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和分析(doc 24)_第1页
陕西省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和分析(doc 24)_第2页
陕西省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和分析(doc 24)_第3页
陕西省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和分析(doc 24)_第4页
陕西省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和分析(doc 2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陕西省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和分析内容提要:近年来,陕西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持续超过全国平均增长水平,但经济质量的提升与数量的增长并不对称:增长速度快稳定性好但持续增长的动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城乡差距明显,区域均衡与协调能力不足;能耗在西部地区不高但数值偏大并且下降速度缓慢,环境和生活质量也不容乐观。造成经济高增长和低质量并存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为此,必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经济结构;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促进要素合理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政府调控和市场手段双管齐下,加大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力度。

近十年来陕西经济一直呈现快速增长,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西部地区排名也比较靠前,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科学发展观和和谐发展观的提出,要求我们不但要关注经济数量的增长,更要关注经济质量的提升,现阶段尤其如此。这是因为,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而这一时期往往又是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突出,瓶颈约束加剧的时期,经济增长质量问题将变得越来越突出。我们必须摒弃以大量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高增长、高质量的新型经济发展之路。那么,陕西经济在快速增长中其运行质量如何呢?本研究报告将通过对大量基础数据的对比和分析,使人们能对我省近年来经济增长质量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一、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

经济增长质量如何评价?李京文曾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1996)中对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作了定性的判断和界定。他认为高质量的增长应符合以下几项要求:(1)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投入数量的增加,而是靠科技进步的提高;(2)经济增长持续稳定,避免剧烈的波动;(3)物价上涨率被控制在合理的限额之内;(4)经济增长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总供需的大体平衡;(5)经济增长不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

如何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综合评判,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本报告在上述五项要求的基础上,增添了我们认为比较重要的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内容,然后根据陕西省的实际情况作了局部调整。最后,我们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大的方面初步构建一套评判指标体系,尽可能全面、客观、有效地去反映现实状况。

1.经济评价指标

(1)经济增长速度:主要用于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指生产活动最终成果总量(即GDP)的增加。我们不能过度“痴迷”于GDP,但是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于发展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

(2)经济增长稳定性:可用当年与上年经济增长率之差与上年经济增长率相除的方法来计算,是判断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过度的经济变动对经济运行的损害很大:一是破坏了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经济增长的长期绩效;二是加大了宏观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经济过热往往导致泡沫膨胀。因而经济的波动应当维持在适当的范围之内。

(3)产业结构:主要反映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合理。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高质量的前提。表现为:其一,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果,进而影响社会生产率的高低;其二,产业结构决定了经济活动所创造的GDP结构,同时GDP的结构反映了人们从中获得的福利。

(4)要素贡献率: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的源泉来源于资本、劳动和技术。根据要素贡献的大小可以考查这三个因素分别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本文分别使用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GDP)和边际资本投入产出率(GDP增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劳动生产率、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等指标分别对其进行考查。

2.社会评价指标

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地区竞争力,不断改善居民生活水平。联合国出版的《1995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如果增长没有被转化到人民生活中,它的意义何在?”因此,经济发展的同时应注重社会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城乡和区域两个方面来对社会的发展质量作一衡量,采用的指标有恩格尔系数、城乡收入差距、人均GDP和基尼系数等。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占居民总支出的比例。国际上通常用该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城乡收入差距可用收入增长率来衡量,通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之比来反映国民收入在城乡分配的均等化程度,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能否在GDP的增长中受到平等的待遇。人均GDP是一定时期内GDP与同期平均常住人口的比值,反映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差异,用来判断区域经济是否协调均衡发展。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

3.环境评价指标

(1)环境支持能力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环境支持能力的大小是衡量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标志。人类要持续发展,保持经济增长,就必须想方设法来预防和解决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了解环境支持能力的大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不断调整环境保护政策。环境的支持能力可通过单位GDP能耗、烟尘SO2,CO2排放及变化率、人均SO2,CO2排放量、主要城市悬浮物日均浓度、工业废气排放量及变化率、废气处理率、单位GDP废气排放、工业废水排放量及变化率、废水处理率、单位GDP废水排放、单位GDP水耗、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及变化率、沙化土地面积及变化率、草原退化面积及变化率等16个指标来反映。

(2)资源支持能力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长期采用的资源高消耗和生活资料的高消费来刺激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造成目前资源普遍不足。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源的支持能力可用资源的可储量、新增资源可开发储量、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人均资源占有量、资源进口量等5个指标来反映。

本报告将主要采用上述指标体系来对陕西经济增长质量进行评价。在后面的实证分析部分,由于统计数据的支持程度和指标判断的实际效果的限制,我们对指标体系略作改动:其一是在评价社会方面时舍去基尼系数这个指标;其二是在评价环境方面时主要是从环境支持能力方面进行衡量,简单地从能耗、空气、水和废弃物等方面进行考查,而对资源支持能力涉及较少。表1

