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及反思(十五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4b5c899d02f990e3277987c3c3920bc/64b5c899d02f990e3277987c3c3920bc1.gif)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及反思(十五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4b5c899d02f990e3277987c3c3920bc/64b5c899d02f990e3277987c3c3920bc2.gif)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及反思(十五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4b5c899d02f990e3277987c3c3920bc/64b5c899d02f990e3277987c3c3920bc3.gif)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及反思(十五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4b5c899d02f990e3277987c3c3920bc/64b5c899d02f990e3277987c3c3920bc4.gif)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及反思(十五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4b5c899d02f990e3277987c3c3920bc/64b5c899d02f990e3277987c3c3920bc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及反思(十五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大量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摸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一、教师导入:法布尔长期观测昆虫,成了有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说说初读课文应当做什么?
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再读,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自学状况
1、读认读生字词理解词义。
2、按自然段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状况下发现了什么?
1、分组观测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外形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外形,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五、师:魏格纳为了印证自己的发现,他做了大量艰难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觅证据。结果发现一份十分有说服力的资料。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抽读第七自然段,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六、出示课文填空,回想课文内容。中龙既见于(巴西),又见于(非洲)。爬行动物是不可能(飞渡重洋)的,由此证明当时中龙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七、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往往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细心观测,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八、留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
2、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摸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测、思考、论证的重要。
一课时。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复)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小组学习课文
⑴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⑵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泛读动画,让学生听范读,更正生字读音,感知课文内容:
⑶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读一读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把握状况:
⑷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
思考:魏格纳的巧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教师提醒:他住院时,用食指在地图上画着各个大陆的海岸线,结果发现地图上一块块陆地的'对比中,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很好地吻合在一起,于是请教教授,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做了好多考证工作。)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1、指导学生观测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外形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外形,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怎样得出来的。
(教师提醒: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细心地打量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外形之后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是如何推理的。)
(教师提醒: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4、教师通过课文中词句解析,帮助学生学习生词,同时更深入的了解课文:
⑴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担心,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解释:“静谧〞是恬静的意思。
分析:恬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这句话引出了下文:
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消磨时光,引出了故事发生的起因。
⑵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外形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解释:“不可思议〞是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分析:这句话是说,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外形十分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续发展。
⑶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比较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觅大陆漂移的证据。
解释:“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十分丰富。
分析: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觅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究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
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1、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教师可以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教师提醒:细心观测,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利用媒体资源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视频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知识。
3、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可以勉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摸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问,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摸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多媒体课件
自读自悟,探讨交流。
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老师发现今天咱们四(5)班的小朋友今天特别精神,坐得十分端正。前两天下雨天气转凉了,一走进校园,我就发现小朋友们都换上了秋装;我还发现下过雨后花儿开得更加娇艳,树叶看起来也绿得更新鲜了。细心的小朋友听出出我方才说了几个“发现〞?
看来你们都很细心,那你能来说说生活中你发现了什么吗?(引发谈话)
大家都有一双擅长发现的眼睛,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观测与发现的课文。(揭题)
(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状况
1、介绍魏格纳(生说,师补充)
魏格纳,德国有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19,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在书中,他综合地貌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事实,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和论据,形成了对比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2、出示重点段落,自由读一读
指名学生读,读准生字,读通句子。及时纠错
3、检查生字
齐读生字,请学生当当小老师领读
三、探究课文,解决疑难
1、默读2—5自然段,思考:魏格纳在观测地图时发现了什么?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相关语句,师巡查,读书方法指导)
生汇报: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
果真,巴西东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
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像情形看……
假如是你有了这样的发现,心情会怎么样?
(冲动,骄傲,兴奋等)
我们应当怎么朗读呢?自己试试看
(齐读,读出魏格纳当时的兴奋心情)
2、学习第5自然段
魏格纳兴奋极了不光由于有了发现,还由于他有了一个崭新的奇想。
在课文中用横线画好句子(女生读)
3、出示地图,直观感受
一张小小的世界地图引出了这么多,那么咱们也来看一看地图,是不是真的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指一指几内亚湾,巴西的大约位置;所有大陆块连在一起的情形)
(过渡)多么宏伟的发现啊!就是这个发现,后来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为什么一个不经意的发现能引起地质界的'震动呢?
4、自由读6—8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一个不经意的发现能引起地质界的震动呢?
