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世说新语二则》_第1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世说新语二则》_第2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世说新语二则》_第3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世说新语二则》_第4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世说新语二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世说新语二则》一、课内阅读(2021·广西桂林·统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太丘舍去(离开) B.友人惭(惭愧)C.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D.下车引之(拉,牵引)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下车引之

②与之论辩(《送东阳马生序》)B.①去后乃至

②乃大惊(《桃花源记》)C.①相委而去

②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D.①则是无礼

②然则天下之事。(《河中石兽》)3.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 B.尊君/在不C.待君/久不至 D.元/方入门/不顾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5.通过学习本文,你觉得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细节描写的角度,选择一个句子,做一下批注。(2021·北京朝阳·统考二模)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小题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太丘舍去

屋舍俨然

舍生取义

退避三舍B.去后乃至

至善至美

无微不至

至关重要C.则是无信

讲信修睦

轻诺寡信

背信弃义D.入门不顾

三顾茅庐

奋不顾身

顾全大局7.文中两处画线句写的是友人的语言和行为。结合全文内容,下列选项中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甲】友人很生气。他认为元方的父亲和自己有约定,就应该等自己一起离开。后来友人知道自己错了,在别人的引领下惭愧地走了。【乙】友人非常自责。他觉得自己和元方父亲约好了中午一起出发,自己却先走了,自己真不是人。他知错就改,下车拉住元方,惭愧地向元方道歉。【丙】友人发怒了。他认为元方的父亲没有遵守约定,骂元方的父亲不是人。后来友人羞愧于自己的言行,知错就改,下车去拉元方,想表达歉意。8.方正,指人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两则材料的内容,简要说明“方正”的品格在元方、何充、“少师曾祖及祖”的身上是如何体现的。材料一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籍①。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②,充晏然③神意自若。(选自《世说新语・方正》)材料二杨少师荣④,建宁人,世以济渡⑤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居民,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⑥,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其愚。(节选自《了凡四训•积善之方》)注:①[狼籍]行为不法。②[反侧]惶恐不安。③[晏然]形容心情平静,没有顾虑。④[少师荣]官名及品级。⑤[济渡]摆渡。⑥[曾祖及祖]曾祖父和祖父。(2021·北京门头沟·统考一模)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下面小题。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含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与友期行

