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教案(15篇)_第1页
高三地理教案(15篇)_第2页
高三地理教案(15篇)_第3页
高三地理教案(15篇)_第4页
高三地理教案(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高三地理教案(15篇)高三地理教案(15篇)高三地理教案1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这个结论,学生已经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开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p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根本的一些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陆地和海洋》以及《天气和气候》两章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以及《人类的居住地》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局部,为今后学生参加消费理论和进一步学习打下根底。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教学目的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p,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的: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目的: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p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通过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进步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目光去分析^p问题,树立可持续开展的观念。(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开展相适应,与环境、资相协调。教学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人口问题及对策。二、说学情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根本地理知识已有了一定积累,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如今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p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还有待进步。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泼,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直观方法。三、说教法1.读图分析^p法:教学中采取读图分析^p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进步。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p讲解,予以打破。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考虑,变学会为会学;以“读图+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表达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四、说学法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如下:1.图导图练法。引导学生识图、析图、说图、填图,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稳固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去分析^p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才能、读图才能和地理空间概念。2.搜集资料法。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报刊杂志、因特网等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3.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才能;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考虑到达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可以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五、说教学程序(一)导入局部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内容为:战争使人们忘记了自己的文明,忘记了自己的传统,在征服与被征服、吃人与被吃的不断循环中,这些创造过辉煌文明的岛人完全退化,终于又自食恶果地退回到极度原始的状态中。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看完视频后,启发学生考虑。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问题如下:这只是世界的一个角落的故事,那么,整个世界的人口状况如何呢?(二)新授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1)播放婴儿的啼哭声,引导学生说一说这声音意味着什么?通过直观展示声音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长(2)请两名同学以播音员的语气播报以下两那么新闻。资料一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诞生在地球上。资料二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引导学生考虑: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同时以动画形式呈现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养学生的读图才能和分析^p、总结才能。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是先慢后快。引导学生考虑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应如何表示?从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并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65练习题,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加深学生对人口增长的理解,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p、总结问题的才能。2、世界人口的分布(1)展示世界地形图和世界人口分布图。学生自主探究,找出人口稠密地区,并分析^p该地区人口稠密的原因。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根底上,教师进展归纳总结:人口稠密的地区,一般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所以在人类历农业开展较早,如今也是工业、交通兴隆、城市集中的地区。(2)指导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67页活动1,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确并深化理解把握人口密度的概念为: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3、人口问题(1)小组讨论由于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然后在组内交流,推荐代表进展陈述。陈述完毕之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考虑: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控制人口的增长,比方我国和印度实行的“方案生育”政策。但是,如今有些国家却出现了鼓励生育的政策,比方说德国和科威特。那么,人口增长过慢会引发什么问题?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人口应该怎样开展,才科学呢?教师进展归纳总结:人口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但如今世界主要人口问题是人口过多,人口增长过快。