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技术在周围性面瘫患者康复中的影响_第1页
中医特色技术在周围性面瘫患者康复中的影响_第2页
中医特色技术在周围性面瘫患者康复中的影响_第3页
中医特色技术在周围性面瘫患者康复中的影响_第4页
中医特色技术在周围性面瘫患者康复中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31011第一章周围性面瘫概述 2180891.1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机理 291271.2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表现 3109921.3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现状 3116421.4中医特色技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现状 417177第二章中医特色技术在周围性面瘫患者康复治疗应用措施及其效果 514137结语 721968参考文献 831574致谢 10中医特色技术在周围性面瘫患者康复中的影响摘要:周围性面瘫中医称为“口僻”,以一侧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据流行病学调查报道,该病在我国年发病率为26~34/10万、患病率为258/10万[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如今在周围性面瘫疾病治疗领域,国内外医学界已经产生了大量研究结果。本研旨在对现阶段周围性面瘫患者康复治疗现状进行总结,以探究中医特色技术及辨证施护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康复临床效果,评价中医特色技术在周围性面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影响以及效果,为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依据。关键词:周围性面瘫;中医特色治疗技术;辨证施护;疗效Abstract:Peripheralfacialparalysisiscalled"Koupi"inChinesemedicine,anditisadiseasewithobliquemouthandeyesononesideasthemainclinicalmanifestation.Withtheincreasingincidenceofperipheralfacialparalysisinrecentyears,theannualincidencerateinmycountryis26-34/100,000,andtheprevalencerateis258/100,000.Withtheincreasingincidenceofperipheralfacialparalysisinrecentyears,researchersinthemedicalfieldhaveconductedresearchonperipheralfacialparalysisfromvariousanglesandhaveachievedcertainresearchresults.Basedonthisresearchstatus,theresearchmethodsofthemainliteratureresearchandreviewofthisstudyarecarriedout.First,thecurrentstatusofrehabilitationtreatmentforpatientswithperipheralfacialparalysisisexplored,includingtheetiology,prognosis,nursing,anddiagnosisofperipheralfacialparalysis,andthenthecharacteristic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ombinedwithdialecticalnursingcareareexplored.Rehabilitationclinicaleffectsofpatientswithperipheralfacialparalysis,summarizeandsummarizetheimpactandeffec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aracteristictechnologyintherehabilitationofpatientswithperipheralfacialparalysis.Comprehensiveliteratureanalysisconcludedthatthecharacteristictreatmentandnursing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upplementedbysyndromedifferentiationcaneffectivelyrelievethesymptomsoffacialparalysisinpatientswithfacialparalysis,withgoodresultsandhighsatisfaction,anditisworthyofbeingwidelyusedinclinicalpractice.Keywords:Peripheralfacialparalysis;TCM;syndromedifferentiationnursing;curativeeffect第一章周围性面瘫概述1.1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机理西医学认为,病毒性感染、炎症、面部相关神经功能紊乱而引起的面神经炎性水肿、缺血甚至痉挛发作是导致本病的主要病因病理[1]。周围性面瘫发病因素具有复杂性这一特点,故患者发病时的具体病因常常不能有确切的答案,常见的病因除了以上提到的炎症、病毒性病变,还包括外伤、肿瘤、自发性、血管性病变、脑干病变及一些骨源性病[2]。同时医源性病变与外界刺激如气候变化,心理刺激如精神高度紧张,健康状态不佳等也可成为不可忽视的诱因[3]。面神经在出现炎症时,首先出现水肿、脱髓鞘等病理改变,此时患者可出现面部神经传导功能减退的症状;进一步加重时会引起面神经管内的轴索出现变性,茎乳孔内也可出现,这个阶段则会表现出面部肌肉运动功能降低甚至丧失[4]。1.2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表现周围性面瘫为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主要特征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初期患者多在喝水或刷牙、漱口时发觉有漏水、口中不能含水等异常表现,继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吹气、吹口哨、露齿、皱眉不能,鼻唇沟、额纹变浅甚至消失,病侧眼睑闭合不全或完全不能闭合,做笑的表情时口角向健侧牵拉,少数患者会出现味觉异常、听觉过敏。