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福建省漳州市第二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福建省漳州市第二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福建省漳州市第二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福建省漳州市第二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福建省漳州市第二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福建省漳州市第二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名著重拍热的冷思考薛晋文

当下关于《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文学名著重拍所引发的种种议论成为2010年度中国人文化生活的一道景观。“变形走样”和“不着边际”的重拍深深刺痛了观众的审美心理。这种“刺痛”绝非是文艺创造与创新所带来的冲击和震撼,而是胡乱的颠覆与无情的解构招致的“黄钟毁弃”与“瓦釜雷鸣”的时代之痛。重拍不应是浮泛的标新立异,而应是与时俱新的创造再生。真正具有创新价值的文艺作品一般都是平实中见奇崛、素朴中显气象,让人有新的发现与感悟;而刻意哗众取宠的所谓创新则徒有噱头,毫无营养,甚至引人颓废、让人消沉,这是创新与伪创新的基本界标。名著重拍是一项旨在创新的艺术工程,但是这种创新不是对原作的随意否定与肆意颠覆,也不是给原作的人物和情节穿上时髦的外衣,而是创作主体对原作的当代性阐释,对原作的独特感悟与精准演绎。成功的重拍是制作者的才识与原作者的智慧旗鼓相当的对话,是现作的精神内涵与原作的精神实质交相辉映的结果,不是一种简单的重现,更不是建立在陌生甚至误解基础上的“出新”。那些与当下庸俗观念沆瀣一气的重拍之作只是艺术长空中的闪电和惊雷,不会长久悬挂在历史的天空而辉耀千古。重拍不应单纯迎合,成为金钱的附庸,而应该坚守艺术的追求和理想。名著重拍中出现的多角恋、婚外恋等情感乱象;好人遭殃、笑贫不笑娼、小人得志等道德乱象;搞笑、愚乐、浅薄、狂妄与互相糟践等审美乱象实质上都是消费主义和资本逻辑在背后推波助澜的结果。譬如新版《红楼梦》中,厚重且寓意深刻的《好了歌》被当做调侃的对象一笑而过,则是对当下低俗之风的迎合。重拍作品与原作的核心精神和思想内涵构成了较大的反差,甚至以低俗的流行元素颠覆了原作的艺术精神,这是艺术俯就和谄媚收视率的典型体现。艺术没有了自己的锋芒与独特个性,没有了深度与力度,没有了感召力与向心力,在随波逐流中无原则地和观众嬉戏和狂欢,这样的艺术已经无法担负引领大众的使命与任务。我们不能苛求每一部名著重拍剧都拍成经典,但是我们决不能原谅众多的名著重拍如“苍蝇逐臭”般在荧屏前亵渎我们的民族经典。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担当,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名著重拍的初衷本应该是让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丧失了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勇气,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突显了其担当使命感的群体式微。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的很远。新版电视剧《三国》中对曹操的重新审视与公允评价值得肯定,冲破传统思维,能够以当代视野与时代情怀激活优秀民族文化。但是,该剧对民族忠信文化、道义文化、孝悌文化中精华元素的煽情化和泛情化处理、功利化和庸俗化演绎有待商榷,这种重拍策略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原作中荡气回肠的艺术美感与文化气韵,让人观后怅然若失。名著重拍既应该反映和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要与情感诉求,更应该具有担当性与审美超越性,让观众既获得情感共鸣,又感受优秀民族文化的心灵荡涤,从而获得有品位的审美愉悦。我们欢迎充满创新意识与艺术超越精神的名著重拍,这样的重拍赋予原作新的时代内涵,也让民族艺术画廊更加五彩斑斓。而对那些媚俗且粗糙的“急就章”,那些没有艺术个性与担当使命、缺少艺术发现与审美超越的重拍,我们只有“敬而远之”!(选自2010年7月23日《人民日报》)1.关于名著重拍,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不忠实于原著,对原著胡乱的颠覆与无情的解构的重拍风招致的是“黄钟毁弃”与“瓦釜雷鸣”的时代之痛。B.名著重拍是一项旨在创新的艺术工程,重拍时应根据时代的发展与要求对原作的人物和情节重新包装。C.成功的重拍是一项创新的艺术工程,是创新主体对原作的当代性解释,对原作的独特感悟与精准演绎。D.我们盼望那些充满创新意识与艺术超越精神、赋予原作新的时代内涵的名著重拍。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是

