AB∥CD,AC、BD交于O,BO=7,DO=3,AC=25,则AC长为()A.10B.12.5C.15D.17.5在△ABC中,MN∥BC,MC、NB交于O,则图中共有()对相似三角形。A.1B.2C.3D.4二、填空题如图16,已知△ABC中D为AC中点,AB=5,AC=7,∠AED=∠C,则ED=。在梯形ABCD中,AB∥CD,AC平分∠DAB,DC:AB=1:1.5,则AD:BC=。如图18在Rt△ABC中∠ACB=90°,CD⊥AB,AC=6,AD=3.6,则BC=,BD=。已知:图19中AC⊥BD,DE⊥AB,AC、ED交于F,BC=3,FC=1,BD=5,则AC=。三、解答题1.已知:如图20□ABCD中E为AD的中点,AF:AB=1:6,EF与AC交于M。求:AM:AC。2.已知:如图21在△ABC中EF是BC的垂直平分线,AF、BE交于一点D,AB=AF。求证:AD=DF。已知:E是正方形ABCD的AB边延长线上一点,DE交CB于M,MN∥AE。求证:MN=MB已知:如图,∠1=∠2,∠3=∠4求证:BM·AC=MN·AB参考答案一、1.C;2.D;3.D;4.B。二、1.0.1;2.1:1.5;3.8,6.4;4.6。1.1:8;2.△DBF∽△ACB,;3.;4.略。上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总第课时备课人授课班级九()班教学内容27.2.3.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巩固相似三角形的知识.2、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如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测量河宽问题)等的一些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有关相似三角形的数学模型,进一步了解数学建模的思想,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运用数学表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媒体应用教学流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一问题导入在古希腊,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叫泰勒斯。一天,希腊国王阿马西斯对他说:“听说你什么都知道,那就请你测量一下埃及金字塔的高度吧!”,这在当时条件下是个大难题,因为是很难爬到塔顶的.你知道泰勒斯是怎样测量大金字塔的高度的吗?活动二例题分析例1(教材P39例4——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解:略(见教材P39)例2(教材P40例5——测量河宽问题)解:略(见教材P40)问: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河的宽度?解法二:如图构造相似三角形。测得BD=120m,DC=60m,EC=50m,求河宽AB。活动三课堂练习教材P41练习1、2活动四归纳与小结本节课你得到了什么收获?活动五当堂作业1、如图,这是圆桌正上方的灯泡(当成一个点)发出的光线照射桌面形成阴影的示意图,已知桌面的直径为1.2米,桌面距离地面为1米,若灯泡距离地面3米,则地面上阴影部分的面积为多少?2、如图,已知零件的外径a为25cm,要求它的厚度x,需先求出内孔的直径AB,现用一个交叉卡钳(两条尺长AC和BD相等)去量,若OA:OC=OB:OD=3,且量得CD=7cm,求厚度x。3、如图,△ABC是一块锐角三角形余料,边BC=120毫米,高AD=80毫米,要把它加工成正方形零件,使正方形的一边在BC上,其余两个顶点分别在AB、AC上,这个正方形零件的边长是多少?NNMQPEDCBA4、学校操场上的国旗旗杆的高度是多少?你有什么办法测量?结合下图写出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案,然后实地测量,再计算学校旗杆的高度。27.2.3《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一.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以及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两条定理的证明方法,并会运用定理进行有关简单的计算.2.在动手参与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主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的意识,提高观察、归纳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改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自主评价等学习品质.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的探究与证明.难点: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的应用.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哈密市环城路的建设施工中,曾遇到这样一个实际问题:由于马路拓宽,有一个面积是100平方米、周长80米的三角形的绿化地被削去了一个角,变成了一块梯形绿地,原绿化地的一边AB的长由原来的20米缩短成12米(如图所示).为了保证哈密的绿化建设,市政府规定: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的绿地面积必须等面积补回.这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这块失去的面积到底有多大?它的周长是多少?你能够将上面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吗?(通过对课本例题进行“再创造”,以建设环城路为背景,引出数学问题.既尊重课本内容又符合加强数学与现实联系的要求.)(二)自主探究,发现新知1.分组探究活动完成下列实验报告单从以上表中可以看出,当相似比等于从以上表中可以看出,当相似比等于K时,周长比等于,面积比等于.由此可以猜想: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面积比等于.从以上表中可以看出,当相似比等于K时,面积比等于,周长比等于.由此可以猜想: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周长比于.要求:①在方格纸(方格边长为1个单位)上,画出一个与已知△ABC相似,但相似比不为1的格点△A’B’C’(每小组至少画两种情况);②分别计算:△ABC与△A’B’C’的相似比,周长比及面积比,然后填表;小组分工:目的:通过实验发现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实验报告单(学生经历动手实验-观察-思考-归纳-发现的学习过程,分别总结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与相似比的关系,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注重学生动手实验、探索过程,并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附件1:通过上一节课完成的实验报告单,让学生回答实验报告单中的思考作业.思考作业:猜想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有怎样的关系?思考作业:猜想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有怎样的关系?