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全册课件(共82张PPT)_第1页
专题0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全册课件(共82张PPT)_第2页
专题0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全册课件(共82张PPT)_第3页
专题0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全册课件(共82张PPT)_第4页
专题0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全册课件(共82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高考历史(江苏专用)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考点一科技成就A组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1.(2019江苏单科,3,3分,易)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

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

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

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三年高考答案

C从材料信息看,自五代至宋朝,用雕版印刷的书籍数量增多,全国各地书坊所售书

籍大多精雕细校,这说明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故选C项。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

术,可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从材料信息看,雕版印刷不仅用于官方刻书,也用于民间书

坊刻书,故D项错误。

误区警示本题误选最多的是B项,说明考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11世纪中叶,毕昇发明活字

印刷术,印刷所用活字数量庞大,制字、拣字、排字比较费事,且经、史之类的书要反复印刷,

因此在雕版印刷已成习惯的情况下,活字印刷并没有取代雕版印刷,只是偶尔见诸记载。本题

提供的情景材料中,也没有提及活字印刷。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2.(2019天津文综,4,4分)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

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

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A.中国商人B.阿拉伯人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D.奥斯曼土耳其人答案

B

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欧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人是东西方经济文

化交流的使者,故B项符合题意。3.(2019重庆文综,5,4分)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

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

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②降低了生产成本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④扩大了原料来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C题干材料只涉及部分地区,①中“遍布全国各地”的表述错误。从材料看,废纸

亦可用来造还魂纸,成本降低且造纸原料来源扩大了,②④正确。由“全省从前煮浸之力”可

知,还魂纸制造工艺更加简单,③错误。故本题选C项。C组

教师专用题组4.(2019江苏单科,3,3分)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

(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答案

D材料显示明代才开始使用活版印制邸报,这说明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故D

项正确。材料只能说明活版印制邸报始于明朝,并不能说明活版技术使用始于明朝,故A项错

误。材料并未显示活版以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也未体现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故B、C

两项错误。5.(2019重庆文综,3,4分)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

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答案

C

“司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A项表述错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蔡侯

纸”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出现的,B项错误;火药在唐末开始用于军事,C项正确;活字印刷

术出现于北宋中期,活字印刷书籍不可能始于元朝,D项错误。6.(2019浙江文综,13,4分)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也十分频繁。下列说法

中错误的是

()A.耕作技术大体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耦犁、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C.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D.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答案

C指南针是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的,这个时间应该是宋末元初,故答案选C。7.(2019天津文综,12,6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

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

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

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

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

的关系。(6分)答案(1)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解析(1)从材料信息可知,印刷术的应用促进了学术的复兴,“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

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说明其满足了教育的需要,据此可回答第一小问。阅读

材料信息可知,印书种数多的地方科考中进士的人数亦多,说明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据此回答

第二小问。8.(2019课标Ⅱ,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

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

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

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答案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

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

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根据题目设问要求,灵活作答。解答时,首先应阅读图文材料,

从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或中西文化交流等角度提炼观点。再依据

选定的观点,迁移相关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论证时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考点二汉字与书画A组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1.(2019江苏单科,5,3分,易)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

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答案

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特点。材料中“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

韵”说明中国画的特征是用景传情,即情景合一,故C项正确。A、D两项明显不符合中国画的

特点,B项属于文人画的典型特征,不符合题干材料。知识归纳文人画与传统绘画比较起来,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抒

发,是以绘画的形式来进行一种抒情活动,其目的并不止于绘画本身,而是超乎其上。本题给考生的启示是:凡特点都是比较而来,所谓特点就是历史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它的提

炼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其内容则具有客观性,理解历史事物要准确把握其特点。2.(2019江苏单科,2,3分,中)《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

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

景。《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

()

A.描绘上是一致的B.形式上是一致的C.风格上是一致的D.主题上是一致的答案

D《史记》以文字形式描绘整个事件的始末,胜在详备而丰赡;而武氏祠画像石则

仅将整个事件定格在荆轲掷匕首于铜柱导致刺杀失败的瞬间,胜在直观和形象,A、C两项错

误;《史记》和武氏祠画像石分别以文字和图像的形式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进行

了记载,B项错误;尽管描绘、形式和风格上不尽相同,但透过《史记》和这块画像石,我们所能

获知的有关荆轲谋刺秦王嬴政失败这一历史主题却是一致的,D项正确。误区警示本题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考生误选A项,主要原因是对“描绘”“主题”这两个词