)A.当下文学名著的重拍,深深刺痛了观众的审美心理。B.判断文艺作品是创新还是伪创新就要看它是不是与时俱新的创造再生。C.一般来说,平实中见奇崛,素朴中显气象,让人有新的发现与感悟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创新价值。D.当下名著重拍中出现的情感乱象、道德乱象、审美乱象,实质上是消费主义和资本逻辑在背后推波助澜的结果。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厚重且寓意深刻的《好了歌》被当做调侃的对象一笑而过,是对当下低俗之风的迎合。B.新版电视剧《三国》中对曹操的重新审视与公允评价值得肯定,能够以当代视野与时代情怀激活优秀民族文化。C.新版电视剧《三国》中对民族忠信文化、道义文化、孝悌文化中精华元素的煽情化和泛情化处理值得商榷。

D.名著重拍应该反映和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要与情感诉求,所以重拍中改原著中的某些情节是合理的。参考答案:1.B(B项对应点在第二段,原文是“名著重拍不是给原作的人物和情节穿上时髦的外衣,而是创作主体对原作当代性阐释”,B项的表述与原文的意思是相反的)2.A(A项对应点在第一段,原文是“‘变形走样’和‘不着边际’的重拍深深刺痛了观众的审美心理。”选项少了限制)

3.D(名著重拍虽然应该反映和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要与情感诉求,但更应该具有担当性与审美超越性,让观众感受优秀民族文化的心灵荡涤,而不是随意篡改原著中的某些情节)2.阅读下面选文,回答21—23题。(13分)芦苇丁爱华①那些草从黑色的泥地里长出来,它们和地下的根一样,也是一节一节的,它们有着竹子一样修长的叶子,但是我的祖先却叫它们芦苇。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父亲告诉我,芦苇到秋天的时候,就开一大团一大团的白花,冬天的时候死去,第二年春天再活过来;而竹子不开花,竹子一开花就永远地死去了,再活不过来。②我的故乡遍布这种叫芦苇的植物,它们成片成片地生长在村庄的周围,跟着一条叫蒲苇河的河流曲折蜿蜒,长成一大片茂密的芦苇荡。③这些植物的年纪比我祖父还大,我的祖先还没有来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在这儿生长了,一年死一次,一年生一次。它们把根深深地扎进黑色的泥土里,向四周肆意扩展,你拿一把铁锨随便找个地方挖下去,都会切着它们纤细的根。父亲犁地的时候就常常翻出来一两棵脆脆的白生生的苇根,那可是一块种了多少年的熟地啊。它们藏在地下,一有机会就冒出尖尖的头来,并且趁你不留神的工夫就迅速地生长成一棵挺拔的芦苇。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我们整个的蒲苇桥村庄就坐落在这张大网上。这里到处都长满了芦苇和蒲草,我们的村庄就是以它命名的。父亲说,实际上都是蒲苇桥一棵一棵活着的芦苇,我们的根像芦苇一样深深地扎在大地上,我们永远离不开这黑色的泥土。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少年,但是我隐约地觉出父亲是一位乡村哲学家,除他之外,我还没听谁说过人是一棵芦苇。④地面是一个界点,芦苇在两个空间里生活。根向底下使劲扩展,死死地抓住泥土;茎则直直向上,抢占着地上的位置。芦苇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它一节一节地长着,就像我们进行一次长途的旅行,总要走一走歇一歇一样。每歇一次,它就挑起一把叶子做绿伞。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一位哲人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会思想是人比芦苇高明。但会思想也使许多人长得歪了,不能像芦苇一样正直地生长。人群中有歪心斜术之人,但谁见过一棵弯着生长的芦苇?⑤芦苇一路直直地长下去,慢慢高过我们的头顶,我拨开苇丛走进去,后面的芦苇复又合拢,苇荡把我淹没了。这些细细的苇叶组织成了翠绿的空间。它们像一叶叶小舟,又像一队队纤柔的少女,这让我想起古老的歌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长腿细腰的美人儿可就是我二十年中夜夜梦见的伊人?我顺手捋过一支细长的苇节,做成清脆的苇笛,这是芦苇的情歌,汩汩流淌,滋润着幸福的胸膛。⑥我看见母亲的羊群走进了苇荡,苇荡里马上就绽开了洁白的花朵。苇荡里偶尔会有一小片芦苇稀疏的地方,这儿长满了丰茂的野草,有水稗子草,芨芨草,开白花的野荞麦和许许多多不知名的野草,母亲的羊群就在这儿吃草,神秘而又浪漫。⑦这让我想起我的先人,他们一拨一拨地走进苇荡,最后睡在苇荡里滋养着芦苇,不知道我的身体能生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选自《散文选刊》)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第①段运用对比手法,将竹子放在芦苇的对立面上,是为了突出芦苇的顽强,展现其英勇不屈的气节。B.第⑤段中引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古老的歌谣,目的在于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体现出家乡的景美、情美和幸福生活。C.文章多次写到了“父亲”。通过这个具有哲学思想的人物,主要是让读者体会到“父亲”的伟大和“我”的幼稚。D.文章的结尾内蕴丰厚,“不知道我的身体能生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一句,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同时还深化了文章的主题。E.作者在文中托物寓意,写芦苇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写人,芦苇的品格也正是许许多多伟大人物的品格,赞美之情溢于言表。22.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前面说“芦苇更像一个人”,后面又说“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答:

23.本文写出了芦苇哪些方面的品质特征?联系全文,分条表述。(4分)答:

参考答案:21.CD22.(4分)不矛盾(1分)。说“芦苇更像一个人”是因为它生长的方式与人类有相似的地方(1分);说“芦苇和人是不一样的”,是因为芦苇不会拐弯抹角,只会一直向上生长,而人却会有歪心邪术(2分)。23.(4分)①顽强的生命力;②正直顽强的品节;③纤弱美丽的身姿;④谦和宽容的性格。(每点1分。)

略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来来往往朱以撒回想个人的写信史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此前觉得写信是大人的事,实在需要了才写信,寄信是需要付费的,一枚邮票可打上半斤酱油,谁没事以写信为乐呢。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我大量写信的时期。人在远方务农,形单影只,只有通过写信与家人交流。信中内容颇为单调,大抵是山野生活的描述,外加民俗风情的点染,其下就都是对前景的比都。家里来信内容也大致可以猜到,家中近况的数除,对我在外的隐忧,末了都是安好安好。相信那时节寄往山区的信都如此,笔调都是很沉重的,全无开怀的事值得渲染。那时寄信要付八分钱的邮资,还要跑五里山路到公社寄出。有人投我一种省邮票的方法,就是在寄出前把米汤抹在邮柔上,让家人收到后把邮票泡在水里,水汤化了,邮戳也不见了,可以多次使用。可是母亲不同意,她觉得持这种小伎俩的人成不了大事,此法也就得不到实施。现在想来,为什么一个人会在小小的邮票上使心计下功夫,像余光中,像我们,把邮票视为一种隐喻,而不是一小块纸,都缘于一个很深刻的原因,因为分离,因为天各一方。原本生活自在的一家人,硬生生地被脱离,在不同的空间里彼此思念,邮票功能就自然而然地行使了。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也会请人代笔书写、代为读信,借来来往往的邮票,好解相思。有时到邮局,营业员发现太厚了,就放在天平上称称斤两,要求再加一枚邮票。这也使写信者下回注意,采用薄纸写信,正面写完写反面,用尽密不透风之法,就能顺利过手。真正一封信有多重,是称不出来的。一封信如同一枚带壳的果实,只有打开果壳,才能知道里边的内容。如果是明信片,它就没有这层包裹,也就不会把秘密写在上面。每个人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秘密,或大或小,不愿公开。信纸承载了秘密,装入信封,犹如一个安睡的婴儿。眼力再锐利的人也不能穿透,除非,把信封撕开。一个不文明缺乏教养的环境,有些信就被人偷窥了,把秘密传播了。因此如何保证一封信里的秘密得到守护,我一直想不出好的办法,椰子、榴莲,果壳那么坚硬,还是轻易地被人撬开,进入它的深处。信封单薄,口封得再严密,也只是对守规矩的人的约束,他们觉得这虽是一扇虚掩的门,也不要有推开的念头。大家都遵守了,秘密就有安放的地方。人还是需要隐私的,不是什么都要翻出来在阳光下晾晒。