经济增长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分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经济1.经济增长速度

2.经济增长稳定性

3.产业结构

4.要素贡献4.1投资率4.2边际资本投入产出率4.3劳动生产率4.4科研经费所占比重社会城乡、区域1.1恩格尔系数1.2收入增长率1.3人均GDP1.4基尼系数环境1.环境支持能力1.1单位GDP能耗1.2烟尘SO2,CO2排放及变化率1.3人均SO2,CO2排放量1.4主要城市悬浮物日均浓度1.5工业废气排放量及变化率1.6废气处理率1.7单位GDP废气排放1.8工业废水排放量及变化率1.9废水处理率1.10单位GDP废水排放1.11单位GDP水耗1.12森林覆盖率1.13人均森林面积1.14水土流失面积及变化率1.15沙化土地面积及变化率1.16草原退化面积及变化率2.资源支持能力2.1资源的可储量2.2新增资源可开发储量2.3资源开发利用程度2.4人均资源占有量2.5资源进口量

二、陕西省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与分析

(一)经济

1.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而且稳定性良好

近十年来我省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1998-2003的六年间,增幅大致高于国家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特别是2004和2005年分别高达12.9%和12.6%,在西部12省市的经济增速排名也比较靠前。

1995年到2005年这11年间,我省的经济波动率区间为-0.09-0.18,全国的波动率为-0.17-0.14,同全国其他省份进行一一比较后,我们发现陕西省经济增长在全国范围内都属于波动小,稳定性好的省份,宏观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相对较小,从而保证了全省经济整体上的持续增长。图1经济增长波动率图(单位:%)

2.第二产业成为我省经济的首要推动力

过去十年的三产在当年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来看,2005年第一产业在当年GDP中的比重较1995年的比重减少一半,仅为11.39%;第二产业比重每五年上升5个百分点左右,截至2005年,二产在当年GDP的比重达到50.32%;第三产业在各年GDP中的比例变动较小,维持在36-40%之间。即在这十年当中,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的同时,第二产业对我省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上升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从而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但第三产业比重不升反降,则表现出陕西省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非均衡性。图2产业结构变动图(单位:%)

3.要素拉动经济增长作用各异

根据生产函数理论,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由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这三大要素来推动的。粗放型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也是建立在对要素贡献率的判断上,近13年来陕西省的资本、劳动力和技术因素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67.78%、5.37%和26.85%,表现为中度粗放型增长方式。三要素中资本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技术,而劳动力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具体分析如下:

(1)投资强势拉动经济增长

投资率、消费率主要是从总量和规模的角度来反应各自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我省的投资率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且涨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5年高出7.24个百分点扩大到2004年高出19.8个百分点,表明我省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性更强,投资拉动的主导特征更加明显。

1995年,陕西省的消费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85个百分点,而2000年之后消费率逐年走低,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还在不断拉大。表2投资率和消费率表(单位:%)

投资率消费率

陕西全国陕西全国1995年48.0540.8167.3457.492000年51.2836.3858.2161.122004年63.9644.1646.3552.98

(2)边际资本投入产出率持续增长,但整体水平不高

边际资本投入产出率是从效益的角度来说明资本对经济的拉动作用。1995年,陕西省边际资本投入产出率为0.58,达到一个峰值之后,连续三年下降,自1999年以后该指标总体上呈现出缓慢回升的趋势,但水平不高。2005年,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万元,仅能创造4000元的GDP增量,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少了1100元,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益相对较低使得经济增长更多地要依赖于资本数量的驱动。表3边际资本投入产出率表(单位:%)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陕西0.170.230.220.260.230.310.4全国0.120.220.210.180.210.270.51

(3)社会劳动生产率稳步上升,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

我省社会劳动生产率上升的幅度非常明显:从1995年的5721元/人,快速攀升到2004年的14855.80元/人,增长了2.5倍。标志着我省平均每个劳动者创造财富的能力大幅提升。此外,我们将1995-2004各年度国家和陕西省的劳动生产率相除,发现我省劳动生产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在逐年缩小,从1995年的1.48降至2004年的1.22。这反映出近年来我省劳动力的素质和水平有了明显改善,进而表明全省科技应用推广和劳动者技术装备的提升工作同样是富有成效的。图3国家与陕西的劳动生产率比值变动趋势图

(4)科技研发投入力度较大,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陕西省的研发经费支出在GDP中的比重较高,基本都在2.8-3.4%之间,是国家平均水平的2-3倍。按目前的发展速度测算,要实现我省“十一五”规划中所制定的R&D在GDP中的比重达到3.5%的目标,情况还比较乐观。稳定而持久的R&D经费支出是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基础性要素,由此带动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才会对未来我省经济质量的升级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图4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图(%)