周围性面瘫的诊断并不困难,首先排除其他需要鉴别的阳性体征或相关疾病,再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患者急性起病、快速进展的特征可确诊[5]。1.3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现状在中国,面瘫的年发病率大约为0.043%,平均每十万人中就会有20~30个面瘫患者远高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临床报道指出[10]:面瘫起病后发展速度相当快,通常会在发病后的四天内达到症状的最高峰。经过常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在5-10周内可逐渐获得康复。相反,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干预,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患者的病情恢复、心理情绪及生活质量将遭受严重影响。因此,尽早选择可靠的治疗方法是面瘫患者的重中之重。纵观现状,因面瘫发病机制众说纷纭目前临床上尚无公认一致的治疗方法。就目前的西医治疗而言,周围性面瘫西医治疗方案主要考虑的预后因素有有患者年龄与体质、病程、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治疗手段是否得当,甚至与后期是否坚持康复治疗、患者是否有基础疾病有关。大部分周围性面瘫患者经过1-3个月西医治疗后可基本治愈或完全康复,约有10%的患者因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面部遗留终身不可恢复的后遗症[6]。目前西医治疗领域周围性面瘫诊断尚无特异性的客观指标,主要依据周围性面瘫临床特点及病变部位分三种类型[7]:①单纯性面神经炎。定位:茎乳突孔或以下部位受损。临床表现:面肌运动障碍,前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②贝尔氏面瘫。定位:在面神经管内(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管中鼓索和镫骨肌神经之间受损。临床表现:面肌麻痹,舌前2/3味觉丧失,涎腺分泌功能障碍。③Hunt氏面瘫。定位:膝状神经节处受损及岩浅大神经受累。临床表现:面瘫,舌前2/3味觉丧失,涎腺分泌功能障碍,听觉障碍,泪腺分泌丧失,耳甲与乳突区痛。亦可出现耳廓、外耳道疱疹。在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患者时,由于大多数现代医生十分关注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治疗以及疗效评估,因此容易忽略该疾病的预防和护理。总体来看,周围性面瘫的护理文献相对较少,李玉玲等[8]从心理护理,综合护理,对症护理,协调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的角度,对57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了针灸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谭艳梅[9]认为,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容变化具有与其他疾病不同的特点,不仅需要常规护理,而且需要特殊的中医护理措施。艾灸治疗中,患者得到了全面的护理与配合,药物,电针,按摩等治疗手段,有效促进了面肌功能的恢复,大大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1.4中医特色技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现状中医发展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特别是在对慢性疾病的治疗方面,一直有着丰富的文字记载和良好的治疗效果。辨证施护就是从祖国医学的辨证施治引申而来,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形成证候;施护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方法。辨证和施护在护理疾病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其特点有二:一是能从社会与自然环境等角度去分析疾患,重视如精神修养、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护理等方面的内容,强调了解、关心病人疾苦,进行针对性疏导的整体观念;二是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实质是由于“证”的概念中包含着病机在内的缘故,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护理方法就是辨证施护[16]。究其渊源,辨证施护理念可追溯至《黄帝内经》。两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论》形成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也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17-18]。在中医治疗领域发展过程中,大批中医医者深入研究古籍、古法,继承前人的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不断创新,传承发展了多种行之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针刺、艾灸、推拿按摩、中药治疗、拔罐、等,在临床实际操作上,多采用几种疗法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姚慧芸[11]采用穴位交叉法治疗面瘫,经过5个疗程的治疗后,痊愈率为83.4%,总有效率为98.8%。可见中医穴位针刺对治疗面瘫效果显著。此外,许佳年[12]从神经、肌肉解剖特点上着手,根据神经分布特点选择相应的刺激点,根据面肌分布特点选择相应的刺激区域,再利用排刺法、巨刺法、围刺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显著。何新芳等人[13]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程辩证施治,结果显示在治愈的50例中有39例属急性期,比例占83.3%,说明在面瘫的治疗中,可以考虑根据不同时期选取不同穴位,而且在面瘫早期,及时的针刺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尤光明等[14]用中成药疏风活络片结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明显。