有了隐私,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会更丰富一些。一个人有几次丢信的经历,写信的热情就上不来,有些个人的感受就不愿付之于信,宁可让它们烂在肚子里。20世纪60年代末我一直在写作,试图走出穷乡僻壤,到工厂去,到城市去。想靠写作来改变命运的人不少——如果能在一些大刊发表三五篇,马上会被县里的文化部门盯上。尽管白日的田间劳作疲惫之至,有人还是写到深夜才搁笔。一篇完成了,便会给素不相识的编辑写信,恳请指教,给予发表,然后走五里山路到邮局,郑重寄出。那时文学创作还是得到支持的,再厚的稿件也不必贴邮票,把信封右上角剪掉即可。编辑的态度也出奇的好,每一篇都给退稿,还附上一封阅读意见。此后十年间就一直是写稿、寄稿、退稿,再写稿、再寄稿、再退稿。好在我自以为乐事,一以贯之。后来我考上了大学,离开乡村,而接下来我寄出的一些作品,渐渐被接受,往往会收到一封薄薄的信,信封下端是这个刊物的名字,打开信封用并拢的食指和中指夹出那一枚小小的便笺,信文很短,最动人的就是两个字:拟用。此时不禁感慨,退稿的那一页被翻过去了。一个时局的改变,连同改变了审美。曾经不合时宜的表达方式,而今能被理解、刊发。又过了一段,会有一个牛皮纸大信封送到我的手上,凭感觉里边是几本刊物。打开来看,自己的名字和文章,都在上面。寄信,从此有了一种新的价值和意义。曾几何时,到邮局寄信,不难看出纸上写信的势头已经过去,门前绿意邮筒扁扁的口子上落上了尘泥,里边空寂,不像多年前信堆了一大摞,有两个青年正在奋力打戳。现在还写信的人,的确是有癖好了,喜欢纸质的素朴,喜欢毫端与纸面的摩安。说到底,还是对旧时光慢生活的依恋,生怕把写信这个既实用又审美的动作荒疏了。时之所轻,我之所重,这种与时错位的举动,是一种很私有的恋情,我写信,故我快乐,至于别人写不写与我无干。那些喜爱与我通信的人也具有共同的爱好,不写还真不行,于是来来往往没有中断。日子在写信中过去,或者说写信把日子延伸了。直到再也写不动的那天来到——手抖得厉害,毛笔把握不了,眼前迷蒙一片,个人的写信史方告终结。最后寄出的那一封信,末了会有颤颤巍巍的两个字:再见。(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标题“来来往往”指的是信件的来来往往,作者回顾了自己的写信史,对和家人通信以及和刊物的信件来往进行了详写。B.作者对书信有着深厚的情感,文中“一封信如同一枚带壳的果实”将信件比喻为坚硬的果壳,表现了作者对信件隐私的重视。C.“打开信封用并拢的食指和中指夹出”属于细节描写,作者在多年之后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深,足以看出他收到信件时内心的激动。D.随着时代的发展,写信的势头过去了,文中对落满尘泥的邮筒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人们不再写信的遗憾和对传统文化消失的谴责。8.结合原文,请分析第二自然段画横线语句的作用?9.请结合全文分析,探究“信”所寄寓的丰富内涵参考答案:7.D