遏遏无期

不期而遇

殷切期待B.时年七岁

时隐时现

时不我待

审时度势C.日中不至

仁至义尽

无微不至

实至名归D.太丘舍去

悻悻而去

去国怀乡

去意已决10.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翻译:正午已过(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丢下(朋友)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理解:把事情的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乙】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翻译: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了大门,不再顾及他。理解:“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元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入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惟妙惟肖。11.“诚信为人之本”,意思是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不讲诚信的人,竟为元方这样一个七岁的孩子所不齿。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诚信为人之本”的信条在蔡璘和季扎身上是如何体现的。【材料一】蔡璞,吴县人。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①。亡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③”而致④之。(取材于《清稗类钞·敬信》)【材料二】季扎将使于晋,带宝剑以过徐⑤。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季子为有晋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反⑥,徐君已死。于是以创带⑦徐君墓树而去。(取材于《新序·杂事卷七》)【注】①券:古代的契据,常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②亡:通“无”,没有。③辇:本意是指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也指乘车,载运,运送。④致:送给,给予。⑤[徐]国名。⑥[反]通“返”。返回。⑦带:围绕,环绕。这里指挂。(2021·山东济南·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甲】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世说新语·言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乙】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丙】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方正》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因风起/因材施教 B.去后乃至/纷至沓来C.与友期行/遥遥无期 D.入门不顾/无所顾忌13.翻译文中三处划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翻译:不久,天空中忽然下起了雪,谢安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理解:谢安出于和小辈们讲解、讨论文章义理的目的把家人们聚集起来,又因为忽然下雪而临时起意,就眼前的雪景发问,引出了后文小辈们的精彩回答。B.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翻译:友人便生气地说:“你的父亲真不是人啊!他和人相约同行,却先离开了。”理解:友人没有及时赴约,还当着元方的面辱骂陈太丘,所以哪怕友人在被指出错误后马上悔改了,也无法改变他是个不知礼数的人的事实。C.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翻译:元方说:“您和我的父亲约定正午出行。等到正午时分,您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当着人家儿子的面谩骂他的父亲,就是不懂礼数。”理解:友人迟到并当着元方的面辱骂了陈太丘,这触犯了元方所认同的社会行为准则的底线。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坚持原则的人。14.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形象都是丰富的。通过梳理相关的细节,会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请阅读《咏雪》和以下【链接材料】,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谢安的人物形象。(至少答出两个方面)【链接材料】玄①等既破坚②,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③,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④,心甚喜,不觉屐齿⑤之折。(节选自《晋书·谢安传》)注:①[玄]东晋名将,谢奕之子,谢安之侄。②[坚]苻坚,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君主,一度统一北方与东晋南北对峙,曾发动淝水之战想消灭东晋,但最终败给谢玄。所谓“破坚”,即关涉这场战役。③[竟]结束,完毕。④[户限]门槛。⑤[屐齿]木屐底下凸出像齿的部分。二、课外阅读(2021·湖北襄阳·统考一模)昭明太子统,武帝长子也。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做剧韵①,皆属思②便成,无所点易③。年十二,于内省见狱官将谳④事,问左右曰:“是皂衣何为者?”曰:“廷尉官属。”召视其书曰:“是皆可念,我得判否?”有司以统幼,绐⑤之曰:“得。”其狱皆刑罪上,统皆署杖五十。有司抱具狱,不知所为,具言于帝,帝笑而从之。太子自加元服⑥,帝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太子明于庶事,每所奏,谬误巧妄,皆即辨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平断法狱⑦,多所全宥⑧,天下皆称仁。(唐·李延寿《南史·列传四十三·萧统传》)【注】①剧韵:险韵、生僻难押的诗韵。②属思:构思。③点易:涂改、修改、改动。④谳(yàn):议罪。⑤绐(dài):欺骗。⑥元服:冠。⑦法狱:刑事案件。⑧全宥(yòu):宽恕赦免。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或做剧韵

或:_______

②具言于帝

于:_______16.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B.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C.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D.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1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皆可念,我得判否?18.阅读全文可以看出萧统是一个怎样的人?19.上文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样,都写了聪慧的小孩,从成才的角度来看,正确的成长道路是什么?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三、对比阅读(2022·广东深圳·统考二模)选择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谢玄①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②。太傅_______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选自《世说新语·假谲》)【注释】①谢玄,谢安侄子。②覆手:手巾之类的物件20.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加点字适合放在乙文横线处(

)A.策之不以其道 B.讲论文义C.安陵君其许寡人 D.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2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B.甲文“公大笑乐”一句,没有直接言明对两个比喻的评价,表达含蓄,意蕴丰富。C.“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个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是正确的。D.乙文连用“赌”“得”“烧”等动词刻画谢太傅欺骗孩子的虚伪狡诈形象。2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若柳絮因风起(2)乃谲与赌,得即烧之。23.谢安的夫人曾问谢安:“怎么从来没有见您教导过儿侄们?”,对于谢夫人的质疑,请结合甲乙文具体谈谈你的看法。(2022·江苏泰州·统考一模)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回:“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回:“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乙】齐田氏祖①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日:“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②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③,进口:“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④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⑤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噆⑥肤,虎狼食内,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选自《诸子集成∙列子∙说符》)【注释】①祖:这里是祭祀天地鬼神之意。②和:应和。表示同意。③预于次:参预在末座。预,参预。次,在排列上次一等。④类:种类,物类。⑤选:更迭,交替。⑥唱:叮,咬。24.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期日中()

②太丘舍去()③众客和之如响()

④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去后乃至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B.不如君言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河中石兽》)C.与人期行