更进一步,徐杨青[15]综合比较了中药内服和中药熏蒸的优劣性。结果表明,针刺+熏蒸组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显著优于针刺+中药内服组。程广红等从辨证施护层面,总结了面瘫的3个护理方法,分别为风寒外袭、风热侵袭、气虚血瘀等,通过辨证施护对面瘫患者的护理进行了探讨[19]。岳全等提出,通过临床实践表明,采用辩证施护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护理,可以提高疗效、缩短住院日[20]。尽管诸多研究显示辨证施护能够有效减轻疼痛、改善患者的面瘫状况、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等,但在周围性面瘫辨证施护的临床应用与研究中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辨证是施护的前提和依据,但无论是临床应用普遍的行业标准[21]还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22]中关于证型的描述均只是症状的罗列,不分主次。这增加了护理人员开展辨证的难度;其次,虽然相关的研究数量较多,但文献质量尚待提高,且辨证施护的具体措施相对零散,未成系统。可见,既往的研究者从中医各种方法探索治疗周围性面瘫并得出有益结论:中医特色治疗在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痊愈率、降低复发率。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完善周围性面瘫辨证施护辨证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系统整理相关的辨证施护措施,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的特色与优势。第二章中医特色技术在周围性面瘫患者康复治疗应用措施及其效果 根据对面瘫的辩证论治,中医学将本病划分为急性期(即面瘫症状出现2周内)、恢复期(2周-3月)、后遗症期(3个月以后)[23]。在治疗本病的方法上,主要依靠针药结合的方式。既往研究表明,针灸对于面部出现的麻木感、肌肉运动不能等症状是最有效的改善方法,能有效加速面瘫局部血液循环[24]。而中药主要以汤剂为主,其中代表类中药为:活血化瘀药、平肝潜阳药、解表祛风药、扶正补虚药[25]。结合前述研究,针灸外治,中药内治,通过针药结合,内外并治的治疗方案对面瘫的恢复更有裨益。陆伟慧[26]认为面瘫初起之期,邪在卫表,治疗应以宣肺固卫为法,达到调整局部经气的目的,所以他采用平补平泻法作为治疗方案。最后有22例在针刺10次内痊愈,9例在针刺15次内痊愈,4例在针刺20次内痊愈。冉光明等人[27]认为面瘫跟后天脾胃不足有关,故采用补脾法来治疗面瘫,治疗3个疗程后的结果显示:痊愈29例,显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对于本病,中医治疗手段经实验验证均对面瘫的恢复有着显著的疗效[28]。李家康[29]将内治法和外治法结合,结果痊愈210例,显效49例,好转7例,愈显率为97.37%。邵淑娟等[30]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30例面瘫,结果痊愈率为80.0%。杨腊芝[31]将对针刺走罐以及针刺治疗两种治疗方案的效果展开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针刺加走罐组和单纯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分别为94.31%、72.16%。显然针刺加走罐组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中医特色治疗及护理主要通过特色的中医治疗方法辅助综合性护理手段的方式改善病情,将此法运用到面瘫的治疗中,以患者的发病机制、病因为依据实施针对性干预,于临床护理中融入中医技术,可对面部功能的快速恢复起到促进作用[32]。穴位按摩、拔罐、针灸、隔姜灸、情志干预等均属于特色的中医治疗及护理手段,其可提高面部运动神经的兴奋性,可对肌肉收缩功能进行改善,防止面部肌肉出现萎缩的情况,缓解不良情绪,改善生活质量[33]。李永璇使用缓肝理脾汤加减治疗面肌痉挛38例,有效率达到97.37%。缓肝理脾汤来源于《医宗金鉴》,有缓肝健脾之效,可有效治疗脾虚肝旺所致的慢惊风。贾琪予以炙甘草汤治疗面肌痉挛取得较好效果。邱蕊[34]研究了6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接受针刺后接用电针治疗;试验组33例接受火针结合电针治疗,取穴夹承浆、地仓、四白等穴常规消毒后,取烧红的火针轻轻点刺,速进疾出,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火针针刺结束进行常规电针治疗,取穴、治疗方法及步骤、疗程同对照组。结果发现火针与电针配合使用,临床疗效高、恢复时间短。陈念辉[35]通过人工麝香穴位贴敷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与采用抗炎、抗病毒、消肿、营养神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常规治疗相比,发现用人工麝香穴位贴敷联合针灸比西药治疗能取得更好疗效。杨世威[36]选取探析周围性面瘫患者用针灸与中药辨证相结合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发现对照组患者疗效评估为显效、好转有32例,观察组疗效评估为显效、有效患者有39例,总有效率80.0%、97.5%,周围性面瘫患者在针灸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辨证方案对病情进行干预效果显著,对提高患者积极心理和生活质量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早在《扁鹊传》中,就有“医之所病病道少”的苦恼,但是纵观近两年来中医特色技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资料,发现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方法其实众多,临床医生通过不断摸索总结,结合患者个人病情,总能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案,所以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并不困难,但是如何因材施教,因病施治是主要问题。