语的理解有偏差。《史记》与武氏祠画像石在基本史实的记载上是一致的,也就是叙述的事

件主题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细节描绘上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异。文字记载侧重过程的叙述,而图

片则是瞬间的定格。本题告诉我们,对重要字句的解读是理解题意的关键。对同一历史事件,

要从多角度搜集史料并进行比较甄别,这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做法。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3.(2019课标Ⅲ,24,4分)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

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答案

A本题考查文字的演变。图中“车”“马”二字由繁到简,说明从西周到战国,文

字的频繁使用促使人们简化字形,以利于书写,故A项正确。西周至战国,人们把文字刻在甲骨

上,或镌刻在青铜器上,后来更多地使用竹片、木简和帛做书写材料,但未必会影响文字字形的

变化,B项错误;各国变法主要是为了增强自身实力,对字形的变化影响不大,C项错误;“书同

文”推行于秦统一六国以后,时间不符,D项错误。易错提醒本题易错选D项,考生看到小篆字体就联想到秦统一文字,忽视了统一文字发生在

秦统一六国之后。4.(2019课标Ⅱ,24,4分)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答案

B据题干信息可知,三国曹魏《三体石经》运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再观察图片可判断出另外一种字体是隶书。先秦古文、小篆、隶书反映了汉字的演变历程,

故答案为B项。曹魏时期并未在统一文字方面做出相关努力,故A项错误;曹魏时期,先秦古

文、小篆已不流行,C项错误;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D项错误。5.(2019广东文综,12,4分)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

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A.小篆B.隶书C.行书D.草书答案

B

本题考查汉字的形成与演变。题干材料中“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

即改小篆为隶书,正确选项为B项。C组

教师专用题组6.(2019江苏单科,2,3分,易)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

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面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楷体汉字执王臣劓甲骨文

答案

D甲骨文经过多次演变才发展为楷体汉字,A项表述错误;“飞舞飘逸”是草书的特

点,而楷书的特点是笔画详备、结构严整,B项错误;一些甲骨文字已被识读,C项错误;从图片中

可以看出,甲骨文字已经具备了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D项正确。7.(2019课标Ⅲ,26,4分)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

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

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答案

C唐太宗认为萧子云书法“无丈夫之气”,崇尚王羲之书法的“尽善尽美”,促使社

会上形成竞相模仿王羲之书法的风气,这与唐代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有关。由此表明,王羲之

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除了其自身较高的艺术水平以外,还与时代选择有关,故应选C

项。皇帝的好恶可以“影响”但不能“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排除A项;B项说法太绝对;

D项并非材料主旨。8.(2019四川文综,1,4分)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中把书法的

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

答案

D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书法字体的特点,能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草书,

该字体极具审美价值。A项为行书,B项为隶书,C项为篆书,D项为草书,故D项正确。9.(2019安徽文综,13,4分)右图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ú,盘屈)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答案

A

从对该画的评价看,这幅画主要体现了苏轼对意境的追求,符合这一特征的绘画风

格是A项。B项体现的是写实风格;C项与图片不吻合;D项与该画浓墨重笔的画风不符。10.(2019广东文基,19,2分)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

()

答案

D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书法的相关知识。据图片字体可判断:A为甲骨文,B为草

书,C为楷书,D为小篆。秦统一文字后,规定小篆为官方统一使用的文字,故正确答案为D。11.(2019课标Ⅱ,48,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

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

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郑板桥一生最

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

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

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竹钱,

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7分)答案(1)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2)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个性、意韵、题材、艺术形式等方面概括。(2)从经济

状况、社会发展趋势、思想特征等方面分析。考点三文学成就A组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1.(2019江苏单科,4,3分,易)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

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答案

A从材料信息看,元曲的特点是“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贴近生活,易受欢迎,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元曲寄情山水、语言句式、内容丰富的信息,故

排除B、C、D三项。方法技巧本题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元曲的特点。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就可以得

