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2文言文阅读_第1页
2017年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2文言文阅读_第2页
2017年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2文言文阅读_第3页
2017年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2文言文阅读_第4页
2017年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2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2文言文阅读

【考向解读】

由时文言实词的专门考查,转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这就为学生指明了备考方向。当前传承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掌握一些基础性的文化常识,是亲近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对提高学

生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必然要求。

【命题热点突破一】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高考对实词的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和翻译题,考查形式虽然简

单,考查的内容却非常广泛。考生对文言实词掌握的多寡,直接影响考生答题的质量,所以对文言实词的

学习,应本着实用、高效的原则,做到重积累,多训练;导之以法,练之以据,帮助考生在最短的时间内,

取得文言实词学习的最佳效果。

1、一词多义

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把握一词多义,要

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应根据具体的语境仔细辨别。比如‘‘兵”的字形表示“双

手持斤”,本义为“士兵”,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义项:兵器;士卒,军队;兵法;战争,战乱

等等。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的“兵”解释为“兵器”。

例1、【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桓公问于管子日:“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

为之奈何?”管子对日:“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日:“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

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

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所以以齐私

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

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赚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川教民臧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

何?”管子对日:“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

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汆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羊⑵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

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⑶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日:“公不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

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

公日:“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

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

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崇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

天下闻之,载粟而考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汆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释:【1】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2】芋: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3】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

【4】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将:率领

B.什至而金千斤也什:十倍

C.楚不解于民而财用足也赋: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本本:农耕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回的一项是(3分)

A.使人之楚买生鹿载粟而之齐

B.塞人民习战斗之道公牛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砚的一项是(3分)

A.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13.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4分)

①桓公②管子③衡山之君

14.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5分)

【答案】

9.C

10.B

11.D

12.①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②(衡山之君.)心理估量没有武器来应付两个敌国,就带领

全国归顺齐国了。

13.【答案示例】桓公:从善如流(虚心纳谏、择善而从、从谏如流);管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审

时度势知己知彼神机妙算);衡山之君: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愚不可及目光短浅)

14.答题角度参考:①用经济、金融手段战胜敌国②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是极为重要的③上下一心是

成功实施谋略的保证

【解析】9.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平时对文言实词的积累,结合着

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判断。C项,可联系上句“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干斤也。”

判断此处的应为“征税,所以选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可根据文言虚词的具体语境分析判断。A项,之,均

为“到”;B项,其,前者,代词,他们的;后者,语气助词,加强语气;C项,果,均为“果然”;D项,

以,二者均为介词,用。所以选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

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例如本题选项D“其使”根据上

下文具体语境可知,此处应为“燕、代、秦的使者”。所以选D。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

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

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释、畋、二敌等。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和理解词语的能力。分析时,要根据文本中齐桓公、管子、衡山之君各自

的言行举止等描写语句理解其人物形象,然后再根据平时对成语或俗语的积累,选用符合人物形象的词语

作答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

表达运用E。

14.既然回答故事对考生的人生启示,显然要先理解故事内容,并领悟故事蕴含的人生道理,然后从

管子制定策略的角度和楚王与衡山君的角度,联系现实生活来组织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参考译文】

桓公向管仲问道:“楚国,是崎山以东的强国,它的人民娴熟于战斗的方法。(如果)派军队攻伐它,

只怕(我们的)实力不能胜过它,会兵败于楚国,这应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就用战斗的方法来

对付它。”桓公说:“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您可用高价收购楚国的鹿。”

桓公便派人到楚国购买活鹿。管仲就让桓公向民众求购,贮藏了国内粮食十分之六。派左司马伯公率

领壮丁到庄山铸币.然后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二千万钱到楚国收购活鹿。楚王得知后,向丞相说:“钱币是

人们看重的东西,国家靠它维持,英明的君主用它赏赐功臣。禽兽,是一些有害的东西,是英明的君主应

当抛弃驱逐的东西。现在齐国用珍贵的宝物高价收买我们的害兽,这样是楚国的福分,上天将用齐国的金

钱惠及楚国。您通告百姓赶快去寻找活鹿,来把齐国的财宝全部换来。”楚国百姓就放弃耕种来猎捕活鹿。

管仲还对楚国商人说:“您给我贩来活鹿,二十头就给您黄金百斤;十倍(二百头)就给您黄金千斤。这

样楚国不向百姓征税,财富也充足了。”