学生汇报,理解“浩如烟海〞,谈体会。
最终找到什么有力证据?(出示地图,结合书本描述推理,说给同桌听听)
你觉得魏格纳是个怎么样的人?(坚持不懈)
四、总结课堂,交流体会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细心观测,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板书设计: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重大发现魏擅长发现
艰苦考证格坚持不懈
提出假说纳细心耐心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1、识记课文7个生字,借助字典或联系上那个下文理解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3、体会科学家用法语摸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感受与同学交流。
1、《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写得好的原因是什么?
生1、观测细心。生2、巧用方法。
2、填空的观测(细心地观测,长期地观测)
3、区分观测与发现(板书:发现是在观测的基础上思考、求证)
4、揭题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a、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了解地图的分布状况
b、说说看到题目象了解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展示
1、识记本课生字。
2、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什么吗?
3、解答自己的问题,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学生交流
生1、我知道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魏格纳。
生2、我知道他在无疑汇总发现,并不断探究。
生3、他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生4、他发现了美洲、非洲海岸有相像的部分。
生5、应当是大陆板块说
(2)、采用“同桌合作、动手操作体验〞中体会魏格纳的发现。
a、学生诵读课文:他的手指满了下来……有能在非洲找到相应部分。
b、学生用一张完整的纸当作地球大陆,在上面画一条波浪线,再用见到沿着波浪线裁剪。
c、看图理解“凹凸〞
d、同坐一人朗读,一个搬弄剪纸,并表上文字“美洲、非洲〞
(3)、采用“议一议、想一想〞体会魏格纳执着、坚信不放弃的精神。
师、魏格纳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说,采用了一些什么方法?
生、有询问,查找资料,实地考察。
想象魏格纳考察中遇到的什么困难?
(4)、出示魏格纳的相关资料,体会魏格纳的精神。
1、学习课文,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观测很重要。
生2、我觉得思考、摸索更重要。
生3、我认为科学家之所以能成功就是他们擅长观测,擅长思考,不断进取。
2、你现在很想做什么?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观测——思考——假想——验证
自信执着坚持不懈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科学家勇于摸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感受。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并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
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测昆虫,成了有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有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探讨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巧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测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泊〞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细心打量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多角度体验观测的重要性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学会边观测边思考的良好思维习惯和推理能力,体会科学家勇于摸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感受。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魏格纳勇于摸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1、出示世界地图,同学们,这是一张世界地图。我们地球分为七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复)
2、师:同学们,就是这样一张普普通通的地图,面对它,德国有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却有了重大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
3、出示课题,读题。
1、请同学们尝试用五分钟时间想方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最难的或最喜欢的部分可以再反复地读一读,看谁最会利用时间。
2、时间到!认为自己已经把课文读通顺的同学请把小腰板挺挺直。真自信!请同学们翻到书第35页,这里有个《词语盘点》,它就是帮助我们进行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看!读读记记中除了前两个,后面的词语全来自于我们这篇课文,请同桌立刻相互检查一下。
3、同学们互帮互助学得可认真了!方才老师发现有同学读其次段课文有困难,确实这一段真的很难!现在你再去读一读一定会感觉顺畅大量!快,开始吧!
4、看到同学们的认真劲儿,我想把课文读通确定没问题了,接下来让我们把课文读懂。大家知道略读课文前面都会有一段话提醒我们怎么读懂课文,这段话又给了我们哪些提醒呢?赶快读一读,划一划。交流。
1、好,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悄悄地默读思考,并在书上做做相应的记号。
2、方才大家根据学习提醒再次默读了课文,你一定有了不少收获。谁来简单地说一说?
3、方才有同学讲到魏格纳在观测(板书:观测)地图时产生了一个奇想,师边陈述边演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这个奇想是凭空出现的吗?那――是怎么产生的呢?请同学们细心读一读课文的第2―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还可以圈一圈、划一划。(巡查了解学情,最好找到三次发现都划出来的学生)
指名交流,并相机引导看图。(相机板书:发现)
我明白了,有了这三次不同的.发现,所以魏格纳的脑海里才形成这个崭新的奇想,对吗?
课件出示:
第一次发现: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成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外形竟是这般不可思议的吻合。
其次次发现:果真,巴西东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外形相像的海湾;同时,巴西的每个海湾,又能在非洲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第三次发现: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像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让我们反复读一读这三次发现,让我们也去发现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预设发现一:魏格纳的发现一次比一次深入、细致。(三次发现的内容不同。)
发现二:(这三次发现是在不可怜况下产生的)第一次发现是偶然的,不曾想到的。引导联系课文:突然、竟、这般不可思议!(读句)――无聊、消磨时光――偶然的发现、惊呆了(读句)
其次次发现是有意识的,应证了猜想。(那么)
当魏格纳偶然发现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和几内亚湾不可思议地吻合时,他精神大振,(心里会怎么想呢?板书:思考2、3人)心想:(魏格纳就是这么想的,)于是(引读他〞细心打量……〞),果真(引读)
师:心爱的魏格纳先生,当您的想法被证明时,心情怎么样?