8.①说明当年条件非常艰苦;②突出母亲的优秀品质,说明其对我成长的影响;③引出下文作者关于借来来往往的邮票,纾解相思的感发。

9.①寄托着身处异乡之人对亲人的思念,承载着人内心的秘密;②寄托着作者的文学理想和对理想的坚持;③寄寓着作者对旧时光、慢生活的依恋,以及眼下的生活态度。【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D项,“对传统文化消失的谴责”错误,从文中“时之所轻,我之所重”、“我写信,故我快乐,至于别人写不写与我无干”等内容来看,作者只是有遗憾,并无“谴责”。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作用的能力,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第②段,依据“那时寄信要付八分钱的邮资”“让家人收到后把邮票泡在水里,水汤化了,邮戳也不见了,可以多次使用”可知,“有人授我一种省邮票的方法”指的是可让邮票多次使用,以节省邮票费的方法,故可看出当时经济条件相当艰难;依据“可是母亲不同意,她觉得持这种小伎俩的人成不了大事,此法也就得不到实施”可知,母亲不愿使用小伎俩以省钱,突出了母亲的美好品格和对我品格和成长的积极影响;依据“现在想来,为什么一个人会在小小的邮票上使心计下功夫……都缘于一个很深刻的原因,因为分离,因为天各一方”“在不同的空间里彼此思念,邮票功能就自然而然地行使了”“借来来往往的邮票,好解相思”可知,“有人授我一种省邮票的方法”还有引出下文,突出作者关于人们借来来往的邮票纾解相思的感悟。考生据此可以归纳出答案。【9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探究作者情感意蕴的能力。解答探究题,要注意有“我”有“思”,探索追旨。学生答题不可脱离文本、不可消极,要多角度考虑问题,敢于陈述自己见解,言之成理。探究“信”所寄寓的丰富内涵,即“信”所承载的情感。依据第二段“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也会请人代笔书写、代为读信,借来来往往的邮票,好解相思”可知,信寄托着人与人之间的思念情;依据第四段“每个人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秘密,或大或小,不愿公开。信纸承载了秘密,装入信封,犹如一个安睡的婴儿”可知,信还承载着人内心的秘密;依据第五段“此后十年间就一直是写稿、寄稿、退稿,再写稿、再寄稿、再退稿。好在我自以为乐事,一以贯之”可知,信还寄托着作者对文学梦的坚持追寻;依据第六段“现在还写信的人,的确是有癖好了……说到底,还是对旧时光慢生活的依恋”“时之所轻,我之所重,这种与时错位的举动,是一种很私有的恋情,我写信,故我快乐”可知,信寄寓着作者对旧时光、慢生活的依恋、对眼下生活的态度。考生据此可以容易作答。【点睛】解答情感意蕴的探究题,要求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进行个性化理解与探究,虽然有一定开放性,但立足点还是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故解题时,应从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写作意图、作者观点等方面加以探究。考生可从文中摘选相关观点加以概括,也可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适当延伸,言之有理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将赴浙狱遗友人书(明)魏学洢权阉之杀忠良也,以什佰计。有死贬所者,有死狱中者,有死东市者。虽或身首异处,犹能补缀成尸,使妻孥相抱一哭而后盖棺,亦不幸之幸也。未有若先子之备尝惨酷:未死而蛆蚋生肌;既死六七日,犹故缓其旨,俾尸腐牢穴中,不使一寸肌肤获粘残骨入木者。矧其人已死,犹坐贿三千三百,度其家无四壁,势不能偿,必至巢卵俱倾、根荄尽斩而后已。洢尝中夜环走,恸极成癫。谓前此设有人焉,挺躬仗义,贷以多金,使得如数以输,及期而纳;彼纵意不在赃,犹得出诏狱、入法司,俾父子相诀而毙;不至割绝伤惨,遂至此也。岂意遍告亲知,百无一应;推迟迁延,备极诈狙。独范阳长者高倡醵①金之议,深乡酷贫之士,素不通名者,莫不典衣鬻物以相和。然多者不过十余金,寡者仅数十青蚨而已。伯夷有难,岂颜回、原宪所能助哉!昔人谓廉吏可为而不可为,犹谓妻子贫困已耳。今则枉刑坐贿,罪延其孥,清白吏子孙,其受祸有什佰于墨吏者。福善祸淫②之说,岂特不验?且复倒行逆施,茫茫天道,尚可问耶?今追比伊始,洢将就浙狱矣。先子罹祸,人不手援;岂先子既没,犹有出而援洢者哉!即或有之,顾昔不能活父,而今以自活,洢实痛之,不如速死之为愈也。嗟乎悲哉!司马迁羞贫贱、轻仁义,洢颇怪其谬于圣人,乃今知其不妄也。先子死当葬首阳山侧,洢若死须葬要离冢旁。天地鄙陿③,莫可告语!昔先子槛车发平望,啧啧奇足下不置。侨良乡宾客傔④从,俱似遥领足下意者。及扶榇南返,又闻经纬甚悉,慨然叹足下义士。故抆⑤血布此。知回、宪无力,不能援伯夷急难。苟存此心,亦足慰先子与不肖双魂于地下也!(有删改)【注】①醵:凑钱。②福善祸淫:赐福给为善的人,降祸给作恶的人。③陿:狭窄。④傔:侍从。⑤抆:揩,擦。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贷以多金

贷:________(2)先子罹祸

罹:________(3)莫可告语

莫:________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市: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判死刑的犯人,后“东市”泛指刑场。B.先子:“先”是对死去的人的尊称。“先子”在本文中指的是作者的亡父。C.墨吏:由于墨是黑色的,所以人们称呼那些受朝廷处分的官吏为墨吏。D.足下: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后多指下对上、同辈间的敬称。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司马迁羞贫贱、轻仁义,洢颇怪其谬于圣人,乃今知其不妄也。(2)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9.请简要概括作者写作这篇书信的目的。参考答案:6.(1).贷,借;

(2).罹,遭遇;

(3).莫,没有人;