所以正确的人口观应是: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方案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开展相适应,与环境、资相协调。(2)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将学生分为两组,结合课本图片从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利弊两个方面进展自由辩论、发言。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络。(三)小结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目的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总体印象,尽快理清思路,到达知识的迁移。我安排了两项作业(四)拓展: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通过这个理论活动,使学生增强对我国根本国情的认识,加深理解我国实行的方案生育政策,增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人口分布情况调查分两步进展:1.周末对自己的爷爷和奶奶进展一次采访,问一问:从你的曾祖父母开始,经过四代人,你家增加了多少口人?哪一代生的孩子最多?是因为什么原因?如今的家庭人口是处于增长的趋势还是呈下降的趋势?为什么?设计本问题的目的是通过理解自己家的人口增加和变化过程,印证课本上关于人口增长的结论和数据,即理论联络实际。2.通过你家的情况,你能否理解虽然我们已在施行方案生育的政策,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口的总数还在继续增长,这是为什么?通过本问题锻炼学生分析^p问题、独立考虑的才能以及与人合作的才能。高三地理教案2[教材分析^p]1、教材的顺序是:(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出不同时间尺度下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以阅读的形式解释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2)图文结合案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活动”的形式预测其它可能影响。(3)以角色模拟的形式说出人们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以“活动”的形式分析^p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2、教材的顺序和要求与课标要求、学生认知规律有矛盾的地方,需要重组教学的顺序——先由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例子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认识的-,探究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推测其可能影响,最后寻找解决措施。[学生根底分析^p](1)学生对太平洋岛国的迁移、南极企鹅的生存问题等事件比较感兴趣,在导入新课时,选取有关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的事例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进步学习兴趣。(2)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所需要具备的时间、空间概念和跨度还不够。(3)学生学习本课时内容可能遇到的障碍有:分析^p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只考虑人为原因此忽略自然原因,归纳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可能影响不够完好,寻找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问题的措施找不到打破口。[三维教学目的]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p,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征,按照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来确定三维教学目的如下:1、知识和才能目的:①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说出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②举例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③举例说出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采取的对策。2、过程与方法:①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展整理分析^p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②通过阅读图表,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和规律。③通过阅读图2.27“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中模拟曲线(灰色)和实际气温变化曲线(红色)的不重合,得出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之外,人为原因起了加剧的作用。④推测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代表性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去发现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①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②培养学生能时时刻刻用一双“地理眼”对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③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④使学生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心和国际视野的人[重难点打破]1、通过阅读图表归纳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的周期和特点。2、结合“水循环”知识和农业消费和气温、降水之间的关系分析^p得出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引导学生从原因中去寻找措施,掌握地理学科的根本思维方法(即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得出气候变化的缓解对策、适应对策和根本对策。[教学方法]:读图分析^p法、合作讨论法、读图归纳法、问题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平台、自制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设计[展示资料,设疑导入](投影)珠峰、岛国图瓦卢美丽海岸线、企鹅照片1、据新华社沈阳2023年9月14日电(记者张玫、沈科)中国科学家测量发现,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峰顶覆盖的千年积雪30余年来正在不断融化变薄。使珠峰的雪面高程33年持续下降了约1.3米。2、2023年2月19日拍摄的照片显示了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美丽海岸线。这个四季风景如画的南太平洋小国目前正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危险。3、据报道,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数目从1975年的1.5万对减少到目前的9000对左右。你们知道这与什么因素有关吗?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全球气候变暖”——这不是一个新名词,是大家似是而非知道的,如今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有把“全球气候变化”的来龙去脉弄得清清楚楚的意愿。[问题探究1]:是否自地球诞生以来全球气温就在不断上升呢?展示资料:据资料考证,在距今约3000多年前,我国中原地区的气候比方今暖和得多,那里生存着许多热带和-带动植物。热带标准动物——大象几乎随处可见。因此,当时得河南省称为豫州,“豫”字形象比喻为一个人牵了一头大象,直到如今,河南省仍简称“豫”。展示图片:重庆梁平县发现的第四纪冰川遗址展示资料:我国楼兰文化消失的原因有:①气候的变化导致了楼兰人的迁移,降水的减少;②政治军事的原因:当地有古罗马军队的遗民;③地质原因:楼兰的汲水河流的上游因为地震的原因此形成了两个湖泊,造成下游来水的减少。得出结论:在漫长的年代中,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例如有个时期缓慢地变暖或变冷;有个时期缓慢地变干或变湿,这种变化称为气候变迁。