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D.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25.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26.翻译下列句子。(1)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7.结合【甲】文中元方和【乙】文中鲍氏之子的语言,分析他们不同的个性。(2022·四川广元·二模)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材料二: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选自《韩诗外传》)【注】①镒(yì):重量单位。二十四两为一镒,一说二十两为一镒。②馆:这里指家。2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期:时限B.下车引之/引:引路//引吭高歌/引:拉长C.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刘备三顾茅庐/顾:拜访D.田子为相/为:担任//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为:是29.下列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去后乃至/乃重修岳阳楼B.得金百镒奉其母/其真不知马也C.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以金赐其母30.断句对文中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B.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C.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D.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3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2)母曰:“子安得此金?”32.请结合原文分析,材料一中的友人与材料二中的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特点?(2021·湖南郴州·统考一模)(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③,计日当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节选自《后汉书》,略有改动)【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3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相委而去

杂然而前陈者 B.计日当告之

已而之细柳军C.遂止于野亭骈死于槽枥之间 D.其为人若此

其真不知马也3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处断句。(限断两处)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3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36.理解填空。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2021·贵州黔东南·统考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小题【甲】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乙】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3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A.元方入门不顾(动词,照顾) B.君与家君期日中(动词,约定)C.以君为长者(介词,把) D.非若是也(代词,这样)38.对文中加波浪线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B.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C.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D.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39.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对话皆聚焦冲突。甲文的人物对话围绕“谁有礼貌”、乙文的人物对话围绕“要不要服从秦国要求”进行。B.甲乙两文对话均展现应答智慧。甲文元方有理有据,睿智回应;乙文唐雎据理反诘,沉稳应对。C.甲乙两文皆用对比。甲文客人冲动无礼对比元方有礼有节,乙文唐雎不卑不亢对比秦王盛气凌人。D.甲乙两文语言简练。甲文仅“引”字就写出友人惭愧示好,乙文以一“否”字就表现出唐雎态度鲜明。40.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友人惭,下车引之。②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2020·北京朝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选自《论语》)【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丙】三国魏明帝自征蜀,遣司马懿督张邵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①。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②,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幡兵③适交,参佐④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⑤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住者⑥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邵,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节选自《百战奇略》)注:①[剑阁]关隘名。位于今四川剑阁县北。②[十二更下]十分之二的人换防休息。③[幡兵]指正在换防的部队。幡,同“施”,旌旗。④[参佐]部下,僚属。⑤[鹄立]鹄颈长,能远望,因喻引领切盼之意。⑥[住者]留下来的士兵。41.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三省吾身/发人深省

传不习乎/习以为常B.与友期行/不期而遇

时年七岁/四时之景C.相委而去/去国怀乡

日中不至/朝发夕至D.下车引之/引经据典

入门不顾/三顾茅庐42.翻译语段中三处画线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为人谋而不忠乎?翻译:你替别人谋划,是不是一种不忠诚?【乙】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翻译:陈太丘丢下友人离开了,离开后他的友人才赶到。【丙】一战大克,信之由也。翻译:蜀军一战而大胜,是因为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啊。43.上面三个语段都讲到了“信”。请你结合语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分别说说曾子、元方和诸葛亮所说的“信”具体指的是什么。(2020·山东枣庄·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世说新语》)【乙】黄琬①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②太守。建和③元年正月日食④,京师不见⑤而琼以状闻。太后诏⑥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⑦?”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选自《后汉书·黄琬传》)【注释】①黄琬:东汉末大臣。②魏郡:古郡名。③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④食:同“蚀”,侵蚀。⑤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⑥诏:皇帝的命令。⑦初:一开始,刚刚。44.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1)俄而雪骤__________(2)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3)为魏郡太守________(4)即以其言应诏_____________4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撒盐空中差可拟。(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46.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A.俄而雪骤 B.黄琬幼而慧 C.学而不思则罔 D.而深奇爱之47.下面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通过写谢家子弟咏雪的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B.甲文中谢道韫用柳絮比喻白雪,突出雪的洁白和轻盈。C.乙文中的黄琬用初月类比日食,形象说明了日食的形状,表现出他聪慧的才思。D.乙文中黄琬父亲黄琼按照黄琬说的回答皇后,并更加喜爱他。(2021·山东淄博·统考二模)课外类文阅读。【甲】……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乙】僰①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巴童观而妒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张而猴出,众宾凝伫②,左右皆蹈节。巴童佁然③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猴褫④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僰人呵之而不能禁,大沮。郁离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其何异于猴哉?——《郁离子·僰人舞猴》【注释】①僰(bó):我国古代西南部的一个民族,今川南及滇东一带。②伫:站立。③佁然:静止貌。④褫(chǐ):剥去,脱下。4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2)耻己之不如也_________(3)思所以败之_________(4)乃袖茅栗以往_________49.翻译下面的语句。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50.元方、巴童聪明机智,其令友人“惭”、使猴舞“败”的原因有何共同之处?51.你认为两文在“修身”“治军”方面提出的积极主张分别是什么?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B