就各类经济要素发挥的作用而言,陕西省目前的状况是:资本所占的比重和拉动作用越来越大,但整体效益并不突出,虽然劳动力和技术因素对经济的平均贡献率较小,但其对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的作用力正在逐步释放。

(二)社会

1.城乡生活质量差距较大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异凸显,差距在逐年加大。“十五”期间陕西省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一直高于农村,按照“十五”的平均速度来计算,我省城镇居民每提高1000元大约需要2年,而农村居民每提高1000元收入则需要将近10年时间。城乡收入比由2001年的3.61上升至2005年的4.03,一直高于全国水平。表4城乡收入增长率表(单位:%)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陕西全国陕西全国陕西全国陕西全国陕西全国农村收入增长率1.34.24.614.82.24.36.36.86.96.2城镇收入增长率6.98.517.613.46.696.97.79.49.6城乡收入比值3.612.93.973.114.063.234.013.214.033.22

从消费来看,城乡消费水平比超过了收入比,一直保持在4倍以上,按照目前收入状况的走势可以推断,城乡消费水平之间的差距短期内不会出现大幅缩小的可能。陕西省恩格尔系数比全国平均水平略低,城乡差距同全国水平大体相当。值得注意的是,全省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最近几年呈现小幅回升的势头,究其原因,在于我省近年来城镇居民用于食品方面的消费支出增长快于其他消费支出。表5居民消费水平(单位:%)年份全省城镇农村城乡对比2000年2064501511864.22001年2221524112934.12002年2404583713204.42003年2548608013954.42004年2893664316244.1

表6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表(单位:%)年份城镇居民农村居民陕西全国陕西全国2000年30.639.445.8549.12001年30.338.243.1447.72002年31.437.742.8246.22003年32.237.141.0545.62004年33.737.742.2647.2

总体上讲,近年来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年增大,生活水平差异明显,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表现突出,这必然导致居民整体消费水平增长缓慢,进而影响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2.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

“十五”期间,全省十市一区经济发展都实现不同程度的快速增长,但增速地区间差异明显,陕北地区两市GDP年均增长超过15%,陕南不足10%,关中地区年均增长同全省平均水平(11.5%)大致相当。

从人均GDP来看,西安市一直保持在10000元以上,2005年之前都远远高于其他市区,2005年延安异军突起,达到17670元,比西安高出1745元,列全省第一,宝鸡以11126元排在第三位,其他市区都不及全省平均水平(9878元)。商洛市历年来都是最低,2001年,西安是商洛的4.04倍,2005年,延安是商洛的4.27倍,市区之间人均GDP极差在逐年扩大,相对极差在最近两年才稍有回落。由下面的图表可以清楚看出:我省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非常明显,虽然这种差距在“十五”期间并没有表现出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但区域间发展不均衡和协调程度不足的状况已经十分严重。图5十市一区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图

表7人均GDP和极差(比)表指标(元)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陕西省人均GDP50245701648077579878西安市人均GDP1009211027129441511515925商洛市人均GDP24952769317636164139极差7597825897681149913531相对极差(%)1.511.451.51.481.36

(三)环境

1.能耗水平与全国水平存在相当差距

我们对全省和国家的2001-2005年能耗测算后发现:我省能耗值偏大且下降幅度并不显著,与全国水平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十五”期间全国的单位GDP能耗降低了16%左右,而陕西的单位GDP能耗只降低了6%。由此看来,“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的目标任务显得异常艰巨。表8陕西与全国单位能耗对比表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陕西1.581.651.641.631.481.48全国1.461.311.261.291.271.22差距0.120.340.380.340.210.26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05年能耗公报显示,陕西的能耗水平在以能源相关产业为主的西部11省市(西藏除外)中排名比较靠前,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分列第三和第一位。但是如果拓展到全国范围来看,整个西部的单位能耗值比东部和中部都要高,整体形势不容乐观。表9

2005年西部省市能耗状况表(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地区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全国1.222.59广西1.223.19重庆1.422.75陕西1.482.62四川1.533.52云南1.733.55新疆2.113甘肃2.264.99内蒙2.485.67青海3.073.44贵州3.255.38宁夏4.149.03西藏

注:单位GDP能耗=能源消费总量/GDP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能源消费量/工业增加值

GDP和工业增加值按照2005年价格计算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统计范围是全部国有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法人企业。