教师讲解:二十多亿年以来的地球气候,冷暖干湿互相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受太阳辐射的变化、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大气环流的变化等自然原因的影响,地球气候是在不断变化的。现代的气候类型,可以看作是地球气候变化长河中的一个开展阶段。充分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地理事物与现象,该事物或现象与其认知产生了冲突,激起学生寻找地理规律的认知-。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第一步:展示图片和资料展示图片:①庐山山顶的“飞来石”;②热带地区的冰川遗迹;③U型谷与V型谷。资料:在地球历,曾经发生过三次大冰川时期,这三次大冰川之间的时间间隔大约为三亿年左右。在两次大冰川期之间是间冰期。大冰川期气候寒冷,间冰期气候那么较温和。在间冰期里气候也是波浪式开展变化的。(一)地质时期(距今22亿年—1万年)的气候变化,曾反复出现过3次大冰期,气温呈下降趋势;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气温呈上升趋势。建议:大家在以后的旅行或者游览路途中也会发现一些可以证明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的例子哦。到时候大家就可以给别的游客当导游来讲解了。对于间隔学生时空非常长远的地理现象,教师以展示生动灵敏的资料和直观典型的图片来解决学生认识的难点。第二步:提问:我们发现如今我们全球的气候是处在比较温暖的间冰期。是否处在间冰期的话全球气温就在不停的上升趋势中呢?导致了如今所谓的“温室效应”?引导学生阅读图2.25“过去一万年的气温变化”及右边的小字局部,归纳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规律和特点。(二)历史时期(一般指1万年左右)的气候变化,气候仍然是波动的,有时为温暖时期,有时为寒冷时期。呈波动上升趋势。古气候变化对中国人类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样对世界人类的文化和经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展示图片:历,北方____因气候变冷而周期性南迁对于间隔学生时空比较长远的地理现象,教师结合历史事件,并展示生动灵敏的图片来解决学生认识上的难点。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是有用的,能解释他们在日常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第三步:读图分析^p:气温变化曲线说明了气候不断变化的事实。再请大家看图2.26,通过读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三)近代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才能[过渡]:从时间上看,这三个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有什么关系呢?[小结]: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在不同的时间尺度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地区也是不同的。使得学生初步建立地理时空跨度大、时空变化复杂的思维。第五步:请大家观察P50“活动”中的图2.27“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①回忆读图的主要步骤。②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③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通过回忆读图的主要步骤,掌握并稳固读图的方法:先读图例或者坐标,然后分析^p详细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小结]: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但人为原因起到了加剧的作用(工业____之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在不断增加,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趋势加剧)。高三地理教案3【学习目的】1.通过案例明确固体废弃物是如何成为大气、水、土壤的环境污染的,明确固体废弃物通过上述途径对人类造成的危害。2.通过观察活动,分析^p城市垃圾的三大特点,树立垃圾分类减量的意识。3.查阅讨论垃圾越境转移引发的社会道德和政治问题。【课前预习】1.搜集资料,理解你身边的固体垃圾物的品种和处理措施。【问题探究】1.固体废弃物的概念:理解你身边的固体垃圾物的品种:2.图2.10固体废弃物的来和特点?3.固体废弃物的危害?评价城市垃圾处理方法?4.怎样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归纳总结】一、城市垃圾的特点⑴特点:⑵图2.10⑶白色污染:二、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1.传统方式:2.固体废弃物的危害:3.城市垃圾处理方法:三、怎样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四、许多国家推广分类垃圾箱,其好处是:【课堂反响】随着近代工业和城市化的`不断开展,城市垃圾数量不断增加,垃圾围城已成为严重的环境灾害之一。据此答复1~5题。1.城市垃圾是指在消费建立、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A.水污染B.固体废弃物污染C.大气污染D.噪声污染2.有资料统计,20xx年中国城市垃圾清运量大约是13800104t,这说明城市垃圾的什么特点()A.数量大B.品种多C.变化大D.危害持久3.随着生活程度的进步与新产品的推广,电脑等废旧产品也参加了城市垃圾的行列。这主要反映了城市垃圾的什么特点()A.数量不断增大B.品种不断增多C.变化大D.治理越来越困难4.以下关于垃圾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传统上用垃圾和粪便堆肥,再撒回土壤,使有机质回到土壤,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B.随着科技开展,人类已大大进步了环境的自净才能,难处理的垃圾种类与总量日益减少C.垃圾占据了大量土地,并持续向水、大气释放有害物质,危及人体安康D.由于垃圾污染不断严重,很多郊区农民已公开回绝垃圾5.以下关于城市垃圾产生影响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垃圾中的细微颗粒,在大风吹动下会随风飘逸和扩散,不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B.直接把垃圾倾倒于湖泊中使水体受到污染、湖泊的有效面积缩减,调蓄才能降低C.垃圾假设经风化、雨雪淋溶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后,将不会对植物造成危害D.医院废弃物假设已经经过消毒处理,那么可以任意堆放,不会给人类安康带来危害高三地理教案4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局部及形成过程。2.过程与方法(1)根据资料,可以分析^p不同河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可以分析^p冲积平原各局部的成因及地貌特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p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洪(冲)积扇与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和区别。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导入设计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远流长的学问。其目的是教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安康、平安又兴隆成功。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地理学的思想。比方,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也表达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一)河流侵蚀地1.溯侵蚀及其形成地貌学生活动:识别图中所显示的河流的侵蚀方式并说出判断根据。教师活动:结合图片讲解溯侵蚀。甲河头处受到流水侵蚀的作用,基岩坍塌,河流的长度被延长。经过长期开展,甲河的头不断向乙河处挪动,最后与之沟通。可见,通过溯侵蚀作用,河流向头局部延伸,河谷加长。承转:那么,图中显示的甲河的河谷形态还有什么变化呢?图中甲河谷不但变长了,还变宽了、变深了!引导学生分析^p导致这种变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2.