生:很愉快、很兴奋,兴奋极了等
师:请再次表达一下您的心情,好吗?齐读
此时,正宛如学们体会到的那样,当时魏格纳师――兴奋极了(引读)。
(5)小结:魏格纳就这样不断地观测不断地发现又不断地思考,然后又不断地观测、发现、思考,所以他的发现才越来越深入。正是有了这一连串的发现,于是,这位年轻人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奇思妙想:――齐读
(二)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
1、有了这个想法以后,魏格纳又展开一系列行动。请你读一读课文的最终三段话,看看哪些地方使你感受最深,待会儿我们交流交流。
2、交流。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回读中心句: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
这部分的教学较略,随机抓以下几处进行点拨。
枉费心机你懂吗?是呀,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回读
考察:(板书:考察)考察就是到实地观测、调查。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亲自到各大洲去考察,踪迹遍布美洲、欧洲非洲、南极洲、印度和澳大利亚,先后考察了山系、地层、动物化石、植物化石和冰川等。当时魏格纳的身体尚未康复,医生千方百计进行劝阻,但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始终没有放弃。回读
浩如烟海你懂吗?是呀,在这样地资料中寻觅犹如大海捞针呀!回读
2、引读最终一段。
魏格纳这样持之以恒地考察、考证,终究――引读。
3、面对魏格纳大陆漂移的假说,老一代地质学家并不承认,当时的人们更是嘲讽他荒唐,斥责他不知天高地厚,有人开玩笑说,大陆漂移学说只是一个“大诗人的梦〞而已。但魏格纳仍孤独地吟唱着自己的诗篇,继续坚强执著地为自己的假说寻觅着证据,。最终究1930年深入格陵兰岛考察气象时,不幸长眠于冰天雪地之中。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地质事业。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在魏格纳或其他科学家的身上还有大量大量,课后让我们继续找一找魏格纳或其他科学家的故事读一读,也可以找一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
六、自主选择、分层作业
1、读一读魏格纳或其他科学家的故事。
2、找一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科学家勇于摸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感受。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并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
世界地图、地球仪、打碎的蛋壳、剪碎的布片等。
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测昆虫,成了有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有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默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发现、假想、假说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探讨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巧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深化感悟
1.观测世界地图和地球仪,了解课文中的地理名词,特别是找到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外形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的外形,看看是不是像书中说的.那样吻合,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借助两个蛋壳来演示相互吻合。
探讨、交流:鸡蛋壳的相互吻合是可以理解的,而地球上两个板块的吻合却是不可思议,为什么?
3.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纳格的假想是什么?“大陆漂泊〞是什么意思?魏格纳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一假想的?
4.默读第7自然段,理解进行推理的过程。
探讨、交流:魏格纳为证明自己的假说成立,都做了哪些工作?
(1)利用剪碎的布片,理解什么是推理。“这几块布原本是一大块儿,现在支离破碎了,你们将怎样去证明呢?〞假如几大洲是一块陆地,魏纳格将会从哪些方面去证明呢?
(2)魏纳格找到的有力证据是什么?结果如何?(课件理解中龙的推理过程)
五、总结布置
魏纳格在地图上的重大发现,对你有什么触动?你想跟魏纳格说什么?
课后阅读《新阅读》中《童年的发现》
练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细心观测、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的重要意义。
3、体会科学家勇于摸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在读文后能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1、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2、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地球仪和世界地图。
一、读题,设疑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
2、设疑:
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二、自读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自学反馈。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4、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状况下发现了什么?
