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印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地理-印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地理-印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地理-印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地理-印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印度》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

依据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为主,适时补充各种图文资料,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印度的各种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合作探究法、图导图练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等学法指导,使学生通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根据导学案的要求,预习课文。

2.搜集一些有关印度风土人情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大家对《西游记》都不陌生吧?唐僧去西天取经,西天是指古代的天竺,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印度,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访文明古国──印度。

印度是我国西南面的邻国,与我国有较深的渊源,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印度元素,请看以下图片,与印度有何联系呢?

教师多媒体展示:

资料:我们生活中的印度元素

印度,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国度,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具有绚丽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印度是众多宗教的发源地,被称为“宗教博物馆”,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如今在印度的影响力比较小,但佛教的传播对我国却有过较大的影响。瑜伽是源于古老印度的一种强身术,在我国也已成为广泛传播的一项身心锻炼法。你吃过咖喱牛肉干吧,咖喱是由多种香料调配而成的酱料,据说咖喱的故乡也在印度。看过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吗?印度的电影产量是世界之冠,同时印度也出品了不少动画片。由此看来,印度元素也已深深地植入我们的生活。

结合你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你眼中的印度吧!

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可以采取朗读文字资料、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和音乐等形式。

教师评价,并根据情况给予加分奖励。

设计意图: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让学生了解印度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

学习新课:

一、印度的位置和邻国

1.印度的地理位置

教师出示课件“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请学生说说南亚最大的国家──印度在世界中的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南临____洋,东临

湾,西临

海,北靠

大陆。

纬度位置:陆地大部分位于

之间。

半球位置:

半球和

半球。

学生抢答。

教师评价,并明确答案。

设计意图: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印度地理位置特点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认识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

2.印度的邻国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找出印度主要的邻国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

学生抢答。

教师指图,学生齐答,认识印度的主要邻国。

设计意图:不仅让学生知道印度是我国西南面的邻国,是南亚最大的国家,更让学生通过认识印度周边邻国及其方位,了解印度的相对位置。

二、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印度人口之多。

设计意图:图片配上我自拟的标题,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印度人口之多。

2.人口的数量变化及增长趋势

教师出示课件:

教师: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你知道我国有多少人口吗?你预测一下印度会不会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呢?

学生大胆预测,教师出示课件:

印度人口以每年2000万的速度增长,根据联合国粮食组织推算,到2040年,印度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3.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教师出示课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派代表发言。

教师评价后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学习、讨论中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和资源观。

教师承转:印度面临如此之大的人口压力发展经济,依靠的是怎样的自然条件优势呢?

三、印度的自然环境与粮食生产

1.了解印度的地形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读图回答问题。

教师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和恒河风光图片。

教师:印度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耕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有水源灌溉,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设计意图:地形作为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对印度的气候及农业生产起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我把地形、气候、农业放在一起让学生学习。印度的地形分布及特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读图就可以轻松掌握。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最高大的山脉,而恒河是印度的母亲河,所以我给学生展示图片,并做简单介绍。

2.认识印度的气候特点,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1)读图认识印度的气候类型及特点

教师出示课件:

学生读图回答,教师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判读方法,学会从地图中获取信息、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师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这是印度女孩韦沙利的家,新年时她还是自己走路去学校,可六一儿童节过后,她爸爸每天划船接送她。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为这两幅“经典”的图片设置情境,目的是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吸引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共同探究季风的成因。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抢答。

教师:这种气候给印度带来了什么影响?(出示课件)

3.探究印度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师课件展示:

教师:中印两国在经济发展上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农业贸易发展空间巨大,接下来我们进一步了解印度农作物的分布规律,以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出示课件:

读印度的地形分布图和降水量分布图,以及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分析印度农作物的分布规律,以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读图及课本相关材料,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小组派代表回答,师生点评,明确答案。

教师出示课件:

教师: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而该国由于气候等原因,粮食生产不稳定,印度该采取哪些措施保障粮食生产呢?