出正确答案。2.(2019江苏单科,3,3分,易)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

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

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答案

C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汉武帝时期,国力强

盛,气势恢弘的汉赋适应了统治者的需求,故A、B两项理解正确。结合材料中司马相如的赋

的特征可知D项理解正确。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反映了当时恢弘的文化气度和豪迈的时

代精神,与道家的无为思想不符,故C项理解不正确,符合题意。知识拓展汉初,楚辞盛行。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这种

夸张渲染的文体,既与汉武帝时期西汉进入强盛阶段的时代气息契合,又迎合了汉武帝这位有

为之君的政治诉求。所以这种夸张的文体直到汉武帝时才引起天子的注意,赢得“内多欲而

外施仁义”的皇帝的赏识。由此,汉赋逐渐流行开来。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3.(2019课标Ⅲ,27,4分)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

“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

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答案

D从材料信息看,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个人出版著作之风盛行,士大夫间

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说明当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故选D项。出版个人著作和士大夫

之间以书为礼并不能说明学术文化水平提升,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士人地位的变化,排

除B项;材料信息未涉及经世致用思想,排除C项。4.(2019四川文综,3,4分)“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

能有

()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③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C“诗”具有对仗工整、句式齐整的特点,而词的句子长短不齐,②错误,排除含②

的选项,故选C项。5.(2019福建文综,16,4分)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

仗刀临流。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

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答案

C材料中的唱词只是对关羽英雄气概的一种描述,并没有揭露社会黑暗的意图,故

C项的理解明显错误,符合题意。A、B、D三项对材料的理解均准确,故不符合题意。6.(2019重庆文综,1,4分)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

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

丽色彩。该作品是

()A.《诗经》B.《老子》C.《庄子》D.《离骚》答案

D由题干中“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和“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

彩”等可知,该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皆与题干所述作品的特点不

符。C组

教师专用题组7.(2019江苏单科,1,3分)“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

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

《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

的是

()A.《诗经》B.楚辞C.汉赋D.唐诗答案

A材料表明山歌的特点是反映民间风情,与此相类似的是《诗经》中的“风”,故A

项符合题意。从材料看,楚辞、唐诗兴起后排斥“民间性情之响”,排除B、D两项;材料并未

反映汉赋的情况,排除C项。8.(2019北京文综,14,4分)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

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

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答案

C本题考查唐宋到明代的思想文化及史学研究方法。柳宗元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在唐宋时期都得到极高评价。但是,到了明代,人们对他的思想成就关注

较少,多将他视为文学家,这与明代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有关,因此C项符合题意。材

料没有涉及明代对柳宗元思想评价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A项的结论。B项说法太绝对,排除;

明代对柳宗元成就的评价仅限于文学领域,并不全面,排除D项。9.(2019天津文综,1,4分)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

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

()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答案

D司马迁认为,以古察今,可以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但由于古今历史环境不同,又不能

照搬历史经验,D项符合题意。历史不会重演,但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应当以古察今,以史为

鉴,A、B、C三项错误。10.(2019北京文综,12,4分)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下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

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答案

A

示意图中的“齐”“郑”“卫”等名称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根据所学知识,

《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出自该作品集,

故A项正确。B项中“汉相如”指西汉时期的司马相如,“陶元亮”指东晋时期的陶渊明;C项

中的“李将军”指西汉时抗击匈奴的名将李广;D项诗句是对秦朝在全国推行小篆为标准字

体、“焚书”的评论。B、C、D三项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11.(2019四川文综,3,4分)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

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答案

B从材料信息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虽词藻夸张,但其目的是引导节俭的风

尚,这一手法与《诗经》的“风谏”极其相似。可见,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旨在批判当时

的奢靡世风,故选B项。司马相如生活在西汉的强盛时代,故A项表述错误;汉赋与《诗经》的

创作形式不同,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12.(2019课标Ⅱ,24,4分,0.622)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

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

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答案

B由材料信息可知,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

的事迹。文献的记录都带有主观色彩,A项表达过于绝对。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文献中有对

黄帝的赞誉,可见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故B项正确。C项“历史文献记录应当

与口头传说相印证”在题干中不能得到体现。D项表述过于绝对。13.(2019课标Ⅱ,27,4分,0.548)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

