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汉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记忆目标匈奴的社会状况;匈奴的统一、汉初的“和亲”政策;两汉对匈奴的战争;张骞通西域;西域督护;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2.理解目标历史概念:和亲政策、西域、西域督护、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结论:(1)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各民族间时战时和,但和睦融合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向。(2)汉朝的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将当时世界的几大文明联系起来,意义重大。3.应用目标运用读史识图和历史空间想象能力,掌握边疆民族分布情况,提高对历史地理的兴趣,养成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习惯;运用比较分析能力,全面、科学的分析民族间战争等问题;运用综合归纳能力掌握两汉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情况,培养学生的联想习惯。
【学习障碍】1.理解障碍如何正确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战争。2.解题障碍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对中国和世界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学习策略】1.温故知新(1)两汉时期在农业、手工业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成就有哪些?(2)两汉时期与匈奴交往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如何加强对西域的管理的?(3)两汉时期中外交往的表现及影响。2.记忆秘诀(1)歌诀记忆法:两汉与匈奴的战和:秦汉际,匈奴起;统一北方是单于;汉初和亲把头低;至武帝,大反击;卫霍三战把功立;呼韩迎娶昭君女;东汉初,分南北;南匈奴,称臣子;二窦大败北匈奴;东汉西域皆欢喜。(2)形象图示法:两汉边疆民族方位图:
3.领悟捷径分析评价法:[例1](1)如何正确分析评价我国古代的民族间战争?学会应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一些现象。对民族战争的评价,应该把握这样一个原则——把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和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的战争严格区别开来。所以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其性质只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区分,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说。同时,在认识和评价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时,既不能把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一概说成是汉族统治者的民族压迫,也不可把少数民族对汉族地区的进攻都说成是掠夺破坏。[例2](2)如何评价秦汉时期中央政府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对祖国都做出了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秦汉时期,中央政府派兵北击匈奴。张骞班超出使西域,整个过程有和有战。应该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兄弟民族间的关系。不能把民族之间的斗争简单地归结为阶级斗争或国家之间的斗争。各族人民之间向来是和平友好的。纵然兄弟民族间时战时和,但这也是民族融合的必然过程,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从这一点上讲,也是历史的进步。观点分析法:[例3]对我国历史上和亲的不同看法:一种意见持否定态度,认为西汉初年的和亲是对匈奴的忍辱退让,结果反而使匈奴更加骄横,连年入掠。另一种意见与此相反,认为和亲是封建社会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办法,它导致民族间的和解,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和了解。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对和亲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应完全否定。和亲从根本上说,是历代统治者为自身的统治服务的,但客观上或多或少地有利于缓和国内的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一定的作用。再有一种意见认为,应将和亲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加以考查。历史上和亲有不同的类型,一种是针对敌对的民族,如西汉初年与匈奴的和亲;一种用于友好的民族,如西汉中期与乌孙的和亲;再一种用于已经内属的少数民族,如西汉末年与南匈奴的和亲。不同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和亲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不同,但一般来说,其结果都是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4.解题金匙概念分析法:[例4]下列对秦汉时匈奴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当时还不是中国境内的民族B.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C.对秦汉北部郡县的骚扰,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D.匈奴族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北方发展解析:此题考查对匈奴族这一概念的理解,匈奴族是我国境内北方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为北方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A项表达不正确。秦汉时,匈奴贵族常带兵南下骚扰北部边郡,破坏了当地经济,因此,秦汉中央政权组织了大规模的反击,具有正义性。B、C、D表述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故选A。答案:A比较法:[例5]张骞出使西域与班超出使西域所起作用的不相似之处A.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B.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C.确立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理D.