学生自主阅读材料,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出示课件:印度的“绿色革命”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培养学生以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能力,在学习和讨论中形成农业生产应该因地制宜发展的观点。

教师承转:印度的两次“绿色革命”基本解决了印度人吃饭的问题,那印度的经济有怎样的特色呢?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已学过东南亚、日本等国家的知识,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各种统计图表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不够宽,信息来源有限,看问题的层次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效果分析一、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学目标达到,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学生较为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2、整堂课结构比较清楚,分成三大结构:位置——地形——气候,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条理,思路清晰,最后再通过板书总结,巩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3、大量运用各种地图,通过先让学生自己在地图上找出相关信息,然后老师在多媒体上显示,及时纠正学生,并在此过程中适时提示相应读图方法,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4、在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时,运用两幅图对比,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体会印度雨季和旱季;运用视频和摘抄新闻的方式,一方面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直观感受印度水旱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自然的引出印度水旱灾害频发主要是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很清晰的区别印度雨、旱季的形成原因和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二、

1、在运用“印度的地形”图分析印度的地形特点时,没有通过读地形图的基本方法(运用颜色分析地形特点)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多媒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体上展示三大地形区时,用圈勾出的形式不够准确。2、在介绍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时,就只让学生读课本了解,过于单调,没能很好的与我国进行联系和对比。教学反思:1、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并快乐的学习?什么时候需要教师先引导再教?

2、探索在地理教学中到底该如何做活动来提起学生兴趣。

3、在教学中应多联系实际,并且最好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且看得见、摸得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的学习教材分析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一节是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中特别选择的一个与我国有着许多共同点的国家,本课内容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地理教学计划和新大纲编写的,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全节内容拟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二)、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2.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及水旱灾害和季风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能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印度的人口压力难点(四)教材处理为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有条理,在处理第一个框题“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时,将人口、位置、地形分解成小的知识点,先突出进行位置、地形因素的分析,再讲解印度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与我国进行比较),顺理成章地进入气候特征—水旱灾害频繁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相关教学,并为第二课时中“粮食生产”的学习做铺垫。:西南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及灾害频繁的原因。《印度》同步测试一、单项选择题

(原创)印度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印度人口已达12.102亿,较2001年增加了1.81亿。有专家预言,到2030年前后,印度人口可能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印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佛教的发源地

B.不是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

C.人口世界第一

D.是东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解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人口居世界第二,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2.印度人口多的优势有(

①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②消费群体广大③环境压力不大④就业机会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3江苏淮安中考)中国和印度都是金砖国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不包括(

A.都是发展中国家

B.都是人口大国

C.都是临海国

D.都以热带气候为主

(2013江西吉安中考)读南亚地区农作物分布示意图,回答4~6题。

4.甲所在大洋名称是(

A.北冰洋

B.印度洋

C.太平洋

D.大西洋

5.图中能说明南亚地区热量丰富的信息是(

A.地形、经度

B.纬度、河流

C.农作物、纬度

D.农作物、降水量

6.四个城市,最有可能成为棉纺织中心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原创)小溪一家今年寒假去印度游玩回来,在向朋友介绍该国的地理特征时说错了一项,请你找出来吧(

A.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B.地形以山地为主

C.世界文明古国

D.水旱灾害频繁

8.(2013青岛中考)乞拉朋齐被称为“世界的雨极”,降水类型为(

A.地形雨

B.对流雨

C.锋面雨

D.台风雨

(2012烟台学业考试)读下图,回答9~10题。

9.在印度降水量分布图中,A地降水十分丰富,其原因是(

A.西南季风迎风坡

B.东北季风迎风坡

C.地势海拔高

D.位于赤道低气压带

10.在印度发展水稻种植,最佳区域应该选择在左图中的(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013.济宁学业考试)读印度农作物分布图,回答11~12题。

11.印度农作物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这种区域分布的主要依据是(

A.适应不同地区农民的种植习惯

B.符合不同地区居民的消费习惯

C.有利于实施机械化、专门化生产

D.充分利用各地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

12.印度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有(

A.降水不稳定,旱涝灾害频繁

B.农业生产十分落后,现在粮食仍不能自给

C.高原广大,平原狭小,可耕种土地比重小

D.软件产业的发展造成劳动力不足

二、综合题

16.(2010临沂中考)读下图,回答问题。

(1)上图为某国地形的一部分,该地形区B是

高原。

(2)根据图中风向判断,此时该国正处在

季。图示区域气候与我国东部气候有相似性,共同点是

(3)简述该气候对当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局部示意图已经分析地形、气候、农业等特点的能力。

知识五: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年平均降水量可达11000多毫米,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

(1)在这之前,张磊已经知道南亚的印度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现在根据知识一和南亚各国的分布,他坚定地相信南亚还有一个国家肯定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这个国家应该是______________。

(2)南亚热量资源十分丰富,气温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高。对此,张磊认为这可能与南亚所处的纬度位置和地形有关,你认为张磊得出这种结论的理由是什么?

(3)印度的耕地面积很广,张磊认为这也与印度的地形有关。你认为这种结论形成的理由是什么?

(4)对乞拉朋齐的降水,张磊不仅弄明白了降水多的原因,而且还推测出了降水的变化规律。对此你的解释和推理是: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2011永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