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亲子关系近十年的研究在影响儿童成长的诸多社会因素中,家庭因素显然是最重要的。它是儿童的社会联系中出现最早和持续最久的一种,而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又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一种主要的家庭关系。儿童早期唯一的社会联系可能就是与父母的关系。亲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情感关系将会影响到儿童对以后社会关系的期望和反应。一、亲子关系特点的研究1、亲子关系不对称性的研究从心理意义和社会资源两方面看来,亲子关系是一种不对称的相互作用关系。子女需要得到父母的保护、抚养、交流,不仅婴幼儿时期是这样,即使到了童年、少年时期,父母仍然为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食物、住处、指导、劝告、关怀、慈爱以及纪律和控制;反过来,他们也向父母提供了顺从、合作、帮助和满足情感关系的机会。显然,亲子关系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但这种相互作用关系又具有不对称的特点,孩子和父母都对对方抱有期望,然而这种期望并不对称:儿童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父母往往能在短时间内给予满足,而父母想从孩子身上得到的则常常需要孩子长期的努力,并且,从亲子关系的很多方面来看,孩子的需要超过了父母需要,父母对孩子大多是“只求付出,不求索取”。一般地说,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从亲子关系中学到的是对权威的理解和对规则的服从,而从同伴关系中学到的是平等、民主的观念和公正、合作的原则。在亲子关系中,通常由父母掌握着权力和限制,儿童的合作就意味着对父母权威的顺从和尊重。父母指导和训练孩子,孩子遵从父母的教导,从而自然地形成了亲子关系中父母占有权威地位。从总体上来看,亲子关系中父母占主导地位,子女处于服从地位,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2、亲子关系相互作用的研究长期以来,亲子之间的关系都被看作是一种由父母教育孩子并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1]新近的研究认为,儿童的气质特点决定,了他以后的攻击性和顺从性,父母根据儿童的特点来调整纪律训练方式的。换言之,父母倾向于使用对他们自己的孩子最为有效的任何抚养方式。父母的抚养方式与儿童特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好与一般推测相反:不是父母的行为模式引起了儿童的某些行为,而是儿童的行为模式导致了特定的抚养方式,父母选择的管教方式更多地由孩子做了些什么决定,而不是由某种父母一贯使用的方式决定。另一项研究也认为,当母亲在影响孩子时,孩子也在影响着母亲,亲子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双向因果沟通。依恋研究发现,婴儿期影响依恋关系的因素与母亲和婴儿双方的特点有关。母亲的敏感性、合作性和接受性等特点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婴儿本身气质的特点也对依恋有重要影响,如规律性和反应阈等气质特点影响母婴依恋关系。这些结果表明,父母并不是不管孩子的什么行为都使用某种一贯的管教方式,也说明儿童确实对父母抚养活动产生一定影响,儿童也是亲子关系的一个积极方面。3、亲子关系作为一个系统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社会学对儿童社会化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儿童的抚养看作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复杂过程。更进一步的观点是将家庭看作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其中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特征和行为都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并影响着每一个成员的反应。现代发展心理学一直试图弄清父母的特征、态度、育儿活动与儿童的人格、认知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尽管人们很容易认为,父母的行为决定或铸就了儿童的行为。但是关于儿童抚养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是相关研究,因而还不能确定这种因果关系。我们应当看到,儿童行为的塑造是一个十分复杂而难以预测的过程。儿童在自己的能力、气质、人格和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以独特的方式对他人的行为做出解释和反应,积极地进行着社会化过程。亲子关系存在于家庭之中,而家庭存在于一个更大的社会环境之中。同一个家庭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将形成不同的作用系统,研究亲子关系必须考虑由此形成的不同系统。此外,还有人认为,亲子关系还具有不可替代性、持久性、强迫性和变化性等特点。二、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的研究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有着渊源关系。