7.C

8.(1)司马迁把贫贱作为羞耻的事、轻视仁义,我以前很奇怪他违背了圣人的教导,现在才知道他不是胡乱、轻率的。(2)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9.①表达对父亲惨死的极大义愤。②揭露明末政治的黑暗(或揭示出了封建吏治和法规的悖谬)。③表明父子二人的高尚情操。④赞扬友人义举,托付友人处理后事。【6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应多注重平时对文言实习的积累,并能根据具体语境来选择恰当的义项。(1)“贷以多金”译为“借给我足够的银子”,“贷”翻译为“借”。(2)“先子罹祸”译为“先父遭受祸难”,“罹”翻译为“遭遇”。(3)“莫可告语”译为“没有人可以告知这些知心话”,“莫”翻译为“没有人”。【7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注意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以及分类整理记忆。C项,墨吏:即贪官污吏。由于墨是黑色的,人们就用黑色(墨色)来比喻那些贪官污吏的心肠,所以文中的“墨吏”比喻那些贪腐的官吏。故选C。【8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要注意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语以及特殊句式,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第一句关键词为: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轻,轻视;谬,违背;乃,才。第二句关键词为:具,详细地;所以,……的原因;见,我。【9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以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把握文章大意,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加以分析理解,提炼概括。文章第一自然段概括了父亲的惨死,极为义愤。第二、三自然段痛斥清廉的官员及其子孙要蒙受不白之冤,惨遭酷刑,而贪官污吏却逍遥法外,生活悠闲,揭示了当朝政治的黑暗。第四自然段通过伯夷自比,展示了父亲与自己高尚的情操,同时把友人比作颜回,赞扬友人对自己的帮助,并托付有人帮助自己处理身后事。【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参考译文:专权的魏忠贤杀害的忠良之士,用几十和百计数,有的死在被贬的地方,有的死在监狱中,有的死在刑场上。虽然有的身子和首级分离,还能修补连缀为完整的尸体,让妻子、儿女抱着尸体痛哭一场然后合上棺盖,这也是不幸中的幸事。没有谁像先父那样备尝惨毒的酷刑:人还没有死,蛆虫却在肌肉中生出,已经死去六七天,还被人故意延缓(执行)上级的命令,使尸体在牢狱中腐败,不让一寸肌肉得以粘在残骨上入殓。况且人已经死了,还判定收受三千三百两银子的贿赂,估计他家中一贫如洗,无力偿还,务必使他子孙后代全部受累,斩草除根才罢休。我曾连夜四处奔走,悲恸得几乎要发疯。假如在此之前有人能挺身仗义,借给我足够的银子,使我能够如数偿还,到期交纳;即使他们的本意不在追赃,也可以使先父从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中摆脱出来,进入到正常的司法审理中,让我们父子诀别后死去;不至于断绝音信遭受酷刑到这个地步。谁知四处求亲告友,竟无一人回应;推托迟延,极尽狡诈。唯独范阳的几位有德之人提出凑钱的倡议,穷乡僻壤的贫寒人士,素不相识,无不典卖衣物来响应。但是多的不过十几两银子,少的几十个铜钱罢了。伯夷有了危难,难道(贫困的)颜回、原宪能帮助得了吗?从前人们曾说廉洁的官吏应当做又不可做,不过说做了会使妻儿子女贫困而已。现在却受了冤刑并判定受贿,处治牵连到了他的子女,清白官吏的子孙遭受的祸难比贪官污吏要大百十倍。(现实中)行善的得福、作恶的受祸的说法不仅不灵验,甚至是倒行逆施。茫然不可知的天理公道,还能相信吗!现在追缴赃款刚刚开始,我将要去浙江的狱中了。先父遭受祸难,人们不予以帮助;难道先父已经死了,还有人来帮助我!即使有这种人,只是以前未能救活父亲,而现在自己却活着,我实在为此感到痛心,不如立即死去还好些。唉,实在太悲哀了!司马迁把贫贱作为羞耻的事、轻视仁义,我以前很奇怪他违背了圣人的教导,现在才知道他不是胡乱、轻率的。先父死后应葬在首阳山旁,我如果死去要葬在要离墓旁。天地实在是太狭窄了,没有人可以告知这些知心话。从前先父的囚车从平望出发时,(先父)曾赞叹您不止。侨良乡的宾客侍从,也仿佛都能领会您的心意。等到送父亲的灵柩回南方时,又听说您料理得非常周到。我慨叹您是一位义士,所以擦去血泪写了这封信。我知道您像颜回、原宪一样无力回天,不能救助我如伯夷一样的急难。如果您有这种心意,也足以告慰先父和我在地下的灵魂了!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心矣。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貕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①,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有删改)【注】①晏驾:古代帝王死的讳称。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对刘邦有多种称呼,“高祖”“沛公”“汉王”“高帝”。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沛公”是因起兵于沛,群众拥立。“汉王”源于曾被封为汉中之王。B.“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禁宫,所以才有“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的情形。C.在我国古代,“迁”可以指调动官职,如“累迁”指的是多次调动,也可以指升官,如“升迁”,而“左迁”指的是降职、贬官。文中提到樊哙迁左丞相,指的是降官。D.樊哙死后,被追封为“武侯”。侯,是爵位的一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依靠屠狗谋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去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B.樊哙为了保护刘邦,勇闯鸿门宴,面对项羽的威胁,他不仅用喝酒吃肉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勇猛,还义正辞严地批评项羽不该听信小人的挑拨离间。C.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借战功,地位不断提高,后来又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D.樊哙晚年,被人奏言和吕氏关系亲近,受到高祖猜忌,高祖下令让陈平在军中斩杀樊哙。陈平因为畏惧吕后,而把樊哙捉拿到长安,由于高祖去世,樊哙幸免于难。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2)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参考答案:7.D

