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检测(三)语文试题_第1页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检测(三)语文试题_第2页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检测(三)语文试题_第3页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检测(三)语文试题_第4页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检测(三)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测试本试卷共23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一般文论教材中谈到典型形象时,作者都肯定典型形象既有生动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在个性中包含着共性。典型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共性是典型形象的本质特征。但是作者在谈到什么是共性时却有些语焉不详。关于共性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以巴尔扎克、别林斯基为代表,他们认为共性就是写出类的特征。巴尔扎克谈到典型形象时说:“‘典型’指的是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包括着所有那些在某种程度跟它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典型是类的样本。”显然,巴尔扎克认为典型的共性就是代表性,就是写出同类人的样本。另外一种关于典型共性的观点认为共性就是写出历史本质和时代精神。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这种观点的倡导者。那么,共性到底是指能写出类的特征性,还是指能揭示出类的本质,写出社会规律、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典型形象的共性应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写出代表性。比如,《鲁滨孙漂流记》就是借一个鲁滨孙写出了十足地道的英国人的特征,他们下起决心来又猛烈又倔强,纯粹是新教徒的感情,性格坚强﹑固执、有耐性,不怕劳苦,天生爱工作,能够到各个大陆上去垦荒和殖民,等等。所以我们说鲁滨孙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同时通过这种个性也写出了英国人的共性。简言之,鲁滨孙具有代表性,他代表了英国人身上的许多共同的特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变成了普通名词,成了脱离现实、耽于幻想、主观主义的同义语。别林斯基很形象地说这样的典型是“熟悉的陌生人”。陌生是因为其人其事生动具体,但它们没有真正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熟悉是因为这些人和事虽没有发生在我们生活中,但就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他们的影子,即与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有类似性。这是共性的第一个层面,即代表性。典型形象的共性的第二个层面是透过现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即深刻性,通过形而下的描述,写出形而上的哲理。只有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深刻内涵的人物形象才具有历史的厚重感。这个层面是典型形象更本质的内涵。巴尔扎克的伟大在于他通过对具体人物的描写揭示了上升的资产阶级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写出了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史和资产阶级的罪恶发迹史,写出了金钱对人的罪恶统治,写出了比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所写的更深刻的内涵。这一层次绝不是平面化的叙写所能完成的,它需要对生活进行深思,提炼和升华。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如果不是揭示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在本质上都是“吃人”的制度这样深刻的主题,那么,他笔下的狂人无论怎样生动、具体,也只是一个胡言乱语的疯子而已,他也许能代表千千万万个疯子,具有成千上万个疯子的特点,但只能使人们一看见这个疯子就想起来身边的疯子而已。正因为这个疯子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因而他成了一个能洞察上下几千年中国社会病态,具有坚决反帝反封建精神的独特人物形象。而反映社会生活本质规律是共性应有的深度,是典型形象的本质特征。综上所述,典型形象的共性一方面指要写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人物,一方面指要写出具有深刻性,表现社会生活本质规律的人物,典型形象的共性是这两个层面的有机融合与互渗。典型人物不仅要写出芸芸众生平面化的日常生活,还要写出人物的精神向度。否则,这个人物形象就会是平庸的、灰色的、暗淡无光的。只有写到历史和社会的本质规律这个层次上,人物才不仅仅为读者所熟悉,更能撼动读者的灵魂。(摘编自陈莉《对典型形象的再认识》)材料二:文学典型,一般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典型情节,典型景物等。文学典型的核心是典型人物。能否创造出真正的典型人物,成为艺术成就高低的主要标志。典型人物是指那些既有鲜明、独特、丰富的个性,又能反映某些生活本质规律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人物形象。典型人物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及共性。凡是典型人物,总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揭示出某些带有本质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共性。《红楼梦》中贾宝玉有着封建社会贵族公子的许多陋习,如养尊处优、生活奢靡、不务正事、爱与女孩子厮混等,这就是所谓典型人物的共性。同时他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如具有朦胧的民主意识,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和厌弃功名利禄的叛逆性。这就使他从贵族纨绔子弟中脱颖而出,人物个性突出,闪耀着封建叛逆者的光彩。贾宝玉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就是这部作品的灵魂,通过他,这部作品的内涵得到了升华,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典型形象的力量。因此,典型人物的共性是决定人物深刻的思想价值的前提,而个性是典型人物的生命力之所在,它对于典型人物来说更为重要,可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典型形象。典型人物的个性应当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这要求作家、艺术家善于抓住人物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从而表现出同类性格人物中的细微差别。人们常常把几个个性相似的典型人物放在一起比较,在了解他们共性的基础上,识别其个性。如《红楼梦》中王熙凤与探春的性格就比较相近,都属于泼辣干练型的,但王熙凤更加阴险、狠毒、口蜜腹剑,更虚伪。而探春就显得更为单纯,好胜心较强。这就从比较差别中显示出了独特的个性。评判一部文艺作品优秀与否,一个主要因素是看其描述的人物个性是否独特和丰富,只有作者写出典型形象个性的复杂之处,其塑造的人物个性才能丰满。我们只有用比较的方法解读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才能深刻而完整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人物形象融入其所处的社会中,使自身的判断和审美能力得到加强,从而逐步提高文学和艺术修养。(摘编自孔德馨《浅析文艺作品中的典型艺术形象》)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一般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代表性,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体。B.