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性、社交抑制和退缩以及社会责任感倾向等与亲子关系密切相关。1、亲子关系与儿童社会行为的研究多数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相关,不安全依恋及其相关因素似乎是儿童反社会行为的前提条件。一项研究认为,在2~3岁时,儿童的攻击性常在家长使用权威方式反对他们的活动之后出现。通过对家庭环境状况的研究发现,父母婚姻冲突、争斗及随之而来的离婚等与儿童攻击性高度相关。家庭冲突会进一步伤害儿童的心灵,削弱甚至抵消了父母教育所起的作用,儿童在此情形下更容易遭到父母的拒斥,直接导致儿童苦恼、愤怒,并通过模仿增加对他人的攻击性,因而逐步发展的不良亲子关系就成为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增加的一个习得性条件。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母亲与儿童之间的和睦关系对儿童的攻击行为有显著的负效用;同时儿童的攻击和破坏行为反过来影响亲子关系的和睦。攻击性和有反社会行为的儿童为自己制造了一个恶性社会环境,这种环境又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对外界的敌对态度和破坏行为。在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中,一般认为和睦、融洽的亲子关系会促进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但有关对照研究发现,亲子关系与儿童亲社会性之间有显著的相互作用。这可能是因为亲社会行为不像攻击性、破坏性行为那样,会对别人带来伤害性后果,因而也就不那么引人瞩目,也不会引起父母的强烈情绪反应。在利他行为研究中发现,那些不会怜悯他人的婴幼儿的母亲大都采取限制、惩罚或不做解释地使婴幼儿离开他人苦恼情境的方式;而会怜悯他人的婴幼儿的母亲则易对伤害事件进行有感情的解释,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烦恼的关系。在后一种情境中母亲实际上等于给孩子进行了移情训练,只有使儿童的注意集中于他人的苦恼,怜悯他人的行为基础才能确立。关于家庭中的相互影响决定儿童行为抑制的研究有一些争议。一种意见是,儿童行为抑制是一个稳定的气质决定的倾向,从而限制了儿童的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关系;另一种意见是,儿童的行为抑制是不敏感——不安全的交互作用和关系的产物。回避的、安全的和反抗的母子依恋各自反映了儿童不同水平的抑制,对一些儿童来说,行为抑制似乎是处理来自于不熟悉环境威胁的一种手段。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行为抑制开始产生了性别差异,女孩的行为抑制一般多于男孩。因为女孩的害羞在社会关系中很少体验到消极后果,父母因而对改变女孩的害羞较少做出努力。2、亲子关系与儿童社会责任感、人际选择的研究社会责任感包括“做好事”和“不做坏事”以及改正错误并弥补其消极后果等。同情心、利他主义、内疚感和抵制诱惑是社会责任感的相关因素。亲子关系是社会责任感的源泉,它开始于儿童2岁时对母亲要求的服从,而当儿童遵照母亲的安排并实际行动之时,这似乎是社会责任感内化的一个早期标志。这种内化依赖于循循善诱的说服、亲子关系的温暖和敏感性。可以肯定地认为,安全依恋比不安全依恋的儿童更有同情心。亲子关系对不同的儿童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惧怕型儿童中,轻微的控制会导致最佳的唤起,使儿童产生责任感;而对于不惧怕型儿童,移情的母子关系提供了责任感内化的必要动力。有关依恋的研究认为,儿童的行为问题也与婴儿期的不安全依恋有着密切关系;同样,依恋关系又是学龄儿童适应不良和行为问题的重要预测指标。对于青少年和成人的依恋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依恋关系影响着青少年的社会信念和个人关系取向,青少年在选择同伴和恋爱对象时,受到依恋关系的影响。在家庭关系中,安全型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建筑施工春节节后复工复产工作专项方案
- 《课堂教学研究的》课件
- 小学一年级20以内数学口算强化练习题
- 《初中几何课堂文化》课件
- 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混合运算》试题
- 学案美文如画点题扣题升格学案
- 《综合楼体报告前提》课件
- 《化学专利撰写》课件
- 《楼宇设备监控系统》课件
-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
- 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末调研考试物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
- 二次元作业指导书
- GB/T 15180-2010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
- GB 19504-2004原产地域产品贺兰山东麓葡萄酒
- 公路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课件
- 计算机基础知识整理课件
- 高一数学必修2《事件的关系和运算》课件
-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试卷分析范文(通用5篇)
- 封条模板A4直接打印版
- 电解铜箔制造工艺简介
- 埋针治疗评分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