下蚀、侧蚀及其形成地貌师生共同总结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及其侵蚀方式,同时结合幻灯片让学生认识“V形谷”过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流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每一条河流都有它的过去、如今、将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材图4.17“河谷的演变”,答复以下问题:①描绘图中所示的河谷的演变过程。②假设我们观察同一条河,a、b、c三种河谷形态可能出如今什么河段?教师结合图片讲解河谷的演变过程,指出三种河谷形态所在的河段。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展小结。承转:从图上看,本来比较平直的河谷逐渐变得弯曲,学者们称之为“河曲”。很多河流都是蜿蜒曲折地流过大地,向世人展示出弯曲之美(课件图片)。从河岸角度来看,每个弯曲的河岸都可以分为凸和凹两种形态。请同学们在教材插图4.17中的b图上找出两种河岸,假设你有疑问请参照象形文字“凸”和“凹”的形态。3.凹岸侵蚀、凸岸堆积那么,凸岸和凹岸处的主导外力作用是什么呢?凸岸之所以“凸”是有沉积物的不断积累,而凹岸是物质逐渐减少的结果。结合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定义,我们可以推断:凸岸表现为流水的堆积作用,属于堆积地貌;凹岸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属于侵蚀地貌。古代人曾有诗描绘到这两种河岸的差异。学生活动: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景图中的凸岸和凹岸。②阅读古诗,找出诗句中描绘凸岸和凹岸的局部。③根据诗歌推断两种河岸形态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并说明理由。承转:假设有一平直河道,因为地转偏向力导致河水流速有所差异,进而导致了河流的弯曲,那么这条河道的形态将怎么继续开展下去呢?(二)河流堆积地貌1.河漫滩平原学生活动:推测图中河道形态的演变趋势。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p河道形态的演变过程,自然得出河漫滩平原的成因,最后总结河漫滩平原的形成。承转:河漫滩平原是河流冲积平原的一类型,河流的堆积地貌还有其他的类型。2.洪积──冲积平原学生活动:根据课前预习成果,找出图中冲积扇的位置,并说明理由。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p采玉地点的地貌类型,指导学生分析^p冲积扇不同部位的颗粒大小。同时,教师要借助课件展示冲积扇的实景图和素描图,引导学生观察其形态特征。承转:河流出山口形成了冲积扇,进而可能扩大为洪积──冲积平原,那么有些河流是注入海洋的,在河流入海口又会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呢?3.三角洲平原教师活动:带着学生阅读教材案例3,在幻灯片上指出黄河三角洲的位置,从而引领学生建立三角洲的实景概念。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根据教材描绘总结三角洲的形成条件。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提取教材文字信息,同时对学生的总结加以整理、标准,进而形成简练的语言。师生共同总结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承转:学完河流地貌的知识,同学们能否解释本节课之初提出的问题呢?学生答复后,教师进展总结,说出墓葬区选址的科学原理与现代城市风水中“反弓水”的荒唐之处。同时,教师也要进展解释,风水之目的是寻求宜居所在,遵循科学原理,摒弃其中迷信成分。承转:从上例我们也可以看出,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总结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详细影响。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完成课件上所提出的的问题。(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世界大城市多靠近河流,于河流能提供充足的消费、生活用水;同时,靠近河流方便对外联络和运输。农业社会,社会的开展主要依靠种植业,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二)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河流地貌中的堆积地貌对聚落的形成有很大吸引力,而堆积作用显著的地区地形较为平坦。故而,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沿河流成线状分布。但是,河流也能带来洪涝灾害,平原上的聚落还要考虑如何防止洪水的威胁。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这样,既能避开洪水的威胁,还能充分利用河流的优势条件。板书4.3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一)河流侵蚀地貌1.河谷向头方向延长溯侵蚀2.“V”型谷下蚀3.“U”型谷侧蚀(二)河流堆积地貌1.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2.冲(洪)积扇:河流出山口3.三角洲:河口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二)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高三地理教案5【学习目的】1.理解森林减少的原因、特点和危害。2.运用世界森林分布示意图说明世界森林种类和分布地区。3.理解森林生态功能,树立保护森林的意识。【课前预习】1.________________是陆地上最强大、最复杂、最能长久存在的生态系统。2._____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保护的核心。一.滥伐森林的生态灾难1.不同时代对森林的破坏作用时期原因变化趋势地质时期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2.世界森林覆盖率__________,中国森林覆盖率_____________3.原始森林:①_________: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洲4、我国森林的分布: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森林的生态价值: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森林的经济价值: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森林的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更大,人们把森林比作______________。首要价值:______6.森林破坏的后果:7.雨林破坏的原因:二、保护森林1.世界: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通过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那么声明》,在国际范围内确立了保护森林的原那么2.中国: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简称《森林法》)A.政府20xx年森林法的施行条例为森林保护提供了法律根据B.民间团体:不仅积极植树造林,而且发起各种保护森林的行动。【问题探究】1.考虑明确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山区森林城市绿地的作用红树林2.98年洪灾灾情与往年相比加剧的原因?【归纳总结】1.森林破坏时随着人类社会开展而加速的,尤其是_____________社会以来。2.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繁的原因:自然:人为:3.我国森林保护有哪些措施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反响】读以下列图答复。1.该图提醒森林具有的作用是()A.净化空气B.防风固沙C.保持水土D.保护农田2.假设图中地区位于____本州岛,以下表达较为符合图中河流特征的是()A.远流长B.冬季流量大.夏季流量小C.水能资丰富D.冬季结冰期长3.假设图中森林被破坏,以下表达较为符合河流特征变化的是()①河水含水增加②河道淤浅③水患加剧④结冰期延长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高三地理教案6降水指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的过程,包括降雨、下雪、冰雹等形式,降水的多少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条件是三个:充足的水汽供应,气流上升到达过饱和状态,足够的凝结核。通常情况下,我们不需要考虑凝结核的问题,只是考虑有没有充足的水汽和促使气流上升的机制就可以,归纳起来,形成降水的因素有以下九大因素。一、海陆位置一般来水,距海越近的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距海越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所以降水分布的普遍规律是沿海多,内陆少。