文学作品中的“熟悉的陌生人”,往往是因为在生活中常见而熟悉,却因为不能完全对号入座而陌生。C.

文学典型与典型人物的含义不同,文学典型的范围大于典型人物,但其核心仍然是典型人物。D.

典型人物的个性应当是独特的,要创造典型人物,作家就应抓住特征,突出其共性中的个性。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巴尔扎克的创作理念与实践并不一致,他认为典型形象是“类的样本”,但他笔下的典型形象却旨在反映社会本质。B.

“共性”是典型形象的本质特征,典型形象反映出社会生活本质规律,这样的“共性”能够体现出作品的深度与广度。C.

鲁滨孙、堂吉诃德、王熙凤、《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都是文学历史长廊中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着永恒的生命力。D.

《红楼梦》之所以伟大,主要是因为它塑造了诸多个性独特又复杂的典型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本质与衰败趋势。3.

材料二认为“典型形象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金圣叹评说《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B.

别林斯基说:“即使在描写挑水人的时候,也不要只描写某一个挑水人,而是要借一个人写出一切挑水的人。”C.

列夫·托尔斯泰说:“假如直接根据一个什么真人来描写,结果就根本成不了典型……而我需要做的恰恰是从一个人身上撷取他的主要特点,再加上我所观察过的其他的人们的特点。那么这才是典型的东西。”D.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中,评论对方的小说《城市姑娘》时说道:“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

两则材料都围绕着典型形象进行论述,既有相同观点,又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答案】1.B

2.A

3.C

4.

从一般文论教材论述典型形象的共性有些语焉不详人手,引出自己“典型形象的共性应包括两个层面”的观点,然后对两个层面分别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写出形象共性的意义。

5.