通过文献总结可以看出,中医中的多种方法的联合运用的治疗方法,能够缩短患者病程,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然而治法之间如何配合使用才能达到更好临床疗效,目前还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观察验证。但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中医涉及的方法和内容汗牛充栋,不断探索各种方法之间的关联以及联合治疗,笔者相信是今后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向。结语周围性面瘫作为临床中常见的神经内科疾患,多见于中青年患者,由于该病位于颜面部,若不及时治疗,会对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妨碍患者正常社会交往的进行。临床实践表明,该病一般预后良好,但由于患者自身体质及错失正确治疗时机的原因,会有一部分患者遗留口角歪斜不能纠正的后遗症,因此积极及时正确的治疗对该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中医特色治疗作为周围性面瘫的一种常规且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临床效果已为广大临床医者所认识,但对于该病的规范化治疗,目前仍尚未达成统一的意见。中医特色治疗主要通过特色的中医治疗方法辅助综合性护理手段的方式改善病情,将此法运用到面瘫的治疗中,以患者的发病机制、病因为依据实施针对性干预,于临床护理中融入中医技术,可对面部功能的快速恢复起到促进作用[32]。纵观前人的文献,本论文主要通过文献综述,可以发现,中医特色治疗的方法手段博大精深,穴位按摩、拔罐、针灸、隔姜灸、情志干预等均属于特色的中医治疗及护理手段,且各种联合理疗辅之以辩证施治,效果显著。中医特色技术可提高面部运动神经的兴奋性,可对肌肉收缩功能进行改善,防止面部肌肉出现萎缩的情况,缓解不良情绪,改善生活质量[36]。问题和展望:由于目前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具体分期分型尚有争论,加上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以及笔者知识水平有限,本研究单单通过文献综述,总结前人在中医特色治疗对周围性面瘫治疗的效果,未能进行大样本的临床观察,未免总结片面,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希望能通过大样本的临床观察,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参考文献陈霞.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早期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发现[J].中国医药指南,2016,014(036):178-178.夏爽,祁吉.面神经及其病变的影像解剖学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6(11):1094-1098.王松伟,吴毅.周围性面瘫的评估及治疗概况[J].上海医药,2014,35(02):14-17.陈霞.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早期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发现[J].中国医药指南,2016,014(036):178-178。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第八版:390.黄樱,李锋,陈红.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后遗症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1):1222-1224.李予鲁.面神经功能分级现状[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4,28(3):174-178.李玉玲,于晓华.57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行针灸治疗期间的护理体会[J].医学创新研究,2007,4(27):102.谭艳梅.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护理[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6):76~77.雷云,吴成翰,高丽丽.中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12,63(04):330.姚慧芸.针灸治疗面瘫43例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2,36(10):48.许佳年.顽固性面瘫针刺疗法探析.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06):609-610.何新芳,李素荷,冯淑兰.针灸分期辨证治疗面瘫的疗效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3.19(11):6-7.尤光明,周健,潘红梅.疏风活络片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26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8(4):10.徐杨青.针刺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上海针灸杂志.2009.(08):467.邓文波.中医的辨证施护体现了循证护理思想[J].临床护理杂志,2010,09(006):63-64.关正荣.从《伤寒杂病论》谈中医的辨证施护思想[J].四川中医,2010(11):38-39.陈华,徐桂华.《伤寒杂病论》对中医护理学发展贡献[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1):135-137.程广红,杨桂荣,孟迪,等.面瘫的辩证施护[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000(001):P.98-99.岳全,李娟,李学丽.周围性面瘫的辨证施护[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7(v.12;No.94):223-22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牛金艳,舒朝霞,薄影.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疗法及辨证施护[J].光明中医,2014(5):1072-1073.田卫卫,赵林华.周围性面瘫中医分期治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