比方我国的降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以及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东部向西降水逐渐减少等都是受到距海远近的影响。二、地形1、山脉走向与降水。山脉走向对海洋水汽有阻挡作用和引导作用,假设山脉走向与海洋水汽来向垂直,就会阻挡水汽的进入,使大陆内侧降水明显减少,如北美大陆西部,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南北纵列,与来自太平洋的潮湿的西风气流垂直,阻挡了西风的进入,使降水集中在西部海岸,中东部地区就难以受到它的影响了;而欧洲西部地区,阿尔卑斯山脉东西走向,与西风气流来向一致,有利于海洋潮湿气流的进入,降水的分布较广泛,海洋性特征明显。我国西北地区除了深居内陆外,也因为受到山岭的层层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使其更加干旱。2、迎风坡、背风坡与降水海洋潮湿气流在运行过程中,假设遇到山脉的阻挡,就会沿着迎风坡上升,在一定的高度上冷却到达过饱和状态,出现凝结降雨,即地形雨,当该气流越过山顶后,在下沉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饱和水汽含量不断降低,出现干热的天气,即雨影区。山地降水一般比平地多,就是因为山地有促使气流上升的条件,而平地没有,降水较少。如南美南段,西部是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形成海洋性气候,东部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形成独特的沙漠气候;再如我国的福建西部的武夷山降水就要比东部沿海地区多;____东部比西部多,海南岛东部比西部多。3、地形类型与降水不同的地形对气流的运行有不同的作用,因此降水的分布也不同。平原地形有利于海洋水汽的进入,带来丰富的水汽,降水的几率较大,如我国的东部平原地区,欧洲中部,美国中东部;在山地那么迎风坡在一定的高度上降水较多,背风坡较少,河谷地带由于地势低,温度高而降水少,如横断山区;盆地由于地形封闭,周围高山环绕,海洋水汽难以进入,降水也较少,如塔里木盆地;高原因为地势高,海洋水汽也难以爬上高原面形成降水,所以高原上的降水也不多,如东非高原,青藏高原,巴西高原等降水都不多。三、气压带全球的气压带不管是热力原因形成的还是动力原因形成的,高气压带盛行的是下沉气流,在下沉过程中气温不断升高,水汽的饱和含量不断降低,空气越来越枯燥,不可能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如热带沙漠地区,全年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气流,炎热枯燥;我国的长江流域盛夏的伏旱天气的形成;南极地区成为少与带;而在低气压控制地区,盛行上升气流,上升冷却容易到达过饱和状态,往往会凝结降雨,形成多雨区,如赤道地区,全年处在低气压控制下,终年多雨。四、风带全球的风带包括极地东风带、西风带、信风带,而对降水影响较大的是西风带和信风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把海洋水汽带到大陆形成降水。根据风带与大陆的关系,又可以分为迎风岸和背风岸,迎风岸常常受到风带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的影响,降水较多,而背风岸的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空气枯燥,降水很少;中纬度的大陆西岸是西风的迎风岸,降水多,如欧洲西部,南北美洲的西部海岸;低纬度的大陆东岸是信风的迎风岸,降水多,如马达加斯加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都与信风有关,而西部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的干季那么与信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有关。五、季风在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的性质不同,对降水的影响也不同。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把大量的海洋水汽带到了陆地上,就有可能形成降水天气;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性质是枯燥的,一般不会形成降水,天气晴朗。如东亚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枯燥;南亚季风区,在西南季风影响的季节形成雨季,东北季风控制时候形成旱季。六、气旋、锋面特殊的大气运动也是形成降水的重要因素,在气旋控制下,盛行的是旋转上升气流,往往能到达过饱和状态,形成降水,如中纬度地区就多气旋雨,台风、飓风也带来大量的降水;在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交汇地区,往往会形成锋面雨,在锋面附近暖空气上升也会到达过饱和状态,从而形成降水。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就是以锋面雨为主,4、5月份在南部沿海形成暖锋降水,6、7月份在长江流域形成准静止锋降水,7、8月份在华北、东北形成冷锋降水;在副极地也会因为东风和西风相汇而形成极锋,形成锋面雨。七、下垫面下垫面在局部地区也会对降水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大气中水汽含量来影响的。假设地表植被覆盖率高,或者水面宽广,就会增大蒸发量,空气中湿度增大,从而增加降水量,反之,假设地面的植被破坏,水面减少,空气就会变得枯燥,导致降水减少;沿海地区假设海岸曲折有暖流经过降水也会增多。比方,沙漠地区地表枯燥,增发量小,降水也很少,在排干沼泽和湖泊的地区,降水也减少,而在森林地区,湖泊和大型水库附近降水明显增多。八、洋流洋流分为寒流和暖流,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欧洲海洋性气候的形成,马达加斯加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都与沿岸暖流有关,而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都与寒流关系亲密,南美西海岸的阿塔卡玛沙漠成为世界上最枯燥,最狭长,分布纬度最低就是秘鲁寒流的功绩。九、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改变下垫面的状况来影响降水的。如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修建水库和水利工程,退田还湖,扩大水面和湿地都将会使空气的湿度增加,降水增多;反之,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破坏植被,围湖造田,开垦排干沼泽会使空气湿度减小,降水减少,气候的大陆性增强。另外,人工降雨也是在干旱季节增加局部地区降水的有效形式。当然,影响某个地区的降水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各个因素之间互相发生作用使当地的降水更加复杂,我们在分析^p的时候要找到其主导因素,还要从综合的角度全面分析^p,才能搞清某个地区的降水类型和特征;比方欧洲西部的海洋性气候降水特征的形成,就是受到海陆位置、西风、北大西洋暖流、平原与山脉东西走向、地势低平、海岸曲折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高三地理教案7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亲密生活的,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学生在生活或者在电视上都可以经常接触到。天气的阴晴、冷暖学生司空见惯了,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掌握其变化的规律。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激情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表较详细。怎么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天气变化规律呢?在考虑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局部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第一,联络生活。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放一段学生经常接触的天气预报视频,学生看到其常看的节目时,感觉很亲切,学习的兴趣立即被激发起来,而且视频中也富含的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首先对所学知识有个大概的理解,凭借学生们的已有知识,将视频中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p、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这样做对接下去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二,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演示锋面构造和成因示意图。