2.A

3.D

4.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正午时分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的(表现)。

5.例“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运用语言描写,陈元方据理抗辩,且有理有据,表现出他为人方正,落落大方。(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B.句意:友人感到惭愧。惭:感到惭愧;故选B。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A.之:代词,他/代词,他;B.乃:副词,才/副词,于是,就;C.而:连词,表顺接/连词,表修饰;D.则:副词,就/连词,那么;故选A。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D.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元方”是主语,“入门不顾”是谓语,故应断为:元方/入门不顾;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期,约定;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日中,正午;则,就。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要求从细节描写的角度,选择句子进行分析。可选择文中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结合内容分析元方的形象。如,“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是语言描写,面对辱骂父亲的人,元方能够站出来维护自己的父亲,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地反驳对方,可见他孝顺、勇敢,落落大方。再如,“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是动作描写。父亲的友人没有按时赴约,失礼在先,又当着元方的面责骂元方的父亲,更显无礼。对这样的人就应该给他点颜色看看,因此元方“入门不顾”,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自尊。【点睛】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6.C

7.丙

8.示例:元方据理力争,维护父亲和自己的尊严;何充正直,敢于说真话;水灾时“少师曾祖及祖”只救人,不取不义之财。【分析】6.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A.舍弃/房屋/舍弃/计量单位,三十里为一舍;B.到达/最/到/最;C.都是“信用、诚信”的意思;D.回头看/拜访/顾及/顾及;故选C。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在别人的引领下惭愧地走了”错误,“下车引之”是想要去牵元方的手,表达自己的歉意;【乙】.“友人非常自责”“自己真不是人”错误,“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是友人在责骂陈太丘不守信用,丢下友人自己先走了,不是在自责;故选【丙】。8.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从元方对父亲朋友说的话“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以看出,元方据理力争,维护父亲和自己的尊严;从何充当着众人的面揭露王敦的谎话,可知何充正直,敢于说真话;从“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可看出,“少师曾祖及祖”水灾时只救人,不取不义之财。这些人身上体现出“方正”的品格。【点睛】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材料一:王含担任庐江郡郡守的时候,贪污受贿名声极差。王敦袒护他的哥哥,故意在与很多人坐在一起谈话时称赞他的哥哥:“我的哥哥在庐江郡一定做得十分好,庐江郡的人都称赞他。”当时何充担任王敦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坐在座位脸色严肃地说:“我何充就是庐江郡的人,我所听到的跟你所说的不一样。”王敦没话可说。在座的其他人都为何充感到担心。而何充显得态度平和,神色自如,和平常一样。材料二:福建公卿杨荣,其祖上世代以摆渡为生。每当暴雨成灾,冲毁民居时,总有人畜货物顺流而下,别的船只总是争相捞取货物,只有杨荣先祖以救人为要,货物一概不取,乡里的人都笑他们愚笨。9.D

