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教学中历史细节的处理课件_第1页
例谈教学中历史细节的处理课件_第2页
例谈教学中历史细节的处理课件_第3页
例谈教学中历史细节的处理课件_第4页
例谈教学中历史细节的处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例谈教学中历史细节的处理

《无细节不历史》(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06月29日第07版)《建党伟业》这样的以一个政党的诞生为主要内容的历史题材电影,很难做到能像以一个人、一件事为中心的电影一样好看。如何吸引观众?无细节不诱人。当然这个细节可不能随便编,得有所本。一部历史剧若想让人尊重,最诚恳的做法莫过于对历史细节进行严肃地考证和充分地表达。“五四”运动,大家都很熟悉,可熟悉的是大面儿上的。我们知道学生上街,可我们不知道他们是怎么上的街,谁在推动?谁在组织?我们知道火烧赵家楼,可我们不知道谁翻的墙,谁带了火柴?谁放的火?这些很细微的问题曾经也是历史迷案,一度不被重视,可现在我们的历史工作者把这些搞清楚了,在电影里给了我们清晰的答案。这样,历史不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案例:失去活力的历史:高考历史万能公式刘孙贤整理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一.历史教学中历史细节的缺失(一)历史细节、历史教学细节历史细节可包括学术领域的历史细节和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中的细节。历史教学细节是指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细节。学术领域的历史细节主要指史证,近期比较典型的代表作品首推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详实的史料通俗地说多为历史细节。中学历史课程中细节也依据史料,凡是具有历史依据的对人物、事件过程、事件真相等事实性内容的具体化描述都可归类于历史细节,可以是故事,有情节或没有情节的具体描述。(二)课堂教学中历史细节缺失主要现象史实描述缺少生动而具体的内容,只用形容词或其他空洞的词汇来代替史实。说明结论没有具体的史证,论不从史出一定程度说明历史细节的缺失。细节缺失例证2

(人民版)《日军侵华罪行》只有短短近千字,尽管有地图、当年报纸的图片、表格、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史证的形式多样,但其侵略的具体行为和内容却都是概括性。南京大屠杀只用一个模糊的数据(300000怎么会是一个准确的数字呢?)及一个杀人比赛的报道。(三)历史细节为什么在教学中缺失了?1.教材方面的原因教材过于精练,干瘪枯燥,缺少生动有趣的案例式的描述2.教师方面的原因教师处理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方面存在不足3.史观方面的原因在西方新史观引入中国之前,我们的历史都是政治、经济等宏观史,很少有微观史,普通人在历史中显得微不足道4.评价方面的原因历史细节似乎不是考试内容,考试评价往往以结论为主体,细节很少被作为考查内容,即使考到了一些具体的史实,有时也会被误以为是记忆性内容的考查,被认为是缺少思维含量。实际上,试题中给出的材料却有许多包含了细节,是我们没有充分利用历史细节培养学生的能力。(四)历史细节缺失的后果1.学生学习兴趣淡化。2.教师讲授能力下降。3.历史价值无从体现。(一)历史细节的特点(细节中可以同时具有下列特点,也可以具有一个特点)特点之一:细节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使已经逝去了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原状——真实)案例:战争、人物,有情节,

一位教师描述波兰在二战抗战德国入侵时的表现:“波兰最主力的部队居然是骑兵,英勇的波兰骑士举着被阳光晒得雪亮的马刀和长矛、扑向德国坦克,人类战争史上最壮观的一幕,马刀砍坦克。波兰人高喊着上帝保佑波兰,祖国万岁,冲上来。德国人一开始都懵了,接着就是枪炮齐鸣。”特点之二:细节往往又是典型的、有特色的,可以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和认识所学的史事。(典型、特色、细微)案例:图片的,实物的在《清明上河图》中看到的骆驼。东京地处中原,而骆驼是西北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为什么出现在东京,这个细节就很特色。骆驼是带着什么商品来的,买什么商品回去,什么人来配货送货做买卖,这里有许多细小而值得考虑的问题。纪连海老师讲课的材料中有一个细节是“洗面水”,可见服务业存在,是做早市的人用的,说明早市的兴盛。特点之三:细节还往往具有启发性,通过细节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启发——思想)案例:唐太宗时嫁文成公主时,公主准备了哪些嫁妆?书上说带了工匠,是什么技术的工匠呢?之前汉代昭君出塞时又会怎样?(陪嫁礼单中出现了:“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外加各种金玉饰物”。又给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100种治病药方,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