楚国人民都在外面找鹿。隰朋让齐国百姓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粮食,楚国凭借(出卖)活鹿贮藏

了五倍(于过去)的钱币。管仲说:“楚国可以攻克了。”桓公说:“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楚国贮

藏的钱币增加了五倍,楚王将会很得意,之后求购粮食。”桓公说:“好。”于是派人封闭关隘,不和楚

国互通使节。楚王果然非常得意,然后求购粮食。但是几个月都买不到粮食,楚国买一石粮食要四百钱。

齐国派人运粮到羊地的南部出卖,楚人十分之四都投降齐国。几年(三年)之后,楚国就服从(于齐国)

了。

桓公向管仲问道;“我想要找到控制衡山国的办法,这应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可以派人出

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进行转卖。这样,燕国和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秦国和赵国听说后,一定和您争着

买。衡山兵器必然会价格翻倍。(如果天下争相购买),衡山国兵器必然涨价十倍以上。”桓公说:“好。”

于是派人到衡山寻找、收购兵器,不敢同他们付价还价。齐国实行购买衡山过兵器的策略十个月以后,燕、

代两国听说,果然派人去衡山过买兵器。

燕、代两国实行这一策略三个月以后,秦国听说了这一消息,果然也派人去衡山国购买兵器。衡山国

君告诉宰相说:“天下各国争相购买我国兵器,让兵器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衡山国的百姓都放弃农业,

发展制造兵器的工艺。齐国则派隰朋到赵国购买粮食,赵国卖粮食每石十五钱,隰朋按每石五十钱收购。

天下各国听说这一消息,都运粮到齐国来卖。齐国使用了十七个月的购买兵器的策略,使用收购粮食的策

略五个月,然后就封闭了关隘,不和衡山国互通使节(与衡山国断绝了关系)。燕、代、秦、赵四国也把

自己的使者从衡山带领回国了。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它的南部,齐国侵占了它的北部。(衡

山国或衡山国王)内心自己估量没有兵器来招架两个敌国,便奉送国土,归降齐国了。

【变式探究】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0父库者,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信美容仪,善

骑射。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以北边丧乱,避地中山,为葛荣所获。信既少年,好

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郎。建明初,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寻迁荆州防城大都

督,带南乡守。

(节选自《周书•独孤信传》,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州咸敬服之咸:全都

B.服章有殊于众殊:不同

C.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带:兼任

D.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迁:搬迁

【解析】选DD项,,迁”的义项有“迁移、搬迁“离散"-晋升或调动官职”等,在这个语句中最恰

当的解释应为升”。

参考译文:

独孤信,是云中人,原来的名字叫如愿。他的父亲独孤库,是领民酋长,从小雄武豪迈有节操义气,

北州的人都敬重佩服他。独孤信容貌俊美,善于骑马射箭。正光末年,他和贺拔度等人一起斩杀了卫可孤,

因此而知名。因为北部边境混乱,他移居到中山,被葛荣擒住。独孤信年少,喜欢打扮自己,服饰的花纹

和众人不同,军中称他为独孤郎。建明初年,他出任荆州新野镇将,兼新野郡守。不久晋升荆州防城大都

督,兼任南乡郡守。

命题点二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

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

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是

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3.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

在专指“足”。

4.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

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义是“扬

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6.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

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厚,讳宗元。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

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浜,而自肆于

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②相侔

久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

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

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日:“播州非人所居,而梦

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

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

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

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

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停蓄:深沉,文中形容文笔雄厚凝练。②子本:子,子金,即利息;本,本金。③相侔:相

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遇用事者得罪B.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唉

C.悉有法度可观D.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

【解析】选D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古今异义词考查的多是双

音节词或者多音节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的区别。{项,“得罪”在古代汉语中有“冒犯”的意思,如“赵岂敢