10.乙

11.蔡璘和季扎都恪守了诚信做人的人生信条。友人将千金不立字据寄放蔡璘处。友人死后,蔡璘将其子招来归还千金,并用车送归。表现了蔡璘不负友托诚信做人的高贵品质;徐君喜爱季札的佩剑,有心索取,却难于启齿。季札明白徐君的心意,决定把剑赠送给他,但因佩剑出使是一种礼仪,只好待其归来,才能了此心愿。不幸,返回时徐君已死。季札为兑现内心的许诺,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走了。表现了季扎对诚信仁义的珍视。【分析】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约定\日期\约定\盼望;B.当时\有时\机会、时间\时机;C.到\极,最\到\达到;D.离开\离开\离开\离开;故选D。10.甲:交待事情的时间、起因的几个关键词语是“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等。本项“把事情的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有误;故选乙。11.考查材料探究。材料一中,蔡璞的友人寄给他千金,却没有写下字据。友人去世以后,蔡璘把友人的儿子叫来,把千金还给他。友人之子不信不受。最终蔡璘归还了金子,并把用车把友人之子送回。表现了蔡璞诚实守信,不负所托的性格。材料二中,徐君看剑,虽然没有明说,但神色里却流露了喜爱之意。季札明白他的心意,只是因为佩剑出使是一种礼仪,所以没有当场送给徐君。等他回来时,徐君已死,他就把剑挂在了徐君墓前的树上。表现了季扎讲求诚信,兼具仁义的特点。【点睛】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材料一:蔡磷,是吴县的人。有一个朋友借给他千金,没有立字据。那人死后,蔡磷唤来他的儿子,要还钱。他的儿子非常惊愕不接受,说:“没有这件事啊!哪里有借了千金而不立字据的呢?况且父亲没有对我说过。”蔡磷笑着说:“字据在心中,不用纸写。你父亲了解我,所以没有对你说。”最后用车子将钱运回还给了他。材料二:延陵季子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虽然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没有献上剑,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回来以后,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12.B

13.C

14.谢安在寒冷的下雪天把家人聚集起来讲解讨论文章义理,表现出了对家族教育的重视,他是一个有智慧的当家人;谢安会为小辈们在文学上的不俗表现感到由衷的高兴,他显然又是个亲切的长辈;听到谢玄在关键性战争中取胜的消息,谢安仍能从容下完棋,说明他是个镇定的政治家;谢安并非对谢玄胜利的消息完全无动于衷,回家过门槛时,他开心得连木屐的屐齿撞折了都没发觉,可见他是个有血有肉、有人情味儿的人。【解析】12.A.“因”解释为:凭借/根据;B.“至”解释为:到达;C.“期”解释为:约定/日期;D.“顾”解释为:回头看/顾虑;故选B。13.A.理解错误。改为:由于下雪,谢安出于和小辈们讲解、讨论文章义理的目的把家人们聚集起来,又因为忽然雪骤而临时起意,就眼前的雪景发问,引出了后文小辈们的精彩回答。B.翻译不准确。改为:(你的父亲)真不是人!(你的父亲)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先离开了。故选C。14.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结合“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得出:对家族教育的重视,他是一个有智慧的当家人;结合“公大笑乐”得出:是个亲切的长辈;结合“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得出:镇定的政治家;结合“既罢还内,过户限,心甚喜,不觉屐齿之折”得出:有血有肉、有人情味儿。【点睛】参考译文:(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链接材料)谢玄在前线打败苻坚后,有驿站传送的战报送达,谢安正在和客人下围棋,看完信,就拿了放在床上,毫无欣喜之色,像刚才一样继续下棋。客人问他,他缓缓地回答说:“小子们打败了敌人。”下完以后,回到房间,心里太过高兴,过门槛的时候把木屐齿都弄折了都不知道。15.

有时

16.B

17.这些我都能念下来,我能判决吗?