5、找出课文的相关段落,再次朗读。
三、细读课文,观测印证
1、一边读课文的相关段落一边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陆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看看是否相魏纳格说的那样。再看看其他陆地与海岸线是否相像。
2、细读第五自然段的“崭新的奇想〞。说说这个奇想与方才的观测所得是否一致。
四、研读证据,探究过程
1、研读第七自然段,对魏格纳的推理过程进行梳理。
2、学生探讨,教师点拨归纳:
⑴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⑵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⑶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联系在一起的。
五、交流感受,迁移升华
1、交流习文的感受和启示:
探讨: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交流并归纳:细心观测,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魏格纳(1880~1930)德国有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在书中,他综合地貌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事实,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和论据,形成了对比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一种学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他根据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在外形上的吻合性和地层、构造、山脉的连续性,以及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大陆古生物的相关性等事实,认为地壳的硅铝层漂流在硅镁层之上,大陆曾经大规模地水平移动过。在2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块统一的连续体,叫“泛古陆〞。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加上日、月引潮力的作用,自2亿年前的中生代开始,漂流在硅镁层上的硅铝层渐渐自动向西移动。到第四纪初期,形成现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轮廓。大陆漂移说问世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自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后,大陆漂移说重新被人们所重视。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摸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测、思考、论证的重要。
一课时。
自读自悟,探讨交流。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导语:
师:同学们,这是一张世界地图。我们地球分为七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复)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师:就是这样一张普普通通的地图,面对它,德国有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却有了重大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2、分小组学习课文:
⑴请同学们尝试用五分钟时间想方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最难的或最喜欢的部分可以再反复地读一读,看谁最会利用时间。
⑵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⑶看到同学们的认真劲儿,我想把课文读通确定没问题了,接下来让我们把课文读懂。大家知道略读课文前面都会有一段话提醒我们怎么读懂课文,这段话又给了我们哪些提醒呢?赶快读一读,划一划。交流。
⑷同学们互帮互助学得可认真了!方才老师发现有同学读其次段课文有困难,确实这一段真的很难!现在你再去读一读一定会感觉顺畅大量!快,开始吧!
⑸理解其次自然段的重点词语:
魏格纳性格豪放,天生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里坐卧担心,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静谧〞是恬静的意思,恬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
⑹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
魏格纳的巧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测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外形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外形,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3、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细心地打量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外形之后才得出来的。
4、读第7自然段:
⑴理解重点词语: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比较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觅大陆漂移的证据。“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十分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觅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的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究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⑵引导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课外延伸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细心观测,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从魏格纳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
从魏格纳的发现到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不放弃自己的想法,努力战胜困难找证据,我们体会到他是一个细心观测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他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他的这些品质也正是我们学习的地方。
3、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无意发现寻觅证据
产生奇想引起震动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解释:“静谧〞是恬静的意思。
3、体会科学家怯于摸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力,并能把课后的感想感染和同学交流。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考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⑴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担心,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一课时。
1、师:同学们,我们天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复)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小组进修课文
⑴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进修生字新词。
⑵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泛读动画,让学生听范读,更正生字读音,感知课文内容:
⑶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读一读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把握情形:
⑷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
思考:魏格纳的巧妙想法是如何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教师提醒:他住院时,用食指在天图上画着各个大陆的海岸线,结果发现天图上一块块陆天的对比中,天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很好天吻合在一起,因而讨教教授,实天考察,搜集资料,做了好多考证工作。)
(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是如何推理的。)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考察世界天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外形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外形,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如何得出来的。
(教师提醒: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天、细心天打量天图上的一块块陆天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外形之后得出来的。)
1、学生在交流读书感想感染时,教师可以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教师提醒: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举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4、教师通过课文中词句解析,帮助学生进修生词,同时更深入的了解课文:
中央电教馆资源
⑵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天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天方的外形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天吻合!