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今含义相同;“得罪”还有“获罪”的意思。A项中的“得

罪’就取“获罪”的意思,在此语境下古今含义不同。B项,一泛滥一在现代汉语中,本义指江河湖泊的水

溢出,四处流淌3或比喻坏的事情不受限制地流行。人泛滥.此处形容文里汪洋恣肆,古今含义不同。C

项,3去度”,在现代汉语中为。去令制度,法律”之义,但此处的“法度”特指‘文章的章法技巧”,古今含

义不同。D项,“一旦”,古今都是指不确定的时间,表示“有一天,古今含义相同。

参考译文:

子厚,名叫宗元。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调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又升为礼部员外郎。逢遇

当权人获罪,他也被按例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未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身处清闲之地,自己更加

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作诗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则纵

情于山水之间。元和年间,他曾经与同案人一起奉召回到京师,又一起被遣出做刺史。子厚分在柳州。当

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

奴婢。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孑女赎了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

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消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

推广到别的州县,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衡山、湘水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都把子

厚当作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讲授和指点的人所写的文章,全都可以看得出是合乎规范的。

他被召回京师又再次被遣出做刺史时,中山人刘梦得禹锡也在被遣之列,应当去播州。子厚流着泪说:

“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况且梦得有老母在堂,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他没有办法把这事告

诉他的老母:况且绝没有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向朝廷请求,并准备呈递奏章,情愿拿柳州换播州,表

示即使因此再度获罪,死也无憾。正遇上有人把梦得的情况告知了皇上,梦得因此改任连州刺史。唉!士

人到了穷境时,才看得出他的节操和义气。一些人,平日街坊居处互相仰慕讨好,--些吃喝玩乐来往频繁,

夸夸其谈,强作笑脸,互相表示愿居对方之下,手握手做出掏肝挖肺之状给对方看,指着天日流泪,发誓

不论生死谁都不背弃朋友,简直像真的一样可信。一旦遇到小小的利害冲突,仅仅像头发丝般细小,便翻

脸不认人;朋友落入陷阱,也不伸一下手去救,反而借机推挤他,再往下扔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啊!

这应该是连那些禽兽和野蛮人都不忍心干的,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得计。他们听到子厚的高尚风节,也应该

觉得有点惭愧了。子厚在元和卜四年十一月初八去世,终年四十七岁。

命题点三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有少量数词)的特殊用法。这些

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义。如:名词用作动词、状语,使动用法和意

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如“项

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的“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后面跟了宾语“之”,成为使

动用法。“活之”即“使之活”,可译为“救了他”。理解了词类活用对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大有裨益

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顾佐,字礼卿,太康人。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士,难之。

持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

永乐初,入为御史。七年,成祖在北京,命吏部选御史之才者赴行在,佐预焉。奉命招庆远蛮,督采

木四川。从北征,巡视关隘。迁江西按察副使,召为应天尹。刚直不挠,吏民畏服,人比之包孝肃。北京

建,改尹顺天。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使。洪熙元年召为通政使。

(节选自《明史•顾佐传》)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校:比较

B.以佐文士,难之难:刁难

C.命吏部选御史之才者赴行在赴:前往

D.权贵人多不便之便:方便

【解析】选DA项,“校”后面有“射”可以判断为动词,解释为“比较”正确。B项,“难”,形

容词活用作

动词,解释为“刁难”正确。c项,“赴,解释为“前往”正确。D项,•便”,根据语境可知,应是形容词的意

动用法。

参考译文:

顾佐,字礼卿,太康县人。建文二年考中进士。接任庄浪知县。端阳节这天,当地守将召集官员较量

射箭。因为顾佐是文官,(所以守将)为难他。顾佐望起弓箭一箭射中,守将非常佩服。

永乐初年,入朝做御史。永乐七年,成祖在北京,命令吏部选拔御史中有才干的人前往行在所,顾佐

参与了这件事。顾佐奉命招安庆远蛮人,在四川监督采伐树木。跟从皇帝北征,巡视关口要地。升任江西

按察副使,召入担任应天尹。顾佐性格刚强正直不屈服,官吏百姓都害怕并佩服他,人们把他比作包孝肃。

北京城建立,改任顺天尹。有权势的人多因他感到不方便,他被外调做了贵州按察使。洪熙元年召任通政

使。

命题点四通假字

通假字,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的字可以通用。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

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本字的假借,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假

借为“背叛”的“背”;一种是无本字的假借,如“而”本义是“胡须”,假借为连词“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近而