根据你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对于三角形的对应高线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与相似比的关系上,你能作出怎样的猜想?AF=对应角平分线长度(cm)AE=对应中线长度(cm)AD=对应高长度(cm)AB=BC=AC=对应边长度(cm)A`F`=A`E`=A`D`=小组分工:A`B`=B`C`=A`C`=面积之比周长之比对应元素之比图形:△ABC∽△A’B’C’目的: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线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与相似比的关系.《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实验报告单(对上一节课实验报告单的再次利用,让学生发现,通过上一节课的动手测量和本节课在网格图中的动手计算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关系的猜想完全一致,再次证明学生猜想的正确性.)猜测得到命题: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2.证明所得命题已知:如图,△∽△,相似比为k,求证:,.证明:△∽△.分别过A、A’作△ABC,△A’B’C’的高AD,A’D’△∽△、分别是△、△的高.(基于对网格具有支架作用的认识,同时考虑到学生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时对网格图已有接触、比较熟悉,所以探究活动选择网格图上的格点三角形进行研究,便于学生进行边长、周长、面积的计算.探究活动①的设计,复旧育新,不但复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同时为新知识的获取创造条件.)(三)运用性质,熟悉新知已知两个三角形相似,根据下列数据填表:相似比21/3周长比0.0110面积比100000.0001实际问题的解决如图,已知,在△中,DE∥BC,AB=20m,BD=12m,△的周长为80m,面积为100m2,求:△的周长和面积.(通过探索、论证,到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学生摸索到了从已知到未知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又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3.引申分别连结CD和BE交于点G,求:(1)(2),(3),,,.(对引例的变式是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维能力的一种较好形式.复杂图形中观察基本图形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借助于多媒体的力量,采用图形的闪烁,色彩的变化等手段,突出基本图形,突破难点.)(四)小结反思,自主评价1.知识技能部分的小结: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两条有关定理的证明思路与证明方法;定理的运用(进行有关简单的计算).2.自主评价:如:对网格图上的两个格点三角形相似的认识;对运用定理解决问题的注意点的反思性总结;对自己及同伴在课堂上数学学习表现的评价;提出自己的困惑与不解,或进行质疑等.3.教师根据学生自主评价情况作适当的点评.(五)分层作业,着眼发展必做题:P54习题27.2第6题.选做题:(1)对引例继续探究过点E作EF//AB,EF交BC于点F,其他条件不变,则的面积等于多少?平行四边形DBFE面积为多少?(2)猜想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有怎样的关系?(作业的布置,帮助学生对知识的保持和迁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六)课后反思:课堂引入1.如图,△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3),B(2,1),C(6,2).(1)将△ABC向左平移三个单位得到△A1B1C1,写出A1、B1、C1三点的坐标;(2)写出△ABC关于x轴对称的△A2B2C2三个顶点A2、B2、C2的坐标;(3)将△ABC绕点O旋转180°得到△A3B3C3,写出A3、B3、C3三点的坐标.2.在前面几册教科书中,我们学习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用坐标表示某些平移、轴对称、旋转(中心对称)等变换,相似也是一种图形的变换,一些特殊的相似(如位似)也可以用图形坐标的变化来表示.3.探究:(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6,3),B(6,0).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把线段AB缩小.观察对应点之间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2)如图,△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3),B(2,1),C(6,2),以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2,将△ABC放大,观察对应顶点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归纳】位似变换中对应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位似变换是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k,那么位似图形对应点的坐标的比等于k或-k.五、例题讲解例1(教材P63的例题)分析:略(见教材P63的例题分析)解:略(见教材P63的例题解答)问:你还可以得到其他图形吗?请你自己试一试!解法二:点A的对应点A′′的坐标为(-6×,6×),即A′′(3,-3).类似地,可以确定其他顶点的坐标.(具体解法与作图略)例2(教材P64)在右图所示的图案中,你能找出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这些变换吗?分析:观察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不同.如:它可以看作是一排鱼顺时针旋转45°角,连续旋转八次得到的旋转图形;它还可以看作位似中心是图形的正中心,相似比是4∶3∶2∶1的位似图形,…….解:答案不惟一,略.六、课堂练习教材P64.1、2△ABO的定点坐标分别为A(-1,4),B(3,2),O(0,0),试将△ABO放大为△EFO,使△EFO与△ABO的相似比为2.5∶1,求点E和点F的坐标.如图,△AOB缩小后得到△COD,观察变化前后的三角形顶点,坐标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求出其相似比和面积比.七、课后练习1.教材P65.3,P66.5、82.请用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这四种变换设计一种图案(选择的变换不限).3.如图,将图中的△ABC以A为位似中心,放大到1.5倍,请画出图形,并指出三个顶点的坐标所发生的变化.教学反思27.3位似(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了解位似与相似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2.掌握位似图形的画法,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二、重点、难点1.重点:位似图形的有关概念、性质与作图.2.难点: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3.