分析:恬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想感染。这句话引出了下文:
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天用食指在天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消磨时光,引出了故事发生的起因。
2、正确、流利、有感情天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解释:“不可思议〞是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分析:这句话是说,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距离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天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外形极度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续成长。
⑶他开初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比较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觅大陆漂移的证据。
解释:“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极度丰富。
分析: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觅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眼前没有退缩,终究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
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难与挫折。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教师提醒:细心考察,卖力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身分。)
2、利用媒体资源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视频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知识。
3、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可以饱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摸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3、用自己的语言扼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想感染。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一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摸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一课时
一、教师导入:
法布尔长期观测昆虫,成了有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有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复)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巧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三、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测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外形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外形,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细心地打量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外形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四、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细心观测,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五、留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
2.课下去查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选作)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摸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法布尔长期观测昆虫,成了有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有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板书课题《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齐读)(师拿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测)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抓住重点词、句、段来体会科学家勇于摸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3)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全员参与)(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我会读、写生字新词。
静泌、精神大振、枉费心机、浩如烟海、资料、召开、起源等。
2、我懂得“静泌、不可思议、浩如烟海〞等词语的意思。
3、我会用词语说一句话。(如:不可思议、浩如烟海)
4、我会流利读课文。
5、我会自主完成每课一练中的题目。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生动地陈述了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赞扬了魏格纳擅长发现、勇于摸索的科学精神。
2、我会悟。
(1)悟文本。
生1:从“19的一天,年轻的魏格纳因病住进了医院。病房纯净恬静,就连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也是脚步轻轻。〞中,我知道这两句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并着力渲染了一个纯净恬静的环境,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生2:从“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泌舒适的病房里坐卧担心,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中使我体会到魏格纳好动的性格不能适应病房的[恬静与舒适的生活。
生3、从“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像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中,使我知道了这一自然段讲魏格纳细心观测世界地图,发现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够较好的'吻合在一起。
生4:从“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比较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觅大陆漂移的证据。〞中,我知道这句写魏格纳如大海
捞针般搜集资料,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可以推想出他为了取证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2)悟写法。
这篇课文是依照事情发展顺序来表达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展示心得体会。
三、激发知识冲突(约5分钟)
怎样奇妙地使用过渡句?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展示自主收集的资料。
2、同学们,魏格纳的故事是不是让你很受启发呢?你在玩耍过程中有哪些发现和收获?告诉大家吧!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三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静谧、精神大振、枉费心机、浩如烟海、飞渡重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细心观测、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
3、学习读文后能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在读文中感悟细心观测、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
1课时
一、读题设疑
板书课题,读题。
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自学反馈。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3、指名分节朗读。
4、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状况下发现了什么?
5、找出课文的相关段落,再次朗读。
三、观测、读文,相互印证
1、分组观测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陆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看看是否像魏格纳说的那样。再看看其他陆地与海岸线是否相像。
2、熟读第五自然段“崭新的奇想〞。说说这个奇想与我们方才观测所得是否一致。
研读证据,探究过程
过渡: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难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觅证据。结果发现一份十分有说服力的资料。
研读第七自然段,对魏格纳的'推理过程进行梳理。
学生探讨,教师点拨归纳:
中龙是一种爬行动物,它既见于巴西,又见于非洲。爬行动物是不可能飞渡重洋的,由此证明:当时中龙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四、熟读课文,交流感受
1、学生再次默读全文。
2、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你从这件事中感受到什么?
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
1、《黄冈》第8课
2、同步阅读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无意发现产生奇想
寻觅证据引起震动
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我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让学生体会到:细心观测,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可以勉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摸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四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摸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法布尔长期观测昆虫,成了有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有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说说初读课文应当做什么?
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再读,画出不懂的问题。
1、读认读生字词理解词义。
2、按自然段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1、分组观测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外形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外形,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师: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难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觅证据。结果发现一份十分有说服力的资料。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出示幻灯,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细心观测,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
2、课下去查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选作)
本课是略读课文,但此文对于启发学生平日做事要细心观测、勇于摸索大自然奥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两个重点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1、魏格纳的巧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2、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我在课前准备了大陆漂移的有关资料、图片和动画,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的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接体会魏格纳的发现。学生在读中感悟,在看中体会,同时领悟出观测细心的重要性。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五
本文表达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外形十分吻合,从而猜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大量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依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表达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好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纯净恬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担心、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1)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担心,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静谧〞是恬静的意思,恬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这句话引出了下文: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消磨时光,引出了故事发生的起因。
(2)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外形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不可思议〞是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这句话是说,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外形十分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续发展。
(3)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比较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觅大陆漂移的证据。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十分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觅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究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1、学习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确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熟读课文,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速读课文,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自学后,可以通过检查朗读和提出疑难问题的方式进行反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解决,有的可以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接着,依照课文前的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可转动弧形华司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年全合一读卡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滚切式热封切制袋机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年塑料泡板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晶体加工设备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与投资分析研究报告
- 2025年度口腔诊所与牙科社区服务合作合同
- 2025年度地下综合管廊照明系统施工合同(GF(2024版))
- 2025年度智能家居系统升级改造商用房屋租赁合同书
- 2025年度建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咨询服务合同追加条款
- 2025年度建筑用复合材料研发与采购合同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测试卷(一)(含答案)
- 2024年中国工业涂料行业发展现状、市场前景、投资方向分析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麻风病防治知识培训课件
- 化工企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培训考试卷(后附答案)
- 工伤赔偿授权委托书范例
- 食堂餐具炊具供货服务方案
- 员工安全健康手册
- 自然科学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 华为客服制度
- 医美面部抗衰老注射项目培训课件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方法的研究-中期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