①相同:两则材料都认为典型形象是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都认同典型形象对文学作品的成就有重要意义。②不同:材料一着重论述典型形象的共性,阐明典型形象的共性是广泛代表性和深刻性这两个层面的有机融合与互渗;材料二着重论述典型形象的个性,阐明个性对于典型人物来说更为重要,并进一步论述了识别个性的方法和意义。【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却因为不能完全对号入座而陌生”错,无中生有。原文是“陌生是因为其人其事生动具体,但它们没有真正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巴尔扎克创作理念与实践并不一致”错,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巴尔扎克认为典型的共性就是代表性,就是写出同类人的样本,但这与他的创作实践并不矛盾,他的创作是代表性与深刻性的有机融合与互渗。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金圣叹的话是赞叹《水浒传》惟妙惟肖,生动逼真的描写艺术。B.别林斯基话突出了典型形象表现“共性”的重要性。D.恩格斯的话,强调了典型环境对典型形象的意义。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开头“在一般文论教材中谈到典型形象时,作者都肯定典型形象既有生动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在个性中包含着共性。典型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共性是典型形象的本质特征。但是作者在谈到什么是共性时却有些语焉不详”,接着提到了以以、巴尔扎克、别林斯基和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两种观点,引出作者的看法,“笔者认为,典型形象的共性应包括两个层面”,这是从一般文论教材论述典型形象的共性有些语焉不详人手,引出自己“典型形象的共性应包括两个层面”的观点;然后对两个层面分别进行论述,“第一个层面是写出代表性”“典型形象的共性的第二个层面是透过现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即深刻性,通过形而下的描述,写出形而上的哲理”;最后总结全文,“典型人物不仅要写出芸芸众生平面化的日常生活,还要写出人物的精神向度。否则,这个人物形象就会是平庸的、灰色的、暗淡无光的。只有写到历史和社会的本质规律这个层次上,人物才不仅仅为读者所熟悉,更能撼动读者的灵魂”,强调写出形象共性的意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相同:根据两则材料的第一段,如材料一“典型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共性是典型形象的本质特征”和材料二“典型人物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及共性”可以看出,两则材料都认为典型形象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根据材料一的结尾“典型人物不仅要写出芸芸众生平面化的日常生活,还要写出人物的精神向度。否则,这个人物形象就会是平庸的、灰色的、暗淡无光的。只有写到历史和社会的本质规律这个层次上,人物才不仅仅为读者所熟悉,更能撼动读者的灵魂”与材料二的“评判一部文艺作品优秀与否,一个主要因素是看其描述的人物个性是否独特和丰富,只有作者写出典型形象个性的复杂之处,其塑造的人物个性才能丰满”可知,两则材料都认同典型形象对文学作品的成就有重要意义。这是两则材料的相同之处。②不同:材料一的中心观点是“典型形象的共性应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写出代表性”“典型形象的共性的第二个层面是透过现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即深刻性,通过形而下的描述,写出形而上的哲理”,着重论述典型形象的共性,阐明典型形象的共性是广泛代表性和深刻性这两个层面的有机融合与互渗;材料二则着重论述典型形象的个性,“典型人物的共性是决定人物深刻的思想价值的前提,而个性是典型人物的生命力之所在,它对于典型人物来说更为重要,可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典型形象”,材料二着重论述典型形象的个性,阐明个性对于典型人物来说更为重要;“人们常常把几个个性相似的典型人物放在一起比较,在了解他们共性的基础上,识别其个性”“评判一部文艺作品优秀与否,一个主要因素是看其描述的人物个性是否独特和丰富,只有作者写出典型形象个性的复杂之处,其塑造的人物个性才能丰满”,并进一步论述了识别个性的方法和意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夏天是人的房子,冬天是熊的房子李娟①在吾塞,一场又一场漫长的下午时光,我们在森林之巅的小木屋中喝茶。