多媒体的信息含量比较大,可以在课堂当中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图片和动画。本节课的一些知识比较宏观、抽象,且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知识比较薄弱,单单通过文字表述,学生很难理解锋面的构造和变化过程。通过读图(锋面构造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好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构造和空间联络。第三,联络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天气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有其特殊性,而且心可改也提出了让学生多学习家乡的地理,所以在将这个内容时,我大胆的参加了本地的天气变化来解释常见的天气系统。在上这节内容时,刚好有一股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市,结合此次的冷空气南下,形象地解释了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状况以及给我市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一例子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冷锋的知识。第四,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而且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又存在着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不同的天气系统,这三种天气系统既有相似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对于这点学生非常容易混淆。为理解决这一问题,我通过列出表格比照三种天气系统的俯视图、侧视图、构造、气团运动状况、降水分布、降水特征以及过境的天气变化特征。这样做学生就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三种锋面的一样点和不同点,比较轻松的缕清知识点。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存在着诸多缺乏之处:第一、是在时间的把握上,前面锋面的构造和成因上用的时间过多,使得后面列表比较三种锋面系统的异同上所用的时间相对较少。提到最近冷空气对我市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所用的时间也不够。很多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此内容。第二、在讲到锋面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对所经过地区天气变化的影响时,过早的把答案公布给学生,使学生没有来得及考虑问题,学生的动脑才能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活动不充分。第三、上课过程中,由于多媒体的出错,有几个动画没有展示出来。且多媒体的屏幕太小,前面的同学可以明晰地看到屏幕的内容,而坐在教室后面的同学由于反光并不能明晰地看到屏幕的内容,影响了课堂整体效果。这些问题都是在上课前所没有意料到的,在后面的几个班中我将做及时地调整。这节课所有的案例都来于实际,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案例分析^p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锋面系统,使知识变得鲜活、有趣。案例分析^p的过程,采用了理论联络实际的方法,促进思维,开阔视野,是学生得到综合才能的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开展。在这些案例的教学中,融入了辩证唯物的观点,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表达了地理教学的育人功能。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地理知识去解释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是我们地理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考虑的问题。高三地理教案8【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才能目的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重点】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过程】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①范围:23°26′N-23°26′S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挪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即:1)假设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2)假设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假设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方:假设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挪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挪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以下列图,并讲解)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5.四季的划分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方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6.五带的划分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限,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②学生讨论:1)假设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2)假设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限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限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高三地理教案9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p法、讨论法。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p河流地貌的成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开展的,开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大而普遍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教师精讲]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请看下面两幅图片。(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一样吗?生:成因不同。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师:分析^p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此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这三种类型是溯侵蚀、下蚀和侧蚀。(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开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生:(讨论后答复)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侵蚀。师:非常好。这种侵蚀会使河谷不断向头方向伸长,从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发育。请大家再看虎跳峡的横剖面图,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字母?生:“V”字形师:对!虎跳峡处于长江的上游,在长江的发育过程中处于较晚的时期,也就是河流发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积较小。