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

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答案

C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的小说蓬勃发

展。从材料信息看,明代以来,小说对士、农、工、商的教化影响比儒、佛、道的影响更广

泛。这从本质上说明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了世俗文化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与

材料信息不符。考点四戏曲艺术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9课标Ⅱ,27,4分)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

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

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答案

D题干中“官腔”“雅乐”“郡邑大夫”“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等说明昆曲

的流行是因为其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故D项正确。陆王心学注重内心自省,与材料中所体

现的士大夫展示其高雅品味不符,故A项错误。明代京剧尚未产生,故B项错误。题干信息表

明昆曲流行是社会等级观念强化的反映,故C项错误。教师专用题组2.(2019课标Ⅱ,28,4分,0.666)“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

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答案

B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

的特征。这一形式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如关羽的红脸代表其忠义,曹操的白脸代表其奸诈

等,故选B项。A、C两项均与史实不符;脸谱并未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排除D项。3.(2019福建文综,17,4分)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

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C.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声名鹊起D.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答案

A京剧起源于乾隆年间徽班进京献艺,逐步融合各家之长而形成,同治、光绪年间迎

来第一个辉煌时期,此后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杰出代表。戏曲之祖是原始宗教仪式傩,B项错

误;京剧初创于乾嘉年间,C项错误;徽班进京于乾隆年间,D项错误。A组

2016—2018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考点一科技成就1.(2019江苏常州1月,5)宋代的印刷技术发达,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这

种历史现象说明

()A.国家治理推动了技术发达B.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C.科举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D.宋词兴盛推动了文化普及三年模拟答案

B材料“印刷技术发达”“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表明印刷

术的发达、书籍的生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说明技术进步能够推动社会发展,B项正

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信息体现。2.(2019江苏苏州2月,4)铜活字印书在明代曾盛极一时,大体上是海内外学术界的共识。但辛

德勇教授的最新研究指出,由于明朝铜资源紧张,原料昂贵,以及铜的硬度太高,中国过去缺乏

大量刻制铜字的技术手段,事实上明朝并不存在铜活字印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史料实证贵在独树一帜B.研究者立场影响历史解释C.历史研究无法达成共识D.历史研究的结论可以争鸣答案

D材料中的“最新研究”只是一家之言,并没有充足的史料进行佐证,但历史研究

的结论可以争鸣,D项正确。史料实证贵在掌握大量的可信史料,而非独树一帜,A项错误;材料

中并没有提及辛德勇教授的研究立场,B项错误;只要占有丰富的可信史料,历史研究是可以达

成共识的,C项错误。3.(2019江苏南通2月,3)“使原料多样化,还能化旧利废,取材方便,提高了植物纤维的质量,便于

普遍推广,成为书写不可或缺的材料。”这种工艺带来的变革

()A.造出中国最早的纸张B.奠定了雕版印刷的技术基础C.为兴办太学创造条件D.便利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推广答案

D中国最早的纸张是西汉时期出现的,与材料中“提高了植物纤维的质量,便于普

遍推广”所反映的改进造纸术不符,A项错误;雕版印刷出现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

太学设立于汉武帝时期,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材料中“便于普遍推广,成为书写不可或缺的材

料”反映了造纸术的改进,从而使纸张成为科学文化传播与推广的有效载体,故D项正确。4.(2019江苏六市3月,4)右图是南宋会子铜版拓片,铜版上刻有纸币金额等文字和花纹图案。这一铜版佐证了

()A.雕版印刷术开始出现B.宋代的印刷技术先进C.南宋时期朝贡贸易发达D.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发行答案

B雕版印刷术开始出现于隋唐时期,与题干信息“南宋”不符,A项错误;“铜版上

刻有纸币金额等文字和花纹图案”表明宋代印刷技术先进,B项正确;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

赏赐完成交易,材料中没有涉及,C项错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的交子,与材料中“南宋会

子”不符,D项错误。5.(2019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5月,3)南宋绍熙年间,四川眉州程舍人,刻印了王称所著的