18.天资聪慧,通晓政务,赏罚分明,宽以待人。

19.示例:学习如逆水行舟,天资再聪慧,必须勤学好问,保持一颗进取心,学会礼貌待人,方可成就大事。【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意:有时用险韵。或:有时。②句意:报告给武帝。于:给。16.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结合句意分析。句意为:太子身姿容貌漂亮,举止得体,读书能一目数行,过目不忘。故断为: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句重点字词:是,这;皆,都;得,能。句意为:这些我都能念下来,我能判决吗?1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从“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可知,萧统天资聪慧;从“太子明于庶事,每所奏,谬误巧妄,皆即辨析”可知,他通晓政务。从“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平断法狱,多所全宥,天下皆称仁”可知,他赏罚分明,宽以待人。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两文都写了聪慧的小孩,所以在谈启示时应为围绕如何对待天资问题去谈。示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天资再聪慧的人也要勤奋好学,时刻做一个谦虚进取之人,这样才能有所成就。【点睛】【参考译文】昭明太子萧统是武帝的长子。太子身姿容貌漂亮,举止得体,读书能一目数行,过目不忘。每当出游宴会或饯别亲友时,赋诗可达数十韵,有时用险韵,都能略思便成,而不用改换字句。十二岁时,在宫内看到司法官员准备判案,问左右说:“这穿黑衣服的是干什么的?”回答说:“是司法部门的官员。”萧统把他们的案卷要来看,说:“这些我都能念下来,我能判决吗?”当事官员看他年幼,哄他说:“可以。”这些案子都是要判徒刑以上的重罪,萧统都批为杖五十。当事官员拿着这判下的案卷,不知该怎么办,报告给武帝,武帝笑着让照此办理。太子自从行冠礼以后,武帝便让他观察处理国家事务,于是面前挤满了奏事的内外百官。太子通晓政务,每当有说错的或是花言巧语说假话,都能马上分辨剖析,指出其正误,令其慢慢改过,而未曾向武帝举报过一人。审理案件,许多人都得到宽恕赦免,天下都称颂太子仁德。20.D

21.D

22.(1)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2)(谢太傅)于是假装和他打赌,赢得(或得到)后就烧掉它们。

23.示例:①我不认同谢公夫人的质疑。②甲文谢太傅和儿侄们一起“讲论文义”,在看似不经意的一问中激发小辈即景赋诗的雅兴,并以“大笑乐”的方式委婉肯定小辈们的表现,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③乙文谢太傅看到谢玄沉迷紫罗香囊、覆手等装扮,巧妙地以打赌的方式引导他舍弃这些器物而不伤害他的情绪。④从甲乙两文中可见,谢太傅非常有教育智慧,他将自己的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平常的点滴小事中教育孩子,以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解析】20.从“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可知,谢安对儿子“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这件事感到忧虑,又不想伤他的心。所以就假装跟他对赌,一旦赢了他就马上拿来烧掉。这里应该填写“担心、忧虑”等词语。A.策:动词,鞭打;B.讲论:讲解讨论;C.许:答应;D.患:担心;故选D。21.D.“刻画谢太傅欺骗孩子的虚伪狡诈形象”理解错误。面对着儿子的不良习惯,谢安担心直接指出会伤的孩子的心,就假装跟他对赌,一旦赢了他就马上拿来烧掉,这样巧妙地解决难题,可见其教子有术,用心良苦。而不是虚伪狡诈。故选D。2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1)未若:不如。因:趁、乘。(2)谲:假装;得:得到,这里指赢了(赌);之,它,指“紫罗香囊”。2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可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谢公夫人的质疑。从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知,谢太傅还是注意对孩子们的知识教育的,在传授儒家文化知识的同时自然免不了有思想道德教育;从“公大笑”即面对孩子们的回答其大笑的表现可知,他的赞美、褒扬之情尽在其中,有对回答好的兄女的表扬,也暗含着对回答不好的兄子胡儿的鼓励,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既给孩子们保留面子,又直到引领和教育作用。从乙文“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可知,面对着儿子的不良习惯,谢安担心直接指出会伤的孩子的心,就假装跟他对赌,一旦赢了他就马上拿来烧掉,这样巧妙地以打赌的方式引导他舍弃这些器物而不伤害他的感情,可见其教子有术,用心良苦。综上所述,谢太傅有教育智慧,注意从平常小事中去引导教育孩子。【点睛】参考例文:【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谢玄年轻时喜欢佩戴紫罗香囊,挂着手巾。谢安对这件事感到忧虑,又不想伤他的心,就假装跟他对赌,一旦赢了他就马上拿来烧掉。24.