帮助西域人摆脱了匈奴的奴役解析:张骞通西域后,公元前60年汉政府才建立西域都护,西域都护只是一种管理和保护职能,A、B、C三项是相似之处,D项张骞并没帮助西域人民摆脱匈奴的奴役,不相似,符合题意正确答案为D项。答案:D提取信息法:[例6]吴师道《昭君出塞图》中题曰:“平城围后几和亲,不断边烽与战尘。一出宁胡终汉世,论功端合胜前人。”王峻题《明妃出塞图》云:“塞上香风暗度村,琵琶声急马蹄迟,美人一曲安天下,愧煞貔貅百万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汉初对匈奴采取什么政策?其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是什么?汉初实行这一政策有何积极意义?请你对上面两首诗的观点作一简要评述。解析:材料式问答题,首先从材料引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再评价,环环相扣。第一问是关键,对材料一定要把握准确;评价时注意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不能夸大和漠视。答案:(l)汉初采取和亲政策。(2)历史原因:秦汉时期,匈奴强大起来,经常出兵南下掠夺,秦时北伐,修长城,暂时缓和了汉中原政权与匈奴的矛盾;现实原因:西汉初,国力困乏,对匈奴战争处于劣势。(3)积极意义:①和亲政策在当时是进步的,加强了汉匈两族友谊和交流。②王昭君从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出发,不惜牺牲个人的幸福,换取北部边疆和平和安宁。③出塞和亲,使边塞烽烟熄灭,解除了广大人民的征战之苦。(4)评述:两诗颂扬了王昭君在加强汉匈两族友谊、团结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一点应当充分肯定。但两诗的作者把汉族和匈族和好的决定因素看成是“昭君出塞”一事则是错误的。汉、匈两族由战争转向友好相处的根本原因是两族人民皆饱受战争之苦,渴望和平安定,和平相处符合两族人民的根本利益。5.历史辞典西域都护:是汉代设置的西域最高军政长官。西汉时,都护为加于其他官号上的职称,多以骑都尉领其职;东汉时为单任官职。西汉武帝、昭帝时常在渠犁、轮台屯田,设置使者校尉领护,以供应往来使者。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西域完全属汉朝统治,由郑吉总领南北两道,故号“都护”。汉朝设西域都护即始于此。治所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丝绸之路:张骞开“外国道”,丝绸之路贯通欧亚大陆。西汉时,丝绸之路有南北两道,“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波河,循河、顺沿河流),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通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古游牧民族,分布于今咸海至里海一带,东汉时,西迁至今伏尔加河至顿河下游之间)焉”(《汉书·西城传》)。东汉迫使北匈奴西迁以后,又开辟了一条新北道,“从玉门关西北出,经横坑,辟三陇沙及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道合龟兹(今新疆库车),为新道”(《魏略·西戎传》)。
【方法实践】1.西汉文帝时,对边疆少数民族尽量避免用兵,其意图是A.促进民族间通好B.预防内忧外患C.推行儒家文化D.为了休养生息张骞通西域首先开凿了“丝绸之路”的通道,据此回答3~6题。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A.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B.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C.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D.打通“丝绸之路”3.张骞第一次通西域取得的成果是A.访问了西域的许多地区B.把西域的葡萄、苜蓿等种子带回长安C.传播铸造铁器和凿井的技术D.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物产、风土人情等4.张骞与班超相同的贡献在于A.打通了中西交往关系B.帮助西域人民摆脱了匈奴贵族奴役C.使西域归属中央D.促进了多民族国家发展与中西交往5.“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应该是①汉武帝②张骞③班超④甘英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D.①②③6.对西域都护的解释,最准确的是A.汉朝派驻西域的军事行政长官B.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的地方机构C.丝绸之路上保护商旅往来的军事首领D.汉朝管理西域各族的中央机构7.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建立发展的条件是①西汉经济的发展②张骞沟通了同西域的联系③西域都护的设置④甘英对西亚地理风俗的了解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9.有一位历史学家说过,研究中国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不能不研究秦始皇;研究中国疆域发展史,不能不研究汉武帝,这种说法是否有理?请结合史实进行简要分析。“两汉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生理心理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薄弱,大部分学生家长包办过多过细,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很差,因学生家庭环境等原因,安全隐患多。初一学生对"意志"的内涵可能认识并不深刻,有必要让学生对意志有更深刻的认识,另外,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相对比较优越,缺乏应有的锻炼,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意志品质水平较低。因此,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认识意志和锻炼意志。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一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同时,我校学生理论知识比较薄弱,但思维活跃,课堂敢于发言,素质整体上呈现多层次的特点。《两汉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效果分析本节课我紧密围绕“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从初一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的实际出发,紧密联系课本中材料,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的做题经验,按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认真进行教学环节和教学流程的设计,也能够关注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注意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大量采用情境教学法,努力创设“三贴近”的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思路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在情境中得到感悟和体验,并通过有针对性地设计有一定层次梯度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发主体参与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运用比较分析法、自主探究,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两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两汉与匈奴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简要介绍了匈奴的兴起,重点介绍了漠北之战、昭君出塞、张骞出使西域。