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_第1页
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_第2页
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_第3页
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_第4页
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第1页/共64页本节重点1.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2.中国古建筑木构架体系的优缺点3.斗拱的作用4.木构架体系中有哪几种结构形式第2页/共64页

第二讲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第3页/共64页一木构特征二独特的建筑外观形象三群体组织的空间序列四建筑艺术的综合表现

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第4页/共64页一、木构架建筑体系第5页/共64页(一)以木材为主要构材(二)以梁柱为主要构材(三)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第6页/共64页(一)以木材为主要构材主要结构方式为木材结构现代建筑产生之前,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建筑体系属于钻石结构体系,唯有中国传统建筑,始终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用木材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其外在形式为木造结构的直接表现,属于木结构系统。第7页/共64页木构架的优缺点优点1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施工速度快,维修方便,甚至可以整体搬迁缺点木材消耗量大、易燃易朽第8页/共64页木构架的结构组成第9页/共64页这种建筑构架的特点是建筑物的一切重量由构架负担,承重者是主柱及其梁柱。墙倒屋不倒第10页/共64页(二)以梁柱为主要构材中国传统建筑,论其结构,不论是皇家的宫苑,还是散见于各地的各类型的建筑,包括民居,其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代表性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三种:1.叠梁式2.穿斗式3.井干式第11页/共64页台基房屋本身屋顶返回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第12页/共64页斗拱举架立柱橫梁有举折、举架房架主要由梁、柱、斗拱、举架构成。可以分为叠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种。第13页/共64页1.叠梁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放梁,梁的两端并承檩;这样层叠而上。这种结构的建筑,室内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在我国应用很广,特别是北方用得更多。第14页/共64页山西南禅寺大殿抬梁式结构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放梁,梁的两端并承檩。第15页/共64页2.穿斗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这种结构用料小,山墙面抗风性良好,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在中国南方使用很普遍。第16页/共64页福建古民居中的穿斗式木构架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第17页/共64页3.井干式第18页/共64页井干式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第19页/共64页斗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上的一种特有的构件,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象征。(三)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模数第20页/共64页加了斗拱第21页/共64页第22页/共64页第23页/共64页各种各样的斗拱斗拱:减少受力/装饰性第24页/共64页斗拱不仅在结构和装饰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衡量建筑及构建尺度的计量标准,还是封建森严等级制度中建筑等级的象征,一般用于高级的官式建筑中。第25页/共64页二、独特的建筑外观形象中国封建社会建筑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一)阶基的衬托(二)飞檐翘角的曲面大屋顶(三)多彩的艺术形象第26页/共64页(一)阶基的衬托阶基的衬托,根本作用在防潮,而且使得主体建筑更显宏大、稳定,更富美感。故宫太和殿第27页/共64页须弥座基座具有防潮的作用,更利于采光,台基的衬托从建筑美的要素变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越是重要的建筑,台基基座越高大宽敞。第28页/共64页(二)飞檐翘角的曲面大屋顶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第29页/共64页厦门南普陀寺民间的建筑,不仅真格屋顶面是曲线的,四边屋檐也是曲线,连屋顶上的几条屋脊也是曲线的,屋角高高翘起。

曲面的大屋顶成为东方建筑鲜明的个性特征第30页/共64页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三)多彩的艺术形象第31页/共64页衬托性建筑的应用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汉代以后的雕刻、壁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阙,到了明清两代,阙就演变成现在故宫的午门。其它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第32页/共64页高颐墓阙第33页/共64页有色玻璃瓦、雕刻第34页/共64页构件交接的部分外露并装饰第35页/共64页3.色彩的运用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第36页/共64页1.宫殿、园林、寺庙建筑宫廷建筑色彩效果鲜明而热烈,红色和黄色的主要颜色,采用对比的规律,形成蓝天与金黄色琉璃瓦、青绿彩画与大红柱子,白色台基与深色地面的强烈对比,形成了富丽堂皇的效果。北京紫禁城的色彩第37页/共64页北京紫禁城的色彩第38页/共64页沈阳故宫文溯阁黑色琉璃瓦,绿色的门窗、柱子,绿树和堆石,形成了一个冷色调的幽静的读书环境。第39页/共64页苏州艺圃园林建筑的色彩与宫廷建筑的色彩不同,园林色彩追求一种自然、平静的感染,没有彩画,没有大红大绿。第40页/共64页苏州西园寺寺庙建筑多采用黄墙灰瓦,暗红门窗,整个环境色彩浓绿,清幽秀丽。第41页/共64页西藏大昭寺第42页/共64页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西藏建筑多用粗石和土筑墙,质地粗矿,色彩对比强烈。第43页/共64页七主色为朱红第44页/共64页三、群体组织的空间序列中国从整体的结构布局来看,创造出一种结构方正、井井有条的整体雄浑气势。从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一)中轴线与对称均齐之美(二)顺任自然与随性灵动之美第45页/共64页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一)中轴线与对称均齐之美

第46页/共64页四合院第47页/共64页平面布置

左右均齐对称,构成轴线,向南,有户外空间第48页/共64页(二)顺任自然与随性灵动之美

中国园林建筑布局顺应自然,追求灵动之美。它追求人间的环境与自然融洽相合,追求人工场所的自认话,尽可能与自然合为一体。第49页/共64页四、建筑艺术的综合表现中国封建社会建筑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一)建筑与绘画(二)建筑与雕刻(三)建筑与文学、书法第50页/共64页(一)建筑与绘画彩画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之一,不论是威严的宫殿,清新淡雅的园林,或者朴实无华的民居。在建筑的屋檐处、柱头、斗拱都装饰有彩画。第51页/共64页和玺彩画和玺彩画是形式最为高级、最为尊贵的彩画,主要用于宫殿和坛庙等大型建筑物的主殿、堂、门。和玺彩画常以象征皇权的龙及凤、宝珠等为主要图案。第52页/共64页旋子彩画旋子彩画仅次于和玺彩画,是官式建筑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彩画形式。旋子彩画的主要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旋子。第53页/共64页苏式彩画苏式彩画一般用于建筑和园林建筑。多以写实手法绘山水风景、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等。第54页/共64页(二)建筑与雕刻

雕刻在中国建筑中随处可见,并在各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木雕、砖雕、石雕。第55页/共64页1.柱、梁、枋、檀江西广昌民居内的月梁雕花第56页/共64页2.屋面装饰山西晋祠的鸱吻山西平遥城隍庙上的鸱吻第57页/共64页沈阳故宫屋顶上的走兽第58页/共64页3.门窗兽面门环花窗第59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