雪白的羊油舀进滚烫的黑茶里,坚硬的干面包被用力掰碎,泡进茶水。泡软了之后,锡勺搅在碗里,慢慢舀啊舀啊,一口口吃掉。那么安静。②风经过森林,像巨大的灵魂经过森林。森林在敞开的木门之外,在视平线的下方。从小木屋里看出去,天空占据了世界的三分之二,它的蓝色光滑而坚硬。这时,斯马胡力说:“这个木头房子嘛,夏天嘛,是人的;冬天嘛,是熊的。”③六月,我们来到这里。我们的驼队穿过森林,一路向上,向上,缓慢沉重地走着无穷无尽的“之”字。终于来到这最高处,这高山的顶端,林海中的孤岛。夏天开始了!北上转场之路的最后一站到了!我下了马,徒步走完最后的一段路,眩晕地来到山顶,看到去年的木头房子寂静地等候在山路尽头、天空之下。夏天开始了。④斯马胡力把被大雪压塌的屋顶修好,换掉压断的柱子。女孩们七手八脚打扫地面,支起火炉,在地上铺开花毡,墙上挂好绣着金线银线的黑色盐袋﹑茶叶袋。卡西去远处山脚下的沼泽里打来清水,引燃炉火烧茶。夏天开始了。⑤夏天里,大棕熊又在哪里呢?哪怕站在最高的山顶四面眺望,也看不到它们的踪影。卡西带我去森林深处拾柴禾。她指着路过的山峰阴面的岩石缝隙说:“看那里!那是熊的房”我爬上去,侧着身子凑向缝隙里的暗处,里面有巨大的哑默。大棕熊不在那里了,它童年生活的依稀微光还留在那里。⑥我们生活在夏天里,大棕熊生活在冬天里。永远不能在森林中走着走着,就迎面遇到。后来时间到了,我们离开了吾塞。这时,遥远地方的一棵落叶松下,大棕熊突然感觉到了冬天。它爬上最高的山,目送我们的驼队蜿蜒南去。冬天开始了!⑦是啊,大棕熊,我们的木头房子夏天是给人住的,冬天是给你住的。我们用一整个夏天来温暖木屋,然后全都留给你。大棕熊,我们铺了厚厚松针和干苔藓的床给你,整整齐齐的门框给你,结实的,开满白色花朵的屋顶给你。你在寒冷的日子里吃得饱饱的,循着去年的记忆找到这里,绕着房子走一圈,找到门。你拱开门进去——多么安逸的角落啊,你倒头就睡。雪越下越大,永远也不会有一行脚印通向你的睡眠。⑧雪越下越大,我们的木屋都被埋没了!你像是睡在深深的海底。大棕熊,你的皮毛多么温暖啊,你的身子深处一定是烫烫的。北风呜呜地吹,你像是被深深地钉在冬天里的一枚钉子。你在自己的睡梦中,大大地睁着美丽的眼睛。⑨夏天是人的房子,冬天是熊的房子。两场故事明明是分头进行的,生活里却处处都是你的气息。大棕熊,我们睡着的时候,你也在身旁温暖地卧着;我们走在路上,你和我们不时地擦肩而过;我们跪在沼泽边,俯身凑上脸庞饮水时,看到了你的倒影。大棕熊,在吾塞的浩茫群山间,你在哪个角落里静静地穿行呢?⑩浑身挂满了花瓣,湿漉漉的脚掌留下一串转瞬即逝的湿脚印。大棕熊,我想把我的红色外套挂在森林里,让它去等待你的经过,让它最终和你相遇。第二年的夏天,我去寻找我的红外套,直到迷路的时候才看到它。那时它仍高高地,静静地挂在那里。⑪大棕熊,我快要流下眼泪了!我想把我的红外套挂在森林里,想和你并肩站立,一同抬头久久望着它。大棕熊再见!在阿尔泰茫茫群山中,围绕着我们群山之巅的木头房子,让我们就这样,一年一年,平安地,幸福地,生活下去吧!(节选自《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文本二:好的散文作品并非单纯地临摹现实,更要倾注作家对现实素材的解构重构,有穿透表象抵达本质的洞见总结,在基于事实的认知里提炼出艺术的“真实”,作家的主观意图和艺术化处理依然不可或缺。李娟文字的动人之处正在于对非虚构素材与虚构想象之间的合理融合,个人与观察对象恰到好处的距离分寸,情感抒发在物景描写里的自然渗透,现实与象征的交织互映,以及始终诚恳谦逊的写作姿态,避免了不少知识分子作家面对社会底层观察对象时的心理“优越感”“俯视感”及因此而造成的客观和融合的欠缺。虚实融合的例子在李娟文中处处可见。在《巴拉尔茨的一些夜晚》,我们能知晓她和母亲在杂货铺里的真实生活状态。现实的苦寂,催生了李娟对夜晚及万物的自由想象,她用超现实主义手法向我们诉说了巴拉尔茨的月光,夜空、炉火,梦境,甚至是一只猫,一只模糊了现实和想象界限的猫。这只猫夜夜伴她入眠,却总在白天消失,她描写了猫的呼吸,体温、触感甚至鼾声,却无法说出它的毛色和样子,因为每当她从梦中醒来,猫就不见了。令人不由得怀疑这只猫是否是李娟幻想出来的,一种孤独状态下的心理投射,一种自我暗喻。类似的自我隐喻在《走夜路请放声歌唱》里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呈现,如森林深处那只从未露面的大棕熊。这种基于现实分裂出来的“我”的不同形态及精神寄寓,犹如音乐多声部复调重奏的自我表达,带有很强的现代主义色彩。就像西方现代诗人常说的:“每个物里都睡着一支歌。一旦被那个魔术的词命中,它就歌唱起来。”显然,李娟正是以她的言说之歌、文学之歌,在人生的夜路上放声歌唱,对抗现实的虚无和苦难,从而抵达更高的艺术“真实”。(摘编自《李娟的文字为何不惧时间的冲击》)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标题来自斯马胡力的话,既说出了人与熊不同的生活习性,也蕴含着人与熊可以在同一片天空下和平相处的意思。B.