(出示图片“长江三峡”)李白的诗《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师:这首诗描写了三峡壮丽的风光,江如奔马,舟假设飞箭。请大家考虑:三峡的横断面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呢?这种侵蚀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类呢?生:三峡横断面呈“U”形,属于“下蚀”.师:很好!三峡的成因是地壳运动导致构造裂隙,水流顺构造裂隙强烈侵蚀、下切而形成的,它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纵深方向开展。材料:荆江是长江自中国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全长420千米,而直线间隔仅约185千米。河道曲折之程度,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因此,素有“九曲回肠”之称。每逢汛期,从上游汹涌而至的洪水在这里左冲右突,两岸堤防险象环生。据史载,____成立以前的450年间,荆州江河堤防溃口186次,平均不到3年一次。师:人们常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请同学们看图片和材料考虑讨论,为什么说荆江河段险呢?生:(讨论后答复)因为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所以水流不畅,容易溃堤。师:说得很好。那么请同学们考虑:荆江河段的河流侵蚀属于哪一种类型呢?它又会产生怎样的河流侵蚀地貌呢?生:属于侧蚀。它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开展。师:不错。我们已经理解了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向及其对河谷地貌的影响,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呢?即陆地上本没有河流,那么河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阅读课文并考虑讨论。(出示图片“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相貌”)师:黄土高原上有着这么多的沟谷,为什么它们却没有形成河谷呢?沟谷和河谷的区别终究在哪里呢?生: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来的。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下蚀和溯侵蚀作用很强,从而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假设沟谷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就逐渐演变成了河谷。师:很好!发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请看以下列图并考虑讨论:图中A、B两点哪里更适于建河运码头,说明理由。生:B点。A点是凸岸,水流缓慢,泥沙堆积;B点是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烈,因此水深较深,适宜做码头。师:分析^p得很好!请读教材图4.17,这种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不停地进展,河谷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呢?生:出现连续的河湾。河湾不断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大量泥沙。师:对!这个时候,河谷的发育就进入了成熟期。同学们看c图,成熟期的河谷的形态有何特点?生: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师:不错。我们理解了河谷的形成过程,它主要是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例,看看大家对刚刚学的内容掌握得如何?(P84活动)(学生阅读材料,教师出示张家界有关图片)(学生讨论答复,教师小结)张家界的澧水头、娄水上游、茅岩河段是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河谷之所以多隘谷、峡谷,是由于地壳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强烈,来不及将河流拓宽,从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峡谷。河的谷底极窄成线形,河流两岸壁立千仞,河谷中间滩多水急。师:从张家界的河谷地貌形成过程可以知道,虽然河谷地貌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但张家界特殊而秀险的河谷地貌也离不开地壳的抬升作用。(活动探究)课后让学生自己到网上寻找一些冰川、风等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图片,试着描绘它们的特点并推测其形成过程。课后习题完成地理填充图册。高三地理教案10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学习目的】1.通过案例分析^p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2.通过案例分析^p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3.理解调整能消费和消费构造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普遍意义。4.分析^p大气污染现象发生的时空尺度差异。【课前预习】大气污染物及其来与危害主要污染物主要来危害碳氧化合物,主要指CO氮氧化合物,NO和NO2碳氢化合物氯氟烃化合物颗粒物硫氧化物(SO2)【问题探究】1、大气污染的定义:2.大气污染物及其来与危害3.为什么北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以北京为例)?怎样治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4.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的形成条件?危害和措施?我国酸雨的地区分布规律?【归纳总结】一.影响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⑵气象条件:⑶地形:二.地方性大气污染事件可吸入颗粒物污染1.可吸入颗粒物的利弊:利: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弊:(见课本)2.成因3.治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措施: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㈠酸雨1、酸雨――PH值小于________的降水;PH值小于___________的为重酸雨2、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和,分别形成型酸雨和型酸雨3、污染:自然污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为污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危害:①②③④5、我国酸雨类型以为主,原因6、图2.18,南方比北方严重的原因: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1、______________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_______________是大气污染防治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2、措施:【课堂反响】1.边际本钱是指在一定产量程度下,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本钱总额的变动数,用以判断增减产量在经济上是否合算。读有效率的污染本钱图,答复以下问题。(1)污染本钱由_______与__________构成。(2)为到达最大的利润,企业往往会进步_____________,降低______________,此时会出现比较高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3)理想的排放程度和治理程度是在图中的_____点,此时_______本钱与________本钱相等,____________最低。高三地理教案11(一)加强集体备课,优化课堂教学在新的高考形式下,高三地理怎么去教,学生怎么样去学?尤其是针对我们这样的根底较差的学生应该怎样去教与学?怎样让学生少做无用功,进步学习效率,在将来高考中获得成功?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今后将通过加强集体备课。在备课活动中,我们认真研究20xx年高考试题和考试说明,统一复习进度、复习的方式、方法,统一训练。(二)回归课本,夯实根底注重课本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实根底。解决问题也好,创新也好,都要以知识作为根底,没有知识的备考,只能是空想。