按说,上述物品是均有严格的知识产权,比如,西汉公主出嫁匈奴,严禁携带桑蚕种子和丝绸、瓷器等器物,即便到了唐朝,瓷器、丝绸的制作技术,也是官方垄断。偏偏文成公主可以大量携带到青藏高原,这是为什么?这是朝廷的恩宠与信任,而且唐朝经济发展超过前代)

细节的来源1.实物、遗存(以图片的形式)水排:强调功能,东汉建武七年(公元31)南阳太守杜诗作水排。传动结构是由水轮带动连杆推动鼓风(引自《农政全书校注》)。中国发明水排的时间比欧洲早一千多年。东汉田庄:说明概念的司母戊大方鼎:体现特征性的2.文字史料的节取与解读例1:“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例2:“(开封城)诸门桥市井已开……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更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东京梦华录》卷三,“天晓诸人入市”条例3:《宋史·地理志》记载:“开封府,崇宁(1102—1106年)户二十六万一千一百一十七,口四十四万二千九百四十。”例4:《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大臣尉缭眼中的秦始皇是这样描述的“秦王为人,蜂准(高鼻),长目,挚鸟膺(胸),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俭约时)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尉缭对秦始皇人物和性格特征描述为什么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3.口述史、人物传记等例1张元教授在上课前介绍“《杜甫的五城》、赖瑞和著、洪范出版社”,“本书即作者9次中国旅程的记录。以简朴的文字,细写比较少人到的‘非旅游热点’和文物,趣味中,集地理、历史、文化于一炉,本书涵盖范围之广,作者旅程之长,为历来所罕见。”在讲到“隋文帝在洛阳附近建了几座大粮仓,予以储存”时,引用了《杜甫的五城》中提到的“含嘉仓”也是其中一座。例2:讲西安事变时不妨引用一下唐德刚的《张学良口述历史》:我跟蒋先生两个冲突,没旁的冲突,就是冲突这两句话,就是两句话: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我们两个冲突就是冲突这点,没有旁的冲突……我跟蒋先生是痛陈呐,蒋先生也骂我,骂得很厉害的!我说,这样下去,你就等于投降呀。蒋先生说,汉卿呀,你真是,你无耻,咱们军人从来没有“降”这个字。我说,你这样做比投降还厉害,不战屈人之兵,上策也。你这样子叫人家不战就把我们中国一点点吞去,你不等于比投降还不如?……他(蒋介石)一句话把我激怒了,我真怒了,就因为学生运动时候,……我真是气啊,他说用机关枪打,我说机关枪不去打日本人,怎么能打学生?我火了,我真火了,所以这句话把我激怒了。……我真怒了,所以我才会有西安事变。我怒了什么呢?我的意思是这么一句话:你这个老头子,我要教训教训你!5.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细节描述:例1:(教材例)[唐]张籍《贾客乐》描给金陵贾客们出行前的一些准备活动,[宋]苏轼《石炭并引》描绘了彭城居民找到煤(石炭)后采矿冶炼的场景。例2:《长征——前有所闻的故事》

“警卫员陈昌奉认为,分配给毛(毛泽东)的当时(进遵义前夕)住的是长征路上他住过的最好的房子,比在中央苏区时的房子还好,(我——指作者,可以作证,那些房子的确非常高级,很多都是家族的祠堂。)新住房象征着毛泽东的地位大大提高了。”6.有依据的想象而来的细节例1:哥伦布远航时,如此漫长的航程,水手们每天都做些什么?学生其实没有看过哥伦布航海日记之类的史料,全凭自己的经验,想象水手在海上的生活。(比如看海鸟、观海草,捉金枪鱼,看到鲸鱼,观方向等)郑和下西洋时,船员们在船上怎样生活同样可以想象,但又和哥伦布远航不一样。郑和的船是沿途可以靠,岸的,船员的生活应该更加丰富多彩。在积累细节素材时,教师应注重以下几方面:1.细节的真实。真实的细节出自可靠的资料,特别是第一手的原始材料。特别应注意的是,在叙述细节时不要随意地编造、想象和拼凑,否则细节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长安城里的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出售各式各样商品,如茶叶、丝绸、唐三彩等。到了晚上,一片灯火通明,人流如潮,叫卖声不绝。2.细节的精悍3.细节的意义例2:用在训练上