“夏天里,大棕熊又在哪里呢?”表达了作者对大棕熊的关切,也是过渡句,由“我们的生活”自然地转写到“大棕熊的生活”。C.

文章通过一系列动词写大棕熊的活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大棕熊酣睡,意在突出大棕熊随遇而安、憨态可掬的可爱形象。D.

作者想象自己与棕熊并立,久久地望着挂在森林里的红外套,温暖唯美的画面凸显了作者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愿。7.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好的散文更要倾注作家对现实素材的加工,作品的“真实”应是作家从事实的认知里提炼出的艺术的“真实”。B.

与学者型作家带着“优越感”“俯视感”写作不同,李娟的写作姿态是诚恳谦逊的,故她的文字显得更为动人。C.

李娟的《巴拉尔茨的一些夜晚》中运用了虚实融合的写法,其中,对那只猫的叙写既是现实的又是想象的。D.

引用西方现代诗人常说的话,意在表明李娟善用她独特的言辞,让“物”有了文学性,创造出“艺术真实”。8.

文本一自第⑦段起到最后对大棕熊改称“你”,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9.

文本二说“李娟文字的动人之处正在于对非虚构素材与虚构想象之间的合理融合”,请根据文本二的内容,说说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种合理融合的。【答案】6.C

7.B

8.

①对大棕熊改称“你”,拉近与大棕熊的距离,更能表达出作者对大棕熊的喜爱之情。②对大棕熊改称“你”,将大棕熊拟人化,更能彰显出大棕熊作为冬天小木屋主人的主体性,体现出作者视动物为朋友的平等意识。③对大棕熊改称“你”,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9.

①素材处理方面:文本一中,我们在六月“在森林之巅的小木屋中喝茶”,在冬天,把小木屋让给棕熊,这都是在吾塞真实存在的事实,是非虚构素材,但文中大棕熊并没有出场,它的所有活动都是作者想象出来的,这种想象又是基于哈萨克人对大棕熊的认知形成的,是合理的想象,达到了“虚实融合”。②艺术表现方面:文中的大棕熊在作者的笔下成了大自然的一个主体的存在,它安然无忧,如同自然的守护神,与人类保持着距离又互相守望。作者对大棕熊的描述是理想化的,诗意化的,而文章“人与自然和平相处,和谐共存”的主旨则是非虚构的,是现实的。二者的合理融合,达到了艺术的“真实”。【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意在突出大棕熊随遇而安,憨态可掬的可爱形象”错,作者想象大棕熊的活动与酣睡,并不是为了突出大棕熊随遇而安、憨态可掬的可爱形象,而是为了表现阿尔泰地区生态的美好,进而抒发人与动物(自然)相互守望、共同守护美好家园的心愿。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B.“与学者型作家带着‘优越感’俯视感'写作不同”错,文中是“不少知识分子作家”,不是所有学者型作家都带着“优越感”“俯视感”写作。另外,“李娟的写作姿态是诚恳谦逊的,故她的文字显得更为动人”这样的因果关系也不成立。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中叙述人称变化的作用的能力。关于散文中第二人称的作用,答题思路有: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结合文本一,“大棕熊不在那里了,它童年生活的依稀微光还留在那里”“它爬上最高的山,目送我们的驼队蜿蜒南去”前面称大棕熊为“它”,还是人与动物的关系,有一种生疏和距离感;“是啊,大棕熊,我们的木头房子夏天是给人住的,冬天是给你住的。我们用一整个夏天来温暖木屋,然后全都留给你”“你像是睡在深深的海底。大棕熊,你的皮毛多么温暖啊,你的身子深处一定是烫烫的”后面改称“你”,将大棕熊拟人化,是把大棕熊作为冬天小木屋主人,这样称呼把动物人格化,与人平等对待,拉近了与大棕熊的距离,表达了对大棕熊的喜爱;同时,“你”运用呼告修辞,面对面交流,便于抒发对大棕熊亲切而热烈的感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根据文本二的解说,所谓“对非虚构素材与虚构想象之间的合理融合”,指的是作家为了实现创作意图对事实素材进行解构重构,从事实的认知里提炼出艺术的“真实”。可见,这里的“虚实融合”一方面是指对素材进行加工,如通过想象实现虚实结合;一方面是指为主题服务进行的艺术表达。结合文本一,作者凭借“冬天是熊的房子”想象出“大棕熊的生活”,“你像是睡在深深的海底。大棕熊,你的皮毛多么温暖啊,你的身子深处一定是烫烫的”“大棕熊,我们睡着的时候,你也在身旁温暖地卧着;我们走在路上,你和我们不时地擦肩而过”这种合理想象使得文章虚实结合。而对于大棕熊的描述,又明显是诗意化的、理想化的,如“你在自己的睡梦中,大大地睁着美丽的眼睛”;有的是现实世界不可能存在的,如“大棕熊,我们睡着的时候,你也在身旁温暖地卧着;我们走在路上,你和我们不时地擦肩而过;我们跪在沼泽边,俯身凑上脸庞饮水时,看到了你的倒影”,与大棕熊并肩站立,这就是文本二所说的“艺术真实”。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赵王以李牧为将,伐燕,取武遂、方城。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尝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注】。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匈奴皆以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之,李牧如故。王怒,使他人代之。岁余,屡出战,不利,多失亡,边不得田畜。王复请李牧,李牧杜门称病不出。王强起之,李牧曰:“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边,如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十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之。单于奔走,十余岁不敢近赵边。先是,天下冠带之国七,而三国边于戎狄:秦自陇以西有绵诸、鲲戎、翟之戎,岐、梁、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赵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昭王之时,宣太后诱义渠王,杀诸甘泉,遂发兵伐义渠,灭之;始于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其后燕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郡以距胡。及战国之末而匈奴始大。(节选自《资治通鉴》)【注】收保:古代边境上设置的兼有储藏物资和防卫作用的小城堡。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B.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C.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D.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烽火,古代在边境建造的烽火台,台上放置干柴,遇敌情时则燃火以报警传讯。B.