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为本课难点。学生分析及应对措施:l)对少数民族的历史比较陌生,多增加一些感性材料,调动其听课兴趣。对民族关系认识和对外交往较肤浅,应多设计课堂讨论。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冒顿统一蒙古草2、卫青、霍去病破匈奴3、昭君出塞4、张骞通西域能力目标: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提高表述历史现象的技能。情感目标:能够说出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和平相处是主流,不仅符合人民的意愿,而且也是各自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学习重难点:两汉民族关系和张骞通西域《两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评测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匈奴首领被尊称为(
)A.皇帝
B.大王
C.单于
D.国王2、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事件是()A、公元前200年,汉高祖抵御匈奴B、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C、
汉武帝派兵打匈奴,夺取河套地区D、
窦固、窦宪打败匈奴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匈奴族在蒙古草原过这游牧生活B、
秦末汉初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C、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D、昭君出塞发生在汉武帝时期4、下列事件中最能体现我国民族主流的是(
)A、
汉武帝派兵打匈奴,夺取河套地区B、
秦末汉初,匈奴不断挥兵南下C、
匈奴首领
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D、
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5、汉初对匈奴实行的“和亲政策与汉元帝实行的”和亲“政策的不同点是(
)A、为维护和平友好关系B
、将宫室女子嫁给匈奴单于C、
因国力不足被迫“和亲”D、
“和亲”政策持续多年6.西汉宫女忘昭君前往匈奴和亲的原因是(
)A、
不满西汉宫廷的黑暗而前往B、
汉元帝为图边境安宁而强迫他去C、
为了促使汉匈两大民族的友好往来而自愿去的D、
被匈奴军队抢去的7..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首领是()A.呼韩邪 B.冒顿 C.松赞干布 D.骨力裴罗8、在下列历史人物中,对陆路“丝绸之路”的开通贡献最大的是(
)
A、卫青
B、霍去病
C、班固
D、张骞9、某剧组要拍摄电视剧《秦始皇》,不应该准备的是:A.丝织衣物
B.作战用的青铜兵器
C.葡萄
D.陶碗10.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A.汉武帝 B.张骞 C.班超 D.甘英11.下面由西域传入中原的是①天马②汗血马③石榴④核桃⑤葡萄⑥丝绸⑦铸铁技术⑧漆器A.①②③⑥⑦ B.②③⑤⑦⑧C.①②③④⑤ D.③⑤⑥⑦⑧12、材料分析题:材料一:“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请回答:材料二: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请回答:①材料一中的“骞”是谁?他初行的具体时间、目的是什么?你如何向他学习?②材料二中的“佳种”具体指什么?“西”具体指哪里?③张骞通西域后,自东传到西的生产技术和生活用品有哪些?由此可见,张骞通西域有什么重要意义?《两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课后的反思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这样的安排层层推进,分解进行,老师在学习活动中,只起“引”的作用,放手让学生分析、讨论,注意了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生成和课堂的有效性,学生在学习中自然会作出一些理性思考。在设计中,由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地方较多,应该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愿望,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但也可能因此造成学生的讨论占用的时间较多,从而不利于时间上的合理利用。同时,也有可能因为学生不喜欢主动的参与讨论,而让课堂变得冷清。《两汉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标分析课程标准:《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主要讲述了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教材的第12课、第13课和第15课构成了两汉的几条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药透析技术操作规范
- 德隆集团行业研究
- 合租房财产分配协议
- 商品质量检查及复核合同(2篇)
- 内部转让协议
- 2025年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挑战第一次》说课课件
- 拍卖活动反馈协议
- 学校防汛知识演练
- 阿合奇县2025年数学四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汉互译》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与装修人员签安全协议书
- 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英语真题(含答案)
- 全面地476种食物升糖指数一览表
- 自然交易理论基础与进阶(自然交易理论丛书)
- (完整版)一年级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练习题
- 天冬中药材种植可行性研究报告
- 肝肾综合征演示文稿
- 国际关系理论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外交学院
- 1.罂粟碱-经典扩血管药物
- 配料记录表(标准样本)
- 《四川省平武县大茅坡铅锌矿资源储量核实及延伸详查报告》矿产资储量评审备案公示信息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