必修二专题一第二课自我测评:在地图上标示出定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和耀州窑的大体位置。(2011高考选择题之一)这个细节不算特别细,但属于地理位置方面的细节。1.细节运用的方式——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教学的导入、新课学习、重点难点解决、学习的巩固拓展、后续的思考,细节都可以以材料(史料)的形式纳入学习过程。2.把握细节的教学价值,发挥细节的教学效能(1)用细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1:张元教授关于隋炀帝的细节隋文帝积留下来的大量财富,正可以供儿子隋炀帝肆意挥霍。我们请一位同学念讲纲中所附的第一段资料。这位同学念得很好,大家都鼓掌。我问:资料中说隋炀帝是著名的浪子,作为一个“浪子”,第一个条件是什么?大家想一想。会花钱,这是最多的回答。我说不是会花钱,而是长得帅,英俊漂亮。杨广就很漂亮,史书上说他在死前,知道自己性命不保,看着镜子,对萧后说:“这么好看的脑袋,不晓得会被什么人砍掉!”(“引镜自照,顾谓萧后曰:‘好头颈,谁当斫之!’”《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五)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大帅哥。浪子的第二个条件应该是什么呢?很会花钱,学生还是只想到花钱。2.把握细节的教学价值,发挥细节的教学效能(2)用细节化解教学难点例1:学习《鸦片战争》这节课时,教材对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叙述得较为简单,就说“它们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仅凭这句话,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的,它蕴涵了太多的史实,教师在处理这一知识点时,选用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的内容,作如下补充:

“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同时,中国的银币——它的血液也开始流向英属东印度。”这样能帮助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充分认识到“天朝”崩溃的必然性。寥寥数语,将英国的卑鄙无耻、野蛮凶残;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愚昧落后,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例2:讲述五次侵华战争为什么失败,一句“清政府腐败无能”很抽象,泛泛而谈,空洞。下列对话(细节)也许可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被西方国家认为的强大的清政府最后战败了。

中日甲午海战前夕,日本方面实际上心里也很恐慌。面对曾是远东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究竟有无取胜把握,日本朝野说法不一,以致于日本明治天皇不得不亲自召见首相伊藤博文和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殿前咨询。天皇问:我们能否打败北洋舰队?伊藤、东乡答:能打败。天皇问:你们凭什么理由说能打败?伊藤答:我军战斗力胜过清朝海军。天皇问:你怎么知道我军战斗力胜过大清海军?伊藤答:北洋舰队访问我国时,我注意到他们海军纪律松弛,缺乏应战准备,是花架子。天皇说:何以见得?伊藤答:我发现他们的士兵将衣服随意晾在船舷和大炮身上。这些情况,在我军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东乡说:我曾上“镇远”、“定远”号参观过,发现他们内部管理混乱,舱内很脏。我带着白手套进去,随处摸了几下,出来就变成黑手套了。这表明,清朝海军是一支管理混乱、纪律松弛、缺乏战斗力的军队。而我军相反,斗志高昂,纪律严明,官兵齐心,所以定能打败清朝海军的北洋舰队。最终,明治天皇认可了伊藤、东乡的判断,决心与清朝开战。

日本史书提供的历史细节,使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当时北洋水师的军风军纪。如果真是像伊藤和东乡所说的那样,那北洋水师的战败恐怕还是有一定的必然因素吧。例3:关于二战后期法西斯德国战败的原因的细节

(美国的实力)二战后期,希特勒为打败西线盟军,亲自指挥德军,发动了阿登大反攻。一位德国军官在检查缴获的美军战利品时,偶然发现一个生日蛋糕盒,他随意看了一下产地,顿时大惊失色。原来蛋糕产地来自美国的得克萨斯州,这位德国军官立刻明白:德国必败无疑。想想看,美国军队连一个普通士兵的生日蛋糕都不惜万里从大西洋彼岸运来,他还有什么不可以运的?!足见美国国力之强!德国拼得过美国吗?德军连攻击坦克的汽油都不够,还舍得运输小不起眼的蛋糕吗?《历史学家茶座)第1辑)例4:怎样解释老子“无为而治”,理解其意义?