另外地理的知识点很多,没有头绪的教学不可能是有效的。争对这个现象,我们将采取以下策略。在高三上学期根本完成一轮根底知识的根本梳理,在接下来的复习中,考虑这些学生已有了知识,但是掌握的又不够结实,为了防止“炒剩饭”,又要稳固根底知识,我们决定在复习中,以专题为主干,而又比专题复习要详细,这样进一步稳固知识,又防止重复复习。(三)开拓创新,进步学生才能我们在回归课本,狠抓“三基”的同时,又不过分依赖复习资料,对资料中过时、过偏、过难的内容,进展大胆舍弃,同时在练习中补充一些有新意的题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课本内容进展加工、组合,对课本知识进展挖掘、引申,进步学生应对考试的才能。(四)培优补差,加强辅导是进步成绩的关键做好尖子生和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根据年级的统一部署,我们坚持每周一次的尖子生辅导,精心组织,学生学习得到一定进步。对于后进生,我们一对一耐心地进展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辅导,进步学习积极性,寻找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动力。(五)培养非智力因素关心学生,在课后多与学生交流,理解学生的想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纠正不良的答题习惯、优化答题策略、强化一些本卷须知。高三地理教案121.通过案例学习,分析^p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及其污染物,明确水污染成因。2.联络当地实际,学习分析^p有关水污染现象的污染过程及其危害。3.以天然水净化为例,理解环境自净才能和环境容量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课前预习】1.图2.2河道中不同层面水的净化作用位置净化物质净化过程上层中层底层【问题探究1】导入新课:看漫画考虑:(1)从图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联想到什么?(2)这种现象和问题哪里最突出?我们生活在农村,这种问题农村有吗?1.什么样的水体自净才能强?2.什么样的水体更易受到污染?3.水体的自净才能与水污染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归纳总结】一、天然水的自净作用1、图2.1天然水的净化作用的机理①②③2、水体的自净才能与①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有关,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问题探究2】1.____水俣病的主要污染物和污染发生过程是什么?产生的危害?2.水体富营养化发生条件?其污染物和污染分别是什么?有哪些危害?进一步考虑如何治理太湖蓝藻事件?3.海洋石油污染的污染物和污染?怎样去除石油污染?4.为什么沿海地区水污染严重的工业要布局在河流入海口附近?5.一节5号电池能污染6吨水,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我们为什么不主张废旧电池回收?【归纳总结】二、水体污染现象1.水体富营养化发生条件:2.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措施:3.去除石油污染措施:4.水污染的防治措施:【课堂反响】横贯在上海中部的苏州河,西太湖,东接黄浦江。苏州河附近分布着机械、锻造、纺织、造纸、印染、蓄电池、电镀、搪瓷等百余家大小工厂,码头连绵不断,舟揖林立,这里早已成为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带。然而随着上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苏州河河床变浅了,河道变狭窄了。在海潮和上游来水的共同作用下,汛期水位往往会高出地面,岸坝几度加固加高。河水的黑臭现象日益严重,鱼类活动绝迹。多年来,上海市人民政府把治理苏州河作为建立一流城市的重要实事和标志性工程,决心将它改造成清新而充满诗情画意的观光河。(1)苏州河附近的工厂向河中排入废水,污染了河水。请列举苏州河河水中所含有害人体安康的3种重金属元素。(2)苏州河水域环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并在短期内无法恢复.,请简述其主要原因。(3)目前,靠苏州河的自净才能为何不能使河水变清?高三地理教案13学习目的知道三个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知道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重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及将来气候变化的幅度。学习过程一、全球气候变化1、〔构造预习〕什么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史是怎样划分的?气候变化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地质历史近现代2、〔协作指导〕阅读教材及图4—19分析^p完成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阶段划分和变化特点并完成教材P96活动内容。地质时期气候的变化划分为震旦纪、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大冰期。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详细的气候变化为冷暖干湿互相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课后活动:①震旦纪大冰期,距今约6亿年以前;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距今约2~3亿年;第四纪大冰期,距今约200万年前开始。②恐龙繁盛时期大约在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全球气候特征是温暖枯燥。③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潮湿期与干旱期互相交替,但新生代以潮湿期为主。3、〔协作指导〕阅读图4—20及教材内容分析^p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有什么特点?产生怎样的影响?公元前5000年到1500年的是一次温暖期,15世纪以来的是一次寒冷期。详细影响是:温暖期:北半球的极地冰盖曾经消失,热带亚热带向北扩展。寒冷期:欧洲农作物频频歉收甚至绝收4、〔协作指导〕阅读图4—21、4—22及教材内容分析^p近现代的气候中气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是什么?降水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气温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根据是雪线升高和冰川面积的减少,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中高纬地区和热带地区的降水有增加的趋势,亚热带地区有减少的趋势。5、〔拓展〕分析^p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与将来变化幅度。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及森林的砍伐。将来的气候变化幅度是气温升高,2100年升高1。4℃~5。8℃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1、〔协作指导〕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活动产生怎样的影响?①本身就是资条件的变化:热量资和水资变化,改变了水热资的空间分布格局。②加剧了自然灾害: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中高纬暴雨频率增加了2%—4%,而亚洲、非洲一些地区干旱频率和强度增加。③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引起物种灭绝。④影响主要消费领域:农林牧渔业等部门受影响显著。⑤对人体安康造成危害: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2、〔协作指导〕完成教材P100探究活动第1、2题。①上升0。3米,大港区、塘沽区及汉沽区的一局部;上升1米,大港区、塘沽区、汉沽区及天津市区、宁河县、津南区、静海县的局部地区。②假设海平面持续上升,天津沿海低地被淹,还会引起海水倒灌,地下水质下降,土壤盐碱化加剧,港口及其他设施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也会受到影响。高三地理教案14【学习目的】1.理解湿地的概念、特点以及湿地减少的原因。2.通过案例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课前预习】1.________和森林、草地一样都是地球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号称_________,在各类生态系统中,其效劳价值居于_____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