《东都事略》,在目录页上印有“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的声明。这说明当

()A.活字印刷得到推广B.书商版权意识明显C.民间文化市场繁荣D.通俗文学作品普及答案

B题干所要表达的核心信息是“目录页上印有……的声明”所反映的问题,而不

是印刷技术的推广问题,A项排除。印刷术发明以后,一件作品可以印制多册出售,作品载体的

复制品——图书成为印刷商谋取利润的商品。为了垄断某些作品的印制与销售,印刷商将待

印的作品送请官府审查,请求准许其独家经营,B项正确。目录页上的一个版权声明,无法反映

出民间文化市场是否繁荣、通俗文学作品是否普及,C、D两项排除。考点二汉字与书画6.(2019江苏苏锡常镇3月,3)梁武帝萧衍曾对某一书法艺术作了如下描述:“疾若惊蛇之失道,

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

随态运奇。”最符合这一描述的是

()A.小篆B.楷书C.草书D.行书答案

C材料“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

掷”的描述符合草书线条流畅和任情纵性的特点,C项正确。小篆笔画圆润,富于图案美;楷书

笔画详备,结构严整;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均与材料体现的写意特点不

符,A、B、D三项排除。7.(2019江苏南京、盐城2月,1)2017年11月,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发现

前,殷商时期属于“传说时代”。随着殷墟发现大量甲骨文遗存,记录了商代的天象祲异、王

室组成、宗法与宗庙制、王权与神权关系、卜官与占卜制度、土地所有制等,使商代成为可

资考察的“信史时代”。由此说明

()A.“传说时代”没有可信历史B.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C.考古发现可以填补史书缺载D.历史研究只能依据原始史料答案

C“传说时代”的历史也可以通过考古发现得到验证,A项错误;甲骨文是中国目

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而不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B项错误;材料表明,随着殷墟大量甲骨文

遗存的发现,商代成为“信史时代”得以验证,这可以填补史书缺载,C项正确;D项说法过于绝

对,排除。8.(2019江苏南京、盐城、连云港3月,3)清代孙承泽评价,“鲁公忠孝植于天性,殚竭精力以书

此碑,而奇峭端严,一生耿耿大节,已若显质之先人矣”。下列碑帖风格符合该观点的是

(

)

答案

B“而奇峭端严,一生耿耿大节”体现的是楷书端庄、规矩、严整的特点,B项正

确。《曹全碑》是隶书作品,《兰亭序》是王羲之的行书佳作,《古诗四帖》是草书作品,均与

材料所述风格不符,A、C、D三项错误。9.(2019江苏苏州2月,3)根据北宋画家郭熙的见解整理成的《林泉高致》一书论及山水画的创

作,提出“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荫,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

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该认识反映出其艺术追求是

()A.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C.传达自然的生命状态以感染观者D.逼真描绘四季山水不同特征答案

C山水画最大的特点是借助自然表达作者的心境以感染观者,C项正确。A项是文

人画的特点,B项属于花鸟画的特点,均排除;D项与“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

景外意也”不符,排除。10.(2019江苏镇江2月,3)唐人司空图《诗品》里论诗的“形容”艺术说:“如觅水影,如写阳

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

人。”下列与他描述的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作品是

()

答案

B材料“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描述的是文人画的特点,王冕的《墨梅

图》是文人画的代表作,B项正确。《玄秘塔碑》属于楷书作品,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与材

料中“离形得似”不符,A项错误;《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送子天王图》是人物画,均与材

料中“离形得似”不符,C、D两项错误。11.(2019江苏常州1月,3)史言有“吴中四士”之称的张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

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颠”。其书法特点是

()A.气粗字险B.逸势奇状C.气郁字敛D.雅俗共赏答案

B“气粗字险”形容的是在激昂悲愤状态下所写的书法,“气郁字敛”形容的是

在悲哀抑郁状态下所写的书法,均与材料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不符,A、C两项

错误;张旭擅长的书法是草书,其特点是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B项正确;“雅俗共

赏”是行书的风格,D项错误。12.(2019江苏南京5月,4)苏轼曾在形容某种书体时说:“(它)含情循礼,‘离方遁圆,处乎季孟之

间’‘会通于意态之际’,……意趣在将发未发,君子有情,至真即为止乎于心。”此书体应该

()A.行书B.草书C.楷书D.隶书答案

A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雅俗共赏,与材

料中“离方遁圆”“会通于意态之际”“意趣在将发未发,君子有情,至真即为止乎于心”的

信息相符,A项正确。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与“离方遁圆”的信息不符,B项

排除。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隶书字体庄重,均与“会通于意态之际”的信息不符,C、