约定

舍弃、丢下

回响,回声

只,只是

D

25.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26.(1)人类把能够食用的拿来食用,难道是上天本来为了人类才生出这种物类(供人食用)的吗?(2)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27.元方面对失信的友人据理抗辩,体现出他有礼有节、讲信明理;鲍氏之子当众提出自己的见解:天地间的生物和我们人并存,本没有什么贵贱之分,可见其敢于向权威提出自己的见解,不人云亦云。【解析】24.(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①大意:约定的时间在正午。期:约定。②大意: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舍:舍弃、丢下。③大意:所有食客高声附和,像是有回声一样。响:回响,回声。④大意:只是因为大小、智力不同而互相制约。徒:只,只是。(2)A.乃:副词,“才”/副词,“竟然,居然”;B.如:动词,“像,如同”/介词,“按照”;C.与:介词,“和”/动词,“给”;D.徒:都是副词,“只,仅仅”;故选D。2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生长五谷,孕育鱼和鸟,用来享用;其中,“殖五谷”“生鱼鸟”是动宾结构,句式对仗工整,都讲的是老天对民众的恩赐;“以为之用”是民众的做法,故停顿应是: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2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1)可:可以,能够。食:吃。岂:难道。本:本来。该句是反问句,翻译时注意保留反问句式。(2)与:和。期:约定。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去:离开。2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甲文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元方面对友人的失信和辱骂,他指出“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简短两句话,有理有据,使友人惭愧得下车来拉他。可知元方面对失信的友人据理抗辩,体现出他有礼有节、讲信明理。乙文记述了只有十二岁的鲍氏之子反驳齐田氏的场景。他在面对“众客和之如响”的场景时,并不像其他人一样附和权臣,而是对权臣的说法提出质疑和自己的见解:天地间的生物和我们人并存,本没有什么贵贱之分。面对权贵,他敢站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见他不畏权威、敢于挑战权威。【点睛】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齐国姓田的(权臣)出行前在厅堂设宴祭祀路神,(一起吃饭的)幕僚有上千人。宴席上有敬献鱼和大雁的,姓田的看了,于是感叹道:“老天对民众很厚道啊!生长五谷,孕育鱼和鸟,用来享用。”所有食客高声附和。一个年龄十二岁姓鲍的小孩,在幕僚中排列在次等的位置,进言道:“不是您说的那样。天地万物和我们人类并存,只是种类不同而已。种类没有什么贵贱之分,只是因为大小、智力不同而互相制约,互相成为食物,并不是为了给谁吃而生存的。人类获取可以吃的东西吃,难道是天为了让人吃而孕育它们吗?况且蚊虫叮咬(人的)皮肤,虎狼吃肉,岂不是为了蚊虫而孕育出人、为了虎狼而孕育有肉的生物吗?”28.B

29.D

30.D

31.(1)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2)母亲问:“你是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

32.共同特点: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知错就改(意思对即可)。甲文依据:友人听了元方的批评后,“惭”“下车引之”;乙文依据:田子听了母亲的话后,“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解析】28.B.下车引之:下车来拉元方。引:牵,拉。故选B。29.A.副词,才\连词,于是;B.代词,他的\表推测语气;C.用于句末,表陈述\用于句末,表判断;D.介词,把\介词,把;故选D。30.考查断句。句意为: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该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也”为语气助词,应断开。“不义之物”是“不入于馆”的主语。“不义之物”前后应断开。故断句为: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故选D。3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至,到;舍,舍弃;去,离开;(2)安,怎么;此,这,这些。32.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甲文中的“友人惭,下车引之”可知,友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他是一个能虚心接受他人批评,有错就改的人。根据乙文中的“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可知,听了母亲的话,田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到朝堂上退还金子,然后请求君王让自己接受处分。他同样是一个能虚心接受他人批评,有错就改的人。【点睛】参考译文:材料一: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材料二:田子担当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很多金子献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你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的俸禄。”母亲说:“当宰相三年,难道不吃饭?像这个样子当官,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该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作为国家的臣子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把这东西拿走。”田子很惭愧地跑了出去,到朝堂上退还金子,然后请求君王让自己接受处分。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慧,因田子母亲的深明大义而高兴,于是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重新当上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33.C