美国通用电话公司贝尔实验室曾发明十来个世界第一,这家公司的成功经验就是“无为而治”,他们在办公室墙上挂着“无为而治”的条幅,并有英文注释“最好的领导是能帮助人,又让人感到不需要他”。这也就是说,领导人的最高技巧是领导别人的同时不让别人感到受约束。美国和日本都把“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作为行政和企业的最重要的精神。老子所说的“治大国如烹小鲜”成为现代社会的运行原则。美国前总统里根曾把它作为国策。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大国家,就像烧小鱼一样,若是不停地翻来翻去,鱼肉就会破碎,所以政府最好是少管不该管的事。2.把握细节的教学价值,发挥细节的教学效能(3)用细节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骆驼队例1:纪连海老师的课《清明上河图》中画有骆驼队,他就把问题引向在中原出现来自西北地区的骆驼是反映出什么问题,从而使学生联想到中原与西北的经济交往,再通过展示《北宋、辽、西夏形势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当时虽然是政权对峙,但民间的商贸往来仍很活跃。这样一来,骆驼这一信息所蕴涵的历史价值就展现了出来。例2(纪老师教学实录片断)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商店的铺面上都有用于招徕顾客的招牌和幌子。招牌最初是一种无字的布帘,以后帘上逐渐题了店铺名号,继而又被题了文字的木牌代替,多用以指示店铺的名称和字号,也可称为牌匾。“幌子”原指窗帘、帷幔,古时酒店用布旗招徕顾客,所以酒旗也称“幌子”。后来加以引申,凡商店门面上展示的标志,统称为“幌子”,主要表示经营商品的类别或不同的服务项目,也就是行标。商店一般多用实物、装载实物的工具或实物模型做“幌子”,也有以灯具、旗帘和文字牌匾为幌子的。(续)师生共同查找:《清明上河图》第一页上图左侧中街路北“赵太丞家”两侧有落地的招牌广告,西面“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东面“大口中丸口肠胃口”,“五劳七伤口口口”;街南有挂着“解”字的当铺,还有“李家输卖门”“久住王员外家口”等老字号;再往北一点还有“杨家应症”“王家口明疋帛铺”“梅大夫往风”“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铺”等。《清明上河图》第一页上图右侧是写着“香茶”字样的茶肆,在桌案上摆放着茶具;茶肆隔壁挂着“正店”招牌,再往西是“孙羊店”。

师:据统计,除景物的遮挡外,图中有商家设置的广告招牌23处,广告旗帜10面,灯箱广告4块,大型广告装饰彩楼、欢门5座。

师: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正店”两字旁边,大门上面的是什么呢?

生:两个灯箱广告。上述细节观察,综述起来是启发学生能够发现下列结论:(1)北宋城市经济中广告文化的发达由此可见一斑。(2)传统商业一般买卖的是普通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而到了北宋时期,商业有了巨大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服务性行业的勃兴上。所谓服务性行业,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在中国古代,服务性行业主要包括饮食业、旅店业、医药业、茶坊和浴堂业、仓储租赁业以及字画装裱业等。(3)灯箱广告即夜市广告。由此可见,北宋城市经济中,市的营业时间问题。夜间商业活动的出现,表明了东京城市商业贸易活动的活跃,同时,城市长期以来作为政治、军事中心而实行的严格时间管理制度,到这时由于经济因素的增强而渐渐松懈,反映出大都市经济中心地位的上升。例3(纪连海的课)材料:“(开封城)诸门桥市井已开……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更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东京梦华录》卷三,“天晓诸人入市”条