单于,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也可泛指外族首领。C.

戎狄,先秦时期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西戎和北狄的合称。D.

“东胡却千余里”的“却”和苏洵《六国论》中“李牧连却之”的“却”用法和意义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牧率军讨伐燕国,在获得武遂、方城两个地方之后,李牧和手下约定,一旦匈奴入侵,就赶紧进人营垒,有敢掳掠的就斩杀。约定产生了良好效果。B.

赵王让人代替李牧,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人民无法种田、放牧。赵王再请李牧,李牧称病不出。赵王强令他任职,并答应了他的要求。C.

秦国,赵国、燕国均与戎狄交界,戎狄各族分散居住在溪谷,各有自己的君主,往往聚集居住的有一百多人,然而他们不能相互融为一体。D.

宣太后诱骗义渠王,并杀了他,又发兵讨伐义渠,消灭了它。秦国、赵国和燕国都修筑了长城来抵抗胡人。直到战国末期,匈奴才开始强大。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2)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14.

李牧为什么能击败匈奴?请简要概括。【答案】10.B

11.D

12.A

13.

(l)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2)守边的士兵每天都得到奖赏却不被叫去打仗,他们都希望能与匈奴一战。

14.

①养精蓄锐,准备充分。②示敌以弱,麻痹敌人。③善于作战,大败敌军。【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在这个时候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还有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将他们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训练;又大力组织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选车得千三百乘”与“选骑得万三千匹”结构一致,故“选车得千三百乘”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习战”是“悉勒”的宾语,应在“习战”后断开,排除A。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D.“东胡却千余里”中的“却”是动词,“退却”的意思。句意:东胡退却了一千多里。“李牧连却之”的“却”属使动用法,是“使……退却”的意思。句意:李牧连续让他们退却。两个“却”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在获得武遂、方城两个地方之后,李牧和手下约定”错误,根据原文“尝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为约曰:‘匈奴即人盗,急人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可知,李牧和手下约定的时间是在代、雁门的时候,并不是在获得武遂、方城两个地方之后。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便宜”,根据实际需要;“市租”,城市的税收;“费”,费用。(2)“日”,每天;“用”,被使用;“愿”,希望。【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可知,养精蓄锐,准备充分。②由原文“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匈奴皆以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可知,示敌以弱,麻痹敌人。③由原文“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之”可知,善于作战,大败敌军。参考译文: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李牧率军攻打燕国,攻下了武遂、方城。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曾经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慰劳士兵;指挥士兵练习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多派出侦察人员,制订规章说:“如果匈奴侵入边境来抢掠,我军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一律处斩!”每次匈奴入侵,李牧的军队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出来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匈奴都认为李牧胆小,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赵王责备李牧,李牧和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让人替代他的职务。一年多的时间里,新将领多次领兵出战,都是失利,有很多伤亡,损失,边境的老百姓不能耕种,放牧。赵王再次请李牧,李牧称自己有病闭门不出。