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

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

以状而见疏矣。庖牺氏、女娟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

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

(节选自《列子•黄帝》)

4.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状不必童而智童状:外形

B.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童:儿童

C.戴发含齿戴:顶着,(头上)长着

D.未可几也几:通“冀”,希望

【解析】选BB项,根据下文“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可知,“童”与“异:在这里是一对反义词,“童”

应为通假字,通“同”。

参考译文:

外形不一定相同而才智却相同,才智不一定相同而外形却相同。品格高超的圣人选取才智相同的,而

丢开外形相同的;常人却亲近外形相同的,而疏远才智相同的。外形和我相同的,就亲近并且喜爱他;外

形和我不一样的,就疏远并且畏惧他。长着七尺高的身躯,有手脚之分,头上生有毛发,嘴里长着牙齿,

能凭借车马奔驰的,这叫作人;可是,人未必没有兽心。尽管他们有兽心,却由于外形相同而受人亲近。

长着翅膀,顶着头角,长着狒牙和爪子,能在天上飞翔或在地面奔跑的,这叫作禽兽;可是,禽兽未必没

有人心。尽管它们有人心,却由于外形不同而被人疏远。庖牺氏、女蜗氏、神农氏、夏后氏,这些古代帝

王,有的蛇身人面,有的牛头虎鼻,都不像人的形状,却有大圣人的美德。夏桀、殷纣王、鲁桓公、楚穆

王,这些古代君主,外貌五官都和人一样,却有禽兽之心。一般人总是拘泥于同一外形来求得最大的才智,

这是不能够指望的。

命题点五偏义复词

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个语素上,另

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现象。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中的“舟楫”,

只有“舟”的意义,而没有“楫”的意义。再如“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中的“去来”,只有“去”

的意义,却没有“来”的意义。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昼夜勤作息(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陶渊明《桃花源记》)

C.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是芙蕖(花名)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李渔《芙蕖》)

D.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苏轼《石钟山记》)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林嗣环《口技》)

【解析】选DA项,“异同,义在“异”,,同'是衬字厂作息”,义在“作,“息”是衬字。B项,“出入”,

义在“人”,“出”是衬字3“远近”,义在“远”,“近”是衬字。C项,,父兄”,义在“兄”,“父”是衬字;“耳目”,

义在甘',“耳”是衬字。D项,“浅深”,义在,深,,嘀'是衬字;“中间”,中间夹杂,不是偏义复词。

【命题热点突破二】文言虚词

一、代入推断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

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例如2012年山东卷中的“躬履途泥,率先期门”

句,其中的“躬”在题目中解释为“弯腰”,语意不通,可确定该解释不正确,正确解释应为“亲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后面的题目。

伍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日:“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

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员亡,荆急求之亡:逃亡

B.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知:巧诈

C.去郑而之许去:前往

D.因如吴如:到,进发

【解析】选C把C项的解释代入原句,意为“前往郑国,和“之许”也就是“到许国去”矛盾,因此

断定解释不正确,正确解释应为“离开”。

参考译文:

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多巧诈,(但

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应

该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

于是往吴国进发。

二、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

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如:2013年天津卷中“敬恒皇恐,长跪谢”一句,“谢”有多个义

项,“辞别、告辞”“道歉、谢罪”“感谢”“谢绝”“告诉”等,结合语境分析:”敬恒非常惶恐,直

身跪着(向母亲)谢罪”,由此可知,敬恒不务正业,做买卖时以次充好,被他母亲看到后,训斥了他,于

是敬恒跪着向母亲谢罪,可知此处的“谢”应为“道歉、谢罪”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后面的题目。

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捕之不获,怒,尽紫其乡邻。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

以中益怒,曰:“丞慢我。”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繁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

以中意乃解。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詈:辱骂

B.以中益怒,曰:“丞慢我。”慢:诋毁

C.今萦者众禁:抓住

D.以中意乃解解:缓和

【解析】选BB项,吴履察知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况下,“立释之”,在周以中看来,是对自

己的“大不敬”,是傲慢之举。这样分析后可知,此处的“慢”显然应该解释为“傲慢,不敬”,而非“诋

毁”。

参考译文:

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被村民所骂。逮捕不着,一怒之下拘捕了许多乡邻。吴履查案问清缘由后,立