让学生观察材料中“洗面水”,这一细节的发掘既承接上面早市的教学,又引出下面服务业问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让学生明白经营手段的变化,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什么是“洗面水”,不是我们现在用的洗面奶护肤霜,而是洗脸水)纪老师又提出新问题:什么人需要洗面水?什么时候最须要用洗面水?什么行业提供洗面水?引发学生不断思考。例4:教材必修二专题一《清代北京前门商业区》图片,仔细观察,发现图中有许多穿官服的人,他们的着装与普通的做小买卖的人不一样。这有什么讲究?京城里官员多,前门大街所卖之物应该属于高档次的。。。2.把握细节的教学价值,发挥细节的教学效能(4)用细节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例1:著名的胡适“白话文”之印胡适之印——胡适的印例2:水排,学生经常理解为灌溉工具,但实际上冶铁时辅助工具,利用水力拉动风箱,鼓风增加炉温。如果仔细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的图片细节,解释清楚,应该会加深印象,把它归入手工业一类。例3:让学生描述孔子的日常生活,理解孔子的“礼”

孔子衣冠总整齐而合宜的;暑天,穿麻织的较透明的凉衫时,一定在里加上内衣,以便不露身体;冬日,穿裘皮之衣时,一定使裘皮的颜色与面料的颜色相一致,使表里相称,搭配美观。冬日的便衣做得较长以保暖,右袖做得短是为了方便用右手做事……席子铺得不正,他是不坐的;凡饭食鱼肉等,烹调得过生过熟,腐败变质的,都有害身体,故不食;菜蔬不成熟就采摘的,也有害身体,故亦不食;肉割不方正不食,肉类没有适合的酱作佐料,不食;饭食应以谷物为主,所以肉只作为副食,在量上不应超过主食;饮酒是多人在一起的一种联络感悟的礼仪活动,所以事先在量上不做硬性规定,但以不醉为限;“食不语”“寝不言”。总之,他在人前的一举一动,即使是最细微的琐事,都要合乎礼仪的规定。(采自张荫麟《中国史纲》)2.把握细节的教学价值,发挥细节的教学效能(5)用细节来拓展学生的知识例1:讲古代制瓷业。引导学生看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瓷窑图,图上有一些很细小的文字,非常容易忽视,上面写的是烧窑时如何控制火候的内容。另外,书上提到的白瓷与青瓷到底有什么区别呢?白瓷和青瓷虽然是用同一种原料烧制,由于瓷器原料中所含的铁经高温焙烧会呈现深浅不同的青色,要想得到白瓷,就必须设法控制原料中铁的含量,克服铁的呈色干扰,因此烧白瓷要难些。例2:“纸”为什么以丝为偏旁,与制丝绵有关吗?“纸”字以丝为偏旁,最早关于纸字的解说见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许慎生活的年代是纸的应用得到推广的年代,因而他的记载是有所根据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纸,絮一沾(加草头)也。”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造纸昉于漂絮,其初丝絮为之,以沾荐而成之。”东汉服虔《通俗文》也说:“方絮为纸。”也就是说,造纸发端于漂絮。在我国古代丝绸生产中,优质的蚕茧用来抽丝,以纺织丝绸;而质次的蚕茧则用来制丝绵。制丝绵时先要把蚕茧煮烂,脱除蚕丝上的胶质,用手工把茧剥开,放在浸于水中的竹席或竹筐上,反复捶打,使成丝绵,这个过程叫漂絮。漂絮过程中,会在竹席和竹筐上残存一层丝絮,干后剥下成一薄丝片,可用于书写。最早的纸可能就是由造出来的。人们从漂絮的过程中得到启示:既然漂絮能得到薄层状丝片,那么植物纤维经过同样的操作过程,也应有同样的效果。由此,人们发明了造纸的技术。2.把握细节的教学价值,发挥细节的教学效能(6)用细节的语言触动情感例1:(叶小兵案例)在讲到黄花冈起义时,教师甲说: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向总督衙门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他们个个视死如归,英勇无比,勇猛杀敌,在枪林弹雨中前赴后继,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在冲入了总督衙门后,又冲杀出来,与敌人的援兵发生了激烈的遭遇战。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革命党人仍是战斗到底。案例:教师乙是这样讲述的: 黄兴带领120余人的敢死队,勇猛进攻总督衙门。战斗中黄兴的右手中指和食指的第一节被枪弹打断,他忍着痛,用手指的第二节扣动扳机,坚持指挥战斗。有个叫喻培伦的革命党人,在胸前挂一装满炸弹的大筐,边向前冲边投弹,所向披靡,虽负伤多处,但仍冲锋在前。例2.绍兴教师的案例:质疑“日本无条件投降”讲抗日战争的胜利时用多媒体展示1945年8月15日天皇裕仁亲自宣读的《终战诏书》全文,共600多字,请学生找一找,文中有没有“投降”两字,仔细阅读结果发现这份所谓的投降《诏书》,却没有“投降”二字,也找不出“战败”的词语,仅仅在标题中使用一中性词“终战”喻示战争结束,可见教材中“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的说法并不完全正确。接着,再让学生思考这篇《终战诏书》中有个很奇怪的词“已阅四载”,就是说战争的期限仅仅为四年,众所周知,从“九.一八”计起,中日交战已达14年,从“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计起,也达8年,怎么会只有四年呢?在学生讨论之后,我向学生解释:“中国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的主战场,中国军民抗击和牵制了日本陆军总兵力的70%和大量的海、空军,其太平洋战争是日本侵略中国的继续和发展。而日本的天皇政权只承认“向美、英两国宣战”以来这短短的4年战争,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似乎根本就不存在,不予理会。日本政府至今不肯承认曾侵略中国。”当这样的历史细节呈现给学生时,相信会深深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例3:日本侵华罪行、在东北殖民、日本开拓团;开拓团公墓、开拓团纪念碑。(方正县)在学习抗日战争一课时,首先讲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学生对“罪行”的理解其实是非常模糊的,就好象今天方正县政府中的部分人,对什么是殖民,殖民是不是罪行不甚理解一样。什么是殖民?殖民地?日本在中国东北到底殖民到什么程度?日本开拓团是什么性质的团?今天方正在日侨投资与当年日本开拓团的移民开拓是同一回事吗?我们评价“日本开拓团”,难道还要受时空限制、用发展的目光看待?2.把握细节的教学价值,发挥细节的教学效能(7)用细节引导学生树立史证意识例1: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有一“孙家正店”。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酒楼接待的应该是些什么人呢?证据有哪些?生:“孙家正店”接待的应该是京城中有势有财的上层社会人士。证据:门上彩楼欢门精致,表明酒家规模大,装修豪华。门口人流熙熙攘攘,停有许多车马,楼上高朋满座。不远处两乘有侍女跟随的暖轿款款而来,侍女非普通百姓家所有,而且轿子在当时也是为权贵所有的交通工具。