8.C

9.B

10.(1)沛公带着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来见项羽,告诉项羽没有封锁函谷关的事情。(2)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责备项羽,沛公的事情就危险了。【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这句话的含义是“起初陛下与我们在丰沛起兵,安定天下,是多么的壮烈呀!如今天下已定,又是多么的衰颓呀!况且陛下病重,大臣都很担心,您不见我们(与我们)谋划国事,难道要独自一人和一个宦官一起过到最后吗?况且陛下看不见赵高的事情吗”。根据理解原句“起丰沛”,意为“从丰沛起兵”,这里不应断开,排除A、C两项。“乎”为句末语气词,意为“吗”,后面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D项。【8题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选项C,文中的“迁左丞相”,指的是升官。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意理解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选项B,“面对项羽的威胁”有误。根据原文: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项羽并没有威胁樊哙的意思,而是正常的宴会的礼让和敬酒。故答案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从”带着、“因”通过、“谢”告诉。(2)“是日”这一天、“微”如果不是、“谯让”责备、“殆”危险。【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参考译文:樊哙,是沛县的人。以杀狗为职业,高祖做沛公时,让樊哙做他的舍人。项羽在戏下,想要攻打沛公。沛公带着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来见项羽,告诉项羽没有封锁函谷关的事情。喝酒到中间的时候,亚父谋划想要杀掉沛公。樊哙守在营帐外,听说情况危急,就持着铁盾进入营帐。项羽说:“壮士。”赏赐给樊哙一大杯酒和猪腿。樊哙饮酒之后,拔剑切肉吃,全吃完了。项羽说:“能再喝酒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推辞,难道只怕一杯酒吗!沛公先入关稳定咸阳,在霸上暴露军队,就是为了等待大王。大王今天到了,却听信小人的谗言,和沛公之间有了嫌隙,臣担心天下民心涣散,不再信任大王。”项羽于是就作罢,不再有诛杀刘邦的想法。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责备项羽,沛公的事情就危险了。项羽死了以后,汉王做了皇帝,因为樊哙坚守战有功,增加封邑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叛,樊哙跟从高祖到了陈地,攻打韩信,安定了楚地。又赐爵列侯,和诸侯剖符(或叫“剖竹”。封建时代的帝王在建国之后,就会封赏有功的诸侯将士,任命将、郡守,将符节剖分为二,文臣武将各执其一,作为信守的约证,叫作“剖符”),世世代代不断绝,又增加封邑舞阳。以将军的身份跟从高祖到代地攻打韩信。从霍人以往到云中,与绛侯共同安定了这些地方,增加封邑一千五百户。趁机攻击陈豯与曼丘臣军,在襄国作战,攻破柏人,稳定清河、常山总共二十七个县,摧毁了东垣,升为左丞相。樊哙娶吕后的妹妹吕媭为妻子,所以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起初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曾经病得很严重,讨厌见人,躺在宫中,给守门的太监下诏不能让群臣进宫。群臣绛、灌等都不敢进入。十多天后,樊哙就打开宫门径直闯入,大臣跟随他一起进入。皇上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着。樊哙流着泪说:“起初陛下与我们在丰沛起兵,安定天下,是多么的壮烈呀!如今天下已定,又是多么的衰颓呀!况且陛下病重,大臣都很担心,您不见我们(与我们)谋划国事,难道要独自一人和一个宦官一起过到最后吗?况且陛下看不见赵高的事情吗?”高帝笑着坐了起来。后来卢绾反叛,高帝让樊哙以相国的身份攻击燕国。这时高帝病得很重,有人说樊哙和吕氏勾结,假如皇上一旦驾崩,那么樊哙就会率领军队全部杀尽戚夫人和赵王这些人。高帝听说了以后非常生气,于是就让陈平载着绛侯前去代替樊哙,到军中斩杀了樊哙。陈平畏惧吕后,抓捕樊哙到了长安。到了以后高祖却已经驾崩,吕后释放了樊哙,让樊哙恢复了官爵与封邑。孝惠六年,樊哙去世,谥号是武侯。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B.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使……缺,损害9、.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越国以鄙远

②既东封郑③敢以烦执事

④又欲肆其西封A.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11.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古汉语句式相同的是(