即释放了百姓,并告诉周以中。周以中更加恼怒,说:“县丞怠慢我。”吴履说:“触犯大人的只有一个

人,他的邻居有什么罪?现在抓起来的人很多而犯人未捕住,如果把老百姓逼急了,将会发生变故,怎么

办呢?”周以中的怒气这才缓和下来。

三、联想印证法

1.课本联想法

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过的

实词,举一反三,找出对应文句,进行相应迁移。如:2014年山东卷中“其父见其志不可夺”一句,若判

断“夺”的意思,可联系课文《陈情表》中的语句“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意为“改变”。

2.双音联想法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节词,可以联想双音节词来推

断。如:2014年湖南卷中“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一句,若要判断“造”的含义,可以联想到

双音节词“造访”,解释为“往、到"''拜访";“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一句中的“尚”,可以

联想“崇尚、尚武”,解释为“尊崇、推崇”。

3.成语联想法

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成语中保留了很多词语的古义,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

含义来推断文言实词含义,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如:2014年广东卷中“将论囚”一句中的“论”,可以联

想到成语“论功行赏”,解释为“评定、判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梦锡重厚方雅,多识故事,数言朝廷因杨氏霸国之旧:尚法律,任俗交,人主亲决细事,烦碎失大体。

宜修复旧典,以示后代。烈祖纳其言。元宗在东宫有过失,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始虽不悦,终以谏直

多之。及即位,首召见慰勉,欲用为翰林学士以自近。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言朝廷因杨氏霸国之旧因:沿袭

B.尚法律,任俗交任:任用

C.宜修复旧典宜:应该

D.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挠:阻挠

【解析】选DD项,可联想到成语“不屈不挠”中的“屈、挠”,同义,解释为“让步、屈服”。“无

挠”应译为“一点也不让步”,D项解释为,阻挠”错误。A项,“因”可联想到课文《过秦论》中的“因遣策”

的“因”,意为“沿袭”,A项解释正确。当然联系成语..因循守旧.也可以推知A项正确。B项,“任”可用

双音联想法推断,"任'何联想到.'任用一,"任俗交'可怪为“任用庸俗官吏”,因此B项正确。C项,可联

想到成语“事不宜迟’中的“宜,解释为“应该”,此句意为:应该修复原来的法曲制度,因此C项正确。

参考译文:

常梦锡持重敦厚,品格方正,了解很多旧事,历数朝廷沿袭杨氏独霸朝政的旧习:凌驾法律之上,任

用庸俗官吏,国主亲自处置琐细的事务,政务繁杂琐碎,贻误国家大事。应该修复原来的法典制度,留给

后人看。烈祖采纳了他的主张。元宗在东宫出现过失时.,梦锡就苦心规劝他改正,一点也不让步,元宗起

初虽然不高兴,但最终还是因梦锡敢于直谏而称赞他。元宗即位后,首先召见并抚慰勉励他,想任用他做

翰林学士,让他在自己身边。

四、句式推断法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

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词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词的词性、词义。如:2014年北京卷中“风波

之恐、覆溺之虞”两句构成对偶,句中的“恐”和“虞”处于同一位置,在词性上相同,可推知“虞”为

“忧虑、担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后面的题目。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

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

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军夜大惊夜:在夜里

B.而城中鼓噪从之鼓噪:敲鼓呐喊

C.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夷:杀

D.齐人追亡逐北北:北方

【解析】选DD项,“追”与“逐”相对应,且同义,那么“亡”与“北”也应同义,“亡”为“败

逃者”,那么“北”也应为“败逃者”。

参考译文:

因为牛尾被烧得发热,牛群发狂向前奔向燕军,使得燕军在夜里惊慌失措。牛尾上的火将夜晚照得亮

如白昼,燕军所见都是龙纹,被牛接触到的人非死即伤。五千名士兵又杀来,而城中的老弱妇孺都手持铜

铁,敲得震天动地,在旁助阵。燕军极为害怕,连忙逃走。齐国人在混乱之中杀了他们的将领骑劫。燕军

散乱窜逃,齐人紧追在后,所经之城镇都背叛了燕军而归附田单,而齐国的七十余座城池都收复了。

五、语法推断法

分析句子结构,运用划分句子成分和寻找搭配关系的方式,考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

性,从而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如:2014年福建卷中“绳吏之法尤峻”一句中的“绳”为名词,在本句中