赵王强迫他出任边将,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允许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李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的士兵每天都得到奖赏却不被叫去打仗,他们都希望能与匈奴一战。在这个时候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还有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将他们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训练;又大力组织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部众假装败逃,丢下几十人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布下大量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夹击匈奴,大败匈奴。单于逃跑,十多年不敢靠近赵国边境。在这之前,天下习于礼教的诸侯国有七个,而其中三国的边境是戎狄:秦国陇西有绵诸、鲲戎、翟之戎,岐、梁、泾,漆的北面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赵国的北面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他们)各自分散居住在溪谷,各自有自己的君主,往往聚集居住的有一百多人,然而却不能相互融为一体。秦昭王时,宣太后引诱义渠王,在甘泉杀死他,于是发兵讨伐义渠,并消灭了它;并开始在陇西,北地、上郡修建长城来抵抗胡人。赵武灵王在北面打败林胡、楼烦,修建长城。后来燕国的将领秦开被作为人质送到胡人那里,胡人十分信任他;(秦开)回来,袭击打败了东胡,东胡退兵一千多里。燕国也修建了长城,从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郡来抗拒胡人。到了战国末期,匈奴开始强大。(节选自《资治通鉴》)(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⒉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鹧鸪天孔矩却月凌风①度雪清。何郎高咏照花明。一枝弄碧传幽信,半额涂黄②拾晚荣③。春思淡,暗香轻。江南雨冷若为情。犹胜远隔潇湘水,忽到窗前梦不成。【注】①却月凌风:出自南朝诗人何逊的《咏早梅诗》中的“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却月,指弯月。②半额涂黄:额黄,一种古时妇女额上的涂饰,因以黄色颜料染画或粘贴于额间而得名。梁简文帝《戏赠丽人》诗云,“同安鬟里拨,异作额间黄”。③晚荣:在深宵开放的梅花。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人善用意象,以弯月,寒风,积雪写出梅花所处的环境,渲染了幽情雅趣。B.

“何郎高咏照花明”补充并呼应首句,突出了词人对何逊咏诗才华的赞美之情。C.

下片开头三句写梅花暗香撩人,主人公春思淡淡,遥想意中人不禁黯然情伤。D.

词人借用湘君与湘夫人的典故,含蓄地表现了现实的残酷和人物内心的悲凉。16.

“一枝弄碧传幽信,半额涂黄拾晚荣”两句典雅精工,请加以赏析。【答案】15.B

16.

①“一枝弄碧传幽信”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写出梅花传递春的信息。②化用诗句,以“额黄”借代女主人公,写出她的美。③对仗工整,用词精到,“弄”与“涂”相对,“传”与“拾”相对,传神地写出了梅花报春、美人采花的画面。【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突出了词人对何逊咏诗才华的赞美之情”错,“何郎高咏照花明”承接上一句,意思是说在这种清幽的环境中,很容易使人想起何逊的咏梅佳作。核心是对梅花的明艳的赞美,而非对何逊才华的赞美。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能力。“一枝弄碧传幽信”,是对梅花的具体描写,此处运用拟人手法,写梅花蕴含的春的信息,即“传幽信”。词人说由梅枝呈绿仿佛看到了春的韵律的萌动。“半额涂黄拾晚荣”化用诗句“同安鬟里拨,异作额间黄”,此处“晚荣”运用借代手法,指在深宵开放的梅花。这两句运用了拟人﹑借代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梅花弄绿报春的情态和女子之美。诗句在形式上互为对仗,典雅精工,如“弄”与“涂”相对,“传”与“拾”相对,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传神作用,将花与人相关联,传神地与出梅花报春、美人采花的画面,显示了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夸张的手法写山势高险,枯树倒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牧在《阿房宫赋》结束时警示后人不要重蹈秦国灭亡覆辙,即“__________,___________”。(3)“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既是淡泊世事的承载,又是羁旅之愁的寄托,如“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

连峰去天不盈尺

②.

枯松倒挂倚绝壁

③.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④.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⑤.

驾一叶之扁舟

⑥.