D两项排除。考点三文学成就13.(2019江苏盐城5月,5)清代著名文艺评论家王希廉在评点《红楼梦》时说:“予以《红楼

梦》为小说耶?夫福善祸淫,神之司也;劝善惩恶,圣人之教也。《红楼梦》虽小说,而善恶报施,

劝惩垂诫,通其说者,且与神圣同功。”这就肯定了《红楼梦》

()A.社会教化功能B.文学鉴赏价值C.维护封建礼教D.革新社会风气答案

A材料“善恶报施,劝惩垂诫,通其说者,且与神圣同功”表明《红楼梦》起到了与

神、圣人同等的教化作用,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信息体现,排除。14.(2019江苏海门期初,5)明末的小说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

细民、商贾小贩、工匠艺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明末小说的这一特

()A.反映了市民文学的蓬勃发展B.表明小说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C.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现实反映D.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答案

A材料“明末的小说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表明明朝小说的

繁荣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A项正确;明末小说只是文学形式的主流,

而非社会文化的主流,B项错误;明朝小说的繁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反映,C项错误;D项在

材料中无法体现。15.(2019江苏南京5月,5)“从文以载道观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的(明清)传奇作家,表现出两种创

作倾向:一是张扬言情,一是调和情理。他们的文学观念的波动犹如钟摆,时而偏向载道,时而

偏向言情,但终归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的平衡状态。”这表明明清文学

()A.具有离经叛道的时代特色B.以张扬个性为其主要目标C.以传奇作为主要表现形式D.仍然受到理学的较大影响答案

D离经叛道、张扬个性与“终归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的平衡状态”不符,A、B两项

错误;传奇是唐代出现的短篇小说,C项错误;宋明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崇尚简约内敛,

讲求秩序和稳定,与题意相符,D项正确。16.(2019江苏扬州5月,4)明代刻书中心在福建建阳,与传统志怪小说表现鬼神、追求怪异的叙

事趣味不同,建阳刊刻神魔小说通过神仙佛道的修行故事,达到教人向善的目的,与讲史小说实

为异途同归,为儒教之补;公案小说还与法律文书分上下栏刊刻。这说明当时

()A.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小说的繁荣B.活字印刷的推广巩固了儒学的地位C.建阳刊刻神魔小说符合理学精神D.公案小说极大地普及了法律知识答案

C

明清时期,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但与材料中

“与讲史小说实为异途同归,为儒教之补”不符,A项错误;材料“明代刻书中心在福建建阳”

“建阳刊刻神魔小说”反映的是雕版印刷,而非活字印刷,B项错误;建阳刊刻以教人向善为目

的,这与理学所追求的道德之善相符,C项正确;材料中“公案小说还与法律文书分上下栏刊

刻”体现的只是分栏刊刻,没有涉及法律知识的普及,D项错误。17.(2019江苏南京、淮安5月,3)在文学发展的历程中,有类作品形式上是“楚辞”式的,去掉了

所有的特殊方言;内容上是“诗经”式的,内涵却在扩大;句式上,每句字数没有限制,不严格地

押韵,但确实有韵。下列作品符合该特征的是

()A.《二京赋》B.《将进酒》C.《雨霖铃》D.《窦娥冤》答案

A《二京赋》是汉赋的佳作,赋是汉代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的半诗半文的

综合文体,与题干信息相符,A项正确。《将进酒》《雨霖铃》《窦娥冤》分别是唐诗、宋

词、元曲中的代表作品,与题干信息不符,B、C、D三项排除。18.(2019江苏扬州1月,4)杜甫是唐代历尽沧桑的“苦难诗人”和时代歌手,他的诗作被称为

“诗史”。如果以杜甫的诗歌作为研究唐代历史的资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杜甫的诗作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②杜甫的诗歌是那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可以拿来直接证实历史③诗歌体现了杜甫的主观情志,不具有客观性④在引用杜诗证史之前,要甄别研究,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

C杜甫的诗作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具有一定的客

观性,①正确,③错误;诗歌是一种文学创作,不可以拿来直接证实历史,②错误;文学作品作为史

料使用之前,必须要甄别研究,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④正确。答案选C。考点四戏曲艺术19.(2019江苏苏州期初,5)“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这种“离形而取意,得意而