与“吏”构成动宾关系,“绳”为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捆绑”,文句不通顺,结合上下文,“绳”应

解释为“约束、制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

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节选自《荀子•天论》)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与物畜而制之物:把……当作物一样

B.因物而多之多:与“少”相对,指数量多

C.孰与骋能而化之骋:施展

D.故错人而思天错:通“措”,放弃

【解析】选B分析句子结构可以看出,“多”本为形容词,此处用在了作宾语的代词“之”前,用作

动词,

应解释为'增多”。再如A项的句子结构:主语人承前省略,句中的“物”虽为名词,但不能作主语,只能是

名词用作状语。

参考译文:

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

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役使它呢?与其依顺万

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着人的需要有所变化呢?与其思慕万物而使

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掉它呢?与其希望于万物能自然生长出来,哪里

比得上掌握万物的生长规律呢?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只寄希望于天,那就不能理解万物的本性,也就不能

去利用它了。

六、通假代入法

文言实词中当遇到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

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如:2014年全国卷H中“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一句,

“振”若按照“振动”“振作”等意思解释,显然文意不通,联系上下文,只有把“振”看作通假字“赈”

才能讲得通,解释为“救济”正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助力数灌

其瓜,瓜美;楚人赢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

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

“恶!是何可?构怨召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

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莫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

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想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微

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搔:通“骚”,扰乱

B.必每莫令人往莫:不要

C.楚亭旦而行瓜行:巡视

D.此梁之阴让也让:责备

【解析】选BA项,据上文“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于是夜晚偷偷去翻动梁国的瓜,“搔”本身

没有‘扰乱”之意,只能看作通假字吗T,因此,A项正确。B项,据上文“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一句,

可知宋就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此处若将“不要”代入“莫”处,径为“必定每天不要让去……”显然文意不

通,联系下文'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可推知此处的“莫”应作通假解释,通"暮,意为•夜晚”,而非“不

要”。

参考译文:

梁国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经做过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界。梁国的边境兵营和楚

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各有各的方法。梁国戍边的人勤劳努力,经常浇灌他们的瓜田,所以瓜长得很好;

楚国士兵懒惰,很少去浇灌他们的瓜,所以瓜长得不好。楚国县令就因为梁国的瓜好,怒责楚国士兵没有

把瓜种好。楚国士兵心里忌恨梁国士兵(瓜种得)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翻动他们的瓜,所以(梁国的)

瓜总是有枯死的。梁国士兵发现了这件事,于是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翻动楚国兵营的瓜田。县

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示,宋就说:“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源呀,人家使坏你也跟着

使坏,怎么心胸狭小得这样厉害!要让我教给你办法,一定在每晚都派人过去,偷偷地为楚国兵营在夜里

好好地浇灌他们的瓜田,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兵的瓜田。楚国

士兵早晨去瓜园巡视,就发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楚国士兵感到奇怪,就注意观

察,才知是梁国士兵干的。楚国县令听说了这件事很高兴,于是详细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楚王听了之

后,又忧愁又惭愧,把这事当成自己的心病(忧虑),于是告诉主管官吏说:“调查一下那些到人家瓜田里

捣乱的人,他们莫非还有其他罪过吗?这是梁国人在暗中责备我们呀。”于是拿出丰厚的礼物,向宋就表

示歉意,并请求与梁王结交。

【命题热点突破三】筛选信息

“筛选信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筛选出与题目相关的语句;二是能对照材料辨析题目中信息的正误。

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符合题目要求,具有某些特定含义的文言词语•、句子。

一、明确设问方式

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全部)表现(表明、体现、属于)……的一组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记述、描写、反映)……的一组是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描写)……和……的一组是

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间接表现(描写、反映、体现……)的一组是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不能表现(描写、反映、体现……)的一组是