举匏樽以相属(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峰、盈、倚、绝壁、鉴、扁、匏、樽、属、扁。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81年,翟婉明刚考上西南交通大学,他乘火车赶赴学校所在地,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坐火车。“没想到大雨致使宝成铁路一段路基塌方。只好绕道,我辗转了三天四夜,才从老家江苏靖江赶到位于四川峨眉山的学校。”翟婉明回忆说。首次乘火车的经历让翟婉明深刻认识到中国铁路亟待提高。他上车后发现,车厢被挤得

,想找个站的地方都难,更别提有空座了,这一次经历让他感受到了针砭之痛,这一次经历让他萌发了改变中国铁路落后面貌的想法,这一次经历让他走向了科研之路。翟婉明深知像他这样的农村青年考上大学不容易,他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拿出拼命三郎的劲头,如饥似渴、

地勤奋钻研。苦心人,天不负,翟婉明很快便

,成绩名列前茅。翟婉明提出的把车辆系统和轨道系统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相互耦合的大系统,综合研究列车在线路上的动态行为的在国际上被称作“翟模型”的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结束了长期以来将机车车辆和轨道割裂开来研究的局面。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答案】18.

①.

水泄不通

②.

夜以继日

③.

崭露头角

19.

①翟婉明提出了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②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就是把车辆系统和轨道系统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相互耦合的大系统,综合研究列车在线路上的动态行为的学说。③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结束了长期以来将机车车辆和轨道割裂开来研究的局面。④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在国际上被称作“翟模型”。

20.

以“针砭之痛”来比喻这次经历带给翟婉明的感受,形象地表现了交通落后给他带来的刺痛;又以排比的方式写出了这次经历对翟婉明的影响之深。【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根据“车厢被挤得”“想找个站的地方都难,更别提有空座了”可知,第①处所填成语应含有拥挤的意思,可用“水泄不通”。水泄不通:连水也流不出去,形容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根据“拿出拼命三郎的劲头,如饥似渴”可知,第②处所填成语应含有勤奋不息的意思,可用“夜以继日”。夜以继日:用晚上的时间接上白天。形容昼夜不停。也说日以继夜。根据“苦心人,天不负”可知,第③处所填成语应含有获得成功、脱颖而出的意思,可用“崭露头角”。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多指青少年)。【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先运用抽取法,把句子的主干抽取出来,使之独立成句,即“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结束了长期以来将机车车辆和轨道割裂开来研究的局面”。然后将长句的修饰成分抽出来,变为复句里的分句,或者单独成句,如果修饰成分里面还有修饰成分,就依次把它抽取出来,使之独立成句。再用分述法,把并列的成分拆开,重复和并列短语直接相配的成分,形成叠用句式。如“翟婉明提出了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就是把车辆系统和轨道系统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相互耦合的大系统,综合研究列车在线路上的动态行为的学说”“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在国际上被称作‘翟模型’”。最后得出句群“翟婉明提出了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就是把车辆系统和轨道系统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相互耦合的大系统,综合研究列车在线路上的动态行为的学说。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结束了长期以来将机车车辆和轨道割裂开来研究的局面。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在国际上被称作“翟模型”。【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这一次经历让他感受到了针砭之痛“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以“针砭之痛”来比喻这次经历带给翟婉明的感受,从表达效果上看,形象生动地交通落后给翟婉明带来的刺痛之感。“这一次……这一次……这一次……”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势。从效果上看,突出了这次经历对翟婉明的影响之深。(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因不能被人体消化和利用,

,成为肠道微生物生长利用的主要食物。部分微生物能以膳食纤维为食物,但你恐怕不知道,对于膳食纤维这一“美食”,不同的肠道微生物并不会按照人们想象的那样,安安静静、互不打扰地“吃饭”。如果不同微生物都能食用膳食纤维,

。研究团队通过连续采集肠道微生物组的时间序列变化数据,借助生态动力学模型,了解了不同肠道微生物对膳食纤维的争夺情况。通过这一方法,该团队推断出小鼠肠道菌群中膳食纤维代谢的关键响应菌,以及关键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

,膳食纤维对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可能会“失效”;当关键微生物充足时,膳食纤维对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则更明显。21.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五年,五年,你知道这五年我是怎么过的吗?B.

告别迷茫,拿好这些让你经验值猛增的社会生存攻略。C.

如今,你不言,我不语,我们即使近在眼前,也已无话可谈。D.

对了,一点儿也不错,所以才来拜望拜望你。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