师:同学们判断的不错,证据也比较有力。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述,汴京御街上的饮食店中,经营正规的称为“正店”,一般官僚、贵族才吃在“正店”。那普通百姓宴请宾朋应该在哪里呢?请看《清明上河图》中城外汴河上虹桥南岸的“十干脚店”。脚店一般是指正店以外的小型酒店,这家店规模虽不能与“孙家正店”相比,但也是宾客满座。这才是普通百姓宴请宾朋的地方。例2:张元教授案例《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记有:(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深自结纳,谓(裴)寂曰:“此非常人,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年虽少,命世才也。”李世民除英俊潇洒,才智出众之外,作战极其勇武,有一次在战场上奋战不已,满脸都是尘土,回到军营,守卫不认得了,只有脱下头盔,让卫兵认出是秦王,他才得以进入营门。(“秦王将轻骑前觇(王)世充,猝与之遇,众寡不敌,道路险,为世充所围。世民左右驰射,获其左建威将军燕琪,世充乃退。世民还营,尘埃覆面,军不复识,欲拒之,世民免胄自言,乃得入。”《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我(张元)问:“李世民掳获窦建德,王世充投降,他在凯旋献俘的时候,心中想着什么?”需要说明的是,史书上并未记载此时李世民心中想着什么,但我们不妨猜测一下。学生猜了几个可能,有一位说:李世民想当皇帝,因为平定天下,他的功劳最大。我认为这个猜测有其重要性,因为它埋下了日后玄武门事件的伏笔。接着我问:既然李世民在平定天下时,功劳最大,那么李渊为什么不把原来的太子建成废掉,直接立世民为太子呢?李渊不改立太子,可能的理由是什么呢?大家想一想。如果能够进入李渊的心中,探索他不立世民为太子的理由,立建成也不错嘛,平定天下的过程中也有他的功劳,没有换掉的理由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