忘形”的艺术特征与下列哪一艺术形式最符合

()A.唐诗B.写意画C.京剧D.草书答案

C唐诗、写意画、草书的艺术形式与材料“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

不符,排除A、B、D三项;在京剧舞台上,演员模仿的生活动作是逼真的,但动作指向的物质实

体并不存在,这种不用实物或只用部分实物模仿生活的表演,在戏曲中叫作虚拟表演,与材料中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相符,故C项正确。20.(2019江苏南通等七市5月,5)包公戏是戏剧舞台上的艺术典型。京剧形成后,包公戏出现了

复杂面貌,既有铡驸马时的铁面无私、主持正义的清官形象,也有用打龙袍代替打皇帝维护君

主尊严的卫道者形象。这充分说明

()A.清代的包公戏更尊重历史事实B.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开始走向成熟C.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D.京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答案

D解题时要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包公戏出现了复杂面貌”这一关键信息。A项说

法错误;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B项排除;C项对材料信息理解不全。清官形象

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官场腐败现象的痛恨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盼;“卫道者形象”反映出清

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社会现状,D项正确。B组

2017—2019年高考模拟·综合题组时间:45分钟分值:61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2019江苏泰州中学期中,5)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家经典。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

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造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造纸技术的突破B.文化教育的兴盛C.重文轻武的政策D.印刷成本的降低答案

D宋代时期,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印刷成本降低,印刷文献“无所不包”,

D项正确。造纸技术的突破是在东汉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A项错误;宋代印刷品大多与市民

生活相关,与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教育、重文轻武政策无直接联系,B、C两项错误。疑难突破抓住时间信息“宋代”。宋代以前的雕版印刷术每印一种书就要雕刻一回版,耗

费的人力物力相当可观。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字模可以多次使用,减少了印刷成本。据

此分析即可作出正确选择。2.(2018江苏海门期初,4)据《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

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

()A.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B.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C.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D.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答案

D材料“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表明雕版

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D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活字印刷始于宋代,B

项错误。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结

合唐代雕版印刷术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同时注意区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不同。3.(2017江苏常州1月,3)秦统一天下后,全国“文字异形”,秦始皇指定官员进行整理,“罢其不

与秦文合者”,统一了文字。下列对此举措评价不合理的是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C.有利于实现文化专制D.有利于推动文化传播答案

C秦朝统一文字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和文化传播,A、B、D三项

评价合理,不符合题意;统一文字主要是规范文字的书写问题,与实现文化专制无关,“焚书坑

儒”的目的是实现文化专制,C项评价不合理,符合题意。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文化专制的内涵与措施。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维护自己

的利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在思想文化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秦代的“焚书坑儒”,明清时期

的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4.(2019江苏苏北四市2月,4)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

壮伟狼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宋词既不可被管弦,南人亦遂尚此,上下

风靡,浅俗可嗤。”这表明

()A.中原百姓排斥北方民歌B.政权并存引发艺术转型C.宋词高雅易于谱曲传唱D.民族融合推动文化发展答案

D

“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表明中原百姓不排斥北方民歌,A项错误;材料无

法体现“艺术转型”,B项错误;宋词高雅易于谱曲传唱与材料“宋词既不可被管弦,南人亦遂

尚此,上下风靡,浅俗可嗤”不符,C项错误;“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宋词

既不可被管弦,南人亦遂尚此,上下风靡,浅俗可嗤”表明民族融合推动文化发展,D项正确。误区警示本题易误选B项,误选的原因主要是不能准确理解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词衰曲兴问

题,而非艺术转型问题。5.(2018江苏盐城期中,5)清人李渔《闲情偶寄》载:“(元杂剧)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

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

议无别者。”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满足统治阶级宴乐需要B.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C.更好体现社会教化功能D.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答案

B材料“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表明元

代杂剧具有浓厚的世俗化、生活化特征,更加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

元杂剧的产生是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而不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宴乐的需要和更好地体现社

会教化功能,排除A、C两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知识拓展元杂剧奠定了中国戏曲由诗歌音乐舞蹈结合的艺术特色,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