2.环境和生活环境质量下降

从空气方面看,2005年二氧化硫排放量92.2万吨,烟尘排放量39.4万吨,分别是2001年的1.48倍和1.08倍;从水环境方面看,2005年,全省6大水系中,渭河和延河水质污染严重,无定河水质也达到了轻度污染。11条城市附近河流,除金陵河、榆溪河和黑河外,其它河流水质污染严重。同时工业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也不容忽视,2005年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达4.28亿吨,达标3.97亿吨,分别是2001年的1.5倍和1.7倍;2005年工业固体废物产出量4587.5万吨,是2001年的1.9倍。我省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一直偏低,2005年为23.99%,较2001年仅提高了3.6个百分点。可见,我省的生态环境承受着日趋增大的压力,可持续发展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将上述三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尽管我省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稳定性好,但增长质量的提升与之并不对称。经济方面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比较强势,但资本效益整体偏低,劳动力和技术要素对经济的贡献有限;社会方面表现为区域和城乡差距偏大,城乡二元经济特征明显;环境方面更是不容乐观,表现为能耗偏大且下降速度缓慢,空气、水污染严重,经济高速增长所产生的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废弃物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威胁。这种“高增长、低质量”的现状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影响经济增长质量因素分析

客观地来讲,陕西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现状同我省当前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特殊的工业结构有着相当大的关系,但这并不构成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该问题的障碍,相反,针对我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高增长与低质量并存的状况,我们更需要探究其深层次的形成原因和各类影响要素。

(一)产业结构变化主要集中在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

我省“十一五”规划中提出,陕西省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为7∶53∶40,很明显,是要在2005年12:50:38的产业结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一产比重,相应地提升二产和三产的比重。从1995年到2005年的数据来看,陕西省的第三产业只是在1997、2000和2001年三年的增长高于当年GDP和第二产业的增速,并且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例多年来未发生显著变化。

“本世纪前20年是我省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的重要阶段”,我省当前的产业结构自然有其形成的合理性和阶段性特征。但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到,我省不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福利型、事业型第三产业单位体制改革缓慢的推进速度,不利于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整体环境以及投资渠道单一等因素都成为制约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政府公共服务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

目前,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突出问题可以概况为“缺位”和“越位”。“越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供给中,政府依然起着主导角色,土地事实成为各地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各地违规处理土地的事情很多,土地“寻租”现象普遍;二是体现在政府依然是投资的主角,甚至有加强的趋势。由于投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因而民间投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缺位”主要表现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方面。我省处在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经济结构调整这一转型时期。

国外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渡时期,也是该国家或地区公共需求快速扩张时期。目前我省人均GDP已经突破1000美元大关,同时也是政府能否适应市场经济,成功进行政府转型的关键时期。而现实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已对政府职能提出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和更加迫切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居住、入学、就业、医疗等公共服务上。公共服务的不健全使得居民的安定感下降,生活质量难以大幅度提升。

(三)生产要素占有的差异引发收入分配不均和区域不均衡

伴随着我省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收入的多样化,经济利益在不同利益群体中的重新调整分配,使得收入分配的差距也在日益扩大。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收入分配差距产生的原因:

第一是城乡收入的差距。一般来说,农民仅占有土地这种单一的生产要素,而且陕西农业生产主要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力比较低,所以很难有效的提高收入水平。按照我省的“十一五”规划设想,到2010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300元,如果能够实现,那么城乡收入之比即可以从2005年的4.03倍下降到3.8倍。

第二是行业收入的差距。2004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之类的新兴产业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为28343元,金融以及电力、燃气、水生产和供应业作为垄断行业的代表,其从业人员平均收入分别为18039元和17578元。很明显,新兴产业主要以技术、信息、知识等附加价值极高的要素进入市场交易,自然获得的回报就高;而后者则是由于政府的参与获得了初次分配的优先权,有悖于市场经济下各种市场要素所有者应当平等和自由的原则。

第三是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我省十市一区地域资源占有的差别非常之大,如延安和榆林两市的经济发展速度近年来突飞猛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占有了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自然资源,发展相关工业因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而陕南大部分地区缺乏驱动力较强的第二产业,长期以来发展相对滞后。

(四)企业生产与政府管理粗放,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我省的“十一五”规划指出,到2010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要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并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然而,要真正实现这些目标还存在不少障碍。

1.我省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转变。陕西省单位GDP能耗1995年为2.87吨标准煤/万元,2005年降至1.48吨标准煤/万元,尽管能耗下降了将近一半,但是改进的步伐走得还是很缓慢。究其原因,企业自身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政府对于经济活动的粗放式管理行为首当其冲;其次,我省的工业是以重工业为主。据统计局数据显示,轻重工业比从1995年的1:1.68增加到2004年的1:2.63,产业结构逐年“加重”的趋势比较明显。相对于轻工业和第三产业来说,重工业的发展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从而增加了单位产出的能耗比重。

2.多年来形成的“以GDP论英雄”的单一政绩考评制度。目前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的现状,显然与各级地方政府对GDP的痴情追求相关。而政府如此重视GDP是因为衡量各级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这样使得掌握着众多经济和社会资源的政府势必最大限度地围绕经济增长来配置资源,很可能会把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