难点的突破方法(1)位似图形:如果两个多边形不仅相似,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2)掌握位似图形概念,需注意:①位似是一种具有位置关系的相似,所以两个图形是位似图形,必定是相似图形,而相似图形不一定是位似图形;②两个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只有一个;③两个位似图形可能位于位似中心的两侧,也可能位于位似中心的一侧;④位似比就是相似比.利用位似图形的定义可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位似.(3)位似图形首先是相似图形,所以它具有相似图形的一切性质.位似图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图形,它又具有特殊的性质,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等于位似比(相似比).(4)两个位似图形的主要特征是:每对位似对应点与位似中心共线;不经过位似中心的对应线段平行.(5)利用位似,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其步骤见下面例题.作图时要注意:①首先确定位似中心,位似中心的位置可随意选择;②确定原图形的关键点,如四边形有四个关键点,即它的四个顶点;③确定位似比,根据位似比的取值,可以判断是将一个图形放大还是缩小;④符合要求的图形不惟一,因为所作的图形与所确定的位似中心的位置有关(如例2),并且同一个位似中心的两侧各有一个符合要求的图形(如例2中的图2与图3).三、例题的意图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补充的一个例题,通过辨别位似图形,巩固位似图形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位似图形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两个图形是相似图形;(2)两个相似图形每对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点,二者缺一不可.例2是教材P61例题,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位似图形的画法,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讲解例2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方法画出所要求作的图形,要让学生通过作图理解符合要求的图形不惟一,这和所作的图形与所确定的位似中心的位置有关(如位似中心O可能选在四边形ABCD外,可能选在四边形ABCD内,可能选在四边形ABCD的一条边上,可能选在四边形ABCD的一个顶点上).并且同一个位似中心的两侧各有一个符合要求的图形(如例2中的图2与图3),因此,位似中心的确定是作出图形的关键.要及时强调注意的问题(见难点的突破方法④),及时总结作图的步骤(见例2),并让学生练习找所给图形的位似中心的题目(如课堂练习2),以使学生真正掌握位似图形的概念与作图.四、课堂引入1.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下面所给的这样一类相似的图形,它们有什么特征?2.问:已知:如图,多边形ABCDE,把它放大为原来的2倍,即新图与原图的相似比为2.应该怎样做?你能说出画相似图形的一种方法吗?五、例题讲解例1(补充)如图,指出下列各图中的两个图形是否是位似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请指出其位似中心.分析:位似图形是特殊位置上的相似图形,因此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位似图形,首先要看这两个图形是否相似,再看对应点的连线是否都经过同一点,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解:图(1)、(2)和(4)三个图形中的两个图形都是位似图形,位似中心分别是图(1)中的点A,图(2)中的点P和图(4)中的点O.(图(3)中的点O不是对应点连线的交点,故图(3)不是位似图形,图(5)也不是位似图形)例2(教材P61例题)把图1中的四边形ABCD缩小到原来的.分析:把原图形缩小到原来的,也就是使新图形上各顶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与原图形各对应顶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为1∶2.作法一:(1)在四边形ABCD外任取一点O;(2)过点O分别作射线OA,OB,OC,OD;(3)分别在射线OA,OB,OC,OD上取点A′、B′、C′、D′,使得;(4)顺次连接A′B′、B′C′、C′D′、D′A′,得到所要画的四边形A′B′C′D′,如图2.问:此题目还可以如何画出图形?作法二:(1)在四边形ABCD外任取一点O;(2)过点O分别作射线OA,OB,OC,OD;(3)分别在射线OA,OB,OC,OD的反向延长线上取点A′、B′、C′、D′,使得;(4)顺次连接A′B′、B′C′、C′D′、D′A′,得到所要画的四边形A′B′C′D′,如图3.作法三:(1)在四边形ABCD内任取一点O;(2)过点O分别作射线OA,OB,OC,OD;(3)分别在射线OA,OB,OC,OD上取点A′、B′、C′、D′,使得;(4)顺次连接A′B′、B′C′、C′D′、D′A′,得到所要画的四边形A′B′C′D′,如图4.(当点O在四边形ABCD的一条边上或在四边形ABCD的一个顶点上时,作法略——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六、课堂练习1.教材P61.1、22.画出所给图中的位似中心.把右图中的五边形ABCDE扩大到原来的2倍.七、课后练习1.教材P65.1、2、42.已知:如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2年山西省太原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 2024-2025学年上学期12月质量监测八年英语试卷
- 2023-2024学年吉林省吉林七中七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
- 2025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中学高考仿真模拟英语试卷含解析
- 链家合同的房屋质量条款
- 应急预案培训课件
- 《猪主要品种陈治霖》课件
- 县城综合业务接入光缆网建设模型及应用案例-上传
-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教科版第6课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 外墙平涂施工合同(2篇)
- 建设精神病医院
- 荒漠区生态治理工程(尼龙网沙障、植物固沙)施工方案
- 道路交通法规(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知到智慧树答案
- 2024版光伏发电站清洗维护合同3篇
- 大型项目设备运输整体方案
- 桥梁工程技术标
- 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英语试题(含答案)
- 通信线路维护安全培训
- 新修订《保密法》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年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第1课时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除法》教学课件
- 2树之歌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