34.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35.(1)过了正午时分,(朋友)还没有来,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太丘)走后,他的朋友才赶到。(2)郭伋因为担心自己违背了与众孩童的承诺,于是停留在郊野外的亭子里,等到约定的日期到了才进城去(见众孩童)。

36.

做人要讲信用

郭伋守信

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分析】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的能力。A.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B.代词,他们/动词,去、到;C.均为介词,在;D.代词,他/语气词,表感叹语气;故选C。3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听说使君来到,很高兴,所以来欢迎。其中“闻”的宾语是“使君到”,所以在“到”后断句;“故”的意思是“因此”,引出下文“来奉迎”,所以“故”前断句。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舍,丢下;去,离开;乃,才。(2)得分点:为,因为;违信,违背承诺;止,停留;须,等到;期,约定的日期;乃,才。3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段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乙文“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都是以“诚信,做人要讲信用”为主题。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失约“无信”,出言“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郭伋守信的正面例子: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描写,包括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描写;友人“下车引之”和元芳“入门不顾”动作描写;友人“怒”和“惭”神态描写;乙文则侧重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的叙述。【点睛】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郭伋刚到任时巡行部署,到西河郡美稷县,有几百儿童,各骑着竹马,在道旁拜迎。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自己远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到,很高兴,所以来欢迎。”郭伋辞让致谢。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送到城郭外,问:“使君哪一天能回来?”郭伋叫别驾从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巡视回来,比原定日期早一天。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等到预定日期才进城。郭伋的为人就是如此。37.A

38.C

39.A

40.①(父亲的)朋友(听后)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赔不是)②即使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就交换)呢?【分析】3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A.原句可译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应解释为“回头看”,所以本项表述有误;故选A。38.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句意: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所以停顿应该是: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故选C。3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A.结合甲文内容“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和“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可知,甲文的人物对话围绕“谁未守信”进行,所以本项表述有误;故选A。4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①本题重点词:惭:感到惭愧;引:牵,拉;之:代指元方。②本题重点词:虽:即使;易:交换;岂直:哪里只是。【点睛】参考译文:甲文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文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灭掉韩国、魏国,而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在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41.C

42.甲

43.①曾子:诚信待人;元方:守时;诸葛亮:令出必行【解析】41.A.反省/醒悟,温习/习惯;B.约定/约定,当时/季节;C.离开/离开,到达/到达;D.拉/引用,回头看/拜访;故选C。4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甲.“为人谋而不忠乎”重点词语:为,替;谋,谋划;忠,尽心竭力。句意为: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故选甲。4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中曾子反省自己“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可见他所指的“信”是和人交往要诚实可信。乙文中元方斥责父亲的朋友说“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可见他所指的“信”是要遵守和别人约定的时间。丙文中诸葛亮说“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可见他所指的“信”是言出必行,下了命令即使有困难也要执行。甲出处:《论语》参考译文:曾子曰:“我每天都会反省我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乙出处:《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朝代:南北朝参考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丙出处:《百战奇略》参考译文: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征讨蜀国,派遣宣王司马懿督统左将军张邵所部及雍、凉二州等精兵三十万人,隐蔽进发,窥向蜀地剑阁。蜀国丞相诸葛亮当时驻屯在祁山,他把精良武器装备,都用在扼守险要之处,部队将有十分之二的人换防离去,留在战场的将士只有八万人。正当魏军开始布阵之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