二、把握命题特点

这类题目经常因不明设题方式和选项设置陷阱而失分,因此透彻地理解把握题干要求,有利于准确排

除选项,快速找出【答案】。下面就高考的设题方式和选项设置陷阱进行详细分析和说明。

设题方式对应陷阱

主要人物非其人物

筛选主要事件非其事件

主体主要观点非其观点

主要景物非其景物

筛选一个特点非给出的这个特点

特征两个特点(分别表现)非给定的这两个特点或对应顺序不对或同属个特点

全部表现选项有一句或多句不能表现

表现直接表现混入间接表现

方式间接表现直接表现

作者评述他人评述或自述

筛选能表现不能表现的需要剔除

角度不能表现能表现的就要排除

例2、【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

学,淹蹇二十年。文恭©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特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

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法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

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琳;。是II将别,顾大父日:“汝则已矣,还教

了该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日:“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藤蓑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

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日:“子文当名世,何

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昼夜不辍,洒目管,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和商,入

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

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

问教谕,教谕日:“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

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窠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挎子。巡方下疑

狱,令五县会期之。贞父语同寅日:“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

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

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注】①文恭: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②蕉蓑:耕耘。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碰的一项是(3分)

A.不事文墨久矣事:从事

B.覆目管病:疲惫

C.■不佳詈:责骂

D.令五县会胞之鞫:审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碗的一项是(3分)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洁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微而名落孙山,幸赖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

9.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分)

【答案】

6.B

7.D

8.(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住先人的事业。

(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

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9.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

试结果。

【解析】6.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查其是否同语境吻合。B项的,病”

一词多义,其本义是指不健康的现象。该选I页把它解释为“疲惫”,而“目青”是眼睛害病之意,若将此解释代

入原文,则文理不通,故选B为正确答案。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7.题中同D选项相关的内容是:刚好巡抚布置•件疑难案件,让五个县的县令会同审理。黄贞父对同

事们说:“按照惯例这个案件应该交给我办,我不接受,大家也不要接受,我准备用这个案件来难倒张广

昌。"我祖父知道他的心意,就并没与一再推辞,拿起笔写了好几千字,判断案子就像很有经验的老年官

吏。黄贞父吃惊地张开嘴,称赞祖父是“奇才!奇才!”黄贞父就决定同我祖父建立朋友关系,并成为莫逆

之交。据此可知该项错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文本中该句子的上下文认真揣摩句子大意,然后找准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翻

译。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

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文从字顺。题中第(1)句中的“已”是“结束、完结”之意,这里可译为

“完了、算了";“还”是回家之意;“以”作连词,表目的;“期”是希望之意;“坠”是“损害、毁

掉、堕落”之意;“先业”即先辈的事业。第(2)句中的“经书题”即“以经书中的考题”;“相商”即

商量:“文立就”即文章立马就写好了;“言及者”指谈到此(指考题)的人。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9.根据“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一语,可知“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这个特点;根

据“六十而耳顺”这个题目,可知“考题出自经书”这个特点;根据“遂输粟入太学”一语,可知“可捐

纳财货进入太学”这个特点;根据文本中关于“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

等叙述,可知“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这个特点。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参考译文】

我祖父的名字叫张汝霖,号名叫雨若,从小就喜欢学习古文,博览群书。小时候他不愿意临摹书法家

的书法,因此字写得很丑,因而在去官衙考试时,总是不能被录取。于是就用粮食买了个上太学的资格读

书,在其中待了二十年。我曾祖父去世后,家境一天天困难。我祖父在家中龙光楼读书,去掉下楼的梯子,

用吊车将食物送上楼去,曾经三年没有下楼。江西邓文洁先生到越地来悼念我曾祖父,曾祖父坟旁的树都

已经长大了,邓先生抚摸着树枝泪流满面,哭啼着离开。曾祖父送他到邮亭,邓文洁对祖父很不高兴,原

来是他听信了别人说的坏话,说我的祖父近日开了一家酒店,好久都没有写文章了,所以看见我祖父就连

声叹气。那天邓文洁要走了,回头对祖父说:“你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吧,希望你能保住你先人的

事业。”祖父哭着说:“我的命运不好,只是耕种而没有收获啊,但是耕耘还是不敢不勤奋的。”邓文洁

说:“有这种情形吗?我将要当面考考你。”就顺手拈取了“六十而耳顺”这个题目让祖父写文章,祖父

提笔就写,文不加点,一挥而就。邓文洁又惊又喜,鼓掌说:“你的文章应当在社会上出名,岂止是在考

场上考取功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