)例句:邻之厚,君之薄也。A.以乱易整,不武B.夫晋,何厌之有?C.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也12.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参考答案:8.C(行李:出使的人)9.B【解析】第一个“以”,目的连词,来;后一个为介词,拿。前一个“封”为“使……成为疆界”,后一个为“疆界”。10.D【解析】①②④⑤都能表明烛之武的机智善辩。③重在表现郑伯自责,⑥是烛之武的牢骚话。11.A12.C【解析】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诗人艾青以诗歌的形式深情地歌咏了保姆大堰河给予“我”的无私的母爱,而当今很多人喜欢在母亲节或其他节庆时用短信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请根据下列短信的内容和句式特点,将其补充完整。(5分)天,没有母亲的爱广阔;地,没有母亲的爱包容;

。母亲您是伞,我们是伞下的孩子;母亲您是豆荚,我们是豆荚里的豆子;

。参考答案:海,没有母亲的爱浩瀚。(或“太阳,没有母亲的爱温暖”;“云朵,没有母亲的爱洁白”)母亲您是大海,我们是大海里的浪花。(或“母亲您是天空,我们是天空里的云朵”;“母亲您是大树,我们是树下的小草”。)(注意句式、修辞、喻体之间的关系)试题分析:根据“天,没有母亲的爱广阔;地,没有母亲的爱包容”,这两句话都是用大自然的事物跟母亲的爱进行对比,母亲的爱后面的形容词就是前面大自然的特点。第一格仿写的句子,要对比,而且句式要相同。第二处的要填写的两句话,要根据“母亲您是伞,我们是伞下的孩子;母亲您是豆荚,我们是豆荚里的豆子”,第一句话用用暗喻,句式为“母亲您是……,我们是……”,而且前面一个省略号后面一个省略号有包容的关系。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8.某班举行诗歌朗诵会,根据你对下面诗歌的内容、风格等的理解或评价,在三首诗之间为主持人报幕各设计一段衔接语。(每段不超过40字)(4分)

徐志摩《再别康桥》

衔接语:

戴望舒《雨巷》衔接语: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参考答案:(示例)(1)让我们挥一挥手,告别柔美、静谧的康桥,随诗人去感受小巷丝雨的江南情调吧!(2分,能前后衔接1分,有文采1分)

(2)“康桥”“雨巷”牵动诗人的情思,祖国的无限风光更是激励伟人歌咏祖国雄姿,抒发革命豪情!(2分,能前后衔接1分,有文采1分)

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由著名导演赵安执导的首届“联合国中国春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联合国主要官员和47个国家驻联合国代表观看了演出。B.在图书销售排行榜上,励志图书依然风头强劲,主要原因是这类图书发行的收益可观之外,出版社的宣传作用也不可忽略。C.毕加索的油画颠覆了写实传统,荒唐怪诞的形象和画面折射出画家心里的奇思怪想,你不得不否认他是一个伟大的画家。D.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进驻青岛航母基地时,那令人自豪激动的画面,使无数中国人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参考答案:A10.下列各句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美国运营的油田钻井数连续18周下降,预计北美的页岩油产量增速将放缓。此外,中东局势也不甚明朗,国际油价的走势还是很难﹍﹍﹍﹍。②鱼塘旁,一排出售食品、茶叶和书籍的商店无人﹍﹍﹍﹍,就连镇里的神树下也没人许愿;宽大的树冠下,一炷香在一堆灰烬上闷烧着。③面对世人的质疑和议论,陶渊明一笑而过,﹍﹍﹍﹍。他践行了自己对淡泊自由的本心的坚守,他不屈于富贵的心,那一刻胜于千军万马。A.琢磨

惠顾

不以为然B.捉摸

光顾

不以为然C.捉摸

光顾

不以为意D.琢磨

惠顾

不以为意参考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琢磨:思考、研究。捉摸:猜测、预料。语境说国际油价的走势很难预料,应选“捉摸”。惠顾:光临,多用于商店欢迎顾客。光顾:光临,商店对顾客来临的敬辞;尊称他人的来访。语境是说商店没有顾客到来,而不是欢迎他们到来,应用“光顾”。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在意。语境是说陶渊明不在意世人的质疑和议论,应用“不以为意”。故选C。【点睛】成语误用常见类型有望文生义、对象误用、敬、谦词误用、语意重复、语境不合、褒贬误用、近义混淆等。六、写作(60分,共1题)1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作文。中华民族是个有智慧的民族,常常在困境中解决问题而破茧成蝶。上古时,人类少禽兽多,人类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圣人有巢氏出现,在树上架木做巢居住来避免兽群侵害,解决了难题;当时人民吃野生植物的果实和蚌肉蛤蜊,腥臊气味难闻又伤害肠胃时,圣人燧人氏出现了,钻木取火来消除食物腥臊,解决了吃生食的难题;中古时,天下发大水,鲧和禹开挖河流疏导入海,解决了洪水侵害的难题……科技进入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