成熟,同时,也表明贴近百姓生活、以叙事为主的通俗文化兴起。6.(2017江苏扬州2月,5)右图为清中期杰出画家郑板桥创作的《竹石图》。画面简洁,三五枝竹竿依着瘦石一块,神态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该画作

(

)A.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B.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C.抒发风神消散的傲世风骨D.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绘答案

C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的是风俗画,A项错误;材料“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

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体现的是写意画的风格,B项错误;写意画注重个性的表达,有抒

情达意的特点,C项正确;写意画注重写意传神,而不是写实描绘,D项错误。误区警示本题易误选D项,误选的原因主要是不理解写实绘画的艺术风格。写实绘画在艺

术形态上属于具象艺术,艺术家通过对外部物象的观察和描摹,亲历自身的感受和理解来再现

外界的物象,这种艺术作品符合观者的视觉经验,为观者提供感官的审美愉悦。7.(2017江苏苏锡常镇5月,4)“汉族下层人民和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民的审美趣味有机

结合,以酣畅、本色、拙野为主要审美特征。”下列体现这一特征的文学作品是

()A.《离骚》B.《子虚赋》C.《窦娥冤》D.《水浒传》答案

C

元杂剧的审美趣味是汉族下层人民和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民的审美趣味

的有机结合,以酣畅、本色、拙野为主要审美特征,C项正确。A、B、D三项与“蒙古族”不

符,排除。误区警示本题易误选D项,误选的原因主要是审题不清,不能抓住关键信息“蒙古族”进行

分析。8.(2019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5月,3)民国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镂板刻书,意

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佛经以诵

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这说明

()A.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B.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C.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D.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答案

B材料没有体现儒学复兴的信息,A项排除;“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

板。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表明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B项正确;佛教盛

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只是对材料部分信息的解读,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雕版技术革新的

信息,D项排除。方法技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需之者众”,然后依据所学知识排除

即可。9.(2018江苏苏州1月,3)有书法评论者对各种书法字体的特色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秦朝标准字体(见右图)的评述是

()A.“状如龙蛇,勾连不断”B.“笔画网弧,富有奇趣”C.“结体扁平,方劲古拙”D.“不真不草,流动奔放”答案

B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以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文字,“笔画网弧,富有奇趣”是篆

书的特点,B项正确。A、C、D三项分别是草书、隶书、行书的特点,排除。知识归纳书法是借助于汉字布局的疏密得宜,书写出美感的文字艺术。判断字体可熟记典

型人物的作品,如东晋王羲之,唐代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的书法作品,再套用风格分

析即可。10.(2017江苏苏锡常镇3月,4)李泽厚先生这样评价中国书法,“人的情感和书法艺术应该是对

整个大自然的节律秩序的感受呼应和同构……它们是真正美学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

式’”。有学者认为该评论同样适用于中国古代的美术作品。下列名画最能体现此种“有

意味的形式”的是

()

答案

D题干中“对整个大自然的节律秩序的感受呼应和同构”强调的是注重意

境。A、C两项是人物画,注重的是人物精神气质的刻画,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是风俗画,注重

写实,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是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符合题意,答

案选D。知识拓展《竹石图》是郑板桥画的庭院之竹,瘦石壁立,以白描的笔意为主,长折带皴勾出坚

硬挺削的石质,褶裥处略施以小斧劈皴。石前新生修竹两三枝,劲拔挺秀,以“冗繁削尽留清

瘦”的简洁风格写成。画面简约明快,竹清石秀。11.(2019江苏南京、盐城3月,5)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

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他所说的文学体裁

()A.通俗易懂、豪放飘逸B.重章叠句、四言为主C.平实浅近、句式工整D.词藻华丽、手法夸张答案

A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等相继入据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

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散曲,其特点是通俗易懂、豪放

飘逸,A项正确;重章叠句、四言为主是《诗经》的特点,与题意不符,B项排除;平实浅近、句式

工整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特点,与题意不符,C项排除;词藻华丽、手法夸张为汉赋的特点,与

题意不符,D项排除。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

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的心声。复习备考

时,要加强对各种文学体裁的特征及其演变的识记与理解,同时要注意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

况相联系。12.(2019江苏南京、盐城3月,3)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

“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

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由此判断,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活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